【明報專訊】工作疲勞或坐姿不良,都容易出現腰痠背痛;但如果痛症持續便不能掉以輕心,分分鐘與疲勞和勞損無關,而是疾病警號。
陳先生是一名白領,作息定時,偶爾需要加班。近年不斷受背痛困擾,他本以為是坐姿問題,於是矯正坐姿又做瑜伽,但痛症仍一直持續,導致終日鬱鬱不歡。直到痛症加劇,並感到脊椎變硬後他才去求醫,結果確診為強直性脊椎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簡稱AS),同時患有抑鬱症,一個病變兩個病。
每1000港人 3個患上
每1000名港人中,便有3個患有強直性脊椎炎。根據英國風濕病學會(BSR)今年初一項研究顯示,接近12%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同時出現抑鬱;而且強直性脊椎炎愈遲確診,患有抑鬱症風險愈大。
平均延誤確診逾8年
是次研究,找來564名強直性脊椎炎患者,透過追蹤病情和問卷調查,針對病情、治療成效和心理質素作分析。當中78%為男性,22%為女性,平均年齡為47歲,平均確診年期為20.8年,平均延遲確診達8.6年。正因坊間對強直性脊椎炎的認知不多,延誤醫治的情况十分普遍,從發病至確診,平均延誤逾8年,除了受生理上疼痛的困擾,心理上的折磨更難以言喻。
不過,較特別的地方是,那些同時患有抑鬱症的強直性脊椎炎病人,強直性脊椎炎的病情大多不算嚴重,但抑鬱的情况卻比他人嚴重。於生活質素評分部分,確診年期達10年以上或延遲確診的病人,患有抑鬱症的機率是早期確診的兩倍,生活質素亦相對地較差。當中可能是病人對自己的痛症認知不足引致,既擔憂自己的身體狀况,又因痛症而影響工作及生活,更有部分病人因而放棄工作,自暴自棄。
背痛3個月 有家族病史應警覺
其實不止是外國,本港普遍對強直性脊椎炎的認知亦十分貧乏;加上公立醫院輪候診治時間長,延誤醫治情况亦非罕見。若病人於45歲或以下,持續3個月或以上感到下背痛及僵硬,便應提高警覺,盡快檢查是否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由於此症具遺傳性,醫生會先詢問病人的家族史及病徵,配合臨牀檢查,一旦有所懷疑,便會建議病人做抽血檢驗及X光、電腦掃描或磁力共振,以助確定關節的發炎迹象、受破壞程度及監測疾病的進展。
若沒有及時接受治療,強直性脊椎炎可能會帶來嚴重的併發症。以上述的研究為例,約37.9%的病人出現周邊性關節炎、35.5%患虹膜炎、9.7%患腸道炎等併發症,需要同時醫治數個病,加重病人的負擔。
強直性脊椎炎的主要治療方法,包括運動如游泳,以及藥物治療,目的為幫助病人減輕痛楚及僵硬程度,保持脊椎的活動能力及防止變形。常見藥物治療包括非類固醇消炎藥和抗風濕藥物,主要改善周邊關節炎症;若病情持續轉差,亦可考慮使用生物製劑,有效抑制病人體內導致發炎反應的腫瘤死因子,同時減輕痛楚及僵硬。然而,當關節炎已嚴重至變形或限制了活動,便可能要考慮接受手術。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個長期病患,病情有時會比較反覆,除了遵照醫生的指示定期服藥及檢查外,保持心境開朗亦同樣重要;病人家屬亦應多加留意病人情緒,給予適當的關懷和鼓勵,對病情會有一定的幫助。
■知多啲
最初痛位 盆骨尾龍骨之間
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慢性炎症,屬於風濕科疾病,一般在20至30歲時病發,男女患病的比例約是三比一。雖然成因未明,但發現與HLA-B27抗原有關,當自身免疫系統失調,原本用作攻擊細菌、病毒的細胞,卻攻擊自己身體的正常組織,影響脊椎關節及骶髂關節(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亦是大多病人最初病發的地方),誘發強直性脊椎炎。若未能及時接受合適的治療,脊椎盤四周便會出現骨質增生,導致骨骼融合,就如「竹節」一樣,嚴重的話更可能無法逆轉。
不過,雖然強直性脊椎炎與HLA-B27抗原有關,但即使帶有抗原,如果沒有親屬患有此病,發病率僅為2%;如有此抗原而親屬中曾有人患此病,發病率約為20%。
文:鄧淑娟(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圖:資源圖片
編輯:沈燕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