忌轉載遺言、淒美化事件 避免模仿效應

分享此內容:

【明報專訊】近日連串輕生事件後,葉兆輝擔心引發風潮,「2016年學生自殺潮,都是因為一個傳一個,傳媒以頭版報道,數算今天第幾人自殺……」事實上,近期情緒求助個案大增,「年輕人表示,感到無奈、絕望、無助,想做些事情但做不到,政府又沒有適當回應……甚至有罪疚感,覺得自己沒有做到什麼,虧欠了死者。在絕望和無助裏,他們找不到生命的意義和生存的目的」。

 

防止自殺, 同理心,

鄭寶君說有研究顯示,當出現轟動自殺事件後,之後1至2個月當地的自殺率隨之上升,出現模仿效應(Copycat effect)。她引用2011年的韓國研究,研究於2005至2008年間追蹤國內85間緊急支援中心的數據,發現有名人自殺後的1至3周內,中心接獲的緊急求助個案大增。台灣亦出現同類情况,一份2010年的研究發現,傳媒報道名人自殺後,女性及青少年的自殺率有所上升。

 

葉兆輝提醒傳媒及大眾,不要以計數方式列出過往的自殺案例,不要英雄化或淒美化死者,避免稱他們為「烈士」,以免產生模仿效應,令到一些本來未必有輕生意向或決心的人模仿。

 

鄭寶君提醒,市民關注事件時,不宜轉載遺言及遺書內容,以免部分精神狀態較差的人士看見有關內容後可能仿效。對於網上言論紛紜,其中不乏網民討論逝者的死亡是否值得,鄭指出,逝者已矣,大眾宜避免多談,以尊重死者及其親屬。

 

相關文章︰

小心過量留言變催命 善用社交平台救人救己

伸出援手:子女感「無力」 多陪伴聆聽

分享此內容:

最新文章
熱門文章
[tptn_list daily=1]
Scroll to Top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