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4 Nov 2024 06:34:0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BMI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世界糖尿病日】減少吃糖≠有效控制糖尿  必知5個因素 服糖尿病藥減肥BMI需逾27?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7%b3%96%e5%b0%bf%e7%97%85%e6%97%a5-%e6%b8%9b%e5%b0%91%e5%90%83%e7%b3%96%e2%89%a0%e6%9c%89%e6%95%88%e6%8e%a7%e5%88%b6%e7%b3%96%e5%b0%bf-%e5%bf%85%e7%9f%a5%e5%9b%a0%e7%b4%a0/ Thu, 14 Nov 2024 06:34: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83 【明報專訊】香港面臨糖尿病高發的嚴峻挑戰。根據統計,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隨着都市人生活習慣的轉變,久坐、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令糖尿病發病率持續上升。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旨在提升全球對糖尿病的認識。不少人誤以為只要減少吃糖,就可以控制好糖尿病,認清糖與糖尿病關係,幫助大家有效預防和管理糖尿病。(編按:近年針對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物中,有些同時具備減輕體重作用。這類藥物是否人人適合呢?針對歐美及亞洲人士,BMI分別需超過30和27才可使用此類藥物。此外,服用這類糖尿病藥物有沒有副作用呢?)

【世界糖尿病日】減少吃糖≠有效控制糖尿  必知5個因素 服糖尿病藥減肥BMI需逾27?
糖尿病控制涉及多種因素,包括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體重管理、藥物治療等,不止減少攝取糖分這麼簡單。(Ok Sotnykov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只要減少吃糖,就可以控制好糖尿病?5個因素你要知

很多人誤以為糖尿病與「吃糖」直接掛鈎,以為只要少吃糖,病情便會受控。事實上,糖尿病控制涉及多種因素,包括碳水化合物整體攝取量、體重管理、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遠不止減少糖分攝取這麼簡單。

1. 控攝取碳水化合物

不論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留意碳水化合物整體攝取量。碳水化合物包括糖、飯、麵、麵包等,都會在體內消化及分解成葡萄糖,進而影響血糖水平。因此,糖尿病人不僅要減少單純糖(例如汽水、甜品)的攝取,還要計算整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例如每餐飯量)。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據所攝取碳水化合物來調整胰島素劑量,而2型糖尿病患者則應選擇健康碳水化合物來源,例如糙米、黑米、意粉、全麥維等,這些食物升糖指數較低,進食後血糖上升較為穩定。

2. 控攝取鹽分、不健康脂肪

糖尿病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因此需要留意鹽分和不健康脂肪攝取。高鹽飲食會導致高血壓,進一步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5克(約1茶匙),同時避免食用如罐頭、即食麵等高鹽食品。另外,飽和脂肪會提高壞膽固醇(LDL)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常見於紅肉和加工肉類中。患者可食用富含奧米加-3脂肪酸的魚類(如三文魚、鯖魚)或橄欖油、堅果和種子等健康脂肪來源,減少心血管負擔,保護心臟健康。

3.體重管理

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體重管理是控制病情關鍵之一。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表示,減重3%至7%能降低胰島素抗性,有助減緩病情發展。因此,可透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地中海飲食或低熱量飲食等節食減重,或遵循營養師調節整體飲食,持續監測體重和血糖。

4. 恆常運動

運動有助增強胰島素敏感度,促進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從而降低血糖水平。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應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步走、踏單車或游泳等。研究顯示,健康飲食、恆常運動和減輕體重等生活改變,能減低胰島素抗阻,可預期降低糖化血紅素(HbA1c)達1%至2%,效果與藥物治療差不多。

【世界糖尿病日】減少吃糖≠有效控制糖尿  必知5個因素 服糖尿病藥減肥BMI需逾27?
運動有助增強胰島素敏感度,促進肌肉對葡萄糖的使用。(rudi_suardi@iStockphoto)

5. 遵醫囑服藥

正確藥物治療對於糖尿病控制十分重要。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胰島素注射,並根據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調整胰島素劑量。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控制血糖,但隨病情進展,可能需要服用降糖藥物。遵從醫生及藥劑師指示,按時服藥是糖尿病長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若對現時服用的藥物有任何疑問,可到社區藥房尋找註冊藥劑師作藥物諮詢。


相關閲讀:糖尿上眼嚴重可致盲出現視力模糊、飛蚊症、近視突變盡早求醫嚴控血糖有望逆轉視力


知多啲:新式糖尿藥減肥 亞洲人BMI逾27才適用

近年針對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物中,有些同時具備減輕體重作用。當中較為顯著的兩類藥物,包括口服SGLT2抑制劑和針劑型GLP-1受體促效劑。SGLT2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腎臟對葡萄糖的再吸收,促使多餘糖分隨尿液排出體外。這樣不僅有效降低血糖,還能增加熱量流失,達到減重效果,因此有「排糖藥」之稱。至於GLP-1受體促效劑,則以提升胰島素分泌及抑制升糖素為主要功能,促使肌肉細胞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同時減少肝臟繼續製造葡萄糖。此外,它還能減慢胃排空速度,增加飽腹感,抑制食慾,自然地減少食量。因此,這兩類藥物不僅對控制血糖有效,對某些患者來說也能達到減重效果。

【世界糖尿病日】減少吃糖≠有效控制糖尿  必知5個因素 服糖尿病藥減肥BMI需逾27?
近年針對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有些同時具減重作用。(krisda Bisalyaputr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糖尿病新藥】了解新降血糖藥功效及副作用  更護心腎?降血壓兼減重?


罕見副作用:胰腺炎、膽囊炎

這些藥物減重效用被臨牀認可,GLP-1受體促效劑逐漸應用於非糖尿病患者的減肥治療。因此,網上出現不少廣告宣稱有售「減肥小筆」。在香港,目前獲批准的GLP-1受體促效劑包括利拉魯肽(liraglutide),主要用於治療肥胖症患者,特別適合因肥胖而引致其他健康問題的人士,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異常血糖或睡眠窒息症等。這類藥物在減重上的效果理想,但需要強調的是,只有BMI超過30的歐美人士及BMI超過27的亞洲人,才可使用此類藥物。此外,這些藥物屬處方藥物,必須經醫生評估後才可使用。對於體重沒有過高的健康人士來說,這些藥物未必合適。這類藥物總體上是安全,但也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輕微副作用,亦有可能出現胰腺炎、膽囊炎等較罕見副作用。因此市民切勿盲目跟風使用。其他4類型常用口服降血糖藥
除了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還有其他常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以下是常見的類型及其作用機制:

•雙胍類藥物(biguanides,例如甲福明metformin):減少肝臟釋放葡萄糖,並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是2型糖尿病治療較常用藥物,具有穩定的降糖效果,副作用相對較小

•DPP-4抑制劑(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延長腸道內促胰島素效應,使胰島素分泌更穩定,同時降低升糖素的作用,幫助控制血糖

•磺胺尿素劑(sulphonylureas):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幫助降低血糖,但有可能引致低血糖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阻礙腸道吸收糖分,有助控制餐後血糖水平

至於1型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因此主要依賴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胰島素種類繁多,從速效到長效均有不同選擇,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需求來調整胰島素的使用方案。

文:陳志鵬(藥劑連線 註冊藥劑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40歲肌肉量驟降?肌少症非長者專利肌肉流失容易跌倒、失平衡增骨折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40%e6%ad%b2%e8%82%8c%e8%82%89%e9%87%8f%e9%a9%9f%e9%99%8d-%e8%82%8c%e5%b0%91%e7%97%87%e9%9d%9e%e9%95%b7%e8%80%85%e5%b0%88%e5%88%a9%e8%82%8c%e8%82%89%e6%b5%81%e5%a4%b1%e5%ae%b9%e6%98%93%e8%b7%8c/ Thu, 29 Aug 2024 06:27: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02 多走幾步便無力?上落樓梯或走路時需要攙扶?甚至突然失去平衡?當發現自己不時遇上這些情况,有可能是患上肌少症(Sarcopenia)。雖然肌肉隨年紀逐漸流失是正常現象,但若流失過快過多,肌肉力量不足以應付日常生活,便要正視問題,找出原因,以防活動能力繼續下降,增加骨折風險,形成惡性循環。到底年紀大是否就無可避免會患上肌少症?40歲後肌肉量便會逐漸減少?這病症可以如何預防?

40歲後肌肉量逐步減 肌少症非長者專利

肌少症是指肌肉隨着年齡增長而流失,導致肌肉力量下降。betway体彩 物理治療師李健靈指出,在近10年,歐洲及亞洲的肌少症工作小組訂立了具體診斷指引,相關討論亦愈見廣泛。有研究顯示,約有10% 的60歲以上長者患有肌少症,以香港的人口推算,即患者數目有差不多21萬人,情况值得關注。

雖然這現象常見於60歲或以上的長者身上,但其實人體的肌肉量一般發展達至20至30歲的高峰期後,便會開始逐漸下降,40歲後,每10年肌肉量便會逐漸減少8%,所以肌少症並不是長者的專利。

肌少症的成因及風險因素

除了因為身體出現不可逆轉的退化,肌少症的成因和生活習慣亦有密切關係。一般來說,吸煙、酗酒、BMI少於18.5、患有慢性疾病等都是患有肌少症的風險因素。

以年過60歲的長者為例,若生活模式偏向靜態、日常大部分時間都留家少外出的長者們,較每天晨運或有每日外出習慣的長者有更大機會患上肌少症。除此之外,久坐不動、營養不良、減肥方法不當的朋友,也有機會患上肌少症。

從身體變化初步評估肌少症

患上肌少症不會有很明顯的不適或疼痛,但徵狀會隨年齡漸漸加劇,如想及早察覺,可以多注意身體的信號,如走路愈見緩慢、從梳化或椅子站起時要靠別人或物件借力、扭毛巾感到困難,或「寒背」愈來愈嚴重。

如有懷疑,可透過SARC-F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回答以下5個簡單問題,以進行自我評估:

40歲肌肉量驟降?肌少症非長者專利肌肉流失容易跌倒、失平衡增骨折風險
懷疑自己有肌少症?可透過SARC-F肌少症風險評估問卷作自我評估。

1. 提起10磅的重物有沒有難度?
沒有難度 = 0分,有點難度=1分,很困難/無法完成 = 2分

2. 在房間走動,有沒有難度?
沒有難度 = 0分,有點難度 = 1分,很困難/要輔助/無法完成 = 2分

3. 走10級樓梯,有沒有難度?
沒有難度 = 0分,有點難度 = 1分,很困難/要輔助/無法完成 = 2分

4. 從床或椅子站起來,有沒有難度?
沒有難度 = 0分,有點難度 = 1分,很困難/無法完成 = 2分

5. 過去一年跌倒的次數?
沒有 = 0分,1至3次 = 1分,4次以上 = 2分

如總分超過4分便可能患上肌少症,應該盡快找醫生或物理治療師檢查。

診斷肌少症標準之一:四肢骨骼肌質量

肌少症的診斷標準有數項條件,其中一項就是檢查四肢骨骼肌質量(ASM)或其指數ASMI(ASM/身高2),可透過雙能量骨質密度掃描(DEXA)、或生物電阻抗分析(BIA)量度。如男士四肢骨骼肌質量重超過20公斤、女士超過15公斤,又或者ASMI男士>7.0、女士>5.5,都是合格的。


相關閲讀:【肌少症】肌肉質量變差致行動困難易跌倒 簡易強肌力動作 逆轉有法

從飲食及運動預防肌少症

當患上肌少症,肌力下降,行動緩慢,不單會令活動能力變差、自理能力下降,更會較易跌倒,增加骨折風險,另外肌肉量不足對於穩定血糖也有負面影響,情况不容忽視。李健靈指出,要預防肌肉流失,建議在日常多做運動,例如帶氧運動及肌力訓練。


相關閲讀:腰骨劇痛或骨折警號骨質疏鬆症可大可小 及早治療免失活動能力5個應對貼士

帶氧運動
建立每周進行最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體力活動(如:急步行、踏單車或水中運動),或75分鐘高強度活動(如:緩步跑、單打網球或行山)的習慣,亦可以按以下方法進行運動,要注意安全及避免受傷:

  • 由低至中等程度開始
  • 逐步增加速度和活動時間
  • 運動前後,應以自覺輕鬆的速度進行熱身及緩和運動

肌力訓練
可使用自體重量進行半蹲、坐下起立等動作,或在家中使用啞鈴或阻力橡筋帶進行肌力訓練;若情况許可,使用健身器械效果會更理想。李健靈提醒,進行相關訓練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 注意正確姿勢
  • 先以較輕重量開始,慢慢增加提舉重量及訓練密度
  • 提舉重量時保持正常呼吸,不要閉氣

]]>
計算BMI 23以上屬超重 肥胖者中醫點減磅?注意兩大瘦身謬誤 //www.afterroberto.com/%e8%a8%88%e7%ae%97bmi-%e5%b1%ac%e8%b6%85%e9%87%8d-%e8%82%a5%e8%83%96%e8%80%85%e4%b8%ad%e9%86%ab%e9%bb%9e%e6%b8%9b%e7%a3%85-%e5%85%a9%e5%a4%a7%e7%98%a6%e8%ba%ab%e8%ac%ac%e8%aa%a4/ Tue, 23 Apr 2024 09:18: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806

【明報專訊】超重和肥胖是現代都市人的「文明病」,肥胖不止影響外觀,更會帶來多種慢性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腦中風等,嚴重可威脅生命。中醫認為超重和肥胖與體內痰濕積聚、脾胃運化欠佳,以及氣虛都有密切關係。中醫可以通過改善體質,配合飲食、作息調整,預防肥胖,並且幫助超重者積極減磅。(編按:坊間的瘦身方法五花八門,但常見有兩大謬誤,例如通過利尿排水或誘發腹瀉,快速減磅,但效果往往難以維持;第二類是戒食某類食物如澱粉質或肉類等助減肥,其實並非人人適合,甚或令部分人出現體力不支、貧血、眩暈、內分泌失調等問題……)

計算BMI 23以上屬超重 肥胖者中醫點減磅?注意兩大瘦身謬誤
預防肥胖–中醫角度,肥胖與痰濕積聚、脾胃運化欠佳及氣虛有關,透過中藥治療,配合飲食、運動調節,可以預防肥胖。(設計圖片,fcafotodigital、dashu83@iStockphoto/明報製圖)

BMI計算23屬超重25屬肥胖  超重肥胖點算好?

肥胖,就是身體脂肪過多,是一種疾病。一般而言,成年男性正常體內脂肪含量為12%至19%,女性為25%至32%,超過即屬肥胖。臨牀上要診斷肥胖症,通常會透過計算身體質量指數(BMI)和量度腰圍這類比較簡單的方法評估。根據世界衛生組織2000年亞太區體重指標指引,BMI 23或以上屬於過重,BMI 25或以上屬於肥胖;男性腰圍超過90厘米(約35.5吋)或女性腰圍超過80厘米(約31.5吋),便屬於中央肥胖。
BMI計算方法:體重(公斤)÷ [身高(米)]²
腰圍正確量度方法:肋骨最下緣與盆骨側邊上緣之間的中間位置量度一圈

飲食不節、少動 致痰濕蘊結

肥胖成因簡言之,是營養攝入過多,或者是能量消耗太少,導致多餘熱量在體內以脂肪的形式慢慢積聚。這類有形之物並非憑空想像,按中醫理解可歸納為「痰濕」。中醫典籍普遍認為「肥人多痰」、「肥人多濕」,醫家朱丹溪在《丹溪治法心要》中認為「肥白人多痰濕」。 隨生活條件改善,食物充裕,不少人會因過量飲食以致營養過盛;加上現代都市人常過着養尊處優、多坐少動的生活,毋須經常從事粗重的體力勞動,皆容易令痰濕脂膏積聚體內。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嗜食肥肉或油膩食品、糖分過高食物或飲料等,都會導致痰濕蘊結,造成身體臃腫、痰多、動作不靈活、皮膚油脂分泌旺盛、舌苔厚膩等情况。

計算BMI 23以上屬超重 肥胖者中醫點減磅?注意兩大瘦身謬誤
保持運動–要增進減肥效果,除了節制飲食,還需保持運動以增加熱量消耗。(設計圖片,Chadchai Krisadapong@iStockphoto)

脾胃氣虛運化差 體重易大上落

除此之外,脾胃氣虛運化欠佳,也是致胖原因之一。清代醫籍《石室秘錄》認為「肥人多痰,乃氣虛也」。由於嗜食生冷或鍛煉不足,容易形成脾胃氣虛的狀態。脾胃氣虛則運化食物和水液的能力欠佳,當正常飲食及水液不能有效運化時,容易產生痰濕一類性質黏滯滋膩、會妨礙氣血運行的病理產物。氣虛者常見表現包括氣短乏力、體力不支、肌肉鬆弛、身體浮腫、面色蒼白、語聲低微無力、小便不暢、舌體腫脹胖大等。氣虛者體重通常容易大上大落,此乃因脾胃運化差所致,容易形成水腫、虛胖。中老年人容易變胖,尤其是以腹部堆積脂肪為特徵的中央肥胖,中醫認為也與氣虛、新陳代謝減慢、脾胃運化失司有關,以致身形改變。

方藥調整體質 改善代謝、消化

要預防肥胖和增進減肥效果,除了節制飲食減少過量攝入營養、保持運動以增加熱量消耗外,中醫認為調整體質一環也相當重要,可以改善代謝、消化等機能。痰濕蘊結者可通過化痰、祛濕的辦法減輕身體痰濕積聚,有助促進氣血運行和改善脾胃運化,常用方藥如二陳湯、半夏、陳皮、瓜蔞等。脾胃氣虛者可通過健脾補氣,改善運化,提升體力,常用方藥如補中益氣湯、黃芪、黨參、淮山等。針對宿食停留胃腸,引起腹脹脘痞等症狀,可配合使用消食藥如山楂、麥芽、神曲等。氣滯胃腸者常見脹氣、大便不暢,噯氣或矢氣(放屁)增多,治療可配伍有行氣作用的中藥,如枳殼、厚樸等。


相關閲讀:【世界肥胖日】港逾五成人屬肥胖超重  增高血壓、心臟病、糖尿病等風險因素 健康減肥有法


2個瘦身謬誤:瀉下傷脾胃 食物更易積聚

坊間盛傳不少減肥方法,看似有效,實則容易傷身。第一類是不斷通過利尿、瀉下等方法,如飲用薏米水、服用有瀉下功效的中藥如大黃、番瀉葉等,達到排走體內水腫及宿便,以輕身減肥。中醫理論認為利尿、瀉下屬於攻伐病邪的手段,針對邪氣偏盛而正氣未衰之實證;對於本身正氣不足、脾胃氣虛者應避免使用,否則使身體更虛。此外,通過利尿排水或誘發腹瀉,看似能迅速排走累贅,快速減磅,但效果往往很難維持。而且久利、久瀉皆會耗傷正氣,當脾胃虛弱時,飲食和水液更容易積聚體內難去除,最終弄巧反拙。要記住健康減肥不能追求速效,理想減重目標應設定在每周減0.5至1公斤。

第二類謬誤是認為戒食某類食物有助減肥,例如戒食澱粉質或肉類等。對部分肥胖人士來說,的確有飲食失調的問題,通過培養健康飲食習慣,糾正高糖、高脂飲食組合,持之以恆,是可以有效減肥。但是對於飲食習慣正常的超重者來說,在保持健康生活習慣的前提下,按個別需要調整體質才是關鍵。要有效減肥,不能只照本宣科光考慮食物熱量,還要考慮身體的代謝和吸收能力,即中醫強調的「運化」,運化能力欠佳者,很可能連「喝水都會胖」。胡亂戒口,既不見得能有效減磅,也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有可能出現體力不支、貧血、眩暈、內分泌失調等問題。

計算BMI 23以上屬超重 肥胖者中醫點減磅?注意兩大瘦身謬誤
培養健康飲食習慣,擺脫高糖、高脂飲食,可以有效減肥。(fcafotodigital@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高尿酸症、糖尿病是為「食」之過 ?老火湯或是元兇之一?注意常被忽略的飲食陷阱


知多啲:清泄胃火 糾正「暴食」

屬於進食失調範疇的「暴食症」,是臨牀上導致肥胖甚至癡肥的原因之一,患者完全無法控制食慾,出現狼吞虎嚥的暴飲暴食行為而不能自制,以致體重不斷增加,同時出現各種代謝疾病如糖尿病。西醫治療這類進食失調,可以通過認知行為治療、藥物、手術(如縮胃手術)等。中醫認為暴食的病機與胃火熾盛有關,導致「消穀善飢」,對食物有過度渴求,因過量進食而引致體重暴增。中醫在治療方面可從清泄胃火的方向入手,糾正亢進的食慾,常用方藥包括有清胃育陰作用的玉女煎、石膏、知母等,配合化痰祛濕,調理脾胃。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www.afterroberto.com/%e7%ac%ac%e4%ba%94%e6%b3%a2%e7%96%ab%e6%83%85%e4%b8%8b36%e6%b8%af%e4%ba%ba%e9%ab%94%e9%87%8d%e5%a2%9e%e4%b8%80%e6%88%90-bmi%e6%84%88%e9%ab%98%e5%a2%9e%e7%a3%85%e6%af%94%e7%8e%87%e6%84%88%e5%a4%9a/ Tue, 21 Jun 2022 08:51: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413 【明報專訊】香港肥胖學會近日訪問逾500名市民,發現第五波疫情下,36%受訪者的體重較2019年底增加一成,而受訪者體重指標(BMI)愈高,增磅比率亦隨之上升。學會表示,隨着疫情從高位回落,惟近四成受訪者稱因久未運動,而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亦有逾四成表示要把握機會多外出用餐。學會認為,結果反映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心理壓力,另呼籲公眾及醫學界正視肥胖症,勿讓患者獨自面對治療。


相關文章: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第五波疫下36%港人較2019年平均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愈多

第五波新冠疫情襲港高峰期間,不少市民須留家工作或改為視像上課,運動量大減,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即外出大快朵頤,致體重急升。香港肥胖學會於5月27日至6月6日,委託香港民意研究所向559名18歲或以上市民做網上調查,發現約36%受訪者體重較2019年底增加,增幅平均達一成;而受訪者BMI愈高,增磅比率亦隨之上升。

調查另顯示,37%受訪者形容疫下運動量大減,當中涉及不同原因,如九成人稱因避免感染而減少外出、八成一人因運動設施關閉而減少運動等。

【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香港肥胖學會訪問逾500名市民發現,第五波疫情下有36%受訪者體重較2019年底增加一成。而自稱曾減肥的受訪者中,約半數稱體重很快反彈,平均每人反彈4次。(曾憲宗攝)

相關文章:【肥胖致癌】世衛報告指歐洲33%兒童59%成年人超重 每年料逾120萬人死亡與肥胖有關 體重升致最少13種癌症


近四成受訪者:久未運動難重拾 另四成:把握機會外出用餐

香港肥胖學會創會主席袁美欣補充,有三成受訪者認為相較前四波,此波疫情更難控制或維持體重,遂感到較大壓力。隨着疫情從高位回落,市民生活逐漸復常,惟近四成受訪者稱因久未運動,提不起勁重拾運動習慣;亦有逾四成表示會趁疫情再爆發前把握機會多外出用餐。袁認為,調查結果反映港人出現抗疫疲勞及心理壓力,增肥原因與恢復堂食、久未運動有關。


相關文章:【減肥】仿飯 vs 斷食 vs 生酮好壞有不同 營養師提醒非人人適合:腸道敏感、糖尿、腎病患者要注意


呼籲公眾正視肥胖症 患者不應獨自面對治療

學會現任主席徐俊苗指出,本港對肥胖的歧視甚嚴重,逾半受訪者認為肥胖者「懶做運動」、常暴飲暴食或缺乏意志力等,呼籲公眾正視肥胖症。

他續指出,肥胖患者不應獨自面對治療,需配合註冊營養師、臨牀心理學家等醫療團隊,為其制定個人化的治療建議,方能有效且不反彈地減肥

【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徐俊苗(左)稱,調查結果亦反映本港對肥胖的歧視甚嚴重,呼籲公眾及醫學界正視肥胖症,在患者出現共病前攜手處理問題。右為創會主席袁美欣。(曾憲宗攝)

(新冠疫情)

]]>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7%97%85-%e4%ba%86%e8%a7%a3%e5%b0%8e%e8%87%b4%e8%83%b0%e5%b3%b6%e7%b4%a0%e9%98%bb%e6%8a%977%e5%80%8b%e6%88%90%e5%9b%a0-%e6%88%92%e9%99%a4%e4%b8%8d%e8%89%af%e7%94%9f%e6%b4%bb/ Mon, 20 Jun 2022 08:24: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392 二型糖尿病屬本港常見的慢性病之一,病人的胰島素阻抗(insulin resistance)問題,是其中一個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而且有機會引致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有研究指出,出現胰島素阻抗主要源於患者各種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因此戒除陋習,注重健康飲食及勤運動,有望改善胰島素阻抗問題,從而控制糖尿病病情。


胰島素阻抗是什麼?跟糖尿病有何關係?

betway体彩 糖尿科護士李玲兒指出,胰島素阻抗是指脂肪細胞、肌肉細胞和肝細胞對正常濃度的胰島素反應不足,需要更高胰島素濃度才能令上述細胞對胰島素產生反應。

李玲兒解釋,如有正常代謝機能的人士,在進食後胰腺內的胰島β-細胞會分泌胰島素,胰島素會傳遞信息至體內的胰島素感應組織,例如肌肉、脂肪等,令細胞膜表面產生接收體,以吸收葡萄糖,並降低血糖含量至約5mmol/L的正常值。

然而,若病人有胰島素阻抗,正常濃度的胰島素不足以刺激並傳遞信息至肌肉和脂肪細胞,致葡萄糖無法被吸收,為了補償,胰腺會釋放大量胰島素,以促使細胞吸收葡萄糖,而這會引致餐後數小時出現血糖含量急劇下降及低血糖反應;久而久之,胰島素的分泌會逐漸變得不足,最終形成二型糖尿病。

【糖尿病】了解導致胰島素阻抗7個成因 戒除不良生活飲食習慣 有助控制糖尿
「胰島素阻抗」是形成二型糖尿病的重要原因之一,更有機會引致其他嚴重的心血管疾病。

胰島素阻抗的7個成因

中央肥胖

.不良的飲食習慣,例如高碳水化合物及多吃油膩食物,同時少吃蔬果

.吸煙

.過量飲酒

.缺乏運動

.壓力過大

.或與特定藥物有關,例如糖皮質激素

要預防及改善胰島素阻抗,避免持續惡化而形成二型糖尿病,李玲兒指出,改善不良生活及飲食習慣至為重要,可以從以下6方面入手:


由改善不良生活、飲食習慣開始 

1. 健康、均衡飲食

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及選吃低升糖指數的食物,以避免血糖濃度快速上升,減低胰臟的負荷。日常均衡飲食有助維持身體正常功能及活動,多吃新鮮食物,減少攝取加工及醃漬的食物,以低油、低鹽、低糖及高纖為原則;宜選用天然調味料,如蔥、薑、蒜等,盡量以作取代鹽和醬料。烹調方式則建議多採用清蒸、水煮、涼拌、烤等,取代煎及油炸。

2. 控制體重

亞洲人體重指標(BMI)理想為18.5-22.9(kg/m2)

3. 定期身體檢查

定期檢查血脂、血壓及血糖,以及早發現和預防糖尿病的併發症,有助改善因胰島素阻抗而誘發心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

4. 不吸煙、少喝酒

盡量戒煙,多做運動以降低煙癮,亦有需要可向戒煙診所尋求協助。此外,亦應減少喝酒,宜從減少飲酒量或降低酒精濃度開始。

5. 多運動

每周最少運動三次,做中等至劇烈程度的運動,時間不少於150分鐘,多運動有助維持理想體重,提升胰島素敏感度及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等。

6. 調適壓力

面對生活壓力,宜自行尋找不同方式放鬆,例如聽音樂、運動、聊天或培養個人興趣。

]]>
【減肥】港約30%成年人屬肥胖 BMI 30或以上 浸大研究:識別肥胖者「不知飽」機制 助傳飽肚信號控體重 //www.afterroberto.com/%e6%b8%9b%e8%82%a5-%e6%b8%af%e7%b4%8430%e6%88%90%e5%b9%b4%e4%ba%ba%e5%b1%ac%e8%82%a5%e8%83%96-bmi30%e6%88%96%e4%bb%a5%e4%b8%8a-%e6%b5%b8%e5%a4%a7%e7%a0%94%e7%a9%b6-%e8%ad%98%e5%88%a5%e8%82%a5%e8%83%96/ Thu, 02 Jun 2022 10:06: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130 【明報專訊】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部助理教授王凱亮稱,體重指數(BMI)30或以上屬肥胖,本港有近30%成年人肥胖、20%超重,而現時抗肥胖症藥物不外乎讓人減少進食、增加飽腹感等。浸大領導的研究團隊發現,抑制一種名為「MT1-MMP」(膜1型基質金屬蛋白酶)的蛋白水解酶,可使腦神經元GFRAL與賀爾蒙GDF15順利結合,適時傳送飽腹感信號,避免人進食過量,達到減重效果。團隊稱,MT1-MMP可作為潛在的治療標靶,開發治療肥胖症的創新藥物。

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部助理教授王凱亮(左)及臨牀部主任、曾肇添中醫藥臨牀研究教授卞兆祥(右),識別一種名為MT1-MMP的蛋白水解酶,印證抑制MT1-MMP可令人在進食時感受到飽腹感,避免進食過量。(浸大提供)
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部助理教授王凱亮(左)及臨牀部主任、曾肇添中醫藥臨牀研究教授卞兆祥(右),識別一種名為MT1-MMP的蛋白水解酶,印證抑制MT1-MMP可令人在進食時感受到飽腹感,避免進食過量。(浸大提供)

 

相關文章: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BMI 30或以上屬肥胖 浸大識別「不知飽」機制助減重

肥胖的人不知不覺愈吃愈多,源於他們「不知飽」,缺乏飽腹感。浸大中醫藥學院教學研究部助理教授王凱亮稱,體重指數(BMI)30或以上屬肥胖,本港有近30%成年人肥胖、20%超重,而現時抗肥胖症藥物不外乎讓人減少進食、增加飽腹感等。他與中醫藥學院臨牀部主任、曾肇添中醫藥臨牀研究教授卞兆祥,識別了一種名為MT1-MMP的蛋白水解酶,在大腦發出飽腹感信號機制中,具調節作用(見圖)。

【減肥】港約30%成年人屬肥胖 BMI 30或以上 浸大研究:識別肥胖者「不知飽」機制 助傳飽肚信號控體重

 

相關文章:【減肥】仿飯 vs 斷食 vs 生酮好壞有不同 營養師提醒非人人適合:腸道敏感、糖尿、腎病患者要注意

 

肥胖者多有MT1-MMP 抑制該種蛋白酶 助傳飽肚信號

團隊以小鼠模型實驗,包括缺少MT1-MMP的小鼠、屬對照組的普通小鼠,牠們進食高脂肪食物後,前者食量少10%、增重低50%,印證缺乏MT1-MMP可避免小鼠進食高脂食物後致胖。團隊進一步做動物模型和培植細胞的分子生物學實驗,發現背後原因是MT1-MMP把GFRAL從腦神經元的表面「剪斷」,阻止了GDF15與GFRAL結合,減少發出飽腹感信號,令人「不知飽」。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肥胖人士多有慢性發炎 炎症下MT1-MMP增

王凱亮表示,大部分肥胖的人都有MT1-MMP,因他們大多都有慢性發炎,而MT1-MMP是在炎症情况下增加;由於是身體產生,無關日常食物攝取。他又稱,以藥物抑制MT1-MMP,是研發能有效治療肥胖症藥物的可行策略。團隊未來會以猴子做實驗,計劃日後於人體臨牀研究。

除了浸大,研究團隊成員包括港大、中大、德克薩斯大學休斯頓健康科學中心,以及赫爾辛基大學的科學家。研究結果已刊登於國際知名科學期刊Nature Metabolism,並獲多份有影響力的科學期刊挑選為重點研究介紹。

]]>
【糖尿病】高血糖增中風機會2至4倍 了解11個中風風險因素 控制三高預防10個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7%97%85-%e9%ab%98%e8%a1%80%e7%b3%96%e5%a2%9e%e4%b8%ad%e9%a2%a8%e6%a9%9f%e6%9c%832%e8%87%b34%e5%80%8d-%e4%ba%86%e8%a7%a311%e5%80%8b%e4%b8%ad%e9%a2%a8%e9%a2%a8%e9%9a%aa%e5%9b%a0/ Tue, 12 Oct 2021 08:07: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676 中風是本港第四號「致命殺手」,患者通常50歲以上,但近年數字顯示中風的發病年齡有年輕化趨勢。除年紀外,三高(高血壓、高膽固醇、高血糖)、肥胖等不健康生活習慣都是中風的風險因素,其中糖尿病人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2至4倍,因此如何預防中風對糖尿病患者非常重要,以下提供了糖尿病人預防中風的10個貼士。

 

相關文章:【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糖尿病人持續高血糖致血管硬化 增中風機會2至4倍

betway体彩 糖尿科護士李玲兒表示,糖尿病是一種內分泌代謝異常的慢性病,當血糖過高會令血管出現發炎反應、內皮細胞功能受損、血小板容易凝聚和胰島素阻抗等問題,導致動脈血管硬化、血管收窄,從而減少血流量。一旦血液循環不良,就會對器官造成損害,若果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長期持續高企,會加速心血管、腦血管和周邊動脈血管硬化,令血管和器官的損傷程度越來越嚴重,增加中風風險。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11個中風風險因素 注意三高、肥胖

中風可以帶來嚴重的後遺症,要預防中風必要先了解中風的風險因素,高危人士應特別提高警覺。中風的風險因素包括以下11個:

.55歲以上人士,年紀越大,中風機會越高

.家族曾有中風病史

.高血壓:七成中風個案與高血壓有關

.高膽固醇:增加動脈粥樣硬化導致腦血管收窄的機會

.高血糖:增加中風機會2至4倍

.肥胖

.吸煙:增加中風機會,男性為3倍,女性為4.7倍

.曾患心肌梗塞和心房纖顫的人士

.腦血管瘤或腦血管壁過薄,增加出血風險

.酗酒

.短暫腦缺血(又稱「小中風」),其徵狀與中風相同,包括突然言語不清、半邊身或半邊臉麻痺或無力、手腳協調出現困難等,但小中風只持續數分鐘便消失,不會造成永久殘障。研究指出約三成小中風患者會發展成完全中風,因此如果出現懷疑小中風的徵狀,應立即求醫。

 

相關文章:急性中風治療 黃金3小時?愈早診斷計算可挽救腦細胞和功能 加快病人康復進度

 

預防中風10個貼士 從健康生活習慣做起

由於糖尿病患者的中風風險比一般人高,李玲兒提醒糖尿病人應好好控制「三高」和體重,以下是10個給糖尿病人預防中風的小貼士:

糖尿病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故要好好控制「三高」和體重,要預防中風,不妨參考以下10個貼士。
糖尿病患者的中風風險較一般人高,故要好好控制「三高」和體重,要預防中風,不妨參考以下10個貼士。

 

1. 控制血糖水平:糖化血紅素的理想水平是低於6.5%。研究顯示,空腹血糖每上升1 mmol/L或糖化血紅素每上升1%,中風的風險便增加大約六分之一。

2. 降低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當低密度膽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 LDL)及三酸甘油脂的濃度增加,會讓脂肪容易在血管壁積聚,增加患上腦血管疾病的風險。糖尿病人一般建議需維持LDL低於2.6 mmol/L,如有其他血管疾病的高危因素或曾經患上心血管、中風等疾病,LDL的濃度需進一步降低至1.8mmol/L,而三酸甘油脂建議低於1.7mmol/L。

3. 控制高血壓:根據歐洲心臟病學會和世界高血壓學會的指引,糖尿病和高血壓人士的理想目標血壓為上壓(收縮壓)約120至130mmHg;下壓(舒張壓)約70至80mmHg。

4. 控制體重:中央肥胖即腹腔和內臟積存過量脂肪,對血管硬化及氧化自由基的影響尤其嚴重,高血糖更會加劇其傷害,因此糖尿病人應盡量控制體重,避免體重指標(Body Mass Index, BMI)超標,以亞洲人的標準來說,若體重指標 【Body Mass Index, BMI = 體重(公斤)/身高(米)2】超過23,便是過重(overweight);若BMI 超過25,就是肥胖(obese)。亞洲男女的腰圍亦應分別維持在90厘米及80厘米以下。

5. 健康飲食:少食多餐,控制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遵從「一高三低」原則,即高纖、低糖、低油、低鹽。

6. 恆常運動:每星期進行3至4次體能活動,至少共150分鐘。

7. 藥物治療:按醫生指示定時服藥。

8. 戒煙

9. 避免酗酒

10. 保持心情愉快:適當處理壓力、學習放鬆。

]]>
【減肥】單靠代餐減肥體重易反彈?營養師教你健康飲食、保持減重成效Tips //www.afterroberto.com/%e6%b8%9b%e8%82%a5-%e5%96%ae%e9%9d%a0%e4%bb%a3%e9%a4%90%e6%b8%9b%e8%82%a5%e9%ab%94%e9%87%8d%e6%98%93%e5%8f%8d%e5%bd%88-%e7%87%9f%e9%a4%8a%e5%b8%ab%e6%95%99%e4%bd%a0%e5%81%a5/ Fri, 26 Jun 2020 07:18: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227 不少人因飲食失衡而變胖,近年不少減肥人士以進食代餐來幫助減肥,雖然代餐特色是定量及低熱量,惟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高咏梅指出,長期且完全倚賴代餐作為減肥方法,例如代餐奶昔、能量棒等,體重容易反彈,甚至會引致營養不均,影響健康!她提醒在食用代餐作為減肥方法時,要注意每日的熱量攝取,還要設定時限、改變飲食和運動習慣等,有需要的話在開始前應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訂立進食代餐方式及如何將其融入日常飲食,有助保持減重成效。

【減肥】單靠代餐減肥體重易反彈?營養師教你健康飲食、保持減重成效Tips
進食代餐主要分為完全代餐和部分代餐兩種方式。betway体彩 註冊營養師高咏梅提醒,若長期單靠代餐減肥,如能量棒、營養湯、奶昔等,體重容易反彈。

 

常見用代餐奶昔、能量棒、營養湯減肥

高咏梅指,代餐在醫學上多用於咀嚼或吞嚥有困難,或手術前需要短時間內減重的病人,部分病人如在手術後需進食流質食物,都會選用代餐來吸收營養。現時則有部分人會選用代餐來控制體重,甚至減肥,而代餐的形式更是五花八門,常見有奶昔、能量棒、營養湯等。

 

代餐熱量:最多可有一半來自蛋白質

根據國際食品法典委員會(CODEX)、歐洲和澳洲等地都有為代餐訂立指引,一份代餐約有200至400千卡,其熱量來源主要為:

營養素 熱量百分比
蛋白質(牛奶蛋白或大豆蛋白為主) 25%-50%
脂肪 <30%

此外,代餐的每食用分量同時提供日常約30%人體所需維他命和礦物質;部分產品會加入纖維、代糖等,以增加飽腹感、防止便秘、令代餐更易入口。

 

進食代餐有助減少熱量攝取

一般成年男女建議每日的熱量攝取量,分別為1500至1800千卡及1200至1500千卡。如欲減肥人士需要視乎個人情况,或可透過進食代餐來達致「低熱量飲食」(Low Calorie Diets, LCDs),每天攝取少於1200千卡,甚至「極低熱量飲食」(Very Low Calorie Diets, VLCDs),即每天攝取少於800千卡。

 

兩種進食代餐方式 配合運動成效持久

進食代餐的方式主要分為以下兩種:

進食代餐方式 解說
完全代餐

(Total Diet Replacements , TDR

在一段特定時間內,三餐均進食代餐
部分代餐

(Partial Diet Replacements, PDR

以代餐取代最少其中一至兩餐正餐,非代餐的飲食須遵從健康飲食原則

 

減重後暴飲暴食體重反彈

高咏梅引述研究指出,在6個月至一年的短期內,以食用代餐來減肥可取得顯著成效,但長遠效果並不確定。她強調,食用代餐並配合全面運動、健康飲食指導,才是成效持久的關鍵;根據2019年的一項研究發現,在特定時間內以「完全代餐」配合運動、健康飲食指導,即使之後重新引入正常飲食,一年後可保持減重9公斤。

 

然而,一旦只倚賴進食代餐來減肥,長期缺乏運動,會減慢新陳代謝,而且代餐味道單調一般難以長期跟從;而由於代餐一般未必能提供全面均衡營養,並且不含天然食物的抗氧化劑、植物營養素等重要元素,長期服食代餐會有損健康;再者如果減重後回復暴飲暴食,體重亦會很易反彈。

 

食用代餐減肥設限8至12星期

高咏梅提醒,如欲選用代餐作減肥方法,開始前應諮詢醫生或註冊營養師的意見,開始後亦應定期跟進進度,並就食用代餐訂立時限,一般為8至12星期,同時需改善生活、飲食習慣,勤運動才會有成效。她又補充,如體重指標BMI指數超過40,開始利用代餐減肥時,每日的熱量攝取不能少於1200千卡,讓身體適應後再逐步調整。

 

]]>
【懷孕準備】 7大助孕飲食法則 提升懷孕成功率 附營養師提供準媽媽飲食禁忌 //www.afterroberto.com/%e6%87%b7%e5%ad%95%e6%ba%96%e5%82%99-7%e5%a4%a7%e5%8a%a9%e5%ad%95%e9%a3%b2%e9%a3%9f%e6%b3%95%e5%89%87-%e6%8f%90%e5%8d%87%e6%87%b7%e5%ad%95%e6%88%90%e5%8a%9f%e7%8e%87-%e9%99%84/ Mon, 25 May 2020 10:54:5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843
【懷孕準備】 7大助孕飲食法則 提升懷孕成功率 附營養師提供準媽媽飲食禁忌
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余思行強調,男士和女士都可以改變飲食習慣,多攝取相關的營養素,並注意7大「助孕飲食」法則,有助提高懷孕機會。

體重過重或過輕,或是患有糖尿病等都會影響懷孕的機會率?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提醒有生育計劃的男女,又或準備進行體外受孕(IVF)的夫婦,應盡早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從均衡飲食中攝取充足的營養素,有助改善精子及卵子的質量,提升懷孕成功率。至於坊間流傳許多助孕食物,例如生蠔、雞蛋、豆類、西蘭花、果仁等,究竟哪些是真的有用呢?準媽媽和爸爸要備孕,適宜多攝取哪些營養素呢?註冊營養師逐一闡釋助孕飲食的7大法則,還要注意準媽媽的飲食禁忌!

【懷孕準備】 孕婦常見腰背痛、盆骨痛、失禁?勤做5類產前運動 提升體能生產更順利(附物理治療師提供:產前運動動作指引)

 

改變飲食習慣 養成「易孕體質」

生育問題牽涉很多不可改變及可改變的因素,不可改變的因素有如遺傳基因問題,而可改變的因素包括生活和飲食習慣。余思行以準備接受體外受孕治療前的夫婦為例,醫生首要考慮的是男女雙方的身體狀况,至於從營養師的角度呢?

「男士可透過攝取不同的營養素,有助改善精子的數量、外形、動力及保護精子不受氧化侵襲。女士則做好體重管理最為重要。」

余思行指出,女士若過重有機會導致內分泌紊亂,導致排卵障礙等問題,太瘦弱同樣可能出現不孕;攝取充足的營養素(35歲或以上高齡生育更需要特別注意),避免不良的生活及飲食習慣,才能夠養成「易孕體質」。

【懷孕準備】 慢性病、高齡、併發症影響生兒育女? 10個懷孕風險你要知

 

亞洲人BMI超過23屬過重

何謂過重或過輕呢?余思行表示,以亞洲人為例,BMI超過23便屬於過重。

體重指數(BMI) = 體重(公斤)/身高(米2 體重狀况
<18.5 過輕
18.5 – 22.9 正常
>23 過重

 

不同飲食法非人人適合 地中海飲食較可取

近數年不少人都會嘗試以不同的飲食模式如生酮飲食、低碳飲食等來控制體重或血糖,但余思行強調,有關飲食法或會令身體出現其他問題,因此並不推薦。

「芸芸飲食法中,其中地中海飲食(Mediterranean Diet)以多吃全穀類、水果、蔬菜、豆類、堅果類及健康的油脂為主,亦會進食魚類、貝類、適量的乳製品、蛋或白肉,加上每天飲用足夠的水。這種飲食法可以從食物中攝取豐富的膳食纖維、維生素、礦物質、優質蛋白質,含有較多的不飽和脂肪,相對較為健康。」余思行強調,不同飲食法並非人人適合,尤其是有體重或糖尿病等長期病患者,必須向醫生或營養師查詢,針對個人情况,為準備懷孕做好準備。

 

男士「助孕飲食」法則:加強補充4大營養素  改善精子健康

相較於女士,男士「備孕」的目標清晰——就是製造數量充足、動力高、形狀健康及生存時間更長的精子,只要保持精子質素良好,自然更易令卵子受孕。哪些食物能夠幫助「養精蓄銳」呢?

  1. 鋅:是保持精子數量充足的重要元素,若精子數量不足,受孕機會必然大減。食物包括:生蠔、紅肉類及添加營養的穀類早餐,均含豐富的鋅,不妨多吃。
  2. 硒:是製造精子細胞其中一種酵素的主要元素,有助提升精子的活動能力,游動力更強。包括:魚類、果仁、肉類等都是攝取硒的重要來源。
  3. 葉酸:葉酸對精子發育非常重要,使精子形狀健康正常。可多從乾豆類、橙及深綠色蔬菜中攝取。
  4. 抗氧化物質:保護精子免受氧化,有助延長其生存時間。建議每天攝取5種不同顏色的蔬菜,如橙、番茄、深綠蔬菜等,從食物中吸收充足的天然抗氧化物質。

 

女士「助孕飲食」法則:高齡生育注意飲食均衡 3種額外營養不可少

對女士來說,良好的生活及飲食習慣對助孕至為重要。在飲食方面,余思行建議準媽媽宜多攝取優質脂肪、碳水化合物,多吃不同顏色的蔬果,選擇低升糖指數(GI)的食物,不要為了減肥而不吃飯。

「盡早尋求營養師協助,找出平日飲食習慣中所缺少的營養素,然後針對性地揀選適合自己的健康餐單。」余思行表示,要助孕,女士必須攝取葉酸、鈣、鐵、奧米加3脂肪酸、碘、纖維、蛋白質及水分等。若35歲以後,卵子的質素會逐漸下降,更需要額外補充以下3大營養素,以改善卵子質素:

  1. 輔酶Q10(Coenzyme Q10):年輕時身體可以充分製造,但隨着年紀愈大可製造的量便會愈少。可多進食黃豆、西蘭花、蕃薯、果仁等食物,有助提高卵子品質。
  2. 維他命D3(Vitamin D3):幫助製造細胞及吸收鈣,提升懷孕機率。可透過曬太陽吸收,若維他命D3含量不足,亦可按營養師指示透過營養補充品額外吸收。
  3. 肌醇(Inositol):對穩定血糖有幫助外,更可促進卵子發育更成熟,提高受精率。宜多進食蔬果、豆類、果仁、全穀物等攝取。

 

懷孕準備飲食禁忌

余思行提醒,女士們要為懷孕做足準備,還有以下4類飲食禁忌要注意:

  1. 咖啡因:咖啡因有提神及利尿作用,會提升血壓及心跳,過量攝取會影響受孕機會。在懷孕期間咖啡因需要較長時間分解和排走,有機會影響睡眠質素及令胎兒體重過輕,所以建議備孕期間每日吸收200毫克為上限,大約是一杯普通咖啡的分量。
  2. 酒精:雖然有研究顯示,小量酒精(每天1至2份酒精)對健康女士的受孕率不構成影響,但對正進行體外受孕療程的女性來說,每周飲用6杯酒精(每份含有10克酒精,約100毫紅酒或300亳升啤酒),其受孕率會大幅下降18%,因此飲酒宜可免則免。
  3. 加工食物: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及鹽分含量高,亦添加不少化學物,多食對身體無益。
  4. 水銀:水銀對胎兒腦部發展有害,為免體內積聚毒素,應避免進食水銀含量高的魚類,如魚翅、劍魚、老鼠班、石蚌等,但三文魚及沙甸魚等魚類水銀含量低,適量食用仍然安全。

]]>
【懷孕準備】 孕婦常見腰背痛、盆骨痛、失禁?勤做5類產前運動 提升體能生產更順利(附物理治療師提供:產前運動動作指引) //www.afterroberto.com/%e6%87%b7%e5%ad%95%e6%ba%96%e5%82%99-%e5%ad%95%e5%a9%a6%e5%b8%b8%e8%a6%8b%e8%85%b0%e8%83%8c%e7%97%9b-%e7%9b%86%e9%aa%a8%e7%97%9b-%e5%a4%b1%e7%a6%81-%e5%8b%a4/ Fri, 22 May 2020 03:42: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794
【懷孕準備】 孕婦常見腰背痛、盆骨痛、失禁?勤做5類產前運動 提升體能生產更順利(附物理治療師提供:產前運動動作指引)
betway体彩 註冊物理治療師區鳳賢表示,產前運動主要是針對孕婦常見問題而設計,包括腹部核心訓練、盆底肌肉訓練、帶氧運動、阻力運動及伸展運動,孕婦要好好把握14至27周的運動黃金期,鍛煉身體。(圖片僅供參考)

孕婦隨懷孕周數愈來愈長,腹部會逐漸變大,需承受額外重量之餘,重心亦會傾前,令她們容易感到疲倦,同時亦有機會出現姿勢不良、腰背痛、盆骨痛、失禁等問題。針對這些常見問題,孕婦應適時進行5類產前運動,把握14至27周的運動黃金期,提升體能,生產過程自然更順利。

相關文章:

【抗疫你要知】無懼新型冠狀病毒? 孕婦、新手爸媽防疫攻略 15招傍身開心迎BB

【抗疫你要知】 新冠肺炎疫情下 新手爸媽抗疫兼湊BB 好辛苦? 醫生教你 5 個照顧錦囊

 

5類產前運動 針對孕婦常見問題

betway体彩 註冊物理治療師區鳳賢表示,產前運動主要分為5大類,包括腹部核心訓練、盆底肌肉訓練、帶氧運動、阻力運動及伸展運動,各自針對孕婦常見問題來設計。

 

腹部核心訓練 加強腹部軸心穩定性

當腹部變大,核心肌肉包括腹橫肌不夠強,不但會腰背痛,而且有機會造成腹直肌分離,建議孕婦多做腹部核心訓練;例如在懷孕16周前,可做仰臥提腰的動作,以提升腹部軸心穩定性。不過,仰臥起坐(sit up)或卷腹動作(Crunches)則不應做,避免加劇腹直肌分離。

 

盆底肌肉運動防失禁

孕前身高體重指數(BMI)大於25或妊娠次數多的孕婦,到懷孕中後段,有較大風險出現應力性失禁,通常在打噴嚏、咳嗽、跑步時出現,建議多做盆底肌肉運動,增加肌力以預防及減少失禁問題。

 

孕婦每天做帶氧運動 活用健身工具鍛煉大肌肉

孕婦同樣應做帶氧運動,建議每天做20至30分鐘中等程度的運動,可選擇跑步、游泳、踏健身單車等,有助提升心肺功能和控制體重。另外,孕婦可使用橡筋帶或啞鈴等健身工具,輔助做阻力運動,以鍛煉大肌肉,保持肌肉力量。伸展運動則有助減少因寒背和盆骨向前傾等不良姿勢,所帶來的肌肉疼痛或不適。

 

部分產前運動的動作指引:

動作名稱 內容 頻率
仰臥提腰

(只適合在16周前做)

躺下臉朝上,雙膝彎曲,呼氣並收緊腹部及臀部,然後提高腰部,停5秒,然後放下原位。 每日做2至3組,每組10下
盆底肌運動 可坐在椅上進行,呼氣並收緊陰道、尿道及肛門肌肉,好像忍大小便般,停5秒及保持呼吸,然後放鬆。此動作亦可站着進行。 每日做2至3組,每組10下
盆骨前傾/後傾運動 可坐在椅上進行,呼氣並收緊腹部後,然後把盆骨向後傾,令下腰弧度減少,停5秒,然後還回原位。 每日做2至3組,每組10下
二頭肌阻力運動 可坐在椅上進行,先將雙腳踩在橡筋帶上,然後打交叉,雙手分別拿着一端橡筋帶,慢慢屈曲雙臂,停5秒,然後伸直放鬆。 每星期做2至3組,每組12至15下

 

運動黃金期14至27周

區鳳賢指出,產前運動的黃金期是14至27周,但須注意勿做仰卧運動,減少靜脈回流受阻的風險;到懷孕後期(28至40周),孕婦重心會因胎兒長大而前傾,屆時平衡力會變差,運動量及難度應同時減少。

 

部分孕婦不宜做產前運動

不過,並非所有孕婦都適合產前運動,如懷有多胞胎、有早產徵狀、妊娠毒血症、胎膜破裂、前置胎盤等問題,則不建議做產前運動。開始任何運動前都必須先諮詢醫生意見,確保安全;如運動期間及運動後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所有運動及計劃,盡快求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