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疽病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18 Nov 2022 08:44: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鼻疽病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www.afterroberto.com/%e9%a1%9e%e9%bc%bb%e7%96%bd%e6%84%9f%e6%9f%93%e8%88%87%e5%8f%97%e6%b1%a1%e6%9f%93%e6%b3%a5%e5%9c%9f%e3%80%81%e6%b0%b4%e6%9c%89%e9%97%9c-%e5%b8%b8%e8%a6%8b%e7%97%85%e5%be%b5-%e6%ad%bb%e4%ba%a1%e7%8e%87/ Fri, 04 Nov 2022 08:41: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629 【明報專訊】本港今年共錄得37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深水埗區自8月起錄得21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該區全年有8名患者離世。衛生防護中心於區內配水庫泥土樣本種出與患者極度同源的類鼻疽菌,但至今所有水樣本均呈陰性,故傳播途徑仍未明。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17日)稱,現階段仍無法證實類鼻疽菌如何由配水庫泥土進入人體,估計或因「大風大雨」導致部分帶類鼻疽菌的沙粒經通氣口金屬網進入配水庫。現階段仍不能排除食水受污染導致爆發的可能,但強調現時本港食水相當安全。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早前(10月24日)在港台節目表示,由於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約2至4周,期間天氣轉變,環境樣本未必再呈陽性,因此未必能夠找到源頭。據衛生防護中心網頁,類鼻疽屬「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該細菌廣泛存在於泥土和泥水中,特別是濕潤黏土。若接觸受污染的泥土和水源等有可能受感染,亦可能因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傳播。糖尿病、肺病等長期病患、從事農務者同屬高危者。防護中心更提醒市民,特別是高風險群組,尤其在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以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常見病徵包括發燒、頭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等。港大微生物學系臨牀助理教授李欣稱,難靠臨牀徵狀判斷病人有否感染,建議醫生可多留意患者近期有否土壤接觸史。深水埗區類鼻疽傳播途徑仍未明 袁國勇估計帶菌沙粒因大風大雨進入配水庫。

衛生防護中心昨(17日)公布一名患有糖尿病、居於深水埗的61歲男子確診感染類鼻疽,患者(6日)因發燒及疲倦入院,經臨牀診斷為肺部感染,痰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現時仍然留院,情况穩定。

列席記者會的袁國勇昨(17日)表示,現階段仍無法證實類鼻疽菌如何由配水庫泥土進入人體,估計或因「大風大雨」導致部分帶類鼻疽菌的沙粒經通氣口金屬網進入配水庫。因食水樣本至今均呈陰性,袁稱,結果證現時食水相當安全,但同時因此未能找到深水埗出現爆發的確實傳播途徑。


袁:未能完全排除配水庫有食水污染致爆發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袁國勇

他補充,儘管配水庫水源帶類鼻疽菌,亦要「啲細菌入咗去,咁啱驗到嗰啲水」才能發現呈陽性的水源,故至今未能完全排除因配水庫有食水污染致爆發。


歐家榮:部分配水庫泥土、通氣口等環境拭子樣本呈陽性 食水樣本呈陰性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昨(17日)在記者會交代最新調查進度,團隊11月3至9日於石硤尾及蝴蝶谷配水庫採集逾200個環境樣本,部分配水庫泥土樣本、5個石硤尾配水庫通氣口及1個在通氣口附近採集的環境拭子樣本均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歐補充,拭子樣本的細菌培植結果均呈陰性,即未發現活細菌,加上在配水庫水體及拭子樣本均呈陰性,反映配水庫的水源未受污染。

歐表示,綜合流行病學及環境調查結果,至今沒有證據證實個案與配水庫自來水有關,而為避免食水受類鼻疽菌污染,水務署已進一步增加全港供水區的餘氯量,以及已在深水埗配水庫加裝高效能空氣過濾網。歐稱,目標在兩個月內在其餘食水配水庫加裝相關過濾網,署方亦會在深水埗配水庫加裝實時監察餘氯含量的儀器。


提醒:尤其長者及長期病患者 每日勿用首分鐘水喉水刷牙洗臉

衛生防護中心11月3日聯同水務署召開記者會交代調查進度,稱上月10日至本月1日於深水埗區內檢驗471個環境樣本,38個對類鼻疽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其中32個為配水庫草地泥土樣本,包括25個深層泥土樣本(見表)。調查人員成功從6個深層泥土樣本種菌,發現4個樣本細菌基因排序,與區內8名患者非常相似,防護中心相信兩者有關聯;其餘兩個樣本基因排序未完成。配水庫37個食水和相關拭子樣本則呈陰性(見圖)。

記者昨日兩度問及食水是否傳播途徑或是否當局調查方向,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未有回應。至晚上防護中心發稿,指無證據證實個案與相關配水庫提供的自來水有關。列席記者會的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稱暫未確定傳播途徑,從患者住所分佈估計,細菌隨塵土飛揚至民居的機率很低。袁強調近日前往配水庫視察,沒發現滲漏問題,相信細菌循此污染食水的可能「極之低」,重申本港食水符合世衛要求、非常安全。

袁國勇再提醒居民早上開水喉讓首分鐘的食水排走,不要直接飲用和漱口等。防護中心亦再建議深水埗區市民,特別是長者及長期病患者,應先讓每日首一分鐘由水喉開出的食水排走後,才用作刷牙、洗臉或洗澡之用,亦不應飲用未經煮沸的水。

此外,政府已於11月11日將類鼻疽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


孔繁毅料食水傳播仍最大可能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稱,配水庫食水樣本雖未驗出類鼻疽菌,但仍相信食水是最大可能的傳播途徑,建議暫停相關配水庫,直至完成氯氣消毒。

水務署總水務化驗師蔡德業於記者會稱,署方有恆常監察食水水質,亦已增加食水餘氯含量。至於袁國勇上月建議於配水庫安裝紫外線消毒裝置,蔡稱仍正研究可行性,亦會研究加裝空氣過濾裝置,沒回應未能趕及近日颱風襲港前安裝設備是否太遲。

至於上月兩宗分別居於港島東和九龍東的個案,歐家榮稱患者細菌基因排序不同,相信兩宗個案與深水埗爆發未必有關。袁國勇補充,類鼻疽是風土病,若非同一源頭爆發便毋須擔心。


相關文章:【新冠疫情】納入強檢或願檢盡檢人士注意:社區檢測中心及檢測站名單、深喉唾液樣本包派發點、自費/免費檢測措施(更新2022年10月28日)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感染途徑:接觸受污染泥土、水 注意颱風或暴雨後

深水埗爆發源頭未明的類鼻疽感染,連同25日新公布的一宗個案,該區8月起累計20宗。衛生防護中心昨稱,今年錄得個案數目較往年增加,政府正計劃將類鼻疽納入法定須呈報傳染病。中心補充,新增感染個案中,一名69歲男患者在潛伏期大部分時間居於將軍澳,亦住柴灣,與另一名北角居民發病前均沒到訪深水埗及相同場所,初步排除感染與食物或產品有關。


袁國勇:深水埗患者從未見面

袁國勇25日視察石硤尾配水庫及蝴蝶谷配水庫後稱,現未能確定深水埗爆發原因,患者從未見面,亦無在同一酒樓用膳,有10名患者亦極少或從不外出。他說,除水及泥土等環境樣本,也會化驗患者在家使用的潔手液或口罩等,形容幾乎「咩都驗晒」。


歐家榮:深水埗區爆多宗不尋常 初步調查無關連

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首席醫生歐家榮形容,深水埗出現多宗個案「不尋常」,初步調查個案行蹤無流行病學關連。未計昨日新增個案,8至10月深水埗每月分別有8、7及4人發病。個案居所分布於方圓1公里內的18座不同大廈,2宗個案居同一大廈。他續指,衛生防護中心於個案住所樓下的花叢、公園及山坡採集12個樣本,於白田邨兩地盤採集16個樣本,以及於個案居住大廈採集120個樣本個案,結果均為陰性。

對於有新地區錄得類鼻疽感染,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認為,患者病徵與其他疾病相似,醫生以往未必第一時間就有所懷疑,近日出現多宗個案導致臨牀警覺提高,或令其他區域驗出個案;稱單從一兩宗個案難判斷是否已蔓延。


類鼻疽擬納須呈報傳染病 濾水廠增食水氯量

袁國勇稱,兩個配水庫食水游離餘氯含量均符世衛要求,應足以保障食水安全,惟食水會經濾水廠輸往配水庫,最後抵達家居出水位,其間氯含量會減少,建議水務署提升沙田濾水廠餘氯含量。他續稱,類鼻疽伯克氏菌可在細胞外壁分泌黏液,或會對氯氣有抗藥性,故建議在各配水庫的水出口位加設紫外線殺菌。

水務署稱,前日已增加沙田濾水廠食水餘氯含量。署方回覆本報查詢時補充,大埔濾水廠及大埔道濾水廠有需要時會為深水埗區供水,兩座濾水廠已增加食水餘氯含量,署方會考慮提升其他濾水廠餘氯含量,冀最短時間研究在配水庫安裝紫外線消毒裝置。


深水埗環境樣本對病菌呈陰性

本港自8月至今錄得多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累計共錄得34宗人類感染類鼻疽個案(2021年全年錄得17宗個案、2020年錄得12宗)。至於日前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早前驗出4個泥土樣本含類鼻疽菌基因,袁稱地盤(22日)已鋪上熟石灰,相信可大幅減低危險性,暫亦未能確認是否由地盤引起爆發。該日有到場的衛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說,深水埗區內22名類鼻疽菌患者沒到過涉事地盤;中心21日晚發稿稱,深水埗107個環境樣本和近日收集的額外10個環境樣本,均對病菌呈陰性。


感染個案大多患有長期病

防護中心表示,21日新增一名居於深水埗的83歲男子感染類鼻疽菌,他患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腎病、空腹血糖異常及高血壓。中心獲悉他在家跌倒後昏迷,17日送往明愛醫院,臨牀診斷為橫紋肌溶解症,現時情况嚴重,血液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

至於中心早前(20日)公布,深水埗區一名患慢性腎病及糖尿病等多種長期病的80歲婦人,日前出現氣促、咳嗽帶痰及胸痛,上周二(11日)前往明愛醫院急症室求醫,至本周一(17日)因自身疾病急性發作離世,死者痰液採樣樣本昨證實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中心調查後認為死因包括急性心臟和腎臟衰竭及肺水腫,與類鼻疽無關。


袁國勇:需時化驗區內泥土、食水和日用品 稱3方向查傳播鏈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深水埗爆發類鼻疽感染,至今感染源頭未明,港大專家袁國勇昨(23日)形容情况令人憂慮,指現時主要循泥土、食水和日用品3個方向調查傳播途徑,本周將前往石硤尾配水庫及蝴蝶谷配水庫視察,了解運作。至於應否將類鼻疽納入須呈報的傳染病,袁認為這有助準確掌握數據,但需由衛生防護中心決定。另一港大專家孔繁毅相信,要求醫生須呈報懷疑個案可及早發現爆發群組,但暫時毋需為區內居民做大規模篩查。

衛生防護中心公布,23日無錄得新增類鼻疽個案。本報昨向衛生署查詢會否考慮將類鼻疽納入須呈報的傳染病,至截稿前未有回覆。

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23日)出席一個論壇後表示,暫未能確認深水埗區內類鼻疽感染傳播途徑,需時化驗區內泥土、食水和日用品,他亦得悉區內較多水管維修工程,將收集相關樣本化驗,另擬本周前往附近兩個配水庫調查,以了解運作。至於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早前驗出4個泥土樣本含類鼻疽菌基因,袁稱地盤前日(22日)已鋪上熟石灰,相信可大幅減低危險性,暫亦未能確認是否由地盤引起爆發。

根據《預防及控制疾病規例》,醫生若發現須呈報傳染病的懷疑或證實個案,須通知衛生防護中心,現時有52種須呈報傳染病,不包括類鼻疽。被問到應否將類鼻疽列入須呈報傳染病,袁國勇認為這有助掌握數據,但要交衛生防護中心決定。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感染與受污染泥土、水有關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0月24日)

孔繁毅:可透過血液、尿液和痰檢驗類鼻疽菌

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向本報表示,可透過血液、尿液和痰檢驗類鼻疽菌,認為透過法例要求醫生呈報懷疑或確定個案,有助及早發現爆發群組和提高醫生警覺。至於應否為區內居民或高風險者篩查,他稱現時欠缺有效和較廉價篩查方法,類鼻疽傳播情况亦未見流行,大規模篩查不具成本效益。


梁子超:天氣轉變 環境樣本未必呈陽難找源頭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梁子超今(24日)在港台節目表示,本港氣候未必適合類鼻疽於泥土長期繁殖,相信隨着天氣轉涼及乾燥,病菌數量會減低,未來數周未必完全沒有新增個案,但會逐漸減少。

對於白田邨第10期重建地盤早前驗出4個泥土樣本含類鼻疽菌基因,但仍未能確定源頭,梁子超稱由於類鼻疽潛伏期通常約2至4周,但期間天氣轉變,環境樣本未必再呈陽性,因此未必能夠找到源頭。若未能找到源頭,則要觀察病菌在明年雨季及夏天會否再現。被問是否所有地盤工人均需驗血,他稱可先為有風險人士驗血,如多人對類鼻疽呈陽性,則可擴至其他工人。


患者家中兩樣本陽性 類鼻疽細菌量「極低」

此外,衛生防護中心18日交代調查進度時稱,已在該區收集逾百個環境樣本,均對類鼻疽核酸檢測呈陰性;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團隊於患者家中採集的樣本中,則有兩個對「類鼻疽伯克氏菌」呈陽性。袁國勇向本報表示,樣本有可能從患者身上脫落,形容暫未找到當區出現多宗個案的確切原因,而供水系統的氯氣可殺死相關細菌,籲市民毋須過分憂慮。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深水埗類鼻疽個案源頭仍未明 家居接觸者無病徵

衛生署(18日)在深水埗舉辦「預防感染類鼻疽健康講座」,席間衛生防護健康促進處高級醫生楊芊芊交代,有17名深水埗居民先後於8月8日至10月2日期間發病,當中4人已離世。衛生防護中心昨在新聞稿表示,患者的家居接觸者均無病徵;又指初步可排除傳播與食物或產品有關;防護中心在深水埗收集107個環境樣本,包括從附近公園及地盤採集的泥土樣本、與患者居住樓宇相關的水樣本及環境拭子樣本,在家居採集的灰燼樣本,均對類鼻疽核酸檢測呈陰性。而17名患者分別分佈於白田邨的5幢樓宇、石硤尾邨的3幢樓宇和其餘於深水埗的8幢樓宇。

袁國勇:供水系統氯氣可殺相關細菌 長期病患者宜煮沸水刷牙

袁國勇團隊亦有參與環境調查,在個別患者的家中採集31個環境樣本,並在同一住戶家中浴室水龍頭、花瓶內壁拭子樣本對類鼻疽伯克氏菌核酸檢測呈陽性反應,樣本細菌含量「極低」。防護中心已通知水務署檢視該區的供水系統及過去3個月的維修保養紀錄,並無發現外來物污染供水的事故,相關配水庫及該區的食水樣本化驗檢測亦未見異常。

袁國勇向本報表示,兩個樣本的核酸檢測呈陽性,但樣本的細菌培養結果均呈陰性,反映細菌含量相當低,或並非活菌。他補充,陽性樣本有可能從患者身上脫落,或受空氣、水源等污染,目前未有足夠科學證據掌握深水埗出現多宗類鼻疽的原因及源頭,需進一步監察情况。袁又指出,供水系統的氯氣有助殺死相關細菌,若市民希望「穩陣啲」,有以下用水建議:

。早上使用水龍頭可先開水約一分鐘才取用食水;

。長期病患或長者可先煮沸水喉水才用來刷牙、洗臉。


防護中心: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

防護中心表示,根據海外文獻和本地數據,類鼻疽病菌一般在環境存活。感染個案多於颱風或暴雨後較常出現。由於土壤和泥水中的類鼻疽伯克氏菌有機會曝露於地面,並隨着強風或暴雨令類鼻疽病菌更容易散播,令類鼻疽個案有機會增加。中心提醒市民,特別是高風險群組例如長期病患者,於暴風雨後避免接觸土壤或泥水,以免受類鼻疽病菌感染。


類鼻疽潛伏期2至4周 深水埗區配水庫傳播途徑未明 常見病徵、死亡率、高危人士 預防感染7點注意(更新11月18日)
圖片僅供參考。(圖片來源:https://pixabay.com/)

高危人士:糖尿病、肺病患者、農務工作人士屬高危

據衛生防護中心網頁,類鼻疽屬「類鼻疽伯克氏菌」引致的疾病,該細菌廣泛存在於土壤和泥水中,人類可透過接觸受污染的土壤和水源等受感染,人傳人屬非常罕見,惟可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傳播。糖尿病、肺病等長期病患、從事農務者同屬高危者。


類鼻疽多屬急性感染 出現細菌入血、嚴重肺炎、皮下膿腫

李欣稱,類鼻疽個案主要屬急性感染,如細菌入血、嚴重肺炎或皮下膿腫等,患者須靠抽血及抽取下呼吸道組織分泌物做基因檢測或種菌,方能判斷有否感染;由於其病徵與其他感染相似,醫生未必第一時間就有所懷疑,而患者一般須先住院接受最少兩周靜脈注射抗生素治療,出院後3至6個月仍要服用抗生素,才能徹底根治。


相關文章:【新冠患者】小朋友染疫發燒服退燒藥要小心 專家解構爸媽照顧7個注意


常見病徵:發燒、頭痛、胸痛、咳嗽、淋巴結腫大

中心指出,類鼻疽常見的病徵視乎感染的部位,包括發燒、頭痛、局部痛楚或腫脹、潰瘍、胸痛、咳嗽、咳血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死亡率:約四至七成半 出現如敗血病嚴重病徵方求醫

中心網頁稱,該病「死亡率」約四至七成半。有醫學文章顯示,類鼻疽個案近年在海南等地亦見升幅,又指本港對該病臨牀警覺性不高。該文章作者之一的林緯遜補充,類鼻疽病徵不太特別,一般自然康復個案「可能唔知道中過」,個案通常出現敗血病等嚴重病徵方求醫,故病死率較高。文章另一作者、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及臨牀教授孔繁毅稱,本港對類鼻疽警覺已提高,但建議將其列為「須呈報傳染病」。


籲市民提升免疫力

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副會長林緯遜形容是次爆發屬罕見,而個案呈升勢與全球暖化、化驗技術等提升有關,過往重症、死亡個案主要涉免疫力低者,呼籲市民毋須太擔憂,最重要是要提升免疫力。


相關文章:醫務化驗師拆解基因密碼 抽「血」剝繭 為醫生、病人提供個人化治療「情報」 【養和百年專題】


預防感染7點注意:

  • 避免接觸受污染的土壤;
  • 接觸土壤或進行泥水活動時,建議穿着適當的防護衣物,例如佩戴手套,並穿上水靴;
  • 接觸土壤和進行園藝活動後,用肥皂和水洗手;
  • 接觸受污染的水或土壤後,進行清洗或淋浴;
  • 盡快清潔傷口,並以防水敷料覆蓋;
  • 不要飲用未經煮沸的水,注意食物衞生;及
  • 進行戶外水上活動時可能受到感染,避免接觸可能受污染的水源(例如河流、池塘或湖泊)以減低感染風險。

資料來源:www.chp.gov.hk/tc/healthtopics/content/24/101110.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