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骼偵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6 Nov 2020 05:07:4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骨骼偵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腕管綜合症|骨骼「偵」奇:Selfie招「自拍手」 拿杯都無力 //www.afterroberto.com/%e8%85%95%e7%ae%a1%e7%b6%9c%e5%90%88%e7%97%87%ef%bd%9c%e9%aa%a8%e9%aa%bc%e3%80%8c%e5%81%b5%e3%80%8d%e5%a5%87%ef%bc%9aselfie%e6%8b%9b%e3%80%8c%e8%87%aa%e6%8b%8d%e6%89%8b%e3%80%8d-%e6%8b%bf%e6%9d%af/ Wed, 18 Nov 2020 04:00: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13 【明報專訊】你曾否有手掌麻痹徵狀?不少人擔心是中風頸椎問題,其實可能是另一種更常見疾病引致,就是腕管綜合症。現代人手機不離手、愛自拍,現時腕管綜合症有一個潮稱——「自拍手」。

腕管綜合症|骨骼「偵」奇:Selfie招「自拍手」 拿杯都無力
(網上圖片)

什麼是腕管綜合症?先講解一下腕管結構。腕管位於手心至手腕,底部有8粒小腕骨排成半圓狀,頂部是腕橫韌帶(transverse carpal ligament),兩部分建構成一條隧道。隧道內有9條筋腱和正中神經線(median nerve)。任何原因導致腕管隧道收窄,或隧道內有異常組織,都會壓迫正中神經線,引致腕管綜合症。

 

夜晚痹痛 無覺好瞓

正中神經線負責拇指至一側無名指的感覺,以及外展拇短肌的肌力。一旦受壓,會引致手指麻痹、脹痛、失去觸感;夜間感覺尤其強烈,甚至影響睡眠。當手腕屈曲、手掌握拳或握物時,腕管會進一步收窄,徵狀加劇。某些動作如傾電話、刷牙等,患者會感到非常麻痹,甚至拿不住握在手的東西。當正中神經長時間受壓,以致神經受損,外展拇短肌會萎縮,大拇指乏力,甚至簡單如拿杯子等動作都有困難。

家庭主婦、清潔工人、餐廳洗碗員工,都是腕管綜合症高危群。他們需要長時間勞動手腕及手指,令手心腕橫韌帶增厚,壓迫神經。有些運動亦有可能導致腕管綜合症,例如:踩單車(長時間握着把手)、舉啞鈴及需要握拍的球類運動等。曾有患者因腕管綜合症而無法踩單車,需要手術處理。另外,還有較少見的病因,一名健身教練因為手麻痹求診,診斷為腕管綜合症;檢查時,發現手心腕橫韌帶下面有一硬塊,經磁力共振檢查,證實是良性神經線腫瘤。除了神經線瘤,腱鞘囊腫、尿酸結晶也會壓迫正中神經,引致腕管綜合症。

 

2招DIY檢查

腕管綜合症一般透過臨牀診斷。其中2個簡單檢查,可自行檢測。

1. Phalen’s test:把雙手手腕向下90度屈曲,手背緊貼手背,保持30秒。患者麻痹感覺會慢慢出現及愈來愈劇烈

2. Tinel’s sign:輕輕敲打腕橫韌帶位置;患者手指會出現觸電感覺

如上述兩個臨牀測試均出現麻痹或不適,就可能患上腕管綜合症,需找醫生進一步檢查及診斷。醫生要確診腕管綜合症,可安排患者接受神經電導測試,透過檢測神經傳導速度及波幅,確診並評估神經受壓的嚴重程度。

病情較輕的患者,可以透過藥物,如維他命B及神經止痛藥物來減輕徵狀;於睡眠時也可佩戴護腕或手托,讓手腕維持伸直,減少神經受壓。一般佩戴手托2至3個月,麻痹情况會慢慢改善。注射類固醇亦可幫助消除神經炎症,減少受壓,紓緩徵狀。如果保守治療效果不理想或神經受壓嚴重,手術治療是另一選擇,醫生需要𠝹開腕橫韌帶,令正中神經不再受壓,消除麻痹感。

腕管綜合症有年輕化趨勢。大家玩手機時要控制好時間,多做手腕伸展運動,減少患上「自拍手」風險。

文:嚴永藝(骨科專科醫生)

]]>
健身3式 強化四頭肌護膝 減輕膝關節發炎退化 //www.afterroberto.com/%e5%81%a5%e8%ba%ab3%e5%bc%8f-%e5%bc%b7%e5%8c%96%e5%9b%9b%e9%a0%ad%e8%82%8c%e8%ad%b7%e8%86%9d-%e6%b8%9b%e8%bc%95%e8%86%9d%e9%97%9c%e7%af%80%e7%99%bc%e7%82%8e%e9%80%80%e5%8c%96/ Mon, 06 Apr 2020 04:08: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832 健身3式 強化四頭肌護膝 減輕膝關節發炎退化
(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練武之人,下盤要「穩打穩紮」,下身最強大肌肉股四頭肌,維持人體直立姿勢,也能提供膝蓋穩定度和力量,在做下半身運動時提供阻抗,分擔膝蓋關節承受的壓力。

股四頭肌(Quadriceps,簡稱四頭肌)是人體下肢最大和最強壯的肌肉,它位於大腿前方。股四頭肌所形成的肌腱包裹了髕骨(Patella) ,再經過髕肌腱(Patellar tendon)連接在小腿脛骨上,讓膝關節得以伸展。

四頭肌分別由股直肌、股中間肌、股外肌、股內肌所組成,各組肌肉有其獨特之處。最底層的股中間肌,位於股骨(Femur)和股直肌之間,可算是最「深藏不露」,臨牀上沒法直接觸診。而股直肌位於大腿正前方,特點是跨越了兩個關節:髖關節和膝關節,除了可以伸展膝關節外,還可以配合髂腰肌(Iliopsoas)屈曲髖關節。而左右兩頭分別是股外肌和股內肌,分別在髕骨兩側,提供髕骨兩側的穩定度。股外肌更是四頭肌中最大,力量也是最大;而股內肌一般則是比較弱的一組。

增強四頭肌 避免髕骨錯位

Q Angle是指四頭肌對髕骨所形成的拉力,它是由兩條力線形成的夾角。第一條力線是從髖部(Anterior Superior Iliac Spine)到膝蓋中央(Mid point of patella),而另一條力線則是由膝蓋中央到小腿脛骨結節(Tibial tuberosity)。男性Q Angle約是13度;女性因為骨盆較寬,Q Angle較男性大,約是18度。Q Angle愈大代表股四頭肌對髕骨向外的拉力愈強,太大的拉力容易令髕骨滑行時偏離原有軌道,形成髕骨錯位,髕骨外翻和屈伸時壓力增大,久而久之會引致軟骨軟化(Chondromalacia),甚至關節退化。有系統地訓練股四頭肌,特別是針對較弱的股內肌可以有效地平衡髕骨兩側拉力,令髕骨滑行時更為穩定。

手術後訓練 助膝關節穩定

膝關節手術如半月板和十字韌帶重建等,都會令四頭肌肌力明顯減弱。所以術後治療除了訓練關節活動幅度,更重要是強化肌力。一般來說,當做下肢運動或是跑步時,膝關節都會受到大量衝擊,如果股四頭肌沒有足夠力量,會引致髕骨軟骨的磨損;強壯的股四頭肌有助膝關節的穩定,也能吸收膝關節撞擊時衝力,可以有效減緩關節發炎。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示範:張冠東(全職泰拳健身教練)

編輯:李東阳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骨骼「偵」奇:芭蕾舞鞋隱藏「波子骨」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5%81%b5%e5%a5%87-%e8%8a%ad%e8%95%be%e8%88%9e%e9%9e%8b%e9%9a%b1%e8%97%8f%e6%b3%a2%e5%ad%90%e9%aa%a8/ Mon, 16 Sep 2019 04:57: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471

骨骼「偵」奇:芭蕾舞鞋隱藏「波子骨」

舞者之痛——芭蕾舞者經常用足尖站立,全身重量集中在拇趾、二腳趾和三腳趾之上,容易出現拇趾外翻。(joka2000@iStockphoto,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明報專訊】小娟是專業舞者,精通芭蕾舞和爵士舞,也是大型主題樂園的全職舞蹈演員。惟因長年反覆訓練,出現腳部變形和疼痛,十分困擾,最近更嚴重至影響日常生活和工作,萬不得已之下只好接受手術改善腳形。

 

常足尖站立 致拇趾外翻

芭蕾舞雖然舞姿優美,但當舞者做出足尖站立(En Pointe)的時候,全身體重集中在足尖的拇趾、二腳趾和三腳趾之上。當中最為常見導致的問題是拇趾外翻(Hallux valgus)和小腳趾錘狀趾(Hammer toe)。以色列一項2014年的研究顯示,在1336名年輕芭蕾舞者中,40%的人雙腳同時拇趾外翻,7.3%的人單腳受影響,情况相當普遍。當然,跳舞並不是拇趾外翻的單一因素,據臨牀觀察,接近八成病例都帶有家族性,女士發病率高於男士,且隨年齡上升。

 

骨骼「偵」奇:芭蕾舞鞋隱藏「波子骨」

拇趾外翻——第一、二蹠骨角度逾9度,第一蹠骨與拇趾骨角度逾15度,便屬拇趾外翻。(明報製圖)

 

甚麼是拇趾外翻?

很多人都將拇趾外翻形容為「波子骨」增生,其實所謂波子骨,就是拇趾外翻的一種病徵。由於不同的內外因素,包括創傷、韌帶鬆弛、外部壓力等,位於拇趾兩側的軟組織不平衡,連接拇趾與腳掌之間的蹠骨向內傾斜,形成突出的波子骨,而拇趾則往第二腳趾偏移,甚至出現腳趾重疊。

 

疼痛位置:

波子骨疼痛,正確醫學名稱是拇囊炎(Bunion)。拇囊炎位於第一蹠趾關節的內側,突出的波子骨會和鞋緣不斷摩擦而引發炎症,出現紅腫熱痛等病徵。想紓緩疼痛,可改穿寬頭鞋以減少摩擦。

第二、三腳趾對下腳掌持續疼痛,甚至出現厚繭,可謂寸步難行。原因是當拇趾外翻形成後,拇趾變形和不穩定,沒辦法再正常受力,轉而改由第二、三蹠骨來受力,漸漸令該處磨出厚繭。

拇趾往第二腳趾偏移,第二腳趾空間減少,出現腳趾重疊的情况。重疊的二腳趾會和鞋面摩擦而磨出厚繭,嚴重甚至會關節脫位。

 

診斷:

1. X光影像檢查

利用負重X光來量度拇趾骨和第一蹠骨形成的外翻角度,正常是15度內;超過15度是拇趾外翻,角度愈大代表病情愈嚴重。此外,第一和第二蹠骨之間的角度,正常應為9度,同樣角度愈大表示病情愈嚴重。

2. 足底壓力測量

利用負重時留下的足印,分析足底壓力分佈。研究顯示,如果局部壓力大於28 N/cm2,便會出現明顯的腳掌疼痛。測量結果客觀分析足部的壓力分佈,除了度身製作鞋墊以紓緩壓力點外,嚴重患者也可以接受手術去緩和過大的壓力。足底壓力測量同時大量應用於步態分析、運動鞋設計等。

3. 穿闊頭鞋、矯形帶 減慢惡化

拇趾外翻可影響穿鞋、走路,甚至令蹠趾關節提早退化,所以一定要及早醫治。若病情未至嚴重程度,醫生一般會先建議非手術治療,包括:

 

  • 改穿鞋頭較寬鬆和鞋跟較矮的款式
  • 使用足部矯形支具、橡筋帶、鞋墊和分趾矽膠墊等,改善腳形和減輕腳趾的壓力
  • 處方消炎藥減輕足部疼痛
  • 透過運動或物理治療鍛煉足部肌肉,減輕患處的壓力

微創手術根治 重建軟組織

不過要明白,所有非手術治療最終都只能紓緩病情、減慢拇趾外翻的惡化速度,病情嚴重者要根治就必須做手術。手術方法有很多,概念是在拇趾內外側重建軟組織,同時矯正和固定第一蹠骨。部分強調不截骨的手術方案並不適用於嚴重的拇趾外翻病例,伴隨相當高的復發風險。

傳統手術會在腳掌內側留有接近6cm的傷口,但近年技術和儀器日趨進步,微創手術在拇趾外翻上應用廣泛,最近發展出新型微創手術,只需在腳面5個位置做出細小傷口,已可放進手術儀器和工具,同時完成軟組織重建、骨骼矯正和固定等步驟。完整的手術程序可減少術後的復發風險,同時因為傷口細小,病人所需的康復時間亦比傳統手術大大減少,手術後第二天已經可以穿著矯形鞋走路,大部分人在手術後6周便可以穿上普通鞋走路和開始做運動。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
骨骼「偵」奇:人工關節不生鏽 用足20年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5%81%b5%e5%a5%87-%e4%ba%ba%e5%b7%a5%e9%97%9c%e7%af%80%e4%b8%8d%e7%94%9f%e9%8f%bd-%e7%94%a8%e8%b6%b320%e5%b9%b4/ Mon, 26 Aug 2019 03:12: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182 骨骼「偵」奇:人工關節不生鏽 用足20年
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長時間活動摩擦,關節面軟骨會出現裂痕,破壞軟骨結構,令關節骨質硬化或增生,出現退化性關節炎。(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人工關節 ‧ 下)人工關節是以合金製作,當然不會生鏽。很多人誤以為人工關節和機械人一樣是以金屬軸相連,但醫學上所使用的人工關節,是以人體關節為藍本,以膝關節為例,是由3部分組成,分別為股骨金屬假體、脛骨金屬假體,以及置於股骨和脛骨假體之間的墊片。

當人工膝關節屈伸時,並非金屬之間的運動,而是金屬和墊片之間的運動;這種運動模式,除了有高穩定度外,同時將摩擦損耗減至最小。

金屬假體是用合金製成,最常用的便是鈷鉻合金,它的特點是剛硬堅韌,同時具備良好耐蝕性和生物相容性,而墊片則是聚乙烯,墊片是整個人工關節中主要會磨蝕的部分,磨蝕速度隨運動量而定,但根據目前的研究結果,大部分人工關節可以使用20年以上。

 

局部置換 10年後或需再換

隨着醫療技術發展,現在部分病人可以選擇局部膝關節置換——半膝關節置換。這類型手術只適合較早期的膝關節退化病人,因為手術幅度比較小,而且保留了前後十字韌帶和沒受到影響的關節面,所以康復的速度也比較理想。但是,因為沒有置換的部分關節面會隨時間而退化,所以部分病人在10年後仍有可能需要接受全膝置換手術。

手術方法,大部分都是利用人工關節模具裁骨,再用骨水泥將金屬假體固定在大腿股骨和小腿脛骨上。另外,在手術期間可以應用電腦導航輔助,找出更準確的裁骨位置。

 

改善疼痛 可做低強度運動

在置換人工關節後,絕大部分病人都有顯著改善,其中以膝部疼痛最為明顯。但對於部分高需求人士,特別是以返回運動場比賽為目標的運動員為例,人工關節始終沒辦法承受競賽水平的運動量。

另一方面,很多人在術後忽視了物理治療訓練,最關鍵是大腿四頭肌的鍛煉,如果沒有大腿肌肉的配合,即使有了新的膝關節,也沒有足夠力量去運用。研究顯示大概有63%病人在接受了全膝關節手術後可重回運動場,而半膝關節的比率則更高達90%以上。雖然大部分人仍是以低強度的運動為主,例如游水、高爾夫球等,但相比起術前寸步難行的情况,已經是差天共地了。

 

(續8月19日人工關節 ‧ 上)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
骨骼「偵」奇:人工關節(上) 根治膝痛唯一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5%81%b5%e5%a5%87-%e4%ba%ba%e5%b7%a5%e9%97%9c%e7%af%80-%e4%b8%8a-%e6%a0%b9%e6%b2%bb%e8%86%9d%e7%97%9b%e5%94%af%e4%b8%80%e6%96%b9%e6%b3%95/ Mon, 19 Aug 2019 07:13: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064 骨骼「偵」奇:人工關節(上) 根治膝痛唯一方法
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長時間活動摩擦,關節面軟骨會出現裂痕,破壞軟骨結構,令關節骨質硬化或增生,出現退化性關節炎。(Tomwang112@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中國人真是非常堅毅,特別是忍痛的能力。最近,陳女士(我們都叫她做妹仔)接受了膝人工關節的置換手術,效果非常好,不用拐杖也能到處走動。妹仔年輕時是農民,要在田裏工作,日積月累的勞損令她的膝關節退化得很嚴重。

 

她來求診的時候,右腳已經完全變形,走路也要一拐一拐的。其實她已經接近70歲,一路以來她也可以堅持不吃止痛藥,也不做手術。我好奇問她,有什麼原因驅使她下定決心做手術,她回答說:「痛都可以忍,但現在最想就是可以行耐啲,同孫仔一齊去日本旅行!」

 

統計:10%港人膝關節退化

10個人當中,大概有1人有膝關節退化。根據香港中文大學統計,香港有7%男士和13%女士遇上不同程度的膝關節退化。在中國則有大概8.1%人有退化性膝關節,情况和世界各地相類似。

人體的關節都是由骨骼和軟組織構成。骨表面都有軟骨包裹組成關節面,目的是減少運動時的摩擦力。另一個減少摩擦力的好方法是關節液,作用就好像潤滑油一樣,關節液由關節滑膜持續分秘。

 

關節長時間運動,相互摩擦會令關節面軟骨出現裂痕。軟骨是十分脆弱的組織,因為它自身並沒有血液供應,一但受到損害很難修復。這些裂痕除了破壞軟骨結構,連軟骨的構成成分也會受到影響,最後軟骨會軟化,承托力減少了,關節面下的骨骼便需要承受額外壓力,因而出現骨質硬化和骨質增生(所謂骨刺)等。另外,如果關節曾經受過創傷或出現不穩定的情况(例如前十字韌帶撕裂),關節退化便會更早發生。

 

所有關節也可以因勞損而退化,但下肢關節因為長期承擔身體重量,出現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比上肢關節大,當中以膝關節退化最為普遍。醫治膝關節退化的方法有很多種,包括止痛藥、不同類型的關節補充品、關節內透明質酸注射、關節內血小板濃漿療法、關節鏡清創手術等等。但如果膝痛已經嚴重影響日常生活,根治方法便只有人工關節置換手術。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
骨骼「偵」奇:「跳躍者膝」疼痛難走路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5%81%b5%e5%a5%87-%e8%b7%b3%e8%ba%8d%e8%80%85%e8%86%9d%e7%96%bc%e7%97%9b%e9%9b%a3%e8%b5%b0%e8%b7%af/ Tue, 21 May 2019 08:30: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953 【明報專訊】如果你是NBA球迷,可能對球星林書豪受傷的情景仍有印象。2017年開季代表籃網面對溜馬的比賽中,他上籃落地時意外失去平衡跌倒,痛苦的按着右膝,喊着「I’m done, I’m done, I’m done」,這一幕令球迷心碎。林書豪所受的是膝關節的髕肌腱撕裂,亦是我們今次討論的「跳躍者膝」。

 

骨骼偵奇,跳躍者膝,林書豪,NBA,髕肌腱炎,
林書豪(余俊亮攝)

 

Anson是一名體育教師,運動員時代更是香港田徑跳遠代表,雖然現在已經沒有跳遠,但仍然熱愛長跑運動。惟每次長跑過後,位於膝蓋下側髕肌腱附近均持續痛楚,嚴重時連日常走路也有問題。經臨牀檢查和磁力共振掃描後,診斷為髕肌腱炎,亦即是「跳躍者膝」。

髕肌腱位於髕骨(俗稱菠蘿蓋)與脛骨之間,主要作用是將四頭肌的收縮力量由髕骨傳至脛骨,幫助膝關節做出由彎曲到伸直的動作。日常生活中,如走路、跑步、跳躍或蹲下起來的動作,都需要利用髕肌腱帶動膝關節。當然,做運動時需求更加大,特別是着重跳躍的運動,例如跳高、跳遠、籃球、羽毛球及排球,更會令髕肌腱過度使用,重複的高強度動作容易令它超出負荷。在日積月累的小創傷下,就會造成髕肌腱慢性發炎,甚至嚴重撕裂。

 

髕肌腱炎打類固醇 增斷裂風險

跳躍者膝的疼痛點,主要集中在髕肌腱和髕骨的接合點,按其嚴重程度,可分為4個階段:

第1期:只在運動後才出現徵狀,不影響運動表現

第2期:運動中出現徵狀,即使停止運動仍會疼痛,影響運動表現

第3期:日常行走也出現徵狀,日常生活受影響

第4期:髕肌腱創傷性斷裂,需要手術修復才可以走動
 
骨骼「偵」奇:「跳躍者膝」疼痛難走路
(明報製圖)
 

早期的髕肌腱炎,可以透過非手術治療紓緩徵狀,利用消炎藥物和物理治療去控制炎症和紓緩痛楚;其中衝擊波治療對於慢性肌腱炎有顯著幫助,可以刺激受傷組織再生。另外,運動量的調節亦十分重要,例如足夠休息和減少跳動動作,最後還要配合肌力強度訓練,才可以回復至受傷前的運動狀態。

嚴重的髕肌腱炎也會先嘗試非手術性治療,但如果效果不顯著,便要考慮手術。手術包括以膝關節內視鏡作清創,最近有研究顯示直接注射血小板濃漿至臏肌腱炎症的位置,透過增強肌腱自身修復能力,可達至較理想的治療效果。值得一提的是,盡量不要注射類固醇至髕肌腱,雖然可以消炎止痛,短暫紓緩病徵,但會造成肌腱組織萎縮變性,反而增加肌腱斷裂的危機。

如果嚴重至髕肌腱斷裂,便需要手術將病變部分肌腱切除,然後重新接合斷裂的肌腱,再配合完整的術後復康治療,才能達到良好的治療效果。林書豪便屬於嚴重髕肌腱斷裂,接受手術後要用整整一年球季接受復康治療,再慢慢重新適應比賽節奏,才能重返球場。林書豪在分享會中提到,在這漫長的復康過程中,最重要還是要有「Never Done」的毅力和意志,才可以繼續屹立在球場上。

 

相關文章:

【運動消閒】骨骼「偵」奇:跑步傷膝的魔咒

骨骼「偵」奇:加速復元的「手腕」

【急救知識】碰撞跌倒亂急救 傷上加傷

【急救知識】有片: 紅十字會示範撼頭骨折正確急救方法

【旋轉肌】5個簡單運動強化旋轉肌 避免肩膊受傷

【運動消閒】健身球運動 紓緩頸肩背痛 預防寒背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
骨骼「偵」奇:加速復元的「手腕」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9%aa%bc%e3%80%8c%e5%81%b5%e3%80%8d%e5%a5%87%ef%bc%9a%e5%8a%a0%e9%80%9f%e5%be%a9%e5%85%83%e7%9a%84%e3%80%8c%e6%89%8b%e8%85%95%e3%80%8d/ Mon, 25 Feb 2019 03:24: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160 【明報專訊】說到手腕骨折,多數人都會聯想到受傷的人是長者。沒錯,大部分手腕骨折個案都和年紀大、骨質疏鬆有關。不過,正值壯年而又喜愛做運動的年輕朋友,其實也處於高危時間。

物理治療,橈骨,骨質疏鬆,手腕骨折,骨骼偵奇,楊旭楠
▲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

最近替一個高爾夫球教練鄧先生做手術, 鄧先生受傷原因不是打高爾夫球,而是他另一最愛:單車。一次「炒車」意外令他的左手腕嚴重骨折,對醫生來說,第一個要考慮的問題,是如何確保傷患不會影響他日後的教練工作?

經X光檢查後,確定為左手腕橈骨遠端骨折,由於受傷衝擊力很大,骨折的移位也相對嚴重。鄧先生接受了橈骨復位和內固定手術,橈骨鑲了鋼片和數枚螺絲。手術後千叮萬囑他不要太早做運動,以免影響骨骼的復元。不過,鄧先生明顯是屬於比較「活潑好動」的病人,手術後第3天,他便傳來了以單手打高爾夫球的影片,還打趣說他的學生都是高手,不需要他身教。覆診時,鄧先生又傳授我打高爾夫球根本毋須使用手腕發力的秘訣,說最重要是整體姿勢的配合。總而言之,我免費上了數堂高爾夫球理論課。

性格態度影響康復速度
手術後6個星期,鄧先生受傷的手腕已經活動自如 。除了教波外,當然已重拾他喜愛的單車運動。這個活潑教練比一般人的復元速度更快更理想,除了本身運動員堅強的性格外,更重要是他樂觀的生活態度,對他的復康無疑是最有效的「手腕」。

年輕人的手腕骨折佔整體手腕骨折約12.5%,其中高危運動包括足球、籃球、美式足球,滑雪等等。 至於為何手腕會出現骨折?我們試想想,當一個人失去平衡向前跌倒時,出於自然反應,會用手掌支撐地面。所有地面的作用力便會由手腕(主要是橈骨)承受,如果骨骼本身比較脆弱(例如有骨質疏鬆的隱患)或是衝擊力太大,便會發生骨折。運動員的骨骼比較強健,萬一創傷嚴重至手腕骨折,這類型骨折通常屬於較嚴重的受傷,對日後的手腕活動能力影響也比較大。

大部分的橈骨遠端骨折在X光檢查中已經非常明顯 ,如屬穩定性骨折,即骨折沒有移位,骨折裂縫相對簡單,可以採用保守性治療,利用石膏或手托外固定,一般在6至8個星期後便會癒合。但對於不穩定性骨折,便可能需要復位和內固定手術。內固定是利用鋼板和螺絲將移位的骨骼重新固定在一起,雖然骨骼癒合時間沒有分別,但內固定的好處是術後馬上可以活動。研究顯示有接近77%足球員在手術後8至9星期已經可以回到受傷前的運動水平,所以對於需求高的運動員,手術和內固定對加速復元有明顯好處。

無論手術與否,物理治療對手腕骨折的復康也非常重要。在骨骼癒合後便可以集中火力在物理治療上,因為初段的復元是日後有否後遺症的關鍵。物理治療包括了手腕幅度的訓練、手腕肌力和握力訓練,最後加上運動前功能性訓練等等。聽上來好像簡單不過,但當治療師為你屈伸時,那種疼痛簡直是直入心坎,不少人的康復進度也是在這階段落後。所以,如果可以保持樂觀的心境,便是幫助復康最靈活的「手腕」。

文:楊旭楠(骨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