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科技大學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0 Feb 2024 08:34:4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香港科技大學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認知障礙症】血液檢測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逾九成  有家族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8%a1%80%e6%b6%b2%e6%aa%a2%e6%b8%ac%e8%a8%ba%e6%96%b7%e6%97%a9%e6%9c%9f%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6%ba%96%e7%a2%ba%e7%8e%87%e9%80%be/ Tue, 20 Feb 2024 08:3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288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早前研發出透過血液檢測早期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只需抽取少於5微升血漿,就可檢測人類血液中21種蛋白質,對診斷早期AD及MCI的準確率分別有超過96%及超過87%。[編按:團隊引述2023年統計處數字,本港65歲以上人口165萬,經推算,約8.5萬人為澱粉樣蛋白斑塊陽性的輕度認知障礙(Aβ+MCI)患者。]該項技術現已可臨牀使用,例如評估AD藥物效果及治療進程等,相關技術同時授權科大的初創公司「康至德有限公司」(Cognitact Limited)在市面使用,為有需要市民提供檢測服務,費用約7000元。

【認知障礙症】血液檢測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逾九成  有家族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種類,主要特徵是記憶力喪失、認知障礙、神經元喪失及大腦萎縮等。(網上圖片)

血液檢測$7000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及輕度認知障礙症

研究團隊表示,新開發的血液測試適用於不同族群,包括中國和歐洲,亦較傳統診斷方法簡單、高效且入侵性低,只需抽取少過5微升的血漿,透過集成檢測芯片,可同時檢測21種與AD相關的血液蛋白生物標誌物的水平變化,從而評估多個關鍵生理進程,更準確檢測AD和MCI,以及密切監測病情發展。

【認知障礙症】血液檢測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逾九成  有家族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早前研發出透過血液檢測,可精準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團隊主要成員包括科大生命科學部研究教授傅潔瑜(左起)、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江源冰、校長葉玉如、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葉翠芬及該中心臨牀研究員莫健英。(黃志東攝)

早識別 2050年患者可減四成

團隊引述2023年統計處數字,本港65歲以上人口165萬,經推算,約8.5萬人為澱粉樣蛋白斑塊陽性的輕度認知障礙(Aβ+MCI)患者。根據現有趨勢,推算2050年美國的AD患者數量將有近1400萬,但若有早期及時的疾病診斷、管理與治療,延緩AD發病,則估計只有約800萬,顯著降低對社會醫療的負擔。

科大洽醫局納恆常測試 有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兼康至德董事葉翠芬指出,血液測試的技術於去年7月起投入市面,費用約7000元。她透露正與醫管局溝通,未來是否有機會將有關血液測試納入恆常測試,「很希望做到這件事,幫到更多老人家」。

至於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做血液檢測,葉翠芬指出有兩個考慮因素,一是有家族病史、尚未求醫,但擔心患上AD的人,另一是55歲以上、認為出現記憶力衰退的人,均可以聯絡康至德做血液測試。

同時可測藥物成效 治療更佳

科大校長兼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葉玉如表示,新開發的血液測試除了用作早期診斷,亦能幫助篩查適合相關藥物的患者,以及用於評估藥物成效,為患者提供更好治療。

葉玉如舉例說,去年7月專門治療早期AD患者的藥物倫卡耐單抗(Lecanemab)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而血液檢測對醫生分辨早期病人,以及選擇如何用藥非常重要,「病人毋須經常照腦,就可以透過血液檢測技術監察藥物反應,以檢視藥物有沒有效」。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上)- 血液常規檢查 (養和醫度百科)


話你知:傳統診斷難覓早期患者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種類,該病主要特徵是記憶力喪失、認知障礙、神經元喪失及大腦萎縮。患者的大腦異常積聚有害的澱粉樣蛋白斑塊(Aβ)與神經纖維纏結,令腦細胞功能受障礙和喪失,進而導致漸進式的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下降,以及日常活動和溝通困難。

現時阿茲海默症診斷方法主要有兩類,一是臨牀認知能力評估,但較主觀,亦未能在早期輕度認知障礙階段診斷,無法判斷早期患者腦部是否有病變。臨牀症狀一般在患者大腦病變10至20年後才出現,屆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難以獲得有效治療。


相關閲讀: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另一個方法則是基於生物標誌物的檢測,利用腦部Aβ正電子掃描檢測(Amyloid-PET)或腦脊液測試來診斷,儘管可以做到疾病早期管理與治療,但檢測費用昂貴,或有入侵性高的採集方式,故亦未有普及使用。

]]>
科大發現大腸癌相關毒素 助研化療藥 //www.afterroberto.com/%e7%a7%91%e5%a4%a7%e7%99%bc%e7%8f%be%e5%a4%a7%e8%85%b8%e7%99%8c%e7%9b%b8%e9%97%9c%e6%af%92%e7%b4%a0-%e5%8a%a9%e7%a0%94%e5%8c%96%e7%99%82%e8%97%a5/ Wed, 18 Sep 2019 11:07: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582
科大發現大腸癌相關毒素 助研化療藥
科大學者錢培元(右)及其研究團隊成員李忠瑞利用儀器(右方)培植細菌,經反覆研究,最終確定「大腸桿菌素-645」是引致DNA雙螺旋結構受損的元兇。(科大提供)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海洋科學系及生命科學部講座教授錢培元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人體腸道中大腸桿菌釋出的一種毒素,與大腸癌有關,為研究癌症化療藥物提供基礎。

科學家知道大腸桿菌所產生的大腸桿菌素(Colibactin)是一種基因毒性(genotoxin)化合物,破壞真核細胞中脫氧核醣核酸(DNA)的雙螺旋結構,增加患上大腸癌的風險。不過,由於這種化合物濃度低、狀態不穩定及生物合成反應路徑(biosynthetic pathway)過於複雜,難以複製作研究用途,它到底如何導致DNA受損,至今仍是一個謎。

成功培植桿菌素基因簇 可測試驗證

錢培元研究團隊成功複製大腸桿菌素基因簇,及發現大量培植相關基因的方法,以測試及驗證。最終發現大腸桿菌中稱作大腸桿菌素-645的化合物,能引致大腸癌,解釋了大腸桿菌素對健康的影響。團隊計劃與醫療機構合作,研發預防大腸癌的抑制劑。是次研究由科大、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加州大學聖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合作,結果已於國際權威科學期刊《自然 — 化學》中發表。

]]>
拆解DNA複製機器結構 科大學者:諾獎級發現 //www.afterroberto.com/%e6%8b%86%e8%a7%a3dna%e8%a4%87%e8%a3%bd%e6%a9%9f%e5%99%a8%e7%b5%90%e6%a7%8b-%e7%a7%91%e5%a4%a7%e5%ad%b8%e8%80%85%ef%bc%9a%e8%ab%be%e7%8d%8e%e7%b4%9a%e7%99%bc%e7%8f%be/ Fri, 03 Aug 2018 04:44: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4446 人體每分每秒上演細胞分裂,要生長出新細胞,先要完成DNA複製。為了解這原理,香港科技大學與北京大學組成研究團隊,利用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解析出DNA複製機器之一「DNA複製起始位點識別複合物(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ORC)」的立體原子結構,盼藉此發展新的癌症治療方案及了解遺傳病的成因。研究已於7月刊登於國際科學期刊《自然》(Nature)。

盼助了解遺傳病 發展新治癌方案

DNA複製過程中,涉多個結構複雜的「分子機器」,為拆解其運作原理,學術界一直尋求方法了解機器的結構。2013年,「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提升後,科大賽馬會高等研究院資深訪問成員戴碧瓘團隊與北京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高寧的團隊合作,利用該技術解析多個DNA複製機器的結構,研究獲得香港研究資助局及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的經費支持。

冷凍電子顯微鏡看更仔細

今年7月,團隊成功拆解ORC的高解像立體原子結構,分析出該複合物如何辨認DNA複製的起點,開始複製DNA。此研究發現有助未來藥廠研發藥物,治療因DNA複製異常增快而產生的癌症,以及理解因DNA複製緩慢而導致發育畸形的個案。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香港大學助理教授翟元樑解釋,以往研究人員主要透過「X光晶體學(X-ray Crystallography)」觀察分子結構,但此方法難觀察結構不穩定的分子如ORC,「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則可以解決這個問題。他指2008年時,有美國團隊以電子顯微鏡觀察出ORC解像度為20A(A為原子直徑單位)的結構,今日憑技術可以看得更細微,至解像度為3A的原子結構。

戴碧瓘表示,蛋白質是組成人體一切細胞、組織的成分,而由DNA轉化至蛋白質涉3個主要過程,包括DNA複製(Replication)、RNA合成(Transcription),以及蛋白質生物合成(Translation)。其中,發表促成Transcription及Translation的複合物原子結構的科學家,分別於2006及2009年獲得諾貝爾獎。她形容,是次發表DNA複製相關複合物的原子結構,其重要性達諾貝爾獎級別。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8/d5674e1ae7ee587b06b07448da4376de.jpg科大研究團隊成功拆解DNA複製機器之一「DNA複製起始位點識別複合物」的高解像立體原子結構,帶領團隊的教授戴碧瓘(左)形容是次發表達諾貝爾獎級別;而研究團隊成員之一翟元樑(右)則表示,「冷凍電子顯微鏡技術」為研究帶來重要突破。(曾憲宗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8/d567625ca891c039980587026eb9a1e6.jpg(科技大學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