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6:33:2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香港大學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新冠肺炎】港大研發噴鼻疫苗預防新冠病毒兼季節性流感 動物實驗無副作用 袁國勇:首重臨牀數據 內地製疫苗 有衛署把關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6%b8%af%e5%a4%a7%e7%a0%94%e7%99%bc%e5%99%b4%e9%bc%bb%e7%96%ab%e8%8b%97%e9%a0%90%e9%98%b2%e6%96%b0%e5%86%a0%e7%97%85%e6%af%92%e5%85%bc%e5%ad%a3/ Fri, 11 Sep 2020 07:42: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255 【明報專訊】香港大學研發的噴鼻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兩個月後,將在港展開首階段臨牀試驗。港大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向本報表示,此疫苗既可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又可預防季節性流感,動物實驗上無副作用。這款疫苗最少需接種兩次,中間相隔一個月,以提供更好的保護。他續說,臨牀試驗用的疫苗將由內地的長春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產,料完成三期試驗後最快一年後才能應用,日後大量投產時該公司可能也是生產商之一,他形容這是香港科研和內地生產發揮協同效應的一例。對於部分港人或不信任內地製疫苗,袁國勇稱最重要是看臨牀數據,本港亦有衛生署把關。

【新冠肺炎】港大研發噴鼻疫苗預防新冠病毒兼季節性流感 動物實驗無副作用 袁國勇:首重臨牀數據 內地製疫苗 有衛署把關
長春百克生物科技網頁介紹注射噴鼻流感疫苗時,接種者頭部需微微後仰,醫護人員會用注射器,分別在接種者的兩邊鼻腔內推入疫苗。(長春百克生物科技網頁)

雙重疫苗:預防新冠病毒及季節性流感 任何年齡適用

袁國勇表示,是次港大研發的鼻噴式「雙重疫苗」包括H1、H3和乙型在內的流感,以及新型冠狀病毒,接種後毋須再接種流感疫苗,日後出現新病毒可再加入。他相信除了有免疫抑制疾病、哮喘或肺病控制不佳者,疫苗能用於兒童、成人和老年人,但需有更多臨牀試驗證實。他續稱疫苗已在小鼠、倉鼠和雪貂上做實驗,均未見副作用,接種後血內抗體反應只是中度,屬預期之內,因噴鼻疫苗在呼吸道黏膜產生的免疫反應會高於血液。

 

噴鼻疫苗或需每年接種 試驗成功仍需內地製造

袁國勇昨稱,這款疫苗最少需接種兩次,中間相隔一個月,以提供更好的保護;他說,其後亦需定期接種,但實際上共需接種多少劑、相隔多久需再接種等問題仍待研究,可能需如流感疫苗般每年接種。

袁國勇說,疫苗將於11月在港進行第一期臨牀試驗,屆時將招募100名健康年輕成年志願者,內地公司「長春百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將為今次香港臨牀試驗生產疫苗,疫苗種子由港大提供。若完成試驗後疫苗大量投產,袁國勇表示此疫苗亦需在中國內地製造,長春百克生物將很可能是生產商之一。他認為這是香港擅長研究,與中國大陸擅長開發與製造之間的協同效應。

內地曾發生多宗「黑心疫苗」事件,對於部分港人可能不信任內地生產的疫苗,袁國勇認為關鍵是要看第三期臨牀試驗數據,而香港衛生署亦會把關確保疫苗安全。

11月進行第一期臨牀試驗 招募100名健康年輕成年志願者

領導今次研究的港大微生物學系教授陳鴻霖則表示,此疫苗基於流感病毒建構,性質與噴鼻流感疫苗一樣,安全性應非常高。他說第一階段臨牀試驗會同時在江蘇進行,由廈門大學和北京萬泰主辦,約一個月可以完成。至於大量生產時預期的疫苗價格,陳鴻霖稱仍未知,認為可參考噴鼻流感疫苗價格。

政府上周公布就參與新型冠狀病毒疫苗全球獲取機制(COVAX機制)提交意向書。袁國勇表示,由於COVAX機制是協調已完成一、二期臨牀試驗的疫苗而且通常來自大疫苗廠,港大疫苗則未到此階段。

【新冠肺炎】港大研發噴鼻疫苗預防新冠病毒兼季節性流感 動物實驗無副作用 袁國勇:首重臨牀數據 內地製疫苗 有衛署把關
將為港大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臨牀試驗製作疫苗的內地長春百克生物科技,本身有生產噴鼻流感減活疫苗(圖),網頁介紹稱有關的流感疫苗在全球已使用數億劑。(長春百克生物科技網頁)

 

稱港無製疫苗設施 袁:要接受研發較慢

袁國勇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表示,會為參與研究的志願者買保險,預期疫苗最快一年後才能投入應用。對於香港沒有製造疫苗設施,港大需與內地公司合作,袁國勇說大家需接受,這可能影響到研發上較其他地方慢,除非未來政府對藥物、疫苗生產政策上有重大改變。

袁國勇解釋,港大的疫苗將新型冠狀病毒部分突刺蛋白放入季節性流感疫苗,疫苗是噴鼻而非針劑注射,因新冠病毒經呼吸道入人體,疫苗由噴鼻經「天然途徑」入人體,對呼吸道黏膜產生免疫反應最好。

 

牛津疫苗試驗者脊髓炎 袁國勇:未必與接種直接有關

此外,有外媒報道,英國牛津大學和阿斯利康公司新型冠狀病毒疫苗臨牀研究中,一名參與者出現通常由病毒感染引發的橫貫性脊髓炎,研究須暫停。袁國勇昨表示,疫苗在開發遇阻滯並非罕見,而橫貫性脊髓炎未必與接種疫苗有直接關係,如調查發現患者感染其他病毒致橫貫性脊髓炎,便可繼續臨牀測試。

 

應盡列可能副作用 供公眾選擇疫苗

袁國勇昨在商台《在晴朗的一天出發》解釋,參與臨牀研究的志願者也可能在社區感染其他病毒,引起橫貫性脊髓炎,與接種的疫苗未必有直接關係,穩陣起見需調查。他舉例,如在參與者身上驗出例如腸病毒,知道是腸病毒感染引起橫貫性脊髓炎,當知道疫苗與該情况無關可繼續臨牀測試。他續稱,部分人免疫系統很敏感,接種疫苗後自體免疫反應可能攻擊神經系統致橫貫性脊髓炎,但「好多時未必係疫苗本身,而係個人有呢類病的傾向。」

袁國勇表示,「如果每一萬人有一個(接種後出現嚴重副作用),750萬人接種就可能有750個有副作用,癱瘓、呼吸困難都可發生」,研發疫苗做足工夫減傷害,必須開誠布公列明所有可能副作用,讓大家有選擇。袁表示,疫苗開發遇阻滯並非罕見,需很小心處理,但不會因此對疫苗失去信心,政府會等各國疫苗第三期臨牀試驗報告才決定,會買最安全及有效疫苗。

]]>
【新冠肺炎】港大研究:新冠病毒感染人腦 現癲癇頭痛症狀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3%80%91%e6%b8%af%e5%a4%a7%e7%a0%94%e7%a9%b6%ef%bc%9a%e6%96%b0%e5%86%a0%e7%97%85%e6%af%92%e6%84%9f%e6%9f%93%e4%ba%ba%e8%85%a6%e3%80%80%e7%8f%be%e7%99%b2/ Wed, 05 Aug 2020 07:07: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747 【明報專訊】各地感染新冠病毒病人中,部分人會出現精神錯亂、癲癇、頭痛等神經性症狀,香港大學團隊研究首次發現,病毒能感染人類神經祖細胞、皮質神經元等,指出病毒可有效感染人腦。研究已於生命科學期刊《細胞研究》發表。

相關文章:明報健康網 – 新冠肺炎

【新冠肺炎】港大研究:新冠病毒感染人腦 現癲癇頭痛症狀

香港大學生物醫學學院、微生物學系和內科學系的研究人員,與中國科學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合成生物學研究所的科研團隊合作,利用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s)衍生的人類神經祖細胞、神經細胞球和腦類器官作模型研究,發現新型冠狀病毒可有效感染神經祖細胞及複製,亦可感染人腦中的皮質神經元;受感染的神經細胞球和腦類器官亦能檢測到大量的新型冠狀病毒物質,反映此病毒可以有效感染人腦。

 

團隊:神經祖細胞受襲 致康復緩慢

領導研究的港大醫學院生物醫學學院教授黃建東表示,研究提供新冠病毒能直接感染人腦類器官的首個實驗證據,有助了解病毒引起神經系統併發症的發病機制,又認為未來需監測確診者中樞神經系統的長期影響。

參與研究的港大內科學系傳染病科主任孔繁毅解釋,人類神經祖細胞是「較年輕」的細胞,研究發現新冠病毒主要攻擊這類細胞,可致康復進度緩慢,這解釋了為何部分病人嗅覺味覺感染後3個月仍未康復。孔續稱,研究發現病毒亦攻擊神經元,解釋了為何外國有案例出現癲癇、腦炎等。

對於香港無此類個案,孔相信與本港很早用抗病毒藥有關,反映及早用抗病毒藥預防腦部併發症的重要。他稱,團隊下一步會利用上述感染模型試藥找出治療方案。

(疫情第三波)

 

]]>
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www.afterroberto.com/%e5%85%88%e9%9b%bb%e7%99%82%e5%86%8d%e5%88%87%e9%99%a4-%e6%a0%b9%e6%b2%bb%e7%9b%b4%e8%85%b8%e7%99%8c-%e6%88%96%e5%8f%af%e4%bf%9d%e8%82%9b%e9%96%80-%e6%af%8b%e9%a0%88%e6%b0%b8%e4%b9%85%e9%80%a0/ Mon, 16 Sep 2019 07:31: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480 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直腸癌——直腸位處大腸末端,於肛門對上。2014年香港合共有約1900個直腸癌(連肛門癌)的新增個案。(yodiyim@iStockphoto)

【明報專訊】大腸癌已躍升為香港頭號癌症。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報告,2014年有1900多個直腸癌(連肛門癌)的新增個案,平均確診年齡中位數約70歲。

直腸位處大腸末端,肛門對上15厘米之內,協助身體消化及排泄的功能。對付直腸癌,一般以手術切除作為根治手段,但放射治療既是外科手術的最佳拍檔,也是手術以外的理想選擇。

■ 個案

直接切除?先電療縮腫瘤?

直腸癌一般需以手術切除來根治,作為腫瘤科醫生,只懂化療電療,對外科手術雖未至一竅不通,卻只是紙上談兵,病人和家屬往往不明白為何要抽時間見腫瘤科醫生。上周二,我如常在大清早巡房後開展一整天的門診工作,剛巧接連看了3名直腸癌病人,他們和家人提出的疑問,腫瘤科醫生都經常碰到,現節錄如下:

1. 60多歲男士,中晚期直腸癌患者,腫瘤位置較低靠近肛門。一名外科醫生建議先透過電療將腫瘤縮小之後再作手術,完全切除的把握較大,但另一名外科醫生卻建議直接以手術切除。病人問道:我該相信誰?作為病人,當然想直接動刀切除腫瘤而毋須接受放射治療,但若電療是必須的,我也會聽從醫生的專業意見。

2. 50多歲男士,中期直腸癌患者,腫瘤在肛門附近。外科醫生說必須動手術將腫瘤切除方能根治,但不能保留肛門而需用永久造口。他問:我很抗拒永久造口,有無其他可行方法呢?

3. 88歲老婆婆,剛確診直腸癌,但心臟肝腎功能皆不好;兩年前更不幸中風,外科醫生認為手術風險過高,不贊成開刀。她問:有無其他方法可幫助控制病情,紓緩我的痛苦?

務求一刀清除 減復發率

1. 什麼情况下病人需要於手術前先作輔助電療?

全直腸系膜切除術(total mesorectal excision,TME)為現時直腸癌手術的黃金標準,簡而言之,外科醫生會將腫瘤及附近的淋巴組織一併切除,過程必須確保落刀位置不殘留任何微小的癌細胞。由於直腸位於盆腔深處,故手術極富難度。若能完全切除,一般局部復發風險只有5%,但在顯微鏡化驗下一旦發現有殘留的癌細胞,後果不堪設想,復發風險高達30%至50%。手術後再作電療補救的效果極不理想,而一旦不幸復發,往往不能根治。

我常常苦口婆心勸病人,直腸癌動手術的機會只有一次,如術後發現有殘留癌細胞才作補救往往已經太遲,故作決定時必須謹慎,不能操之過急,要多聽不同意見。建議所有直腸癌病人都接受磁力共振(MRI),詳細檢查腫瘤的位置及大小,至於電腦掃描(CT)及正電子掃描(PET),在直腸癌的評估作用上都難以取代磁力共振。之後與外科醫生及腫瘤科醫生聯合會診,評估手術成功的把握,制訂合適的方案。

以下患者由於復發風險較高,故一般建議先接受電療將腫瘤縮小,以提高手術成功率:

  • 局部屬中晚期的患者(T3/T4分期,即腫瘤侵犯穿透肌肉層、漿膜層、穿過腹膜或直接侵犯至其他器官)
  • 腫瘤已入侵或黏着盆腔附近的器官
  • 腫瘤位置離手術切除刀口位置較近
  • 腫瘤位於肛門附近
先電療再切除 根治直腸癌 或可保肛門 毋須永久造口
腫瘤縮小——磁力共振顯示,病人術前先接受6星期的放射治療及化療,直腸腫瘤(箭嘴示)明顯縮小,有助外科醫生透過手術將腫瘤完全切除。(作者提供)

倘電療效果佳 未必需急開刀

2. 靠近肛門的直腸癌患者,有無方法保留肛門,避免永久造口?

歐美近年開始盛行觀察等待療法(watch and wait strategy),在香港亦日漸普及。透過電療及化療,視乎腫瘤的大小、分期及位置,大概有30%至60%的腫瘤會於臨牀完全消失(clinical complete response)。這班對電療效果特別理想的病人,便可考慮採取觀察等待療法,暫緩手術,透過磁力共振及腸鏡緊密監察,待腫瘤不幸重新長出才作手術。

研究顯示,採用此療法的病人,約50%至60%在5年內腫瘤不再重生,因而可避免手術及永久造口。而一旦腫瘤重生,超過80%都發生於局部,故此可透過切除來根治。此療法較適合早中期(T2/T3分期,即腫瘤侵犯到黏膜下層或肌肉層)及腫瘤小於5厘米的患者。但由於病人需接受頻密的檢查以判斷腫瘤有無復發,故亦可能構成一定的心理壓力。

直腸近接電療 適合年老患者

3. 年紀大身體差的直腸癌患者不能動手術,有無方法控制病情?

現時,病人若因年紀太大而不適合做手術時,大多數會接受體外放射治療,這有助縮小腫瘤,改善大便流血、便意頻繁等不適徵狀,提高病人的生活質素,但療效往往較短暫。

香港大學將最新的直腸近接電療(rectal brachytherapy)率先引入香港,此療法透過導管讓輻射物質直接接觸腫瘤表面,精準打擊腫瘤,從而收斬草除根之效果。病人毋須開刀、全身麻醉或住院,療程完畢後即日可回家休息,特別適合年老體弱的直腸癌患者。但需留意此療法亦有一定風險,約15%至25%的病人直腸會有長期損傷,尤以長期需服薄血藥的患者風險較高。

(可參考2017年9月18日明報報道〈零距滅直腸癌 新電療快狠準 毋須手術 解救老年患者〉

近年隨放射治療技術不斷提升,副作用已大幅減少,有些較年輕的病人可繼續上班,於每天午飯的空檔期間接受電療。另外,以往直腸癌病人接受術前電療,療程為期往往長達5至6星期 (long course),為病人帶來極大的不便,近年研究指出採用為期1周的縮短療程(short course),適當地配合化療,療效相若,大大減輕病人的不便及副作用。

期望隨愈來愈多的研究面世,讓更多直腸癌病人,不論年齡均得到根治的機會,亦可讓更多病人免除永久造口帶來種種的不便和心理負擔。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抗癌食品僅輔助 不能取代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6%8a%97%e7%99%8c%e9%a3%9f%e5%93%81%e5%83%85%e8%bc%94%e5%8a%a9-%e4%b8%8d%e8%83%bd%e5%8f%96%e4%bb%a3%e6%b2%bb%e7%99%82/ Mon, 22 Jul 2019 08:19: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564 【明報專訊】保健產品廣告中,不乏「成功」個案分享,聲稱服用後不用再接受治療。

香港大學藥物安全應用及研究中心總監崔俊明表示,「市民要小心,不要以為這些產品可以代替傳統治療,如化療、標靶治療」。大眾不要盡信這些個案分享,以免耽誤治療,影響病情。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潘智文表示,曾有病人放棄西醫治療,只採用健康產品來治癌。其中一個年約40歲的鼻咽癌男病人,本身有鼻敏感,以為流鼻血、鼻塞都是正常,所以遲了求診,證實患上第3期鼻咽癌。

 

抗癌食品
小心副作用——香港大學藥物安全應用及研究中心總監崔俊明提醒,即使標榜天然的健康產品,服食過量都可能有副作用。(liza5450@iStockphoto)

 

採另類療法 鼻咽癌3期變4期

「鼻咽癌對傳統治療反應良好,有機會康復,豈料病人突然說暫時不做治療。我擔心是我解釋得不好,或者他是否擔心副作用。他謂解釋很清楚,只是有親戚介紹他吃某款健康產品,告訴他有朋友吃了之後末期肝癌都康復了。」潘智文續指,由於該病人是家庭支柱,考慮到電療、化療有副作用,又需要請假一段時間休息,決定尋求另類療法,放棄傳統治療癌症的方法。

事隔半年,該病人回來求診,其淋巴核已經由最初的1至2厘米,增大至4、5厘米,擴散變成第4期鼻咽癌。潘智文提醒,目前還沒有臨牀研究證實這類健康產品能夠治療癌症,或取代傳統治療。

 

服中藥要與中西醫溝通

雖然抗癌食品不能取代傳統治療,但部分可作為輔助用途。潘以靈芝為例,有臨牀研究指靈芝能減低癌症治療的副作用,「有小部分病人因受不住副作用而中止治療。如副作用減少,病人願意完成治療的機會增加,間接有助抗癌」。

潘智文又提到,很多病人都問化療期間可否服食中藥。她建議病人應與西醫及中醫溝通,讓他們了解病人正服食哪種藥物、中藥、保健食品。另外,避免服食有抗癌功能的中藥,例如黃芪、白花蛇舌草、貓爪草、蠍子、蒲公英,因為可能會加深副作用,例如影響肝酵素。

 

FDA「註冊」未必安全有效

崔俊明則提醒,不少保健產品標明「美國FDA檢測安全」、「在美國、加拿大註冊,成分安全有效」,他對此質疑。「以美國為例,健康產品需要美國FDA註冊登記號碼,但不會檢測該產品是否安全、是否有效。」消費者要留意,一些健康產品標榜獲美國FDA註冊,並非指獲美國FDA認可它安全和有效。

崔俊明最後提醒,不是藥物不等於沒有副作用,「市民經常覺得中西藥才有副作用,但要謹記健康產品都有可能不安全,裏面可能有雜質、污染物,或劑量過大都會出問題」。

相關文章:

化療傷身?標靶、免疫治療更好? 抗癌三大療法 各擅勝場

瘤言情深:癌症真假復發「狼來了」

360°狙擊鼻咽癌細胞 攤薄輻射量 副作用大減

【頭頸癌症知多少】認識鼻咽癌成因與診斷

豐胸秘方有乳癌風險 停經前用植物雌激素阻乳房生長

]]>
有片: 港過動童用藥比例急升 學者倡設指引 //www.afterroberto.com/%e6%9c%89%e7%89%87-%e6%b8%af%e9%81%8e%e5%8b%95%e7%ab%a5%e7%94%a8%e8%97%a5%e6%af%94%e4%be%8b%e6%80%a5%e5%8d%87-%e5%ad%b8%e8%80%85%e5%80%a1%e8%a8%ad%e6%8c%87%e5%bc%95/ Thu, 20 Sep 2018 03:06: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102 港大研究發現,全球專注力不足及過度活躍症(ADHD)個案及藥物使用量,在過去15年有顯著增長,其中香港ADHD藥物的兒童使用量,由2001年的每2500名兒童有一人用藥,增至2015年每69名兒童有一人用藥,為15年前的36倍。學者倡設指引,免過度用藥。

兒童用藥量15年增36倍

港大醫學院與歐美國家共15個地區的學者合作,追蹤ADHD藥物的使用量,數據共涵蓋1.5億人。研究發現全球ADHD藥物使用量持續上升,其中香港成人患者的用藥量,由2001年每3萬人有一個,增至2015年每1萬人有1個;兒童則由2001年每2500名有一人用藥,增至2015年每69名兒童有一人用藥,相關研究結果已於醫學期刊《刺針精神病學》發表。

港大醫學院藥理及藥劑學系系主任黃志基表示,研究顯示,本港約有6.4%兒童及青少年患有ADHD,其中1%至2%患者有服藥,藥物使用量增加,反映市民對ADHD的認知和關注增加,暫未見本港出現過度及不當使用ADHD藥物。

學者:兒童精神科嚴重不足

港大醫學院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表示,ADHD個案上升,但本港兒童精神科服務嚴重不足,去年僅55%轉介個案在6個月內可完成評估,較2012年的90%大跌35個百分點。葉指出,ADHD藥物雖有潛在副作用,但患者如未能適時用藥,長遠會增加其吸毒犯罪風險,減少個人對社會的功能等問題,對社會有顯著惡性影響,促請當局增加資源,並建議成立專家小組,對ADHD的護理需求制定全面指引。

https://video3.mingpao.com/inews/201809/20180919adhd.mp4;//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asdvf.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