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9 Mar 2020 03:50:3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醫路同行:手術未埋口 內臟溢出不自知?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f%bc%9a%e6%89%8b%e8%a1%93%e6%9c%aa%e5%9f%8b%e5%8f%a3-%e5%85%a7%e8%87%9f%e6%ba%a2%e5%87%ba%e4%b8%8d%e8%87%aa%e7%9f%a5%ef%bc%9f/ Mon, 09 Mar 2020 03:50: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066 醫路同行:手術未埋口 內臟溢出不自知?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小腸氣」為常見的外科手術病症,不少人都對它略有所聞,「切口性小腸氣」則較少人認識,容易被患者忽略,以致延誤醫治。

 

年長肥胖 切口疝風險高

小腸氣是疝氣的別稱,可以發生在身體不同地方。而與腹壁有關的小腸氣中,腹腔內的內臟從腹壁缺口跌出腹壁外。正常來說,腹腔內的器官會由腹壁保護,並維持於應屬的位置,但當腹壁出現異常缺口,內臟就有可能從缺口跌出腹壁,形成疝氣。由於疝氣個案中多為小腸移出腹壁,所以俗稱小腸氣。造成異常缺口的原因眾多,其中,因手術傷口癒合不良而引致的疝氣就稱之為「切口性疝氣」,又簡稱「切口疝」。

腹壁作為內臟的保護層,當有鞏固能力的組織經歷開刀手術,而切口在癒合過程中未得以及時恢復,內臟便可能從該缺口滑出,造成切口疝。長者和肥胖人士一般在手術後較少活動,傷口較難癒合,所以患上切口疝風險較高。另外,慢性咳嗽、懷孕和因便秘而經常腹部用力等,都會令腹腔內壓上升,增加患切口疝的風險。

患者在站立和腹部用力時,疝氣處會突起或有疼痛感,當放鬆或平躺後,這些徵狀便會慢慢消除。疝氣體積較大的患者會經常感到疝氣處異常沉重,就像被什麼東西往下拉扯一樣。若患者沒有及時治療,病情可能惡化,出現腹部絞痛,甚至腸道阻塞,嚴重有致命風險。

 

致腸道堵塞可奪命

切口疝患者只要及時就醫,治療並不複雜,手術後一兩天便可出院。但不少人會誤將疝氣當成手術後出現的正常情况,忽視病情。曾經有一名患者在接受婦科手術後,出現切口疝。疝氣慢慢變大,下腹逐漸脹大如籃球,甚至下垂至令她連穿褲子也有困難。病情令她無法外出,嚴重影響生活質素及情緒,要接受精神科治療。幾經轉折,她終獲轉介至外科接受適當治療,生活才重回正軌。

切口疝修補手術主要分兩種:第一種是傳統開放式手術。醫生會在疝氣處切入並將癒合不良組織縫合。另外一種方法則利用腹腔鏡微創修補,在腹部開3個小孔進入腹腔修補缺口。在修補手術中,醫生會植入人工網膜來補合疝氣位置,強化組織,避免復發。微創手術傷口較細,恢復速度會較快,但不是所有情况都適合,治療前須先和醫生商量。

文:謝得言(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外科專科醫生)

]]>
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f%bc%9a%e5%b0%8f%e5%bf%83%e8%86%bd%e7%9f%b3%e3%80%8c%e5%81%87%e6%89%ae%e3%80%8d%e6%b6%88%e5%8c%96%e4%b8%8d%e8%89%af/ Wed, 29 Jan 2020 07:10:5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704 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膽結石,就是在膽囊內形成的結石,成因主要是膽囊功能失調或不良飲食習慣,令膽汁內的物質積聚,形成結石。膽結石一般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和兩者混合體。女性、糖尿病肥胖、中年、多次生育、有家族病史、肝病患者、正服用避孕藥等人士都較容易患有膽結石,需特別留意。

 

吃肥膩食物 右上腹不適

近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明顯病徵,小部分人在進食肥膩食物後右上腹不適,疼痛可反射到後背。正因膽結石病徵並不明顯,所以經常被誤以為消化不良,容易與胃炎胃潰瘍混淆。要知道膽囊有無結石,一般要透過超聲波掃描確認。不少患者經檢查確診後,第一時間會問醫生:「膽囊內有多少粒結石?」其實超聲波掃描只能看到膽石的陰影,不能確切知道膽石數目。另外,醫生通常建議患者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的可能。

 

微創切除膽囊 可翌日出院

通常患者第二個提問的就是治療。若膽結石未引致任何病徵,醫生一般會建議先監察病情;如膽石已引致徵狀,或曾因此出現併發症,則建議盡早做手術。當有黃疸、發燒或持續疼痛等徵狀,可能是發炎或併發症警號,需要立即治療。如果患者本身有瓷膽囊(porcelain gallbladder)、糖尿病或曾患傷寒,儘管徵狀並未出現,亦會建議盡早治理。

治療膽結石最有效方法是手術切除膽囊。現時,膽囊切除一般使用微創腹腔鏡,外科醫生會在病人腹壁上開3、4個切口,讓儀器通過切口進入腹腔,切除膽囊。手術一般在1小時左右完成,如無併發症,翌日便能出院。以往亦有發展以「微創單孔技術」做手術,過程需要在病人肚臍處開一個較大切口,便將鏡頭及儀器放入腹腔。單孔技術適用於沒有炎症的個案,並需用上專用鏡頭及儀器。雖然單孔技術能減少切口數目,但切口相對較大,術後痛楚也較明顯。另要留意,若患者膽囊本身較細(俗稱「斗零膽」)、膽囊壁黏連嚴重,便可能要採用傳統開放式手術。

 

術後無阻分泌膽汁 初期或腹瀉

不少患者關心切除膽囊後會因缺乏膽汁,不能進食油膩食物。其實膽汁並非由膽囊分泌,而是肝臟細胞;膽囊主要用來儲起及濃縮膽汁,方便進食時將膽汁釋出腸道,消化脂肪。即使切除膽囊也不會影響膽汁分泌,只是初期可能會因膽鹽吸收轉變而引致腹瀉。

術後部分患者可能有膽囊切除後綜合症,進食肥膩食物後腹瀉。腹瀉次數因人而異,由一兩次到五六次不等,部分受腹瀉困擾的患者,可透過藥物促進脂肪吸收。當身體適應習慣後,此類病徵一般會逐漸消失。

 

文:馮定邦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外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