餵哺母乳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13 Dec 2023 03:33:1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餵哺母乳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紅斑狼瘡症|女性患者居多 常見症狀皮膚出紅疹 嚴重可影響心臟、腦部器官 治療後可否懷孕?醫生解構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7%b4%85%e6%96%91%e7%8b%bc%e7%98%a1%e7%97%87-%e5%a5%b3%e6%80%a7%e6%82%a3%e8%80%85%e5%b1%85%e5%a4%9a-%e5%b8%b8%e8%a6%8b%e7%97%87%e7%8b%80%e7%9a%ae%e8%86%9a%e5%87%ba%e7%b4%85%e7%96%b9-%e5%9a%b4/ Wed, 13 Dec 2023 03:26: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719

皮膚出現蝴蝶形紅疹,「罪魁禍首」可能是免疫系統?紅斑狼瘡症(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患者會因為自身免疫系統失控,產生過量不正常抗體,同時錯誤辨識正常細胞為外敵而發動攻擊,有機會因此令身體各個器官發炎,造成不同問題。除了皮膚出紅疹外,紅斑狼瘡症亦有機會影響心臟、腦部等重要器官,嚴重可危及性命。醫生會因應病人情况處方藥物治療,在病情控制得宜的情况下,女患者可嘗試懷孕,惟需留意紅斑狼瘡症有可能會遺傳予胎兒,甚至有小產、早產等風險。

紅斑狼瘡症患者女性居多 雌激素易誘發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陳嘉恩醫生表示,紅斑狼瘡症患者的常見發病年齡為15至45歲,女性患者比男性多,青春期年齡層的男女比例大概為9:1。為何女性患者的比例較高?陳醫生解釋,雌激素是其中一個誘發紅斑狼瘡症的因素,而紫外線、香煙的化學物質、壓力、感染同樣有機會誘發病情;有家族病史人士,亦有較大機會患此病。

紅斑狼瘡症常見皮膚出紅疹 3類型皮膚表徵

紅斑狼瘡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皮膚出現紅疹,陳醫生補充,紅斑狼瘡症引致的紅疹可分為3類:

類型 皮膚表徵
急性 常見於鼻樑至臉頰位置出現蝴蝶形紅疹
亞急性 皮膚出現圈狀紅疹,紅疹外圍較紅,中心位置則呈淺紅色,有輕微脫皮狀况,常見於患者被太陽照射後引致
慢性 皮膚出現盤狀紅疹,猶如一隻碟或盤,患處乾涸並有萎縮
紅斑狼瘡症|女性患者居多 常見症狀皮膚出紅疹 嚴重可影響心臟、腦部器官 治療後可否懷孕?醫生解構風險
紅斑狼瘡症患者最常見的症狀是皮膚出現紅疹,所引致的紅疹可分為3類:急性、亞急性和慢性。

免疫系統失控可攻擊全身器官

除了皮膚的病徵,患者有可能會無故發燒、經常有口腔潰瘍,身體不同器官、部位或出現不同程度的炎症。如果失控的免疫系統攻擊患者腦部,嚴重可造成腦癇症、認知障礙症等;攻擊心臟、肺部的話,則分別可能會構成心包膜炎、心肌炎,以及肺積水、肺血壓高等問題,病情若持續失控,會有致命風險。

及早驗血診斷 藥物控制病情

陳醫生指出,要診斷紅斑狼瘡症,會安排病人驗血,檢測血液中是否含有抗核抗體(ANA)、抗可溶核抗體中(anti-ENA)的anti-Ro、anti-La及anti-Sm等抗體,這些抗體的存在能反映出病人的免疫系統是否失常。如果要監察及了解病情,則可留意血液中的抗雙縷DNA抗體及補體的數量,病情嚴重時,抗雙縷DNA抗體的數量會上升;補體的數量則會相應下降。

陳醫生表示,紅斑狼瘡症可透過藥物有效控制病情,常見會處方羥氯奎,亦會因應病人情况處方類固醇,以盡快穩定病情,惟醫生一般待患者病情穩定後,以其他免疫系統調節藥物取代類固醇,以減低副作用對身體構成的傷害,現時更有部分生物製劑適合控制病情。

藥物控制病情 患者可嘗試懷孕 7至8%遺傳機會

由於紅斑狼瘡症的患者是女性居多,不少婦女都擔心生育問題。陳醫生解釋,紅斑狼瘡症患者的懷孕機率不受影響,只要病情穩定半年或以上,器官沒有受到影響,患者可嘗試懷孕,惟需注意會有較大機會有小產、早產風險,出生後的胎兒亦會有較大機會生長緩慢。至於疾病遺傳,則會有7%至8%的遺傳機會,若同時有非直系親屬患有此病,遺傳機會更有10%至12%。

患者懷孕時亦必須透過藥物控制好病情,陳醫生強調,常用的羥氯奎是一種可在懷孕及餵哺母乳時服用的藥物,藥物同時可阻止不正常抗體影響胎兒心跳,對寶寶健康有利,貿然停藥反而可能有不良影響,必須小心並定時按指示服藥。

]]>
【乳癌關注月】識別乳癌病徵減低患病風險 由健康生活做起(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9%97%9c%e6%b3%a8%e6%9c%88-%e8%ad%98%e5%88%a5%e4%b9%b3%e7%99%8c%e7%97%85%e5%be%b5%e6%b8%9b%e4%bd%8e%e6%82%a3%e7%97%85%e9%a2%a8%e9%9a%aa-%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ue, 03 Oct 2023 03:14: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487

乳癌是香港最常見的女性癌症,亦是本港女性第三大癌症殺手。2020年有近5000名婦女確診乳癌,超過700人死於乳癌,情况令人關注。

關注乳房健康 及早識別乳癌病徵

在本港,確診第一期女性乳癌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達98%,可見及早發現、適時治療,能大大提高治癒機會。

每年10月是「國際乳癌關注月」,衞生署藉此呼籲所有女士應時刻關注乳房健康,平時多留意乳房有沒有異常,如發現可疑徵狀(例如乳房有硬塊、形狀改變、持續疼痛等),應盡早求醫。

【乳癌關注月】識別乳癌病徵減低患病風險 由健康生活做起(衛生處方)
衞生署建議婦女實踐健康生活,包括恆常進行體能活動、保持健康體重和腰圍、避免飲酒等,以減低患上乳癌的風險。

相關閲讀:【乳癌】精準診斷乳癌病理分類及期數 訂個人化治療方案提升療效


認識乳癌風險因素

增加女性患乳癌的風險因素分為不可改變和可改變兩類別,不可改變的因素包括有家族乳癌或卵巢癌病史、遺傳可導致乳癌的基因突變(例如:BRCA)、曾患過良性乳腺疾病、荷爾蒙因素等。而後天的因素則是可改變及預防,包括:

  • 更年期後肥胖 - 與體重正常的女性相比,肥胖或超重的女性在更年期後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1.2至1.4倍。
  • 飲酒 - 酒精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質,飲用酒精飲品會增加患乳癌和多種癌症的風險。女性每天攝取10克酒精(等於四分三罐(約250毫升)酒精含量為5%的啤酒或一小杯(約100毫升)酒精含量為12%的葡萄酒),其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5%至9%。
  • 缺乏體能活動 -在過去十年平均少於每周進行一次劇烈運動,例如提舉重物、強化心血管運動及快速踏單車等,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1.1倍。

相關閲讀:更年期潮熱、雌激素減少 生理、心理不適因人而異 5個方法助你從容渡過


實踐健康生活 減低患乳癌風險

預防勝於治療,奉行健康生活有助預防乳癌。一項跟進超過16萬名50至79歲女性的美國研究發現,生活方式最健康的女性患乳癌的風險,較生活方式最不健康的女性低三成。衞生署鼓勵所有女性實踐健康的生活模式:

  • 多做體能活動 - 恆常運動可降低乳癌風險。據估計,足夠的體能活動量可預防全球約 12% 的女性乳癌。世界衞生組織建議成年人士應每星期進行最少150至300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例如急步行、行樓梯等);或最少75至150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例如緩步跑、跳繩等)。
  • 維持適中的體重和腰圍 - 香港的華裔婦女應保持體重指數*在18.5至22.9之間。不論體重指數多少,腰圍應保持少於80厘米(約31.5吋)。

[*註:體重指數=體重(公斤)/身高(米)2

  • 避免飲酒 - 就致癌風險而言,酒並沒有安全飲用水平;即使飲用少量酒精也會增加乳癌風險。
  • 延長母乳餵哺期 - 餵哺母乳可降低婦女患乳癌的機會。一般而言,餵哺母乳期愈長,對預防乳癌的效益就愈大。

此外,婦女在未出現任何症狀前接受乳癌篩查,可及早發現乳癌,以便適時治療。政府「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建議採用風險為本的方式進行乳癌篩查,詳情請

瀏覽癌症網上資源中心:www.cancer.gov.hk/breastcancer

文:劉家怡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醫生)

]]>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6%82%a3%e8%80%85%e5%b9%b4%e9%bd%a1%e4%b8%ad%e4%bd%8d%e6%95%b850-6%e6%ad%b2-%e6%b3%a8%e6%84%8f4%e9%ab%98%e5%8d%b1%e5%9b%a0%e7%b4%a0/ Wed, 05 Oct 2022 06:56: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489 【明報專訊】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上月底(9月28日)發表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而乳癌患者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存活率逾九成,年紀愈大存活率愈低;至於「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 (即接受首次治療後10年無擴散或死亡),40歲或以下患者則較大部分年長患者更低,患上較易惡化及轉移的第三級腫瘤比例亦較高。至於乳癌四大高危因素,包括: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基金會建議政府盡快推出全民乳房篩查。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相關文章:【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乳癌患者中位數50.6歲 4高危因素包括少運動無餵哺母乳

研究團隊收集並分析7930名在2006至2011年間確診乳癌的華裔婦女數據。結果發現,患者年齡中位數為50.6歲,整體10年存活率為87.7%。早期患者(第0至II期)10年整體存活率逾九成,分別為97.1%、94.3%、90.2%;晚期(第III至IV期)存活率分別急降至74%和26.4%。


相關文章:【肥胖】調查:第五波疫情下36%港人體重增一成 BMI愈高增磅比率愈多 籲正視肥胖症


研究:早期乳癌存活率九成 年輕易有惡瘤

團隊其後擷取其中7538名第0至III期、曾做手術的患者數據,了解「10年無遠端復發存活率」,發現70歲以上存活率最低,約85%;第二低為40歲以下年輕患者,存活率不足九成;41至70歲均有九成以上。40歲或以下患者,91.5%死因與乳癌有關。

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解釋,研究中40歲或以下患者有第三級腫瘤的比例約41.8%,為眾年齡層中最高,故其存活期較短。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補充,95%乳癌為後天所致,年輕人理應身體抵抗病變能力較高,故一旦患癌,多數屬「好惡、生長得好快」的第三級腫瘤,呼籲年輕女士注意飲食及生活習慣,提高抵抗病變能力; 而乳癌四大高危因素為缺乏運動、從未餵哺母乳、過重或肥胖、高度精神壓力。


相關文章:【母乳餵哺】新手媽媽哺乳期間的3個飲食迷思 營養師教你產後均衡及多元飲食方法


促推全民乳房篩查

另外,資料庫中2006至2018年的患者數據顯示,透過乳房X光造影檢查發現的癌症,逾八成是第0或第I期,透過自行觸摸無意中發現的乳癌,近兩成是第III或IV期。政府去年9月展開兩年乳癌篩查先導計劃,婦女可付費篩查,綜援人士等合資格者免費。基金會認為,X光造影檢查可助找出早期癌症、及早治療,建議盡快推行全民乳房篩查。

乳癌患者年齡中位數50.6歲 注意4高危因素:少運動從未餵哺母乳
香港乳癌基金會轄下「香港乳癌資料庫」昨日發表最新年度研究報告,包括全港首項乳癌患者10年存活率研究分析,結果顯示乳癌患者10年整體存活率為87.7%。左起為香港乳癌基金會管治委員會成員李沛基、基金會創會人張淑儀、基金會主席霍何綺華及香港乳癌資料庫督導委員會成員楊明明。(孫澤芳攝)
]]>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5%a2%9e%e5%bc%b7%e7%96%ab%e8%8b%97%e6%88%90%e6%95%88-%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131/ Mon, 04 Jan 2021 05:06: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96 【明報專訊】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運動提升疫苗對製造抗體反應

以往我曾提及餵哺母乳的益處,多項研究發現,母乳比奶粉更有效提升嬰兒接種不同疫苗後的抗體反應。社會應該提供更多空間及合適環境,鼓勵婦女多用母乳餵哺嬰兒。

研究亦指出運動可提升疫苗對製造抗體的反應,而運動的成效對於年長人士更為明顯。一項研究發現60歲以上的人,每星期3次、每次20分鐘帶氧運動,可提升流感疫苗的效力。相反,吸煙卻減低多種疫苗刺激身體製造抗體的能力。

在眾多可以改變的因素中,腸道微生態對疫苗成效的研究算是最多的。不是所有益生菌都可以提升免疫力,多項研究指出Bifidobacteria、Lachnospiraceae及Ruminococcaceae能夠提升身體對多種疫苗的免疫系統反應。

 

改善失衡腸道微生態

這是否代表服用以上的益生菌便可以提升我們的免疫力?不是這麼簡單的。第一、Bifidobacteria、Lachnospiraceae及Ruminococcaceae代表3個不同家族的細菌,其中只有某些家族成員才能提升我們的免疫力;第二、不同種族及地區的人所缺乏的益生菌都不一樣,中大醫學院的腸道微生態科研團隊發現,華人普遍缺乏Bifidobacteria當中某些對免疫力相關的重要家族成員,而這些有用的Bifidobacteria成員組合並不常見,因為它們需要複雜的科技及其他因素配合才能成功製造。

要提升對新冠病毒的抵禦能力,我們便要作出更好的準備。我鼓勵餵哺母乳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此外,避免吸煙及經常運動可以增加對接種疫苗後身體製造抗體的反應。對於大眾市民,我相信改善失衡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提升疫苗的成效。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問醫生:惡露變色正常 轉綠需求醫 //www.afterroberto.com/%e5%95%8f%e9%86%ab%e7%94%9f%ef%bc%9a%e6%83%a1%e9%9c%b2%e8%ae%8a%e8%89%b2%e6%ad%a3%e5%b8%b8-%e8%bd%89%e7%b6%a0%e9%9c%80%e6%b1%82%e9%86%ab/ Mon, 23 Oct 2017 03:46: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523 【明報專訊】江﹕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江志恒醫生 李﹕婦產科專科李君婷醫生

江:產後惡露是什麼?會維持多少天才「乾淨」?有何方法盡快清除惡露?

李:惡露是產後婦女的陰道分泌物,當中有胎膜、子宮內膜組織及小量胎盤組織等。一般剖腹生產媽媽的惡露,相對自然分娩媽媽較快「乾淨」,前者約4至6星期,後者約6至8星期。惡露顏色會由最初紅色,逐漸轉為粉、啡色,最後是黃色。其間若發現惡露顏色突然轉呈綠色,或由小量轉大量,或出現惡臭等,便須盡快諮詢婦產科醫生意見。

從婦產科醫生角度,產婦毋須透過進食任何食物清除惡露。曾有個案因嫌惡露太少而飲用行血湯水,結果產後出血。產後出血會導致貧血,嚴重有致命危險。

■洗會陰傷口 忌用消毒藥水

江:自然分娩時需要剪會陰,之後傷口應如何處理?

李:剪會陰不止是防止會陰撕裂,在某些情况下,例如用吸管或產鉗助產,便需要剪會陰。通常第一胎需要剪的機率較高。產婦分娩時,醫生或助產士會評估嬰兒大小、媽媽會陰情况而決定是否需要剪會陰。

傷口護理方面,不論在分娩過程中有否剪會陰,建議媽媽在坐月時用花灑或清洗瓶以清水清洗傷口,同時保持傷口清潔和乾爽,切忌用消毒藥水清潔,更不適宜揭開陰部清洗,以免把皮膚的細菌一併冲入陰部。大部分會陰傷口可於2至3星期內復元。

■媽媽飲雞酒 BB也會醉?

江:媽媽餵哺母乳期間,能否喝咖啡或檸檬茶等含咖啡因的飲品?產婦在坐月期間還有什麼飲食禁忌?

李:含咖啡因的咖啡或茶類飲品,媽媽在餵哺母乳期間可適量飲用,例如1小杯普通咖啡,以及2至3杯在酒樓飲用的茶等,大部分對嬰兒也沒影響,只要不是過量和天天飲用即可。

正常情况下,當嬰兒稍大,媽媽可飲用小量含酒精成分的飲品。飲酒後,建議相隔數小時才哺乳。

不少媽媽在坐月期間飲雞酒「補身」,曾有個案因為每天飲用酒精未盡揮發的雞酒,之後餵哺母乳,導致嬰兒出現肚脹、忟憎等酒精中毒徵狀,需入院接受治療。

■揀錯避孕藥 或減奶水

江:媽媽在餵哺母乳期間是否需要避孕?如要,可否食避孕藥?

李:餵哺全母乳的媽媽,只要符合以下情况,九成多人在產後6個月內既不會有經期,也不會懷孕,部分人會視之為其中一種避孕方法——哺乳停經法(Lactational Amenorrhea Method):

–6個月內尚未有經期

–白天餵哺次數至少4個小時1次

–晚上餵哺次數至少4至6個小時1次

–沒有戒掉夜奶

–沒有特別延長兩餐之間的餵哺時間

不過,即使在產後6個月符合上述情况,也難保沒有懷孕機會。所以當惡露「乾淨」、經期重來後,便需要選擇適合自己的避孕方法。一般不建議餵哺母乳的媽媽服食混合式避孕藥,因曾有媽媽的奶量因而減少;可考慮避孕套、子宮環,以及對奶量影響相對較小的單一黃體酮避孕藥及每3個月注射1次的避孕針等。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0/555.p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