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9 Sep 2024 03:31:5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養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長者養生5招關鍵補腎:飲食、藥膳、足浴 中藥紓緩腰膝無力夜尿徵狀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9%a4%8a%e7%94%9f%e9%97%9c%e9%8d%b5%e8%a3%9c%e8%85%8e-%e9%a3%b2%e9%a3%9f-%e8%97%a5%e8%86%b3-%e8%b6%b3%e6%b5%b4-%e4%b8%ad%e8%97%a5%e7%b4%93%e7%b7%a9%e5%be%b5%e7%8b%80/ Thu, 19 Sep 2024 03:31: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41 【明報專訊】香港是世界上最長壽地區之一,除了與地區經濟水平、醫療衛生、社會福利等良好條件有關之外,個人生活方式、基因等因素也密切相關。隨年紀增長,身體會逐漸出現易於疲勞、腰膝痠軟乏力、夜尿增多、失眠健忘、耳鳴耳聾等一系列徵狀,從中醫角度看,這些徵狀是由腎虛而導致。腎主藏精,是人體最重要臟腑之一,而精是人體全身陰陽根本。因此,長者養生保健關鍵在於補腎。腎好,身體才好。

長者養生5招關鍵補腎:飲食、藥膳、足浴 中藥紓緩腰膝無力夜尿徵狀
長者隨着年紀漸長,身體會逐漸出現腰膝痠軟、夜尿多、失眠健忘、耳鳴耳聾等徵狀,中醫角度認為,與腎虛不無關係。

相關閲讀:夜尿頻繁成因多 飲水太多抑或疾病警號? 改善夜尿5個方法由日常做起

長者養生5法 補腎:每日足浴 按穴增腎臟功能

適合長者養生的方法很多,以下介紹一些常用方法:

1.飲食調理:適當選用對腎臟功能有益的食物,如黑豆、黑芝麻、核桃等

2.養生保健:適當休息,避免過度疲勞;同時做適量運動,如散步、太極拳、八段錦等,以維持機體活力

3.足浴和穴位按摩:每日足浴,以促進血液循環;按摩特定穴位促進腎的運行,增强腎臟功能,如:湧泉穴


相關閲讀:失眠困擾三成港人 深層睡眠有幾重要?要知Do’s & Don’ts改善睡眠質素

中藥調理紓緩腰膝、耳鳴、尿頻、怕冷徵狀

4.中藥:具補腎作用的藥物很多,根據長者具體情况可適當選擇六味地黃丸、杞菊地黃丸、腎氣丸、固本延齡丸等,緩解腰膝痠軟無力、耳鳴耳聾、視物昏花、怕冷、尿頻等徵狀

5.藥膳:可參考下列湯水

藥膳:固本培元牛尾湯(6至8人分量)

食材:牛尾600克、洋葱1個、番茄3個、紅蘿蔔半條、西芹1條、香葉2片、白胡椒粒及鹽適量

中藥材:熟地黃10克、山茱萸10克、山藥10克、杜仲10克、巴戟天10克、覆盆子10克、菟絲子10克

做法:

1.牛尾切塊後汆水

2.番茄、洋葱、紅蘿蔔和西芹切成大塊

3.香葉、中藥材清洗乾淨

4.將上述1至3材料放進鍋裏,加2升清水,用大火煮至沸騰後轉小火煮2小時,用鹽和白胡椒粒調味

功效:固本培元、滋陰腎陰腎陽、補髓填精、強精健骨

註:食療僅供參考,如有任何疑問,可向註冊中醫查詢

文:劉玉萍(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高級課程主任)

(中醫以人為本,強調「治未病」,從起居生活、運動娛樂、食療藥膳,保健養生) (養生帖)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80歲養生有道 分享八大飲食秘方  7、8月多吃黃色食物 //www.afterroberto.com/%e9%a4%8a%e7%94%9f%e6%9c%89%e9%81%93-%e5%88%86%e4%ba%ab%e5%85%ab%e5%a4%a7%e9%a3%b2%e9%a3%9f%e7%a7%98%e6%96%b9-%e5%a4%9a%e5%90%83%e9%bb%83%e8%89%b2%e9%a3%9f%e7%89%a9/ Tue, 02 Jul 2024 10:10:2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288

【明報專訊】通常說「識飲識食」,意思就是愛吃貪吃,追求優質美食;但從中醫角度,識飲識食應是懂得飲食養生。識飲識食的香港人,飲食習慣有很多誤區,偏離養生之道。我活到80歲,健康尚可,很多人問我飲食之道,吃什麼養生補身,有沒有長壽秘方,今天將我的飲食「八大秘方」與大家分享。(編按:二十四節氣將小暑到處暑之間稱為「長夏」,時間橫跨陽曆7、8月,對應中醫五行屬土,人體五臟屬脾,長夏飲食宜健脾去濕,可多吃黃色食物,例如……)

80歲養生有道 分享八大飲食秘方  7、8月多吃黃色食物
何樹勛–中醫何樹勛行醫超過半世紀,踏進耄耋之年,繼續忙診症、做義工、打籃球、唱歌玩樂。他會在《明報》健康版執筆,分享下半場樂活養生良方。

80歲養生有道 分享八大飲食秘方  7、8月多吃黃色食物
飲食之道–飲食之道,有沒有長壽秘方?中醫何樹勛指出,飲食養生要旨,是要少食多餐,不食過量;他習慣在家或診所開餐,以白飯為主,多菜少肉,不偏食。(作者提供、明報製圖)

活到80歲分享八大飲食秘方 識飲識食養生

1. 飲食有節 不偏食不過量

自助餐、飲食放題等最能吸引顧客。面對精緻美食,大家少不免開懷大嚼,不經意間飲食過度,積滯難消。有病人的孩子吃自助餐時因為飲食過度而嘔吐,簡直是自討苦吃。《黃帝內經》強調「飲食自倍,腸胃乃傷」,飲食應要適可而止,懂得節制,七分飽最佳。藥王孫思邈亦說,「食欲數而少,不欲頓而多」,道出了中醫飲食養生要旨,少食多餐,不食過量。

假日聚會,不論是外出晚飯或早茶點心,很容易會飲食過量。我不喜歡出外吃喝,習慣在家或診所開餐,白飯為主,多菜少肉,不偏食,湯水適度(每周2至3次)。湯水會因應天氣及個人身體狀况而變化。 順帶一提,許多人以為老火湯不寒涼,但若湯料屬性寒涼例如霸王花,烹煮愈久只會愈寒涼,性質不會改變。

2. 定時定量 正餐以外吃小量茶點

《呂氏春秋》道:「食能以時,身必無災。」強調進餐應該要有固定時間。根據中醫經絡學說,早上7時胃經當旺,米飯最能養胃,此時進食,相得益彰。我每天清晨約7時享用早飯,12時前午飯,7時晚飯,三餐都是以米飯為主。下午3時吃小量茶點,例如奶茶、餅乾或麵包,以補充消耗;晚上約10時吃點東西,以免太餓入睡。11時半前就寢,長年如是。有規律的進食,可以讓消化吸收機能充分發揮,脾胃張弛有度,營養得以輸佈全身。

清代《陸地仙經》道:「早飯淡而早,午飯厚而飽,晚飯須要少,若能常如此,無病直到老。」許多人喜愛享受豐富晚餐,其餘兩餐卻毫不重視。現代患有胃病的人甚多,臨牀上發覺病因離不開食無定時、飲食急促、晚餐吃喝過度等。

有人為了瘦身減肥,過度節食,結果令健康出現嚴重問題。有病人因而得了厭食症,體重驟降,出現一系列併發症,飲食過量或過度節食都是各走極端,不懂飲食養生之道。

3. 細嚼慢嚥 助減重減皺紋

現代人生活節奏急促,精神壓力大,飲食無規律,愛喝冰凍飲品等,這些因素都會為脾胃帶來沉重負擔。中醫強調脾是生痰之源,肺乃儲痰之器;痰多是由於脾胃運化功能衰弱,清代《雜病源流犀燭》曰:「脾胃健運自無痰。」養護脾胃要戒除不良飲食習慣,飲食時要細嚼慢嚥,促進唾液腺增加分泌,幫助消化。中醫很早已教人飲食「寧遲(慢)毋速(快)」,近年大量研究也證實細嚼慢嚥有減重、減皺紋、緩延衰老等效果,值得一試。

4. 健脾湯水 去濕清熱

中醫五行學說(木、火、土、金、水),分別對應人體肝、心、脾、肺、腎五臟,屬中醫重要理論之一。居中的脾土尤為重要,脾與胃互為表裏,關係密切。我常教導學生學習「執中土(脾)以運四行」,臨牀治病通常都收到一定效果。健脾胃食物甚多,例如:稻米、山藥、栗子、甘薯、木瓜、白扁豆、薏苡仁等,可酌量選取食用。推介以下食療湯水:

‧冬瓜蓮葉雙豆湯(4人分量)

材料:冬瓜半斤、蓮葉1塊、赤小豆1両、白扁豆5錢,可加蜜棗3至5枚
做法:冬瓜連皮切件,蓮葉剪細;全部材料冲洗1次,加清水10碗,大火滾後轉文火,煮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性質偏寒,宜熱性體質人士服用,可解暑去濕,清理脾胃

‧粉葛土茯苓馬蹄湯(4人量)

材料:粉葛半斤、土茯苓5錢、馬蹄20粒
做法:粉葛及馬蹄去皮切件;全部材料冲洗1次,加清水10碗,大火滾後轉文火,煮1.5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性質偏涼,宜熱性體質人士服用,可去濕清熱,舒筋活絡

註 :上述湯水亦可酌加少許生薑,避免過度寒涼


相關閲讀:【袪濕】水中四寶:芡實、茭白、蓮藕、菱角 食療解悶熱、疲倦兼開胃 (養生帖)


5. 避免寒涼飲食 忌飯後果

不少人習慣飯後果,以為有助消化。然而水果多屬寒涼,正餐後要消化食物已令脾胃疲於奔命,若再加上飯後吃水果,寒氣會進一步削弱脾胃運化能力。另外,有病人以水果代替正餐,以為可以減肥瘦身,結果減肥不成反而弄壞了身體。《黃帝內經》道:「五穀為養,五果為助。」南方人尤以五穀中之稻米為養,五果只屬輔助性質,若本末倒置,生病在所難免。

現在天氣炎熱,冰凍飲品大行其道,有人認為熱天冷飲正符合中醫「熱者寒之」的理論。但中醫認為水液過多會損害脾腎,冰寒之氣會削弱全身陽氣。中醫辨證論治是以病人體質及病勢發展為本,若屬寒涼體質,天氣無論怎樣炎熱,冷飲只會令病情雪上加霜。曾有病人求診,自訴眩暈症復發,原來病人最近常喝果菜汁,本已是虛寒體質,果菜汁性質又是寒涼,寒上加寒,必然不適。

我素來極少喝冰凍飲品,偶爾出外晚飯應酬或會呷飲一兩口汽水,都是點到即止,因為深知凍飲無益,利口不利腹。

80歲養生有道 分享八大飲食秘方  7、8月多吃黃色食物
五果為助–「五穀為養,五果為助」,水果只屬輔助性質,不能當正餐。果汁亦屬寒涼,虛寒體質不宜多吃(monticello@iStockphoto)

6. 因地制宜 米飯養胃

有人認為米飯含澱粉質,會令體重上升。其實「一方水土養一方之人」,合水土則自然會得其所養。中醫常說「有胃氣則生」,大病初癒,能吃米飯即表示病情穩定,預後良好,吃飯遠勝吃補品。身體過重,關鍵在於飲食無度及缺乏運動,非米飯之罪。

現時很多人改以牛奶、麥片、意大利粉等為主食,抗拒米飯。他們或許不相信遺傳基因根深柢固,中國南方人體質卻偏要西化飲食習慣,就可能好像出外旅行出現水土不服一樣,明代《養生四要》說:「五域之民,喜食不同,若所遷其居,變其食,則生病矣。」

7. 因時制宜 7、8月多吃黃色食物

中醫主張不時不食,避免進食不合時令之物。時令是指在某個時節的天然環境底下生產之物,因應四季氣候變化調節適當飲食,配合人體所需。以夏天為例,對應中醫五行屬火,人體五臟屬心,養心宜多吃紅色食物,例如番茄、紅蘿蔔、紅棗、紅椒、紅豆、草莓、西瓜、蘋果等。二十四節氣將小暑到處暑之間稱為「長夏」,時間橫跨陽曆7、8月,對應中醫五行屬土,人體五臟屬脾,長夏飲食宜健脾去濕,可多吃黃色食物,例如薑、糙米、燕麥、小米、玉米、南瓜、番薯、扁豆、薏苡仁等。


相關閲讀:小米可代替白飯?高纖蛋白質低升糖有助控血糖 教你營養新煮意


8. 因人而異 因體質制宜

中醫有「甲肉乙毒」的說法,意思是指不同體質會有不同反應。例如脾胃實熱的人,果菜汁就是「肉」;而對脾胃虛寒的人,果菜汁就是「毒」。若不清楚自己體質,人云亦云胡亂飲食,可能適得其反。

清代老年養生書籍《老老恒言》曰:「粥能益人,老年尤宜。」可是有些病症不適宜吃粥,例如胃下垂、糖尿病;但感冒發熱,宜以稀粥代飯,所以要視乎實際情况而定。

最後溫馨提示各位,識飲識食,大前提是先要了解清楚自己的體質,才可追求養生之道。

文:何樹勛(佛教華夏中醫學院院長)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乾咳、咽喉癢痛、皮膚乾燥 初冬養生食物:梨、杮、杮餅生津潤燥 忌與大閘蟹同食(養生帖) //www.afterroberto.com/%e4%b9%be%e5%92%b3%e5%92%bd%e5%96%89%e7%99%a2%e7%97%9b%e7%9a%ae%e8%86%9a%e4%b9%be%e7%87%a5-%e5%88%9d%e5%86%ac%e9%a4%8a%e7%94%9f%e9%a3%9f%e7%89%a9%e6%a2%a8%e6%9d%ae%e6%9d%ae%e9%a4%85%e7%94%9f%e6%b4%a5/ Tue, 22 Nov 2022 07:50:5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939 【明報專訊】11月7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 (編者按:是日為小雪),意味着冬天的來臨,早晚明顯有涼意、乾燥。因此應多食生津潤燥、滋陰養肺的食物,在飲食上宜平補,以減少乾咳、咽喉癢痛、皮膚乾燥等不適。以下介紹時令養生食物:梨及柿,還有很受大家歡迎的大閘蟹,在食療功效及飲食時注意事項。


養生食物:梨潤肺止咳化痰 紓緩乾咳、咽喉癢痛

乾咳、咽喉癢痛、皮膚乾燥 初冬養生食物:梨、杮、杮餅生津潤燥 忌與大閘蟹同食(養生帖)
梨(資料圖片)

潤肺不得不提梨。梨有「百果之宗」的美稱,《本草綱目》裏有對梨的功效記載:「治風熱、潤肺、涼心、消痰、 降火、解毒」。梨有潤肺止咳化痰、清熱養陰、利咽生津的作用,可以緩解咽喉乾燥癢痛、乾咳、心煩口渴、潮熱等徵狀。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乾咳、久咳或是氣管敏感?


注意事項:隔水蒸或熬湯降寒性

古代醫家普遍認為「梨,利也」,性質屬於「冷利」,有下利作用,多吃會傷脾胃,因此畏寒、小便頻繁、腹瀉、手腳冰冷的人不可多吃。此外,梨先隔水蒸熟,或用來熬湯,都可以降低其寒性,更適合一家大小服用。


養生食物:柿子止渴生津

乾咳、咽喉癢痛、皮膚乾燥 初冬養生食物:梨、杮、杮餅生津潤燥 忌與大閘蟹同食(養生帖)
柿子(資料圖片)

柿子味甘澀、性寒,《本草綱目》記載:「柿子消熱去煩、止渴生津、潤肺化痰、治療熱咳」;有清熱潤燥、潤肺化痰、止渴生津、健脾、止血等功效,可以改善大便乾結、痔瘡疼痛或出血、乾咳、喉嚨痛等徵狀。


相關文章:3大皮膚問題:膚色暗啞、暗瘡、濕疹 營養師7個貼士 從飲食入手容光煥發


杮餅: 對咽乾、喉嚨痛、生痱滋有特效

柿子製成柿餅後,性質變得較為平和,能潤肺理氣,可作口果食物,柿餅上那層薄薄的柿霜,更對咽乾、喉嚨痛和生痱滋有特效呢。


注意事項:風寒、來經、胃脹痛慎吃

柿子性寒,如患風寒感冒不宜食用,素來手腳冰冷的人也要減少食用;缺鐵性貧血和正在經期的女性,容易胃液逆流、胃脹胃痛的人,也須慎吃;螃蟹與柿子都屬寒性食物,不能同食。


相關文章:【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吃大閘蟹後 飲用薑茶解毒暖胃

乾咳、咽喉癢痛、皮膚乾燥 初冬養生食物:梨、杮、杮餅生津潤燥 忌與大閘蟹同食(養生帖)
大閘蟹(資料圖片)

說到時令食物,好食又受歡迎的,當然就是大閘蟹了。它是河蟹的一種,營養豐富,據《本草綱目》記載:「螃蟹具有舒筋益氣、理胃消食、通經絡、散諸熱、散瘀血之功效」。大閘蟹性味鹹、寒,有清熱、化瘀、滋陰之功效,可治療跌打損傷、筋傷骨折。

煮蟹時建議加入數片紫蘇葉(專門祛除魚、蟹的毒性),減低腹瀉風險,吃蟹後建議飲用薑茶,可解毒、暖胃和中。


注意事項:大閘蟹不可與柿、梨同食

《飲膳正要》:「柿、梨不可與蟹同食。」從食物藥性看,柿、蟹皆為寒性,二者同食,寒涼易傷脾胃,體質虛寒者尤其要注意。因此冷飲、啤酒,以及其他性質寒涼或易令人通便的食物,也不適宜與蟹同食;孕婦、素體脾胃虛寒的人,宜少吃或不吃螃蟹。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圳堅(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助理課程主任)

]]>
中暑 中西醫理解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注意飲食宜忌 起居養生 //www.afterroberto.com/%e9%85%b7%e7%86%b1%e5%a4%a9%e6%b0%a3%e5%ae%b9%e6%98%93%e4%b8%ad%e6%9a%91-%e4%b8%ad%e8%a5%bf%e9%86%ab%e7%90%86%e8%a7%a3%e6%9c%89%e5%88%a5/ Tue, 26 Jul 2022 10:28: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882 【明報專訊】中西醫所指的「中暑」具體意思有不同。中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暑熱後,出現身熱、大汗、疲憊乏力、口乾等耗氣和傷津的不適,甚則引起頭暈、惡心,相當於西醫所指的熱衰竭。而西醫所指「中暑」,是指在感受酷暑後,由於調節體溫的功能失靈或無法正常排汗,導致出現體溫飈升、無汗、抽搐、心跳過快、休克等症狀,相當於中醫所指的「暑厥」。中醫認為暑厥的病機為暑熱直犯心包、閉阻心竅。中醫「中暑」的治療方向為清熱解暑、益氣養陰,常用方藥如王氏清暑益氣湯、生脈散。至於中醫治療暑厥的方向為清熱祛暑開竅,常用方藥如安宮牛黃丸、至寶丹。


中西醫理解「中暑」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踏入盛夏,受酷熱天氣影響,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中醫理解為身體感受暑熱後,出現「氣陰兩傷」的失調。若高溫再加上潮濕多雨,可形成「暑濕」影響脾胃功能,導致胸悶、腹脹、泄瀉等。透過藥物、食療及起居養生調攝,可減低炎熱對身體造成的不良影響。

「暑」是「六氣」之一,為夏至之後、立秋之前的代表氣候;《說文解字》曰:「暑,熱也。」暑氣炎熱,其性升散,在天氣酷熱的日子,身體機能相對活躍、代謝旺盛,也會加劇排汗散熱。隨着體力消耗增加及水分流失,容易出現「氣虛」、「津傷」的失調。


中暑 中西醫理解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注意飲食宜忌 起居養生
(設計圖片,maroke@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疲倦宜益氣 煩躁需養陰

暑邪侵襲導致暑熱傷氣,常見徵狀包括疲倦乏力、神倦欲睡、少氣懶言、食慾不振等,望舌時可見舌體腫脹,甚至腫大得令舌邊滿佈齒印,診脈時可見脈象細而無力。中醫治療方面宜清暑益氣,如用王孟英在《溫熱經緯》中記載的清暑益氣湯。臨牀常用清暑中藥包括西瓜翠衣、黃連、荷葉、淡竹葉、石膏、知母等,至於有益氣作用的中藥則包括西洋參、太子參、黨參、黃芪、五指毛桃等。

暑熱傷津,陰虛津虧會導致虛火,常見徵狀包括口乾欲飲、煩躁、盜汗、尿黃、大便秘結等,望舌時可見舌色偏紅,舌質乾燥少津,舌苔質乾或光滑無苔,或見舌苔呈不規則分佈,稱「剝苔」,無苔地方反映陰津虧虛。中醫治療方面宜養陰生津,兼清虛熱,如用張元素在《醫學啟源》中記載方劑生脈散;臨牀常用有養陰、生津、清熱作用的中藥包括麥冬、天花粉、石斛等。

若天氣炎熱再加上多雨,空氣濕度增加,容易形成「暑濕」。暑濕侵襲身體,除了令身體難以散熱,感到身熱、煩躁、胸悶、口渴之外,濕邪也會妨礙脾胃正常運化,阻滯氣血輸佈,導致周身困重、昏昏欲睡、胃口欠佳、脘痞腹脹、大便黏爛等。中醫治療方面除要清熱消暑外,也要祛濕健脾,常用方藥如白虎加蒼朮湯、藿香正氣散、蒼朮、佩蘭、竹茹等。

要減低暑熱天氣對身體的影響,除使用中藥外,也可透過日常飲食、起居作息調節。中醫認為「熱者寒之」,而且主張不時不食,在炎夏飲食宜適度清涼,以消暑解熱,如食用西瓜、哈密瓜、梨、綠豆、苦瓜、冬瓜等。這些天然食物性質偏寒涼,一般體質人士在夏天可以酌量食用,惟注意勿吃過多,否則容易刺激脾胃和耗損陽氣。至於像雪糕、凍飲、刺身、涼茶等人工製作生冷食物,由於其寒性較天然食物更為強烈,比較容易刺激身體,建議盡量避免食用。如體質陽虛寒多,或脾胃功能欠佳者,縱使在炎夏亦最好堅持戒口,以防不適。


中暑 中西醫理解有別 酷熱天氣容易出現疲倦乏力、口乾、煩躁等徵狀 注意飲食宜忌 起居養生
(資料圖片)

夏天飲綠茶烏龍 更勝紅茶普洱

炎熱天氣會令出汗增加,要補充足夠水分,多飲清水或以開水泡茶飲用。中醫認為喝茶能消暑解渴,在夏天建議飲用涼性綠茶或烏龍茶,少喝熱性紅茶、普洱茶。屬性相對溫熱的食物,如辛辣、煎炸、炒爆、油膩、燒烤或火鍋,或味道太濃烈、含糖量高食物或飲料,均不建議在夏天食用,以防刺激上火或助濕。在暑熱天氣下食物容易變壞,因此要注重食物衛生,慎防飲食不潔招致外邪入侵。

起居作息方面,暑天待在室內涼冷氣,雖然涼快舒適,但長時間下有可能耗損陽氣,出現神疲乏力、畏寒肢冷、消化不良,甚者因而感受風寒,出現喉嚨痕癢、流清涕、咳嗽、關節痛等。要避免吹冷氣時出現不適,首先室內溫度不宜過低,保持在24至26℃為宜,其次不宜全天長時間涼冷氣,要安排時間到室外活動。

此外涼冷氣時亦不忘要定時活動身體、伸展手腳,忌久坐久臥不動。當從炎熱室外進入涼快室內,要在出入口處稍事停留,好讓身體適應溫差;否則,正當開泄發散的皮腠突然遇上冷風,很容易會招惹風寒入侵,即俗語說的「攝親」。

雖說戶外活動接觸陽光有益身心,但不宜長時間在烈日當空下暴曬,可計劃在早晨、黃昏時做戶外活動,避開正午時間。戶外活動時,宜穿通爽衣物,並要多飲水,和適時到陰涼處休息,以防感暑。出汗後要及時把汗水拭乾,或更換內衣,避免在運動後立即洗冷水浴或喝凍飲,注意不要受寒。

盛夏養生食療可着重清熱、消暑、祛濕、健脾方面,一般用上性質清涼材料,而較少用溫熱、滋膩食材。


花旗參扁豆竹葉薏仁瘦肉湯

材料:花旗參12克、扁豆30克、淡竹葉12克、生薏仁15克、熟薏仁15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加鹽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益氣消暑祛濕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餐後凍飲會消化不良?運動後喝凍水致血壓上升?熱飲養生兼解渴?專家拆解 //www.afterroberto.com/%e9%a4%90%e5%be%8c%e5%87%8d%e9%a3%b2%e6%9c%83%e6%b6%88%e5%8c%96%e4%b8%8d%e8%89%af%ef%bc%9f%e9%81%8b%e5%8b%95%e5%be%8c%e5%96%9d%e5%87%8d%e6%b0%b4%e8%87%b4%e8%a1%80%e5%a3%93%e4%b8%8a%e5%8d%87%ef%bc%9f/ Wed, 20 Jul 2022 07:55: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809 【明報專訊】炎炎夏日連日30多度熱得快要焫着,雖有說熱飲「養生」,但其解渴消暑的感覺,遠不及凍飲。然而傳聞凍飲壞處多,運動後喝會令血壓上升、血管收縮;餐後來一杯凍飲則影響消化,致消化不良……究竟熱飲養生與凍飲傷身之說,孰真孰假?註冊營養師和中醫又有何看法?從健康角度出發,應如何「揀飲擇食」呢?

餐後凍飲傷身致消化不良?熱飲養生?運動後凍飲傷身無根據

凍飲,不但少女、中女、熟女視為「養生」大敵,連MIRROR成員陳卓賢(Ian)都曾表示:「夏天30度我都是飲熱飲!」

坊間有指運動後喝凍水,會引致血管收縮、血壓上升。仁安醫院註冊營養師方敏琪指目前沒有足夠研究顯示,運動後喝凍飲對身體有不良影響;強調不論是什麼溫度的飲品,緊記運動前後必須攝取足夠水分,確保身體不會缺水。

至於網上又流傳,餐後喝凍飲會消化不良,方敏琪亦指目前沒有相關研究支持。惟餐後腸胃血液循環增多,喝凍飲可能令循環減慢,腸道較敏感人士或會感到不適,應避免飲用大量冰凍飲品,喝室溫水或溫水較合適。

餐後凍飲會消化不良?運動後喝凍水致血壓上升?熱飲養生兼解渴?專家拆解
究竟熱飲養生與凍飲傷身之說,孰真孰假?

營養師:凍水刺激食道 腸道、氣管敏感、哮喘不宜

香港都會大學李嘉誠專業進修學院課程總監、註冊營養師黃蘊芝補充,清水、清湯和淡茶都是比較健康的水分來源。水參與人體的生化反應,不論飲用室溫水、溫水或冷水,皆可以為人體補充水分、調節體溫、幫助消化、帶走新陳代謝的產物,以及預防便秘。故此,選擇凍飲抑或熱飲,很大程度上是個人喜好。

但要留意凍水會刺激食道,氣管敏感、哮喘患者不宜。相反,飲用溫度太熱的飲品,會傷害舌頭和食道細胞,長期可導致細胞變異,引發癌症。黃蘊芝提醒,避免喝得太急或短時間內大量喝水,否則會刺激腸胃造成負擔,並引致俗稱「水中毒」的低血鈉情况。

中醫:進食過多寒冷食物 傷脾胃損陽氣

營養師認為飲品冷熱皆可,但中醫對食物冷暖溫度另有見解。仁濟醫院——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診所暨教研中心(葵青區)註冊中醫梁倩鈺表示,寒冷食物與體溫相差太大,身體需要動用本身的陽氣中和食物陰寒之氣,尤其會損害脾胃陽氣,影響脾胃運化功能。然而,過熱食物亦未必有利健康,經高溫烘焗、油炸的食物具溫熱特性,可引起典型上火表現如喉嚨痛、生痱滋。

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在《千金翼方》指出「熱無灼唇,冷無冰齒」,食物溫度要適宜,不宜過燙過冰。《黃帝內經》寫道,「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春夏季時,大自然陽氣升發,人體亦有類似特性,陽氣向外散,而且夏天的暑氣使皮膚腠理打開,亦令陽氣外散。這時,如果進食過多寒冷食物,身體耗用更多的陽氣去平衡,陽氣可謂「傷上加傷」。皮膚腠理打開亦會使外邪容易入侵,當體內陽氣不足以抵擋,便容易生病。

氣血差加寒氣易經痛

梁倩鈺指出,平時少吃生冷食物,多做戶外運動曬太陽,作息規律,都有助儲備陽氣,增加喝凍飲的「本錢」。夏天喝凍飲的確透心涼,但最好少喝淺嘗「過口癮」為妙。如果接受不了暖水,也就喝室溫水。因凍飲屬寒性,其凝滯、收引的特性令氣血和津液停滯。若本身氣血差加上寒氣,女士容易出現經痛、經血發暗、血塊多。「月經來時盡量避免喝凍飲,要喝的話可能是在兩次月經周期之間,此時陽氣稍為充盛些,相對上有『本錢』。」

另外,腸胃功能差、有皮膚問題和寒性痛症患者,最好都避免冰涼飲料,以免加劇病情。懷孕初期的婦女亦不建議進食冰冷食物或飲品,直至懷孕後期約35周或以上,胎兒穩定且陽氣較充足,此時吃小量冷飲冷食則問題不大。如有疑問,應諮詢註冊中醫、醫生或營養師。

雖然打好底子可以偶爾喝凍飲,但經常飲凍飲令脾胃功能差,影響運化功能。梁倩鈺提醒,水濕痰飲滯留在腹部,就會容易形成肚腩。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知多啲:凍飲阻味覺 小心愈飲愈甜

茶餐廳、茶飲店的凍飲,大家可按喜好選多冰、少冰、走冰,飲品味道似乎會隨着溫道而改變,是店家偷工減料嗎?

餐後凍飲會消化不良?運動後喝凍水致血壓上升?熱飲養生兼解渴?專家拆解

「走甜」循序漸進

註冊營養師方敏琪解釋,溫度會影響味覺,當味覺感受器被溫暖物質激活時,會向大腦發較強信號,吃冷食時甜味感覺則較弱。此外,冰塊融化會稀釋飲料,喝起來感覺甜度降低,「但不代表糖分減少,把整杯飲品喝光,糖分全都喝下肚裏」。想攝取較少熱量和糖分,並非要多冰少冰,而是要少甜、微甜,甚至走甜。

註冊營養師黃蘊芝補充,從健康角度而言,最好避免經常喝太甜的飲品。長期嗜甜會影響舌頭感覺而愈食愈甜;反之亦然,慢慢調節降低甜度,先嘗試「少甜」讓自己習慣淡味,再改成「走甜」。

消委會:1杯抹茶拿鐵=14粒方糖

此外,茶飲店常用配料如奶蓋、珍珠等,脂肪及熱量較高,「基本上一杯有奶蓋、奶精、珍珠飲品,差不多等於吃了一件蛋糕」。方敏琪指出,奶蓋是用忌廉、鮮奶、糖等材料打成的泡沫;芝士奶蓋則額外加入忌廉芝士打成,所以味道更濃郁。全素者選擇用堅果打成全素奶蓋,雖然飽和脂肪含量較少,但是總脂肪含量亦不低。

而珍珠含豐富碳水化合物,加入糖水烹煮。消費者委員會早前調查市面8種調製茶類飲品,其中一款每杯650克的原味抹茶拿鐵約有72克糖,即等於14粒方糖,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攝入量少於50克游離糖。而「走糖」樣本的糖含量,雖比「原味」樣本少45%,但不容小覷珍珠的糖含量,每份珍珠的糖含量由1.1克至11克不等。

想喝手搖飲品又怕肥,不少人選擇看來較健康低卡的水果茶。「水果茶感覺較健康,但因為水果帶酸味,所以多會加入糖漿平衡酸味,熱量不一定低。許多水果茶及調味茶的原料濃縮液已經加入糖分,所以就算選擇『走糖』,飲品本身已經有糖分。」方敏琪表示,攝取過量糖分會增加超重、肥胖、心臟病和其他慢性疾病的風險。如果想喝手搖凍飲,建議選擇無糖冰茶。


相關文章:【腸胃毛病系列】胃脹易飽滯不適? 簡單5招對付消化不良


夏日特飲:DIY紅石榴梳打抗氧化 酸梅湯養陰

嫌飲無糖茶、清水太乏味,又怕手搖飲品致肥,可以嘗試自製健康飲料。註冊營養師方敏琪推介用鮮榨果汁,隨自己喜好加入冰茶或梳打水,以及青檸、檸檬或青瓜片,再搭配香料如薄荷葉,製作美味的健康飲品。

營養師推介:紅石榴梳打

材料(1人分量):

紅石榴2至3個、梳打水150毫升、青檸1個、薄荷葉數塊

做法:

1.切開紅石榴取出肉粒,放入攪拌機攪拌後取出隔渣

2.取100毫升紅石榴汁,加入梳打水、青檸汁(可按喜好加入冰塊)

3.可加原粒紅石榴肉及薄荷葉裝飾

營養價值:

‧1杯紅石榴梳打熱量約50千卡、13克碳水化合物

‧紅石榴含豐富鉀質及抗氧化物如黃酮類化合物、花青素

‧鉀是人體必需元素,有助保持電解質平衡和細胞功能正常

‧抗氧化物可以抑制游離基氧化及破壞細胞

中醫推介:酸梅湯

夏天暑氣易耗氣傷津,註冊中醫梁倩鈺表示,天氣炎熱喝酸梅湯也很不錯,可以消暑養陰、補充津液。

材料(4人分量):

烏梅7至8粒、陳皮3至5克、麥芽5至10克、山楂3至5克、冰糖20至30克、水約1000毫升

做法:

1.將材料洗淨後加水加熱

2.水滾轉細火煲15至20分鐘

3.加入適量冰糖調味,再煮沸即可

4.待酸梅湯暖和或常溫飲用

功效:

‧烏梅具斂肺、澀腸和生津等作用

‧陳皮理氣健脾、燥濕化痰,尤其適合脾胃氣滯者

‧山楂和麥芽有助消食化積、健脾開胃

‧冰糖具養陰生津功效

注意事項:

‧容易胃部不適者,可減去山楂

‧糖尿病、胃酸倒流、胃潰瘍人士不宜飲用

]]>
【女性疾病】經前頭痛 便秘 風濕 血虧作怪 女性調治 養血溫陽並重 //www.afterroberto.com/%e5%a5%b3%e6%80%a7%e7%b6%93%e5%89%8d%e9%a0%ad%e7%97%9b-%e4%be%bf%e7%a7%98-%e9%a2%a8%e6%bf%95-%e8%a1%80%e8%99%a7%e4%bd%9c%e6%80%aa-%e5%a5%b3%e6%80%a7%e8%aa%bf%e6%b2%bb-%e9%a4%8a%e8%a1%80%e6%ba%ab/ Mon, 07 Mar 2022 10:00: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6737 【明報專訊】女人靠血養,男人靠氣養。由於男女生理結構有別,女性有經、帶、胎、產,在這些過程中容易血虧。女性一旦血虧,身體就會陷入各種問題,生理功能首當其衝。中醫認為,一半以上女性疾病都和血虧有關,故只要把血養足,自然會好得很快。

女性因血虧常見問題

便秘:部分女性便秘由肝火所致,但多數都跟血虧有關。體內血不足,腸道津液也會不足,容易便秘;補血猶如增液行舟,養血後便秘也可改善。

.經前頭痛:部分女性月經前或經期時頭痛,發現這也是血虧的緣故。月經時血液流失更多,頭在人體最高點,若血量不足,供不上去,隨之出現頭痛。只要養足血,月經前的頭痛自然而解。

.風濕、關節疼痛:血不足,經絡裏是空的,外面的風和濕就容易進來。單純驅風、散濕方法只能暫緩一時,如果在驅風、化濕的同時配合養血,效果立竿見影。甚至有人只是養血,關節疼痛就好了,因為經絡裏血液充足,外邪便無法進入。

.百病叢生:血虧女性一旦受寒,容易深入骨髓。氣血是互生,血虧以後,體內正氣就會特別不足;氣血虧的女性,尤其是嚴重者,血液無法溫養臟腑及四肢百骸,容易手腳冰涼、失眠多夢、月經延後、嚴重痛經,甚至不孕。若伴有不良生活習慣,例如飲凍飲、進食寒涼食物、冬天穿得少、夏天吹空調,寒邪特別容易深入體內,並進入陽虛狀態。陽虛症狀會掩蓋血虧,調理時分不清究竟是陽虛還是血虧,其實這是陽虛加血虧。此時若單一調理陽虛或血虧,效果不佳。

由此可見,女性若血虧受寒,百病叢生。

女性因生理結構,一生中失血次數很多,如不懂調養,就會導致血虧,出現經前或經期頭痛、怕冷、失眠等問題。(Chaay_Tee@iStockphoto)
女性因生理結構,一生中失血次數很多,如不懂調養,就會導致血虧,出現經前或經期頭痛、怕冷、失眠等問題。(Chaay_Tee@iStockphoto)

相關文章:便秘|3大成因 都市人易錯過排便黃金時機 持續便秘引發多種併發症 預防5個貼士

養血祖方出自膠艾湯

血虧又受寒怕冷的女性應怎樣調治?早在約2000年前的漢朝,醫聖張仲景在《金匱要略》指出「膠艾湯」的方子。張仲景方子重在立法,意思是指某一類疾病或體質的治療和調養大法,以及處方開藥的規矩準繩。我們看中醫處方時,要考慮他的思路。四物湯就是從膠艾湯裏衍生出來,四物湯是養血祖方。現在的養血方往往都用四物湯打底,這是中醫最著名一個方劑。四物湯組成包括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熟地黃可補肝腎之精;當歸可養血、活血;川芎活血通絡行氣;白芍用於斂肝養陰,肝藏血,所以一般都用白芍來調肝。

四物湯打底 配溫陽藥材

這方子對女性養血效果極佳,它出自膠艾湯。膠艾湯組成包括熟地黃、當歸、川芎、白芍、阿膠、甘草、艾葉。膠艾湯方子組成就是以四物湯打底,用四物湯養血,再配合阿膠養血,加溫陽的艾草。調理思路是養血加溫陽,此方用於養血的藥材量很多,適當配上溫陽的藥便可。因此,理解了張仲景的立法,給女性溫經養血的思路方法就清晰了。

這個思路給我們什麼啟發呢?部分女性舌苔顏色和月經顏色很淡,下蹲站起來會眼前一黑,這明顯是血虧。她們總是四肢冰冷,在冬天更甚,同時還有記憶力差或失眠現象。這種情况下,若再受寒,用單獨溫陽的思路調理並不理想。要一邊養血,一邊溫陽,調理起來才會事半功倍。

● 調治方案:DIY玉靈膏補血 加味方祛濕助眠

血虧且受寒導致怕冷的女性,可在平時服用清代名醫王孟英的玉靈膏,補血力道非常大。王孟英在《隨息居飲食譜》中說:「玉靈膏一名代參膏……凡衰羸、老弱、別無痰火、便滑之病者,每以開水瀹服一匙,大補氣血,力勝參芪。產婦臨盆服之,尤妙。」

玉靈膏配方:

龍眼肉300克、西洋參30克(以上分量可吃10至20天)

用法:

將二者攪拌均勻後放入碗內,隔水蒸4小時以上。每天1勺,開水冲泡服用

注意:

1. 懷孕期間不要服用

2. 產後恢復時服用效果甚佳

女性一生中失血的次數很多,如不懂調養,就會導致血虧。血虧受寒的女性身體總是會有這樣那樣的不舒服,但往往又查不出什麼問題。尤其是生過孩子的女性,血虧嚴重,卻找不到有效的方法調養,以至於體質愈來愈差。用玉靈膏來滋補,效果可如王孟英所言:「產婦臨盆服之,尤妙。」

加味方長期調理

此外,如血虧厲害,體內還有濕氣,可服用玉靈膏加味長期調理。此方主要功效也是養血安神。茯神或茯苓用於祛濕,也有安神功效;祛除體內濕氣後,心經沒有濕氣困擾,會更易安睡。晚上睡覺時,人體的血歸於肝,若肝經血虧,便會虛煩、睡不着,炒酸棗仁對於養肝血效果非常好;桑椹則用於滋補肝腎,如能長期服用,效果更佳。血虧會導致血不養心,出現睡眠障礙;龍眼肉養心血、安心神,自然可使人安睡。

相關文章:【女性健康】 M痛原因 可能與子宮卵巢疾病、癌症等有關 及早求醫解除經痛困擾

玉靈膏加味方:

西洋參片30克、龍眼肉300克、炒酸棗仁60克、桑椹30克、茯神60克

用法:

5種藥材攪拌均勻後放入碗內,隔水蒸4小時以上。每天1勺,開水冲泡服用

注意:

茯神比茯苓安神的效果更佳,如果買不到茯神,可以茯苓代替

四物湯泡腳 每天半小時

服用玉靈膏加味方的同時,還可以用四物湯泡腳,一邊養血,一邊溫陽。留意足浴時間不要和睡眠時間距離太近,足浴後不要馬上睡覺,最好在至少睡前1小時。將藥材製成袋裝,每天足浴半小時。

一邊養血,一邊溫陽,是醫聖張仲景留給我們的思路。對於血虧且受寒的女性來說,是一個非常好的調理方法。(方劑僅供參考,有需要時請諮詢中醫)

雙管齊下:服用玉靈膏加味方,配合用四物湯泡腳,一邊養血,一血溫陽。(okskukuruza@iStockphoto)
雙管齊下:服用玉靈膏加味方,配合用四物湯泡腳,一邊養血,一血溫陽。(okskukuruza@iStockphoto)

文:葉丹(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臨牀中心及中藥房註冊中醫)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 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 feature@mingpao.com

]]>
【月經】揪出痛經原因 服止痛藥治標不治本 祛瘀散寒治本(養生帖) //www.afterroberto.com/%e6%9c%88%e7%b6%93-%e6%8f%aa%e5%87%ba%e7%97%9b%e7%b6%93%e5%8e%9f%e5%9b%a0-%e6%9c%8d%e6%ad%a2%e7%97%9b%e8%97%a5%e6%b2%bb%e6%a8%99%e4%b8%8d%e6%b2%bb%e6%9c%ac-%e7%a5%9b%e7%98%80%e6%95%a3%e5%af%92/ Mon, 17 Jan 2022 09:30:4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6089 【明報專訊】痛經是指女子在來經時或前後幾天小腹疼痛,甚至劇痛而引起昏厥的病症,常伴有頭暈、惡心、嘔吐、全身乏力等症狀,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不少女士誤以為痛經是每次月經必經過程,她們服用止痛藥令痛楚減退,直到出現嘔吐,不能上班上學才求醫。事實上,服食止痛藥是治標不治本。中醫透過針灸和中藥治療,能避免痛經反覆發作。

 

相關文章:【安全性行為】經期不是安全期 衝紅燈小心搞出人命

 

痛經有原因 非每次月經必經過程 服止痛藥未紓解?

25歲會計師,未婚,痛經10年,近3個月因疼痛加重求診。她每次來經下腹疼痛,第一二天均需服食止痛藥,才能緩解。最近3個月,服食止痛藥仍未能緩解,疼痛至嘔吐、冒冷汗、不能集中精神工作。患者月經周期正常,平均28天一周期,每次來經6至7天,經量小(每天只換1至2塊衛生巾),伴有乳房脹痛,上一次月經第一天,在街上暈倒需送院。患者工作緊張,缺乏充足休息。中醫認為是氣滯血瘀,病因是情志不遂(工作緊張),肝氣鬱結,氣滯血瘀,胞宮血行不暢而見月經期間痛經,疼痛引腰脊,經前乳房脹痛,月經量小。中醫處方以行氣活血、祛瘀止痛為主。

(網上資料圖片)
(網上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女性健康】 M痛原因 可能與子宮卵巢疾病、癌症等有關 及早求醫解除經痛困擾

 

針灸刺激胞宮 改善氣血循環

患者痛經較嚴重,治療期間叮囑患接受盆腔超聲波檢查,以排除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瘤和子宮內膜瘜肉等的問題。盆腔超聲波結果顯示正常,患者屬於原發性痛經。在月經期間疼痛發作時,配合針灸治療,急則治其標,實則治其本。針灸能直接刺激胞宮,迅速改善氣血循環,達至「通則不痛」的止痛效果。非月經期間則是治療痛經的本,以疏肝為治療基礎。

30歲設計師,已婚2年,受痛經困擾3年。求診時告知,3年前盆腔超聲波檢查結果有子宮內膜異位症。來經第1至4天量小,點滴樣,第5天才開始量大。月經前後均感到小腹脹痛,尤其每次月經開始量大時,疼痛至不能上班,服用止痛藥後仍然想嘔吐,需熱敷才能稍緩解,痛經時伴有腰痛。月經周期正常,平均30天一次,每次為期10天。中醫認為經期超過7天以上,14天才能乾淨,屬於經期延長。患者正減肥,喜愛冷飲,以沙律為正餐。

此病案是腎虛寒凝血瘀,屬繼發性痛經。由於患者愛吃生冷食物,損及腎陽,虛寒內生,令衝任胞宮失於溫煦,導致經血運行不暢,不通而痛,並伴有腰痛。由於病是從寒而得到,病情時間長,便是虛證,因此熱敷能緩解疼痛。腎陽虧虛,血海失養,故月經量小。治療以補腎活血散寒為主,以針灸和中藥配合治療;患者除了治療痛經外,需調整月經時間長度,才能治療痛經的本。

少吃為妙——生冷食物,損及腎陽,虛寒內生,導致經血運行不暢,不通而痛。(fcafotodigital@iStockphoto)
少吃為妙——生冷食物,損及腎陽,虛寒內生,導致經血運行不暢,不通而痛。(fcafotodigital@iStockphoto)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潘咨遐(香港中文大學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
【食物過敏】戒口治濕疹 慢性過敏走漏眼 食物加熱減低過敏原性(養生帖) //www.afterroberto.com/%e9%a3%9f%e7%89%a9%e9%81%8e%e6%95%8f-%e6%88%92%e5%8f%a3%e6%b2%bb%e6%bf%95%e7%96%b9-%e6%85%a2%e6%80%a7%e9%81%8e%e6%95%8f%e8%b5%b0%e6%bc%8f%e7%9c%bc-%e9%a3%9f%e7%89%a9%e5%8a%a0%e7%86%b1%e6%b8%9b/ Mon, 30 Aug 2021 11:13: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067 【明報專訊】海鮮、芒果、牛羊肉、燒鵝等都列在耳熟能詳的濕疹戒口清單上。雖然不少人中西醫雙管齊下,但濕疹並未得到根治,特別是兒童患者,濕疹反覆發作嚴重影響睡眠和心情,加上各種各樣戒口,令孩子發育明顯遲緩。而問題癥結便是戒口。

戒口治療濕疹有效嗎?(網上圖片)
戒口治療濕疹有效嗎?(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濕疹vs.蕁麻疹 成因、徵狀、治療不盡相同 找出致敏原 有望跟皮膚敏感說拜拜

食物加熱 減低過敏原性

食物過敏分急性和慢性,英國過敏協會調查顯示,人群中50%可能存在各類慢性過敏,而急性過敏者只有1.5%。急性過敏多數表現在皮膚、呼吸道和腸道;而慢性過敏則會影響人體各組織器官。海鮮帶來皮膚紅腫痕癢的急性反應,很容易引起我們的重視,但日常食物引起慢性過敏則常常被忽視。其中最容易引起兒童過敏反應的包括牛奶、雞蛋和小麥麵包。牛奶中的酪蛋白、乙種乳球蛋白,蛋白中卵白蛋白、卵類黏蛋白,都是變態反應原。長期進食這類食品誘發持續過敏狀態,不但引起皮膚炎症,牛奶過敏甚至會誘發血小板減少、腸出血等。

對於防不勝防的日常飲食過敏,如何應對呢?原來加熱可減低大多數食物的變應原性,胃酸和消化酶也有助減少食物過敏。同時戒口要有的放矢,最好先通過檢測了解自己對什麼食物過敏,選擇低過敏原的食物,並通過烹飪加熱等方法減低過敏原性。中醫認為,過敏體質除了先天因素外,與脾胃有關,通過健脾祛濕、清熱解毒也有望預防和緩解皮膚過敏徵狀。

◆ 清熱祛濕湯

材料:綠豆150克、海帶100克、赤小豆30克、薏米30克、豬脊骨250克、生薑3片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拆解食物過敏常見疑問

做法:

1. 薏米、赤小豆和綠豆分開浸泡半小時洗淨

2. 冷水3碗煮綠豆,煮沸後先取出綠色湯水備用

3. 海帶浸泡及洗淨,豬脊洗淨汆水

4. 綠豆及其他材料以12碗水煲約2小時,混合綠色湯水飲用

文:董爽(香港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醫課程統籌主任、註冊中醫)

]]>
【心臟】出生至70歲 心跳逾25億次 老年性心律失常是什麼?教你愛護心臟勿過勞 //www.afterroberto.com/%e5%bf%83%e8%87%9f-%e5%87%ba%e7%94%9f%e8%87%b370%e6%ad%b2-%e5%bf%83%e8%b7%b3%e9%80%be25%e5%84%84%e6%ac%a1-%e8%80%81%e5%b9%b4%e6%80%a7%e5%bf%83%e5%be%8b%e5%a4%b1%e5%b8%b8%e6%98%af%e4%bb%80%e9%ba%bc/ Wed, 31 Mar 2021 11:00: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798 【明報專訊】你的心臟跳動了多少次?

由出生至70歲,心跳超過25億次。不難想像,就像一部不停運轉的機器一樣,心臟在連續不斷地工作幾十年,勢必出現疲勞現象。老年性心律失常,患者常出現精神疲憊、胸悶氣短、心悸心慌、頭暈眼花,甚至暈厥。

所以要好好愛惜心臟,透過健康飲食、養生湯水和適量運動,補益心氣。

 

出生至70歲 心跳逾25億次

若問身體中哪一個組織器官工作最辛苦,估計不少人不約而同地認為是心臟。因為它打自我們出生前便不停跳動,一直到生命結束。事實上,一個人的生命是以心臟停止搏動那一刻作為終結。如果計算一下每個人心臟跳動的次數,會發現數字巨大得令人驚訝。以一個70歲的人為例,假設心率為平均每分鐘70次,這人至今心跳次數便為:70次×60分鐘×24小時×365天×70年 = 2,575,440,000次,即是超過25億次,這絕對是天文數字。

【心臟】出生至70歲 心跳逾25億次 老年性心律失常是什麼?教你愛護心臟勿過勞
不停跳動 —— 由出生開始計算,一個70歲人士,心跳約25億次;心臟連續不斷工作幾十年,勢必會出現疲勞現象。(mustafahacalaki@iStockphoto)

 

心動過緩 胸悶氣短疲憊暈厥

中醫門診中,時常遇到老年性心律失常患者,當中部分患者出現緩慢性心率失常,靜止狀態下心率低於每分鐘60次,有些人更低至40餘次;患者還常出現精神疲憊、胸悶氣短、心悸心慌、頭暈眼花,甚至暈厥。有些患者平時還可見到口唇青紫、舌瘀黯、脈遲澀等體徵。如不及時和適當治療,緩慢性心率失常可逐漸發展為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心臟】出生至70歲 心跳逾25億次 老年性心律失常是什麼?教你愛護心臟勿過勞
心率失常 —— 患者出現緩慢性心率失常,可致精神疲憊、胸悶氣短、心悸心慌、頭暈眼花,甚至暈厥。(boonchai wedmakawand@iStockphoto)

 

心腎陽氣虛衰 痰瘀阻滯

老年人心動過緩,相當於中醫學「心悸」、「胸痹」等疾病範疇。發病原因主要和年老體衰、心腎陽氣虧虛有關。中醫認為,年過五十,陽氣自半,心臟陽氣不振,溫煦推動之力下降,鼓動血脈無力,從而出現心動緩慢。同時由於心臟陽氣不足,寒自內生,寒凝氣滯,推動血液運行之功能低下,致使血液瘀滯血脈之中。另外,心腎陽氣虛衰,津液運行也為之停滯,而生濕生痰。故本病屬於本虛標實之證,心腎陽虛為本,痰瘀阻滯為標。

 

改善大法:養生湯水 + 生活調攝 提升心率

【明報專訊】由於心腎陽氣虛衰,為老年性心律失常的主要病理機制,治療方面以溫陽益氣為治療大法。另外,由於痰瘀阻滯為本病的病理產物,故治療上還需兼顧活血化瘀,化痰利濕。在方藥選擇上,多以四君子湯合四逆湯為主,適當加減化裁。以下用於治療心動緩慢一張處方,大多能提升患者心率,同時改善生活品質。由於緩慢性心率失常是一種可能引起嚴重後果的心臟病,建議患者接受中西結合治療,冀能得到適合的個體化治療方案。

材料:生曬參6至9克、茯苓12克、白朮10克、炙甘草4克、黑順片6至9克(先煎)、乾薑6克、黃芪15克、桂枝5克、丹參15克、葛根15克、枳殼10克、葶藶子10克、沙參10克、麥冬12克

用法:每日1劑,複煎,早晚分服

 

避免劇烈勞動 忌熬夜

另外,適當生活調攝,對於防止此病加重也具有重大意義。患者不要過勞,避免劇烈體力勞動和運動,但鼓勵在身體許可情况下,做輕柔的體育鍛煉,如打太極拳、緩慢行走等。保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注意飲食營養平衡,每天攝入充足蛋白質。積極治療其他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另外,健康飲食和養生湯水,對補益心氣、提升心率也有一定裨益。下列的湯水方能益氣養陰,緩慢而穩妥地增強心臟搏動功能,提升心率。方中的生曬參以4至6年大者為佳,因其中有效強心成分人參皂甙的含量較多。

【心臟】出生至70歲 心跳逾25億次 老年性心律失常是什麼?教你愛護心臟勿過勞
愛惜心臟 —— 好好愛護心臟,不要過勞,做輕柔的體育鍛煉,保證充足睡眠,不要熬夜,注意飲食營養平衡。(xavierarnau@iStockphoto)

 

材料:生曬參6克、黃芪8克、北沙參10克、麥冬10克

做法:所有材料加入瘦豬肉或烏雞,煲90分鐘即可

 

文:林志秀(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 、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是日白露 轉秋燥天氣易傷肺口乾燥咳 中醫教養生6式  //www.afterroberto.com/%e6%98%af%e6%97%a5%e7%99%bd%e9%9c%b2-%e8%bd%89%e7%a7%8b%e7%87%a5%e5%a4%a9%e6%b0%a3%e6%98%93%e5%82%b7%e8%82%ba%e5%8f%a3%e4%b9%be%e7%87%a5%e5%92%b3-%e4%b8%ad%e9%86%ab%e6%95%99%e9%a4%8a%e7%94%9f6/ Mon, 07 Sep 2020 04:25: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152 今日(7日)是二十四節氣的白露,屬秋天節氣。香港中文大學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客座副教授林冠傑提醒,白露前後不宜吃寒涼的食物,如夏天的西瓜、芒果及瓜類都應減少食用,以免削弱脾胃正氣,出現滯脹,令人容易疲累。

白露
二十四節氣的白露屬典型秋天節氣,中醫教夏秋轉季養生貼士。(明報製圖/資料圖片)

秋燥易口乾咽喉乾皮膚乾

林冠傑表示,白露天氣開始秋燥,容易出現口乾、咽喉乾、鼻乾、皮膚乾等現象。秋燥亦傷肺,容易引起燥咳,宜多吃滋潤生津的食品,尤其是肺弱、怕凍怕風、呼吸系統弱及身體虛弱的人需注意。他建議入秋白露前後的6個養生貼士:

白露養生6式:

1. 早睡晚起:相對夏天可多睡一些,毋須天光便起牀,因早上較涼;晚上睡眠的質素及時間要多一點,因冬藏秋收。

2. 白露勿露身:不要赤膊,不要穿露臍或露膊裝,裙褲宜蓋過膝頭,以免着涼。

3. 忌食辛辣:吃辣會引致肺燥,傷肺容易引起燥咳。

4. 飲食宜清不宜濃:可比夏天多吃點肉,但忌肥膩,免脹胃脹肚,建議少打邊爐。不要吃薯片、咖喱等食物;忌吃羊腩煲補身,因對於初秋而言太過滋補。

5. 微甜食物潤燥:可選擇桃、枇杷、梨、桂圓、雪耳、蓮藕、無花果、花旗參、蜜糖、百合、蓮子及杏仁等,微甜潤燥。

梨,枇杷,桂圓
中醫建議,入秋可吃微甜食物,如梨、枇杷、桂圓等,微甜潤燥。(明報製圖/資料圖片)

6. 不宜大量出汗:做運動大量出汗會增加生病風險,建議改為散步、慢跑等輕微出汗的運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