頸椎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08 Oct 2024 09:55:4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頸椎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www.afterroberto.com/%e9%a0%b8%e8%82%a9%e7%97%a0%e7%97%9b%e6%88%96%e9%a0%b8%e6%a4%8e%e7%97%85%e4%bd%9c%e6%80%aa-%e7%95%99%e6%84%8f6%e7%a8%ae%e8%87%a8%e7%89%80%e7%97%87%e7%8b%80%ef%bc%9a%e9%a0%ad%e6%9a%88%e6%83%a1%e5%bf%83/ Tue, 08 Oct 2024 09:55: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75

【明報專訊】長期低頭伏案,頭頸前傾注視熒幕,經常聳肩、含胸(寒背)等,都會令頸肌勞損,加快頸椎退化,引致頸椎病。頸椎病病徵多樣,涵蓋全身,身體不適之餘更有可能影響情緒,屬於慢性疾病。要治療頸椎病,可透過中藥、針灸、推拿手法等紓緩肌肉繃緊,驅風散寒祛濕,促進氣血運行。(編按:頸椎病按病理可分為6型,各有不同的臨牀症狀,例如頸肩痠痛、頭暈眼花、惡心、耳鳴、視力模糊、健忘、失眠……)

頸椎30歲漸退化 或令椎體骨質增生 致各種頸椎病症狀

人體有7節頸椎,負責支撐頭部。附在頸椎周圍的肌肉、韌帶等軟組織,則負責控制頭部活動。頸椎約30歲開始逐漸退化,頸椎間盤退化會影響頸椎的穩定,如再加上長期姿勢不良、過度操勞、缺乏鍛煉、有傷患等,將會令頸椎退化加劇,或令衰退提早發生。頸椎退化後有可能出現生理弧度改變,椎體骨質增生,神經或血管卡壓,壓迫脊髓及刺激周邊神經或軟組織等,造成各種各樣的頸椎病症狀。

初起頸肩痠痛 嚴重可致下肢癱瘓

頸椎病按病理可分為下列各型,各有不同的臨牀症狀:

1.頸型:為頸椎病初起階段,由於頸項周圍肌肉長期繃緊,令頸椎生理弧度改變,患者出現頸肩痠痛、肌肉僵硬繃緊、頭頸活動受限,每於陰雨天、吹風受寒、勞動時症狀加重。患者亦容易發生落枕

2.神經根型:由於頸椎間盤退化或骨質增生,頸椎小關節不穩或錯位,令頸神經根受到刺激或壓迫。根據受影響神經根位置,患者反覆出現同側頸、肩、臂、掌、指的疼痛或麻痹,臨牀常見,甚至影響睡眠或導致肌肉萎縮

3.椎動脈型:由於頸椎病變刺激椎動脈,造成血流障礙,導致腦供血不足。患者在頭頸活動時容易頭暈、眼花、惡心、耳鳴,甚至在旋轉頭部時,因椎動脈受卡壓而突然眼前發黑猝倒

4.脊髓型:為頸椎病重症,由於頸椎間盤突出或椎體骨質增生壓迫脊髓,患者可出現病灶以下的軀幹或下肢麻木,嚴重可影響下肢活動甚至癱瘓

5.交感型:由於頸椎退化刺激交感神經,導致交感神經功能紊亂,可影響全身。患者出現頭重、眼睛乾澀、視力模糊、耳脹耳鳴、咽喉異物感、心悸、胸悶、反酸、腹脹、異常出汗、怕冷、健忘、失眠等;有可能令患者焦慮不安、疑神疑鬼,影響情緒。此型在臨牀少見,容易漏診

6.混合型:出現兩種或以上類型之表現者,為混合型。臨牀上因頸椎問題而求診的患者多屬混合型頸椎病,很少只單獨出現一項問題

醫者可通過詢問病史、觸診檢查、功能評估,並在有需要時配合X光、CT、MRI等檢查確立診斷。至於患者適合採用何種治療,則要視乎病情、病人狀况,以及醫者經驗。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jetacomputer@iStockphoto)

相關閲讀:港人慢性痛症肩頸腰背痛佔多 適時求醫勿忍痛 了解各種治療方法


中藥祛風寒濕 行氣活血

中藥治療頸椎病,可從祛風寒濕和行氣活血兩方面入手,舒筋活絡,改善氣血運行。針對初期頸椎病,頸椎結構病變不嚴重,病情易受天氣變化、勞累等影響者,治療多採用驅風、散寒、祛濕的方法,常用中藥如葛根、羌活、桂枝、桑枝、威靈仙等。

針對病程長、頸椎結構已改變、頸項有新傷舊患者,治療多考慮行氣活血祛瘀,常用藥包括當歸、川芎、乳香、丹參、田七等。中老年頸椎病患多有筋骨退化的因素,中醫理解為肝腎不足,治療時可配搭有補益肝腎、強筋壯骨功效的藥物,如杜仲、桑寄生、雞血藤等。

消炎止痛:針灸疏通經絡 推拿鬆弛肌肉

針灸治療頸椎病有疏通經絡、放鬆頸肌、消炎止痛作用。局部用穴可選頸肩穴位或頭部穴位,如風池、天柱、頸百勞、大椎、天宗,以及根據「以痛為腧」的原則,選取稱為「阿是穴」的局部痛點施針。同時可根據患者症狀,循經針灸,如經常手麻者,可選配位於上肢的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等,建議每周治療2至3次,有需要時可配合電針加強刺激,或艾灸溫經驅寒。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針灸治療頸椎病,有疏通經絡、放鬆頸肌、消炎止痛的作用。(kokouu@iStockphoto)

落枕肌肉痙攣 不宜强力推拿

推拿手法治療頸椎病可直接鬆弛肩頸肌肉,促進血液循環,糾正關節錯位,有助紓緩頸椎病症狀。不良姿勢或操勞過度容易引致肩頸勞損,通常牽涉到胸鎖乳突肌、頭夾肌、肩胛提肌、斜方肌等位於肩頸的肌肉,通過局部推拿改善肌肉繃緊,理順筋絡,常用手法如「一指禪推法」、滾法、拿法等,可配合如刮痧、拔罐等治療,一般每周治療2至3次。

落枕患者如頸項肌肉處於痙攣緊張狀態,在此階段不宜强力推拿按摩,以免過度刺激令不適增加,可採用針灸配合輕柔的理筋手法幫助放鬆。嚴重頸椎病可能需要手術治療。


相關閲讀:【耳水不平衡】 耳水不平衡4大病徵 持續暈眩兼耳鳴 聽力學家:改變飲食習慣 減少病發機會


知多啲:「啪骨」整復不治本

手法復位為治療師根據病情,對患者使用牽引、旋轉、扳動等治療方法,徒手糾正關節錯位,用以整復筋骨。由於在施行手法時或會發出「咔」、「啪」的復位聲響,故俗稱「啪骨」。

頸肩痠痛或頸椎病作怪 留意6種臨牀症狀:頭暈惡心 健忘失眠
洗頭後及時把頭髮徹底吹乾,減少頸項受風寒濕邪浸襲。(maroke@iStockphoto)

注意姿勢 避風寒侵襲 伸展鍛煉

對慢性勞損患者來說,「啪骨」可修正關節錯位,暫時紓緩疼痛或改善關節活動障礙的問題,但不是長遠治本之法。只要勞損持續,已整復的關節很容易再次錯位,令病情反覆不癒。要長遠改善頸椎病,唯有注意日常工作起居的姿勢,避免感受風寒和加強伸展鍛煉。
頸椎病患者日常需留意保持姿勢正確,避免長時間低頭、頭頸前伸、聳肩、含胸等容易造成勞損的動作。使用電腦時要調整桌椅高度,使肩頸上肢可自然舒展。建議使用雙肩背包,避免經常單肩背重物。患者平日亦要注意多做仰頭、低頭、左右轉動頭部、左右側彎頭部、頭部前伸、挺胸、旋轉肩膀等伸展運動,以紓緩疲勞。避免頸部吹風受寒,例如長髮者洗頭後應及時把頭髮徹底吹乾,可減少頸項受風寒濕邪侵襲的風險。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富貴包】肩頸上肢痠痛勞損 長期低頭機不離手 3大隱患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af%8c%e8%b2%b4%e5%8c%85%e3%80%91%e8%82%a9%e9%a0%b8%e4%b8%8a%e8%82%a2%e7%97%a0%e7%97%9b%e5%8b%9e%e6%90%8d-%e9%95%b7%e6%9c%9f%e4%bd%8e%e9%a0%ad%e6%a9%9f%e4%b8%8d%e9%9b%a2%e6%89%8b-3/ Thu, 25 May 2023 08:00:0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465

【明報專訊】今時今日智能電話已經成為日常不可或缺之物,它能帶給我們生活上的方便,但同時也對身心健康帶來不良影響。對經常「機不離手」的人來說,可能因為姿勢不良致頸、肩、上肢勞損,也有可能因為長期專注用眼而出現眼睛疲勞或視力問題,更有可能因滑手機「上癮」而出現休息不足、壓力過大、焦慮等精神情緒失調。(編者按:長期低頭者肩頸痠痛易勞損外,甚至會在頸胸椎交界處長出突起的軟組織增生,俗稱「富貴包」,患者甚至會因頸椎間盤退化而引起神經、血管卡壓,以及骨質增生等,這些病變可統稱為頸椎病。了解長期低頭的3大隱患。)

隱患1:長期低頭聳肩 頸肩上肢勞損 富貴包或致頸椎間盤退化

不少人使用手機時沒有注意保持姿勢正確,出現長期低頭、聳肩等不良姿勢,以致肩頸肌肉持續收縮繃緊,因過用而勞損。

患者除肩、頸、上背繃緊痠痛外,還有頭頸活動不順暢、頭暈、耳鳴、咬合不正、上肢麻痹等症狀。長期低頭者甚至會在頸胸椎交界處長出突起的軟組織增生,俗稱「富貴包」,妨礙仰頭動作。此類患者在接受身體檢查時常會發現位於頸部兩側的胸鎖乳突肌過度緊張、頸椎生理弧度消失(頸椎變直)、頸椎小關節錯位,甚至因頸椎間盤退化而引起神經、血管卡壓,以及骨質增生等,這些病變可統稱為頸椎病。

中醫認為若長時間姿勢不良,妨礙氣血運行,造成經絡瘀滯,不通則痛。在治療方面可從改善局部病灶狀態入手,運用針灸、推拿等治療手段,放鬆肌肉,理順筋絡,改善氣血運行。針對頸椎病的常用穴包括風池、完骨、天柱、頸百勞、肩井、天宗、後溪等。如兼具上肢麻痹、痠痛等症狀,可選用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穴(見圖一),以及患處局部的「阿是穴」(壓痛點)。若經檢查發現頸椎小關節有錯位問題,可通過推拿及復位手法矯正。

要預防頸肩及上肢勞損,在使用手機時應保持正確姿勢,避免長期低頭、聳肩,建議將手機舉起與眼睛平視,並每隔30分鐘做2至3分鐘的肩頸單方向伸展運動,包括仰頭、低頭、左右轉動、左右側彎、頭部前伸,以及順逆時針旋轉肩關節等,鬆弛頸肩肌肉。如經常感覺肩頸繃緊,可熱敷患處,艾灸、拔罐、刮痧等亦有紓緩作用。

【富貴包】肩頸上肢痠痛勞損 長期低頭機不離手 3大隱患
都市人長期低頭、聳肩等不良姿勢,容易導致肩頸肌肉繃緊和勞損。

相關閲讀:以為瞓捩頸?低頭族易令頸椎退化勞損 手痹肩頸痛 緊守90-90-90 position法則預防


【富貴包】肩頸上肢痠痛勞損 長期低頭機不離手 3大隱患
影響身心——不少人都有滑手機上癮問題,無時無刻漫無目的地瀏覽屏幕,時間過長影響身心健康,如上肢勞損,引起焦慮等。(設計圖片,Edwin Tan@iStockphoto)

隱患2:視物昏花 眼澀不適 長遠影響視力

當眼睛長時間專注凝視近距離物件時,容易造成眼肌疲勞,以致視物昏花、對焦能力下降等,長遠影響視力導致近視。除此之外當眼睛長期盯着發光屏幕,可令眨眼次數減少,容易出現眼乾、眼澀等不適。

中醫理論認為肝主目,肝開竅於目,《內經》云:「肝受血而能視。」若用眼過度,久視傷血,會導致肝血不足,無法濡養眼睛,從而出現眼花、視物不清、眼睛乾澀不適,甚至出現怕光、飛蚊、迎風流淚、眼瞼肌肉不自主跳動等,皆與血虛、陰虧有關。治療方面可以採用補肝血、養肝陰的辦法,常用中藥包括枸杞子、桑椹、黑芝麻、何首烏等,中藥方劑可用杞菊地黃丸、左歸飲、四物湯等。

針灸或穴位按摩治療一方面可選用位於眼睛周圍的近部穴位,如攢竹、絲竹空、睛明、四白(見圖二)等,另一方面可選用有養肝、滋陰補血作用的遠部穴位,如位於手上的內關、養老,位於下肢的三陰交、光明、昆侖等,可針刺或以中等力度按揉,以改善眼睛周圍的血液循環並放鬆眼周肌肉。

為預防眼睛疲勞,建議每當注視屏幕1小時,便要讓眼睛休息5分鐘,可閉目養神或遠眺戶外風景,以放鬆處於緊張狀態的眼肌。若在專注用眼時感覺視力模糊、頭脹、眉心重墜,可閉目運睛2至3分鐘,配合摩擦、按揉眼周穴位,以紓緩疲勞。眼睛乾澀者可透過多眨眼,以及按揉太陽、絲竹空等穴位,以刺激淚水分泌。如果本身屬於肝腎陰虛體質,易見口乾、眼乾、皮膚乾燥、煩躁、多夢者,便要更加留意眼睛保養,切忌過用。

【富貴包】肩頸上肢痠痛勞損 長期低頭機不離手 3大隱患
(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有片】WFH長期低頭致頸生富貴包? 骨折風險增七成 窒礙腦供血


隱患3:影響睡眠質素 焦慮壓力大

不少都市人都有滑手機「上癮」問題,無時無刻都想着要操作手機,不止令手機使用時間過長,而且當「機不傍身」或網絡信號欠佳時,常會感到緊張焦慮、坐立不安,非要拿出手機漫無目的地操作一番不可。

瀏覽手機時間過長,尤其在夜晚,有可能妨礙睡眠,使休息時間減少,且降低睡眠質素,如難以入睡、早醒、多夢等。若用餐時邊吃邊滑手機,有可能影響消化,造成胃氣脹、胃痛等。「機不離手」亦可導致精神過度緊張,引起頭痛、心悸、冒汗、尿頻等與壓力過大相關的不適。

中醫認為壓力過大、過度勞神容易引起精血耗損,且妨礙氣機運動。精血虧虛者常見面色蒼白無華、精神委靡、睏倦欲睡、頭暈耳鳴、舌淡、脈象沉細。若經常焦躁不安,身體處於燥熱、火盛的狀態,則常見身熱盜汗、心悸、口乾、舌紅等。如果思慮過多,思則氣結,氣機不暢者可致胸悶、呼吸不暢、胃氣脹痛、月經不順等。

針對精血虧虛、燥熱偏盛的「心腎不交」失調,中醫治療既要補益精血(常用方藥如六味地黃丸),也要清熱寧心(常用方藥如天王補心丹),氣機失調者可配合理氣舒鬱。運用針灸或推拿調節精神狀態,可選用手部的內關、神門、勞宮(見圖三),以及位於下肢的陰陵泉、三陰交、太衝(見圖四)。

要避免過度消耗精力,日常建議調整心態,妥善分配時間,不要把時間表塞得密密麻麻,不做「無事忙」。使用手機要有節制,對資訊內容需有取捨,要給自己閒適、放空的空間,學習靜養、調神,保持充足睡眠,達到生活張弛有度、動靜平衡。在日常飲食方面,建議少吃辛辣、燥熱刺激的食物,以免傷陰助火。多吃瓜菜、水果等可補充津液、減輕燥火,而且能幫助消化。

【富貴包】肩頸上肢痠痛勞損 長期低頭機不離手 3大隱患
妨礙睡眠——夜晚滑手機有可能降低睡眠質素。(設計圖片,amenic181@iStockphoto)
【富貴包】肩頸上肢痠痛勞損 長期低頭機不離手 3大隱患
(明報製圖)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