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穎儀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8 Sep 2020 09:55:0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陳穎儀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誰明我心:「A級丈夫」不懂世故 與妻關係破裂 //www.afterroberto.com/%e8%aa%b0%e6%98%8e%e6%88%91%e5%bf%83a%e7%b4%9a%e4%b8%88%e5%a4%ab-%e4%b8%8d%e6%87%82%e4%b8%96%e6%95%85%e8%88%87%e5%a6%bb%e9%97%9c%e4%bf%82%e7%a0%b4%e8%a3%82/ Fri, 02 Oct 2020 02:00: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470 【明報專訊】有一種婚姻問題,不是因為有第三者,或是彼此之間再沒有感情,而是因為一個無法改變的原因。嚴格來說,並不算是性格問題,而是基於一種發展障礙,令有些人不懂看「眉頭眼額」,別人會覺得他們「唔識做人」,「無同理心」,不懂人情世故。一般人以為理所當然的基本社交常識,對他們來說難於掌握。正因如此,往往令伴侶感到無奈和困擾。

誰明我心:「A級丈夫」不懂世故 與妻關係破裂
相處困難——自閉症譜系障礙是一種天生發展障礙,有可能在成長期沒有被發現;在親密關係中,透過深度相處和交流才會發現。(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orwai@iStockphoto)

個案:陳太說:

「丈夫工作很專注,也算有點成就,但社交方面卻怎樣也不像個成年人,待人接物有時還比不上讀中學兒子般成熟。」

「有時真的給他激到半死,總是不明白別人的感受,要講到好明顯才勉強明白,但下次又是這樣,真的跟他溝通不到!」

「我好怕和他出席朋友聚會,他的說話和行為有時會令我好尷尬,一點也不懂人情世故。」

陳生說:
「太太的固執和堅持令我們的關係經常處於緊張狀態。無論怎樣跟她分析事情的經過,她都只是堅持自己的想法,沒有考慮別人的處境。我對於這些年大大小小的爭拗實在感到很疲累。」

在過去多年的臨牀工作中,認識了不少無奈的太太(較少數是丈夫)。其中一個是陳太,她和丈夫都是專業人士,在大學認識。陳太說喜歡丈夫的原因是覺得當年的他謙虛博學,彬彬有禮,有別於其他「口花花」的男孩子,他那股正直和傻氣特別可愛。

 

抱怨枕邊人不了解感受

畢業後,二人各自在事業上努力。他在專業領域上表現出色,唯獨是跟同事相處總遇上困難,甚至被人排擠。但每次下班後跟女朋友訴苦,得到她的安慰,又可以繼續專心工作。最後這個女朋友成為了陳太,兩口子新婚的生活安穩快樂。

第一個孩子出生後,陳太在工作與家庭之間承受很多壓力。每次跟丈夫訴說生活壓力時,雖知道丈夫在聆聽,但從他的回應便知道他並不了解她的心情,更莫說是安慰。有時,他的回應反而會火上加油,但他不知道自己做錯了什麼令太太更生氣,覺得自己很無辜。久而久之,他們的關係變得緊張,陳太覺得自己不被明白,心裏覺得既鬱悶又憤怒,怪責枕邊人沒有用心去明白關心自己。但陳先生又覺得太太漸漸變得不可理喻,自己一如過往盡心盡力照顧她愛她,換來的卻是不明所以的怪責。隨着壓力愈來愈大,陳太最後按捺不住,爆發出來,情緒跌入了谷底,而陳先生雖然不發一言,但也看出他很無奈。

 

「不知道為何太太不快樂」

「我知道自己和太太在現時這個狀况應該是很不快樂的,但我感受不到。說實話,我真的不知道太太為什麼不快樂。我是一個簡單的人,每天努力工作後回家,陪伴及照顧她和孩子,日復一日,做好自己分內事。我覺得最困難是要猜測別人心中所想和期望我做的事情。我只希望別人能夠直截了當地告訴我應該怎樣做去回應別人感受,我是十分願意學習,尤其她是我心愛的太太。」

 

切忌硬碰 耐心引導思考

在婚姻輔導中,我很少邀請家長參與,這次經陳先生的同意,我請來了他的媽媽,了解陳先生兒童期的發展和成長經歷。最後發現原來陳先生患上了自閉症譜系障礙,這是一種天生的發展障礙,在社交、溝通和行為上有不同程度的障礙。有些患者智力正常,甚至高於一般水平,如果加上性格比較內斂和文靜,有可能在成長期中沒有被發現出來。但往往在親密關係中,透過深度的相處和交流才會發現他們的社交障礙。

了解過後,陳太終於明白原來只是因為障礙,而不是丈夫有意忽略她的感受或不再愛她,也不是刻意要令她難受。明白了之後,再望着眼前充滿傻氣和無奈的丈夫,她不禁失笑地說:「那麼我就告訴自己你是『A級丈夫』吧!」(坊間有些人簡稱患有自閉症譜系障礙的孩子為A仔)

 

忠誠善良 專心致志

其實「A級丈夫」有很多可取的地方,例如他們一般都是忠誠、正直善良、沒有機心的人。即使日復一日做相同的事情,也不會投訴抱怨。他們專心於自己的興趣和領域,可以做出一番成就。當然,他們也有很多「惱人的」障礙,例如不能善解人意,不能明白和感受別人的感受和做事背後的動機,要別人「畫公仔畫出腸」才能明白,所以有時在職場和社交場合中會碰壁。有些患者性格非常偏執,堅持到底,不容易跟人妥協,大大影響他們的社交關係。但如果跟這些「A級人士」建立了良好關係之後,再嘗試解釋和引領他們從不同角度思考,或許他們都能作出適當的妥協。反之,跟他們硬碰,他們會更加抗拒和固執,反而會更堅持自己的想法,那麼就會更難跟他們相處。

坦誠協調 包容接納

婚姻本就是一門艱深的學問。無論有沒有發展障礙,兩人來自不同成長背景,擁有不同的性格特質,要走在一起深度相處,都需要願意放下自己,了解對方,學習相處,包容接納,才能攜手圓滿地走過婚姻的道路。

如果你身邊有個「A級」丈夫或太太,只要耐心、坦誠地說出自己心中的期望,然後協調一個雙方合適的相處模式,他們也有潛能成為真正的「優等」丈夫/太太。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
誰明學子心:病毒威脅 打亂生活 重整心態 焉知非福 //www.afterroberto.com/%e8%aa%b0%e6%98%8e%e5%ad%b8%e5%ad%90%e5%bf%83%ef%bc%9a%e7%97%85%e6%af%92%e5%a8%81%e8%84%85-%e6%89%93%e4%ba%82%e7%94%9f%e6%b4%bb-%e9%87%8d%e6%95%b4%e5%bf%83%e6%85%8b-%e7%84%89%e7%9f%a5%e9%9d%9e/ Tue, 14 Apr 2020 01:00: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021 【明報專訊】疫情持續,生活都變得不一樣,很多人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明白有些東西不再是人生中唯一可以倚重,又或發現一直忽略自己真正的需要。

現在,香港人正面對前所未有的挑戰,這個都市的每一個人,都要面對這些突變。怎樣才可以在逆境中保持安穩的心境?怎樣作出適當改變?

社會的突變,也令我近來的工作方式改變了。門診病人減少,但家長的諮詢卻絡繹不絕。

誰明學子心:病毒威脅 打亂生活 重整心態 焉知非福
疫情下,大家的生活習慣被迫改變了。少出街、少聚會、少購物;多了在家吃飯、多了與家人溝通、多了親子活動,發現原來生活可以這樣簡單。(STASK@iStockphoto)

ADHD童 悶到發脾氣

「孩子兩個多月在家悶到發晒脾氣,又不可以帶他外出,大家困在家中,我也快要發瘋!」

誰明學子心:病毒威脅 打亂生活 重整心態 焉知非福
孩子長期困在家,影響情緒,也影響親子關係,但只要換個心情,作出彈性調節,親子關係有增無減。(maroke@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所提個案無關)

 

停課女兒 「可以不再返學嗎?」

「沒有上學的壓力,我的女兒在家中過得非常快樂。由於疫情,我在家工作,可以整天陪伴着她。昨天她竟然告訴我,她以後都不想再返學,怎麼辦?」

 

應屆DSE考生 患得患失

「許多患得患失的感覺,前陣子不知道考試是否可以如期舉行,當知道了如期舉行後又擔心考試期間受感染。今天又再公布考試延期,心情又再次反覆起來,覺得身邊的事物也不在掌握中,心情很不安。加上考試壓力,我們這屆考生實在面對太多挑戰。」

 

強迫症患者 家人壓力大

「疫情轉趨嚴重,兒子洗手洗澡的情况變本加厲。我們每天回家也被他立即趕去洗澡,然後他會徹底清潔我們走過的地方,用過的浴室,穿過的衣物,接觸過的物品。他整天不停地清潔,雙手也潰爛了。他拒絕外出,還堅持把家中所有窗戶關上,說避免細菌飄進家中。他整天坐立不安,又不肯去看醫生,我們實在非常擔心。」

 

焦慮症兒子 擔心醫護媽媽

「我在醫院工作,每天接觸不同病人,兒子十分擔心我會染病。每天當我離家上班,他總會大哭,抱着我,不讓我出門,說擔心媽媽病了以後就再見不到我……」

 

困頓父親 哭訴女兒被迫退學

「每天的生意額近乎零,還要交租,出糧給員工,實在不能再支撐下去,擔心要破產。最難受的是被迫要就讀國際學校的女兒退學,因為我實在沒有能力負擔學費,其實我真的不想行到這一步……」

過去的一年,確實是不容易過的一年。香港人面對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社會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轉變。這個都市的每一個人,不論年齡、性別,或在學或工作,或貧或富都被迫要面對這些突變。然而,怎樣才可以在逆境中保持安穩自在的心境?怎樣可以在轉變中作出適當的改變?

在這陣子的諮詢過程,除了分擔來電者的憂慮和壓力外,有時他們也會分享被「困」在家的意外收穫和他們在疫情中的抗逆智慧。

 

母女互訴喪親痛 哭泣擁抱

母親是女強人,女兒是高材生。疫情發生之前,兩母女每天見面的時間不足10分鐘。媽媽非常能幹,在公司身居要職,每天努力工作,很晚才回家。女兒懂事又自律。自從家中的男主人去世後,母女二人各自「專心」工作和上學,很少觸碰喪親的感受。這次疫情,媽媽在家上班,女兒在家中網上學習,大家的見面時間多了。「留在家中的日子,我和女兒多了聊天的時間。彷彿又回到女兒年幼時每天故事時間後『訴心事』時段。」母女二人難得有這個機會,訴說這些年大家遇到的生活問題和經歷,最後終於說出自丈夫/父親去世後各自怎樣面對哀傷,感動的眼淚和親切的擁抱讓母女二人再次連繫起來。

 

毋須催促做功課 親子關係變融洽

學校停課期間,孩子和家長每天不用再跟時間競賽。「孩子早上起牀的吵吵鬧鬧,做功課的拖拖拉拉,隨着停課已沒有再出現。連我自己也發現自己斯文了,少了催促囉嗦孩子,親子關係融洽多了。」孩子不需要上學,雖然不能外出,但多了時間休息玩樂,精神好了,情緒也自然好。父母子女暫時把學業壓力拋諸腦後,重拾久違了的親子時間,一家人一起玩玩桌上遊戲、發掘室內活動、一起看書、打機、看劇集……「原來快樂就在身邊,原來家人的笑容是這麼可愛!」 自認虎媽的媽媽說。

疫情下,大家的生活習慣被迫改變了。少出街,少聚會,少購物,才發覺原來生活是可以這樣簡單。「多了在家吃飯,多了與家人溝通,多了親子活動,還多了獨處時間,才發覺家人的相處是多麼珍貴,孩子是多麼可愛,家中的長輩是多麼渴望有家人陪伴,自己是多麼需要時間沉澱一下,思考自己真正的需要。在疫症的陰霾下,又再發現生命原來真是很脆弱,所以一家人齊齊整整簡簡單單地在一起已是一種幸福。」以往早出晚歸,被工作侵蝕了生活的打工族說。

 

保持平靜專注 看清真正需要

在這次經歷中,或許很多人都會重新審視自己的生活,明白到有些事情和生活方式不再是人生中唯一可以倚重,又或者發現自己真正的需要其實是自己一直都忽略了。在這動盪的社會環境中,面對突如其來的轉變,最能令我們保持心境平靜的就是專注察覺當下此刻自己的狀態、情緒、需要,接納暫時不能改變的狀况,認清自己可以掌握的事情。在平穩的情緒下,我們才能看到希望,才能明智地在思想上、行為上作出有彈性的選擇和調節,培養出心理抗逆的智慧。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美術/謝偉豪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精神健康】「你是什麼顏色?」 立場掛帥 不敢講真心話 //www.afterroberto.com/%e3%80%8c%e4%bd%a0%e6%98%af%e4%bb%80%e9%ba%bc%e9%a1%8f%e8%89%b2%ef%bc%9f%e3%80%8d-%e7%ab%8b%e5%a0%b4%e6%8e%9b%e5%b8%a5-%e4%b8%8d%e6%95%a2%e8%ac%9b%e7%9c%9f%e5%bf%83%e8%a9%b1/ Tue, 08 Oct 2019 07:37: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844 【精神健康】「你是什麼顏色?」 立場掛帥 不敢講真心話
什麼顏色?——「你是什麼顏色?」「什麼立場?」面對不同聲音和意見,我們有不同的選擇,也應該尊重和接納彼此的立場。(Benjavisa@iStockphoto)

【明報專訊】近幾個月見過很多不同背景、不同行業的人,有學生、家長、教師、新移民、專業人士、家庭主婦……不少人坐下不久就會問:「你是什麼顏色?」「什麼立場?」他們不是帶着挑戰的態度來提問,反而很多是出於憂慮和恐懼:「我現在很害怕講錯話,因為你永遠不會知道坐在你身邊的人是否跟你同一立場,會否接受不同意見。」

「我甚至不想跟人說話,很怕最終會演變成爭執。」

差不多每個人也有這些擔心。我感受到他們真實的恐懼。

有求助人說了這樣的一句話,令我感受至深:「我希望在這個社會環境下,有一個人在沒有任何立場和偏見下真心聆聽我心裏的感受。」他是森仔。

森仔一向沉默寡言,而且患有社交焦慮症,當處身社交場合或者跟別人對話時會感到壓力和非常緊張。他總是覺得自己的說話技巧笨拙,別人會看得出他表現緊張、表情奇怪,所以他很少說話,當然朋友也不多。

升上大學之後,森仔決心改變自己,嘗試積極參與不同活動,希望衝破自己的障礙。一年級的時候,他認識了自己學系裏的一個男同學。二人性格很相似,也較為沉默內向。森仔與他在一起時感覺安穩,因為這個同學通常都很有耐心地聆聽他的說話,也沒有因為森仔說話拘謹、表情繃緊而表現不耐煩。從同學身上,森仔感覺到被接納。

 

說出內心想法 惹好友抨擊

這年夏天,社會動盪,森仔一直感到非常不安。在一次由大學學生會舉辦有關這次社會運動的活動中,他跟這位同學一同參加。森仔以為大家性格相近,立場應該也很相似,因此鼓起勇氣表達一些自己的想法,以及對政府、警察執法的不滿,怎料原來同學的看法完全不一樣,還以森仔所形容的那種「極為偏頗」的立場,激動地反駁森仔,然後拂袖而去。森仔整個人呆着,「又失敗了!」怪責自己不應該坦白地表達己見,應該一如以往繼續沉默寡言,繼續躲在自己的安全網,那就不會受到衝擊……

經此一役,森仔在社交方面的信心大受打擊。連唯一以為可以成為好友的關係也不能維持,令他對自己、對人的信心動搖起來。本身已經在社交方面很容易感到不安的他,經歷了這次遭遇後心情變得更差。看見一臉無奈的他,很難用三言兩語令他重拾面對人的信心,再次勇敢地在人前表達自己。

 

表達意見 勿以說服為目標

每個人對事物也有自己的看法,這並不代表只是黑白或對錯的二元對立。在表達自己的意見時,首要目標不是為了說服別人,也不要期望別人跟自己的想法完全一樣,首要是建立互信基礎,然後坦然接受彼此不同看法和立場,仍能維持友好關係,這才是成熟的社交表現。此外,採用適當的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立場,避免長期壓抑感受,心理才會健康。

我告訴森仔,在這件事上,他並沒有犯錯,也不是失敗。反而我十分欣賞他衝破自己的障礙,敢於表達自己的想法,還懂得尊重他人,沒有強迫別人認同自己的立場。

【精神健康】「你是什麼顏色?」 立場掛帥 不敢講真心話
有口難言——近月不少人帶着憂慮和恐懼,害怕說錯話。(PRImageFactory@iStockphoto,設計圖片)

■ 知多啲:尊重不同立場 接納≠同意

每個人也是獨立個體,在成長過程中不斷學習建立自己的想法和決定自己的路向。而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不同的階段也遇見過不同的同行者,為我們的生命帶來不同的影響。然而,每個人最終也要為自己的人生負上責任。在面對不同聲音和意見的同時,我們有不同的選擇,也應該尊重和接納彼此的立場。然而,接納不等於同意,而是嘗試從他人角度了解他人的想法,尊重他們的選擇。先放下自己既定的想法和立場,才能在深度聆聽中達至真正的尊重和共融。

我十分喜歡電視劇《天與地》以下這段對白:「和諧唔係100個人講同一說話,和諧係100個人講100句唔同的說話之餘,而又互相尊重。」

求同存異 不着眼分歧

在過去的暑假,我聽了牛津大學學者Professor Mark Williams主講一個關於靜觀與宗教的研討會。在答問環節中,有一名參加者問了教授這個問題:「教授,我與太太在靜觀方面有不同意見,你可否教我怎樣維繫我的婚姻?」在場幾百名參加者頓時起哄,大家都靜待教授的回應。教授沉思了一會,然後氣定神閒地說:「我建議你們致力鞏固雙方的共同點,而不要着眼於彼此的分歧。」求同存異,可能是我們這世代最需要學習的生活態度。

願我們的香港重回正軌。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和解第一步:承認自己錯了吧 //www.afterroberto.com/%e5%92%8c%e8%a7%a3%e7%ac%ac%e4%b8%80%e6%ad%a5-%e6%89%bf%e8%aa%8d%e8%87%aa%e5%b7%b1%e9%8c%af%e4%ba%86%e5%90%a7/ Mon, 26 Aug 2019 05:35: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187 和解第一步:承認自己錯了吧
後患無窮——爭執衝突,通常源於雙方堅持己見,不肯妥協。手握權力的一方會傾向使用高壓的方法,當下好像取得表面勝利,但往往後患無窮。(謝偉豪繪/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那年夏天,那個媽媽帶着讀初中的女兒來見我……

如果父母有勇氣承認自己言行上的失誤和不足,踏出和解的第一步,對於孩子學習面對自己的錯失有正面示範作用,也是扭轉惡劣關係的重要一步。只有這樣,緊張的關係才會有出路。

願香港的當權者明白這個故事中的智慧。

8月12日凌晨,看過電視新聞,心裏很沉重,徹夜難眠,腦海中有很多問號。躺在牀上已是凌晨2時,電話閃過不停,是一連串的信息,是我的一個醫護界朋友。信息不尋常,我放心不下,回過電話給她。接通了,哭聲不絕,她說不到一句話……最後,待她喘定了,聆聽她的失望,她的恐懼,心很痛很痛。

她是兩個幼兒的媽媽,十分關心孩子的成長。她說她很恐懼,很徬徨,看不到將來,看不到希望,擔心孩子的將來……她說香港已不再是她熟悉的香港,以往教導孩子的道理,彷彿在這個突然變成「真假難辨,是非不分」的社會中不再適用。聽着她訴說她心中很多很多的擔憂……然後她問我,以後還可以怎樣教導孩子?我靜思了一會,吸了口氣,感覺十分沉重……

那一刻,我記起這個故事。

高壓媽vs.倔強女 大家都輸了

那一年的夏天,那個媽媽帶着讀初中的女兒來見我。女兒是個成績優異的學生,在學校裏她是充滿自信的領袖生,沒有人看得出她不快樂。第一次見她,印象深刻,是個臉上帶着幾分倔強的女孩。跟她傾談,發覺她思路清晰,分析和邏輯思維很強。她那份自信和堅定,我仍然記憶猶新。

可能是因為她自小已有很強的獨立思考能力,所以從小學開始,已不認同媽媽的高壓式教導方法。媽媽是個成功的職業女性,主觀想法很強,對人對己也要求很高。對於表現已很優秀的女兒,仍然認為她有很多改善空間。例如媽媽要求她每次練琴必須要達到「她認為的水平」,否則要從頭再練。就算身體不適或要應付考試,也不是「暫停練習的理由」。女兒跟同學聚會,媽媽要求她寫下所有參加的同學的姓名電話,然後會打電話給她的同學,以「確定」女兒的行蹤,令女兒十分尷尬。另外,還以「關心」女兒會否接收了不良資訊為理由,要求登入女兒的社交媒體。

女兒試過跟媽媽解釋、講道理、爭辯,甚至試過有激烈的反抗和衝突,但最後只會換來更壞的後果——高壓式懲罰。例如命令她站着並用雙手舉起重重的書本,直至媽媽同意才可以放下。有時就會用「經濟封鎖」,務求令女兒屈服就範。女兒不認為自己有錯,即使雙臂痠軟或要節衣縮食,也不肯妥協和道歉,媽媽卻有「恨鐵不成鋼」的感覺。結果母女兩人僵持不下,衝突愈來愈多,最後互不瞅睬。母親哭訴自己的苦心不被理解,女兒卻說感受不到母親無條件的愛和關懷……

「贏咗場交,輸咗頭家」,最後大家都是輸家,值得嗎?

嚴懲是破壞關係的根源

爭執衝突,通常都是源於雙方各自堅持己見,不肯妥協退讓。結果,手握權力的一方,會傾向使用高壓的方法令較弱的一方就範,即使當下好像取得表面勝利,但往往後患無窮。畢竟,這不是一個令孩子心悅誠服的妥協。用體罰來管教孩子的父母,往往犯了這個錯誤,就是以為嚴厲的懲罰可以令孩子聽話,但其實是破壞關係的根源。

和解第一步:承認自己錯了吧
(miya227@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文中所提個案無關)

放下執著 尋求寬恕

很多家長在孩子年幼時都十分着重品格培育。孩子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大都是從父母師長的言教和身教中學習得來。在街上不難見到家長提醒孩子做錯事之後要立刻道歉。孩子最容易模仿父母的言談行為。所以如果父母堅持不妥協、堅持不和解,孩子也只會學習到堅持倔強的性格。

父母也是人,也會有犯錯的時候,上述那名媽媽雖然認為為人父母需要教導孩子追求完美,但是她的做法卻令孩子心靈受創。「遇強愈強,以暴制暴」,孩子在反抗母親的同時,也做出了很多傷害母親的行為。

所以,要走出關係困局的第一步,就是要其中一方願意放下自己的執著,為自己在溝通過程中的失誤,尋求和解與寬恕。寬恕是需要勇氣去示範和學習,如果父母能夠有勇氣承認自己在言行上的失誤和不足,踏出和解的第一步,對於孩子學習面對自己的錯失有正面示範作用,也是扭轉惡劣關係的重要一步。只有這樣,緊張的關係才會有出路。

後記——真誠對話解開死結

最後一次見她們是女兒升中四的那年夏天,媽媽牽着女兒的手一起來。媽媽告訴我她和女兒有過一次真誠的對話,為自己過於嚴厲的管教方法令女兒難受而向她道歉,女兒也為自己的倔強令母親生氣道歉。二人的緊張關係隨着各自的放下得以紓緩。真誠的道歉,包容和接納,才是令關係改善的良方。

跟我這位醫護界朋友說過這個「故事」後,她的情緒平復了很多,說:「願香港的當權者也明白這個故事中的智慧。」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www.afterroberto.com/%e7%84%a6%e6%85%ae%e5%85%92%e7%9d%a1%e4%b8%8d%e5%a5%bd-%e7%88%b8%e5%aa%bd%e6%ad%bb%e4%ba%86%e6%80%8e%e8%be%a6/ Tue, 21 May 2019 10:18: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959 【明報專訊】「如果爸媽死了……」原來很多小朋友都擔心如果父母死了,自己以後不知怎樣生活,沒人叫起牀、沒人送返學、沒人教做功課……這些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是建立個人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感的重要基礎。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擔心無人照顧——不少孩子擔心父母會死,以後沒有人照顧,要一個人面對「怪獸」和「賊人」。(real444@iStockphoto/明報製圖,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個案無關)

 

現今父母照顧無微不至,小朋友有這些憂慮實在可以理解。焦慮不單影響睡眠,也影響學習,父母要替孩子裝備好,提升自我能力感,培養面對困難的能力。

8歲的康康臉上一對黑眼圈,令我最印象深刻。康康媽媽說他從小就睡不好,很難入睡,也經常半夜醒來。康康最怕黑,特別是獨個兒的時候,他會不期然地想到有人爬進家裏,襲擊他和家人,或者有賊人潛入打劫…… 所以他經常在半夜走到父母的房間,要求他們陪伴。媽媽總是安慰說:「孩子,不要怕,有爸媽在,我們必定會打敗任何怪獸和趕走賊人,保護你啊!」「但是……如果……」康康欲言又止,心裏又往下沉。這個「但是」就是康康心裏最害怕的一幕。

 

生活能力低 化成焦慮

在診所裏,部分來見我的孩子心中都懷着這個「如果」。記得有一年,我在兒童情緒管理小組訓練中,邀請孩子用圖畫分享他們最擔心的事情,6個孩子中有5個擔心「父母會死」。他們絕大部分都是擔心如果父母死了,不知以後怎樣生活。他們都不敢告訴父母自己有這個擔心,即使透露了一點,父母通常都只叫他們不要多想。在小組中,我請他們再具體說多點他們的擔心,他們就說:如果父母死了,就沒有人叫我起牀、送我返學、教我做功課、幫我執書包、幫我熨校服、幫我搵補習姐姐……有些甚至說:幫我穿衣、綁鞋帶、洗澡、梳頭、叫我飲水……也有些會說:如果我被人欺負、被教師責罵,那麼誰幫助我……而康康最擔心的是晚上沒有人陪他入睡,他一個人要面對「怪獸」和「賊人」。

有些父母可能會想,原來我們在孩子心中只是處理起居飲食、解決問題的人。但其實這些生活上的基本需求,是建立一個人的安全感、自我效能感和自尊感的重要基礎(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這些孩子的焦慮,源於他們擔心有很多事情自己做不來,父母是他們的「百合匙」,沒有了父母,他們什麼也做不到,遇到何事都不能解決,生活就會完全失去依靠。如果孩子想像這樣的情况真的發生,他們的擔心確實可以理解。但是否所有孩子的能力感都這樣低?

我也在一些兒童院舍服務。入住兒童之家或院舍的孩子,各有不同的家庭問題或困難而需要離家居住。當然,他們也有擔心和焦慮的事情,但不同的是,他們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能力感較高,而且生活的堅韌力也較高。或許有人認為這些孩子是因為「生活逼人」而「沒有選擇」,不管原因如何,這些年紀小小的孩子做得到,為什麼一般家庭的孩子做不到?關鍵是家長有沒有給予學習機會,從中培養那份生活上的自我能力感。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學懂自理——按部就班地教導孩子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可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real444@iStockphoto,設計圖片)

 

過度保護 無機會學生活技能

康康的父母很愛他,一家人感情很要好。父母都全職工作,康康的起居飲食,事無大小也有嫲嫲悉心照顧。父母了解康康是個容易緊張的孩子,所以盡量「過濾」一些容易令他焦慮或不知所措的場合和考驗,例如從來不讓他參與有表演或比賽成分的活動,怕他面對不了;在家也很少看帶有懸疑和緊張成分的片集,即使是新聞,也不讓他看有關死亡或天災人禍的報道。如果康康在學校發生什麼事,例如被同學推倒或取笑,媽媽都會向學校反映,未至於是投訴,只想教師多關注康康,保護他。

康康的焦慮影響了他上課時的專注力,因為他經常擔心自己會做錯事,會被教師發現或者給同學取笑,所以在學校的他十分繃緊,放學就是他最放鬆的時候。但是一到傍晚,他的焦慮又來了,特別是下大雨和颱風的時候,他格外緊張,因為爸爸是一名巴士司機,大雨和颱風時也要工作。

 

訓練解難技巧 提升自我效能感

人生有很多不確定,日常生活也一樣,沒有人知道今天擁有的東西,明天會否仍然屬於你;一家人今天一起吃飯,明天又會否齊人?人生無常,即使是成年人也很怕面對,何况是孩子。既然人人都不能逃避這個事實,那麼裝備好自己,提升自己面對的能力,就是我們在當下此刻做得到的事。

孩子對生活的掌控感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感當然仍未成熟,因此確實需要父母的愛護和培育。但是,更愛護孩子的做法,就是按他們成長階段教導合適的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年幼的孩子,可按部就班地教導他們生活技巧,例如自己吃飯,吃完飯收好自己的碗筷交給成人清洗,自己穿衣著鞋等;到小學階段,家長應及早訓練孩子解決問題的能力,提升自我效能感。這樣,孩子便學習到怎樣一步一步達至解決問題的目標,遠勝過父母長篇大論地分析或直接講出解決方法來得更實際。

 

【兒童健康】焦慮兒睡不好 「爸媽死了怎辦?」
學懂自理——按部就班地教導孩子生活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可提升孩子的自我效能感。(real444@iStockphoto,設計圖片)

 

經常焦慮 影響學習、社交、健康

經常擔心和表現緊張的孩子,不但有可能出現睡眠問題,也會影響學習和社交發展。例如焦慮會影響專注力和記憶力,也令他們對新事物、新挑戰卻步。對別人的說話和眼光過於敏感,也影響他們結交朋友。身體方面,焦慮的孩子較容易出現痛症,例如肚痛,頭痛、肌肉繃緊等。

面對不同性格的孩子,家長應以不同的教養態度去培育。世上沒有不好的性格,只要配合適當的管教模式和態度,加上良好的親子關係,即使孩子天生易焦慮,也可以擁有健康快樂的人生。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踢走電子奶嘴 低頭族從小杜絕 //www.afterroberto.com/%e8%b8%a2%e8%b5%b0%e9%9b%bb%e5%ad%90%e5%a5%b6%e5%98%b4-%e4%bd%8e%e9%a0%ad%e6%97%8f%e5%be%9e%e5%b0%8f%e6%9d%9c%e7%b5%95/ Mon, 15 Apr 2019 09:41: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8225 【明報專訊】「沒有手機或平板電腦播着卡通,真的很難令孩子合作地吃飯。」一個幼兒的家長無奈地說。

「現在的小學生對玩具沒有興趣,也不願意參加課外活動,整天只顧着打遊戲機。」

「考試過後已很少看到學生結伴去玩,反而更多的是各自趕回家跟同學聯網打機。」

以上的情景,在現今香港社會已是見怪不怪。究竟家長如何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學習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衡?實在是一個難題。

 

電子奶嘴 低頭族 手機 陳穎儀 心理學
(yaoinlove@iStockphoto)

 

電子奶嘴——家長為求孩子合作,以手機或平板電腦作「催吃劑」,貪一時之利卻種下「電子奶嘴」的種子。

 

不得不承認,智能手機平板似乎已變成了都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必需品。它的出現,取代了不少生活用品:相機、計算機、錄音機、字典……還有層出不窮的Apps,為人帶來不同的影音體驗、社交網絡、消閒娛樂等。

雖然這些智能產品為人類帶來不少方便,但其實也一直在削弱人類的智能,例如記憶力,大部分人都已經倚賴電話記着親人朋友的電話號碼、約會日期等。此外,智能產品的出現也侵佔了人類的思考、社交、親子等方面的空間和時間。漸漸地就連自己也不再懂得和自己相處,少了很多靜下來思考的時間,也愈來愈難忍受沉悶的感覺。當人類開始覺得被這些智能產品弄得愈來愈不智的時候,又出現了很多呼籲「放下手機」的溫馨提示。但現實卻是:「拎得起,但放唔低」。

 

打機不是洪水猛獸 自律是關鍵

在電子產品的普及和廣泛應用下,不得不承認,就連兒童玩具也漸漸被智能Apps代替。如果家長能把這些產品看成是玩具的進化版,就不會把「打機」當作洪水猛獸,關鍵只在於怎樣訓練孩子學習控制遊戲的時間,這跟孩子玩實體玩具的道理一樣。究竟家長如何在孩子使用電子產品學習與娛樂之間取得平衡?這實在是現今家長在管教孩子方面的一個難題。

 

幼兒篇

唱歌餵飯 好過播卡通

先從幼兒說起,一般家長對幼兒使用電子產品有較高的警覺性。由於幼兒仍然對實物玩具感到好奇,家長相對上較容易控制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但是有些家長會在一些「非常時刻」,例如吃飯時為求孩子合作,便在手機或平板電腦播放卡通當「催吃劑」,在孩子看得入神的時候,就一口一口飯塞進他們的嘴裏。也就是貪這一時之利,種下了「電子奶嘴」的種子。試問有多少家長能夠堅持,無論孩子哭得怎樣,鬧得多狠勁,也能堅定地用其他方法「招呼」孩子?

 

電子奶嘴 低頭族 手機 陳穎儀 心理學
(kiankhoon@iStockphoto)

 

對幼兒來說,日常生活中任何事物也新奇有趣,不是智能裝置可以代替。

 

是的,家長需要有很大的耐力和持續的創造力,才能抵擋這種比「鎮定劑」更快更有效收服孩子的「魔法」。但是只要家長(或家傭)繼續堅持,最終也會成功,因為幼兒期的孩子都能透過「訓練」培養出合適的行為。與其每次吃飯都給他們電子產品,倒不如換上一些快樂的親子活動,例如唱一些他喜歡的兒歌,用一兩件簡單的玩具創作一些故事……只要父母夠創意,孩子就會期待每餐飯跟父母互動,不再倚賴手機上的卡通伴吃。

幼兒期是一個探索的時期,也是建立孩子安全感和親子感情的最好時間。家長值得花多點時間陪伴孩子探索世界,對小朋友的社交溝通和心智發展十分重要。大自然中的一樹一木、自然景色和現象,以至日常生活中的任何事物,對幼兒來說也是知識的來源和新奇有趣的玩意,絕非手機Apps可以代替。

小學篇

訂時間表 讓孩子學自律

到了小學階段,家長與孩子在電子產品的使用和控制方面,就愈來愈容易產生分歧和爭執。其實這個時期,正是孩子學習自律的好時機,與其由父母完全控制使用電子產品的時間,倒不如培養子女學習「收放自如」的技巧。尤其對於高小子女,因為他們升中在即,學好拿揑控制,並在學業和娛樂之間取得平衡,對青少年期的發展十分重要。

 

電子奶嘴 低頭族 手機 陳穎儀 心理學
(資料圖片)

小學生要學習「收放自如」,拿揑控制使用電子產品,在學業和娛樂之間取得平衡。

 

策略

  • 一同訂立使用智能產品之目的和時間,並以時間表列出來,例如逄周五、六、日有打機時間,每天半小時,可以累積。
  • 遊戲時間要合理,例如15分鐘就太短了,因為遊戲剛開始就差不多要結束。一般來說半小時較合理,寧願在次數方面酙酌。
  • 跟孩子商量,每星期列出在「無機時間」可以選擇做什麼愉快的活動。讓孩子明白手機遊戲只是眾多娛樂活動的其中一項,而非唯一選擇。
  • 在議訂的打機時間內,家長盡量避免囉嗦孩子,例如不宜說:「你要玩就快啲玩,唔好等陣間夠鐘你又唔肯擺低部機!」
  • 如果孩子能在預定時間停止手機遊戲(可以有幾分鐘寬限期,讓他完成手頭遊戲部分),應以口頭讚賞他們的控制能力;甚至給予獎勵,例如下節遊戲時間可增加5分鐘。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 家長可以跟孩子一同打機,從中分享他們在遊戲中的樂趣,讚賞他們的能力,例如手眼協調、反應敏捷、創造力等。另外,在陪伴孩子的過程,家長可以理解孩子在遊戲中得到的信息,從而作出適當的引導。切記不要在遊戲時段教訓孩子,以免掃興。

中學篇

放下手機以身作則

如果孩子在年幼和小學階段已建立了使用智能產品的好習慣,到了中學階段,就更能掌握收放自如的技巧。反之,在中學以前如果只是家長作出單方面的控制,到了中學,孩子就如「甩繩馬騮」,因為自小沒有學習過自律技巧,加上中學生對智能產品的需求更大,不止在消閒娛樂、社交聯繫方面,更多時間是用於學習上,家長就更難控制。

在「提醒」子女不應「成日打機」之前,必須了解清楚他們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摩擦。除了跟他們分析過度使用智能手機和電腦的利弊外,有時需要讓他們承擔過度使用的害處,讓他們從失敗中學習,遠較每天跟他們糾纏更奏效。畢竟他們已經長大,學習處事要取中庸之道,才是他們生命中要學習的其中一個重要課題。

 

電子奶嘴 低頭族 手機 陳穎儀 心理學
(Tomwang112@iStockphoto)

 

中學生對智能產品的需求大,除消閒娛樂、社交聯繫,還有用於學習,所以家長必須了解清楚他們的需要,避免不必要的摩擦。

 

在管教孩子使用電子產品的同時,作為家長也要不時檢視自己能否做到好榜樣。當孩子做功課的時候,如果家長可以拿出一本書閱讀,而非拿着手機,在管教孩子方面就更具說服力。

為人父母,就是一個不斷學習的經歷,就讓我們與孩子一起放下手機,增加親子時間,讓孩子感受到手機遊戲以外的快樂。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陳志暘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相關文章:

小朋友手機上癮 精神科醫生:父母應先自我檢討

【有片】溝通技巧差,失眠,坐立難安-「無手機恐懼症」症狀!醫生教5階段治療手機成癮

【睡眠與疾病】你有失眠嗎?安睡貼士:養成好習慣KO失眠

抄寫慢 讀漏字 只因懶? 雙眼唔合拍 孩子食死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