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亮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09 Oct 2023 10:42:3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陳家亮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腸漏症是什麼?與脂肪肝、糖尿、哮喘有密切關係?(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www.afterroberto.com/%e8%85%b8%e6%bc%8f%e7%97%87%e6%98%af%e4%bb%80%e9%ba%bc%e8%88%87%e8%84%82%e8%82%aa%e8%82%9d%e7%b3%96%e5%b0%bf%e5%93%ae%e5%96%98%e6%9c%89%e5%af%86%e5%88%87%e9%97%9c%e4%bf%82/ Fri, 03 Mar 2023 04:08:3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699 腸漏症是什麼?與脂肪肝、糖尿、哮喘有密切關係?(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明報專訊】{編者按: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當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腸漏症原來更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筆者亦指出,有研究指出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腸漏症患者感肚痛腹瀉 同時患有脂肪肝、血糖偏高

一名40多歲女士首次求診,她在律師樓工作,近幾年受着一些健康問題困擾。首先,她經常感覺肚痛及腹瀉,很多生活飲食習慣都需要改變,例如要避開至愛的下午茶、甜點、魚生等。醫生診斷她患上了腸易激綜合徵。此外,醫生更發現她有脂肪肝,膽固醇及血糖也偏高,不謹慎的話便容易導致肝硬化及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

求診當日,她拿着《哈佛健康雜誌》(Harvard Health Publications)及克利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文章來問我:「陳教授,我是否患上了『腸漏症』,令我出現這麼多的健康問題?」

腸漏症易引發腸易激 腸壁滲漏招菌可影響多器官

什麼是腸漏症(leaky gut syndrome)?

它是一種近年新興的醫學理論,簡單來說,就是腸壁滲漏,讓致敏原、有害細菌及毒素等從腸道進入體內。這些外來物質刺激腸道黏膜慢性發炎,引發腸易激綜合徵甚至炎症性腸病。當這些有害物質隨血液流竄全身,便有可能影響多個器官。動物研究發現腸漏症與脂肪肝、糖尿病、過敏症、哮喘、情緒病及慢性疲勞綜合徵有着密切的關係。

高糖、高脂食物、酒精等易引發或加劇腸漏

人體的腸壁由細胞組成一層保護膜,面積多達4000平方米,它的主要功能是防禦外來有害物質入侵體內。然而這保護膜並非密不透風,細胞與細胞間的縫隙有如入境海關一般,控制有益及有害物質進入我們的血液。當這些縫隙過大或穿洞,便有可能出現上述疾病。現今研究指出很多環境因素可能導致腸壁滲漏,例如高糖、高脂、低纖維的食物,還有酒精、食品添加劑、情緒壓力及腸道微生態失衡等,都會引發或加劇腸漏的現象。

回應當日這名求診的女士,我向她解釋至今「腸漏症」仍是一種流行的醫學理論,我們還需要很多臨牀研究才可以確定它在多種疾病所扮演的角色。雖然我們可以在實驗室量度腸道是否出現滲漏及其嚴重程度,但這些科學技術暫時不適宜應用於臨牀診斷。科學家正研究如何修補這些腸壁上不正常的裂縫,並透過減少腸壁滲漏去改善健康。無論如何,現今醫學已指出腸道健康不單是為了改善消化功能,並且是預防多種疾病的關鍵。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家亮(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

]]>
胃癌康復者:「有時覺得胃脹,我是不是復發了?」 不同癌症復發風險大不同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73)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7%99%8c%e5%ba%b7%e5%be%a9%e8%80%85%e3%80%8c%e6%9c%89%e6%99%82%e8%a6%ba%e5%be%97%e8%83%83%e8%84%b9%ef%bc%8c%e6%88%91%e6%98%af%e4%b8%8d%e6%98%af%e5%be%a9%e7%99%bc%e4%ba%86%ef%bc%9f%e3%80%8d/ Tue, 07 Dec 2021 08:30: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427

【明報專訊】走到診症室,知道今天會見到周太,一個胃癌康復者。周太比上次見面時瘦了一圈,眼神也有點暗淡無光。「是不是有什麼不舒服?」「嗯……沒有什麼大的不適。不過最近知道有病友的癌病復發,我有時也會覺得胃脹,不知道會不會輪到我……」

 

胃癌康復者:覺得胃脹 擔心復發 了解不同癌症的復發風險

癌症病人經治療之後康復,本是值得高興。但我了解很多病人因為擔心復發,而令到自己非常緊張,甚至餘生都有陰影。

「從醫學角度來看,通過定期的覆診,我們可以監察你的病情,即使復發亦可以盡早處理。我們會睇住你,不用太擔心的。」我嘗試安慰她。

事實上,不同癌症的復發風險可以非常不一樣。第一類是「循序漸進」,例如腸癌,分一、二、三、四期,如果病人患第一或是第二期癌症,經治療後5年也沒有復發的話,我可以很有信心的告訴他:「你的癌病已經根治,不用再擔心復發。」

但第二類癌症就不是這樣簡單,就算病人患的是早期癌病,將來亦有可能復發,對病人造成很大的心理壓力。作為醫生會替病人定期覆診,以免耽誤診斷復發,亦希望正常的化驗報告可以令病人安心。但是我亦見過很多例子,雖然一切報告正常,可是患病的朋友總是「草木皆兵」,小小事情都令他們覺得癌症復發。這種心理壓力似是一個計時炸彈永遠埋藏心內。

相關新聞: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非必要檢測愈多愈令人焦慮

有些病人會不停的重複又重複做很多不必要的檢測,我嘗試勸喻這些病人:「你做的檢測愈多,只會令自己愈焦慮,更泥足深陷,一點也不會幫助到你。」在這個過程中,關鍵是醫生和病人能夠建立一個信任的關係,令病人安心把健康交託給醫生。

同樣,身邊的家人亦幫得上忙。雖然病人不是對醫生缺乏信心,可是每當夜闌人靜,無名的恐懼又湧上心頭,揮之不去,頓時又生疑慮。那時家人不斷的支持和鼓勵,對病人就尤為重要了。

「周太,請放心!當年你的手術十分成功,胃癌已經徹底割除。轉眼已過了6年,今次檢查結果又很『靚』,真的沒問題啊!」

周太帶着似信非信的目光問道:「陳醫生,我真的沒有復發嗎?」

我明白她不是懷疑我的專業判斷,只是患得患失的心魔總是纏着她。於是我笑着回答:「陳醫生跟你打賭,如果半年後覆診又是一切正常的話,你便輸1蚊給我好嗎?」

周太忍不住笑了起來,說:「陳醫生,我希望以後每次覆診都輸1蚊給你啊!」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5%a2%9e%e5%bc%b7%e7%96%ab%e8%8b%97%e6%88%90%e6%95%88-%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131/ Mon, 04 Jan 2021 05:06: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96 【明報專訊】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運動提升疫苗對製造抗體反應

以往我曾提及餵哺母乳的益處,多項研究發現,母乳比奶粉更有效提升嬰兒接種不同疫苗後的抗體反應。社會應該提供更多空間及合適環境,鼓勵婦女多用母乳餵哺嬰兒。

研究亦指出運動可提升疫苗對製造抗體的反應,而運動的成效對於年長人士更為明顯。一項研究發現60歲以上的人,每星期3次、每次20分鐘帶氧運動,可提升流感疫苗的效力。相反,吸煙卻減低多種疫苗刺激身體製造抗體的能力。

在眾多可以改變的因素中,腸道微生態對疫苗成效的研究算是最多的。不是所有益生菌都可以提升免疫力,多項研究指出Bifidobacteria、Lachnospiraceae及Ruminococcaceae能夠提升身體對多種疫苗的免疫系統反應。

 

改善失衡腸道微生態

這是否代表服用以上的益生菌便可以提升我們的免疫力?不是這麼簡單的。第一、Bifidobacteria、Lachnospiraceae及Ruminococcaceae代表3個不同家族的細菌,其中只有某些家族成員才能提升我們的免疫力;第二、不同種族及地區的人所缺乏的益生菌都不一樣,中大醫學院的腸道微生態科研團隊發現,華人普遍缺乏Bifidobacteria當中某些對免疫力相關的重要家族成員,而這些有用的Bifidobacteria成員組合並不常見,因為它們需要複雜的科技及其他因素配合才能成功製造。

要提升對新冠病毒的抵禦能力,我們便要作出更好的準備。我鼓勵餵哺母乳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此外,避免吸煙及經常運動可以增加對接種疫苗後身體製造抗體的反應。對於大眾市民,我相信改善失衡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提升疫苗的成效。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www.afterroberto.com/%e6%8a%91%e9%ac%b1%e7%97%87-%e5%a4%a7%e8%85%b8%e5%bd%b1%e9%9f%bf%e5%a4%a7%e8%85%a6-%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130/ Wed, 30 Dec 2020 08:19: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25 【明報專訊】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細菌、病毒分泌物 影響大腦運作

其實腸道微生態影響我們的思想及大腦運作,並非是今日才發現的事實。過去也有不少研究指出,把抑鬱症或精神分裂患者的糞便放入老鼠的腸道,牠們便出現類似的徵狀。為什麽?原來細菌及病毒會分泌某些化學物質(neurotransmitters),影響大腦的運作。當腸道微生態失衡,大腦便受着失衡的化學物質影響而引發不同的思維反應,可能導致或加劇抑鬱徵狀。

 

移植腸道微生態 可改善抑鬱

更有趣的研究發現,某些細菌組合可增加令我們感覺「開心」的化學物質,從而對抗抑鬱症,其作用與抗抑鬱藥類似。香港中文大學的腸道菌群研究團隊透過腸道微生態移植,可以改善個別人士的抑鬱徵狀及小童的情緒行為問題,進一步指出微生態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思想,為廣大的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我們的孩子自小已建立多元化的腸道微生態,我相信下一代可以變得更健康更快樂。初生嬰孩的腸道有如一頁白紙,研究指出自然分娩、餵哺母乳、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及減少含乳化劑的食物,可以建立健康的微生態,從而減低多種慢性病的風險。

 

食太多「益菌」 反而更失衡

對於成年人來說,要改善失衡多年的腸道微生態並非易事。我們的科研團隊發現近四成香港人出現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道微生態失衡。最近我們分析了一群十分注重個人健康、經常服用健康食品的人,發現他們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不但沒有改善,反因腸道有太多作用不大的所謂益菌而變得不夠多元化。其實不是所有標榜為「益菌」的都對人體有作用。我個人認為這些追求健康的人只得到一個假象,疾病的威脅並沒有減少,一個平衡的微生態更為重要。

現今科學家正努力不懈,針對腸道微生態失衡研發更有效的配方。相信於可見的將來,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微生態失衡而對症下藥。利用大數據研發的配方可以幫助一般市民大眾,對於患上比較複雜或嚴重疾病的人,腸道微生態移植將會成為他們的希望。

 

文:陳家亮

]]>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7):為什麼?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f%bd%9c%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27%ef%bc%89%ef%bc%9a%e7%82%ba%e4%bb%80%e9%ba%bc/ Thu, 10 Dec 2020 04:00: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741 【明報專訊】「一年前才照過大腸,醫生還說一切正常。為什麼我會突然患上大腸癌?」

王先生還打算與太太明年待疫情過後到日本旅行,現卻變得心灰意冷,但又心有不甘,希望我可以拆解他的疑團。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7):為什麼?
揪出瘜肉——一粒小瘜肉演變成癌症,歷時7至15年。接受大腸癌篩查,有助及早找出可致癌變的瘜肉,預防大腸癌。(Lin Shao-hu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王先生的個案並不常見,國際指引建議50歲以上人士應該每5年接受大腸內窺鏡檢查。根據中文大學醫學院的研究,定期接受大腸癌篩查可以減少大腸癌的發病及死亡機率。那麼王先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呢?

 

扁平瘜肉易「走漏眼」

「王先生,可以把以往照大腸的報告交給我嗎?」他於2014年首次照大腸,發現腸內有像手掌般大小的扁平瘜肉(laterally spreading tumor),或稱「側向發育型腫瘤」。這類瘜肉是扁平的,很容易「走漏眼」;加上它的獨特形態,一般內窺鏡技術不能夠把它完整地切除。幸好當年一位任職於威爾斯親王醫院的資深醫生發現王先生腸內這大塊瘜肉,並成功運用先進的內鏡技術把它割清,化驗報告確定沒有癌細胞,亦沒有殘留瘜肉,所以不用開刀切除大腸。

根據紀錄,當年這位醫生建議王先生3年內需要覆檢大腸,以防其他位置長出類似的瘜肉。王先生問:「相隔這麼多年,我也不太記得了!但為什麼要這麼頻密照大腸?剛剛去年我於私家醫療中心覆照大腸還是一切正常,為什麼短短1年便變了腸癌?」話語間充滿不甘心。

「王先生,我了解你現在的心情。對於高風險人士,例如曾經患大腸癌、長了很多或很大的瘜肉,我們都會建議比較頻密的檢查。至於短短1年便出現癌症,的確不尋常。根據你於2019年的報告,那位私家醫生指出你當時洗腸效果並不理想。這情况有可能令內窺鏡視野受阻礙,減低檢查的準確度,况且你以往的扁平瘜肉並不容易察覺,我也遇過一些『走漏眼』的個案,所以醫生一般會建議改日重複大腸檢查。」王先生搖了搖頭,說: 「當時醫生沒有說得那麼清楚,我也沒有特別放在心上,早知如此,我就……」

看着王先生沮喪的樣子,我便說:「患上腸癌固然是個壞消息,但你的情况應該還是第二期,我相信徹底根治的機會還是很高的。我們不如向前看,積極地面對問題吧!」

 

與其回望過去 不如面對眼前難關

世事難料,縱使小心翼翼也未必能確保身體健康。當遇上了不幸的疾病,往往令人感到失望和沮喪。「為什麼?為什麼偏偏選中了我?」與其回望過去不能改變事實,不斷地埋怨和懊悔,不如將時間和心力面對眼前的難關,再爛的攤子也可收拾重新開始。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8%85%b8%e7%99%8c%ef%bd%9c%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24%ef%bc%89%ef%bc%9a%e3%80%8c%e9%86%ab%e7%94%9f/ Mon, 16 Nov 2020 05:03: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411 【明報專訊】「醫生,可唔可以唔照腸呀?」「飲瀉水好辛苦嘛!」「驗大便隱血無嘢就唔怕啦?」「聽講可以驗血量度癌症指數?」「我怕生cancer,但我怕照腸又麻煩又辛苦……」以上都是很多市民對預防大腸癌望而卻步的一些原因。

眾所周知,大腸癌是香港最常見的癌症,每年新症超過5000宗,而死亡率亦是所有癌症中位列第二。大腸癌可以透過篩查,作預防或及早治療。大腸鏡固然是最準確,可是一般人害怕入侵性檢查,而且厭惡洗腸,因此未能普及使用。大腸癌|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4):「醫生,唔照腸得唔得?」

 

驗血CEA預測大腸癌 如擲公字

大便隱血測試準確嗎?隱血是指大便有肉眼看不見的微量血液,從而推斷是否患上大腸癌。可惜要腫瘤出血才會測到隱血,所以隱血測試的準確度只有七成左右;假陽性也經常出現,例如患有痔瘡或服用亞士匹靈的人士,都有可能出現假陽性,令患者虛驚一場。此外,我們知道瘜肉是大腸癌的前期,但瘜肉通常都不會出血,所以大便隱血測試不能檢測到瘜肉。

驗血液癌症指標可信嗎?CEA指數是一個已經採用了幾十年的所謂大腸癌指標,可是以CEA預測大腸癌,其準確度有如擲公字!我對這個指數非常有保留。

市面上也有不少癌症基因產品,有些產品提供過百個癌症基因,但利用這些基因去預測腸癌發病機率往往不切實際,因為帶有某些基因不代表你真的有大腸癌。

近年來一個新的測試,是從血液中量度大腸癌釋放的DNA。美國已批准應用這個生物標記,可是它診斷瘜肉的準確度未如理想,成本更高達6000多港元。

中大醫學院的腸胃科團隊發現,透過檢驗糞便內的細菌組合,可以判斷患大腸癌及瘜肉的風險,準確度比驗血或大便隱血更高。

 

驗糞可測大腸癌瘜肉

大腸癌的形成,除遺傳因素外,環境的影響其實更重要。隨着飲食習慣變得西化,紅肉、加工肉和醃製食物愈來愈普遍。我們發現長年累月進食這些食品,容易導致腸道微生態失衡,致癌細菌增加,反之抑制癌病的好菌會減少。在如此失衡的情况下,腸道便會長出瘜肉或甚至演化成大腸癌。

中大的科研團隊發現,透過分析糞便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檢測出大腸癌,準確度超過九成;更可以偵測大腸瘜肉,準確度也超越八成。利用這項嶄新技術,我們可以更準確地預測瘜肉及大腸癌,減少不必要的大腸內窺鏡檢查,亦可以縮短大腸鏡的輪候時間,讓高風險人士受惠。

既然腸道微生態失衡是導致大腸癌的重要原因,將來我們可以透過改變腸道細菌組合和比例,令腸道變得健康,有機會降低大腸癌的風險,從而改變你的命運。

這些研究的成果,是中大醫學院腸胃科團隊多年來的努力,有望於明年提供給廣大市民,期望可以惠及香港,以至其他地區的人士。

一直以來,香港都被視為以金融為中心的城市,科研似乎不是本地的強項。事實上,香港有很多傑出的科研人才默默地日以繼夜工作,他們的科研成果為生活及醫療帶來劃時代,甚至革命性的改變。

我為香港有這樣的科研成果感到驕傲,也極之珍惜這群默默耕耘的科研人員。隨着社會更多討論科研發展,期望有更多年輕人加入這個行列,繼承前人給我們奠下的優良基礎,並發揚光大。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3):我的胸口不自在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23%ef%bc%89%ef%bc%9a%e6%88%91%e7%9a%84%e8%83%b8%e5%8f%a3%e4%b8%8d%e8%87%aa%e5%9c%a8/ Tue, 10 Nov 2020 09:27: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306 【明報專訊】「何先生,今天我們是第一次見面,我是陳醫生,有什麼可以幫你?」何先生是一名50多歲男士,個子高大,眉宇間帶一點愁容。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23):我的胸口不自在
(網絡圖片)

「近半年來我胸口總是不自在,只吃一點點便覺得有一道氣頂上來,整天胸口都感到飽飽脹脹。以往我最愛吃自助餐,現在什麼也不想吃。」他的說話帶着不安和無奈。

因為何先生表示胸口鬱悶,家庭醫生便把他轉介心臟專科。心臟科醫生為他做了很多不同類型的檢查,包括磁力共振,結果顯示他的心臟血管有少許收窄,建議他服用亞士匹靈。如果擔心的話,可以考慮植入心臟支架。何先生半信半疑,他一向生活健康,不煙不酒,膽固醇及血糖也正常。

由於覺得胸口飽飽脹脹,他又尋求腸胃專科的意見。腸胃科醫生為他做了一系列檢查,包括腸鏡、胃鏡、電腦掃描等等,可是也找不到有什麼結構上的問題。腸胃科醫生最後認為他胃部好像有少許發炎迹象,於是便處方了胃藥和化胃氣的藥物給他。

一大堆的檢查也找不到病灶,一大堆的藥物似乎對紓緩不適也起不了什麼效用。

高科技檢查 找不到心病源頭

聽他說畢後,我翻查何先生帶來一堆厚厚的化驗報告,發覺心臟血管只是輕微收窄,胃部也沒有嚴重發炎。整體來說,何先生的檢查報告相當正常,完全不能解釋他胸口脹悶的原因。

於是我嘗試了解他的生活狀况,一問之下,知道他父親半年前過身,剩下有認知障礙的獨居母親。何先生差不多每天都不辭勞苦地由九龍跑到新界照顧她。談到照顧母親的辛酸時,眼前的中年大漢忽然滿面通紅,說:「我無論多努力,她的情况只有愈來愈差。曾經不知多少次,我真的很想一走了之,從此不再管媽媽的死活,我覺得這是一場永遠不會贏的仗,我真的很累。」說到這裏,何先生的眼眶已載不了滿溢的淚水……

何先生愈是努力,心裏愈感到沮喪和無奈,但這腔苦水,又可以向誰吐?唯有統統往自己肚裏吞。

看着這個大男人,我知道他身體上的不適,實在是源於作為照顧者的無形壓力。雖是找到根源,問題亦不能一下子得以解決。

現今都市人,每天面對解決不了又毫無盡頭的問題,別人幫不上忙,當事人只能夠默默承受。口裏說不出的嘆息,便在身體上透過各式各樣的不適表達出來。

醫生經常要處理反覆檢查也找不出原因或多種藥物也不能改善的徵狀,我們可以為病人做的,其實是多些留意病人的身體語言,多些從整個人而不是從器官去考慮,令他們在已經十分困難的日子裏,走少一些冤枉路。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85%b8%e9%81%93%e5%81%a5%e5%ba%b7%e3%80%91%e8%85%b8%e8%8f%8c%e5%a4%b1%e8%a1%a1%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6%9b%b4%e6%83%a1-%e5%a2%9e%e5%bc%b7%e5%85%8d%e7%96%ab%e5%8a%9b/ Mon, 17 Aug 2020 04:41: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877 【明報專訊】面對世紀疫症,除了口罩和搓手液,我們還需要一隊腸道尖兵。腸道微生態與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抵禦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中大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壞」菌多,「好」菌少,不但增加感染風險,而且壞菌愈多,病情愈嚴重。恒常運動、均衡飲食,能增加腸道益菌,提升免疫力。相反,食物添加劑如色素、防腐劑、甜味劑、乳化劑及代糖等,破壞腸道微生態平衡!

【Power Up 推介】益多康-檸檬多酚 (即飲) – 確保你每日吸收足夠維他命C與B、扺抗病毒入侵。立即網上訂購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腸道尖兵——腸道微生態與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抵禦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每日適量運動、均衡飲食,能增加腸道益菌,提升免疫力。(資料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菌種收窄 增肥胖糖尿癌症風險

腸道細菌生態(又稱腸道微生態)在人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一項是免疫能力。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傳統錯誤的觀念以為細菌、病毒一定是「壞分子」,其實恰恰相反,「人體內的細菌、病毒與人類互惠互利,調節飲食分量、控制血糖、對付病毒侵襲感染;甚至癌症、情緒疾病等,往往都與腸道細菌息息相關」。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陳家亮(資料圖片)

腸道細菌重量逾2公斤;而將人體所有細胞加起來,數量只是這些微生物的十分之一。腸道微生態可直接影響人體健康,而重點在於好、壞菌之間的平衡和數量。「如何保持腸道菌種繁多、達到平衡,是最重要的事!」隨年齡增長,腸道細菌種類會減少,或因飲食、生活不健康,使腸道細菌品種收窄,就會增加肥胖、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或疾病的風險。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運動養菌——有研究指出,恆常運動的人腸道細菌組合,相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健康。(Nattakorn Maneerat@iStockphoto)

發酵食物多益生菌 蒜頭洋葱富益生元

要提升免疫力,可從改善腸道微生態着手。許多研究發現,與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恆常運動的人腸道細菌組合更健康。飲食方面,發酵類食物如泡菜、味噌含天然益生菌;蒜頭、洋葱含有大量益生元,長期食用有助改善腸道微生態。相反,幾乎無處不在的食物添加劑,包括色素、防腐劑、乳化劑、甜味劑或代糖,會破壞腸道微生態,增加肥胖、病毒感染、患糖尿病等風險,少食為妙。

代糖不單破壞腸道益菌,亦會直接增加腸道內糖分吸收,令胰島素阻抗變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陳家亮表示,長期攝入代糖,會破壞好菌和壞菌平衡,削弱免疫力,「隨着這方面知識愈來愈多,醫學界對市民的建議都應要改進,代糖絕對是對身體無益的食物」。

補充劑菌種少欠實證 不足改善失衡

擔心腸道益菌不足,免疫力下降?想改善腸道健康,不少人選擇益生菌補充品。陳家亮表示,明白現時疫情嚴峻,大眾都希望增強免疫力,但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大部分欠缺醫學實證,不能夠有效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胡偉康(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註冊藥劑師胡偉康表示,醫生處方抗生素時,考慮到抗生素會殺死腸道好菌和壞菌,或會同時處方益生菌作補充;但腸道有逾千種細菌,而一般益生菌補充劑只有約10種菌;與腸道菌群種類比較,根本不足以恢復正常細菌生態。反而,多吃不同類型蔬菜水果,增加腸道菌群種類,對腸道微生態益處比較明顯。

研究分析代糖對菌群影響

至於食物添加劑,胡偉康認為,在現今生活中已經無可避免。「代糖是食物添加劑,並非對人體有益。」她引述科學期刊Nature在2014年一份代糖與腸道菌群的研究。研究以老鼠為對象,在飲用水中分別加入3種常用代糖:糖精、三氯半乳蔗糖、阿斯巴甜,對照組則喝葡萄糖水或清水。在第11周時,代糖組葡萄糖耐受性下降。該研究再找來7名健康人士,連續一周服食代糖的每日建議最高攝取量,結果其中4人血糖反應明顯較差(即血糖控制減弱,攝入大量葡萄糖後,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降低血糖水平),之後將其糞便樣本轉移到無菌老鼠體內,同樣出現葡萄糖不耐症徵狀。分析認為,代糖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增加患葡萄糖不耐症的風險。

然而,上述研究的實驗數量少,是否有臨牀意義尚不確定。再者,有關代糖的研究大多是老鼠實驗,實驗中老鼠所服食的代糖分量,按人體每公斤體重每日攝入量計算,然而由於老鼠與人類體型相差甚大,在藥物代謝動力學層面並不相等,直接轉換的話,變相老鼠服用量「好誇張」。胡偉康又補充,動物實驗能夠嚴格控制食物來源,甚至單一飲食;但人類是雜食動物,食物種類多元化,從中攝取食物添加劑分量亦人人不同,而代糖所佔比重很小,動物實驗與現實情况可能有很大落差。她認為,暫未有大型臨牀研究指代糖對健康有負面影響,但食物添加劑始終愈少吃愈好。


知多啲:研究:每日飲無糖汽水 糖尿病風險增67%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少吃為妙——註冊營養師張詠曦認為,不論是代糖或糖都應盡量減少攝取,應以少油、少鹽、少糖為飲食原則。(gilaxia@iStockphoto)

這邊廂,有人說代糖是減肥人士、糖尿病患者的恩物;那邊廂,有人卻說代糖增加患糖尿病風險。究竟誰對誰錯?

「天然代糖」經加工 非全天然

代糖是食物添加劑,為飲品、食物提供甜味,甜度比砂糖高出幾十至幾百倍。如預先包裝食物使用了任何甜味劑,成分表上須列明確實名稱或國際編碼系統編號。有商家標榜出售的是天然代糖,是否更優質?澳洲註冊營養師張詠曦表示,所謂天然代糖雖然取自天然植物,但生產過程涉及大量加工程序,絕非全天然。因此,營養師一般以零熱量和低熱量甜味劑區分,前者一般沒有任何營養素或熱量,後者通常是果糖、糖醇類。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張詠曦(受訪者提供)

零熱量(0 千卡)

  • 三氯半乳蔗糖 sucralose
  • 醋磺內酯鉀 acesulfame K
  • 西克林美 cyclamate
  • 甜菊糖 stevia

低熱量(1克約4千卡)

  • 阿斯巴甜 aspartame
  • 果糖 fructose

甜味刺激胰島素反應增食量

代糖甜度高,用量極小已達到所需的甜味。以廣泛使用的阿斯巴甜為例,1克的甜味大約相等於200克砂糖;而1克阿斯巴甜的熱量只有約4千卡,200克砂糖則約有750千卡,差不多等於3碗白飯。「代糖不會被身體吸收,可謂『直入直出』,亦不會引致血糖上升。」

不過,雖然代糖熱量低,但也不能多吃。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therapeutics於2011年一份文獻回顧指出,代糖甜味更濃,會刺激胰島素反應,令血液中的糖分儲存在細胞,但由於代糖不會令血糖上升,有可能導致血糖過低和食量增加。文獻又提到,動物實驗發現老鼠服食代糖後,熱量攝入和體重都增加。張詠曦提醒,老鼠和人類的新陳代謝不同,作用於人類身上或有異。

此外,2009年Diabetes Care的研究發現,每日飲無糖汽水的人,患代謝綜合症和二型糖尿病風險分別增加36%和67%。張詠曦認為,不論是糖或代糖都應盡量減少攝取,鼓勵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因為經常食太甜的食物,味蕾適應後會對其他較清淡的食物失去興趣,可能間接引起飲食不均衡或偏食問題。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0):一個沒有口罩的周末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100%ef%bc%89%ef%bc%9a%e4%b8%80%e5%80%8b%e6%b2%92%e6%9c%89%e5%8f%a3%e7%bd%a9%e7%9a%84/ Mon, 03 Feb 2020 04:32: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996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00):一個沒有口罩的周末
抗疫歲月——陳家亮指,能夠買到口罩和充足的保護裝備固然最理想,「只是現實情况往往未能盡如人意,我們就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力做好,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今天是星期六,也是香港面對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第四周。由於今天沒有安排臨牀工作,加上響應防疫呼籲,所以我便留在家中休息。大清早起牀,才發覺一些日用品已所剩無幾,正打算到附近超市入貨,竟發現家中一個口罩也沒有!
相關資訊:【武漢肺炎】戴口罩常見三錯誤 如何令兒童唔抗拒戴口罩?護理專家話你知

雖是醫生,下班後便是一個普通市民,買不到口罩也無可奈何。我在醫院工作的時候固然有足夠的防護裝備,但總不能把防護公物帶回家私用。既沒有特殊途徑入貨,也沒空排隊搶購,所以全家人只能夠注重個人衛生,減少踏足人煙稠密的地方,經常洗手及盡量避免觸碰口鼻。儘管如此,我今天還是要到超市補充日用品。想到自己並沒有任何症狀,最近在醫院也沒有接觸傳染病人,過去兩星期亦沒有往返大陸,所以我決定在沒有口罩的情况下到超市去補充日用品。

 

有限條件下盡力做好

從屋企步行到超市約十分鐘,街上行人比平日明顯少了很多,空氣不覺混濁。我一路上不斷提醒自己,雙手要盡量避免觸摸公共設施,例如不要觸摸扶手電梯等。一踏入超市,便發現不少市民忙於入貨,架上的消毒用品及食糧早已一掃而空。幸好我需要的日用品並非街坊搶購的目標,只是排隊付款的人龍不短,旁人不時向我這個「沒有戴口罩的人」報以奇異的目光。見到身邊所有人都戴上口罩,我想我還是「安全」的吧。返家後我第一時間用皂液洗手,而這個周末的「超市之旅」也就如此平安完成了。

請不要誤會,我不是認為口罩不重要,也不是鼓勵心存僥倖或對防疫掉以輕心。能夠有充足的保護裝備固然最理想,只是現實情况往往未能盡如人意,我們就在有限的條件下盡力做好,保護自己和身邊的人。面對新型病毒來襲,我們還是要生活、還是要面對每天的挑戰。盼望我們能夠更加堅強,齊心抗疫,早日打勝這場硬仗。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99%ef%bc%89%e6%86%b6%e6%95%85%e5%8f%8b/ Mon, 28 Oct 2019 07:39:0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90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9)憶故友
圖片來源:CUHK Medicine

【明報專訊】上星期我出席了一個沉重的喪禮,向一位比我年輕的醫生好友道別。

這位故人與我有一些共通點,大家都是出身草根、土生土長的香港人。當年我們於醫學院一起接受教育,後來我選擇了科研教學,這位高材生則選擇了當一個服務病人的外科醫生。

很多年前,他已經藉着精湛醫術躋身名醫之列,但他從來沒有因此沾沾自喜或追名逐利,反而出心、出錢、出力回饋母校,還召集了不少醫生校友一起協助醫學院,栽培了一代又一代的醫科生。他不單傳授技術,還身體力行教育年輕人如何做個好醫生,時常提醒他們要努力學習,打好根基,也要秉持醫德。他說過:「躺在手術台上的,都是一個又一個寶貴的生命,絕對不能有絲毫鬆懈。」

我這位好朋友很少說什麼大道理,總是默默地以身作則,示範一個好醫生如何關心病人、留心每個細節,為他們設計最適合的治療方案,讓患者得到最好的照顧。在我心目中,他是一個非常值得敬重的醫生,是醫生的典範。

最後一次見面是他離世前一個月,當時他的癌病已擴散至腦部。雖然是病入膏肓,他仍非常惦記着一班醫科生,還熱切表達他捐助的意願,希望讓更多窮苦學生有機會踏足海外、放眼世界。他深信必先認識世界之大,才能夠懂得自己的不足。家人也秉承他的遺願,出殯當日的晚上,他太太及兒子也忍住傷痛出席舊生聚會,以示支持他那份毋忘初衷的心志。

以「醫人」為念的「上醫」

是的,我這位故人是個不折不扣、實實在在的好醫生。他一生人對病人盡心盡力,直到最後一刻仍不斷為身邊的人付出,守護着他們。也許他已經完成了上天給他的使命,上天現在把他從這個紛亂的世代接回天家安息。

看着網上許多的留言和悼念,緬懷這位醫生過往行醫的種種,可以知道他的一生幫助了不少病人和他們的家庭。

常言道:「上醫醫國、中醫醫人、下醫醫病」,我卻覺得是「上醫」更要懂得「醫人」,因為很多苦難都是源自人心。只要盡心盡力去對待每一個病人,減輕病者和家人在肉體的痛苦和心靈的困擾,即使再普通的醫生也是「上醫」。

我有幸與這位一直以「醫人」為念的「上醫」並肩同行多年。即使他離開了,留下的傳奇故事及美好典範,將會永遠地留在我們每一個人的心中;激勵我輩行醫者學習他「以人為本」、凡事以病人為念的精神。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