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節退化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1 Sep 2023 08:14:3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關節退化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www.afterroberto.com/%e8%86%9d%e7%97%9b%e6%ba%90%e6%96%bc%e8%86%9d%e9%97%9c%e7%af%80%e9%80%80%e5%8c%96%e8%80%81%e5%8c%96%e3%80%81%e8%82%a5%e8%83%96%e3%80%81%e6%9b%be%e9%aa%a8%e6%8a%98/ Wed, 26 Jul 2023 04:36: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935

【明報專訊】很多人都經歷過膝痛之苦,特別是長者及運動愛好者,輕則上落樓梯膝關節有拉扯痛;重則連日常走動都受影響,需要避免膝關節用力。膝痛成因各有不同,如意外創傷、運動勞損、老年退化等。無論任何原因,藥物治療外,增加運動鍛煉肌肉力量,可以減少膝蓋的壓力和負擔,做到護膝的效果。(編者按:有專家指,香港平均有24%女性及17%男性出現膝痛,13%女性和7%男士更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反映膝關節退化是較常見的膝痛原因,其次是過度使用膝關節致勞損……)

膝痛原因:多屬膝關節退化 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適度運動——不少人飽受膝痛之苦,以為少動就能減緩膝痛,但物理治療師指少活動反而會令膝痛惡化,建議平日有系統地做運動,可以明顯減少痛楚。(Liudmila Chernetska@iStockphoto)

膝痛是骨科中常見問題,香港中文大學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助理教授王添欣指,香港平均有24%女性及17%男性出現膝痛,13%女性和7%男士更患有退化性關節炎,反映膝關節退化是較常見的膝痛原因,並主要發生在長者身上;第二大原因是過度使用膝關節,負荷太大引致勞損,例如突然做較高強度運動;另外就是急性創傷,包括扭傷、骨折等,治療需視乎膝痛患者經歷,例如運動受傷、遇上交通意外。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王添欣(受訪者提供)

軟組織長期磨損致「骨磨骨」

俗語說「年紀大,機器壞」,膝痛大多源於膝關節退化,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王添欣指,關節之間的軟組織如軟骨,可以減少骨與骨之間的摩擦,但長期摩擦使軟骨磨損,嚴重至「骨磨骨」,就會產生疼痛,較常出現在膝蓋內側及俗稱「菠蘿蓋」的髕骨,「痛只是其中一種徵狀,還會感到關節活動的幅度繃緊,再嚴重會出現變形,例如『O形腿』之類」。

他續指,很多原因會引致膝關節軟骨磨蝕,除老化外,肥胖、曾經骨折令關節不平、韌帶曾受傷令關節不穩定等,都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物理治療師歐陽健補充,過重問題是膝關節退化的主要成因之一,根據醫學研究指出,正常體重人士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比肥胖人士低30%,「若我們控制飲食,避免肥胖,便可以減低患上退化性關節炎的風險」。


相關閲讀:【膝痛】導致膝關節痛5因素:肥胖、退化、姿勢不當或糖尿等疾病 水療運動助改善


正常體重膝退化風險低30%

運動創傷亦是引發膝痛的常見原因。王添欣舉例,扭傷、拉傷、關節磨損、過度運動的發炎;甚至同時出現多個病徵,例如半月板撕裂,有時會伴隨前十字韌帶撕裂和副韌帶撕裂。醫生會根據病歷及檢查來診斷,需要時會安排磁力共振。歐陽健表示,運動前適當熱身和伸展很重要,有助減少肌肉和軟組織受傷風險,例如輕度跑步熱身、高抬腳、踢腿、蹲式伸展等輕度運動及動態伸展,可以幫助肌肉和其他軟組織逐漸進入運動狀態。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歐陽健(曾憲宗攝)

此外,還應注意保持正確姿勢,將身體的重心均勻分佈在各個關節上,從而減少對單個關節的負擔,例如跑步時挺背,保持膝蓋微彎。

護膝運動 保持「3分痛」以下

不少患者都以為,膝痛應減少活動,盡量不活動膝關節。惟歐陽健表示,如果長期不活動,關節會愈來愈僵硬,肌肉更加無力,膝痛反而惡化;相反有系統地做低至中等強度運動,可明顯減少痛楚,提升患者生活質素。「運動可以令身體釋放更多抗發炎性細胞素(anti-inflammatory cytokines),減低身體對痛感的感覺,又有助減弱痛感在中樞神經系統的傳送。」

除了紓緩痛症,運動亦可重新建立膝關節的功能,例如肌肉訓練能加強膝蓋附近的肌力,令膝關節更穩定和有支撐力,「當膝蓋周圍的肌力增加,就比較容易吸收負重活動時接收到的衝擊,減少在站立和行走時造成的關節磨損」。不過他提醒,訓練需量力而為,「運動是需要做,但不是想膝蓋過勞,而是要提升它的功能」。適量與否其中一個標準,以0至10分界定痛楚,在運動過程裏,痛楚需要保持在3分以下,超過5分則有過勞風險。他續指,通常這些訓練會分為不同的難度,視乎患者能承受什麼程度,若經過一段時間後能力提升了,可嘗試高一級的難度。


相關閲讀:【肥胖系列】減肥關鍵:還原基本步 驅走肥胖症


知多啲:練大腿肌護膝 臀肌強化平衡

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曾憲宗攝)

預防膝痛需要從根源着手,物理治療師歐陽健指,養成良好運動習慣,保持理想體重,可減少膝關節負荷。運動可以強化下肢肌肉,促進關節健康和預防膝關節受傷,從而減緩膝關節退化;平衡訓練和柔軟度訓練則令身體更穩定,減少摔倒和扭傷風險。

加強訓練膝關節周邊肌肉,特別是大腿和臀部肌肉。增強大腿肌肉可改善膝關節穩定度和力量,並減少跑步對膝蓋的衝擊;加強臀部肌肉可改善跑步者的平衡和姿勢,減少膝頭創傷的風險,有護膝效果。

以下護膝運動,每次約做4至5分鐘,每星期做2至3次。(注意:如有任何不適應立即停止,並向醫生及物理治療師尋求專業意見)

動作一:深蹲

做法︰雙腳站立與肩膀同寬,雙手扶穩椅背,雙膝屈曲向下蹲,膝蓋向前,然後回復站姿。12次為1組,重複3組,每組之間休息30秒至1分鐘;進階版可於不平衡地面練習,例如半圓平衡球

目的︰強化下半身肌肉,包括四頭肌、臀部肌肉、後腿;進階版可訓練平衡及核心肌群的發力

動作二:小腿後肌拉筋

做法︰站於梯階邊緣,腳踭懸空,慢慢將重心放於腳踭並向下壓,令小腿有拉扯感,維持20秒,然後放鬆回復原狀,可扶着牆壁保持平衡

目的︰令肌肉更放鬆和靈活,從而減少拉傷和其他損傷的風險

動作三:弓箭步

做法︰手扶穩椅背,右腳踏前,右膝向前屈曲,維持約20秒,然後換邊再做。注意膝蓋不要內彎。可以搭配負重訓練提升強度,如雙手各拿1支700毫升的水

目的︰強化下半身肌肉,包括四頭肌、臀部肌肉、後腿

動作四:蟹步

做法︰雙腳站立與肩膀同寬,膝蓋上方綁上彈力帶,少許屈膝,然後像螃蟹般橫向移動。 進階版可將彈力帶綁於腳腕,增加阻力

目的︰強化臀部肌肉,減低膝關節負荷

示範︰理工大學物理治療學三年級學生鄧詠詩

文:陳真紀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髖關節炎】常見4大成因:關節退化、骨折 痛楚持續發炎惡化 需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www.afterroberto.com/%e9%ab%96%e9%97%9c%e7%af%80%e7%82%8e-%e5%b8%b8%e8%a6%8b4%e5%a4%a7%e6%88%90%e5%9b%a0-%e9%97%9c%e7%af%80%e9%80%80%e5%8c%96-%e9%aa%a8%e6%8a%98-%e7%97%9b%e6%a5%9a%e6%8c%81%e7%ba%8c%e7%99%bc%e7%82%8e/ Mon, 20 Dec 2021 08:35: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625 【明報專訊】對運動愛好者來說,關節炎屬常見病症。關節需要承受人體重量及外來重力,例如跳躍、負重及重複運動姿勢,都會為關節帶來沉重負擔。髖關節是承受最大重量的關節,主宰日常起立、走路、坐下等基本動作。一旦患上髖關節炎,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初期患者主要接受藥物或物理治療,但若發炎情况惡化,保守治療未能減輕痛楚,最終可能需要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影響生活——患上髖關節炎,影響走路和彎身動作,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Japanese Ethnicity@iStockphoto)
影響生活——患上髖關節炎,影響走路和彎身動作,對日常生活影響甚大。(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Japanese Ethnicity@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腰痛有原因 久坐勞損退化傷腰椎? 治療有法 強化核心肌肉要小心

 

髖關節炎是什麼?常見4大成因:退化、骨折

髖關節由股骨末端的球狀體(股骨頭)和髖臼關節組合而成,由一撮韌帶將兩者連在一起,令髖關節穩固起來。兩個骨頭匯合之處由關節軟骨覆蓋,在骨頭移動及摩擦時有潤滑作用。

若是一個運作良好健康髖關節,滑膜會製造適量潤滑液,以減低髖關節的摩擦。相反,若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關節之間的軟骨表面長期磨損,變得不再光滑甚至粗糙。沒有了髖關節軟骨作為中間的緩衝,骨頭之間只好硬碰硬,長此下去甚至會長出骨刺,整組關節亦會變得僵硬,甚至喪失關節功能。

 嚴重骨枯——患者右邊髖關節出現嚴重骨枯(紅圈),導致不良於行。(作者提供)
嚴重骨枯——患者右邊髖關節出現嚴重骨枯(紅圈),導致不良於行。(作者提供)

 

1. 原發性關節退化

多發生於年過50歲人士身上,部分患者親屬可能有此病史,或先天性髖關節結構發育不全。患者髖關節抗壓力較弱,關節承受的壓力較大,令關節滑膜及軟骨比正常人較早出現退化迹象,骨頭直接摩擦而引起痛楚。

 

2. 缺血性股骨頭壞死

長期服用類固醇或飲酒過量,嚴重會發生缺血性股骨頭壞死。逾10年酗酒史,每日酒量超過2支大啤酒之人士,更會大大增加股骨頭缺血性壞死的機率。

 

3. 類風濕性髖關節炎

因自身免疫系統出現問題而引起的關節炎,屬於慢性炎症疾病,患者關節會腫脹、疼痛、僵硬等,嚴重會失去關節功能。

 

4. 髖關節骨折

年長人士因肌肉及骨骼功能退化,加上反應及平衡力下降,跌倒及骨折的風險大增。而部分人因吸煙、酗酒、飲食不均而令骨質變得疏鬆及脆弱,就算輕輕跌倒也有可能引發嚴重骨折。

增骨折風險——吸煙、酗酒、飲食不均導致骨質流失,增加髖關節骨折風險。(Tomwang112@iStockphoto)
增骨折風險——吸煙、酗酒、飲食不均導致骨質流失,增加髖關節骨折風險。(Tomwang112@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肩關節脫位】慣性甩骱 伸懶腰都出事? 20歲前受傷 再脫位風險近90%

 

初發病藥物及物理治療止痛

為患者建議合適的治療方法之前,醫生首先要清楚知道患者工作性質、日常生活習慣、關節受傷原因、痛楚維持時間等;再透過臨牀檢查進一步了解患者體重、痛楚位置、關節靈活度等;最後需要X光檢查,進一步區分關節痛成因及病况,以制訂適合治療方案,一般分為保守治療及手術治療兩種。

 

.保守治療——適合初期患者

對於初期患者,醫生一般會處方口服藥物或外用貼布治療,另配合物理治療,如超聲波治療止痛。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 ——

適合持續痛楚患者

若痛楚持續甚至有惡化迹象,則需接受磁力共振檢查關節結構。當關節功能下降至影響日常生活,或面對以下幾種情况,均建議全髖關節置換手術:

- 疼痛影響走路和彎身等日常活動

- 關節僵硬影響走路和屈曲雙腳等活動

- 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亦未能有效減輕痛楚

髖關節置換——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一般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作者提供)
髖關節置換——接受髖關節置換手術。一般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作者提供)

 

假體用逾20年 磨損嚴重可換

鈷鉻合金、鈦金屬、陶瓷及高密度聚乙烯(塑膠)都是近年常見的假體材料。醫生會視乎病人年紀及日常需要,選擇合適物料作股骨假體物料,令患者康復後活動更加順暢自然。

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與保守治療法相比,治療時間比較短,成效更快彰顯。而隨人工髖關節耐磨技術進步,大部分人工髖關節可使用逾20年,即使是磨損嚴重亦可更換,能為患者日常生活解憂。

 

兩新科技 減人工關節脫骱風險

不少受關節炎痛楚困擾的患者,於考慮是否接受人工髖關節置換術時,對手術存有一些疑問,包括術後復元期、人工關節靈活度及脫骱風險等。雖然近年人工髖關節置換手術愈趨成熟,但仍有約5%脫骱風險。而關節置換手術兩大新科技,包括「雙界面活動髖關節」及「機械人手臂」,有效增加術後滿意度、靈活度、精準度,減低人工關節脫骱風險。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痛症|腰背痛3大類 隨時是嚴重疾病警號 及早查找成因對症下藥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7%97%87%ef%bd%9c%e8%85%b0%e8%83%8c%e7%97%9b3%e5%a4%a7%e9%a1%9e-%e9%9a%a8%e6%99%82%e6%98%af%e5%9a%b4%e9%87%8d%e7%96%be%e7%97%85%e8%ad%a6%e8%99%9f-%e5%8f%8a%e6%97%a9%e6%9f%a5%e6%89%be/ Fri, 11 Dec 2020 09:47: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832 腰背痛可謂常見的「都市病」,但原來除了對健康威脅相對較小的肌肉痛外,亦可能是嚴重疾病的警號,需要即時處理,部分疾病一旦延誤治療,最終或會危及性命。有家庭醫學專科醫生表示,腰背痛可以分為3大類,若腰背痛的持續時間長,又或是會同時出現其他症狀,應盡早求醫,找出造成腰背痛的「真兇」。

痛症|腰背痛3大類 隨時是嚴重疾病警號 及早查找成因對症下藥
腰背痛主要分為3大類,若腰背痛持續,又或是會同時出現其他症狀,應盡早求醫,免延誤治療。

腰背痛分3大類 成因各不同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鍾澤鏘醫生指出,腰背痛主要可分為以下3大類:

腰背痛分類 原因 例子
腰椎肌肉問題 腰背肌肉、脊椎問題引發的痛楚
  • 肌肉、軟組織扭傷
  • 創傷性骨折
  • 關節退化
  • 椎間盤凸出
系統性毛病 細菌感染、癌症、免疫系統相關疾病引發的痛楚
  • 強直性脊椎炎
轉移性痛楚 由其他身體位置或器官出現問題而引發的反射性痛楚
  • 胃炎
  • 胃潰瘍
  • 膽囊發炎
  • 帶狀疱疹
  • 腎結石
  • 腹主動脈瘤
  • 子宮內膜移位
  • 盆腔炎

腰背痛伴隨神經相關徵狀 應即求醫

鍾醫生提醒,患者出現腰背痛時,如同時出現神經相關的徵狀,例如下肢麻痺無力、大小便失禁或有困難;又或是患者有發燒,則提示腰背痛的症狀有可能涉及細菌感染,同樣應盡快求診。此外,病人如在靜止休息時或睡覺時才出現腰背痛,或是因病情影響日常生活、服藥後沒有好轉,都應該立即找醫生作更詳細的檢查。

臨床問症查找線索

病人求診時,醫生並不會只檢查患者的痛處,鍾醫生解釋,會先了解患者病歷,詢問病人痛楚的感覺,以及痛楚的位置、出現時間、日數、嚴重程度,同時亦會要求病人闡釋什麼情况下會令痛楚加劇、紓緩,例如扭動腰背時會加劇痛楚等不同情况,都有助醫生斷症,揀選合適的檢查,例如安排臨牀檢查、X光檢查或磁力共振等。

如果最終發現是腰椎肌肉問題,鍾醫生建議應檢視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確,而且要多做運動,包括背部肌肉強化運動,留意運動前要熱身,運動後要做緩和運動(Cool-Down);同時要配合醫生的治療。

按摩難根治痛楚問題

部分有腰背痛人士會自行服藥或使用藥貼,甚至透過按摩紓緩。不過,長期服食非類固醇消炎藥,會有胃出血、腎功能變差的風險;搽上藥膏或使用藥貼亦有機會出現接觸性皮膚炎。至於按摩則只能紓緩肌肉疲勞,對解決引致痛楚的病因作用未必太大,最好應尋求醫生診治,對症下藥。

]]>
【Young Old健康】Young Old 防老養生有法 小改變生活模式 大改善預防老人病出現(附:7個防老養生法則) //www.afterroberto.com/young-old%e9%98%b2%e8%80%81%e9%a4%8a%e7%94%9f%e6%9c%89%e6%b3%95-%e5%b0%8f%e6%94%b9%e8%ae%8a%e7%94%9f%e6%b4%bb%e6%a8%a1%e5%bc%8f-%e5%a4%a7%e6%94%b9/ Sat, 25 Jul 2020 02:00: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614 老人再不一定是老態龍鍾、周身病痛的形象,尤其是初老(Young old)一族。betway体彩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表示,Young old泛指50至70歲之間、身心狀態依然良好的一群,怎樣為踏入老年做好準備呢?他強調,初老要好好實踐7個防老養生法則,只要作出小改變,已能大大改善或延緩各種老人病的出現!

【Young Old健康】Young Old 防老養生有法 小改變生活模式 大改善預防老人病出現(附:7個防老養生法則)
betway体彩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鼓勵初老一族逐步改變生活模式,好好管理身體狀况,做到「有病醫治,無病預防」,有助預防各種老人科疾病。

初老階段為何重要呢?梁萬福醫生指出,只要在50至70歲照顧好自身健康狀况,已可以減少20年後出現各種老人病的機會。「踏入初老最理想是做到有病醫治,無病預防,尤其是常見的老人病如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中風、退化性關節炎等,成因大多源於家族遺傳、機能退化和不良生活模式等。」

梁醫生表示,遺傳因素未必可改變,但可逐步改變或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和習慣,實踐初老的防老養生法則,為踏入老年做好準備!

心血管肥胖高血壓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中風糖尿病

預防「三高」減中風機會  從改變生活習慣做起

「年紀大,機器壞」,各式各樣的身體毛病接踵而來,怎辦?梁醫生表示,都市人常見的「lifestyle diseases」(都市病),大多是由不良的生活模式或習慣所引致,例如飲食不均衡、吸煙、酗酒、運動不足、作息不定時等,都是增加患上慢性病的風險因素,包括高血壓、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等心血管毛病,還有糖尿病、中央肥胖,甚至中風等。

「其實40歲後已要開始注意自己有否『三高』——即高血壓、高膽固醇和高血糖,因為『三高』和體重超標都會增加患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故此必須定期檢查,及早掌握身體的基本狀况。」

梁醫生分享曾有一位從事中港運輸工作、患有糖尿病的個案,但由於工作關係他並沒有節制飲食,加上作息不定時,結果50多歲便確診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並多次復發,心血管問題愈趨嚴重。要預防lifestyle diseases,首要是養成良好的生活模式,而非身體出現警號後才臨急抱佛腳。

骨骼與關節:骨質疏鬆症退化性關節炎

更年期後退化加劇  肌力訓練強化骨骼

開始腰痠背痛、膝頭痛,莫非是身體老化的先兆?梁醫生指,關節積年累月的勞損,若加上肥胖等問題,都會導致年長人士容易出現關節退化等毛病。而女性在更年期後,由於雌激素水平下降,骨骼含鈣量急跌,特別容易出現骨質疏鬆症。

「人到中年,一旦跌倒或拉傷,更會導致骨折或韌帶受傷,後果可大可小!」梁醫生指出,不論男女,尤其下肢關節,當發現身體肌肉流失或運動能力下降,便有可能是關節退化的警號,應如何預防呢?

「在關節退化加劇前,除了要進行提升心肺功能的帶氧運動、吸收充足的鈣質和維他命D外,亦應透過針對不同肌群的負重訓練來增加肌肉質量、強化關節,游泳是理想的訓練項目之一。」

他提醒,即使一直有運動習慣的Young old,也不能忽略運動前做足熱身這環節,有助減少受傷和運動創傷所帶來的後遺症,又提醒Young old一族切勿因擔心關節勞損或骨折而放棄運動。

心理健康:情緒病

逐步適應工作及家庭的角色轉變

踏入初老,無論在家庭或工作層面都要面對角色的轉變。「不少50、60歲人士都開始面對退休問題,要從以往的事業崗位退下來,生活節奏、經濟等都要重新調整;家庭方面子女已長大,可能搬離家中往外闖,衍生了不少處於『空巢期』的父母,讓不少習慣兒女圍繞的Young old感到寂寞、難以適應。」

梁醫生鼓勵Young old們要善用時間,及早培養自己的興趣、保持社交圈子、維持一定的活動量,而非過於依賴子女,為完全退休做好準備。

他笑言,退休也毋須「一刀切」,可以在初老這階段因應個人能力和需要,逐漸改變工作模式,例如由全職工作改為半職或兼職;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士則可考慮選擇非/輕體力勞動的工作,甚至做義工服務等,都可以讓自己慢慢適應新的生活模式和步伐。

「一直以來很多人都視60或65歲為退休限期,但今時今日年齡跟退休已沒有必然關係,即使已達退休年齡,不少長者的體力及精神狀態仍然良好,做到退而不休!」

腦退化:認知障礙症

認識初期病徵 切莫諱疾忌醫

很多人都會擔心患上認知障礙症,這種由大腦神經細胞病變而引致大腦功能衰退的疾病,除了成因未明或跟遺傳因素有關的阿兹海默症外,還有因多次輕微中風令腦部受損、腦積水、腦部感染等引發的認知障礙症,大多出現於70歲以上的長者。

不過,梁醫生提醒,切勿「自己嚇自己」:「曾經有一名60多歲的病人求診,他本身是公司老闆,頭腦靈活,卻不知為何在短時間內記憶力突然衰退、思考能力下降,初期家人懷疑他患上認知障礙症。但經磁力共振等檢查後,發現病人是因自身免疫力問題引發腦炎,影響記憶力,而非患上認知障礙症,服藥治療後已告痊癒。」梁醫生強調,初老也要對認知障礙症或各種老人科疾病等有更多的了解,病向淺中醫方為良策。

【Young Old健康】Young Old 防老養生有法 小改變生活模式 大改善預防老人病出現(附:7個防老養生法則)
梁萬福醫生建議,Young old可以實踐7個防老養生法則。你做得到嗎?

Tips:梁醫生建議,Young old可以實踐7個防老養生法則:

  • 定期監察個人體重、血壓、膽固醇及血糖水平,預防「三高」
  • 保持均衡飲食習慣,多吃蔬果、全穀物、瘦肉、魚和豆類
  • 每天作適量運動,有助維持心血管、肌肉力量、關節健康
  • 避免吸煙及飲酒,以免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 培養興趣,適應家庭及工作角色的轉變
  • 實行退而不休,保持社交和活動量
  • 定期體檢,病向淺中醫
]]>
正筋正骨:退化無得醫 疼痛有得減 //www.afterroberto.com/%e6%ad%a3%e7%ad%8b%e6%ad%a3%e9%aa%a8%ef%bc%9a%e9%80%80%e5%8c%96%e7%84%a1%e5%be%97%e9%86%ab-%e7%96%bc%e7%97%9b%e6%9c%89%e5%be%97%e6%b8%9b/ Mon, 11 Feb 2019 06:34:5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920

【明報專訊】古今醫學都崇尚治未病,之前從預防角度,分享延緩膝關節退化的五個錦囊,期望喚起大家重視保護膝關節的意識。如果已錯過了預防時機,就需要接受診斷和治療。

膝關節構造複雜,活動頻繁和負重大,退化性膝關節炎的發病率相對較高。據報道,香港公立醫院排期換人工膝關節需輪候3至4年。此病好發於「三長」:即長者、長期過量運動或長期負重工作者;以及「二多」:多由單膝痠痛逐漸演變為雙膝病變,多錯過合理的治療黃金期。

緩膝關節退化,退化性膝關節炎,護膝,關節退化,

分四期 前三期內外綜合治療重要
根據西醫X光檢查,此病可分「四期」:第一期於X光片上未能顯示退化迹象,必須透過關節鏡才能看到軟骨表面的粗糙狀况,或借助磁力共振才能發現軟骨變性;第二期可見關節間隙輕度狹窄及有小量骨刺;三期則可見關節間隙明顯狹窄或有骨刺生長,畸形較輕。來到第四期,關節間隙已經消失,畸形較重,若雙膝內側關節間隙明顯狹窄者即屬於O形腿,外側關節間隙明顯狹窄者屬於X形腿。非手術療法的最好時機就是只感膝痛而尚未出現畸形之前(一二期)。當病情演變到需要借助拐杖行走(三期),必將增加非手術療法的難度;若惡化到舉步維艱或需以輪椅代步(四期),就要找西醫骨科跟進,例如接受關節鏡微創手術、矯形手術或換膝關節手術等療法。

診療退化性膝關節炎,最好先以中西醫學結合評估病情。然後根據病情制定安全合理的治療方案,應中則中,應西則西,需要中西醫互補則互補。對於適合於非手術療法的一二三期患者,如果採用超微創的針灸、外敷中藥膏,尤其是內服中藥等中醫骨科的綜合療法,近期療效及遠期療效都相對較好。

一名68歲的退休女士,雙膝反覆疼痛一年,下樓梯時疼痛更加明顯。曾被診斷為「退化無得醫」,患者當場失望到眼濕濕。她曾自行服用葡萄糖胺兩個月,療效不明顯。筆者通過望聞問切四診合參,診斷為左膝退化性關節炎(二期),給予電針、敷藥及內服中藥綜合治療20多次,病情改善。另一名67歲男病人,反覆右膝疼痛、跛行年餘,接受物理治療,療效欠佳,排期換膝關節期間來診。筆者擬為右膝退化性關節炎(三期),給予外敷中藥膏治療,效果不理想;後來經辨證內服中藥約3個月,病症明顯好轉。由此可見,一二三期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內外綜合治療很重要。當然,也有一些療效欠佳的病例。

關節退化是自然規律,難以阻止,好像無法醫治。但是,並非所有膝痛都與退化或骨刺有關,即使與退化有關也依然可以延緩退化和減輕痛楚,提高生活質素,只是根治比較困難而已,就以O形腿為例,病人可以佩戴「體外人工關節」延緩軟骨進一步退化。

從上述兩個病例可見,採用中醫骨科非手術療法不止是減輕痛楚,甚至有機會達到階段性的康復。即使中醫骨科的非手術療法無效,也並非「無得醫」,還可接受換關節手術。病人請不要失望,應積極尋找合適醫者,盡早接受合情合理的診療。

文:吳思團(註冊骨傷科醫師、 香港中醫學會前會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