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服務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31 Jan 2024 08:18: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長者服務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www.afterroberto.com/%e7%85%a7%e9%a1%a7%e8%80%85-%e4%bb%a5%e8%80%81%e8%ad%b7%e8%80%81365%e6%97%a5%e7%84%a1%e4%bc%91%e5%a3%93%e5%8a%9b%e5%a4%a7-%e5%b0%88%e5%ae%b6-%e5%8b%bf%e5%be%85%e5%95%8f%e9%a1%8c%e6%83%a1%e5%8c%96/ Wed, 31 Jan 2024 08:17: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900

【明報專訊】編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推算,社區內有逾112萬名照顧者,擔起了照顧身邊殘疾、長期病患、年老等家人的責任;全年365日無休,當中不少更是以老護老、以老護殘。政府統計處數據指出,逾半照顧者曾因照顧而感到精神壓力。新聞不時出現涉及照顧者的倫常慘劇,反映照顧者壓力大如山,亟待援手。「照顧‧照顧者」嘗試透過不同照顧者的故事,了解他們的需要。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社區內有逾112萬名照顧者,擔起照顧殘疾、長期病患、年老等家人的責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chayathonwong@iStockphoto)

照顧者漸步入高齡  照顧路上以老護老感壓力 

子女照顧老邁雙親,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照顧路上種種困難,不少人默默挑起擔子、見步行步;直至父母風燭殘年,子女也步入高齡,照顧變得愈來愈吃力,日常生活好像陷入了死胡同。專家提醒,不能待問題惡化才見招拆招,一開始就得有長遠計劃,家人有商有量,善用社區各種支援,才能在照顧路上得心應手。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老人身體愈來愈差,照顧需求愈來愈高,照顧者應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oa55@iStockphoto)

■個案:逾60歲糖尿病漸惡化 照顧九旬母親

61歲的勤哥自小已是家庭照顧者,8歲起負責一家幾口伙食,視照顧家人為份內事。勤哥有年長2歲的家姐及小4歲的弟弟,年幼時父母在旺角街市做流動小販賣魚和菜,家中洗衫煮飯等家務由勤哥包辦。「始終要有人做,買餸最緊要便宜,求其煮熟就得。」父親早逝,家庭經濟拮据,大家姐早已投身社會工作。當年17歲的勤哥在夜校半工讀至中六,做過機械學徒、單車石油氣送貨和送貨司機等基層工作,長期搬運令骨骼變形,有肩周炎;他亦患上糖尿病,近10年病情惡化,加上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每日服逾10粒藥,停工多年靠微薄積蓄生活。

母親多病雙腳無力 性格變孤僻剛烈

勤哥自2000年與母親同住,近年亦主力照顧年逾九旬的母親。母親雖患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需定期覆診,但行動自如。勤哥每天和母親飲茶和逛公園;弟弟阿壽偶爾駕車載母親到廟宇食齋。惟任職保安員的家姐因工時長,探訪次數較少。

不過,近3年母親逐漸體弱,加上受腰背痛煎熬,雙腳無力。勤哥每天推輪椅送母親到酒樓和公園,先乘電梯落大廈1樓,扶母親步行10級樓梯到大街,再搬輪椅接載她。儘管他認為母親腌尖挑剔,仍盡力遷就,例如她不愛坐輪椅上落巴士,他便推輪椅由旺角寓所步行至油麻地賽馬會診所,陪伴母親完成10多次皮膚療程。

弟弟阿壽說,母親年輕時朋友多,退休後經常和街坊在家搓麻將,但邁入老年,多病纏身,加上好友一一離世,性格變得愈來愈孤僻剛烈,和兄長相處如「火星撞地球」,又常抱怨道:「哪裏都不能去,留下『獻世』。」

勤哥承認照顧有壓力,曾考慮聘請女傭幫忙照顧,他說:「媽媽嫌我照顧不夠周到,曾經提過請外傭,但好的工人難搵,最終無請,目前她自己仍可以冲涼。」問及他日母親自理能力減退時,有何打算?勤哥不諱言未有想過。

吞嚥困難人消瘦 確診胃癌

「細佬1個月睇阿媽2晚,我輕鬆些少。」勤哥難得「放假」,就會趁機到深圳找盲人按摩,紓緩肩部不適。阿壽因為不諳廚藝,由他照顧媽媽的日子,三餐就以外賣為主,試過買來蒸肉餅飯,母親嫌飯硬,吞不下。他自認照顧技巧不及哥哥純熟,周圍買不同食物給她試,始終都不合媽媽心意,有時吃了會嘔吐。兩兄弟見母親日漸消瘦,以為是老人常見的吞嚥困難,但從未想過尋求照顧技巧或專業支援。

勤哥說, 因為母親無牙,平時煮豆腐、魚、爽口米粉給她,但近月兩兄弟都發覺她進食異常,嘔吐頻密了,「吞嚥不下,嘔吐,叫她看醫生,她不去,(社福機構)送飯不一定食,有點固執」。今年8月母親主動提出看私家醫生,確診胃癌,轉介到廣華醫院。她卧病在牀禁食,靠靜脈注射葡萄糖水補充營養,只有一次試食幾匙粥水。


相關閲讀:【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兄弟照顧路上見步行步

對於母親日後的照顧,兄弟徬徨失措,沒有任何計劃,說只能見步行步。

訪問當天,醫生將約見他們交代病情,兩人憂心忡忡。勤哥知悉母親患病後憂心煩躁,難以入眠,說先聽醫生治療安排再考慮,或需安排母親入住老人院,但估計母親不願意。記者送上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製作的《照顧秘笈》,並建議他們聯絡醫院醫務社工求助。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明報製圖)

■專家: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長遠規劃

就像勤哥和阿壽兩兄弟,不少子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心盡力照顧年老的父母。但當老人身體愈來愈差,由最初行動自如,起居生活能自理,至逐漸需要拐杖助行、輪椅出入,同時可能有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有認知障礙。當照顧需求愈來愈高,不少家人只會想起安老院舍,但其實除了院舍,還有不少日間中心、上門服務,可以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香港賽馬會照顧者中心計劃經理馬凱茵指出,當父母年事漸高,身心健康開始衰退,甚至出現長期病患,照顧者就應預早認識各類長者服務,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馬凱茵(受訪者提供)

長者鄰舍中心或地區中心進行評估

以勤哥一家為例,當長輩身體衰退,受痛症困擾,甚至開始要依賴輔行工具,馬凱茵建議,可以到區內的長者鄰舍中心或長者地區中心接受評估,了解其所需照顧服務,包括家居服務如送膳、陪診或復康服務,亦可按需要申請及輪候日間護理中心和院舍等。中心會以個案形式一直跟進長者情况。

支援癌症病人及照顧者

另外,若病人有長期病患,醫生確診一刻,亦可聯絡醫務社工尋找社區資源和輪候長期照顧服務。以勤哥媽媽患上癌症為例,不少機構專為癌症病人及照顧者提供支援,如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銘琪癌症關顧中心等。當中有情緒輔導、同路人分享、中醫服務,甚至援助金及的士錢資助。

有需要時要放手 輪候院舍動輒三四年

不少照顧者非常抗拒將父母送進院舍,但馬凱茵認為,有需要時就要放手交給專業人士照顧,子女仍可繼續提供心理關顧,減輕照顧壓力。政府資助院舍大多數要輪候3、4 年,家人可先申請,如長者不想太早入住安老院,有凍結機制,詳情可諮詢社工意見。

男照顧者小組服務 適時宣泄情緒

馬凱茵又提到,愈來愈多男士擔起照顧者角色,中心兩年前推出男照顧者小組服務,有年逾50的男士,因照顧患病的太太或母親而提早退休,亦有因照顧兄弟而放下工作。不少男性照顧雖然有心,但因不懂家務,無從入手,顯得煩躁,「很想幫忙,但不懂如何幫忙,以前不用入廚,現在連煲飯也不懂,不知怎樣做,覺得自己『無用』」。

直至今年8月底, 該中心護老者會員有1097人,男性約佔25%,當中過半數為子女,其次是配偶。馬凱茵指出,男士認為照顧家人是份內責任,不安心交給他人或安老院照顧,直至家人無法自理,例如體弱無力、無法冲涼、失禁才急急求助,想安排入住質素好的院舍,但因輪候需時而未能如願。

另外,男士不易分享感受,隱藏低落情緒,壓力無法宣泄,「有男士知道媽媽患口腔癌後晴天霹靂,不敢在媽媽及家姐前表露情緒,免她們擔心,但進入專業輔導室內即爆喊」。馬凱茵說,找對的人傾訴,讓情緒流露出來,才能理性處理事務。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文:梁淑貞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家庭醫生睇醫生]

]]>
【長者健康】知多啲:親友陪玩 打開長者心扉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95%b7%e8%80%85%e5%81%a5%e5%ba%b7%e3%80%91%e7%9f%a5%e5%a4%9a%e5%95%b2%ef%bc%9a%e8%a6%aa%e5%8f%8b%e9%99%aa%e7%8e%a9-%e6%89%93%e9%96%8b%e9%95%b7%e8%80%85%e5%bf%83%e6%89%89/ Mon, 22 Oct 2018 06:01:4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428 【明報專訊】步入晚年,不少人的家庭與社交網絡都會出現變化。親友相繼離世、子女生活繁忙、搬遷到陌生環境、行動不便而難以外出等等,是不少長者變得孤獨的原因。根據社會情緒選擇理論(socioemotional selectivity theory),隨着自己預計壽命接近尾聲,長者會將維繫緊密的關係(例如與子女的關係)視為人生首要目的,而其他方面,例如結識新朋友、接觸新事物等等興趣與動機則變得較低。問題是,當生活範圍慢慢縮窄,隨之而來的社交孤立,正正是引致抑鬱與其他健康問題(包括死亡)的重要因素,容易令長者跌入自我封閉、抑鬱、孤獨的惡性循環。

這亦是為什麼在長者地區中心或其他社區活動中,積極參與的長者往往較多是身體健康而且相對年輕,而對於體弱、年邁的長者,不少社工同事都表示要花很長時間拉近關係,才能鼓勵他們重新投入社區。這過程中,是否有長者重視的親友一同參與,是讓孤獨的長者敞開心扉、接納他人關懷的關鍵。

文:林一星(「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系主任)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0/old-b.jpg(明報圖片);

]]>
【長者健康】現代中醫:腦退化症和中醫藥防治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95%b7%e8%80%85%e5%81%a5%e5%ba%b7%e3%80%91%e7%8f%be%e4%bb%a3%e4%b8%ad%e9%86%ab%ef%bc%9a%e8%85%a6%e9%80%80%e5%8c%96%e7%97%87%e5%92%8c%e4%b8%ad%e9%86%ab%e8%97%a5%e9%98%b2%e6%b2%bb/ Mon, 22 Oct 2018 05:57: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425 【明報專訊】筆者九月中到廣州市,出席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主辦的「第三屆逸仙癡呆高峰論壇」研討會,會上各名專家針對老年癡呆(香港稱為腦退化症)的發病原因和機理、藥物治療的現狀等,進行了深入的探討。筆者在會上就中醫藥如何防治腦退化症,跟與會人士分享及交流。

根據認知和記憶力衰退的程度,腦退化症可大略分為輕度、中度和重度。輕度癡呆期為腦退化症的初期,主要表現為記憶力減退,對近事遺忘的情况較為明顯;中度癡呆期表現為遠近記憶嚴重受損,簡單結構的視覺空間能力下降,時間、地點定向障礙,語言表達有困難等;重度癡呆則為本病的晚期,患者記憶力嚴重喪失,僅存片段的記憶,日常生活不能自理,大小便失禁,呈現緘默、肢體僵直等徵狀。

腦退化症的發生與年齡密切相關,年齡愈大,發病率愈高。流行病統計資料顯示,65至74歲的長者之中,腦退化症的患病率為4%至7%,75至84歲組別的患病率則升至20%左右,而85歲以上組別的患病率更高達47%。隨着全球人口快速老齡化,腦退化症的發病率也逐年上升。根據預測,2050年全球患者人數將從目前的4600萬增至1.3億。腦退化症不但對病人本身的生活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亦對家人、社區醫療系統和社會經濟造成沉重的負擔。因此,全球各大學和研究機構均調撥資源研究,希望找到醫治該病的靈丹妙藥。遺憾的是,至今為止,醫藥界尚未找到能有效阻止或延緩本病進展的藥物。

近幾十年的研究表明,腦退化症病人的大腦存在一些特徵性的病理改變,包括中樞神經元細胞內出現纖維纏結,以及神經細胞外出現大量由β澱粉樣蛋白聚集所形成的老年斑塊。聚集的β澱粉樣蛋白對周圍的神經細胞具有毒性,甚至引起神經細胞的死亡。這些病理改變最終影響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出現認知和記憶障礙。

按夾痰夾瘀多少選用方藥

中醫認為本病是一種本虛標實的病症。本虛者,乃由於年老體弱,臟腑功能失調,致使氣血不足,腎精虧損,髓海空虛,腦部清竅失去濡養。所謂標實者,乃是瘀血、痰濁等病理產物聚集體內,留着不去,妨礙氣血輸送至腦竅,清竅被蒙蔽而致靈機呆鈍。

腦退化症病情一般都十分漫長,臨牀表現往往本虛標實,錯綜複雜,故中醫藥治療本病宜扶正和祛邪並舉,並根據夾痰夾瘀的多少而選用不同的方藥。如記憶力衰退,認知障礙,伴有顏面晦暗,胸脅脹悶,舌質紫暗和瘀斑瘀點,脈細澀者,為瘀血阻礙腦絡,治以行氣活血,祛瘀開竅,方用通竅活血湯加減(紅花、桃仁、赤芍、川芎、郁金、柴胡、香附)。如記憶力衰退,認知功能障礙,伴表情呆鈍,舌紫暗,苔白膩或黃膩,脈弦滑者,則以活血化瘀,開竅豁痰為治療法則,可選用黃連溫膽湯為主,加減化裁(黃連、枳實、法半夏、茯苓、川芎、赤芍、紅花、桃仁)。因年老體衰為本病的內在因素,故治療上配入健脾益氣,補腎填精的中藥,如人參、黃芪、淮山藥、白朮、肉蓯蓉、淫羊藿、熟地黃等。

貴在及早醫治和堅持用藥

由於腦退化症是一個慢性衰退疾病,且中晚期病人的病理改變基本上不可逆轉,故及時而持續的預防和治療尤顯重要。建議有輕度記憶衰退和認知障礙的患者及早就診,得到適合自己病情的處方後,堅持服用中藥,就有可能阻止和延緩腦退化的進程,使自己有一個清醒的頭腦,頤養天年,做到度百歲乃去。

文:林志秀(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副院長、註冊中醫)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0/old-a.jpg(明報圖片);

]]>
【長者健康】老「樂」去!80歲也要親子活動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95%b7%e8%80%85%e5%81%a5%e5%ba%b7%e3%80%91%e8%80%81%e3%80%8c%e6%a8%82%e3%80%8d%e5%8e%bb%ef%bc%8180%e6%ad%b2%e4%b9%9f%e8%a6%81%e8%a6%aa%e5%ad%90%e6%b4%bb%e5%8b%95/ Mon, 22 Oct 2018 03:53: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397 【明報專訊】編按:不少家長很重視親子活動,每逢周末或假日,他們都會費盡心神,構思要帶子女去哪些地方、參加什麼活動,長假期時更舉家出國旅行,好好建立親子關係。

不過,很多人卻忽略了跟自己父母維繫緊密的親子關係,令雙方逐漸疏離。透過參加互動家庭活動,其實可以重新活化雙方已僵化的關係,讓上了年紀的父母感覺受到關心及重視,減少抑鬱問題。

「是在這裏參加活動嗎?」一個50多歲的女士扶着她已經80多歲的老爸來到。女兒表示,留意到父親近年情緒較差,不願出門,見有機構舉辦長者與家人的活動,就想帶爸爸出來走走。她那天參加的是一個親子活動,準確點說,是成年子女帶同年老父母到來一起玩,了解相處與精神健康的活動。小時候,總是父母帶小朋友去玩,有想過到父母年老了,原來需要兒女主動鼓勵他們去參加活動嗎?

孤單人更易抑鬱更短命

「伯伯,你先坐這兒,活動就快開始啦。」這個年老的伯伯一臉愁容地坐着,耳朵的聽力不好,令他與周邊世界增添隔膜,就像一座孤島般。「他這陣子都是這樣,不想理睬別人,又不說話,不願出街,整天都好像心情不好,連胃口都差了。」女兒愁容滿面地說,「媽媽幾年前過世後,爸爸的情緒就變得愈來愈差。我見他這樣,就帶他去看醫生。醫生說他是抑鬱,已在服藥;但我總是想,會不會他需要的不僅是藥呢?我叫他去長者中心參加活動,他自己一個又不願去,可能那裏有太多關於媽媽的回憶吧」。女兒見這次是整個家庭的活動,可以陪爸爸來,便邀請爸爸一同出席,難得的是爸爸也沒有抗拒參加。

「有女兒陪嘛,動力都會大點的。」我說。

「才不,有時你真的沒法知道他的心思。」女兒很無奈地說。

正向心理學的研究告訴我們,擁有親密關係的人,情緒更健康,生活更愉快,對生命更滿足;反之,沒有親密關係、孤單的人更易抑鬱,壽命亦較短。其實中國人很重視關係,只是與身邊人相處久了,總是容易把對方定型,把對方的優點當成是理所當然,同時容易將缺點放大。久而久之,我們不再為對方好奇,關係開始僵化,相處開始變得公式化,甚至沉悶。結果,心意總是沒法表達,也不易看懂對方行動背後的感受和感情,明明重視對方,卻變成各自各孤單;很多長者更因不想負累兒女,不再表達內心的孤獨感,情緒亦易變得低落,甚至出現抑鬱徵狀。

創造新的相處經驗

那天的長者家庭活動,就提供一個平台讓家人創造新的相處經驗,活化彼此的關係,關心長者情緒健康。過程中玩的都是簡單遊戲,重要是一家人可以一起投入參與,共同享受那一刻,重新發現對方的優點。這亦為家人之間帶來久違了的歡笑,就像這對父女一樣。

伯伯最後和女兒玩了三個活動(女兒說幾十年都沒有跟爸爸這樣玩過):面譜手工、桌上遊戲,還有椅子舞。伯伯做的面譜很美,女兒很驚訝原來爸爸的手工這麼好,伯伯還主動幫她製作面譜。刺激的桌遊更激發起這對父女的鬥心,伯伯的反應並不比年輕時差。勝負之間,伯伯經常繃緊的眉頭亦慢慢放鬆。而在椅子舞時,不知道是因為那歡樂的音樂,周遭的氣氛,還是從來沒試過那些動作,又或看到女兒的動作跟不上拍子與滑稽的表情,讓投入在活動中的伯伯露出笑容,女兒看着爸爸的反應,也跟着腼腆地笑了起來。

「幾十年都沒跟爸爸玩過」

活動的最後,伯伯與女兒手拉着手,以即影即有相機拍照留念。

「你今天開心嗎?」女兒問,伯伯點點頭。

「最開心是什麼?」女兒好奇問。

「你陪我來。」伯伯回應。

這是那天我聽到伯伯說的唯一一句話,一句令女兒潸然淚下的話。

不是活動,不是手工,不是遊戲,更不是小禮物。

從來,最治癒人心的,都是另一顆溫暖關懷的心。

文:郭韡韡(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賽馬會樂齡同行計劃」經理(臨牀)及臨牀心理學家)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0/old.jpg(插圖:謝偉豪);

]]>
【銀髮族養生】玩到老:老友記玩新科技唔OUT //www.afterroberto.com/%e7%8e%a9%e5%88%b0%e8%80%81%ef%bc%9a%e8%80%81%e5%8f%8b%e8%a8%98%e7%8e%a9%e6%96%b0%e7%a7%91%e6%8a%80%e5%94%94out/ Sun, 27 Nov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bc29baed1483f58054e7ed7dcb8583c2 【明報專訊】退休要持續學習,與時並進!

這個月是衝擊腦袋的繁忙時刻,在內地和台灣分別參展,在香港主持課程,舉辦分享講座,與兩岸三地不同的朋友交流長幼共融的發展方向和情况。

在不同的場合,有機會跟不同的退休人士交流他們的退休安排,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共通點﹕持續學習、與時並進。大家都感受到社會的高速發展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想像,資訊的流通不再是單靠報紙、電台、電視,而多元化的社交媒體所產生的影響力可能更甚。人與人的溝通不可能單靠通電話、面談的方式進行,而同時處理數個社交媒體的日子已經在發生。

當內地以微信處理大部分網絡所需,香港人的主流社交通訊媒體跟台灣和內地都有差異。再看ICQ廿周年,這些年頭每幾年就有一個新的硬件和軟件取代原先慣用的工具,使用者需要重新學習。

還記得錄影機和ICQ嗎?

很多日常生活漸漸改變也不太在意,例如一個以前經常在家中提及的名詞﹕錄影。過去以錄影機和錄影帶錄影電視節目,每逢電視劇大結局,錄影機大派用場,教家中長輩學懂操作錄影機是頭等大事。之後數碼電視盛用,可以用外置硬碟錄影節目。現在,要看已經播出的劇集,只要用手機通過App就可以了。生活變得不同,老媽的角色也變了。

對於長者,剛學會的事用一段短時間就已經過時,需重新學習是很吃力的。

認識黃老太十多年,當年因為剛退休希望學習電腦,跟移民到新加坡的兒孫以互聯網聯繫。當她開始了學習電腦,才發現資訊世界極之廣闊,而且每秒鐘在變動。曾試過上午上課時剛學會的步驟,但下午回家上同一網址,所有版面給改動,使用者界面重新設計,上午剛學會的步驟完全白學了。由此,她明白學習電腦不可以刻板地記着每個步驟,而是要明白各功能和設定意義,每當軟體更新和學習新軟件,她都很容易上手。

新科技變得快 不能刻板地學

她現在經常以社交通訊聯繫志同道合的老友記,一起行山、一起攝影切磋技術,更學習相片處理程式,提升照片的效果。現時數碼攝影的門檻已大大降低,一部相機、一身行山裝束是郊野中常見的老友記形象。

深入人心的長者形象﹕男的光頭羊咩鬚、女的一個髮髻,早已不合時宜。如果你還是這樣想的,你就是OUT!

文:梁敬文註冊社工(從事長者服務)

leung3sir@gmail.com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128/news/_28YG005_.jpg電玩能手——長者學習電腦和上網已經很普遍,有時比年輕人更專業。(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退休要持續學習,與時並進!

這個月是衝擊腦袋的繁忙時刻,在內地和台灣分別參展,在香港主持課程,舉辦分享講座,與兩岸三地不同的朋友交流長幼共融的發展方向和情况。

在不同的場合,有機會跟不同的退休人士交流他們的退休安排,不約而同的有一個共通點﹕持續學習、與時並進。大家都感受到社會的高速發展已經超越了人們的想像,資訊的流通不再是單靠報紙、電台、電視,而多元化的社交媒體所產生的影響力可能更甚。人與人的溝通不可能單靠通電話、面談的方式進行,而同時處理數個社交媒體的日子已經在發生。

當內地以微信處理大部分網絡所需,香港人的主流社交通訊媒體跟台灣和內地都有差異。再看ICQ廿周年,這些年頭每幾年就有一個新的硬件和軟件取代原先慣用的工具,使用者需要重新學習。

還記得錄影機和ICQ嗎?

很多日常生活漸漸改變也不太在意,例如一個以前經常在家中提及的名詞﹕錄影。過去以錄影機和錄影帶錄影電視節目,每逢電視劇大結局,錄影機大派用場,教家中長輩學懂操作錄影機是頭等大事。之後數碼電視盛用,可以用外置硬碟錄影節目。現在,要看已經播出的劇集,只要用手機通過App就可以了。生活變得不同,老媽的角色也變了。

對於長者,剛學會的事用一段短時間就已經過時,需重新學習是很吃力的。

認識黃老太十多年,當年因為剛退休希望學習電腦,跟移民到新加坡的兒孫以互聯網聯繫。當她開始了學習電腦,才發現資訊世界極之廣闊,而且每秒鐘在變動。曾試過上午上課時剛學會的步驟,但下午回家上同一網址,所有版面給改動,使用者界面重新設計,上午剛學會的步驟完全白學了。由此,她明白學習電腦不可以刻板地記着每個步驟,而是要明白各功能和設定意義,每當軟體更新和學習新軟件,她都很容易上手。

新科技變得快 不能刻板地學

她現在經常以社交通訊聯繫志同道合的老友記,一起行山、一起攝影切磋技術,更學習相片處理程式,提升照片的效果。現時數碼攝影的門檻已大大降低,一部相機、一身行山裝束是郊野中常見的老友記形象。

深入人心的長者形象﹕男的光頭羊咩鬚、女的一個髮髻,早已不合時宜。如果你還是這樣想的,你就是OUT!

文:梁敬文註冊社工(從事長者服務)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128/news/_28YG005_.jpg電玩能手——長者學習電腦和上網已經很普遍,有時比年輕人更專業。(資料圖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