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病患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31 Jan 2024 08:18: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長期病患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www.afterroberto.com/%e7%85%a7%e9%a1%a7%e8%80%85-%e4%bb%a5%e8%80%81%e8%ad%b7%e8%80%81365%e6%97%a5%e7%84%a1%e4%bc%91%e5%a3%93%e5%8a%9b%e5%a4%a7-%e5%b0%88%e5%ae%b6-%e5%8b%bf%e5%be%85%e5%95%8f%e9%a1%8c%e6%83%a1%e5%8c%96/ Wed, 31 Jan 2024 08:17: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900

【明報專訊】編按:香港社會服務聯會推算,社區內有逾112萬名照顧者,擔起了照顧身邊殘疾、長期病患、年老等家人的責任;全年365日無休,當中不少更是以老護老、以老護殘。政府統計處數據指出,逾半照顧者曾因照顧而感到精神壓力。新聞不時出現涉及照顧者的倫常慘劇,反映照顧者壓力大如山,亟待援手。「照顧‧照顧者」嘗試透過不同照顧者的故事,了解他們的需要。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社區內有逾112萬名照顧者,擔起照顧殘疾、長期病患、年老等家人的責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chayathonwong@iStockphoto)

照顧者漸步入高齡  照顧路上以老護老感壓力 

子女照顧老邁雙親,視為不可推卸的責任,面對照顧路上種種困難,不少人默默挑起擔子、見步行步;直至父母風燭殘年,子女也步入高齡,照顧變得愈來愈吃力,日常生活好像陷入了死胡同。專家提醒,不能待問題惡化才見招拆招,一開始就得有長遠計劃,家人有商有量,善用社區各種支援,才能在照顧路上得心應手。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老人身體愈來愈差,照顧需求愈來愈高,照顧者應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Toa55@iStockphoto)

■個案:逾60歲糖尿病漸惡化 照顧九旬母親

61歲的勤哥自小已是家庭照顧者,8歲起負責一家幾口伙食,視照顧家人為份內事。勤哥有年長2歲的家姐及小4歲的弟弟,年幼時父母在旺角街市做流動小販賣魚和菜,家中洗衫煮飯等家務由勤哥包辦。「始終要有人做,買餸最緊要便宜,求其煮熟就得。」父親早逝,家庭經濟拮据,大家姐早已投身社會工作。當年17歲的勤哥在夜校半工讀至中六,做過機械學徒、單車石油氣送貨和送貨司機等基層工作,長期搬運令骨骼變形,有肩周炎;他亦患上糖尿病,近10年病情惡化,加上高血壓和高膽固醇,每日服逾10粒藥,停工多年靠微薄積蓄生活。

母親多病雙腳無力 性格變孤僻剛烈

勤哥自2000年與母親同住,近年亦主力照顧年逾九旬的母親。母親雖患高血壓和高膽固醇,需定期覆診,但行動自如。勤哥每天和母親飲茶和逛公園;弟弟阿壽偶爾駕車載母親到廟宇食齋。惟任職保安員的家姐因工時長,探訪次數較少。

不過,近3年母親逐漸體弱,加上受腰背痛煎熬,雙腳無力。勤哥每天推輪椅送母親到酒樓和公園,先乘電梯落大廈1樓,扶母親步行10級樓梯到大街,再搬輪椅接載她。儘管他認為母親腌尖挑剔,仍盡力遷就,例如她不愛坐輪椅上落巴士,他便推輪椅由旺角寓所步行至油麻地賽馬會診所,陪伴母親完成10多次皮膚療程。

弟弟阿壽說,母親年輕時朋友多,退休後經常和街坊在家搓麻將,但邁入老年,多病纏身,加上好友一一離世,性格變得愈來愈孤僻剛烈,和兄長相處如「火星撞地球」,又常抱怨道:「哪裏都不能去,留下『獻世』。」

勤哥承認照顧有壓力,曾考慮聘請女傭幫忙照顧,他說:「媽媽嫌我照顧不夠周到,曾經提過請外傭,但好的工人難搵,最終無請,目前她自己仍可以冲涼。」問及他日母親自理能力減退時,有何打算?勤哥不諱言未有想過。

吞嚥困難人消瘦 確診胃癌

「細佬1個月睇阿媽2晚,我輕鬆些少。」勤哥難得「放假」,就會趁機到深圳找盲人按摩,紓緩肩部不適。阿壽因為不諳廚藝,由他照顧媽媽的日子,三餐就以外賣為主,試過買來蒸肉餅飯,母親嫌飯硬,吞不下。他自認照顧技巧不及哥哥純熟,周圍買不同食物給她試,始終都不合媽媽心意,有時吃了會嘔吐。兩兄弟見母親日漸消瘦,以為是老人常見的吞嚥困難,但從未想過尋求照顧技巧或專業支援。

勤哥說, 因為母親無牙,平時煮豆腐、魚、爽口米粉給她,但近月兩兄弟都發覺她進食異常,嘔吐頻密了,「吞嚥不下,嘔吐,叫她看醫生,她不去,(社福機構)送飯不一定食,有點固執」。今年8月母親主動提出看私家醫生,確診胃癌,轉介到廣華醫院。她卧病在牀禁食,靠靜脈注射葡萄糖水補充營養,只有一次試食幾匙粥水。


相關閲讀:【壞膽固醇食物】嚴控優質脂肪酸及膽固醇攝取利健康 營養師教你智選食物


兄弟照顧路上見步行步

對於母親日後的照顧,兄弟徬徨失措,沒有任何計劃,說只能見步行步。

訪問當天,醫生將約見他們交代病情,兩人憂心忡忡。勤哥知悉母親患病後憂心煩躁,難以入眠,說先聽醫生治療安排再考慮,或需安排母親入住老人院,但估計母親不願意。記者送上香港婦女中心協會製作的《照顧秘笈》,並建議他們聯絡醫院醫務社工求助。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明報製圖)

■專家: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長遠規劃

就像勤哥和阿壽兩兄弟,不少子女在自己能力範圍內,盡心盡力照顧年老的父母。但當老人身體愈來愈差,由最初行動自如,起居生活能自理,至逐漸需要拐杖助行、輪椅出入,同時可能有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甚至有認知障礙。當照顧需求愈來愈高,不少家人只會想起安老院舍,但其實除了院舍,還有不少日間中心、上門服務,可以減輕照顧者的壓力。

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馬鞍山長者地區中心香港賽馬會照顧者中心計劃經理馬凱茵指出,當父母年事漸高,身心健康開始衰退,甚至出現長期病患,照顧者就應預早認識各類長者服務,做好長遠規劃,否則往往趕不上變化。

【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馬凱茵(受訪者提供)

長者鄰舍中心或地區中心進行評估

以勤哥一家為例,當長輩身體衰退,受痛症困擾,甚至開始要依賴輔行工具,馬凱茵建議,可以到區內的長者鄰舍中心或長者地區中心接受評估,了解其所需照顧服務,包括家居服務如送膳、陪診或復康服務,亦可按需要申請及輪候日間護理中心和院舍等。中心會以個案形式一直跟進長者情况。

支援癌症病人及照顧者

另外,若病人有長期病患,醫生確診一刻,亦可聯絡醫務社工尋找社區資源和輪候長期照顧服務。以勤哥媽媽患上癌症為例,不少機構專為癌症病人及照顧者提供支援,如香港癌症基金會、香港防癌會、賽馬會攜手同行癌症患者支援計劃、銘琪癌症關顧中心等。當中有情緒輔導、同路人分享、中醫服務,甚至援助金及的士錢資助。

有需要時要放手 輪候院舍動輒三四年

不少照顧者非常抗拒將父母送進院舍,但馬凱茵認為,有需要時就要放手交給專業人士照顧,子女仍可繼續提供心理關顧,減輕照顧壓力。政府資助院舍大多數要輪候3、4 年,家人可先申請,如長者不想太早入住安老院,有凍結機制,詳情可諮詢社工意見。

男照顧者小組服務 適時宣泄情緒

馬凱茵又提到,愈來愈多男士擔起照顧者角色,中心兩年前推出男照顧者小組服務,有年逾50的男士,因照顧患病的太太或母親而提早退休,亦有因照顧兄弟而放下工作。不少男性照顧雖然有心,但因不懂家務,無從入手,顯得煩躁,「很想幫忙,但不懂如何幫忙,以前不用入廚,現在連煲飯也不懂,不知怎樣做,覺得自己『無用』」。

直至今年8月底, 該中心護老者會員有1097人,男性約佔25%,當中過半數為子女,其次是配偶。馬凱茵指出,男士認為照顧家人是份內責任,不安心交給他人或安老院照顧,直至家人無法自理,例如體弱無力、無法冲涼、失禁才急急求助,想安排入住質素好的院舍,但因輪候需時而未能如願。

另外,男士不易分享感受,隱藏低落情緒,壓力無法宣泄,「有男士知道媽媽患口腔癌後晴天霹靂,不敢在媽媽及家姐前表露情緒,免她們擔心,但進入專業輔導室內即爆喊」。馬凱茵說,找對的人傾訴,讓情緒流露出來,才能理性處理事務。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當照顧者壓力、負面情緒大 漫長過程愛自己多一些為身心靈減壓


文:梁淑貞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家庭醫生睇醫生]

]]>
新冠肺炎丨煙民中新冠 重症風險倍增(肺腑之言)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7%85%99%e6%b0%91%e4%b8%ad%e6%96%b0%e5%86%a0-%e9%87%8d%e7%97%87%e9%a2%a8%e9%9a%aa%e5%80%8d%e5%a2%9e-%e8%82%ba%e8%85%91%e4%b9%8b%e8%a8%80/ Tue, 29 Dec 2020 04:21: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176 【明報專訊】新冠(COVID-19)疫情已經進入第4波,醫學界至今對於什麼才是最有效治療方法,依然莫衷一是。但從過去1年世界各地大量病人分析與研究中,可以得知哪些類別的病人較容易因感染新冠病毒而產生嚴重病徵、併發症甚至死亡。

新冠肺炎丨煙民中新冠 重症風險倍增(肺腑之言)
(明報資料圖片)

 

煙民約1.4至2.4倍機率患重症

除了長期病患(如糖尿、心血管和慢性呼吸病)、年長與男性等較常提及的不利因素外,吸煙也在一些綜合研究的醫學文獻中,發現與嚴重新冠肺炎(包括死亡)有關連。相比非吸煙者,「煙民」約有1.4至2.4倍機率罹患重症。儘管其確實的原因仍未清楚,但是吸煙對於呼吸道的破壞已經是不爭事實:包括增加發炎和氧化等現象,影響細胞結構,削弱呼吸道自身免疫能力等。上述現象都會增加呼吸道受到各種「入侵者」感染的風險。而且,吸煙本身是導致心血管和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元兇,間接向新冠患者「貢獻」額外風險。此外,最近亦有初步研究發現,吸煙會在呼吸道增加「血管收縮素轉化酶-2」(ACE-2)的水平,從而增加新冠病毒經ACE-2受體(receptor)進入身體的機率。

 

轉吸電子煙會較安全嗎?

與傳統煙相比,電子煙與新冠病毒的研究較少,但最近一份美國史丹福大學加州大學合作的研究發現,年輕人若吸食電子煙,被診斷患上新冠病毒的風險較不吸煙人士高出5倍;而吸食傳統煙及電子煙的「雙重使用者」,相關風險更高至7倍。由於電子煙跟傳統煙一樣會削弱肺功能和破壞呼吸道局部保護能力,故上述發現並不令人驚訝。

新冠肺炎丨煙民中新冠 重症風險倍增(肺腑之言)
(明報資料圖片)

 

電子煙致肺損傷 增診斷用藥難度

此外,一種名為「與電子煙產品使用相關的肺損傷」(EVALI)的嚴重肺病,近兩年在美國引起廣泛關注,其病徵、X光及電腦掃描影像,都與新冠肺炎十分相近。在新冠疫症肆虐地區,有可能增加前線醫生診斷及用藥的難度。

在新冠疫情下,無論吸食傳統煙或電子煙,除下口罩吸煙都會增加雙手觸摸口和面機率,亦會在吸食過程中交談和咳嗽而增加交叉感染的風險。如果煙民在吸煙時,還有另外高風險習慣,包括與同伴分享不同味道的電子煙、飲酒,甚至使用軟性毒品等,「中招」風險更可以大為增加。

因此,不如趁這疫情之下,將電子煙和傳統煙統統戒掉,重新呼吸新鮮空氣,向健康人生重新出發。

 

文:陳偉文(香港胸肺基金會主席、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
ICU爆滿 救邊個先? //www.afterroberto.com/icu%e7%88%86%e6%bb%bf-%e6%95%91%e9%82%8a%e5%80%8b%e5%85%88%ef%bc%9f/ Mon, 20 Apr 2020 04:55:0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084
ICU爆滿 救邊個先?
擇人而救?——有專家估計,本港疫情難以在7月前完結。一旦大爆發,在有限醫療資源下,會否擇人而救?(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新冠肺炎擴散,全球對呼吸機需求大增,以協助重症肺炎患者呼吸。香港一旦確診數字大幅上升,醫療資源將面臨什麼問題?深切治療病牀、呼吸機、人工肺數量是否足夠?會不會出現選擇性救人?

當疫情大爆發,醫療系統不勝負荷,究竟年輕優先?還是先到先得?

醫管局回覆記者查詢,現時轄下各公立醫院深切治療部(ICU)合共有200多張病牀,但未有透露呼吸機及俗稱「人工肺」的體外膜氧合治療儀器(ECMO)數目。香港危重病學會會長陳勁松估算,全港公立醫院約有超過1000部呼吸機及30多部人工肺。由於現時本地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重症患者不多,呼吸機、人工肺數量都足夠應付。惟陳勁松不諱言,最大問題是醫護人手不足,「若疫情爆發如意大利、紐約般,幾多部機都可能不足夠」。

ICU爆滿 救邊個先?
陳勁松(受訪者提供)

資深醫護最缺 「10個桶9個蓋」

陳解釋:「深切治療部所處理的病人,牽涉許多複雜的維生儀器,並非剛畢業的醫護可以勝任。因此,缺乏受過訓練、懂得使用這些儀器的醫護,可能是更大的限制,使我們未必提供到足夠深切治療服務予需要的病人。」現在公立醫院醫生數目僅僅足夠,甚至偏向緊張,「10個桶可能得9個蓋……目前只有服務200多張深切治療牀的人手,若突然要開1000張牀,欠缺有經驗的人手會是最大樽頸」。呼吸機需要有經驗的醫護人員操作,一旦有大量病人使用呼吸機,恐未有足夠人手應付。

近日不少人疑惑:在有限資源下,誰可優先獲得救治?「深切治療部牀位從來都少,篩選病人每日都在發生,大家排同一條隊。」陳勁松表示,目前本港未有就如何處理大量重症患者訂立相關指引,但深切治療部經常需要處理生死緊急情况,不論是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或其他重症病人,所有病人的篩選優先次序都是相同。

 

首考慮救治機率、復元後情况

有些地區有評分制度決定誰可優先救治,但陳指出,每一個病人情况都特殊,若設立評分制度,反而未能好好善用資源,「不可能畫死條線,畫得太寬鬆,根本幫不了這麼多病人;畫得太緊,甚少人入到ICU,則浪費資源」。現在一貫做法是按照病人整體情况,在有限資源下,公平分配醫療資源。同時亦會考慮病人的短、長期利益,例如短期上,病人入ICU後,出院機會大不大?長遠上,復元後是否仍要長期臥牀、插喉餵食?

ICU爆滿 救邊個先?
張天目(受訪者提供)

香港大學醫學倫理與法律研究中心副總監、港大法律學系助理教授張天目,引述世衛2006年撰寫的文件,提及在流行病爆發時,應如何分配有限的深切治療資源,要點包括:

  • 首階段篩選:以醫生臨牀診斷為基礎,衡量預先制定清晰指引下的各種因素,如病人病情嚴重程度、出院存活率高低、病人本身有沒有慢性疾病等
  • 第二階段篩選:醫護及年輕人優先
  • 第三階段篩選:假設病人條件相若,例如兩名病人年齡和病情相差不大,在沒有合理的倫理原則為依據作選擇,則會以隨機抽籤決定優次

 

ICU爆滿 救邊個先?
意國臨時設施——疫情重災區之一的意大利,醫療系統瀕爆煲,有醫院更要搭建臨時設施,接收懷疑患者。(路透社)

 

年輕人優先 考慮「公平賽局」

意大利有醫護以「年輕人優先」選擇救治病人,做法引起爭議。張天目表示,年輕人優先原則的背後考慮為公平賽局(fair innings),意指每個人都應該有平等機會活到合理的年歲;由於年長人士已經歷人生的不同階段,但年輕人尚未經歷,因此基於此原則,會先拯救年輕人。但她強調,釐定重症病人使用ICU及相關儀器的優次時,首先考慮臨牀因素,當其他條件相同時才會考慮年齡因素。假設一名70歲但身體健康的確診患者,以及一名30歲但患有多種慢性疾病的患者,年長患者或因出院存活率較高,可先於年輕患者使用呼吸機。

陳勁松指,深切治療部主要處理可逆轉的疾病,收病人的準則並沒有年齡考量。但由於年紀大的病人通常有長期病患,或身體質素較差,因此入深切治療部的機率相對低。

 

非由個別醫生篩選

假設香港疫情失控,有許多患者需要入深切治療部,陳勁松預料或有「先到先得」的情况,「當開始發現不夠牀位時,便要調整接收病人的鬆緊程度,『睇餸食飯』,如當疫情好轉,可能鬆手點;疫情轉差則收緊,牀位留給存活率較高的病人」。要在有限資源下,救到最多病人。他強調並非由個別醫生篩選,而是經由深切治療部整個團隊討論和決定。

另外,公立醫院設有轉送危重病人機制,當某醫院深切治療部爆滿,可將病人轉送到另一間醫院。陳勁松形容這是一個「安全網」,令危重病人得到適切治療。不過,以香港平均每10萬人口只有約3張深切治療病牀來計算,「香港整體醫療資源少,如果疫情爆發,出現很多危重病人,應該都好大件事」!因此,市民的防疫意識不能鬆懈,繼續採取感染控制措施。

ICU爆滿 救邊個先?
人工肺——人工肺經過氧合器,把帶氧的血液送回體內,主要用作治療情况較差的病人。(資料圖片)

本地一名75歲新冠肺炎患者,早前以呼吸機協助呼吸,其後情况轉差,需要使用人工肺協助治療。「呼吸機」與「人工肺」有什麼分別?

呼吸機經口鼻頸插管 注氧入肺

陳勁松表示,呼吸機和人工肺都是用來支援呼吸衰竭的病人。以有創呼吸機為例,通過插管,經口腔、鼻孔或頸部造口放進患者的氣道,將特定含量的氧氣注入肺部。呼吸機可調節氧氣濃度,為病人提供高濃度氧氣,甚至純氧。

肺功能衰弱的患者出現氣喘,需要很多力氣去呼吸。呼吸機幫助他們減少氧氣消耗,變相減低對氧氣的需求量。此外,呼吸機的管道同時可抽痰,以改善呼吸功能。陳勁松補充,使用呼吸機的病人,依然由肺部供氧氣給身體,缺點是要生病的器官繼續工作,器官未必能夠休息;而長時間使用呼吸機,高濃度氧氣可能會損害肺部。

人工肺抽血加氧 輸回體內

當病情惡化,連用呼吸機都不能供應足夠氧氣,便要考慮使用人工肺。

人工肺的原理是在病人頸部和大腿接駁導管,將含氧量低的靜脈血液抽出,再經過氧合器,把帶氧的血液送回體內,整個過程毋須經肺部運作。「打個比喻,好似車輛有少許故障,行車不太順暢,用呼吸機就等於加多點潤滑油,強行踩油……車輛可能還能行多一段時間,但『夾硬行』對車輛都有一定的傷害;如果加了潤滑油仍不行,就要用上人工肺,情况好似拖車,拖車不用車輛自己行。」由於使用人工肺併發症風險較高,要到病人最差情况才會借助人工肺治療。

 

知多啲:
及早制訂指引 免醫護承擔法律風險

一旦本港疫情大爆發,醫生需擇人而救,會否牽涉專業失當的訴訟?醫學會前會長蔡堅早前指出,醫管局應及早制訂相關指引,以免前線醫生承擔法律風險。

張天目表示,若醫療機構及早制訂指引,清晰及仔細列明如何考慮重症病人使用ICU及相關儀器的優次時,醫生的決定有清楚依據,毋須擔心承受訴訟風險。一旦因選擇性救人而引致訴訟,具體法律程序與處理醫療疏忽索償事故應相若,即若該名涉事醫護人員當時的判斷,與同業普遍標準相若,便應不大可能被裁定為醫療疏忽。

她提醒,醫療機構有責任制訂清晰的參考指引,作為一旦醫療系統不勝負荷,前線醫護需緊急選擇性救人時的決定依據。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持續 養和專科醫護醒你防疫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9e%8b%e5%86%a0%e7%8b%80%e7%97%85%e6%af%92%e7%96%ab%e6%83%85%e6%8c%81%e7%ba%8c-%e9%a4%8a%e5%92%8c%e5%b0%88%e7%a7%91%e9%86%ab%e8%ad%b7%e9%86%92%e4%bd%a0%e9%98%b2%e7%96%ab%e8%b2%bc%e5%a3%ab/ Tue, 03 Mar 2020 10:49: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791 新型冠狀病毒仍肆虐,人人都要為防疫做好最充足的準備,尤其是孕婦和長期病患者,應該如何減低受感染的風險呢?養和醫護新推出的「養和防疫之道」系列,率先有婦產科陳煥堂醫生,為各位準媽媽講解一下,在疫情下是否一定要如原定安排到醫院進行所有檢查?哪些檢查可以改、不能改呢?

不同專科的防疫短片,還包括:腫瘤科梁憲孫醫生提醒癌症病人防疫的注意事項、骨科周肇平醫生教路,在疫境下的熱門行山活動,應該選擇什麼時候行山、哪些路徑會較為適合自己……

 

相關文章:【養和防疫之道】有片:活力學生篇 – 劉焯霆物理治療師(betway体彩 物理治療師)

 

其他醫護短片陸續登場,留意養和醫療YouTube頻道﹕

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eCVnmGUmLAL37PB7S3Kk6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