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病患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1 Aug 2023 09:02:5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長期病患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精神健康】 長者、長期病患者做足日常防疫4式 減少孤獨感、情緒問題 強壯身心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9%95%b7%e8%80%85%e3%80%81%e9%95%b7%e6%9c%9f%e7%97%85%e6%82%a3%e8%80%85%e5%81%9a%e8%b6%b3%e6%97%a5%e5%b8%b8%e9%98%b2%e7%96%ab4%e5%bc%8f/ Tue, 12 May 2020 03:17: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625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全球,近期疫情雖稍有放緩,但長者尤其患有長期病患者仍然不能掉以輕心,因為一旦被感染,死亡率仍屬較高。betway体彩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表示,在疫情下,長者們防疫措施不可或缺。但若過分擔憂、長期被隔離等都會容易產生孤獨感,誘發情緒問題,影響食慾、吞嚥、服藥等,隨時令本身的病情惡化!長者、其家人和照顧者不妨由日常生活做起,做足以下防疫4式,共同強壯身心!

【精神健康】 長者、長期病患者做足日常防疫4式 減少孤獨感、情緒問題 強壯身心
betway体彩 老人科專科醫生梁萬福醫生表示,在疫情期間,家人或照顧者可協助長者由日常生活做起,有助長者保持身心健康。( 詳見附圖 8 個注意事項 )

 

梁萬福醫生指出,據全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資料顯示,長者的死亡率均屬較高,其中以武漢早期因感染而死亡的數字為例,80歲或以上群組死亡率為18%,70至80歲為10%,而60歲以上則為7%,50歲以下的少於1% ;意大利亦有研究指,長期病患者的染疫死亡率會倍增。故此必須加倍關注長者、長期病患者在疫情下的身心健康,應怎樣做呢?梁醫生建議長者的家人或照顧者可以協助長者做足以下4式,有助長者及長期病患者管理好自身疾病。

 

第1式:記錄身體狀況及日常作息時間表  監察健康狀况

常言道:「預防勝於治療。」無論是否身處疫情時期,長者都應該提升自我健康管理的意識,有助預防疾病。家人可以幫助或鼓勵長者自行記錄每天的身體狀况,有助監察長者健康。

「尤其是長期病患者,定期測量和記錄其血壓、血糖、體重、體溫,甚至排便情况;如有需要,更可考慮定期測量血氧濃度,因血氧濃度過低是感染肺炎的其中一個徵狀。」

梁醫生更建議,家人或照顧者可以為長者製作及填寫日常作息時間表,仔細記錄長者每天到過的地方及曾接觸的人士,一旦知悉相關感染個案,也可即時追查長者有否感染的風險和機會。

「當然也建議長者每年注射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也有助預防呼吸道疾病或嚴重併發症的出現。」

 

第2式:長者生活改變  易生孤獨感  溝通莫遲疑

為防疫,很多長者都要留在家中,又或原本居住在院舍或因病住院等的長者,此時難免都要暫受隔離之苦。梁醫生指出,長期少與家人見面,都會增加長者的孤獨感,導致容易出現情緒問題,甚至影響血壓、溝通能力等。

「曾有患初期認知障礙症的長者,因留院多月後,其溝通能力明顯下降。」梁醫生表示,疫症期間應多關懷長者,即使見面次數減少,亦要善用電話、視像等方式加強聯繫,減低長者的孤獨感。

他提醒,家人也要多關心長者的日常起居,因不少長者習慣每天早上晨運或到酒樓「嘆茶」,疫情下打亂了生活節奏,家人該怎辦呢?

「為免聚眾易受感染,酒樓堂食確實可免則免。不過,家人可嘗試以不同方式『補償』長者的『失落』,例如可代為外賣酒樓或餐廳食品,讓長者安坐家中享受『一盅兩件』,更理想的是為長者下廚,陪伴用膳。」若為非同住的子女或親人,不妨分批到長者家中聚餐,既可陪伴長者,也可避免同一時間多人聚集。

 

第3式:過度擔心致反效果 適量戶外運動有利無害

疫情下人人都擔心受病毒感染,梁醫生表示,部分長者或因此而選擇足不出戶或「消毒」過度,此舉反會對健康造成反效果。「例如有長者因擔心中招而頻密地使用消毒藥水、漂白水等清潔家居,有機會因吸入過量有害氣體,刺激呼吸系統,或因接觸過量消毒用品而引致皮膚敏感等問題。」他強調,若長者長時間逗留在家或少有接觸其他人士,相信做足基本的防疫措施、注意個人和家居衛生已足夠。

梁醫生表示,除非個別情况,否則適量的運動對長者尤其重要!建議長者可選擇到空氣流通、空曠的戶外地方舒展身心,盡量避免與非恆常聯繫的人士見面,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便可。

他更提醒有認知障礙症患者的家人,因不少患者都有遊走行為,不宜長時間待在家中。「家人或照顧者可多陪伴認知障礙症患者到屋苑內的空曠地方,或人流較少的公園散步、做運動,對他們的情緒亦有幫助。」

 

第4式:做足防疫措施  覆診、 按時服藥不可缺

不少人都擔心在疫情期間到醫院覆診,怕踏足高危地方有機會受感染。不過,梁醫生提醒必要的覆診不可免!「在醫院內應正確佩戴口罩、用酒精搓手液清潔雙手、避免接觸其他物品、按預約時間抵達醫院,盡量縮短逗留在醫院範圍的時間等,只要做足這些措施,受感染的機會相對較低。」

另一必須關注的是長者的服藥問題,梁醫生指出,不少長者都是長期病患者,例如患有高血壓、糖尿病、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柏金遜症等,這些病症都必須以藥物控制,若自行減藥或不服藥的後果可大可小。

「以柏金遜症患者為例,一旦用藥不當或停藥,會影響患者的吞嚥或活動能力,因此按時服藥十分重要。」梁醫生叮囑長者的家人或照顧者,若發覺長者情緒受困擾,例如出現食慾不振,甚至拒絕服藥等反應,宜及早求醫,以免病情惡化。

【精神健康】 長者、長期病患者做足日常防疫4式 減少孤獨感、情緒問題 強壯身心

提提你:長者身心健康由日常生活做起 8個注意事項

。每天記錄長者身體狀况、日常作息時間表

。長者宜每天保持適量運動,注意保持社交距離

。按時覆診、服藥,切勿自行減藥、停藥

。長者勿過度擔心「中招」,做足基本防疫措施便足夠

。家人多用電話、視像等方式與長者保持聯繫

。家人可分批陪伴長者用膳

。長者每年注射流感、肺炎鏈球菌等疫苗

。若發現長者情緒困擾,如食慾不振、吞嚥困難或拒絕服藥,應及早求醫

]]>
【抗疫你要知】糖尿病人防疫首要控制血糖 穩定情緒為上策 //www.afterroberto.com/%e6%8a%97%e7%96%ab%e4%bd%a0%e8%a6%81%e7%9f%a5-%e7%b3%96%e5%b0%bf%e7%97%85%e4%ba%ba%e9%98%b2%e7%96%ab%e9%a6%96%e8%a6%81%e6%8e%a7%e5%88%b6%e8%a1%80%e7%b3%96-%e7%a9%a9%e5%ae%9a%e6%83%85/ Thu, 02 Apr 2020 11:52: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726

早於今年2月初,廣東省和本港先後出現首宗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死亡個案,兩位患者同樣患有糖尿病,莫非糖尿病患者特別容易「中招」?betway体彩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盧國榮醫生強調,現階段暫未有任何實證顯示,糖尿病人會容易受此病毒感染,不過,若患者不幸受感染,其出現危重症的機會較大,因此防疫和控糖工作都絕對不能忽視。

【抗疫你要知】糖尿病人防疫首要控制血糖 穩定情緒為上策
betway体彩 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盧國榮醫生表示, 由於糖尿病人較容易出現併發症,因此一旦受病毒感 染,出現危重症的機會會較大,故防疫和控糖工作都 不能忽視。(陳國良攝)

 

相關文章:【抗疫你要知】癌症、糖尿病患者易中招? 抗疫日常7個實用Tips 積極為健康把關

1. 糖尿病患者易生併發症 防疫、個人衛生不可或缺

「糖尿病人較容易出現併發症,一旦受感染,其出現危重症的機會的確較大。」

盧醫生表示,本身有糖尿病並不代表其受感染的機會較大,關鍵取決於個人防疫措施和個人衛生是否做得足夠。「據近期內地的一項研究指出,一千多個新型冠狀病毒患者案例中,一般人出現危重個案約有15至20%,而糖尿病患者則有25至30%。若糖尿病患者同時有其他疾病,如心臟病或腎病等,出現嚴重併發症的機會會更大。」

【抗疫你要知】糖尿病人防疫首要控制血糖 穩定情緒為上策

一旦糖尿病患者不幸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盧醫生表示,治療方案包括用藥、劑量等都跟一般病者無異,惟若病人有腎功能問題,則要再作調整。

要減低感染機會,盧醫生建議,糖尿病患者必須做足防疫的基本措施外,更重要的是保持社交距離,如減少參與聚會、避免接觸有疫症病史或其緊密接觸等人士。「不過,適量的運動對糖尿病患者同樣重要。患者可到戶外做運動,盡量保持人與人之間2米的距離,對身心健康都有幫助。」

相關文章:【抗疫你要知】防疫飲食:長期病患者儲糧「吃」出抵抗力

 

2.  覆診、按時服藥 免血糖失控 輕鬆心情抗疫

「勿過分擔心疫情,因為緊張會影響睡眠質素,令體內類固醇升高,這樣會影響血糖水平,引致免疫系統變差……」

現時全港有約70多萬人患糖尿病,佔總人口約一成,還有部分屬隱性患者。盧醫生不諱言,以往患者以65歲以上人士佔多數,但近十年已有年輕化趨勢,約2、3成的患者在40歲或之前確診有糖尿病。「年輕患者由於他們身體器官功能始終較長者佳,出現併發症或病情危重的機會相對較小,但並不表示年輕患者可以掉以輕心。」

疫情持續,不少糖尿病人擔心要出入醫院、診所等高危地方易受感染,但盧醫生強調,無論長者或年輕糖尿病人都必須依時覆診和服藥,才能夠好好控制血糖,更切勿諱疾忌醫,延誤病情。「現時醫院和診所都會做好分流措施,以減低病人交叉感染風險。」他叮囑患者,千萬不要自行停藥,並要按時監察血糖,以維持正常的血糖指數。

3. 抗疫不要鬆懈 為下一個流感季節做足預防

未來疫情走向難以預估,但盧醫生寄語長期病患者,應留意下一個冬季或流感季節的到來。「當疫情過了一段時間後,一般人的防疫意識便會開始鬆懈,但長期病患者和糖尿病患者要繼續小心防疫外,更建議要每年注射流感疫苗,為自己做足預防,以減低患上流感的機會和其嚴重性。」盧醫生鼓勵患者要保持正面、積極心態為健康把關。

]]>
治療貼士:針對問題打破障礙 //www.afterroberto.com/%e6%b2%bb%e7%99%82%e8%b2%bc%e5%a3%ab-%e9%87%9d%e5%b0%8d%e5%95%8f%e9%a1%8c%e6%89%93%e7%a0%b4%e9%9a%9c%e7%a4%99/ Mon, 21 Oct 2019 08:18: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35 治療貼士:針對問題打破障礙
真空助勃器——王志鵬表示,患者使用真空助勃器,於陰莖根部套上膠環30分鐘後便需脫下。(鄧安琪攝)

【明報專訊】面對身體不適和殘疾,性生活難免障礙重重,有何應對方法?

■王:王志鵬

■邱:邱貴生

1. 肌肉痙攣

邱:患者在性行為前可先浸泡暖水,加速血液循環,放鬆肌肉,有助減少肌肉抽搐及痙攣。

2. 失禁

邱:部分中風及脊椎神經患者不能控制肛門肌肉,因此出現失禁。患者與伴侶性事前可避免進食,並預先鋪下膠墊,與伴侶事先溝通,讓對方有心理準備。

3. 勃起功能障礙

王:針對勃起功能障礙的患者,醫生除了處方俗稱「偉哥」的威而鋼口服藥,亦會教導患者使用真空助勃器;儀器製造負壓,令陰莖充血勃起,患者再以膠環套在陰莖底部,防止血液流失。

4. 性器官等敏感帶失去感覺

王:患者可浸泡在暖水或匿在被窩裏,做感官集中練習(sensate focus),發掘敏感帶。練習中,患者需要感受被撫摸的感覺,感受撫摸哪個部位令自己感到最愉悅、舒服,甚至有興奮的感覺。

]]>
調整心態 與伴侶「性溝通」 殘疾病患無阻性滿足 //www.afterroberto.com/%e8%aa%bf%e6%95%b4%e5%bf%83%e6%85%8b-%e8%88%87%e4%bc%b4%e4%be%b6%e3%80%8c%e6%80%a7%e6%ba%9d%e9%80%9a%e3%80%8d-%e6%ae%98%e7%96%be%e7%97%85%e6%82%a3%e7%84%a1%e9%98%bb%e6%80%a7%e6%bb%bf%e8%b6%b3/ Mon, 21 Oct 2019 08:13: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12
調整心態 與伴侶「性溝通」 殘疾病患無阻性滿足
最重要溝通——性治療師指出,伴侶需緊記親密行為並非與性高潮掛鈎,更重要是與對方溝通,滿足愛意。(zianlob@iStockphoto)

 

【明報專訊】「一個痙攣的身體怎可以突然變得柔軟?」香港婦女基督徒協會2016年赴荷蘭考察,訪問一名外國女士談及與殘疾者的性經驗時,驚訝儘管殘疾人士有身體缺陷,一樣可以享受性事,形容「這是magic」。

長期病患者及殘疾人士遇上不少性問題,如勃起困難、性高潮障礙等。性治療師表示,只要調整心態,做好預備工夫,疾病殘缺亦無阻性滿足,可以與伴侶享受magic。

根據政府2013年的統計,全港共有57萬名殘疾人士,如身體能力受限制、視覺障礙等。統計又選定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膽固醇過高及白內障為長期病患組別,計算出全港共有約137萬名長期病患者,佔當時總人口近兩成。以人數計絕非少數,但觸及他們的性健康議題時,社會聲音卻少之有少。

糖尿 癌症 皆可引致障礙

調整心態 與伴侶「性溝通」 殘疾病患無阻性滿足
邱貴生(鄧安琪攝)

不少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受生理因素影響,較難達到性滿足。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院長、認可性治療師邱貴生,以先天失明人士為例,他們自小失去視覺,缺少感官刺激,較難產生性興奮,「從小到大都沒有性畫面,除非有人主動撫摸他們,否則難以勾起性興奮的感覺」。至於長期病患者,邱舉例糖尿病患者的抵抗力及血液循環變差,引致性器官容易發炎,甚至出現勃起困難,影響性交。

部分癌症及脊髓神經線受損患者同樣面對性問題。醫管局社區復康中心高級職業治療師、認可性治療師王志鵬補充,部分前列腺癌患者接受前列腺切除手術後,陰莖神經受損,影響勃起功能;而脊椎神經受損者的受傷位置會成為「分水嶺」,受傷部位以下位置失去感官感覺,部分個案只有口唇及乳房能保留感官感覺。

但王志鵬亦觀察到,殘疾人士及長期病患者不少性問題也源於心理因素。他引用2015年的美國研究指,部分患癌女士接受子宮切除手術前,與醫護人員溝通不足,誤以為子宮遭切除後會大幅影響性生活,「子宮本身不是直接產生性興奮的地方,應是陰核、陰道、乳房或嘴唇,但這手術影響女士的自我形象,造成心理影響」。

性觀念偏差 「要受照顧如何性愛?」

調整心態 與伴侶「性溝通」 殘疾病患無阻性滿足
王志鵬(鄧安琪攝)

王志鵬指出,另一常見現象為殘疾人士的伴侶身兼照顧者角色,當二人處於「照顧與被照顧」的關係愈久,愈難展開性生活,這源於性觀念偏差,「以男士為例,部分人傳統地認為性是男士欺負女士的行為,當自己成為殘疾人士時,便會自問:『我還好意思要求太太為我提供性服務嗎?』換個角度,如果殘疾人士為女性,她也可能會想:「我已經不美、走樣,為何伴侶還要我?』」

面對以上種種情况,王志鵬表示在性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與患者及其伴侶一同面談,讓患者嘗試與伴侶「性溝通」,了解對方如何達到性滿足,「在不少個案中,女士會說如果要達到性滿足,最重要是丈夫不發脾氣,繼續愛惜及哄自己,別自暴自棄等……」。他補充,溝通過程中可讓雙方明白,即使自己有性功能障礙,亦不代表與伴侶失去性滿足。

探索親密方式 抱下吻下都可滿足

調整心態 與伴侶「性溝通」 殘疾病患無阻性滿足
方便描述——王志鵬表示,輔導室擺放着一張牀,讓求助人能憑物件,更易描述性交時的體位,助性治療師了解病人情况。(鄧安琪攝)

邱貴生舉出一真實個案,一名50多歲男士因中風而半身癱瘓,患病半年後,希望與太太重拾性生活,遂向性治療師求助。性治療師先詢問患者有否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如能否晨勃、自瀆情况等。如患者的勃起功能正常,伴侶需採取更主動的角色,改以口交或手交等性交方式;如果個案有勃起功能障礙,患者應與伴侶多溝通,探索其他親密方式,「別因身體限制而停止親密,其實抱下吻下都可以好滿足。最重要是雙方溝通」。

文:鄧安琪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譚談健康:甘迺迪和文翠珊皆是長期病患者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95%b7%e8%80%85%e5%81%a5%e5%ba%b7%e3%80%91%e8%ad%9a%e8%ab%87%e5%81%a5%e5%ba%b7%ef%bc%9a%e7%94%98%e8%bf%ba%e8%bf%aa%e5%92%8c%e6%96%87%e7%bf%a0%e7%8f%8a%e7%9a%86%e6%98%af%e9%95%b7%e6%9c%9f/ Mon, 14 Nov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01fb1d5223121e89cd781cc2641020fb 【明報專訊】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年輕和充滿活力,身體非常健康。但最近的研究發現,甘迺迪總統其實是受到很多病患纏繞的,他平均每天要吃超過八種藥,來維持他的身體健康,使他可以繼續每天的工作。

須定時打針服藥

最近的資料顯示,甘迺迪總統是患有愛迪生氏病(Addison's Disease),即腎上腺功能不足(Adrenal Insufficiency),亦即腎上腺無法分泌足夠的荷爾蒙,尤其是皮質醇(Cortisol);患者需要長期定時服用藥物,維持體內皮質醇的水平穩定,以保持身體正常運作。

腎上腺的荷爾蒙,尤其是皮質醇,對人體的新陳代謝非常重要。欠缺皮質醇,病人會感覺十分疲累,時常會血糖偏低,血液中的鈉也會偏低,但鉀卻偏高,嚴重者血壓也偏低,患者容易暈眩。

治療愛迪生氏病的方法,當然是給病人補充足夠的皮質醇,也即是類固醇。現在,我們知道原來長期服用類固醇,對身體有很多副作用,如骨質疏鬆症、血壓高、血糖偏高,以至糖尿病、白內障等;但在那時,醫生們並不知道類固醇有這麼多的副作用。也有專家認為,由於甘迺迪總統長期服用類固醇,引致骨質疏鬆、脊骨退化,而使他的脊骨承受不起他身軀的重量;長時間以來,他都需要用緊身衣和支架來支撐他的身體,使他的身體能長時間挺直。甘迺迪總統的背痛,和後來他需要做背脊的手術,很有可能是由於長期服用類固醇所引起的併發症。

堅強意志 應付繁重公務

英國首相文翠珊,是英國第二位女首相,她要領導英國脫歐,同時維護英國人的尊嚴和利益,責任重大。原來她也是一個長期病患者,患有嚴重的糖尿病,每天都要注射胰島素,當然也要定時監測血糖。但看她精神飽滿,有決心、有能力在這困難時期領導英國,完完全全沒有因為有病而使她退縮和猶豫。

我們可以見到他們兩人,雖然有長期病患,每天都要定時打針服藥,但都可以有效地工作,而且擔當先進國家領袖的位置,應付巨大的壓力和繁重的公務,完全沒有問題。我們就知道,就算身體有些疾病,只需要按照醫生指示,定時服藥,保持身體健康,加上堅強的意志和耐力,依然是可以為自己的目標奮鬥,為社會作出不凡的貢獻。

作者簡介:腎病科專科醫生,關心健康,關心社會

文:譚國權

]]>
【明報專訊】美國已故總統甘迺迪,一向給人的印象是年輕和充滿活力,身體非常健康。但最近的研究發現,甘迺迪總統其實是受到很多病患纏繞的,他平均每天要吃超過八種藥,來維持他的身體健康,使他可以繼續每天的工作。

須定時打針服藥

最近的資料顯示,甘迺迪總統是患有愛迪生氏病(Addison’s Disease),即腎上腺功能不足(Adrenal Insufficiency),亦即腎上腺無法分泌足夠的荷爾蒙,尤其是皮質醇(Cortisol);患者需要長期定時服用藥物,維持體內皮質醇的水平穩定,以保持身體正常運作。

腎上腺的荷爾蒙,尤其是皮質醇,對人體的新陳代謝非常重要。欠缺皮質醇,病人會感覺十分疲累,時常會血糖偏低,血液中的鈉也會偏低,但鉀卻偏高,嚴重者血壓也偏低,患者容易暈眩。

治療愛迪生氏病的方法,當然是給病人補充足夠的皮質醇,也即是類固醇。現在,我們知道原來長期服用類固醇,對身體有很多副作用,如骨質疏鬆症、血壓高、血糖偏高,以至糖尿病、白內障等;但在那時,醫生們並不知道類固醇有這麼多的副作用。也有專家認為,由於甘迺迪總統長期服用類固醇,引致骨質疏鬆、脊骨退化,而使他的脊骨承受不起他身軀的重量;長時間以來,他都需要用緊身衣和支架來支撐他的身體,使他的身體能長時間挺直。甘迺迪總統的背痛,和後來他需要做背脊的手術,很有可能是由於長期服用類固醇所引起的併發症。

堅強意志 應付繁重公務

英國首相文翠珊,是英國第二位女首相,她要領導英國脫歐,同時維護英國人的尊嚴和利益,責任重大。原來她也是一個長期病患者,患有嚴重的糖尿病,每天都要注射胰島素,當然也要定時監測血糖。但看她精神飽滿,有決心、有能力在這困難時期領導英國,完完全全沒有因為有病而使她退縮和猶豫。

我們可以見到他們兩人,雖然有長期病患,每天都要定時打針服藥,但都可以有效地工作,而且擔當先進國家領袖的位置,應付巨大的壓力和繁重的公務,完全沒有問題。我們就知道,就算身體有些疾病,只需要按照醫生指示,定時服藥,保持身體健康,加上堅強的意志和耐力,依然是可以為自己的目標奮鬥,為社會作出不凡的貢獻。

作者簡介:腎病科專科醫生,關心健康,關心社會

文:譚國權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27BB003_.jpg;

]]>
【了解關節痛】換關節後 膝頭痛上痛? 多管齊下 痛楚拜拜!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95%b7%e8%80%85%e5%81%a5%e5%ba%b7%e3%80%91%e6%8f%9b%e9%97%9c%e7%af%80%e5%be%8c-%e8%86%9d%e9%a0%ad%e7%97%9b%e4%b8%8a%e7%97%9b%ef%bc%9f-%e5%a4%9a%e7%ae%a1%e9%bd%8a%e4%b8%8b-%e7%97%9b/ Mon, 03 Oct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4fcee50747dee4efa3eb67464fc40ee2 【明報專訊】不少長者受膝痛困擾,為了減痛,為了自由活動,香港每年約有400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

然而,病人手術後可能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有時會覺得痛楚比手術前更甚;而傳統的鎮痛方法,副作用大,又會產生更多不適。過去十年醫學界就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發現只要多管齊下,如早於手術前開始止痛,手術中混合多種止痛藥的雞尾酒注射,加上手術後盡早接受復康訓練,令病人痛楚大減,加快康復。

作嘔痕癢 嗎啡副作用大

若你細心留意,身邊的長者,可能正受膝痛困擾,出入要靠拐杖、不能上落樓梯、不願遠行,甚至不能蹲下上廁所,膝關節退化對生活影響很大。

本港人口老化,加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因膝關節退化而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數不斷增加,現時本港每年進行這類手術估計大約有4000宗。不過,病人術後仍要服用止痛藥止痛,而傳統鎮痛方法,如非類固醇止痛藥和嗎啡的止痛效果並不理想,以嗎啡為例,不少病人術後受嗎啡副作用困擾,如惡心、嘔吐、皮膚痕癢,劑量重更會引致便秘,甚至影響呼吸。所以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利用傳統方法鎮痛,反而會令病人產生更多痛楚和不適。

過去十年,醫學界就如何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減少使用單一方式減痛;最近五至六年,手術鎮痛管理技術亦躍前一大步,不單住院時間縮短,也加快了康復。

究竟是如何做得到?

要知道如何減少痛楚,先要知道痛從哪裏來。

病人因關節痛求醫,但原來開刀後反而會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所以病人有時會覺得痛楚反而比手術前加劇。

人體皮下有許多神經末梢,其中包括「傷害感受體」,當它被接觸,便會觸發化學物質,產生信息傳到脊椎,再傳至大腦,於是我們便會感到痛楚。神經線會經過股神經線及坐骨神經線,因此痛楚會遍及身體不同部位。所以,若手術時傷口愈小,觸及神經痛的風險便愈小。

要減痛,在手術前、手術中和術後都要下工夫。

手術前數小時服止痛藥

(一)手術前

痛包含心理因素,因此要讓病人明白手術前後過程,減少心理壓力。病人亦需要有合理期望,例如傷口腫痛一般維持四至六周,但程度會與日俱減。清楚解釋手術情况,讓病人明白將會發生什麼事。

手術前的超前鎮痛也十分重要。超前鎮痛是目前外科手術常見的做法,即病人在未出現痛楚前,通常是術前數小時,先處方止痛藥,減弱將來出現的痛楚的傳導和信號。術後也會處方此類藥物止痛。

雞尾酒注射鎮痛 康復較快

(二)手術中

從前用很多硬膜外的鎮痛、神經阻滯或嗎啡藥,現時最有效是雞尾酒注射,也是國際主流方法。硬膜外鎮痛能有效針對下肢傷口痛楚,但此藥會影響膀胱神經,部分病人因此出現小便困難,所以愈來愈不流行。神經阻滯要靠麻醉科醫生在術前用儀器找出病人的股神經,透過導管連續注入止痛藥,故有一定風險;術後亦有可能影響下肢股四頭肌,阻慢康復進度,而且只能處理前方股神經線控制的傷口痛楚。

雞尾酒注射是混合不同藥物,注射在傷口和關節內軟組織。研究發現,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一樣。另外一些病人的膝關節在術前因嚴重變形引發痛楚而無法伸直,術後也無法改善,但雞尾酒注射可大大減少整個關節腫痛,改善此情况。

雞尾酒注射治療的好處是沒有明顯副作用,病人能快速康復。我曾於2012年發表一篇文章比較雞尾酒注射和傳統神經阻滯的止痛效果,研究對象是瑪麗醫院16名病人,兩腳同時有相同程度膝關節炎,需要先後接受換骱手術,每次術後分別用神經阻滯和雞尾酒注射作為主要鎮痛手段,比較兩邊膝蓋術後的痛楚程度。結果顯示,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相若,利用雞尾酒注射,整體手術時間明顯較短,並減少股神經注射的潛在風險。這方法在醫學界逐漸普及,成為現今同類手術的鎮痛主流方式。

(三)術後康復

以往病人術後使用嗎啡,通常要直至第三天才能下牀。另外病人要使用引流管帶走瘀血、會有出血風險而需要輸血,也增加住院時間。

現時的手術,輸血減少,鎮痛做得好,病人術後翌日甚至即日已可落牀走動。換骱手術病人,十年前要住院兩星期;五至六年前,也要至少住院七至十天,現時則五至七天已可自行步出醫院,可見此手術的發展隨着時代不斷進步。

■知多啲

減少出血 縮住院時間

除了鎮痛,防止出血及輸血也可加快康復。

一般膝關節置換手術平均出血約500至800毫升,部分更達到1000毫升。如能減少出血和輸血,不但減低感染風險,也可縮短住院時間。大型研究發現,輸血增加關節置換手術感染風險,英國骨科學會在200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10%骨科手術需要輸血,其中單是換骱手術已佔39%,數字也頗驚人。

輸血太多可致深層血管栓塞

輸血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反應,是身體過敏性反應,嚴重的可影響心肺循環系統。關節置換最擔心感染,一旦出現感染,病人可能要再接受手術,甚至要把人工關節拆下重做手術。因此要把感染風險減至最低,很多大型研究都顯示目前的感染風險已降至1至2%。

輸血太多還會出現深層血管栓塞(DVT)的危險。有文獻報告指出,研究了138名接受手術的病人,發現13人有深層血管栓塞,他們都是輸血六包或以上,比率接近10%(9.4%)。

香港輸血其實十分安全,紅十字會會檢驗血包是否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愛滋病毒和HTLV病毒感染以及梅毒,這些病毒性的感染風險已十分低,但因種種原因,如運送過程、人為因素等亦會出現細菌性感染。

文:骨科專科醫生吳富源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
【明報專訊】不少長者受膝痛困擾,為了減痛,為了自由活動,香港每年約有4000宗膝關節置換手術。

然而,病人手術後可能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有時會覺得痛楚比手術前更甚;而傳統的鎮痛方法,副作用大,又會產生更多不適。過去十年醫學界就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發現只要多管齊下,如早於手術前開始止痛,手術中混合多種止痛藥的雞尾酒注射,加上手術後盡早接受復康訓練,令病人痛楚大減,加快康復。

作嘔痕癢 嗎啡副作用大

若你細心留意,身邊的長者,可能正受膝痛困擾,出入要靠拐杖、不能上落樓梯、不願遠行,甚至不能蹲下上廁所,膝關節退化對生活影響很大。

本港人口老化,加上不良生活飲食習慣,因膝關節退化而接受膝關節置換手術的人數不斷增加,現時本港每年進行這類手術估計大約有4000宗。不過,病人術後仍要服用止痛藥止痛,而傳統鎮痛方法,如非類固醇止痛藥和嗎啡的止痛效果並不理想,以嗎啡為例,不少病人術後受嗎啡副作用困擾,如惡心、嘔吐、皮膚痕癢,劑量重更會引致便秘,甚至影響呼吸。所以在膝關節置換手術後,利用傳統方法鎮痛,反而會令病人產生更多痛楚和不適。

過去十年,醫學界就如何減輕膝關節置換手術病人的痛楚做了不少研究,減少使用單一方式減痛;最近五至六年,手術鎮痛管理技術亦躍前一大步,不單住院時間縮短,也加快了康復。

究竟是如何做得到?

要知道如何減少痛楚,先要知道痛從哪裏來。

病人因關節痛求醫,但原來開刀後反而會觸及傷口的「傷害感受體」的神經受體,所以病人有時會覺得痛楚反而比手術前加劇。

人體皮下有許多神經末梢,其中包括「傷害感受體」,當它被接觸,便會觸發化學物質,產生信息傳到脊椎,再傳至大腦,於是我們便會感到痛楚。神經線會經過股神經線及坐骨神經線,因此痛楚會遍及身體不同部位。所以,若手術時傷口愈小,觸及神經痛的風險便愈小。

要減痛,在手術前、手術中和術後都要下工夫。

手術前數小時服止痛藥

(一)手術前

痛包含心理因素,因此要讓病人明白手術前後過程,減少心理壓力。病人亦需要有合理期望,例如傷口腫痛一般維持四至六周,但程度會與日俱減。清楚解釋手術情况,讓病人明白將會發生什麼事。

手術前的超前鎮痛也十分重要。超前鎮痛是目前外科手術常見的做法,即病人在未出現痛楚前,通常是術前數小時,先處方止痛藥,減弱將來出現的痛楚的傳導和信號。術後也會處方此類藥物止痛。

雞尾酒注射鎮痛 康復較快

(二)手術中

從前用很多硬膜外的鎮痛、神經阻滯或嗎啡藥,現時最有效是雞尾酒注射,也是國際主流方法。硬膜外鎮痛能有效針對下肢傷口痛楚,但此藥會影響膀胱神經,部分病人因此出現小便困難,所以愈來愈不流行。神經阻滯要靠麻醉科醫生在術前用儀器找出病人的股神經,透過導管連續注入止痛藥,故有一定風險;術後亦有可能影響下肢股四頭肌,阻慢康復進度,而且只能處理前方股神經線控制的傷口痛楚。

雞尾酒注射是混合不同藥物,注射在傷口和關節內軟組織。研究發現,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一樣。另外一些病人的膝關節在術前因嚴重變形引發痛楚而無法伸直,術後也無法改善,但雞尾酒注射可大大減少整個關節腫痛,改善此情况。

雞尾酒注射治療的好處是沒有明顯副作用,病人能快速康復。我曾於2012年發表一篇文章比較雞尾酒注射和傳統神經阻滯的止痛效果,研究對象是瑪麗醫院16名病人,兩腳同時有相同程度膝關節炎,需要先後接受換骱手術,每次術後分別用神經阻滯和雞尾酒注射作為主要鎮痛手段,比較兩邊膝蓋術後的痛楚程度。結果顯示,術後首三天的鎮痛效果跟注射神經阻滯的方法相若,利用雞尾酒注射,整體手術時間明顯較短,並減少股神經注射的潛在風險。這方法在醫學界逐漸普及,成為現今同類手術的鎮痛主流方式。

(三)術後康復

以往病人術後使用嗎啡,通常要直至第三天才能下牀。另外病人要使用引流管帶走瘀血、會有出血風險而需要輸血,也增加住院時間。

現時的手術,輸血減少,鎮痛做得好,病人術後翌日甚至即日已可落牀走動。換骱手術病人,十年前要住院兩星期;五至六年前,也要至少住院七至十天,現時則五至七天已可自行步出醫院,可見此手術的發展隨着時代不斷進步。

■知多啲

減少出血 縮住院時間

除了鎮痛,防止出血及輸血也可加快康復。

一般膝關節置換手術平均出血約500至800毫升,部分更達到1000毫升。如能減少出血和輸血,不但減低感染風險,也可縮短住院時間。大型研究發現,輸血增加關節置換手術感染風險,英國骨科學會在2002年發表的研究指出,10%骨科手術需要輸血,其中單是換骱手術已佔39%,數字也頗驚人。

輸血太多可致深層血管栓塞

輸血最常見的副作用是發燒反應,是身體過敏性反應,嚴重的可影響心肺循環系統。關節置換最擔心感染,一旦出現感染,病人可能要再接受手術,甚至要把人工關節拆下重做手術。因此要把感染風險減至最低,很多大型研究都顯示目前的感染風險已降至1至2%。

輸血太多還會出現深層血管栓塞(DVT)的危險。有文獻報告指出,研究了138名接受手術的病人,發現13人有深層血管栓塞,他們都是輸血六包或以上,比率接近10%(9.4%)。

香港輸血其實十分安全,紅十字會會檢驗血包是否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愛滋病毒和HTLV病毒感染以及梅毒,這些病毒性的感染風險已十分低,但因種種原因,如運送過程、人為因素等亦會出現細菌性感染。

文:骨科專科醫生吳富源

編輯:高卓怡

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5-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