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食因緣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5 Sep 2023 10:38:5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醫食因緣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特徵:乳房有腫塊、疼痛 多見20至40歲女性 中醫針藥結合治療(醫食因緣)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6%88%bf%e7%96%be%e7%97%85-%e4%b9%b3%e8%85%ba%e5%a2%9e%e7%94%9f%e7%89%b9%e5%be%b5%e4%b9%b3%e6%88%bf%e6%9c%89%e8%85%ab%e5%a1%8a%e3%80%81%e7%96%bc%e7%97%9b-%e5%a5%b3%e6%80%a7%e5%81%a5%e5%ba%b7/ Thu, 01 Sep 2022 02:46: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269 【明報專訊】乳房疾病當中,乳腺增生是最常見問題,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特徵是單側或雙側乳房有腫塊,伴隨疼痛,與月經周期、情緒變化相關。很多人不知道乳房也可以針灸,加速乳房周圍血液循環,令胸部氣血旺盛,乳腺疏通,從而令乳房得到充分營養。臨牀上,針灸乳房可治療乳房疾病。


相關文章:【乳癌】時刻關注乳房健康 預防乳癌由健康生活開始(衛生處方)


乳腺增生多發於20至40歲女性  乳房腫塊可疼痛至影響睡眠

不少女士受乳房疾病困擾,或對乳房脹痛、硬塊掉以輕心。當中乳腺增生是最常見問題,這既非炎症又非腫瘤的良性增生,好發於20至40歲女性,屬中醫「乳癖」範疇,特徵是單側或雙側乳房有腫塊,伴隨疼痛,與月經周期、情緒變化相關。腫塊一般大小形態不一,邊界不清,質地不硬,活動度高。中醫以針藥結合,標本兼治,臨牀效果不錯。

陳小姐,21歲,雙側乳房脹痛3年餘;今年初情况加重,曾求診西醫,超聲波檢查顯示雙側乳房均有乳腺增生,激素治療後緩解。最近1個月乳房脹痛甚,睡覺時會痛醒。每當生氣激動及經前1周,均感覺脹痛加劇,甚則不能觸摸。經後脹痛稍緩解,但仍脹滿疼痛。她平素易怒,常無故煩躁不安,睡眠欠佳。經期不準,月經量較少,色暗紅。納少不欲食,舌淡暗紅,苔薄白,脈弦細。

觸診發現患者雙側乳房脹硬,可摸到多個大小不等、圓形質韌結節樣塊,推之移動,壓痛拒按,雙腋下淋巴無異常。根據徵狀,訂立針灸結合中藥治療,治法以健脾益氣、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為主。

針灸以乳房為主,配合手足陽明經、足厥陰肝經的穴位,標本兼治。取穴有(雙側):阿是穴(乳腺增生處)、膻中、乳根、屋翳、天溪、期門,配合手部穴位天宗、外關、合谷,足部胃經穴位足三里,肝經穴位三陰交、太衝,隔日針灸1次,每次留針20至30分鐘。

以中醫經絡來說,乳房屬胃經,肝經上達乳頭。因此選穴除了以局部(乳房、乳腺)為主,也配合遠端穴位疏通肝、胃經的經絡,調節全身整體氣血對治療也很重要。

同時針對患者乳房脹痛甚,肝鬱脾虛血瘀的體質,處方7日中藥,每月經前10天開始服藥,至經期停藥。每日2次,每次1劑,治法以健脾益氣、疏肝活血、軟堅散結為主。使用加味消遙散作為主方,並加香附和海藻等以理氣、散結,乳香、沒藥活血止痛。

此類疾病由七情內傷引發,尤其是失眠、月經失調及乳腺增生等婦科疾病,故問診時應詳細了解患病經過,給予心理疏導,適當消除緊張情緒,提升睡眠質素,有利加強療效。

治療1月餘,陳小姐最初半個月隔日針灸1次,每日服藥;待有明顯改善後,每周至少1次覆診針灸及服中藥。雙側乳房逐漸變柔軟不痛,月經期前後情况也穩定,睡眠胃口都不錯。


【乳房疾病】乳腺增生特徵:乳房有腫塊、疼痛 多見20至40歲女性 中醫針藥結合治療(醫食因緣)
乳腺增生的特徵是單側或雙側乳房有腫塊,伴隨疼痛,與月經周期、情緒變化相關。

每日沐浴後按壓穴位

治療過程中,囑咐患者每日按摩乳房周邊穴位及肝經、胃經穴位,局部刺激乳腺,增進乳房的氣血循環,促進乳房周邊組織的淋巴循環及全身氣血的調整。用拇指腹按壓針灸穴位,每個穴位深壓揉按30下,每下深壓停留3秒,按壓時會有明顯痠脹感。每天按摩,直到症狀完全消失為止。飯後半小時較不建議按壓穴道,在沐浴後全身血液循環較好時按壓效果更好。

每人體質及情况不同,內容僅供參考。如有乳房不適,出現腫痛、硬塊,應及早診治。


相關文章:【經期】月經周期不準、流量多少和顏色深淺 反映身體有問題?中西醫:紓緩經痛6招傍身


文:李騫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註冊中醫)

]]>
【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9%85%b8%e5%80%92%e6%b5%81-6%e5%80%8b%e5%85%b8%e5%9e%8b%e7%97%87%e7%8b%80-%e4%b8%ad%e9%86%ab%e9%a3%b2%e9%a3%9f%e4%b8%8d%e7%af%80%e5%a3%93%e5%8a%9b%e5%a4%a7/ Thu, 18 Aug 2022 08:04: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166 【明報專訊】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壓力過大、憂思過度?原來都可以導致胃酸倒流,中醫稱此為「吐酸」,在臨牀上常見。典型症狀包括胸口灼熱刺痛、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慢性咳嗽、口苦等。病機主要與五臟中的肝、脾失調有關,以致影響飲食運化功能。通過內服中藥,調整飲食作息,理氣和胃,可改善胃酸倒流帶來的不適。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胃酸倒流6個症狀 飲食不節 壓力過大 肝胃不和

胃酸倒流的具體病理,主要涉及連接胃與食道的賁門過度鬆弛、關閉不緊,以致胃液和胃中未消化的食物很容易通過賁門往上逆流;以及由於胃腸蠕動功能紊亂,或因肥胖、懷孕等導致腹脹、腹壓過大,胃酸及胃內容物就可能被推擠出胃部,進入食道,形成胃食道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年齡增長、吸煙、飲酒、精神壓力、高脂或高糖飲食等,都會增加胃酸倒流的風險。

中醫認為吐酸其中一種常見病因與肝胃不和有關,屬實證。由於飲食不節,如暴飲暴食、進食太多難消化食物;或情志不舒,如壓力過大、憂思過度等,可導致食滯胃腸或肝氣鬱結。當肝臟負責調暢氣機的功能受影響,肝失疏泄,氣機運行不暢,便可形成氣滯,妨礙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功能。

在正常情况下「胃氣以降為順」,若因氣機阻滯引致胃失和降,胃氣上逆,便可出現噯氣、呃逆、反酸、嘔吐等問題。患者會出現胸悶、腹脹、惡心、食慾不振、身體兩側脹痛(脅痛)、時常唉聲嘆氣、舌色暗、舌面上可見瘀斑瘀點等。

要改善因肝胃不和而引起的吐酸,需要疏肝、理氣、和胃,減輕脹氣,幫助消化。常用的中藥包括柴胡、枳殼、厚朴、佛手、陳皮、炒麥芽等;中藥方劑則包括柴胡疏肝散、平胃散等。


(AlonzoDesig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AlonzoDesig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過食生冷 脘腹受寒 脾胃氣虛

另一種常見吐酸原因是脾胃氣虛,屬虛證。由於年老體衰,或過食生冷、脘腹受寒等,以致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的能力欠佳,即使正常飲食也有可能出現消化不良。當食物停留在消化道的時間增加,便會產生大量氣體,導致脘痞腹脹,增加吐酸風險。而且中醫認為脾主肌肉,脾胃氣虛,可引致肌肉鬆軟,升提乏力,患者不僅會感覺體力不支、肌肉不實、易倦乏力,如果消化道的肌肉也因氣虛而變得鬆弛無力,也會增加胃氣上逆造成吐酸的機率。

脾胃氣虛者在臨牀上的典型症狀,包括神疲體倦、氣短乏力、面色蒼白、身體浮腫、語聲低微乏力、食少、容易腹瀉等。診舌時可見舌體腫脹或胖大,以致舌邊滿佈齒痕,舌苔質地潤滑。

要改善因脾胃氣虛而引起的吐酸,需要健脾補氣,輔以行氣,促進消化功能,增加氣力,升提舉陷。常用的中藥包括黃芪、黨參、白朮、砂仁等;中藥方劑包括補中益氣湯、四君子湯、香砂六君子湯等。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梁小玲


【胃酸倒流】6個典型症狀:胸口灼熱、反酸、吞嚥不順、喉嚨有異物感、咳嗽、口苦 中醫:飲食不節壓力大肝胃不和
吐酸成因——中醫認為, 吐酸常見原因有二,一是肝胃不和,屬實證;另一是脾胃氣虛,屬虛證。(設計圖片,deeepblue@iStockphoto)

對應貼士:改善坐姿 預防吐酸

要預防胃酸倒流,飲食要定時,不要暴飲暴食。食物選擇方面應少吃油膩、太甜、辛辣、生冷等刺激食物,如肥肉、甜點、辣椒、凍飲、咖啡、濃茶等,以及容易產氣的難消化食物,如米粉、即食麵、果仁、薯仔、豆製品、奶製品等。也建議患者少食多餐,多吃瓜類及深綠色蔬菜,戒煙酒。用餐時不要狼吞虎嚥,要慢慢進食,把食物充分嚼碎才吞下,可減輕腸胃的負擔,幫助消化。晚餐不宜吃得太急太飽,用餐後最好等2、3小時才上牀睡覺,以免在睡覺時因胃氣脹及消化力減慢、肌肉放鬆,加上平臥的姿勢而誘發胃酸倒流。


戒吃辛辣——預防胃酸倒流,要少吃油膩、辛辣、太甜、生冷食物,少食多餐。(ygolub@iStockphoto)
戒吃辛辣——預防胃酸倒流,要少吃油膩、辛辣、太甜、生冷食物,少食多餐。(ygolub@iStockphoto)

相關文章:哮吼症初期症狀如感冒 狗吠般的咳嗽聲嚴重影響兒童呼吸 了解哮吼症的5個常見警號


亢奮動怒焦慮 肝火上炎

除調整飲食習慣外,調暢情志對防治胃酸倒流也十分重要。精神過於亢奮、動怒、焦慮緊張,易引起肝火上炎或氣機鬱滯。根據五行「木剋土」的規律,肝木過盛將會過度遏制脾土的功能,造成胃酸過多、脹氣、胃腸動力減慢。因此對平日容易焦慮緊張的人來說,鼓勵他們學習鬆弛減壓,檢視壓力源頭,並嘗試改變看待事物的態度,以紓緩精神壓力。用餐後不宜馬上做緊張的活動,如埋首工作、玩電子遊戲等,建議可輕鬆散步15至20分鐘,配合深呼吸、輕柔按摩腹部的動作,促進消化。

還有一個容易被人忽略的地方,就是要注意日常的姿勢。如經常坐在太軟的椅子、沙發、睡牀上,或者長時間寒背、躬身、收腹,因為下腹的壓力增加,或會妨礙消化,有可能引起脹氣和胃酸倒流。因此平日應留意坐着時要把腰板挺直,以理順氣機。而坐墊硬度亦宜保持適中,不宜太軟,避免坐下時身體過於凹陷,影響筋骨和腸胃健康。


拆解迷思:胃酸過多直接湧出?

很多人以為當胃酸過多時,胃酸便會直接湧出胃部而造成胃酸倒流,其實並不正確。真正原理是當胃酸過多時,會刺激胃壁黏膜導致炎症反應,除可引起痛楚外,更會妨礙消化功能,造成脹氣。當消化道的壓力過大時,胃內的胃液、氣體及內容物便有可能通過賁門逆流到食道,甚至造成惡心、噯腐吞酸等。

中醫認為胃酸過多主要與「肝旺脾虛」有關,治療宜清瀉肝火,兼理氣和胃,常用方劑如半夏瀉心湯、小柴胡湯,或由中藥浙貝母、海螵蛸(烏賊骨)組成的偏方「烏貝散」,有安胃制酸的功效。


相關文章:【健康減肥】假期暴食?肥胖、消化不良、便秘怎辦?專家教你有營飲食慎防三高、脂肪肝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醫食因緣:憂染疫 長者困家身心失調(附食療湯水食譜)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9%a3%9f%e5%9b%a0%e7%b7%a3%ef%bc%9a%e6%86%82%e6%9f%93%e7%96%ab-%e9%95%b7%e8%80%85%e5%9b%b0%e5%ae%b6%e8%ba%ab%e5%bf%83%e5%a4%b1%e8%aa%bf/ Mon, 06 Jul 2020 04:25: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297 【明報專訊】踏入炎夏,疫情並沒有因氣溫升高而消失,大家仍然要堅守各種防疫措施,提高個人衛生意識,希望可減少接觸致病原的風險。長期抗疫,不少人因過度憂慮、缺乏運動或社交、作息規律混亂等原因,導致身心失調。

醫食因緣:憂染疫 長者困家身心失調(附食療湯水食譜)
減少出外——為減低感染風險,不少長者減少出外,導致活動不足,影響身心健康。(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xijian@iStockphoto)

在防疫與身心健康之間,如何取得平衡?

為搶購口罩、廁紙等物資而陷入恐慌,寸步不敢離家,頻繁地洗手和消毒器物等,這一幕幕的情景,很多人仍然印象深刻。在疫症流行期間,長者是相對弱勢的一群,身體機能退化、慢性病患和免疫力下降,都會增加感染風險;一旦不幸受感染,又會較容易出現重症而且較難康復。如果加上自理能力欠佳、對複雜資訊判斷力不足等因素,不僅影響健康,也會對情緒構成負面影響。

久坐久臥傷氣 衰退難補救

為減低感染風險,不少長者會減少外出,但困在家裏無所事事,久坐久臥,缺乏鍛煉,擾亂平日作息規律,對身心健康都有害無益。中醫認為「久臥傷氣」、「久坐傷肉」,缺乏活動和鍛煉,身體機能會因運動不足而衰退,體能下降,除容易感到乏力、稍事活動會氣喘外,亦導致飲食及水液的運化欠佳,引起食慾不振、消化不良、大便秘結、四肢浮腫等。有研究指長者不活動一星期,體力會顯著下降,肌肉開始萎縮,毛病會陸續浮現,更會使免疫力減弱。衰退一旦形成,要補救及追回是相當困難。生活作息搞亂,欠缺規律,如在白天休息過多,導致晚上睡不着,容易產生消化和睡眠問題,睡眠欠佳會加劇疲勞,以及影響四肢乏力、頭暈等,令長者更不願意活動,形成惡性循環。

海量資訊難消化 思慮傷脾

更甚者,若為疫情而憂心忡忡,過度焦慮,睡不好,吃不下,胡思亂想,招致情緒低落、抑鬱、焦慮等問題。長者身體機能下降,對抗精神壓力能力較差,容易擔憂、恐懼。而在資訊爆炸的今天,長者打開電視或手機,有關疫情資訊便鋪天蓋地而來。對應海量資訊,一般人尚未必有能力理智分析,更何况長者。如果經常受這些資料、信息,甚至假消息、假新聞牽動情緒,中醫觀點是「思慮傷脾」、「驚恐傷腎」。外在刺激加上體質衰退雙重影響之下,情緒會變得更惶恐焦慮,心情更易低落,消極負面的心情影響臟腑機能,導致消化不良、失眠、心悸、頭痛等徵狀。

從目前疫情發展來看,我們或許需要與新冠病毒長期共存。我們必須想辦法預防感染,亦要維持正常生活。抗疫期間,應該保持規律生活,作息、飲食定時;即使減少外出,也要避免長時間在家中百無聊賴,嘗試發掘有益身心的興趣、學習新事物,充實生活。即使需要自我隔離也要抱着積極、正向的心境。一定要維持適量運動鍛煉,刺激血氣運行,防止衰退。縱使家中空間有限,可做原地踏步鍛煉心肺機能,做伸展運動改善柔軟度,做負重運動訓練肌力,以至改善平衡協調的體操、八段錦等,都是理想的選項。

在家運動 隔空社交

此外,抗疫期間亦不宜自我封閉,需要保持一定社交活動。即使未能見面交流,亦可以通過電話、信息、視像會議等形式,與親友保持聯絡,擺脫孤獨,減少負面情緒。要相信科學和專業人士意見,避免道聽塗說,如有需要,應請教專業人士,或主動尋求輔導協助。部分長者不諳現代科技,或生活欠缺主動,老友記可以互相鼓勵、互相扶持,亦鼓勵年輕一輩多關心身邊長者,了解他們需要和給予協助,一起合力跨過難關。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食療貼士:炎夏少郁動積濕 飲湯補氣助消化

夏天炎熱,體力消耗較多,如果同時減少活動、疏於鍛煉,容易出現氣虛失調。中醫認為,脾胃氣虛令運化飲食及水液能力欠佳,會導致體內積濕。氣虛濕重的人,常見體力下降、容易疲倦、食慾不振、容易胃脹、身體浮腫、周身痠痛、舌體腫脹、舌苔厚膩。在治療及食療方面,可以配合補氣、健脾、祛濕,增強體力、促進消化。

醫食因緣:憂染疫 長者困家身心失調(附食療湯水食譜)
黨參(資料圖片)

黃芪黨參淮山扁豆茯苓瘦肉湯

材料:黃芪20克、黨參20克、淮山30克、扁豆15克、茯苓15克、生薏仁15克、熟薏仁15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做法:先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將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健脾益氣、祛濕

]]>
【人生下半場】醫食因緣:從調整臟腑入手 滋陰潤膚踢走秋乾痕癢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a%ba%e7%94%9f%e4%b8%8b%e5%8d%8a%e5%a0%b4%e3%80%91%e9%86%ab%e9%a3%9f%e5%9b%a0%e7%b7%a3%ef%bc%9a%e5%be%9e%e8%aa%bf%e6%95%b4%e8%87%9f%e8%85%91%e5%85%a5%e6%89%8b-%e6%bb%8b%e9%99%b0%e6%bd%a4/ Tue, 08 Oct 2019 08:30: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860
【人生下半場】醫食因緣:從調整臟腑入手 滋陰潤膚踢走秋乾痕癢
秋乾痕癢——身體老化加上天氣乾燥,長者皮膚因而較容出現乾燥、脫屑、痕癢等問題。(deeepblue@iStockphoto)

【明報專訊】皮膚是身體最大器官,隨年齡增加,皮膚也會出現老化。老年人皮膚往往較粗糙而且乾燥。如果加上天氣乾燥,或受長期病患影響,皮膚乾燥痕癢的問題便會惡化。中醫認為年老皮膚乾燥與陰虛、津液不足有關,通過藥物、食療,以及適當的皮膚護理,有助滋陰潤膚,擺脫秋乾。

皮膚老化 易龜裂有傷口

老年人皮膚容易乾燥的原因,與體液減少、汗腺萎縮、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血管收縮、代謝衰退等都有關係。隨年齡增長,當皮膚角質層水分含量少於10%時(正常應為10至30%),皮膚就會乾燥、脫屑、粗糙等,容易出現痕癢、濕疹。由於病徵通常在夜間加重,常影響到患者的睡眠質素。當皮膚太乾或痕癢難耐,有可能出現皮膚龜裂,或在抓癢時造成傷口、流血,萬一不慎出現感染,問題就會變得更複雜。

血虛風燥可致抽搐痙攣

根據中醫的理解,皮膚乾燥與潤澤主要和體內的津液、精血是否充足有關,而這些有滋潤、濡養作用的物質屬性為陰。《黃帝內經》指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當年齡增加,常會出現陰津減少的生理改變(女性更加明顯)。當陰氣開始減退,一方面會令身體缺少滋潤,出現皮膚乾燥、口乾、眼乾等問題。另一方面由於陰陽失衡,部分中老年人會有陰虛燥熱的反應,如變得煩躁、易惹激、多夢、早醒等。

如果本身長期失眠,或熬夜操勞,或愛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飲水不足,或罹患像消渴等會進一步耗傷陰津的疾病,津液、精血的虧虛便會更加嚴重。中醫認為當陰虛到達一個程度,便會誘發「內風」,中醫術語稱為「陰虛動風」或「血虛風燥」,在臨牀上除了可引起皮膚痕癢,還可以引致震顫、抽搐、痙攣等「風性主動」的問題。

要改善長者皮膚乾燥、痕癢,中醫會透過滋陰、補血、填精、生津,改善陰虛失調。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只要多飲水就能補充津液,改善陰虛。其實中醫所謂的津液、陰津需要產自體內,多飲水,或多進食像蔬菜、清潤水果一類食物,只有助補充製造陰液的原材料。

至於津液、精血能否透過飲食生成,以及效率如何,還需要取決於臟腑機能。有些人常覺得自己「飲極水都乾」,或明明經常吃瓜菜、雪梨等,但仍舊陰虛燥熱,就是臟腑機能「跟不上」的緣故。

補陰藥用量不宜過多

要調整臟腑機能,改善陰虛、津液不足的問題,常用的中藥包括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石斛、桑椹、龜板、黑芝麻等,它們都有滋陰、生津的作用。針對皮膚非常乾燥、異常痕癢的「血虛風燥」患者,可輔以補血,如當歸、白芍、四物湯等。從藥性上由於有補陰功能的藥物性質都比較滋膩,容易妨礙脾胃運化,造成氣滯、消化不良的副作用,因此用量不宜過多、不宜太頻繁,中病即止,還要兼顧促進脾胃運化,如配搭陳皮理氣。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