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路同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6:10:1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醫路同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乳癌如子宮頸癌早期病徵不明顯  「全身檢查」足夠揪出乳癌嗎?(醫路同行) //www.afterroberto.com/%e4%b9%b3%e7%99%8c%e5%a6%82%e5%ad%90%e5%ae%ae%e9%a0%b8%e7%99%8c%e6%97%a9%e6%9c%9f%e7%97%85%e5%be%b5%e4%b8%8d%e6%98%8e%e9%a1%af-%e3%80%8c%e5%85%a8%e8%ba%ab%e6%aa%a2%e6%9f%a5%e3%80%8d%e8%b6%b3/ Wed, 17 May 2023 07:58: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346

【明報專訊】(編者按:如初期子宮頸癌一樣,大部分早期乳癌病人均沒有病徵,印證了做篩查對及早發現疾病的重要。要保障乳房健康,遠離乳癌威脅,你的「全身檢查」、「婦科檢查」是否合適和足夠?怎樣才是有效而全面的乳癌普查呢?)

婦女定期子宮頸癌篩查  乳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最近看到衛生署發出的新聞稿,提醒25至64歲曾有性經驗的婦女定期做子宮頸癌篩查,以減低子宮頸癌發病率和死亡率。 以下幾點值得大家關注:

•子宮頸癌為2020年香港女性最常見癌症的第七位,於2021年本港女性致命癌症中排第八位

•新增子宮頸癌個案數目由2011年391宗,增加至2020年的556宗

•縱使子宮頸癌篩查已被證實為有效預防子宮頸癌的方法,根據衛生署2020至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本港只有約一半合資格婦女曾做子宮頸癌篩查

•女性應在開始有性行為前,於適當年齡接種人類乳頭瘤病毒疫苗(又稱HPV疫苗)

乳癌如子宮頸癌早期病徵不明顯  「全身檢查」足夠揪出乳癌嗎?(醫路同行)
在本港女性中,乳癌是第三位的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

相關閲讀:【子宮頸癌】港每10萬女性逾7人發病 高於世衛目標 家計會推子宮頸細胞HPV合併檢測


乳癌每天平均13人確診  本港女性第三位致命癌症

讀到這裏,容許我用以下數字衝擊一下大家:

‧乳癌由1994年起成為香港女性頭號癌症。於2020年錄得女性乳癌的新症共有4956宗,平均每天有13名女士確診,佔本港女性癌症新症總數的28.4 %

•在本港女性中,乳癌是第三位致命癌症,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於2021年,共有791名女性死於乳癌,佔女性癌症死亡人數的12.4%

•在1993至2020年間,本港女性確診乳癌的個案增加逾3倍,由1993年的1152宗增至2020年4956宗

•每14名婦女中有1人有可能在一生中患上乳癌。在2020年,49%乳癌個案發生在40至59歲女性身上,年齡愈大,風險愈高

‧研究證實,乳房X光造影檢查可以減少乳癌死亡率25%至30%,是國際間標準的乳癌篩查工具。40歲以上女性,乳癌病發率比年輕女性顯著高,因此應定期做全面的乳癌普查

•醫學界至今未有疫苗等有效方法預防乳癌的形成


相關閲讀:【乳癌】由初生到50歲常見的乳房問題 乳腺增生、水囊、乳癌 自我乳房檢查為健康把關


及早發現乳癌 觸診檢查+乳房X光造影

有效而全面的乳癌普查,應包括專業人士的臨牀觸診檢查,以及至少每2年1次的乳房X光造影。坊間一般「全身檢查」或「婦科檢查」,由於檢查目的或重點可能各有不同,未必會齊備這些選項。

乳癌並非不治之症,若於早期發現和治療,需要接受全乳切除或化療的機率較小,能大大減低對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創傷,以及醫療費用對於個人以至整個社會造成的經濟損失與負擔。

如初期子宮頸癌一樣,大部分早期乳癌病人均沒有病徵,印證了做篩查對及早發現疾病的重要。要保障乳房健康,遠離乳癌威脅,你的「全身檢查」、「婦科檢查」是否合適和足夠?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陳可恩(香港中文大學醫院外科專科醫生)

]]>
脊柱側彎常見徵狀 青少年期難察覺 把握治療黃金期 (醫路同行 ) //www.afterroberto.com/%e8%84%8a%e6%9f%b1%e5%81%b4%e5%bd%8e%e5%b8%b8%e8%a6%8b%e5%be%b5%e7%8b%80-%e9%9d%92%e5%b0%91%e5%b9%b4%e6%9c%9f%e9%9b%a3%e5%af%9f%e8%a6%ba-%e6%8a%8a%e6%8f%a1%e6%b2%bb%e7%99%82%e9%bb%83%e9%87%91%e6%9c%9f/ Wed, 15 Feb 2023 07:13: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575 【明報專訊】你有否發現子女的肩膀高低不一?背部不對稱地隆起?若出現這情况,便需要留意子女是否患上脊柱側彎。(編者按:作為家長,怎樣才知道子女有沒有脊柱側彎呢?除了衛生署學童保健服務中有關篩查適齡兒童脊柱健康外,家長還可以進行哪些簡單測試,以檢視子女有沒有出現脊柱側灣的常見徵狀呢?)


脊柱側彎常見徵狀:肩膀有高低、背部不對稱 把握治療黃金期

脊柱側彎是脊骨變形,一般伴隨旋轉及生理弧度改變。青少年期的脊柱側彎八成以上是原發性,成因不明。在生理上,患上輕微脊柱側彎的青少年未必有腰背痛問題或活動能力的限制,加上不易從外觀察覺變化,容易令家長及患者掉以輕心。假如於發育時的黃金期不理會病情,側彎情况可急劇惡化,胸腔也會變形,嚴重更可影響心肺功能,連走樓梯也會喘氣。遑論影響外觀、心理成長,以及年紀增長時可能浮現的腰背痛症等。


相關閲讀:【爸媽注意】容器嬰兒綜合症成因 與嬰兒長期被困BB車有關?預防3招 增加Tummy time


站立向前彎腰簡單測試

作為家長,怎樣才知道子女有沒有脊柱側彎呢?衛生署學童保健服務,其中一環是篩查適齡兒童脊柱健康,所以家長應按衛生署指示,子女在中小學時依時帶他們做檢查。如子女於國際學校就讀,家長需主動聯絡衛生署預約相關篩查。在家中,家長可讓子女雙手掌心貼合,腳併着站立,然後慢慢向前彎腰,留意背部有沒有不對稱情况。其他常見徵狀包括肩膊或盆骨有高低、肋骨一邊隆起、腰線左右不一等。

脊柱側彎可以醫治嗎?處理側彎需要跨專科合作,根據病人骨骼發育情况、側彎嚴重程度以決定治療方案:病情輕微的可嘗試做針對脊柱側彎的物理治療,如施羅特運動(Schroth method);中度可能需要佩戴度身訂製的矯形背架及配合物理治療;當保守療法未能有效控制病情,便可能需要做手術固定脊柱。


相關閲讀:痛症|腰背痛3大類 隨時是嚴重疾病警號 及早查找成因對症下藥


戴矯形背架 度身運動糾正姿勢

施羅特運動起源於德國,是針對脊柱側彎不同情况而設的一套運動,在歐洲有廣泛認受,香港近年也有引入。其目的是在三維空間概念下,透過指定動作反旋、伸展,以及固定脊柱,從而糾正患者姿勢,令肌肉回復平衡,改善患者肺部呼吸空間,以達到改善脊柱側彎的效果。每名患者病情都是獨特,動作需度身而設,施羅特運動亦應在受相關培訓的物理治療師指導下進行。

作為父母,誰會忍心子女躺在手術牀上?病向淺中醫,及早發現,及早就醫,配合專業指示做物理治療及佩戴背架,方是應付脊柱側彎的良策。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呂美恒(香港中文大學醫院高級物理治療師)

]]>
醫路同行:睡眠障礙加劇三高 增抑鬱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f%bc%9a%e7%9d%a1%e7%9c%a0%e9%9a%9c%e7%a4%99%e5%8a%a0%e5%8a%87%e4%b8%89%e9%ab%98-%e5%a2%9e%e6%8a%91%e9%ac%b1%e9%a2%a8%e9%9a%aa/ Mon, 02 Nov 2020 05:12:4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143 【明報專訊】都市人生活緊張及壓力大,相信不少人都有過這種經驗:經過忙碌的一天,終於可躺到牀上休息,卻在牀上輾轉「眼光光」,望着鬧鐘已是凌晨2時、3時,想到明天要早起上班,心中愈是焦急卻愈難入睡。

醫路同行:睡眠障礙加劇三高 增抑鬱風險
80種睡眠障礙——醫學界目前所知有超過80多種睡眠障礙,部分成因不明,亦有部分由其他疾病、痛症、情緒問題或藥物引致。(amenic181@iStockphoto)

失眠只是眾多的睡眠障礙之一,醫學界目前所知的睡眠障礙已超過80多種,當中部分成因不明,亦有部分由其他疾病、痛症、情緒問題或藥物引致。一般而言,有睡眠障礙人士通常會經歷以下情况:

  1. 難以入睡:在牀上久不成眠,每晚需半小時以上甚至數小時才能睡着
  2. 無法沉睡:容易入睡卻無法深睡,持續處於淺睡狀態,半夜易醒來
  3. 早醒:比慣常起牀的時間早醒,醒來後無法再入睡
  4. 日間嗜睡:晚上可正常入睡,但日間起來仍經常感疲倦及渴睡

如果情况持續3個月、每星期有3晚,便可界定有睡眠障礙。若情况已影響日常生活,便應求醫。

睡眠問題可對身、心、社、靈帶來嚴重損害。睡眠不足可影響新陳代謝功能及免疫系統,例如令血糖、血壓及膽固醇等「三高」惡化,胰島素分泌不足會令血糖升高,亦可引致腸胃功能失調,一些敏感症例如哮喘、鼻敏感等亦會加劇。睡眠問題也會增加患抑鬱症、焦慮症的風險。

 

工作壓力、睡前玩手機可致失眠

睡眠問題的成因可謂五花八門,包括工作及精神壓力,睡眠不規律打亂生理時鐘,睡前常玩手機或用腦亦可影響睡眠質素。生理方面,甲狀腺亢進可令人亢奮而失眠;部分藥物例如用於通鼻塞的麻黃素令人較難入睡;關節炎或頭痛等慢性痛症、胃灼熱等腸胃不適、抑鬱和焦慮等都可影響睡眠。阻塞性睡眠窒息症亦是常見成因,患者本身呼吸道狹窄,睡覺時舌頭下墜阻塞氣道,繼而缺氧,令睡眠變差。

家庭醫生透過詳細問症及檢查,辨別睡眠障礙成因,再對症下藥。若問題較輕微,可透過「睡眠衛生」建議及處方安眠藥等協助患者。若睡眠問題有更深層原因,可根據需要尋求耳鼻喉科、呼吸系統科、精神科、臨牀心理學家等協助,為患者提供跨專科及跨專業護理。

 

監察睡眠 記錄交感神經狀態

此外,現時有便攜式監測儀器,可讓患者睡覺時佩戴在手指,記錄睡眠期間自主神經系統狀態,若發現交感神經較為活躍,可能反映睡眠時處於較緊張狀態;此外,儀器也可監察血含氧量水平,若發現睡覺時血含氧量突然下跌,便有可能是睡眠窒息症徵兆。醫生利用這些數據作為參考,再評估是否需要為患者安排詳細的睡眠測試。

文:趙志輝(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
醫路同行:痛風不治本 頑「石」纏身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9%a2%a8%e4%b8%8d%e6%b2%bb%e6%9c%ac-%e9%a0%91%e7%9f%b3%e7%ba%8f%e8%ba%ab/ Mon, 13 Jul 2020 06:49: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398 【明報專訊】50歲的阿文任職銀行,患上痛風病已有7年,他控制病發也頗有心得,每次關節一開始發痛時,便即時服用消炎藥及秋水仙鹼藥去控制炎症反應,痛楚慢慢便會消失,阿文自豪自己能夠「克服每一次痛風發作」。可是,隨着一次又一次病發,身體多處關節變得肥大,尤其是雙手出現一顆一顆大小不一的黃白色腫塊,手指慢慢變形,活動不良。

醫生多年來都勸阿文服食降尿酸藥,但他一直拒絕長期服藥。有一天,他發現左手食指的腫塊破裂潰爛,流出白色糊狀物質,而右手中指突然不能提起。阿文患上痛風病伴隨的「痛風石」,併發左手食指痛風石潰爛及右手中指肌腱被痛風石侵蝕斷裂。

沉積破壞骨骼皮膚內臟

痛風病很普遍,每100人有1至4人患上,此症與體內積聚尿酸有關。正常人體內尿酸,八成由本身體內的嘌呤(purine,又稱普林)代謝產生,兩成由食物中的嘌呤分解產生。尿酸會經腎臟和腸道排出體外,但如果腎排泄或腸道分解代謝功能出現問題,或進食大量高嘌呤食物,便會增加體內尿酸水平,導致尿酸鹽沉積於關節中,尿酸鹽晶體誘發炎症,產生痛風關節炎。

痛風石是尿酸鹽結晶沉積於軟組織而形成的結節腫,有時透過皮膚可見到白色或淡黄色晶體。它通常沉積在關節軟骨、滑囊、韌帶、肌腱、關節附近骨頭、皮膚,甚至腎臟、心肌等。它會侵蝕破壞組織,導致骨骼及關節畸形、骨折、韌帶及肌腱斷裂、皮膚潰破不癒甚至內臟破損。

醫路同行:痛風不治本 頑「石」纏身
戒口防復發——預防痛風石復發才是治本方法,包括減少進食高嘌呤食物、限制飲酒、多喝水、多運動及依從醫生指示服藥等。(資料圖片)

服藥降尿酸 戒口多飲水運動

痛風石源於體內尿酸過高,超過七成痛風石患者,血液尿酸水平高於11mg/dl,而正常男性尿酸值應低於7mg/dl,女性則低於6mg/dl,患痛風石的病人,目標血液尿酸值更應低於5mg/dl。然而,即使患者嚴格戒口,也只能將血液尿酸值降低1至2mg/dl 。因此,治療痛風石,必須服用降尿酸藥物。

阿文最後聽從醫生建議,乖乖服用降尿酸藥,待降低血液中尿酸值後,接受手部手術,痛風石被切除乾淨,關節韌帶和肌腱也成功重組,潰爛及侵蝕的皮膚被切除並以皮瓣覆蓋傷口。手術並不能根治痛風石,預防痛風石復發才是最重要的治本方法,包括減少進食高嘌呤食物、限制飲酒、多喝水、多運動及依從醫生指示服藥等。阿文術後傷口癒合良好,雙手功能也比之前大有進步,他現在已深深明白依照醫生指示服藥的重要。

文:黃詠儀(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骨科專科醫生)

]]>
醫路同行:無創「海扶刀」 超聲波殺死子宮肌瘤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f%bc%9a%e7%84%a1%e5%89%b5%e3%80%8c%e6%b5%b7%e6%89%b6%e5%88%80%e3%80%8d-%e8%b6%85%e8%81%b2%e6%b3%a2%e6%ae%ba%e6%ad%bb%e5%ad%90%e5%ae%ae%e8%82%8c%e7%98%a4/ Mon, 22 Jun 2020 07:22: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214
醫路同行:無創「海扶刀」 超聲波殺死子宮肌瘤
(明報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子宮肌瘤是十分普遍的婦女疾病,超過一半在生育年齡的婦女都會患上,當子宮平滑肌因經期、懷孕或分娩受創,人體幹細胞會修復,但當基因變異,細胞不受控生長,便形成子宮肌瘤。幸好絕大部分子宮肌瘤屬良性,七成患者沒任何徵狀,醫生通常建議觀察而毋須接受治療。

瘤隨年紀增大 可致貧血不育

女性荷爾蒙會刺激肌瘤每年增大10%至20%,所以接近更年期的女士比年輕女士有較多和較大的肌瘤。當肌瘤愈來愈大,或影響到子宮內膜功能,徵狀便較明顯,最常見是經量增多甚或引致貧血,亦可引發經期之間出血、腹痛經痛及影響大小便功能;當影響到宮腔結構、輸卵管運作,或使受孕胚胎不能成功着牀,可致不育或流產。

藥物治療能紓緩徵狀,促進凝血藥物可減少經血量以免貧血;荷爾蒙藥物或植入含黃體酮子宮環亦有相類效果,但前者可加速肌瘤生長,後者則不適用於宮腔太大及變形的患者;至於抑制女性荷爾蒙分泌以達至閉經的藥物,可致骨質疏鬆及其他不適,不宜長期使用。

當藥物療效不佳,便需考慮手術治療。若病人已沒計劃生育,最有效是子宮全切除術並保留雙側卵巢,確保荷爾蒙分泌不受影響。至於年輕及仍想生育的婦女,可考慮只切除肌瘤及保留子宮。醫生會因應肌瘤大小及位置,決定採用宮腔鏡、微創還是開腹手術。

近年亦有兩種不用開刀的療法,其一是子宮動脈栓塞術,做法是從腹股溝動脈插入導管,以注射顯影劑及經X光引導,把導管伸延至子宮動脈,以填充物料堵塞血管,令肌瘤缺血壞死及縮小,約八成至九成患者術後有明顯改善。副作用包括疼痛、組織壞死引致輕微發燒及身體不適等。特別要注意的是約3%病人術後會停經。

動脈栓塞術 「餓死」肌瘤

另一項新技術是聚焦超聲波,又稱海扶刀(HIFU),可說是完全無創,原理是將超聲波聚焦於特定目標,能產生60℃以上高溫將細胞殺死,只要重複轉移焦點,就可使大部分肌瘤壞死,治療過程需以磁力共振或超聲波監察,以防傷及周邊器官。若病人腹部脂肪較厚、肌瘤超過10公分或較近背部盆骨,便未必適用。治療併發症包括皮膚燒傷或腳神經線損傷,但一般不嚴重。

子宮內動脈栓塞及聚焦超聲波都是有效治療肌瘤的新方法,併發症亦較少,但並非人人適用,雖然九成患者滿意術後徵狀的改善,但約三成病人日後仍需接受其他手術。特別要注意,造影檢查不能完全準確分辨子宮肌瘤屬良性或惡性,如有懷疑,手術是最合適選擇。

文:張德康(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婦科腫瘤科專科醫生)

]]>
醫路同行:手術未埋口 內臟溢出不自知?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f%bc%9a%e6%89%8b%e8%a1%93%e6%9c%aa%e5%9f%8b%e5%8f%a3-%e5%85%a7%e8%87%9f%e6%ba%a2%e5%87%ba%e4%b8%8d%e8%87%aa%e7%9f%a5%ef%bc%9f/ Mon, 09 Mar 2020 03:50: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066
醫路同行:手術未埋口 內臟溢出不自知?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小腸氣」為常見的外科手術病症,不少人都對它略有所聞,「切口性小腸氣」則較少人認識,容易被患者忽略,以致延誤醫治。

 

年長肥胖 切口疝風險高

小腸氣是疝氣的別稱,可以發生在身體不同地方。而與腹壁有關的小腸氣中,腹腔內的內臟從腹壁缺口跌出腹壁外。正常來說,腹腔內的器官會由腹壁保護,並維持於應屬的位置,但當腹壁出現異常缺口,內臟就有可能從缺口跌出腹壁,形成疝氣。由於疝氣個案中多為小腸移出腹壁,所以俗稱小腸氣。造成異常缺口的原因眾多,其中,因手術傷口癒合不良而引致的疝氣就稱之為「切口性疝氣」,又簡稱「切口疝」。

腹壁作為內臟的保護層,當有鞏固能力的組織經歷開刀手術,而切口在癒合過程中未得以及時恢復,內臟便可能從該缺口滑出,造成切口疝。長者和肥胖人士一般在手術後較少活動,傷口較難癒合,所以患上切口疝風險較高。另外,慢性咳嗽、懷孕和因便秘而經常腹部用力等,都會令腹腔內壓上升,增加患切口疝的風險。

患者在站立和腹部用力時,疝氣處會突起或有疼痛感,當放鬆或平躺後,這些徵狀便會慢慢消除。疝氣體積較大的患者會經常感到疝氣處異常沉重,就像被什麼東西往下拉扯一樣。若患者沒有及時治療,病情可能惡化,出現腹部絞痛,甚至腸道阻塞,嚴重有致命風險。

 

致腸道堵塞可奪命

切口疝患者只要及時就醫,治療並不複雜,手術後一兩天便可出院。但不少人會誤將疝氣當成手術後出現的正常情况,忽視病情。曾經有一名患者在接受婦科手術後,出現切口疝。疝氣慢慢變大,下腹逐漸脹大如籃球,甚至下垂至令她連穿褲子也有困難。病情令她無法外出,嚴重影響生活質素及情緒,要接受精神科治療。幾經轉折,她終獲轉介至外科接受適當治療,生活才重回正軌。

切口疝修補手術主要分兩種:第一種是傳統開放式手術。醫生會在疝氣處切入並將癒合不良組織縫合。另外一種方法則利用腹腔鏡微創修補,在腹部開3個小孔進入腹腔修補缺口。在修補手術中,醫生會植入人工網膜來補合疝氣位置,強化組織,避免復發。微創手術傷口較細,恢復速度會較快,但不是所有情况都適合,治療前須先和醫生商量。

文:謝得言(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外科專科醫生)

]]>
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f%bc%9a%e5%b0%8f%e5%bf%83%e8%86%bd%e7%9f%b3%e3%80%8c%e5%81%87%e6%89%ae%e3%80%8d%e6%b6%88%e5%8c%96%e4%b8%8d%e8%89%af/ Wed, 29 Jan 2020 07:10:5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704
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膽結石,就是在膽囊內形成的結石,成因主要是膽囊功能失調或不良飲食習慣,令膽汁內的物質積聚,形成結石。膽結石一般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和兩者混合體。女性、糖尿病肥胖、中年、多次生育、有家族病史、肝病患者、正服用避孕藥等人士都較容易患有膽結石,需特別留意。

 

吃肥膩食物 右上腹不適

近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明顯病徵,小部分人在進食肥膩食物後右上腹不適,疼痛可反射到後背。正因膽結石病徵並不明顯,所以經常被誤以為消化不良,容易與胃炎胃潰瘍混淆。要知道膽囊有無結石,一般要透過超聲波掃描確認。不少患者經檢查確診後,第一時間會問醫生:「膽囊內有多少粒結石?」其實超聲波掃描只能看到膽石的陰影,不能確切知道膽石數目。另外,醫生通常建議患者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的可能。

 

微創切除膽囊 可翌日出院

通常患者第二個提問的就是治療。若膽結石未引致任何病徵,醫生一般會建議先監察病情;如膽石已引致徵狀,或曾因此出現併發症,則建議盡早做手術。當有黃疸、發燒或持續疼痛等徵狀,可能是發炎或併發症警號,需要立即治療。如果患者本身有瓷膽囊(porcelain gallbladder)、糖尿病或曾患傷寒,儘管徵狀並未出現,亦會建議盡早治理。

治療膽結石最有效方法是手術切除膽囊。現時,膽囊切除一般使用微創腹腔鏡,外科醫生會在病人腹壁上開3、4個切口,讓儀器通過切口進入腹腔,切除膽囊。手術一般在1小時左右完成,如無併發症,翌日便能出院。以往亦有發展以「微創單孔技術」做手術,過程需要在病人肚臍處開一個較大切口,便將鏡頭及儀器放入腹腔。單孔技術適用於沒有炎症的個案,並需用上專用鏡頭及儀器。雖然單孔技術能減少切口數目,但切口相對較大,術後痛楚也較明顯。另要留意,若患者膽囊本身較細(俗稱「斗零膽」)、膽囊壁黏連嚴重,便可能要採用傳統開放式手術。

 

術後無阻分泌膽汁 初期或腹瀉

不少患者關心切除膽囊後會因缺乏膽汁,不能進食油膩食物。其實膽汁並非由膽囊分泌,而是肝臟細胞;膽囊主要用來儲起及濃縮膽汁,方便進食時將膽汁釋出腸道,消化脂肪。即使切除膽囊也不會影響膽汁分泌,只是初期可能會因膽鹽吸收轉變而引致腹瀉。

術後部分患者可能有膽囊切除後綜合症,進食肥膩食物後腹瀉。腹瀉次數因人而異,由一兩次到五六次不等,部分受腹瀉困擾的患者,可透過藥物促進脂肪吸收。當身體適應習慣後,此類病徵一般會逐漸消失。

 

文:馮定邦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外科專科醫生)

 

]]>
醫路同行:家庭醫生一眼關七 照顧身心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5%ae%b6%e5%ba%ad%e9%86%ab%e7%94%9f%e4%b8%80%e7%9c%bc%e9%97%9c%e4%b8%83-%e7%85%a7%e9%a1%a7%e8%ba%ab%e5%bf%83/ Mon, 02 Dec 2019 07:58: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581
doctor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對醫生來說,診症不止着眼於病徵,病因亦很重要,因為有時疏忽病因可以導致嚴重後果。家庭醫生正正擔當這把關的角色,幫病人辨別徵狀輕重緩急,避免低估、延誤病情;並為病人提供全面、協調、持續、家庭及預防性護理,照顧患者和家人的生理、心理及社交健康。

醫學是客觀、系統化的。醫生會視乎病徵特性,根據醫學實證,找出病因。事實上,家庭醫生需要有很高的診症技巧及醫學知識去判別病情,例如能明辨徵狀屬緊急病症(如氣胸),應立即轉介急症室;又或者能因應個別徵狀,為病人轉介合適專科醫生。家庭醫生正擔當這個協調角色。

 

掌握廣闊知識範疇

有些徵狀受生理、心理因素互為影響而形成,家庭醫生會為病人全面評估,提出合適治療方案。就如上期提及阿明的例子,當留意到他出現焦慮徵狀,家庭醫生先嘗試了解其家庭背景,再為他作出合適的治療方案及轉介。

家庭醫生除了有廣闊知識範疇,對每一個專科、不同年齡層的病症都有充分的認知,懂得為病人通過適當而不過度的檢查作診斷外,亦要懂得聆聽,在知道病人的看法、憂慮及期望後,與病人達成共識,才安排恰當的跟進。在阿明的個案中,當知道他失眠、有焦慮徵狀後,除了處方藥物外,亦嘗試與他傾談、了解他壓力的由來,並為他安排合適的體檢計劃,找出真正病因。

 

度身訂做身體檢查

要真正幫助病人,家庭醫生不會只叫病人做一般的身體檢查計劃,而是綜合個人背景、家族病史、習慣、年齡、病歷等,度身訂做合適的身體檢查,並由醫生講解驗身報告。

很多香港人並沒有家庭醫生的概念,但其實「一人一家庭醫生」非常重要,因為家庭醫生會熟知病人家庭背景、家族病史、與家人關係等,這延續性對給予病人全面照顧非常重要。若病人同時有不同非緊急的徵狀,家庭醫生會因應病人年齡、需要,分階段處理問題,並於恰當時候安排做合適檢查和轉介。事實上,病人即使身體無特別問題,亦應該每年見一次家庭醫生,評估健康。緊記,預防勝於治療!

文:趙志輝(中大醫務中心家庭醫學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
醫路同行:心口痛 看家庭醫生還是心臟科?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5%bf%83%e5%8f%a3%e7%97%9b-%e7%9c%8b%e5%ae%b6%e5%ba%ad%e9%86%ab%e7%94%9f%e9%82%84%e6%98%af%e5%bf%83%e8%87%9f%e7%a7%91/ Tue, 05 Nov 2019 03:33: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172 醫路同行:心口痛 看家庭醫生還是心臟科?

【明報專訊】病人有時會有疑問:如果心口痛,應該看家庭醫生還是心臟科醫生?在答這條問題前,先分享一個個案,讓大家從中了解家庭醫生的角色。

阿明40歲,跟太太有一個兩歲大兒子。他沒有吸煙飲酒習慣,身體狀况良好,但好少做身體檢查,也沒有固定的家庭醫生。近日阿明求診,說感到左邊心口附近有間歇性輕微至中等的痛楚,但又說不出具體痛楚位置。痛楚沒有延伸或轉移,有時呼吸不暢順或需要用力呼吸,沒有頭暈或肚痛。詢問了阿明的病歷、做了身體檢查,結果除了體重指標(BMI:28)和血壓(148/92 mmHg)稍高,其他生命表徵和心電圖都正常。

沒有明確診斷結果,令阿明心裏不安,要求進一步檢查。醫生為他安排照肺、抽空腹血液檢查,翌日覆診。由於當時他的徵狀不像心肌梗塞,因此毋須入院,但我叮囑如痛楚延伸,出現心絞痛氣促,便要立即去急症室。

覆診時發現,阿明左邊心口有紅點和水疱,診斷為生蛇。生蛇成因多數是免疫力低,可以是壓力引起。除了照常處方藥物,我亦主動了解他壓力由來,得知他過去一年感到壓力很大,經常失眠、緊張、心情差、反覆胃痛。之前有看醫生,建議過照胃鏡、超聲波,但阿明沒有即時作進一步檢查,最後亦不了了之。

事實上,阿明因為睡眠質素差,引致專注力下降、記性差;加上兒子出世後變得忙碌、煩躁,常跟太太吵架,又沒有太多朋友及家人支持;他開始對事物失去興趣、胃口減少、體重下降,生理心理上都顯示他患上中度以上焦慮症。曾有醫生建議轉介精神科,阿明拒絕了。

生理心理全方位 找出病因

我除了幫他做心理輔導,處方藥物紓緩失眠外,亦了解到阿明擔憂身體狀况,為他度身訂做了一個合適體檢計劃,除了基本檢查外,還有心血管疾病風險評估和幽門螺旋菌的吹氣測試。

第二次覆診時,我為阿明詳細解釋檢查報告。生蛇雖已好轉,但胃痛和火燒心持續,於是為他轉介了腸胃科醫生;心情和睡眠也因為心理輔導和藥物得到改善,我建議他繼續覆診及服藥。

從阿明的例子,大家會明白到家庭醫生的治病方針,是嘗試從生理、精神等方面全方位幫助病人,徹底找出病因。

文:趙志輝(中大醫務中心家庭醫學診所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