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7 Feb 2020 03:58:4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醫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兒言自得:17年前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17%e5%b9%b4%e5%89%8d/ Mon, 17 Feb 2020 03:16: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256 兒言自得:17年前
(明報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內地爆發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不少國家和地區受波及,香港當然不能倖免。香港人經過17年前SARS一役,對疫症重臨早已如驚弓之鳥。當年,大陸和香港之間的公共衛生資訊互通機制貧乏,加上香港人數十年來沒有經歷過大型的傳染病散播,防疫意識和硬件裝備都嚴重不足,突然來襲的SARS令整個社會不知所措。更糟糕的是主理衛生當局的負責人,對傳染病和防疫的認知明顯不足。當疫症在廣東爆發,弄到人心惶惶,市民爭相使用如煮醋喝板藍根等古法防疫時,他們竟沒有想到病毒無邊界,還以為可以作壁上觀作花生友。到了SARS悄然襲港,在醫院蔓延,甚至社區爆發,仍掉以輕心。直至淘大花園一役,疫症超級爆發,一下子感染了逾300人,才醒覺事態嚴重,但已噬臍莫及。

SARS一役,香港守得住,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我們的醫療工作者,能夠上下一心,克盡職守。當時內科病房是重災區,為了減少交叉感染,醫護又要分為「乾淨」和「污染」兩組,人手更加吃緊。有見及此,外科、骨科及其他專科病房,馬上調配人手到內科病房支援,同事們不但通力合作,有些更身先士卒組織團隊齊赴前線。在這艱難時期,不但公立醫院的醫護體現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團結精神,私人執業的醫生也不甘後人,他們暫停了自己的診所業務,放棄了收入,自動請纓到公立醫院病房或門診服務,幫助紓緩人手緊絀的問題,有些更進入SARS病房工作,和前線醫護並肩和病毒作戰。

當時,我們兒科病房也有SARS病童,只是為數不多。兒科人手比內科少得多,當時我身為兒科部門主管,要在人手這麼單薄的情况下,弄個「乾淨」和「污染」分流,真有巧婦難為無米炊之嘆。幸好接收第一名SARS病童的同事自告奮勇,提出反正自己已是「不潔之身」,不如以後入院的SARS病人都由他一人照料,直至病人太多時才再作打算。當時,醫學界對這個病毒認識不多,不知道兒童的傳染性比成人低得多,同事不憚感染風險的無私犧牲精神,既為病童提供了適切治療,也解決了我們的人手問題,是真正的無名英雄。

 

醫護上下一心抗疫 贏得尊敬

17年前的瘟疫,給香港帶來很大的創傷,也提醒了港人即使社會如何富裕先進,傳染病的威脅始終存在,一定要未雨綢繆,做好防疫抗疫的準備。我們的醫護以至所有的醫療工作者,也因這一役贏得了市民,甚至國際醫學界的尊敬。有英美同行曾向我大讚香港醫療人員的專業道德(professional ethics),並說要是同樣瘟疫在他們國家爆發,他們的應對一定沒有我們好。

外國朋友的讚譽,香港的醫療工作者可說當之無愧。遠的不說,單看近在咫尺,也是華人社會的台灣,和香港差不多同時有SARS爆發。疫症開始不久,便有大量醫護從醫院「逃亡」,電視上看到他們穿著醫護制服,從封了關的醫院窗子爬出來的醜態,真是不忍卒睹。更不堪的是,連時任總統陳水扁任職醫生的女兒和女婿,也當了逃兵。

17年前SARS肆虐香江,突顯了我們醫療同工美好光輝的一面。不知道當下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會否讓他們再顯光芒。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
兒言自得:護士上街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e8%ad%b7%e5%a3%ab%e4%b8%8a%e8%a1%97/ Mon, 28 Jan 2019 05:10: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718 【明報專訊】上星期日,香港護士協會召集業界在政府總部集會,抗議政府長期以來未能改善公立醫院的惡劣情况。

 

輪班制,病房,醫護,病牀,人手短缺,公立醫院,抗議,香港護士協會,護士,霍泰輝,
▲(鍾林枝攝)

 

做到氣咳兼受氣

眾所周知,香港醫院一向都有醫護人手嚴重短缺、病牀供不應求、病房擠迫的「結構性」問題;每年流感季節更令情况雪上加霜,病牀使用率遠超飽和點,以致病人無地容身、醫院服務水平倒退;前線醫護人員除了疲於奔命、身心俱殘,還要忍氣吞聲,給不滿醫院服務的病人當出氣袋。還有更要命的,是在人手不足加上工作過量的環境下,醫療事故防不勝防,但究其根本原因(root cause),往往罪不在前線,而是不合理制度和工作條件下的「必然後果」,前線醫護本來是受害者,許多時卻成了揹黑鍋的代罪羔羊。

 

不人道輪班「斷六親」

當護士從來不是「筍工」。單是那輪班制,便已令不少人卻步:當早班的要在五更三點,其他人好夢方酣時爬下牀上班,當夜更的要通宵不寐,金睛火眼地照顧病情隨時惡化的病人;許多時為編更需要,更要當A-Night更,即當完早更(AM),當天晚上便當夜更(Night),我有時很不明白為什麼護士同事願意接受這不人道的安排,但他們似乎習慣了,「鼎鑊甘如飴」,雖未至於「求之不可得」,但也「既來之,則安之」了。輪班制不但令人體力精神吃不消,生活程序更和家人和社交圈子脫節,有家庭的少見了丈夫、妻子、兒女;未有家室的也不易和朋友約會,甚至錯過了拍拖找配偶的機會。

除了輪班,護士的工作本來就不易做,上班時馬不停蹄做得辛苦不用說了,還要無時無刻打醒精神觀察病人病狀變化,更要關顧病人和家屬的疑慮和心理狀態。還有一點必須一提的,護士行業是名副其實的「厭惡性行業」,要經常接觸病人的分泌和排泄物,一個不慎更會受到細菌和病毒感染;至於照顧臨終病人、處理屍體、安慰喪家等,更是護士天職,膽小和對死亡忌諱的決計當不了這崗位。

護士入職學歷要求高,培訓時間長,工作辛苦又厭惡性,又要在家庭和個人生活方面作出若干程度的犧牲,為什麼還會有人願意當護士?我在公立醫院工作了四十多年,也曾參與新醫院從無到有的「開荒牛」工作,曾經和許多護士同甘共苦,披荊斬棘,我可以肯定地說,那些立志當護士,又能夠堅持下去的同事,都有一份使命感,以幫助病人為己任,不計自己的付出是否遠遠的超過自己獲得的酬報。這樣的人才,絕對值得我們的珍惜愛護,可是今次的護士上街,明顯的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

 

護士苦况持續多年

多年前我已向當局(醫務衛生署)指出,用簡單的計算,已很明確顯示,根據當時編制,夜更只有一個護士和一個學護,根本不能應付兒科病房單是餵奶、磅重等指定工序,遑論其他護理工作。醫管局成立後,醫護的條件有所改善,可是我提出的狀况,根本還未有解決方案。單看上星期日護士上街的電視訪問,便知道護士同事的苦况。看來當局要think out of the box,不要為傳統所囿,才能為香港醫療打造新氣象。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