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科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24 Jun 2019 10:51:2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醫科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5):自主學醫路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95-%e8%87%aa%e4%b8%bb%e5%ad%b8%e9%86%ab%e8%b7%af/ Mon, 24 Jun 2019 10:50:2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9872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
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資料圖片)

 

【明報專訊】開了一整天的會議,身心俱疲,正趕往內鏡中心途中,路過醫院的咖啡店,遠處傳來Dean Chan、Dean Chan的叫聲。回頭一看,見到幾名醫科生,聚在咖啡店向我揮手。

這幾位學生,都是我熟識的。Annie(化名)希望可以像腫瘤科的馬教授一樣,將來成為年輕的教授,一面做科研,一面做臨牀工作。她一直都想在研究方面預備自己,這幾年除了跟着她的導師做研究外,更在完成醫學院四年級的課程後,到哈佛大學的癌症研究中心學習一年。這天原來是她離港到美國進修的前一天,特意回醫院的圖書館找些資料。

 

那邊的Samuel(化名)是一個陽光大男孩,一直很有興趣做人道救援工作,立志成為外科醫生,加入無國界醫生到有需要地區做救援。自入讀醫學院後,多次到訪不同地區如尼泊爾、四川、東非洲等地服務當地社區。今年暑假,Samuel去了英國牛津大學,參與災害與人道救援的團隊學習。皮膚曬得有點黝黑的他,原來剛從一個service trip 回來,幾個星期後又會再出發往另一個地區作災後重建的工作。

 

另一位同學Eric(化名),除了讀醫外,對很多東西都很好奇,很有求知精神。在大學一年級時,他除了「上莊」,也副修法文。之後兩年繼續在醫科課程以外副修統計學和心理學,希望將來可以在公共衛生發展。原來Eric更希望有機會像他的師姐一樣,到瑞士世界衛生組織實習,到時他的多國語言能力便可以大派用場了。

 

新生入學收「心願卡」

這幾位同學不是個別例子。愈來愈多醫科生希望涉獵更多,認識這個世界更廣、更深。我極之支持他們,因為要做一個好醫生,只是追求醫學知識是不足夠。愈學得多,便愈知道自己的渺小和不足,心裏便會愈謙卑起來。所以我和其他同事,都非常鼓勵同學在醫學院的這幾年嘗試不同的事物,不單單要讀萬卷書,更要行萬里路。我們現今的社會,實在太需要有國際視野、有廣闊胸襟的下一代。

 

當然,每個同學的性格、心志都不同,有不同的步伐,有不同的追求。所以醫學院在課程的安排上容許有彈性,讓他們自主。今年9月開始,每位新生入學的時候都會收到一張「心願卡」,鼓勵同學思考一下如何過這幾年在醫學院的日子,只要他們願意,醫學院的教職員都會全力支持和協助他們達成。他們可以每年改變這些心願,一步一步的朝着自己的目標向前走。

 

正如那幾位同學一樣,各自各精彩,每位同學都可以自主他們的學習經歷,共通點是他們在這幾年學醫的日子裏,都認識自己更多,更明白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一位醫生,並且好好的裝備自己成為這樣的醫生。這是我作為他們老師最開心和最滿足的事。

我完全投入了與他們的對話中,這時我的電話響起,同事提提我要到內鏡中心做手術……我只好和這幾位同學道別,再次回到工作中。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吾生有杏系列文章: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4):我們欠缺了什麼?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4):三讀倚天屠龍記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3):我可以多飲些酒嗎?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2):當醫生再變成病人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1):在中東尋找機遇

更多吾生有杏系列文章

]]>
兒言自得:醫生好與壞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e9%86%ab%e7%94%9f%e5%a5%bd%e8%88%87%e5%a3%9e/ Tue, 21 Nov 2017 09:08: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967 【明報專訊】有朋友問我,醫學院收這麼多尖子,是否尖子將來都是好醫生?也有朋友問我,你們醫學院收生時,怎樣判斷學生畢業後行醫會成為好醫生?

對這兩個問題,我都感到難以作答。原因之一,是醫學院收生門檻高,成績不是上佳的考生只能望門興嘆,成功入讀的事實上全是尖子,要把他們再細分等級作比較,意義不大。原因之二是入學成績,從來不是可賴以預測學生未來成就的水晶球﹕單是看醫學生的表現,不一定可以和他們的入學考試有多少個A掛鈎。

數十年來教學生涯見盡的芸芸學生,小時了了和後發先至的都大不乏人。曾有些入學成績優異的學生,不知是本身就對讀醫興趣不大,還是心有旁騖,進了醫學院後對學業卻提不起勁,成績一落千丈,小部分甚至要轉系甚至退學。反之有些會考成績只是剛剛達標躋身醫學院的同學,入學後卻能發憤圖強,令人刮目相看;有些是愈戰愈勇,大一、大二兩年未見突出,到了高年級時卻脫穎而出,以彪炳成績畢業。

不少良醫求學時曾「肥佬」

醫學院畢業後拿到一紙執照,可以真真正正的行醫,會否成為才德兼備的好醫生,更和求學時認識的成績沒有什麼直接關係。許多我認識的良醫,在大學時都是成績平平,不少更曾慘嘗考試「肥佬」要靠補考過關的滋味;他們大多有一個共通之處,就是求學時都積極參與課外活動,不會是整天只懂啃書本的書呆子;讀書考試只花半力,難怪成績只徘徊於中下游;畢業後修心養性,全力以赴,遂成良醫名醫。

我也認識有些不成器的高材生,他們有些是IQ高,EQ低,溝通技巧拙劣,和病人打交道時態度不佳,常被病人投訴。有些有才無行,讀書了得,品格卻有問題﹕責任感欠奉,行醫只是為錢,為了錢可以把在醫學院學到的醫德、醫學倫理、專業守則等拋諸腦後。他們可能騙到不知就裏的病人,也可能掙到名與利,在同業中卻臭名遠播,為人不齒。

我有一個世侄小林,自小聰明伶俐,小學到中學都就讀名校,每次考試都是名列前茅,會考(當年還是五年中學加兩年大學預科)差一點便成為狀元,大學入學試也差不多全A。這個模樣的高材生,順理成章地考取了醫科。在醫學院他的成績也很不錯,同學老師都稱許他待人接物謙恭有禮,態度誠懇,甚至有人說他誠懇得過了頭。

畢業後他在公立醫院接受專科培訓,還是保持一貫的勤奮有禮的作風,同事病人對他都有好感。完成培訓後不久他便離開醫院自行執業,不旋踵聽到許多有關他的不利消息,都是他怎樣怎樣欺騙病人圖利,可能因為他訓練有素的誠懇態度,病人都很相信他,容易受騙。小林的最後下場,是因為販賣大量毒品給不同病人,給醫務委員會吊銷牌照,聽說至今還未復牌。

小林是高材生,是尖子,也是王莽、岳不群;幸好這樣的高材生尖子並不多。不過醫學院單憑成績,真的不能保證收的學生一定會成為好醫生。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00-1.jpg;

]]>
兒言自得:尖子必讀醫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e5%b0%96%e5%ad%90%e5%bf%85%e8%ae%80%e9%86%ab/ Wed, 08 Nov 2017 03:46: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801 【明報專訊】醫科一向是中學生心儀科目,尤以近年為甚,尖子狀元都一窩蜂報讀醫科。回想當年自己考大學時,形勢卻不一樣。雖然醫科亦屬熱門之選,但文、理、工、社會科等(當年還未有商科)都吸引到不少尖子狀元,不會像現在這樣一面倒。記得當年同讀理科的中學同學,對工科尤其趨之若鶩,工科中的電機工程學,更是眾多科目中的「神科」,成績不是頂尖的學生毋庸問津。可是時移世易,香港在過去幾十年的經濟轉型,令本來蓬勃的工業日漸式微,終於以工廠北遷,工業離場,工業人才在本土無工可做告終。沒有了工業,大學工科的吃香程度自然一落千丈,收生成績每况愈下。環顧周邊其他地區,好像新加坡、台灣、韓國、深圳,轉型模式是引入及發展高端工業,以代替原有的低端工業,這些地方的「騰籠換鳥」,都做得成功,可是我們的轉型,籠是騰出來了,卻無鳥可換,眼睜睜地看着整個行業式微,甚至消失。

醫科一枝獨秀非好現象

醫科一枝獨秀特別吃香,除了表示地方上就業市場選擇太少,年輕人發展的機會不多,還會導致人才錯配,絕對不是好現象。前兩天和幾位資深同業聚會,談到了尖子爭讀醫科的話題,其中一位前輩便慨嘆﹕「成績好的學生都要讀醫科,也不管自己有沒有興趣,其中適合做醫生的有多少?怪不得有些新進醫生,態度懶散,做事沒有幹勁,怎樣看都不是做醫生的料子」。

另一位前輩馬上表示認同﹕「可不是嗎?有些剛畢業便要揀些輕鬆舒服、不用值夜班的專業,有些更不務正業,拿着醫生執照替一些旁門左道行業打工,根本不是做醫生,其中還有些是那些所謂尖子呢。」

前輩言論流於偏激,我不完全認同﹕事實上,懶散沒幹勁的醫生,哪個年代都有,並非近年初見;至於鍾情於較輕鬆的專業,現代年輕人講求生活質素,不能要求他們像我們那一代的醫生,為了工作好像大禹治水那樣「三過家門不入」,一星期工作百多小時也甘之如飴。我擔心的,反而是一些尖子狀元,不論興趣性格都不宜學醫或行醫,反而在其他方面卻天才橫溢,要是揀對了學科,可以大展所長,前途無量,可是偏偏因為「尖子必讀醫」這咒語,揀了不應該讀的醫科。於是本來有能力有天分成為出色數學家、物理學家、文學家、藝術家的人才,都「被迫」報讀醫科。因為興趣性格不合,當醫學生時已提不起勁,有些甚至趕不上進度,逢試必敗,以至退學收埸。有些勉強捱到畢業,拿到了行醫執照,但對行醫缺少熱誠興趣,成就也不見得怎麼樣。

多年前我任醫學院院長,便曾勸退一些因為種種原因「被報考」醫科,但表明志不在此的尖子,現在眼見他們在其他範疇各有所成,亦活得開心,慶幸當年沒勸錯他們。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11/99.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