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08 Dec 2023 09:03:0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醫生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防癌會:逾5成 癌症患者見腫瘤科醫生時間不足 轉網上尋資訊8成人難辨真偽 //www.afterroberto.com/%e9%98%b2%e7%99%8c%e6%9c%83-%e9%80%be5%e6%88%90%e7%99%8c%e7%97%87%e6%82%a3%e8%80%85%e8%a6%8b%e8%85%ab%e7%98%a4%e7%a7%91%e9%86%ab%e7%94%9f%e6%99%82%e9%96%93%e4%b8%8d%e8%b6%b3/ Fri, 08 Dec 2023 09:02: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585

【明報專訊】香港防癌會調查發現,癌症患者及照顧者於確診後首3個月平均接收90項癌症相關資訊,當中65項非來自醫護或醫療機構;有8成人未能判斷網上資訊是否真確,另有37%病人採用親友或網上提供的建議後感不適。防癌會認為網上資訊眾多,提醒市民應提高警覺及先諮詢醫護,親友在轉發資訊前亦應核實真偽,以免「好心做壞事」。

防癌會:逾5成 癌症患者見腫瘤科醫生時間不足 轉網上尋資訊8成人難辨真偽

癌症患者見醫生時間平均不多於24分鐘 逾7成人轉網上尋資訊

不少癌症病人除了聽取醫生建議,亦會上網尋找資訊。防癌會今年9月6日至上月11日做癌症患者及照顧者健康素養調查,訪問共236名癌症患者及照顧者。調查顯示,受訪者每次見公院腫瘤科醫生時間平均13分鐘,私院則平均24分鐘;逾5成人稱因與醫生會面時間不足,無法解答疑難,當中77%人會轉到網上找資料。


相關閲讀:研究:50歲以下患癌症人數 30年增八成 料與飲食、煙酒、肥胖等有關


八成人難辨真偽 37%採納後不適

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港怡醫院臨牀腫瘤科名譽顧問醫生林嘉安表示,曾有一名確診第三期直腸癌的50多歲女士因擔心化療後需終身戴「造口袋」,故上網尋找資訊並接受磁場療法及玉石療法兩種另類療法,及後覆診時腫瘤已擴散,最終離世。

約兩年前確診第四期肺癌的64歲傅太正接受免疫治療,大部分癌細胞已纖維化。她說得悉確診後曾花2至3個月上網尋找肺癌相關資訊,惟大部分資料均為肺癌醫療方案及存活率,親友亦向她轉發大量資訊。她說肺癌存活率「日新月異」,故後來無再網上尋找資訊,只跟從醫生建議專心治病。她建議癌症患者見醫生時,不妨就曾查閱的網上資訊多詢問醫生意見。

防癌會:逾5成 癌症患者見腫瘤科醫生時間不足 轉網上尋資訊8成人難辨真偽
確診第四期肺癌的傅太(中)表示,確診後曾花兩三個月上網尋找肺癌相關資訊,惟大部分資料均為醫治肺癌的醫療方案及存活率。左為其丈夫傅先生,右為香港防癌會癌症教育小組委員會主席林嘉安。(鍾林枝攝)

相關閲讀:【直腸癌】研究:直腸癌患者半年免疫治療 腫瘤100%消失 減傳統療法後遺症 復發及長期治癒率未知之數


專家:病友經驗未必適用

林嘉安建議患者及照顧者可善用政府、醫管局或認可非牟利機構提供的癌症相關資訊;不少患者以為病友經驗一試無妨,但不同患者病情及身體狀况有別,即使屬同一類別及期數的癌症,於某病友身上有良好療效,不一定適用於其他人。

]]>
【人生下半場】不透露病情 免老人家擔心? 徒添猜疑兼可能違法 //www.afterroberto.com/%e4%ba%ba%e7%94%9f%e4%b8%8b%e5%8d%8a%e5%a0%b4-%e4%b8%8d%e9%80%8f%e9%9c%b2%e7%97%85%e6%83%85-%e5%85%8d%e8%80%81%e4%ba%ba%e5%ae%b6%e6%93%94%e5%bf%83/ Mon, 04 Nov 2019 03:23: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167
【人生下半場】不透露病情 免老人家擔心? 徒添猜疑兼可能違法
決定原則——病人拒絕了解病情,醫護應該按照「自主原則」,堅持要病人自行作出醫療決定;還是採取「不傷害原則」,以善意隱瞞讓病人「安心」?(metamorworks@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文提及疾病無關)

【明報專訊】生老病死雖然是人生必經階段,但亦是不少人的禁忌。面對危疾噩耗,有人欣然接受,有人選擇逃避。若然病人拒絕了解和討論病情,醫護人員應採取「不傷害原則」尊重其決定,還是應按照「自主原則」要病人自行作醫療決定?

88歲的郭女士一向健康,恆常於住所附近散步,亦能處理簡單家務。然而,她早前開始感到腹痛,出現惡心和嘔吐徵狀。長子忠文立即帶她求醫,結果證實是結腸癌

主診醫生先把壞消息告知忠文,他頓時顯得憂心忡忡,「醫生,請不要向我母親通知診斷結果,我不希望她不開心和擔憂」。醫生雖點頭同意,但仍安排老人科醫生評估郭女士的認知狀况,判斷她有無能力為自己作醫療決定

 

病婦拒了解病情 醫生拒做手術

老人科醫生詳細評估後,認為郭女士雖有輕度認知障礙,但仍有能力決定接受什麼癌症療法,於是詢問她了解病情的意願。郭女士搖頭說:「不用了,我不必亦不願知道。我太老了,懂得的事並不多,醫療事太複雜麻煩,我想忠文為我決定一切,相信他知道應該怎樣做。」

隔天,外科醫生向醫護團隊建議手術切除腫瘤,但當得悉郭女士不清楚、不願了解自己病情,一切都交由兒子決定,外科醫生立刻表示反對:「病人仍有能力為自己決定,我們怎可能不告訴她實情?未經病人同意下施行手術,我萬萬不能接受。」主診醫生頓時不知所措,不確定應否向郭女士如實告知病情。

郭女士的情况,現實中並不罕見。病人不欲了解和討論病情,亦屬其意願和抉擇,必須尊重。但醫護往往感到左右為難,不知道應該按照「自主原則」,由精神健全的病人自行作出醫療決定;還是採取「不傷害原則」,藉善意隱瞞,讓病人免受精神傷害。

道德原則和價值觀並無絕對的對錯之分。但醫護在取捨前,應先思考以下問題:一、隱瞞病情能否完全避免心理傷害?二、透露病情是否必然造成心理傷害?

 

【人生下半場】不透露病情 免老人家擔心? 徒添猜疑兼可能違法
理解想法——若病人對病情一知半解,難以善用有限時間計劃未來。醫護人員應與病人和家屬多溝通,理解他們真正想法。(RyanKing999@iStockphoto,設計圖片)

病人憑空臆測 迷茫難定未來計劃

首先,隱瞞病情並不代表病人能卸下心理包袱。反之,若病人憑空臆測自己的診斷結果和康復機率,可能會倍感緊張、迷茫和恐懼,甚至對家人和醫護團隊失去信任。再者,病人蒙在鼓裏,便難以善用有限時間與家人制定未來計劃,或因此未能完成自己的心願,甚至無法獲得適切的支援和照顧,反而對身心健康造成惡果。

另一方面,醫護即使如實透露病情,也未必對病人造成沉重負擔。根據紓緩照顧的臨牀經驗顯示,小心運用溝通技巧,配合充分的心理、靈性和社交支援,可減低壞消息的影響。

由此可見,醫護在衡量利弊時,應以客觀角度全面審視病人實際利益,而並非先入為主地將「透露病情」和「負面影響」畫上等號,或一廂情願地為病人作出「善意舉動」。

精神有能力 不可託家人決定

此外,醫護亦須顧及法律因素——只要病人在精神上有能力做決定,醫生便須先取得病人同意,才可展開治療。根據香港醫務委員會《香港註冊醫生專業守則》,只有在下列情况,病人的同意才屬有效:

同意是自願的

‧醫生已就所建議治療的性質、效用和所涉及風險,以及其他治療方案﹙包括不予治療的方案﹚提供恰當的解釋

病人清楚明白所建議治療的性質和影響

換言之,病人始終須親自同意接受治療,而不可在不知情下委託家人作決定。

文:胡令芳教授(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所長)、盧時楨醫生(香港中文大學賽馬會老年學研究所安寧頌計劃顧問)、謝俊仁醫生(醫院管理局臨牀倫理委員會主席(2005至2017年))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2):當醫生再變成病人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92%ef%bc%89%ef%bc%9a%e7%95%b6%e9%86%ab%e7%94%9f%e5%86%8d%e8%ae%8a%e6%88%90%e7%97%85%e4%ba%ba/ Mon, 18 Mar 2019 09:01: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635 【明報專訊】前幾天有一位醫生同事向我求診,奇怪的是他並不是患上什麼奇難雜症,而是近月頸上長了不少黑色的斑點。這位醫生才40歲,身體一向健康,生活飲食正常,不煙不酒,也沒有家族病史。可是他擔心這些黑色斑點可能是某些癌症的預兆,所以便變得很焦慮,四出找同事求診。

陳家亮 誤診 癌症 化驗 身體檢查 醫生 頸項 黑斑 黑色斑點 吾生有杏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

黑斑「凶兆」? 四出求醫

醫書中的確有記載頸項上黑斑點可能與多種癌病有關係,它的成因並不清楚,只是有些患上癌症的病人於發病前都有長出這些斑點。可是很多健康正常的人也會長出這些斑點,所以這皮膚的問題並不一定是「凶兆」。但這種憂心卻令我這位同事四出尋找更高明的醫生求醫。

 

他的第一位醫生是個博學多才的專家,看過這位同事的情况後便即時翻查典籍及文獻,結果他提出了十多個頸項患上黑色斑點可能性,並且覺得現階段很難確定病因,必須進一步詳細檢查,包括驗血、超聲波、電腦掃描等。

 

等待報告 心急如焚

已記不清做了多少項化驗,但等候報告需時,於是我這位憂心的同事又找另外的醫生求助。他的第二位醫生是個小心翼翼、按規矩程式做事的人。經過診斷後,他便向這同事說:「你的情况有可能非常嚴重,也可能沒有什麼問題。現階段我不能夠肯定,你自己也是醫生,應該明白箇中道理,還是耐心等候化驗報告才決定下一步吧。」

 

要做的檢查已經全都做過了,但這段等待報告的日子卻度日如年。身為醫生,知識愈多,憂心卻愈重。內心納悶,於是他也來找我談談他的情况。從他話語間可以感受到一種打從內心說不出來的厭煩,於是我對他說:「我想,你需要的並不是更多的化驗,或從另一位醫生告訴你什麼可能性或如何不肯定,這些公式化的答案,我們每天也不知重複地向病人說過多少遍。」

陳家亮 誤診 癌症 化驗 身體檢查 醫生 頸項 黑斑 黑色斑點 吾生有杏
▲資料圖片

我接着說:「當了醫生這麼多年,我的經驗或直覺告訴我,你不似是患上癌病或其他嚴重疾病。當然我沒有水晶球,也許我的判斷未必百分百正確,但身為醫生,我覺得我有責任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你,以免你過分擔心。」這位「病人醫生」聽到我這番話後,竟然欣喜地回應:「陳院長,你剛剛的那番說話,是近幾個星期我覺得最入心的!真的很多謝您,我今晚可以睡得好了!」

 

溝通正是良方妙藥

現今醫學發達,先進的科技及治療往往令行醫者忘記了我們與病人的溝通是最有效的良方妙藥。也許我們也愈來愈害怕出錯,怕病人失望,也怕病人投訴我們誤導或誤診,以至說話也變得愈來愈小心,醫患間的疏離也愈明顯。盼望這位「病人醫生」在確認自己身體無恙後,也會更懂得照顧病人心靈上的需要。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1):在中東尋找機遇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0):愛上你的膽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88):疾病,你可以多狂傲?

 

]]>
瘤言情深:尋覓心中的常樂我淨 //www.afterroberto.com/%e7%98%a4%e8%a8%80%e6%83%85%e6%b7%b1%ef%bc%9a%e5%b0%8b%e8%a6%93%e5%bf%83%e4%b8%ad%e7%9a%84%e5%b8%b8%e6%a8%82%e6%88%91%e6%b7%a8/ Mon, 11 Mar 2019 04:44: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431 【明報專訊】曾於公立醫院腫瘤科工作多年,每天面對病人的生離死別,尤其當自己負責主診的病人不幸離世,內心倍感難過,久久未能釋懷。直到13年前,在工作壓力日積月累的情况下,首次嘗試接觸佛家信仰,心靈終於找到一片能夠短暫歇息的地方。如今,雖然人生不如意事十常八九,但每每看到置放在房間裏、由一位高僧親自寫上「常樂我淨」的書法牌匾,心靈總能感受片刻澄靜。

 

醫生,病人,佛家,癌症,臨床腫瘤科,蔡添成,瘤言情深
(圖﹕周游)

現實世界裏,世人常談及死後的極樂世界,但若人的心境澄靜如鏡,出離生死煎逼之苦,相信在世時也能找到自己心中的一片樂土。

 

緣分聚散有定數

佛家裏的釋迦牟尼佛陀在物質豐饒的環境中長大成人,直到一次出遊,眼見人世間充滿老病死苦,便毅然放棄即將繼承的王位,捨棄權力和榮華富貴,出家禪修悟道,幾經艱辛和波折,最終在世間各種煩惱和困擾包圍下,找到心中一片淨土。

 

多年來,透過禪修、誦經念佛的習慣,每當被煩惱絲纏繞,便嘗試用心感悟,明白心中的鬱結既放不過自己,也會影響病人的情緒。學懂放下,對自己、病人也是一種解脫。

 

有人問,佛家常提及放下,豈非跟醫生盡力救人的職責相違背?固然,醫者仁心,盡力醫人乃份內事,但緣分聚散不由人,生有時,死有時,緣起緣滅皆有定數。曾聽說一個生動的比喻,指墳場是萬物衆生的終點站,所有人都排着隊等候死亡的來臨,惟當中有人插隊,而醫生的職責只是把這些插隊的人找出來,再把他們放到他們應當的位置,但和其他人一樣,死亡依舊是人生終歸需要面對的事情。

 

懼怕死前未知數

對比死亡,不少病人更懼怕死亡之前的未知之數。死亡什麼時候來臨,死亡到臨的一刻能否安詳辭世,凡此種種,都是不少病人心中的疑慮。一些病人因為上有高堂,下有子女,故非常緊張醫生能否把癌症根治。面對死亡,此乃人之常情,但病人亦須明白,醫生的治療方案非取決於病人緊張與否,而是根據病人的病情及身體狀况而定。倘若病情已經無法逆轉,醫生亦會傾向要病人及早作心理準備,即使死亡來臨時亦不至於束手無策。

 

面對未知的將來,聆聽是最佳良方。過去在公立醫院工作時,由於人手、時間所限,難以跟病人長談。曾有相熟朋友患上癌症,她為免耽誤我與其他病人會面的時間,遂每天致電我的太太,傾訴心中疑慮。由最初糾結於癌症治療的各種疑慮,到後來的生活趣事,無所不談。淡然處世,對死亡便無所畏懼。

 

常言道,人生是一趟旅程,途中跨過高山時或許風景萬千,到穿越低谷時卻又波折重重。在這趟短暫的旅途中,或許有人成為我們生命中的過客,在我們的生命線上不落半點痕迹;也或許有人一路相隨,陪伴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當中的悲歡離合,無人能夠掌握。在高低跌宕的人生裏,如何保持隨遇而安、寧靜安然的心態,大概是一門畢生的學問。

 

文:蔡添成(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
兒言自得:乘人之危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e4%b9%98%e4%ba%ba%e4%b9%8b%e5%8d%b1/ Mon, 14 Jan 2019 04:21:5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356 【明報專訊】東漢名將蓋勳曾任涼州漢陽郡長史(幕僚性質的官員),當時他的老友涼州刺史梁鵠欲整治一名下屬,這下屬是個好官,卻和蓋勳有仇,有小人便慫恿蓋勳乘機勸梁鵠殺了此人,除卻眼中釘,蓋勳為人正直,斷然拒絕,並告誡那小人「謀事殺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兒言自得,霍泰輝,醫生,
▲(設計圖片)

蓋勳說的「乘人之危」,成了常用成語,意思和廣東話「趁火打劫」差不多。古人認為即使對仇人也不應乘人之危,否則便是不仁不義,可是當今社會,不管對方是仇人還是朋友,乘人之危找緊機會趁火打劫的卻大不乏人。例如知道老友財政出了問題,樓市低迷又變了負資產,急於要賣樓脫身兼套現應急,不但不施予援手,還看準老友一時三刻之間不易把樓宇脫手籌集「救命錢」,竟開出一個遠低於市價的不合理價錢向老友求售,正是不折不扣的乘人之危所為。我也有朋友在大陸為人所累犯了官非,向相熟的「有背景人士」求助,希望疏通疏通,怎知此人平時和我那朋友稱兄道弟,見他有難時卻乘機敲詐,不但要錢,還要他做一些很為難的事才答允為他說項,怎知得了好處後卻什麼也不做,我朋友終於要坐牢,只能怨自己交友不慎,選了個乘人之危的小人做鐵打死黨。

醫生的天職是救死扶傷,對待病人應本着「醫者父母心」,「乘人之危」這麼無恥之行,怎樣也和醫者拉不上關係吧!可是現實世界裏,無恥之徒卻着實不少,而且無分貴賤地遍佈各行各業,醫療界並未能獨善其身。

以沒醫學根據療法 剝削最脆弱病人

剛過去的聖誕假期閒着無聊,拿起電視遙控器不斷轉台找好節目,最終給BBC(英國廣播公司)的紀錄片吸引。節目內容是有關美國一個健康中心,標榜以鹼性飲食來治療主流醫學已束手無策的末期癌症的病人。病人要付出天價費用,入住中心接受按摩、灌腸等輔助治療,當然還有鹼性飲食。中心主事人接受訪問,一看便知是不學無術、招搖撞騙之徒,所提倡的鹼性飲食治療更是毫無醫學根據,可是他的客源不絕,因為他緊緊掌控了末期癌症病人的心理:既然主流醫學已無計可施,與其等死,不如死馬當活馬醫,試試這新方法,反正是nothing to lose!怪不得節目主持人在總結時說:「羅伯楊(中心主事人)提倡鹼性飲食法的這場噩夢,是為了剝削與操控最脆弱、最病重的人。」

香港有沒有這類乘人之危的醫者?答案是樹大有枯枝,香港的醫學教育再好,也不能保證孕育出來的醫生全部都有崇高的道德標準。事實上,所有病人都屬有「危」一族,醫生利用病人的「危」牟取私利,已是乘人之危。這包括了仗着病人對自己的信任,向病人收取不合理的天價手術費、驅使病人做一些不需要的昂貴檢查,或處方一些不必要的治療方案等。有些醫生,和上述鹼性飲食治療中心一樣,向病人推介一些沒有醫學根據的療法,來治療一些主流醫學沒法治癒的疾病,好像以螯合治療(chelation therapy)來治療自閉症和智障,都是乘人之危的例子。

文:霍泰輝(中大副校長、兒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