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15 May 2019 04:06:5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醫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醫學教育是什麽?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68%ef%bc%89-%e9%86%ab%e5%ad%b8%e6%95%99%e8%82%b2%e6%98%af%e4%bb%80%e9%ba%bd%ef%bc%9f/ Sun, 25 Jun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3a52809a55104f45122a03e21ee4c1cd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中學文憑試即將放榜,多年來很多成績優異的學生都選擇讀醫。去年全港成績最好的五百名學生,八成選擇升讀本地兩所醫學院。當中四位立志投身醫療界的文憑試狀元,港大及中大各取錄了兩名。

為什麼大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都選擇讀醫?我相信一定程度是由於香港大學生的出路比較狹窄。香港長期鬧「醫生荒」,加上「醫生」這個專業一向備受社會尊重,讀上醫科的都被視為「叻仔叻女」、「天之驕子」,是向上游的標誌,所以每年醫學院都吸引了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

可是每當面試,絕少同學會用以上的理據作為個人選擇讀醫的原因,可能他們擔心這些答案過於現實,甚至乎有點功利。於是大部分同學在面試時的「標準答案」總是什麼「拯救生命」、「貢獻社會」,或因為家人曾患重病而深受感召等等。當然,我相信部分同學的答案是出於肺腑之言,對行醫充滿理想和熱誠,但我更希望同學深思醫學教育究竟是什麼。

不是職業先修訓練

首先,醫學教育不等同職業先修訓練。不要以為醫學院只是着重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教曉你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大國手。現今資訊發達,醫學知識都可以從互聯網中唾手可得;加上醫學研究日新月異,以前所學的知識和技術很快便會被取代了。所以醫學教育,主要是為着我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醫學教育強調批判思考及創意思維。西方有一種說法「think out of the box」,意思就是要跳出因循思想的框架。很多來自香港的醫學突破,都是新思維再加上不斷努力,將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才有如此驕人成績。所以我希望同學不要誤以為讀醫就只是死念書,記憶力好的同學未必有優勢。

以人為本是核心價值

第三,醫學也是人文科學。很多人以為醫學只是人體結構、功能,以及尖端科技的專業培訓,卻忽略了醫學更是人文科學。我曾經在網上找尋人文科學的定義,普遍的意義是重視人的尊嚴,強調人的價值和人在世界的角色; 而人文精神的本質乃在追求「真、善、美」三者的和諧。這不就正是我們行醫的核心價值嗎?所以中大醫學院一直強調生命倫理教育、專業操守、人與人溝通及同理心的栽培,就是因為我們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

很多人問我如何挑選合適的學生讀醫?有沒有什麼甄選方法是百發百中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有志從醫的年青人清楚了解醫學教育的重點,以正確的態度學醫。我沒有水晶球助我挑選仁醫,我知道的只是為師者應以「春風化雨」的志向,潛移默化立志讀醫的學生,幫助他們成為未來的仁醫。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明報專訊】一年一度的中學文憑試即將放榜,多年來很多成績優異的學生都選擇讀醫。去年全港成績最好的五百名學生,八成選擇升讀本地兩所醫學院。當中四位立志投身醫療界的文憑試狀元,港大及中大各取錄了兩名。

為什麼大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都選擇讀醫?我相信一定程度是由於香港大學生的出路比較狹窄。香港長期鬧「醫生荒」,加上「醫生」這個專業一向備受社會尊重,讀上醫科的都被視為「叻仔叻女」、「天之驕子」,是向上游的標誌,所以每年醫學院都吸引了不少成績優異的學生。

可是每當面試,絕少同學會用以上的理據作為個人選擇讀醫的原因,可能他們擔心這些答案過於現實,甚至乎有點功利。於是大部分同學在面試時的「標準答案」總是什麼「拯救生命」、「貢獻社會」,或因為家人曾患重病而深受感召等等。當然,我相信部分同學的答案是出於肺腑之言,對行醫充滿理想和熱誠,但我更希望同學深思醫學教育究竟是什麼。

不是職業先修訓練

首先,醫學教育不等同職業先修訓練。不要以為醫學院只是着重知識和技術的傳授,教曉你將來如何成為一個大國手。現今資訊發達,醫學知識都可以從互聯網中唾手可得;加上醫學研究日新月異,以前所學的知識和技術很快便會被取代了。所以醫學教育,主要是為着我們終身學習奠定基礎。

第二,醫學教育強調批判思考及創意思維。西方有一種說法「think out of the box」,意思就是要跳出因循思想的框架。很多來自香港的醫學突破,都是新思維再加上不斷努力,將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才有如此驕人成績。所以我希望同學不要誤以為讀醫就只是死念書,記憶力好的同學未必有優勢。

以人為本是核心價值

第三,醫學也是人文科學。很多人以為醫學只是人體結構、功能,以及尖端科技的專業培訓,卻忽略了醫學更是人文科學。我曾經在網上找尋人文科學的定義,普遍的意義是重視人的尊嚴,強調人的價值和人在世界的角色; 而人文精神的本質乃在追求「真、善、美」三者的和諧。這不就正是我們行醫的核心價值嗎?所以中大醫學院一直強調生命倫理教育、專業操守、人與人溝通及同理心的栽培,就是因為我們強調「以人為本」的價值。

很多人問我如何挑選合適的學生讀醫?有沒有什麼甄選方法是百發百中的?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讓有志從醫的年青人清楚了解醫學教育的重點,以正確的態度學醫。我沒有水晶球助我挑選仁醫,我知道的只是為師者應以「春風化雨」的志向,潛移默化立志讀醫的學生,幫助他們成為未來的仁醫。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M70515o-1.jpg;

]]>
兒言自得:兒科醫生短缺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8%a8%80%e8%87%aa%e5%be%97%ef%bc%9a%e5%85%92%e7%a7%91%e9%86%ab%e7%94%9f%e7%9f%ad%e7%bc%ba/ Sun, 19 Mar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1f6531652ae1e11eee94d826a7e75118 【明報專訊】大陸放寬人口管制,把嚴格執行多年的一孩政策放鬆100%,容許每個家庭養兩個孩子。這是挺好的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人民飯也吃不飽,加上教育水平不高,不得不下重藥「行非常之事」,立法禁制人民多生。可是重藥必有不良副作用:人口老化,不夠年輕人補充;獨生子女患上四、二、一(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人;父母二人;子或女一人)綜合症,容易寵壞,甚至變成小霸王、宅男宅女,令市民質素下降等。看來國家領導也覺察到一孩政策不是長久之法,放寬正合時宜。

二孩政策加劇人手不足

放寬政策很受國民歡迎。內地同業相告,新政策公布後,產科預約大幅上升,不少年輕夫婦都躍躍欲試,要在猴年增產。連多年前生了頭胎,現在已屬「有意栽花花不發」之齡的太太,也不甘後人,機關算盡為求「老蚌生珠」,帶挈人工受孕或輔助生育中心的生意蒸蒸日上。可是在這一片生機,形勢大好的景况下,卻浮現一個始料未及的問題:多了這麼多孩子,那來這麼多兒科醫生照顧他們?

最近回內地交流,便有醫療當局的領導和兒科醫生告訴我:估計大陸短缺20萬名兒科醫生!對了,不是200、2000,甚至2萬名,而是整個維園也放不下的20萬名。據統計,大陸現有兒科醫生11.28萬名,每千名兒童人口只0.53名,若要達到發達國家的0.85至1.3名,再加上兩孩政策帶來的兒童人口增長,兒科醫生人數非得翻三番不可。

長久以來,兒科醫生崗位對有志習醫的青年學子都缺乏吸引力,原因是工作辛苦而收入少。大陸基層醫療還剛在萌芽階段,未成氣候。小孩有病都湧往醫院看兒科專科,愈有名氣的醫院便愈多人慕名前往。聽說北京兒童醫院每天的門診量達一萬人,上海兒童醫院也超過八千。醫生既看門診又要照顧病房裏的病人,其苦可知。至於收入少,大陸醫生薪金微薄,全仗「紅包」和「以藥養醫」的提成補貼,通常這「補貼」才是主要收入來源。和專看成人的外科、內科,和其他專科醫生相比,兒科醫生的紅包和提成都是微薄得不可同日而語。怪不得北京兒童醫院裏一位老前輩胡亞美教授曾告訴我:「兒科醫生是最窮、最忙、最苦的醫生,可是最有心。」

為了多培訓醫生應付眼前及未來的需要,當局甚至要求大學醫學院在審視新生入學申請時,降分錄取有志專攻兒科的學子。這個對入學申請採取「一院兩制」的做法備受質疑:既低貶兒科,更降低兒科醫生的質素,是飲鴆止渴,實不可取。

大陸鬧兒科醫生荒,香港又如何?香港兒童醫院將於明年(2018年)啓用,需有數量不少經驗豐富的資深兒科專家坐鎮,才不負專科醫院之名。以現時香港的情况,各家公立醫院的兒科部門都有人滿之患,上下員工都忙得不可開交,怎樣騰出人手提供資深醫生給兒童醫院,確是不易解決的問題。到時可能難免鬧醫生荒,有關當局,可要小心在意。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
【明報專訊】大陸放寬人口管制,把嚴格執行多年的一孩政策放鬆100%,容許每個家庭養兩個孩子。這是挺好的事。中華人民共和國立國初期,國家一窮二白,人民飯也吃不飽,加上教育水平不高,不得不下重藥「行非常之事」,立法禁制人民多生。可是重藥必有不良副作用:人口老化,不夠年輕人補充;獨生子女患上四、二、一(祖父母和外祖父母四人;父母二人;子或女一人)綜合症,容易寵壞,甚至變成小霸王、宅男宅女,令市民質素下降等。看來國家領導也覺察到一孩政策不是長久之法,放寬正合時宜。

二孩政策加劇人手不足

放寬政策很受國民歡迎。內地同業相告,新政策公布後,產科預約大幅上升,不少年輕夫婦都躍躍欲試,要在猴年增產。連多年前生了頭胎,現在已屬「有意栽花花不發」之齡的太太,也不甘後人,機關算盡為求「老蚌生珠」,帶挈人工受孕或輔助生育中心的生意蒸蒸日上。可是在這一片生機,形勢大好的景况下,卻浮現一個始料未及的問題:多了這麼多孩子,那來這麼多兒科醫生照顧他們?

最近回內地交流,便有醫療當局的領導和兒科醫生告訴我:估計大陸短缺20萬名兒科醫生!對了,不是200、2000,甚至2萬名,而是整個維園也放不下的20萬名。據統計,大陸現有兒科醫生11.28萬名,每千名兒童人口只0.53名,若要達到發達國家的0.85至1.3名,再加上兩孩政策帶來的兒童人口增長,兒科醫生人數非得翻三番不可。

長久以來,兒科醫生崗位對有志習醫的青年學子都缺乏吸引力,原因是工作辛苦而收入少。大陸基層醫療還剛在萌芽階段,未成氣候。小孩有病都湧往醫院看兒科專科,愈有名氣的醫院便愈多人慕名前往。聽說北京兒童醫院每天的門診量達一萬人,上海兒童醫院也超過八千。醫生既看門診又要照顧病房裏的病人,其苦可知。至於收入少,大陸醫生薪金微薄,全仗「紅包」和「以藥養醫」的提成補貼,通常這「補貼」才是主要收入來源。和專看成人的外科、內科,和其他專科醫生相比,兒科醫生的紅包和提成都是微薄得不可同日而語。怪不得北京兒童醫院裏一位老前輩胡亞美教授曾告訴我:「兒科醫生是最窮、最忙、最苦的醫生,可是最有心。」

為了多培訓醫生應付眼前及未來的需要,當局甚至要求大學醫學院在審視新生入學申請時,降分錄取有志專攻兒科的學子。這個對入學申請採取「一院兩制」的做法備受質疑:既低貶兒科,更降低兒科醫生的質素,是飲鴆止渴,實不可取。

大陸鬧兒科醫生荒,香港又如何?香港兒童醫院將於明年(2018年)啓用,需有數量不少經驗豐富的資深兒科專家坐鎮,才不負專科醫院之名。以現時香港的情况,各家公立醫院的兒科部門都有人滿之患,上下員工都忙得不可開交,怎樣騰出人手提供資深醫生給兒童醫院,確是不易解決的問題。到時可能難免鬧醫生荒,有關當局,可要小心在意。

文:霍泰輝(兒科專科醫生)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02-6.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