酗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23 Aug 2024 02:42:2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酗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www.afterroberto.com/%e9%85%92%e7%b2%be%e4%b8%8a%e7%99%ae-%e9%85%97%e9%85%92%e8%88%87%e6%83%85%e7%b7%92%e7%97%85%e6%9c%89%e9%97%9c-%e5%bf%83%e7%97%85%e6%9c%aa%e8%a7%a3%e6%85%8e%e9%98%b2%e7%a0%b4%e6%88%92/ Fri, 23 Aug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55

【明報專訊】早年曾因醉酒鬧事而決心戒酒的藝人鄭中基,早前發聲明表示自己罹患抑鬱症,再次借酒逃避現實,為解決問題,他將到美國參加戒酒中心的療程。戒酒的挑戰,停止飲酒只是第一步,預防復飲才是重點,復飲隨時比之前飲得更多。專家指酗酒只是表徵,背後或隱藏情緒壓力,需處理背後原因,才可脫離酒癮,同時要提早制訂日後處理壓力和負面情緒對策,預防破戒。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借酒澆愁–酒精上癮人士往往借酒精逃避現實問題。處理酒癮,需從飲酒原因着手,並需制訂長遠預防復飲的方案。(設計圖片,Domepitipat@iStockphoto)

酒精上癮 不飲酒出現焦慮失眠斷癮徵狀

何謂酒精上癮?承受酒精能力人人不同,青山醫院屯門酒與藥物依賴組顧問醫生董梓光指出,臨牀診斷時,不會以消耗酒精分量作衡量標準,「有些人因遺傳,沒有飲很多都可能有上癮問題」。診斷主要參考《精神疾病診斷及統計手冊》(DSM)中對酒精使用障礙(alcohol-use disorder)所列的徵狀,例如,需飲更多分量才達到飲酒帶來的歡愉效果,不飲酒後出現焦慮、失眠等斷癮徵狀,難以控制飲酒渴求,或者因為飲酒而在健康、社交、工作等範疇出現問題。

借酒逃避問題 掩蓋情緒病

下班後小酌,聚會時飲酒助興,本來尋常不過,但有些人把酒精當作逃避現實的窗口。東華三院「遠酒高飛」預防及治療酗酒服務負責社工仇鳳君指,求助人對酒精危機意識低,「例如他們初期以飲酒處理失眠,久而久之需依賴酒精才能入睡,甚至愈飲愈多,從一兩罐啤酒,到需要半打甚至一打才能入睡;亦有些人發現飲酒後毋須再想煩惱事情,借酒處理當下的情緒困擾、壓力等」。

酗酒與情緒病息息相關,鄭中基提到自己患上抑鬱症,借醉逃避現實。董梓光指,遇上問題時訴諸酒精,沒有認真解決問題,令壓力愈積愈多,甚至帶來新問題,更易患上情緒病。他留意到每年向屯門酗酒診療所求診的新症患者,四至五成同時患有精神疾病,當中過半是抑鬱症。酒精上癮與情緒病共存,增加治療難度,「酒精是中樞神經抑制劑,可令本身的抑鬱症更嚴重,使人想法更負面、無動力;亦會減低患者接受治療的誘因,因飲酒問題掩蓋抑鬱徵狀,讓人錯過背後的情緒問題;即使治療後,患者受酒精影響,對於覆診、服藥依從度都會變低,使抑鬱症更難治療」。當留意到自己或身邊人因酗酒令生活或健康出問題,應盡早求助。

「求助人來到說想戒酒,但聽下去發覺他們不止是戒酒,而是想處理背後的問題。」仇鳳君指,機構每年接收200至300宗求助,男女比例約7比3,多介乎30至49歲。求助人一般酒齡較長,令健康出問題,例如飲到「斷片」送院後,檢查發現肝酵素高、脂肪肝等而前來求助;「其次是家庭、親密關係出現問題,酒後情緒容易激動,衝突增加,希望戒酒改善關係」。長期飲酒亦會影響長期記憶,腦袋轉數、手眼協調等變慢,影響工作表現。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藝人鄭中基月初發聲明,指自己罹患抑鬱症,借酒精逃避現實,將到美國的戒酒中心接受治療。(鄭中基facebook圖片)

藥物輔助 心理支援力求治本

治療酒精上癮,着重心理輔導和行為治療。仇鳳君指,「例如因失眠而飲酒,問題源自工作壓力,當事人未必連接兩者;或在面對負面情緒時,身邊缺乏正面支援而訴諸酒精。輔導過程中,要尋找他真正的需要」。靜觀可提升戒癮人士對身體、情緒狀態的覺察;當發生衝突,比起習慣避開、以酒精處理,透過靜觀可穩定情緒,了解當下要處理的問題。

「有酒癮的人通常是『一岩一窟』,經歷過很多不好的事情,喪失很多東西,我們就要將這些碎片拼合,幫忙修補缺口。」董梓光表示,藥物可抑壓酒精渴求,例如納曲酮(naltrexone)阻擋酒精帶來的快慰、舒暢、興奮;戒酒硫(disulfiram)使人飲酒後產生不良反應,如頭痛、頭暈、想嘔等。但藥物只是輔助,治療重心仍在於心理支援。「治療計劃中,很強調給予戒癮人士新的生活重心或意義,讓他們知道做什麼令到自己覺得有用,發展一些可以幫助減壓的事情,飲酒自然不再是一個很大的引誘。」醫護人員、社工還會幫他們建立新嗜好、社交圈子,求職和修補與家人關係,是一個長遠的治療與支援。


相關閲讀:高功能抑鬱症是什麼?旁人眼中工作生活如常 暗裏受負面情緒困擾

準備應對方案防復飲

「停止飲酒只是開端,重點是怎樣持之以恆,要想方法克服未來可能出現的挑戰。」董梓光表示,治療中醫護會與戒酒人士預測危機,準備應對方案。復飲最高危時段,是剛完成戒酒治療,無論是解難能力、壓力處理仍很不穩定,身邊人也可能半信半疑,缺乏鼓勵,這時候很容易受動搖而復飲;或者戒酒一段時間,對酒精戒心慢慢降低,見到身邊人可以節制飲酒,就猶豫是否應放棄滴酒不沾的目標。一旦復飲宜盡早坦白,分析在哪些情况下「破戒」,看看是否需要額外幫助,或重新檢視之前治療時可能遺漏的地方。戒酒人士一旦復飲或覺得前功盡廢,變得灰心,身邊人又感到失望、批評,可能很快就打回原形,甚至變本加厲。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預防復飲,除了培養新興趣分散注意力,也可加入同路人互助會,從同路人身上獲得支援與力量。(設計圖片,PonyWang@iStockphoto)

相關閲讀: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培養新興趣 同路人互助

當「破戒」接觸到酒精,就會再次上癮?董指因人而異,如果當初酗酒的原因已解決,再接觸酒精可能無問題,「但若本身不利因素如患情緒病或壓力沒有解決,又或體質上較容易依賴酒精,就有較高風險」。東華三院「遠酒高飛」預防及治療酗酒服務資深戒癮輔導員陳潔華建議,戒酒人士盡量不要再飲酒,「因為身體很容易出現飲酒的記憶」,尤其是酗酒嚴重的人,或因飲酒衍生出不同健康或情緒問題;可透過培養新興趣,預防復飲,「如運動時可轉移視線,並非只透過飲酒來處理壓力」,或加入同路人互助小組,在傾談過程感受到被理解,獲得支援與力量。

東華三院「遠酒高飛」
預防及治療酗酒服務

查詢:2884 9876

屯門酗酒戒療所
查詢:2456 8260

戒酒3個貼士:戒酒循序漸進 飲酒紀錄增決心

1. 公開戒酒想法和目標
公開承諾,群眾壓力下更有決心和動力達成目標。同時避免身邊人引誘飲酒,還可幫忙督促

2. 一下子全停難適應
如果自行嘗試戒酒,可先將原本酒量減四分之一,讓身體慢慢習慣。一下子停止飲酒可能難以適應,尤其是對酒精依賴程度很高的人,或出現嚴重酒精戒斷徵狀,如痙攣、腦癇

3. 記錄飲酒模式
記下每次喝什麼、喝多少、什麼時候喝,一個月後回顧,可找到自己飲酒的高危情景,再找方法應對。留下紀錄可加強戒酒動機,如記下每日飲4至5罐啤酒,1個月就喝下150罐,驚人數字可鞏固戒酒決心;亦可記錄買酒的花費,看到可以節省多少錢,提升戒酒動機

(資料來源:精神科專科醫生董梓光、註冊社工仇鳳君及陳潔華)

何謂酒精上癮?酗酒與情緒病有關?心病未解慎防破戒復飲
董梓光(張淑媚攝)

相關閲讀:失眠困擾三成港人 深層睡眠有幾重要?要知Do’s & Don’ts改善睡眠質素

知多啲:香港沒有住宿戒酒中心

不時聽到荷李活影星到戒癮中心接受戒毒或戒酒治療,鄭中基亦指將會到美國的戒酒中心戒酒。精神科專科醫生董梓光指,這種住宿戒癮模式,讓戒癮人士遠離本身環境,減少接觸誘發心癮的事物。在留宿期間,專家會協助分析觸發心癮的原因,再針對源頭安排心理輔導和治療,亦會助戒癮人士建立健康生活習慣。「入住戒癮中心,遠離依賴的事物,同時有助尋找更能穩定情緒、處理壓力的方法,又或培養新嗜好、正面人際關係,讓戒癮者重返社區時,即使遇到會觸發飲酒衝動的情况,都可以產生抵抗力。」

香港沒有專門提供住宿戒酒的地方,戒酒人士大多留在社區接受治療;如果因飲酒而出現嚴重的精神問題,如嚴重抑鬱症、試圖自殺等,就會送院處理精神問題和酒精上癮。董梓光指,入院時間通常只有一兩個月,不足以產生明顯變化抵抗倚賴,因此回到社區後,仍需跟進治療,才可完全脫離酒癮。

文:張淑媚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胰臟癌 | 死亡率高?胰臟癌病徵、引致基因突變5大高危因素 7類人士提高警覺 //www.afterroberto.com/%e6%88%aa%e6%93%8a%e8%b6%85%e6%83%a1%e8%83%b0%e8%87%9f%e7%99%8c-%e9%ab%98%e5%8d%b1%e6%97%8f%e9%a9%97%e5%ae%9a%e5%9f%ba%e5%9b%a0-%e5%85%a9%e8%bf%91%e8%a6%aa%e7%a2%ba%e8%a8%ba-%e5%ae%b6%e4%ba%ba/ Thu, 22 Aug 2024 08:59: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360 [編按:英格蘭隊的瑞典籍前帥艾歷臣今年初宣布患上胰臟癌已一段時間,並證實或於年內辭世。76歲的他近日拍攝了新的紀錄片,疑向世人道別,其間盼望人們記得他是一個積極的人,並說:「不必為我感到遺憾,微笑好了……感謝所有人所做的一切,教練、球員、球迷,全都太棒了……請好好地照顧自己,好好地生活下去。」究竟胰臟癌 (Pancreatic Cancer)有什麼病徵?死亡率有多高?手術不能根治嗎?]【明報專訊】胰臟癌的發病率不高,雖不列入香港十大癌症,但其死亡率卻不可少覷。據醫管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十大癌症死亡數字顯示,胰臟癌排第五,奪去了711人的性命。胰臟癌五年存活率5%至8%,為所有主要癌症中最低。大部分患者發現時已屆中晚期,只有約20%的病人適合動手術作根治性切除,其餘患者治療以化療為主。究竟胰臟癌的具體成因是什麼?有哪些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呢?哪類人士是高危一族宜提高警覺呢?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上升趨勢——胰臟癌有按年上升的趨勢,由2008年的448宗新症個案升至2016年的702宗,而根據西方國家經驗,胰臟癌個案仍會進一步上升。(Eraxio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胰臟癌成因不明 引致基因突變高危因素

胰臟癌的具體成因不完全清楚。大部分個案為基因後天偶發突變(sporadic)引起,引致基因突變的高危因素包括:吸煙、酗酒、肥胖、缺乏運動、慢性胰臟炎等。按西方國家的研究,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genetic)因素,當中又可再分為兩類:

  1. 家族性胰臟癌(Familial pancreatic cancer)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兄弟姊妹、父母或子女)確診罹患胰臟癌,而本身非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便屬家族性胰臟癌。根據統計,若有一個近親罹患胰臟癌,其餘家族成員的罹患風險會比一般人高出3至5倍;有兩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5至7倍;三個近親罹患胰臟癌,風險高30倍。
  2. 遺傳性腫瘤綜合症(Hereditary Cancer Syndrome)
    我們與生俱來擁有約3萬組基因,每組基因有一對,一個從父親遺傳,一個從母親遺傳。當中小部分的基因對抑制或促進癌症形成起關鍵作用。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其抑制或促進癌症的基因帶有先天缺陷(Germline mutation),也就是說在一對染色體中,其中一條基因天生便有缺陷,當人體在生長過程中,因環境或其他因素,另一條基因亦發生變異時,細胞便容易不受控制,大大增加患癌風險;而父母有缺陷的基因亦有可能傳給下一代。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明報製圖)

在眾多與胰臟癌有關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其中以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較為普遍。此癌症候群源自BRCA1或BRCA2基因變異,這兩個基因皆屬抑癌基因(Tumor-suppressor gene),負責修復損壞的DNA。因此,當BRCA基因發生缺陷,DNA受到攻擊而斷裂破壞後會無法正確修復,細胞內DNA損壞累積到一定程度,細胞就會發生癌變。

BRCA基因與乳癌及卵巢癌的關聯,因荷李活女星安祖蓮娜祖莉接受預防性雙乳房切除手術而廣為人知。帶有BRCA基因突變的人,終其一生患上乳癌的風險高達約40%至87%,卵巢癌約16%至60%,發病年齡亦會較一般人年輕。至於胰臟癌,愈來愈多數據顯示BRCA基因突變者患胰臟癌的風險亦會增加,大型研究顯示患胰臟癌風險比常人高出兩倍;但有別於乳癌及卵巢癌,BRCA相關的胰臟癌的發病年齡與其他胰臟癌患者無異。


相關文章:胰臟癌病徵:體重下降顯著 病人接受惠普爾手術後消化功能受損 飲食有對策


及早發現或可作手術 存活率較理想

如何篩查及預防胰臟癌,現時醫學界仍未有確切定論,需要更多的相關研究才能制訂合適指引。在最新發表、經過16年追蹤的研究報告,在高危群組中,透過篩查發現的胰臟癌一般較為早期,較多病人適合接受根治性的手術,存活率亦較理想。我們仍需要更多數據確認相關研究結果。很多權威組織亦建議高危一族定期作超聲波內視鏡(Endoscopic ultrasound)及磁力共振(MRI)檢查,以策萬全。

胰臟癌,癌症,遺傳,基因突變,吸煙,酗酒,肥胖,慢性胰臟炎,遺傳性腫瘤綜合症,家族性胰臟癌,遺傳性乳癌,卵巢癌症候群,基因測試,
遺傳因素——約10%至15%胰臟癌個案有遺傳因素,現時科技已可透過驗血找出問題基因,幫助醫生找出對應預防和治療方案。(Ca-ssis@iStockphoto)

 

胰臟癌7類高危一族

  • 家族中有最少兩名近親確診罹患胰臟癌
  • 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遺傳性腫瘤綜合症患者:
  • BRCA、PALB2:遺傳性乳癌與卵巢癌症候群(Hereditary breast and ovarian cancer syndrome)
  • CDKN2A:家族性非典型性多痣和黑色素瘤症候群(Familial atypical multiple mole melanoma)
  • 錯配修補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s、MMR基因) MLH1、MSH2、MSH6、PMS2:連氏綜合症(Lynch syndrome),舊稱遺傳性非瘜肉結直腸癌症候群
  • STK11:黑斑息肉症候群(Peutz-Jeghers syndrome)
  • PRSS1:遺傳性胰腺炎(Hereditary Pancreatitis)等

胰臟癌6個徵狀

至於胰臟癌早期病徵並不明顯,據智友站資料顯示,較常見的病徵包括:

  • 上腹部出現與飲食無關的持續疼痛, 並會反射至背部
  • 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消化不良、腹脹等腸胃障礙現象
  • 出現黃疸、皮膚搔癢、大便呈陶土色
  • 體重短時間內銳減
  • 上腹部出現固定、堅硬的腫塊
  • 腹水

基因測試 有助個人化治療

另一方面,西方研究顯示約有10%至15%的胰臟癌患者,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但自己未有徵狀或察覺,有問題的基因有可能傳給下一代。現時科技可透過血液準確測試基因,檢驗患者是否帶有問題基因,及早識別有助作出相應措施。

治療方面,透過血液檢驗能找出10%至15%帶有先天性基因缺陷的胰臟癌患者。近年研究指出,找出問題基因往往能幫助醫生找出對應的標靶藥或免疫治療,制訂個人化的治療。例如:BRCA基因變異者較適合用鉑金類(Platinum)化療及PARP抑製劑;錯配修補基因(MMR基因)變異則較適合接受免疫治療等等。我們仍需更大型的臨牀研究證實其功效,但對於治療選項甚少的胰臟癌患者,這無疑帶來新希望。

期望在不久的將來,隨更多的研究結果面世,我們能制訂更有效的胰臟癌篩查及預防指引,同時透過基因測試技術為病人提供更個人化的治療。現時大部分遺傳性胰臟癌的數據均源自西方國家,期望香港在未來建立相關的數據庫,以助更有效應對此癌症殺手中的殺手。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患膽石、酗酒人士注意:上腹突劇痛、作嘔發燒或胰腺炎徵狀 小心併發症(醫路同行) //www.afterroberto.com/%e6%82%a3%e8%86%bd%e7%9f%b3%e9%85%97%e9%85%92%e4%ba%ba%e5%a3%ab%e6%b3%a8%e6%84%8f%e4%b8%8a%e8%85%b9%e7%aa%81%e5%8a%87%e7%97%9b%e4%bd%9c%e5%98%94%e7%99%bc%e7%87%92%e6%88%96%e8%83%b0%e8%85%ba%e7%82%8e/ Mon, 17 Apr 2023 04:38: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055 患膽石、酗酒人士注意:上腹突劇痛、作嘔發燒或胰腺炎徵狀 小心併發症(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如果你患有膽石,或者有喝酒習慣,一天忽然上腹部劇痛,可能是胰腺炎徵狀。患上胰腺炎,大部分時間只是輕微發病,稍作休息後通常會自行痊癒;但約有10%病人會患上嚴重胰腺炎,有可能出現併發症,對生命構成威脅。(編者按:胰腺炎的徵狀還包括作嘔作悶和發燒,嚴重可能引致血壓低及呼吸困難。輕微發炎或病情嚴重者,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生膽石酗酒可引致胰腺炎 徵狀:上腹突劇痛、作嘔發燒

胰腺炎通常由膽石或酗酒引致,另外,膽固醇過高或鈣質過高也可以是成因之一。徵狀包括上腹部劇痛、作嘔作悶和發燒,嚴重可能引致血壓低及呼吸困難,病人甚至可能需要入深切治療部,利用機器輔助以維持器官運作。

胰腺炎之所以有可能致命,通常是因為出現併發症,包括胰腺積液、胰腺壞死、血管栓塞和腸道阻塞;長遠亦可演變成慢性胰腺炎,影響胰腺功能(包括消化代謝、製造胰島素等),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相關閲讀:胃痛?膽石?心臟病?拆解上腹痛5大成因及徵狀


輕微發炎 可禁食、靜脈輸液

患上胰腺炎,如果病人只是輕微發炎,醫生通常會安排保守治療,包括暫時禁食、靜脈輸液及緊密觀察。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進入深切治療部。如果出現胰腺積液或胰腺壞死的併發症,有可能需要接受體內或體外引流,甚至做緊急手術。


相關閲讀:血管炎種類多、徵狀多變難察覺 注意四警號:皮疹、發燒、關節痛、疲倦 宜及早求醫


微創切膽囊防復發

如果你本身有膽石,又患過胰腺炎,醫生會建議將膽囊切除,防止胰腺炎復發。膽囊通常以微創方式切除,是一種最常做的外科手術,非常安全,一般需時1至2個小時完成,病人在1至2天內就可以出院。另外,如果你有經常喝酒的習慣,也需要考慮戒酒,否則可能會患上慢性胰腺炎,令胰腺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也可能引致長期腹痛。若你膽固醇過高,也需要用藥物好好控制膽固醇水平。

文:張源斌(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及代謝外科教授)

]]>
【酗酒】昏迷猝死 醫生指酒後1小時血液內酒精濃度高 飲酒前先吃麵包芝士宜慢飲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85%97%e9%85%92%e3%80%91%e6%98%8f%e8%bf%b7%e7%8c%9d%e6%ad%bb-%e9%86%ab%e7%94%9f%e6%8c%87%e9%85%92%e5%be%8c1%e5%b0%8f%e6%99%82%e8%a1%80%e6%b6%b2%e5%85%a7%e9%85%92%e7%b2%be%e6%bf%83%e5%ba%a6/ Mon, 16 Jan 2023 07:30: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374 【明報專訊】一名中年漢前晚於旺角聯合廣場一間酒樓參與公司團年飯,疑不勝酒力,不省人事,翌日由酒樓職員發現昏迷,由接報到場救護員證實死亡。急症科醫生彭繼茂表示,酒後1小時血液內的酒精濃度會最高,亦最為危險,其時中央神經會受酒精影響,令人昏迷,甚至未能控制咽喉,令嘔吐物阻塞氣道,無法暢順呼吸致死。他提醒市民,酒家如見有人醉倒昏迷,應幫忙聯絡家人或召救護車,「唔好諗住由得佢喺度瞓」。若飲酒前宜先吃麵包、芝士等可減慢酒精吸收,慢慢飲亦可降低醉酒機率,最重要是量力而為。

【酗酒】昏迷猝死 醫生指酒後1小時血液內酒精濃度高 飲酒前先吃麵包芝士宜慢飲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肝炎與肝癌】小貼士:酒精引發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肝癌


酗酒昏迷猝死 醫生指頂酒酗酒者同高危 酒後1小時血液內酒精濃度高 

急症科醫生彭繼茂表示,醉酒猝死不論年齡均有可能發生,如沒飲酒習慣的人在宴會幫人「頂酒」,易不自量力「飲多咗」;酗酒者則因肝已適應酒精,「飲醉都唔知」,兩種情况同樣高危。

彭繼茂續指,血液內的酒精濃度在酒後一小時最高,最為危險,其時中央神經會受酒精影響,令人昏迷,甚至未能控制咽喉,令嘔吐物阻塞氣道,無法暢順呼吸致死。


【酗酒】昏迷猝死 醫生指酒後1小時血液內酒精濃度高 飲酒前先吃麵包芝士宜慢飲
中年漢前晚疑醉酒在酒樓休息,酒樓職員翌日發現他昏迷不醒,私人物品放於座椅(左方)。救護員當場證實他死亡,以白布臨時遮蓋遺體。

籲召白車「唔好由得佢瞓」 勿空肚飲酒 慢飲減醉酒機會

彭繼茂續指,飲酒前吃麵包、芝士等可減慢酒精吸收,慢慢飲亦可降低醉酒機率,最重要是量力而為;同行朋友或酒家如發現有人醉酒昏迷應協助,懂急救者可先檢查呼吸脈搏,適時為醉酒者打開氣道及做心外壓,不懂急救亦可召救護車或聯絡家人,「唔好諗住由得佢喺度瞓,等佢聽朝自己醒」。

警方昨早7時許接報案,指聯合廣場「百好名宴」有身上有酒氣的食客於偏廳昏迷。救護員到場,當場證實47歲李姓男子死亡,其親友事後到場協助了解。案件暫列屍體發現,死因待驗屍確定。據了解,李為裝修工人,有飲酒習慣,無病歷;公司前晚在酒樓筵開5席團年飯,眾人飲紅酒、烈酒,李其後疑不勝酒力在酒樓休息,同事先後離開,至昨早職員在偏廳執拾,發現他昏迷不醒、身體冰凍。


相關文章:【糖尿病】高血糖增中風機會2至4倍 了解11個中風風險因素 控制三高預防10個貼士


]]>
【精神健康】調查:18至25歲青年新冠疫情下35%感孤獨 研究:逾八成受訪者疫下現抑鬱徵狀 預防「孤獨病」3個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aa%bf%e6%9f%a5-18%e8%87%b325%e6%ad%b2%e9%9d%92%e5%b9%b4%e6%96%b0%e5%86%a0%e7%96%ab%e6%83%85%e4%b8%8b35-%e6%84%9f%e5%ad%a4%e7%8d%a8-%e7%a0%94%e7%a9%b6-%e9%80%be/ Mon, 13 Sep 2021 07:24: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252 【明報專訊】不少研究指出,疫情下限制聚會等防疫措施,以至經濟前景不明、家庭暴力風險增加等因素已對民眾的精神健康形成負面影響。其中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公布去年4月至7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歐盟成員國18至25歲的青年有35%表示在疫下感到孤獨,較2016年高4倍。另外,美國邁阿密大學去年10月發表報告亦顯示,約1000名完成網上問卷的18至35歲人士中,多達八成在疫下出現顯著抑鬱徵狀,61%出現中等至嚴重焦慮,30%有酗酒問題。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歐盟委員會調查:18至25歲青年35%疫下感孤獨 研究:逾八成受訪者疫下現抑鬱

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公布去年4月至7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歐盟成員國18至25歲的青年有35%表示在疫下感到孤獨,較2016年高4倍。

另外,美國邁阿密大學去年10月發表報告亦顯示,約1000名完成網上問卷的18至35歲人士中,多達八成在疫下出現顯著抑鬱徵狀,61%出現中等至嚴重焦慮,30%有酗酒問題。多名醫學專家在《英國醫學期刊》撰文警告疫情對精神健康長遠可能構成損害,對發育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尤惹關注,即使暫未見抑鬱徵狀亦應多加留意。

 

預防疫下「孤獨病」3個貼士

。透過視像電話、社交媒體等不同方式與親友保持聯絡

。多與信任的人分享孤獨的感受,有助放鬆並緩解負面情緒

。多花時間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可令人暫忘孤獨

(明報資料圖片)
(明報資料圖片)

 

(資料來源:NHS、紅十字會。詳見圖)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嚴重者及早求醫

 

受排擠者變聚會搞手 齊抗疫下孤獨

美國一名女子遭朋友暗中排擠,事發經過被目擊者拍片公開,掀起網上熱話。女子未有因友誼破裂而消沉,除了獲支持她的大量網民邀請在現實生活上見面,她亦主辦聚會,讓不少因新冠病毒疫情限制感到孤獨的網民有機會建立全新的人際網絡,期盼藉以與更多有需要的人同行。

「如果你的名字是瑪麗薩(Marissa),請你聽好:我聽到你的朋友故意選你出遠門的那個周末舉行生日派對。」23歲的戲服設計師梅茲(Marissa Meizz)今年5月中收到多名友人通知,收看這段累計點擊率逾1400萬的TikTok短片後,未幾便確認自己就是那位被朋友排除在生日派對以外的女主角。梅茲難過之餘亦透過TikTok影片交代自己友情破裂的始末,隨即引爆大量網民回應。

梅茲向《紐約時報》稱,自白過後的數天裏接獲超過5000個信息,不少陌生人邀請她出席生日派對與婚禮等宴會,亦有人希望與她成為筆友,令她思及因疫情令人長期無法與親友親身互動之際,「我如何能利用這些影響力去幫助別人?」隨着各地疫情限制放緩,她在6月首次呼籲希望認識新朋友的網民在某個周末到紐約中央公園碰頭,吸引約200人出席,成為她設立網上社群「告別寂寞朋友」(No More Lonely Friends,NMLF)的契機。

NMLF以頌揚友誼為宗旨,希望在安全環境下讓全國各地民眾認識新朋友,為彼此人生帶來正面影響。組織至今已曾在洛杉磯、三藩市和華盛頓等地舉行多次免費聚會,聚會資訊主要透過TikTok發布。為免聚會成爆疫起點,梅茲只選在疫苗接種率較高地區的戶外舉辦,期望疫情放緩後將聚會擴展至其他國家。她形容參與聚會者「已成大家庭」,直言沒再跟排擠自己的舊朋友交談,「我現在擁有的朋友已夠多了」。

 

參與者稱認識新面孔感釋放

曾出席三藩市聚會的糕點師格勞爾(Max Grauer)說,因疫情接連被困在家中數月後,能出門認識新臉孔令他「感到釋放」,「在某些時刻,所有人都會出現孤獨感,或覺得自己沒有朋友」。來自費城的精神健康顧問米蘇拉科(Makenna Misuraco)對梅茲被排擠並將難堪經驗轉化為正面動力的做法深以為然,「社交媒體可以是非常糟糕的地方,但同樣能幫助渴求良好人際互動的人」。

 

(紐約時報/衛報)

(環球熱話)

]]>
【精神健康】 壓力爆煲?男性勿自我標籤「強者」角色 遇情緒困擾速求助 //www.afterroberto.com/%e5%a3%93%e5%8a%9b%e7%88%86%e7%85%b2-%e7%94%b7%e6%80%a7%e5%8b%bf%e8%87%aa%e6%88%91%e6%a8%99%e7%b1%a4%e5%bc%b7%e8%80%85/ Fri, 17 Apr 2020 02:40: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068
【精神健康】 壓力爆煲?男性勿自我標籤「強者」角色 遇情緒困擾速求助
男性必然是「強者」?betway体彩 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表示,這種觀念是錯誤的。男性若感到壓力、情緒等問題惡化應立即求醫。

情緒問題無分性別,面對生活上各樣挑戰,男女同樣有機會會遇到。然而在固有的思想中,男性在社會中需要比女性剛強,扮演「強者」的角色,有男士或因此而束縛着自己,面對壓力問題不主動表露出來,拒絕承認問題,更以各種對身體有害的壞習慣來「紓壓」;最終當壓力爆煲,嚴重時或會走上不歸路。因此,男士遇有情緒困擾,應主動向信任的人傾訴,如問題嚴重更不應諱疾忌醫,絕非懦弱行為。家人及朋友亦多關心身邊的男士,協助他們走出情緒困局。

 

女性受困擾較易被察覺

betway体彩 臨牀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解釋,基於社會規範及兩性天生性格的影響,男女在應對壓力上大多有截然不同的做法。

她指,女性一般在承受不到壓力之時,會直接影響到日常表現,甚至發展至抑鬱症,因而較容易讓身邊人察覺,若閨中密友或身邊人主動關心和追問下,較容易和盤托出,同時亦較容易主動求醫。

 

男性屬「強者」?遇問題收藏情緒 易以壞習慣抒發情緒

相反,不少男性則認為自己屬社會中「強者」角色,「男兒有淚不輕彈」,即使有問題亦盡力收藏自己的情緒,或拒絕承認問題,裝作若無其事,但卻透過飲酒、吸煙、賭博等壞習慣將情緒抒發,最終或惡化成酗酒、病態賭博,甚至吸毒,問題未有解決之餘,死結愈拉愈緊,問題亦愈積愈多。

 

男性負面情緒「爆煲」萌自殺之念 較難回頭

有研究發現,自殺人士在任何年齡組別中,男性所佔的百分比均較女性高;另一個研究則發現,35歲以下死亡的男性,原因都是自殺。馮博士解釋,男性的負面情緒一旦累積至「爆煲」,或會採取決絶方式解決,最壞情况便是自殺,而男性一旦有自殺之念,意志通常會非常堅決。

 

摒棄性別定形的錯誤觀念 求助非懦弱行為

馮博士強調,男性必然是「強者」這種觀念是錯誤的,反之女性亦並非絕對「弱者」,因此男性應接受自己都有需要求助的時候,有困難時要向朋友傾訴,主動尋求協助,感到情緒問題惡化立即求醫,絕非懦弱行為。此外,身邊的家人或朋友可主動協助、陪伴,切忌窮追不捨地追問,而男性有時會不懂應對,或許選擇不回應,甚至表現煩厭,建議可改變關心方式,例如提供生活上的協助,處理瑣事等,從旁關注他們的精神健康。

 

]]>
【腸胃毛病系列】及早發現脂肪肝可望逆轉 4個護肝飲食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5%8f%8a%e6%97%a9%e7%99%bc%e7%8f%be%e8%84%82%e8%82%aa%e8%82%9d%e5%8f%af%e6%9c%9b%e9%80%86%e8%bd%89-4%e5%80%8b%e8%ad%b7%e8%82%9d%e9%a3%b2%e9%a3%9f%e8%b2%bc%e5%a3%ab/ Mon, 12 Aug 2019 09:23: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878 脂肪肝是都市人常見的肝臟問題之一,估計現時大約有10 – 30% 香港人患有脂肪肝。過往成因一般是長期飲酒,現今則主要是肥胖、血糖及血脂偏高。脂肪正常佔肝臟重量的4 – 5%,一旦脂肪(主要是三酸甘油脂)積聚超過肝臟重量的10%,便界定為脂肪肝。

 

養和特稿, 脂肪肝, 中央肥胖, 血脂, 糖尿病, 酗酒, 反式脂肪, 肝衰竭, 肝硬化,
(明報資料圖片)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較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故煎炸、肥肉、高糖分等食物等,都要少食為佳,以減少總脂肪攝取量。

 

 

脂肪囤積三元兇

betway体彩 高級營養師余思行指脂肪積聚在肝臟原因有三:

1. 肝臟代謝脂肪功能出現問題,未能排出脂肪﹔或

2. 大量脂肪突然湧入,肝臟來不及代謝排出;或

3. 肝臟自行製造額外脂肪

 

脂肪肝無病徵 破壞肝臟

脂肪肝患者一般並無病徵,大多是在身體檢查期間,醫生用超聲波掃描肝臟時發現。脂肪肝的風險包括糖尿病:肝臟的其中一個功能是儲存糖分,在身體需要時分泌出來,如肝功能受損,肝臟往往會分泌過量糖分,導致空腹血糖偏高。此外,脂肪細胞會影響肝臟運作,令肝臟細胞逐漸纖維化,繼而引致肝硬化,增加肝衰竭風險。

 

早發現 能逆轉

如能及早發現肝臟問題,患者可以透過飲食、運動及改善生活習慣消秏肝臟脂肪,甚至令脂肪肝完全消失。香港中文大學研究發現,脂肪肝患者聽從營養師指導,改善飲食並多做運動,64%患者成功消除脂肪肝﹔未獲相關指導的患者,只有20%能夠痊癒。

 

護肝飲食貼士

  • 控制體重
    肥胖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較標準體重人士高11.6倍,原因是中央肥胖會使脂肪代謝及儲存有變,增加血液中的游離脂肪酸,造成大量脂肪湧入肝臟,肝臟來不及分解,造成囤積。研究顯示,只要能減去5-10% 體重,已有助改善健康。
  • 減少脂肪攝取量 選擇健康脂肪
    除了要減少總脂肪攝取量外,更應多選用含健康單元不飽和脂肪的食材,如橄欖油、芥花籽油及果仁,以取代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肥肉、全脂奶、棕櫚油、即食麵、椰汁、西餅及煎炸食物,都含大量飽和脂肪及反式脂肪,少食為佳。
  • 減少攝取糖分
    常吃高糖分食物及高熱量飲品,會引致肥胖。一般食物中的蔗糖,有一半成分是果糖,它們有別於葡萄糖,會促進肝臟製造脂肪。這些脂肪不會運送到身體其它部位,以致大量三酸甘油脂在肝臟積聚。很多人以為少食水果就可避免果糖,其實只要不是大量進食,每天2-3個水果是必須的。
  • 避免酗酒
    長期吸收過多酒精,會削弱肝臟代謝脂肪的能力。酒精經胃部及小腸後會迅速進入血液,由於酒精含毒性,肝臟先會將之處理分解,如攝取過多,肝臟就來不及分解其他營養素,當中包括脂肪。此外,肝臟亦會將酒精轉化成三酸甘油脂。

 

酗酒人士患上脂肪肝的機會較常人高3.6倍。建議男士每天飲酒分量以1-2份為限,女士則每天少於1份。(每份酒精含量是360毫升啤酒、150亳升紅/白酒或45亳升烈酒)。

]]>
醫學滿東華:「醉人」節日陷阱多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5%ad%b8%e6%bb%bf%e6%9d%b1%e8%8f%af%ef%bc%9a%e3%80%8c%e9%86%89%e4%ba%ba%e3%80%8d%e7%af%80%e6%97%a5%e9%99%b7%e9%98%b1%e5%a4%9a/ Mon, 24 Dec 2018 03:06:3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073 【明報專訊】聖誕新年節日氣氛濃厚,良朋共聚,不少人會暢飲一番。作為醫生,我希望藉着以下幾個例子,提醒大家小心飲用酒精飲料。

醫學滿東華:「醉人」節日陷阱多
▲節日陷阱——佳節當前,不少人因飲酒過量而出現各種問題求醫。(Tomwang112@iStockphoto)

一、鬥酒的年輕人

「醫生,急症室送來一名神志不清的後生仔,麻煩過來收症。」

面前是一名二十出頭,滿身酒氣,「紅」運當頭(因為跌倒而頭破血流)的學生哥。他的朋友說他因為跟人鬥酒,結果喝得太多,不慎在洗手間滑倒,頭破血流。喝醉了的他又不肯回家,結果沒有辦法下,便報警送了他進醫院。

消毒傷口及縫針後,學生哥睡着了。第二天早上,他才驚醒,發現自己入了醫院,更不幸的是他的手機和銀包都不翼而飛。

錢財只是身外物,試想想如果沒有人發現他跌倒,顱內出血分分鐘可以導致性命危險。

飲酒致胃穿窿

二、專科門診的胃潰瘍病人

「醫生,節日期間可能飲食沒有節制,這兩星期我一直感到胃痛,大便也怪怪的,像黑芝麻糊一樣。」

作為腸胃肝臟科醫生,一聽到「芝麻糊」這三個字,心及精神也為之「一震」!

於是急急為病人安排緊急胃鏡檢查,診斷為急性胃潰瘍,止血後,病人恍然大悟地說:「醫生,我現在終於相信飲酒會導致胃穿窿,以後都是少飲為妙!」

三、深切治療部肝衰竭病人

眼前是一名皮膚泛黃、昏迷不醒、倚賴儀器協助呼吸的中年漢,因為長期酗酒,導致肝硬化、肝衰竭,因細菌感染引發多個器官衰竭,最終不治。

「無酒精日」讓肝臟自我修復

衛生署建議男性每天不應飲用超過三個單位及女士每天不應飲用超過兩個單位的酒精量(註)。此外,我們也不應每天飲酒,「無酒精日」可給予肝臟自我修復的機會。過度服用酒精,會影響身體各個器官,例如心、肝、腦部等……亦會增加患上食道及大腸癌的風險,而女性更增加患乳癌的機率。

酒能亂性、斷腸,也會傷肝。酗酒亦會產生家庭問題、酒後意外等……在此奉勸大家,面對酒精,要適可而止。

註:每一單位酒精量約為250毫升啤酒、100毫升葡萄酒或30毫升烈酒

文:陳偉聰(東華三院內視鏡中心主管、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

]]>
【有片】飲酒易面紅 或增食道癌風險 酒精致癌 等同砒霜 //www.afterroberto.com/%e9%a3%b2%e9%85%92%e6%98%93%e9%9d%a2%e7%b4%85-%e6%88%96%e5%a2%9e%e9%a3%9f%e9%81%93%e7%99%8c%e9%a2%a8%e9%9a%aa-%e9%85%92%e7%b2%be%e8%87%b4%e7%99%8c-%e7%ad%89%e5%90%8c%e7%a0%92%e9%9c%9c/ Sun, 28 Aug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d8b39946befa7a60798f0ca94ffcaef9 【明報專訊】Happy Friday,良朋聚首「飲大兩杯」;從事戶外工作,日日啤酒當水飲;心情低落,祈求一醉解千愁!

酒,究竟是朋友?還是敵人?

攝入過量酒精,傷肝又傷腦,可飲出幻覺、失憶、脂肪肝、肝衰竭、肝硬化……

有人千杯不醉,有人飲兩啖就「紅都面晒」,受酒精傷害的風險誰高誰低?

「我在灣仔區的醫院工作,經常收到來自蘭桂坊、灣仔的求診者。一班年輕人,一時興起,多飲幾杯,有人嚴重醉酒,被朋友遺下,更有人失足撞至頭破血流、跌斷手腳,需由警察送入醫院急症室。」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偉聰指出,這些醉酒人士,由於神志不清,難以和醫護人員合作,甚至需要穿上約束衣,以免他們逃跑,又或騷擾其他病人。「通常,他們翌日醒來一臉茫然,不知為何身在醫院,然後吵着要出院。」

記憶力下滑 腦部受損

偶然一次醉酒,酒精會於十多小時內分解,徵狀隨之紓緩,最怕是日飲夜飲,將酒當成水飲!「長期攝入過量酒精,導致各種慢性肝病,肝臟反覆中毒、受傷,累積大量『疤痕』,逐漸取代正常組織,影響肝臟的儲存量,傷害難以逆轉。」陳偉聰指出,最近有一個68歲的病人,退休前任職地盤工人,工作時、下班後,酒不離手,每日飲十多罐啤酒,認為可解渴清熱。「退休後數年,發現腹脹、腹腔積水,皮膚變黃,已是肝硬化的最嚴重階段。」

一般情况下,會考慮肝臟移植。「能否順利換肝,包括很多因素,也和病人的年齡、能否戒酒的決心有關。年齡方面,換肝一般以60歲為上限。然而在香港及不少地區,即使家人願意捐肝,也要透過精神科醫生,確定能否成功戒酒,以免浪費了肝臟,一般需要觀察半年。」

然而病人已經68歲,加上仍然繼續飲酒,試過因為胃出血、肝昏迷進出醫院,壽命以周、月倒數。

除了肝臟,原來腦部同樣要「找數」!「不少長期酗酒的人,一天到晚顧着飲酒,以酒代飯,容易缺乏各種營養,包括維他命B1。」維他命B1,對維持腦部、神經線正常運作十分重要,可引起韋尼克式腦病變(Wernicke encephalopathy)。「韋尼克式腦病變,徵狀包括眼部肌肉麻痺、手腳協調下降,甚至提起物件時也會手震,此外認知能力也會下降,跟腦退化的徵狀十分相似。」嚴重一點,更可致高沙可夫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病人記憶力下滑,常常出現『斷片』現象,甚至自行虛構片段,填補記憶的空缺,一旦延誤治療,可致腦部永久受損。治療方面,需要補充較大劑量的維他命B1。」

千杯不醉?肝臟要「找數」﹗

有人酒量好,千杯不醉,是否等於受酒精影響程度較小?「酒量的確可以『練大』,常常飲酒,可令肝臟釋出更多分解酒精的酵素。所以有些人最初飲一兩杯已不勝酒力,之後酒量卻愈來愈大。然而酒量好的人,未出現醉酒反應,但酒精仍會造成肝臟負荷,即使毫無酒醉徵狀,但驗血時,肝酵素仍會上升。」

另外,坊間謠傳,飲酒容易面紅,意味酒精較快揮發,對身體傷害較小,對嗎?「剛好相反,研究顯示,飲酒後易面紅,跟欠缺分解酒精的酵素有關,反而容易積聚酒精,或增加食道癌風險。」

文:鄭寶華、陳雅君

圖:劉峻陶

編輯:王翠麗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 www.mingpaohealth.com/doc.ht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1.mp4酒精 一級致癌物;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2.mp4酒精 沒有安全上限;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3.mp4酒精肝 併發急性胃出血;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4.mp4酒癮發作 幻覺爬蟲上身!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5.mp4想戒酒 搵幫手;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0829/news/_29ya101.jpg(圖:劉峻陶);]]>
【明報專訊】Happy Friday,良朋聚首「飲大兩杯」;從事戶外工作,日日啤酒當水飲;心情低落,祈求一醉解千愁!

酒,究竟是朋友?還是敵人?

攝入過量酒精,傷肝又傷腦,可飲出幻覺、失憶、脂肪肝、肝衰竭、肝硬化……

有人千杯不醉,有人飲兩啖就「紅都面晒」,受酒精傷害的風險誰高誰低?

「我在灣仔區的醫院工作,經常收到來自蘭桂坊、灣仔的求診者。一班年輕人,一時興起,多飲幾杯,有人嚴重醉酒,被朋友遺下,更有人失足撞至頭破血流、跌斷手腳,需由警察送入醫院急症室。」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陳偉聰指出,這些醉酒人士,由於神志不清,難以和醫護人員合作,甚至需要穿上約束衣,以免他們逃跑,又或騷擾其他病人。「通常,他們翌日醒來一臉茫然,不知為何身在醫院,然後吵着要出院。」

記憶力下滑 腦部受損

偶然一次醉酒,酒精會於十多小時內分解,徵狀隨之紓緩,最怕是日飲夜飲,將酒當成水飲!「長期攝入過量酒精,導致各種慢性肝病,肝臟反覆中毒、受傷,累積大量『疤痕』,逐漸取代正常組織,影響肝臟的儲存量,傷害難以逆轉。」陳偉聰指出,最近有一個68歲的病人,退休前任職地盤工人,工作時、下班後,酒不離手,每日飲十多罐啤酒,認為可解渴清熱。「退休後數年,發現腹脹、腹腔積水,皮膚變黃,已是肝硬化的最嚴重階段。」

一般情况下,會考慮肝臟移植。「能否順利換肝,包括很多因素,也和病人的年齡、能否戒酒的決心有關。年齡方面,換肝一般以60歲為上限。然而在香港及不少地區,即使家人願意捐肝,也要透過精神科醫生,確定能否成功戒酒,以免浪費了肝臟,一般需要觀察半年。」

然而病人已經68歲,加上仍然繼續飲酒,試過因為胃出血、肝昏迷進出醫院,壽命以周、月倒數。

除了肝臟,原來腦部同樣要「找數」!「不少長期酗酒的人,一天到晚顧着飲酒,以酒代飯,容易缺乏各種營養,包括維他命B1。」維他命B1,對維持腦部、神經線正常運作十分重要,可引起韋尼克式腦病變(Wernicke encephalopathy)。「韋尼克式腦病變,徵狀包括眼部肌肉麻痺、手腳協調下降,甚至提起物件時也會手震,此外認知能力也會下降,跟腦退化的徵狀十分相似。」嚴重一點,更可致高沙可夫症候群(Korsakoff’s syndrome)。「病人記憶力下滑,常常出現『斷片』現象,甚至自行虛構片段,填補記憶的空缺,一旦延誤治療,可致腦部永久受損。治療方面,需要補充較大劑量的維他命B1。」

千杯不醉?肝臟要「找數」﹗

有人酒量好,千杯不醉,是否等於受酒精影響程度較小?「酒量的確可以『練大』,常常飲酒,可令肝臟釋出更多分解酒精的酵素。所以有些人最初飲一兩杯已不勝酒力,之後酒量卻愈來愈大。然而酒量好的人,未出現醉酒反應,但酒精仍會造成肝臟負荷,即使毫無酒醉徵狀,但驗血時,肝酵素仍會上升。」

另外,坊間謠傳,飲酒容易面紅,意味酒精較快揮發,對身體傷害較小,對嗎?「剛好相反,研究顯示,飲酒後易面紅,跟欠缺分解酒精的酵素有關,反而容易積聚酒精,或增加食道癌風險。」

文:鄭寶華、陳雅君

圖:劉峻陶

編輯:王翠麗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1.mp4酒精 一級致癌物;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2.mp4酒精 沒有安全上限;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3.mp4酒精肝 併發急性胃出血;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4.mp4酒癮發作 幻覺爬蟲上身! ;https://video3.mingpao.com/201606/HET20160628_05.mp4想戒酒 搵幫手;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0829/news/_29ya101.jpg(圖:劉峻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