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宇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8 Sep 2023 09:31:5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邱宇鋒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牙周病常見病徵:流牙血、牙肉萎縮點算?中醫:脾胃濕熱腎陰虛 宜戒口兼3個注意 //www.afterroberto.com/%e7%89%99%e5%91%a8%e7%97%85%e5%b8%b8%e8%a6%8b%e7%97%85%e5%be%b5%e6%b5%81%e7%89%99%e8%a1%80%e3%80%81%e7%89%99%e8%82%89%e8%90%8e%e7%b8%ae%e9%bb%9e%e7%ae%97%e4%b8%ad%e9%86%ab%e8%84%be%e8%83%83/ Mon, 12 Jun 2023 07:17: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69 【明報專訊】流牙血、牙肉萎縮、牙齒鬆動是牙周病的常見病徵。牙周病不止是口腔的疾患,更是一種全身疾病,與免疫失調、內分泌紊亂等都有關係。中醫認為臟腑失調,如脾胃濕熱、腎陰虧損、氣血不足,可導致齒齦損傷或失養。通過中藥調整臟腑機能,配合養生調攝,使氣血充足、陰陽調和,有助固齒及改善牙齦健康。(編者按:針對臨牀上較常見的胃熱和腎陰虛證,在日常防治養生方面宜戒口,如減少進食辛辣、煎炸、肥膩、過甜等食物,注意戒煙,以防脾胃積熱;另外,還有3大注意:充足睡眠、刷牙按摩牙齦、勿縱慾。)

牙周病常見病徵:流牙血、牙肉萎縮點算?中醫:脾胃濕熱腎陰虛 宜戒口兼3個注意

維持口腔衛生——正確刷牙維持口腔衛生,刷牙時按摩牙齦,有助血 . . . . . . (設計圖片,TAGSTOCK1@iStockphoto)

中醫牙周病與脾胃濕熱腎陰虛有關 病徵流牙血、牙肉萎縮

牙周病屬於中醫「牙宣」的範疇,清代《醫宗金鑑》記載「牙宣初起腫牙齦,日漸腐頹久露根」,最後可導致牙齦腐臭,齒根動搖,牙齒鬆脫,病情可由一顆牙齒逐步蔓延至整口牙齒,與現在慢性牙周病的臨牀症狀相符。撇除口腔衛生欠佳的因素,中醫認為牙周病病機與脾胃濕熱、腎陰虧損、氣血不足都有關係。臨牀上若牙周病患者屢經牙科治療(如洗牙、牙周手術等)不效,或患者即使已經非常注意口腔衛生,但仍無法擺脫牙周病症狀者,可嘗試從調整臟腑、氣血機能的方向出發,糾正身體失調,從而改善牙齦健康。

脾胃濕熱致牙肉紅腫出血

《明醫雜著》認為若嗜食肥甘厚味,或飲酒,或愛吃辛辣刺激之品,可引致脾胃積熱,其熱可沿手陽明大腸經與足陽明胃經之循行而上蒸齒齦,以致齦傷絡損,容易發生炎症。這種由於脾胃濕熱而引致的牙周病,臨牀常見表現包括牙肉紅腫、牙齦無故出血、牙周袋深而容易積膿,其他症狀還包括口乾、口黏口甜、口臭、經常有飢餓感覺、大便乾硬、尿黃、舌苔黃而厚膩等。針對脾胃濕熱的失調,在治療方面可用清胃瀉火、祛濕清熱的方法,常用方藥如清胃散、黃連、生地黃、知母等。若因胃火熾盛日久而引起胃熱陰虛,以煩熱、口乾舌燥、大便乾結、舌紅而苔黃質乾為主要表現者,可選用玉女煎、石膏、麥冬等清胃滋陰。

中醫理論認為「齒為骨之餘」,牙齒健康與腎臟的狀態息息相關,《黃帝內經》認為少壯腎氣充盈則齒更髮長,年老腎衰則髮墮齒槁。在《仁齋直指方.齒論》中提到:「腎衰則齒豁,精盛則齒堅,虛熱則齒動。」腎陰虧虛,既可導致腎水不榮於齒,亦可引致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出現牙齦腫痛、萎縮,牙齒逐漸鬆脫。

中老年患者 常見腎陰虛 或見頭暈耳鳴易生痱滋

證屬腎陰虛的牙宣臨牀上比較常見,多發生在中老年人身上,這是由於中醫認為人過中年則陰津會逐漸虧虛之故。此外,經常熬夜睡眠不足、縱情色慾者,亦容易出現腎陰虧損、虛火上炎的失調。患者常見症狀包括牙肉微紅腫、牙肉萎縮嚴重、牙根外露、牙齒鬆動、牙齦經常滲血。腎陰虛者流牙血的情况往往在晚間加重,患者甚至可因為在睡覺時牙齦大量滲血而弄污枕頭。除此之外,患者亦可見頭暈目眩、耳鳴、腰痠、手足心熱、口乾、多夢、盜汗、容易牙肉腫、易生痱滋、舌紅質乾等。

治療:補腎滋陰清虛火 正氣不足宜補益氣血

這類患者在治療方面需要補腎滋陰,兼清虛火,常用方藥如知柏地黃丸,當中熟地黃、山茱萸、山藥有滋補作用,配伍澤瀉、茯苓、牡丹皮、知母、黃柏清瀉虛火。

臨牀常用中藥還包括龜板、鱉甲、枸杞子、石斛、玄參等,若流牙血嚴重時還可配伍涼血止血藥如白茅根、藕節等。患者也可配合針灸治療調整體質,常用穴位包括三陰交穴、太溪穴、行間穴、合谷穴等。

久病體弱,氣血不足,也是其中一個導致牙宣的原因。患者多數都是長期病患者,甚或起居生活已不能自理者,面色蒼白無華、神疲體倦、咀嚼乏力,局部可見牙肉淡白不榮,出血一般不多,牙縫間偶有小量膿血滲出,牙齦因失養而萎縮,牙齒鬆動而自然脫落。這種由於氣血虧虛、正氣不足的牙周病在治療方面宜補益氣血,使牙齒和牙齦恢復濡養,常用方藥如八珍湯、黨參、熟地黃、當歸、白芍等。

知多啲:宜戒煙、少食辛辣、煎炸、過甜食物

針對臨牀上較常見的胃熱和腎陰虛證,在日常防治養生方面宜減少進食辛辣、煎炸、炒爆等刺激食物,以及肥膩、多油、過甜的食物,注意戒煙,以防脾胃積熱;可多吃五穀類、蔬菜、清潤的水果如梨、蘋果等;多飲清水以保持二便通暢。

注意1:保持充足睡眠

作息方面需注意保持充足睡眠,長時間熬夜缺睡可導致陰津虧損,繼而造成陰虛火旺,虛火上炎。年長者要確保有良好睡眠質素,如長期受失眠困擾者應積極醫治。

注意2:年少勿縱慾

年少者要注意切勿縱慾,具體是指性生活需要有節制,以免損耗腎精。

注意3:正確刷牙 按摩牙齦

堅持正確刷牙維持口腔衛生,在刷牙時養成按摩牙齦的習慣,以及每天做叩齒運動,有助促進牙齦血液循環,改善牙齦健康。對於無法保留的患牙,則建議拔除。

中老年人,尤其是體質屬陰虛者,平時易見口乾,吃熱氣食物容易喉嚨痛、生痱滋口瘡的人,有時會出現牙肉腫脹疼痛,以及牙肉輕微流血的情况,原因多屬於虛火上炎,治療宜養陰清熱。此類人士可飲用生地石斛麥冬瘦肉湯,有助滋陰降火。

生地石斛麥冬瘦肉湯 滋陰降火

材料:生地黃20克、淮山30克、石斛12克、麥冬15克、百合12克、陳皮6克、瘦肉適量

製法:將瘦肉切開、洗淨、汆水;其餘材料洗淨。所有材料放入鍋中加水,先用大火煮沸,再轉小火煮2小時,調味後即可飲用

功效:滋陰降火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陰雨天 人濕滯 頭昏胃脹關節痛 //www.afterroberto.com/%e9%99%b0%e9%9b%a8%e5%a4%a9-%e4%ba%ba%e6%bf%95%e6%bb%af-%e9%a0%ad%e6%98%8f%e8%83%83%e8%84%b9%e9%97%9c%e7%af%80%e7%97%9b/ Tue, 19 May 2020 03:51: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6761 【明報專訊】■醫食因緣

天氣回暖,踏入潮濕多雨的日子,環境濕度上升容易令身體出現濕阻、濕困。年長者由於氣血不足和身體機能退化,對環境變化的適應力較差,遇上陰雨天更容易不適。中醫養生可以通過調整飲食及生活習慣,紓緩因潮濕天氣帶來的健康問題。

陰雨天 人濕滯 頭昏胃脹關節痛
(AoodStocker、deeepblue、mkitina4@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

長者在潮濕環境常出現筋骨關節痠痛、腫脹、乏力,也會感到頭昏腦脹、眼矇、精神疲憊、食慾不振、胃氣脹、身體浮腫重墜、大便溏爛等問題,這些都是身體感受濕邪,出現濕阻、濕困的反應。

 

脾胃虛弱遇雨天 內外夾攻

根據中醫理論,濕為陰邪,屬性趨下,性質黏膩重滯,容易阻遏氣機。濕邪阻滯蒙蔽清竅,可引起頭重、視物昏花、精神委靡不振等徵狀。濕留筋骨關節,可引起四肢痠懶沉重,身體浮腫。濕困脾胃,妨礙正常飲食及水液運化,使氣機升降失常,經絡阻滯不通,可表現為胸悶脘痞、腹脹、小便混濁、大便黏爛不爽、面垢增多、濕疹滲液流水等。由於濕邪的性質黏滯,病程往往較長而且反覆發作,而且濕邪為病大多纏綿難癒,不易治理。

隨年齡增長,正氣逐漸衰弱,不僅身體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會下降,而且因為新陳代謝減慢,臟腑機能逐步衰退,特別是脾胃的運化能力減弱,都容易招致濕阻。許多人以為只有陰雨潮濕的日子才會有濕,其實不然。當脾胃運化飲食和水液能力欠佳,令飲食水液無法正常代謝,也可產生「內濕」,同樣引起各種不適。如果脾胃虛弱、陽氣不足的大前提下,再加上潮濕天氣,外濕、內濕兩面夾攻,對身體的不良影響便會大為增加。

 

舌邊滿齒印 脷苔厚如豆腐渣

受濕邪侵襲的人,除了出現上述不適徵狀,也有可能表現為舌象上的異常。正常人的舌象是「淡紅舌、薄白苔」,體內有濕的人,其舌象常見舌體腫脹,甚至因舌體胖大以致舌邊滿佈牙齒印,舌面上感覺濕潤水滑,舌苔明顯增厚而質地腐膩,嚴重時可有如豆腐渣樣,皆反映內有濕濁。

中醫化解濕邪的辦法,主要是通過「發汗」和「利小便」兩個途徑,前者是通過開泄皮膚腠理,提升身體機能,使濕邪透過發散的方式由體表而出,後者是採用利尿的方法,把濕邪通過小便排泄離開身體。鑑於長者的體質特點,無論是以發汗或利小便的方式驅逐濕邪,都需要兼顧健脾補氣、溫陽扶正。有祛濕功效的中藥種類很多,可分為芳香化濕(如藿香、佩蘭)、健脾燥濕(如蒼朮、白朮)、利水滲濕(如茯苓、薏苡仁)等,臨牀選用時需要根據病機,揀選適合的藥物和適當的配搭組合。

 

一喝水即水腫 反映脾胃氣虛

由於濕證的出現與脾胃運化功能息息相關,除本身體質脾虛,或年紀大消化能力下降以外,暴飲暴食,嗜食寒涼生冷、肥膩、多油、甘甜、容易產氣的難消化食物,都容易損傷脾胃,脾胃一虛便容易生濕。要防止濕邪肆虐,飲食方面便要多加注意定時定量用餐,勿吃過飽,保持二便暢通。此外,像凍飲、雪糕、涼茶等一類生冷食物,以及肥肉、南瓜、番薯、芒果、火龍果等難消化食物,也不宜進食過多,宜多進食蔬果等容易消化的食物,煮食時建議「少油」。

有些長者平日很喜歡食糖果、果仁等零食,應當要有節制,否則會妨礙消化及助濕生痰。要保持脾胃功能健旺,氣魄充足,排泄順暢,飲水本身並不會造成濕阻,但長者應該要注意不宜一次過大量飲水,宜分多次,每次小量的喝水。如果老年人只要一喝水便會水腫,反映脾胃氣虛、陽氣不足,要注意溫陽和健脾。

 

愈坐愈睏 持續「動起來」

日常起居生活方面,香港春夏潮濕多雨,要盡量減少天氣潮濕對身體造成的影響,一方面可從改善家居環境入手,另一方面則可從提升身體機能方面下工夫。長者新陳代謝普遍比年輕時下降,缺乏運動、生活欠缺動力、久坐久臥,都會造成氣虛、陽虛,讓濕邪乘虛而入。不少長者常感「愈坐愈冷、愈坐愈睏」,就是這個道理。為減少濕阻、濕困,應養成每天運動習慣,活動四肢,培養有益身心的興趣,為日常生活增添活力。藉着持續讓身心「動起來」,即使晚年仍能維持一定的新陳代謝,增強體適能,減少身體受潮濕環境影響。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人生下半場】醫食因緣:從調整臟腑入手 滋陰潤膚踢走秋乾痕癢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a%ba%e7%94%9f%e4%b8%8b%e5%8d%8a%e5%a0%b4%e3%80%91%e9%86%ab%e9%a3%9f%e5%9b%a0%e7%b7%a3%ef%bc%9a%e5%be%9e%e8%aa%bf%e6%95%b4%e8%87%9f%e8%85%91%e5%85%a5%e6%89%8b-%e6%bb%8b%e9%99%b0%e6%bd%a4/ Tue, 08 Oct 2019 08:30: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860
【人生下半場】醫食因緣:從調整臟腑入手 滋陰潤膚踢走秋乾痕癢
秋乾痕癢——身體老化加上天氣乾燥,長者皮膚因而較容出現乾燥、脫屑、痕癢等問題。(deeepblue@iStockphoto)

【明報專訊】皮膚是身體最大器官,隨年齡增加,皮膚也會出現老化。老年人皮膚往往較粗糙而且乾燥。如果加上天氣乾燥,或受長期病患影響,皮膚乾燥痕癢的問題便會惡化。中醫認為年老皮膚乾燥與陰虛、津液不足有關,通過藥物、食療,以及適當的皮膚護理,有助滋陰潤膚,擺脫秋乾。

皮膚老化 易龜裂有傷口

老年人皮膚容易乾燥的原因,與體液減少、汗腺萎縮、皮脂腺分泌減少、皮膚血管收縮、代謝衰退等都有關係。隨年齡增長,當皮膚角質層水分含量少於10%時(正常應為10至30%),皮膚就會乾燥、脫屑、粗糙等,容易出現痕癢、濕疹。由於病徵通常在夜間加重,常影響到患者的睡眠質素。當皮膚太乾或痕癢難耐,有可能出現皮膚龜裂,或在抓癢時造成傷口、流血,萬一不慎出現感染,問題就會變得更複雜。

血虛風燥可致抽搐痙攣

根據中醫的理解,皮膚乾燥與潤澤主要和體內的津液、精血是否充足有關,而這些有滋潤、濡養作用的物質屬性為陰。《黃帝內經》指出「年四十,而陰氣自半也」,當年齡增加,常會出現陰津減少的生理改變(女性更加明顯)。當陰氣開始減退,一方面會令身體缺少滋潤,出現皮膚乾燥、口乾、眼乾等問題。另一方面由於陰陽失衡,部分中老年人會有陰虛燥熱的反應,如變得煩躁、易惹激、多夢、早醒等。

如果本身長期失眠,或熬夜操勞,或愛吃辛辣煎炸等熱性食物、飲水不足,或罹患像消渴等會進一步耗傷陰津的疾病,津液、精血的虧虛便會更加嚴重。中醫認為當陰虛到達一個程度,便會誘發「內風」,中醫術語稱為「陰虛動風」或「血虛風燥」,在臨牀上除了可引起皮膚痕癢,還可以引致震顫、抽搐、痙攣等「風性主動」的問題。

要改善長者皮膚乾燥、痕癢,中醫會透過滋陰、補血、填精、生津,改善陰虛失調。很多人都有一個誤解,就是覺得只要多飲水就能補充津液,改善陰虛。其實中醫所謂的津液、陰津需要產自體內,多飲水,或多進食像蔬菜、清潤水果一類食物,只有助補充製造陰液的原材料。

至於津液、精血能否透過飲食生成,以及效率如何,還需要取決於臟腑機能。有些人常覺得自己「飲極水都乾」,或明明經常吃瓜菜、雪梨等,但仍舊陰虛燥熱,就是臟腑機能「跟不上」的緣故。

補陰藥用量不宜過多

要調整臟腑機能,改善陰虛、津液不足的問題,常用的中藥包括沙參、麥冬、玉竹、百合、石斛、桑椹、龜板、黑芝麻等,它們都有滋陰、生津的作用。針對皮膚非常乾燥、異常痕癢的「血虛風燥」患者,可輔以補血,如當歸、白芍、四物湯等。從藥性上由於有補陰功能的藥物性質都比較滋膩,容易妨礙脾胃運化,造成氣滯、消化不良的副作用,因此用量不宜過多、不宜太頻繁,中病即止,還要兼顧促進脾胃運化,如配搭陳皮理氣。

文:邱宇鋒(註冊中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