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打素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1 Aug 2018 09:30:27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那打素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大醫精誠: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 百年結緣 //www.afterroberto.com/%e5%a4%a7%e9%86%ab%e7%b2%be%e8%aa%a0%ef%bc%9a%e9%9b%85%e9%ba%97%e6%b0%8f%e3%80%81%e4%bd%95%e5%a6%99%e9%bd%a1%e3%80%81%e9%82%a3%e6%89%93%e7%b4%a0-%e7%99%be%e5%b9%b4%e7%b5%90%e7%b7%a3/ Sun, 16 Oct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ae888bed8fcf22dd587bf90fc32d3ee4 【明報專訊】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在香港醫療及社會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三個名字,背後各有故事,機緣巧合,成就了一段百年美談。香港人慣稱「那打素」,但大多數人或許不知道,在香港兩家醫學院艱苦的創建初期,多虧「那打素」及時施予援助才渡過難關。

先說華人西醫書院(港大醫學院前身)誕生之初,除了局面紛亂,過程迂迴,還有一份寄人籬下,捉襟見肘之苦。最初的「校舍」,僅是借用醫院的四個小房間而已,而為這段歷史揭開序幕的,恰是「雅麗氏」這個名字。

紀念一位母親 一位太太

「那打素」之名出現在香港醫療史上,可追溯至1881年,比華人西醫書院於1887年創校還要早。當年蘇格蘭醫生楊威廉(William Young)號召成立醫學救治委員會(Medical Mission Committee),欲建設醫院為華人服務,邀請有名望的商人入會,包括怡和與連卡佛公司的成員。由於投放有限,只能在倫敦傳道會位於太平山區的禮拜堂租了一個房d間當診所,委員會主席戴維斯(H. M. Davis)用自己母親的名字,命名為那打素診所(Nethersole Dispensary)。

診所規模很小,直至何啟加盟,華人基督徒開始熱烈響應,建設醫院的目標才有望成事。然而,醫院管理權誰屬一度引發爭端:到底是醫學救治委員會,還是倫敦傳道會?結果何啟夫人雅麗氏(Alice Walkden)病逝,雙方達成協議,何為紀念亡妻,將醫院命名為雅麗氏利濟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宗旨是服務貧苦大眾,不以宗教或種族為優先考慮。

雅麗氏紀念醫院開張不久即供不應求,本身地方已不夠用,還要撥出空間給華人西醫書院當課室,另闢校舍是當務之急;巧合的是,戴維斯對於母親的名字只冠名在一家小診所,也心有不甘,他前後共捐出一萬元,將診所擴建成醫院,命名為那打素醫院。那打素啟用後,雅麗氏的擠迫情况立時紓緩,由兩家醫院同時為醫學院提供教學和訓練所需。

醫院擴建 三院連成一體

那打素醫院是香港第一家訓練護士的醫院,「那打素」之名從此與護理密不可分,今年正好也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成立25周年紀念。設立護理制度的關鍵人物,是1891年由倫敦傳道會派遣來港的史提芬夫人(Mrs. H. Stevens)。她在雅麗氏醫院擔任護士長,設立護理規則,跟英國看齊﹕譬如洗浴和清潔的條例,規定病人要換醫院的衣服,太髒的衣物須燒毁等。她親自培訓護士,移風易俗,改變了許多華人甚至基督徒對醫療中厭惡性工作的偏見。有見產科服務也極為稀缺,她還派遣見習護士到英國接受產科訓練,於1904年在港開辦助產士訓練課程。

同年,何妙齡女士的芳名也與那打素及雅麗氏結緣,當時醫院再度需要擴建,由何啟之姊何妙齡出資建成新醫院。名義上是三家醫院,實則連成一體,聯繫緊密,互為補足,最終合併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港大醫學院起源於雅麗氏紀念醫院借來的校舍,而中大醫學院的首批學生,也是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基金會有份創辦的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由貨櫃改裝成的教室裏上課。回顧兩所醫學院初期的艱困環境的必要,在於鼓勵今人超越眼前和自身的困局,因為沒有什麼難關和挑戰是前人未受過的。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與我校同於明年慶祝130周年,其於港大醫學院創辦之恩,始於涓滴,竟成湧泉,飲水思源,無限感激。

文: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特約作者唐明

]]>
【明報專訊】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在香港醫療及社會歷史上佔有重要地位。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三個名字,背後各有故事,機緣巧合,成就了一段百年美談。香港人慣稱「那打素」,但大多數人或許不知道,在香港兩家醫學院艱苦的創建初期,多虧「那打素」及時施予援助才渡過難關。

先說華人西醫書院(港大醫學院前身)誕生之初,除了局面紛亂,過程迂迴,還有一份寄人籬下,捉襟見肘之苦。最初的「校舍」,僅是借用醫院的四個小房間而已,而為這段歷史揭開序幕的,恰是「雅麗氏」這個名字。

紀念一位母親 一位太太

「那打素」之名出現在香港醫療史上,可追溯至1881年,比華人西醫書院於1887年創校還要早。當年蘇格蘭醫生楊威廉(William Young)號召成立醫學救治委員會(Medical Mission Committee),欲建設醫院為華人服務,邀請有名望的商人入會,包括怡和與連卡佛公司的成員。由於投放有限,只能在倫敦傳道會位於太平山區的禮拜堂租了一個房d間當診所,委員會主席戴維斯(H. M. Davis)用自己母親的名字,命名為那打素診所(Nethersole Dispensary)。

診所規模很小,直至何啟加盟,華人基督徒開始熱烈響應,建設醫院的目標才有望成事。然而,醫院管理權誰屬一度引發爭端:到底是醫學救治委員會,還是倫敦傳道會?結果何啟夫人雅麗氏(Alice Walkden)病逝,雙方達成協議,何為紀念亡妻,將醫院命名為雅麗氏利濟醫院(Alice Memorial Hospital),宗旨是服務貧苦大眾,不以宗教或種族為優先考慮。

雅麗氏紀念醫院開張不久即供不應求,本身地方已不夠用,還要撥出空間給華人西醫書院當課室,另闢校舍是當務之急;巧合的是,戴維斯對於母親的名字只冠名在一家小診所,也心有不甘,他前後共捐出一萬元,將診所擴建成醫院,命名為那打素醫院。那打素啟用後,雅麗氏的擠迫情况立時紓緩,由兩家醫院同時為醫學院提供教學和訓練所需。

醫院擴建 三院連成一體

那打素醫院是香港第一家訓練護士的醫院,「那打素」之名從此與護理密不可分,今年正好也是中文大學那打素護理學院成立25周年紀念。設立護理制度的關鍵人物,是1891年由倫敦傳道會派遣來港的史提芬夫人(Mrs. H. Stevens)。她在雅麗氏醫院擔任護士長,設立護理規則,跟英國看齊﹕譬如洗浴和清潔的條例,規定病人要換醫院的衣服,太髒的衣物須燒毁等。她親自培訓護士,移風易俗,改變了許多華人甚至基督徒對醫療中厭惡性工作的偏見。有見產科服務也極為稀缺,她還派遣見習護士到英國接受產科訓練,於1904年在港開辦助產士訓練課程。

同年,何妙齡女士的芳名也與那打素及雅麗氏結緣,當時醫院再度需要擴建,由何啟之姊何妙齡出資建成新醫院。名義上是三家醫院,實則連成一體,聯繫緊密,互為補足,最終合併為「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醫院」。

港大醫學院起源於雅麗氏紀念醫院借來的校舍,而中大醫學院的首批學生,也是在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基金會有份創辦的基督教聯合醫院內,由貨櫃改裝成的教室裏上課。回顧兩所醫學院初期的艱困環境的必要,在於鼓勵今人超越眼前和自身的困局,因為沒有什麼難關和挑戰是前人未受過的。

雅麗氏何妙齡那打素慈善基金會,與我校同於明年慶祝130周年,其於港大醫學院創辦之恩,始於涓滴,竟成湧泉,飲水思源,無限感激。

文:香港大學醫學院院長梁卓偉、特約作者唐明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6/10/714856e5c3eefa1379f0a6a341eb1e47.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