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重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20 Sep 2023 08:00:0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超重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港人超重肥胖普遍率6年升至55%  逾4成不知患高血壓 籲注意高鹽飲食、鉀攝取  //www.afterroberto.com/%e6%b8%af%e4%ba%ba%e8%b6%85%e9%87%8d%e8%82%a5%e8%83%96%e6%99%ae%e9%81%8d%e7%8e%876%e5%b9%b4%e5%8d%87%e8%87%b355-%e9%80%be4%e6%88%90%e4%b8%8d%e7%9f%a5%e6%82%a3%e9%ab%98%e8%a1%80%e5%a3%93/ Thu, 27 Apr 2023 04:48: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159

【明報專訊】超重和肥胖是患上糖尿病高血壓和癌症等常見非傳染病的風險因素。衛生署昨 (26日) 公布「人口健康調查報告(第二部分)」調查結果,發現2020至2022年度本港高血壓患病率以及超重和肥胖的普遍率,均較2014至2015年度上升,其中超重和肥胖普遍率約6年間增加約5個百分點至54.6%,高血壓患病率則增近兩個百分點至29.5%。調查另推算,30至74歲者未來10年內,每1000人或將有114人患心臟衰竭、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署方估計,情况或與市民體能活動量、不良飲食習慣有關。

衛署調查:港人超重和肥胖率55% 6年升5百分點

為了解市民健康狀况,衛生署於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做第三次全港人口健康調查,訪問逾1.6萬名15歲或以上的非住院香港人口,並為其中逾2000人進一步檢查身體。署方去年12月發表首部分調查報告,昨日公布第二部分報告、涵蓋身體檢查的結果。

結果顯示,本港超重和肥胖普遍率由2014至2015年度的50%增至54.6%,估計與受訪者體能活動不足情况顯著上升有關。調查另發現,本港多項慢性疾病在15至84歲人口仍普遍,當中32.6%受訪者體重達「肥胖」(即體重指標≥25)、22%達「超重」(體重指標≥23);高膽固醇血症患病率達51.9%、高血壓為29.5%、糖尿病則有8.5%。

港人超重肥胖普遍率6年升至55%  逾4成不知患高血壓 籲注意高鹽飲食、鉀攝取 
超重和肥胖是患上糖尿病、高血壓等常見非傳染病的風險因素。

相關閲讀:【糖尿病】米飯是血糖飈升罪魁?戒飯控血糖?糖尿患者吃飯3個Tips:選低GI食物 煮飯加入粗糧 增咀嚼次數


8成受訪者高鹽飲食 9成鉀攝取量不足

衛生署稱,逾八成受訪者有高鹽飲食、九成人鉀攝取量不足。超重、體能活動不足、高鹽飲食和與進食蔬果量不足相關的鉀攝取量不足,均會導致高血壓。

港人超重肥胖普遍率6年升至55%  逾4成不知患高血壓 籲注意高鹽飲食、鉀攝取 
高鹽飲食、鉀攝取量不足等都會導致高血壓。(明報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4成不知患高血壓 7成不知高膽固醇

在高血壓的患者中,超過40%的人不知道自己患有高血壓,直至進行調查的身體檢查才發現,而在其他心血管的風險因素中,亦分別有36%和70%的糖尿病和高膽固醇血症患者不知道自己的情况。 根 據 世 界 衞 生 組 織( 世 衞)的建議,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應攝取少於2克鈉(或少於5克鹽)。至於鉀,世衞亦建議一般健康的成年人每日應攝取至少 3.5 克 鉀。

推算:未來10年30至74歲一成患心血管病

署方分析,上述兩種飲食習慣均為引致高血壓等慢性疾病的風險因素,並利用風險模型推算未來10年,30至74歲者每1000人將有114人患心血管疾病。

衛生署發言人稱,體能活動、蔬果進食量不足,以及吸煙和飲酒等,為引致癌症、心血管疾病等重要風險因素,呼籲市民維持足夠體能活動,均衡飲食。


相關閲讀:慎防高血壓 改善飲食習慣由低鈉開始 營養師:減重方法非戒飯


]]>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www.afterroberto.com/%e6%b8%9b%e8%82%a5-bmi25%e4%bb%a5%e4%b8%8a%e5%b1%ac%e8%82%a5%e8%83%96-%e7%98%a6%e8%ba%ab%e6%96%b0%e6%8b%9b-%e7%b8%ab%e8%83%83%e6%89%8b%e8%a1%93%e6%b8%9b%e8%82%a5%e8%83%83%e6%b0%b4%e7%90%83/ Thu, 28 Jul 2022 07:04:2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906 【明報專訊】香港肥胖學會發表報告,自疫情爆發至今,近四成受訪者體重比2019年增逾一成!純粹是在家工作、少運動惹的禍?翻閱衛生署2014至2015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有一半港人屬超重或肥胖,反映問題一直存在。不少人以減肥為終身事業,為何努力節食和運動卻瘦不下來?當肥胖引起併發症,就可能要藥物或手術幫助。究竟醫學瘦身有何新招,包括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的治療又是怎樣的呢?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BMI達25屬肥胖 減肥醫學瘦身新招知多啲

肥胖會增加心血管疾病、退化性關節炎、二型糖尿病等風險。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指引,亞洲人的身體質量指數(BMI)達23以上屬超重,25以上為肥胖,世衛已將肥胖列為慢性疾病。

要踢走肥胖,控制飲食與恒常運動很重要;但香港肥胖學會主席、外科專科醫生徐俊苗表示,有時並非單靠兩者就可達到持續減重的效果。不少因素並非患者能夠控制,當中「生存機制」尤其關鍵。他解釋,節食和運動令熱量攝入量減少、消耗增加,體重開始下降時,身體為了避免偏離「平衡」,會觸發生存機制,體內「飢餓素」(ghrelin)上升增加飢餓感,抑壓食慾的「瘦素」(leptin)則會減少,「慢慢食多了都不自覺,令體重反彈」。

亦有研究發現,睡眠不足及減肥持續一段時間後,瘦素會下降、飢餓素上升,令肥胖人士更難減肥。一連串身體機制提升了減肥難度,患者或需尋求藥物或手術幫助。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設計圖片,Amax Photo、torwai、@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明報製圖)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徐俊苗(受訪者提供)

用藥刺激飽肚信號 需飲食運動配合

BMI逾27.5可考慮藥物或其他治療,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醫生袁美欣指,輕微肥胖(BMI<27.5)大多因不良生活習慣引起,可從生活方面調節,「但當BMI很高,甚至已出現肥胖併發症,要盡快用更有效方法減磅,否則(患者)很難開始做運動,無法運動又不能減磅,變相惡性循環,就要用藥衝破障礙」。

「下丘腦主宰身體很多基本功能,包括體重、能量管理等,當中有飽肚信號和飢餓信號,若荷爾蒙如飢餓素刺激飢餓信號,就會感到肚餓,而腸泌素GLP-1、瘦素、POMC等就會使人感覺飽肚。治療肥胖,就要刺激飽肚信號,並阻擋飢餓信號。」袁美欣指現時香港已註冊可用作肥胖症治療的藥物有4種,包括芬特明(phentermine)、納曲酮(naltrexone)/安非他酮(bupropion)、奧利司他(orlistat)及利拉魯肽(liraglutide),會根據患者情况而選擇。

「對於嗜甜患者,安非他酮與納曲酮的組合可能較有幫助。」袁美欣解釋,這兩種藥本身各自用作戒煙戒酒,用在減肥上可降低對甜食的渴望。藥物今年初才獲准在港使用,是最新用於治療肥胖症的藥物。兩者都針對可令胃口減弱的神經元POMC,安非他酮還可刺激多巴胺,更快增加滿足感,減少從食物獲取滿足感的需要;副作用有口乾、心跳加快、血壓上升、便秘等,不適用於25歲以下或65歲以上人士,以及情緒病、心臟病患者。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袁美欣(受訪者提供)

糖尿專用新藥 減磅中位數達17%

一般減肥藥物的減磅中位數為原本體重7%至10%,去年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審批二型糖尿病藥物司美格魯肽(semaglutide),用於肥胖症治療,其減磅中位數可達17%,「是目前成效最顯著的藥物」!但袁美欣補充,現時本港僅可用於二型糖尿病患身上。

司美格魯肽是利拉魯肽的進階版,病人從每日注射一針,變成每周一針。兩者都能模仿GLP-1,抑制食慾,「食物去到迴腸,腸道會分泌GLP-1,通知身體已有足夠食物在腸胃,大腦接收到信息後,就會產生飽肚感,並刺激胰島素分泌,減慢腸胃蠕動,增加飽腹感」。不過藥物導致腸胃活動減慢,可能會帶來飽滯感、作嘔作悶、便秘或肚瀉等副作用。

治療肥胖症,還可使用歷史悠久的芬特明,可促進代謝、抑制食慾;以及俗稱排油丸的奧利司他,阻擋腸道吸收油分。

袁美欣強調治療成功並不單靠藥物,曾有病人接受藥物治療後,體重大減40磅,但亦有個案因為副作用,用藥效果不理想,「很多人誤以為,醫生開藥吃完就會瘦,其實真正要醫好肥胖症,需要多方面配合,病人要付出努力,調節飲食與運動」。


縫胃限食量 毋須切胃可還原

中大醫院外科專科醫生、香港代謝及減重外科醫學會主席黃健鴻指,根據國際肥胖外科聯合會亞太分會(IFSO-APC)及第二屆糖尿病外科手術峰會的指引,適合接受減重手術之亞洲人為:

1.BMI>35

2.BMI>30及患有嚴重肥胖相關疾病(如代謝綜合症、睡眠窒息、脂肪性肝炎等)

3.BMI達27.5,經藥物治療後血糖仍控制不佳的二型糖尿病患者

醫生會為符合以上標準的患者做評估,排除風險因素,判定是否適宜做手術。「這50、60年來有10多種減重手術,最普遍是縮胃和胃繞道手術。」黃健鴻指,其中縮胃手術佔全港減重手術約八成,「因為手術原理較簡單,純粹將胃容量縮小,限制進食量,但不影響維他命、礦物質等吸收」。手術透過腹腔鏡割走胃大彎,胃部剩下10%至20%容量,令患者進食小量食物後便有飽足感,同時減少胃部分泌「飢餓素」,降低肚餓感覺。手術後起初2年可減去多餘體重約六至七成,但約5年後胃部可能慢慢脹大,或當飲食習慣改變,體重可能回彈。另外,小部分病人術後有胃酸倒流,需長期服降胃酸藥控制。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黃健鴻(李欣敏攝)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內鏡縫胃術療程(明報製圖)

必須食得慢,𡁻得爛,食得少

至於2017年才引入香港的內鏡縫胃術療程,是現時最新的內窺鏡減重手術,適合BMI超過27.5人士。黃健鴻表示,做法是以最新內窺鏡縫合裝置,經口腔進入胃內,將部分胃體摺疊縫合,從袋狀變成管狀(見右圖),限制食量。過程要全身麻醉,但毋須切除胃部,也可以還原。不過,縫合線可能刺穿胃或周圍器官,引致出血或穿孔風險;治療後患者不能接受正常胃黏膜檢查,不適合需要定期檢查胃的患者(如有胃癌家族史或胃癌高危者),而且「減重速度稍慢」。

黃健鴻強調,手術治療不是一勞永逸,患者要了解手術風險和對術後飲食改變有心理準備,「我們有句金句:『食得慢,𡁻得爛,食得少』」,如果術後吃太多或不仔細咀嚼,容易「頂住」和引致嘔吐;同時要改變生活習慣,否則減重效果也可能不理想,「有些個案縮胃後只減了10公斤」。


知多啲:新一代減肥胃水球 容易吞自動排出

胃水球治療肥胖症,在港已應用了10多年,近年有新一代胃水球,置入和取出都更方便。

胃水球佔據胃部約一半容量,可減少食量。外科專科醫生黃健鴻指出,舊式胃水球需以內窺鏡置入和取出,而2019年引入香港的新式胃水球,患者只需吞服一粒像指頭大小的膠囊,再通過接連膠囊的幼管注入生理鹽水來充滿胃水球。約4個月後,胃水球閥門自動打開,排出液體,膠囊亦隨之自然排出體外。

「它不是永久治療方式,而是一個踏腳石。」黃健鴻表示,療程平均可減去約10%至15%體重,但當水球排出身體後,體重有回升可能,「我們稱(治療期間)為『蜜月期』,讓體重去到一個較低水平,趁機多做運動、控制飲食」,之後要「靠自己」維持運動和飲食習慣以控制體重。

胃水球適合BMI 27.5以上,沒有胃潰瘍、裂孔疝氣等胃病及未曾接受胃部手術人士使用。另外,也可作為BMI超過50的人做減重或其他手術前的減重治療,降低麻醉風險。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胃水球——指頭大小的膠囊及幼管(左),膠囊注入生理鹽水後變成胃水球(右)。(李欣敏攝)
【減肥】BMI 25以上屬肥胖 醫學瘦身新招:藥物、縫胃手術、新一代減肥胃水球知多啲
胃水球在胃中的位置。(明報製圖)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肥胖致癌】世衛報告指歐洲33%兒童59%成年人超重 每年料逾120萬人死亡與肥胖有關 體重升致最少13種癌症 //www.afterroberto.com/%e8%82%a5%e8%83%96%e8%87%b4%e7%99%8c-%e4%b8%96%e8%a1%9b%e5%a0%b1%e5%91%8a%e6%8c%87%e6%ad%90%e6%b4%b233%e5%85%92%e7%ab%a559%e6%88%90%e5%b9%b4%e4%ba%ba%e8%b6%85%e9%87%8d-%e6%af%8f%e5%b9%b4%e6%96%99/ Thu, 05 May 2022 10:39: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696 世界衛生組織(WHO)周二(3日)發表報告稱,歐洲地區現時有59%成年人和近33%兒童超重。歐洲每年有超過120萬人的死亡與超重(overweight)或肥胖(obese)有關,超重和肥胖已經達到「流行病」的程度。報告又稱,肥胖導致最少13種癌症,相信導致每年最少20萬宗癌症新個案。

(Canva圖片/明報製圖)
(Canva圖片/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肥胖易致三高 加速心臟病、全身血管粥樣硬化、中風風險(附:減肥與運動實戰Tips)

 

世衛:肥胖致最少13種癌症 歐洲逾3成兒童及近6成年人超重

世衛發表報告稱,歐洲地區現時有59%成年人和近33%兒童超重,遠高於1975年的40%歐洲成年人超重情況。報告指出,歐洲的肥胖率在過去50年飈升了1.38倍,現時歐洲有近25%的成年人肥胖,僅次於美洲。

 

每年20萬宗癌症新個案 料120萬人死亡與超重或肥胖有關

報告稱,肥胖導致最少13種癌症,相信導致每年最少20萬宗癌症新個案,而歐洲估計每年有超過120萬人的死亡與超重或肥胖有關,佔該區死亡人數的13%以上。報告引述世衛歐洲區總監克呂熱(Hans Kluge)稱,「體重指數升高是引起包括癌症和心血管疾病在內的非傳染性疾病的主要危險因素」。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新冠疫情下停課 增肥胖風險因素

報告亦指出,新型冠狀病毒疫情下的封鎖措施和學校停課,令人們暴露於肥胖風險因素的機率更大,包括久坐不動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食品消費的增加。

 

(法新社/中通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