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馬會安寧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6 Sep 2023 10:22:58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賽馬會安寧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救護條例強制非必要急救 在家安寧離世 無奈捱心外壓 //www.afterroberto.com/%e6%95%91%e8%ad%b7%e6%a2%9d%e4%be%8b%e5%bc%b7%e5%88%b6%e9%9d%9e%e5%bf%85%e8%a6%81%e6%80%a5%e6%95%91-%e5%9c%a8%e5%ae%b6%e5%ae%89%e5%af%a7%e9%9b%a2%e4%b8%96-%e7%84%a1%e5%a5%88%e6%8d%b1%e5%bf%83%e5%a4%96/ Tue, 06 Oct 2020 04:09: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573 【明報專訊】臨終病人往往最渴望是:不要受苦,不要成為負累,盡量與家人在一起。病人對治療及死亡多了選擇,其中《不作心肺復蘇術指引》(DNACPR)可讓臨終病人免受急救之苦,可惜在現存法制下,救護員必須施行心外壓。此舉不但浪費公共資源,亦對死者構成了不必要創傷,對家屬也留下遺憾。

救護條例強制非必要急救 在家安寧離世 無奈捱心外壓
(明報製圖)

末期癌患在家安寧 家人寵物陪伴下送別

我在個人facebook上,分享了上一期《明報》人生下半場「快活梁心」文章——〈在家離世路崎嶇 支援足夠有得揀〉。上載不久,收到一位友人留言,分享了個人體驗:

「梁醫生,我實踐了你們推行的『在家離世』。95歲的爸爸患有末期腸癌。雖然醫生願意替他做手術,但是他選擇不做,希望在家安寧。我們就遵照他的意願,在家照顧他。在此期間,他一直清醒,有貓狗陪伴,我們每天隨時可見到他,家人可以隨時弄食物給他,媽媽亦可以繼續與他相處。雖然爸爸有失禁,但是護理照顧方面不太困難。

救護條例強制非必要急救 在家安寧離世 無奈捱心外壓
末期照顧——相比以往,社會大眾對末期照顧有更清晰概念,患者對自己的治療及死亡多了選擇及自主。(imtmphoto@iStockphoto,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

醫院彈性處理 減病人恐懼壓力

靈實醫院善終服務做得很好,醫護能彈性處理爸爸的治療程序。例如爸爸有貧血,但是為了不想爸爸在醫院過夜,被restrain(約束),醫院將療程分兩天進行。第一天抽血檢驗,然後回家;第二天才回醫院輸血。爸爸更能入住單人房,讓家人陪伴。輸血過程輕鬆愉快,輸血後經醫生檢查妥當,爸爸便可以回家,減低他的恐懼和壓力。

另外,醫院也派出外展護士定期探訪,與我討論護理方案。由於知道我是註冊護士,她甚至願意按我的請求提供放尿物資。有了物資,我可留作緊急應用,以爭取時間不用送爸爸到醫院,可以直接安排他入靈實寧養病房。

出示「不急救文件」 救護拒受理

爸爸在家人陪伴下,在家中咽下最後一口氣。我們可以在其臨終前給他清潔、說話、祈禱等,連狗狗都可以陪伴及見他最後一面。等他沒有呼吸之後,我們才召喚救護車。但最遺憾的是,救護員必須要做急救。我堅持不讓他們急救,並出示了『不急救文件』,但是救護拒絕了。我為此十分生氣,因深信爸爸反對急救。但為了不想爸爸聽到我們爭吵,我最後還是答應了,而他們亦承諾只是象徵式輕輕做少少急救。

送往醫院後,爸爸直接送入寧靜房,等待其他家人到來,過程順利。之後當然有警察到我家調查,當他們明白情况後,很快便離去了。

分享這段經歷,主要是想多謝梁醫生的努力推動和靈實醫院各醫護的配合。爸爸能圓滿走完人生路,得到家人陪伴,相信已經無憾。不過,我認為現時最迫切的是:政府一定要立例,讓救護員能夠接受市民不接受搶救的意願。請努力,加油!

謝謝梁醫生和你的團隊!

友人的分享使我十分感動。臨終病人往往最渴望是:不要受苦,不要成為負累,以及能夠盡量維持與家人的關係。因此,很多病人都寧願回家。但是在家安寧的意願,並不是人人滿足得到。如果沒有家人的付出和愛護,願望便很難達成。而友人的分享正正說明了至親一路好走,是福分,是無憾。

梁萬福
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一直從事老年醫學及老年學研究,積極參與義務工作,從醫管局退休,仍不遺餘力推動長者健康教育及醫療服務。(資料圖片)

文:梁萬福(老人科專科醫生)

編輯:王翠麗


條例限制 留最後遺憾

回望過去,值得安慰的是,香港社會對末期患者的照顧提升了不少。在醫療及社福界的積極推動下,患者及家屬現在有更多選擇,可以在醫院以外的環境,例如在家中或安老院舍走完人生最後一步。

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於4年前開展「安寧頌」計劃,旨在推動社區及安老院舍晚期照顧,發展社區及專業照顧的教育,努力為晚期病患者及家屬提供專業支援與義工服務。透過與大學、社福機構及專業學會之間的合作,在社區及院舍內組成了專業團隊。因此,安老院舍臨終照顧服務模式及人力支援上,我們都能看到一定程度的成效。相比以往,社會大眾尤其末期患者,對末期照顧普遍有更清晰概念;更多患者對自己的治療及死亡多了選擇及自主。

雖然我們已做了很多工作,向公眾及末期病患者推廣末期照顧概念,讓患者可選擇在醫院以外走人生最後階段,公眾對在家離世的認識也大大提升,但礙於現存救護條例的限制,在真正實行上仍遇到一些困難。病人在家離世後,需要召喚救護車送往醫院證實死亡,而在現存法制下,救護員仍然需要施行心外壓。此舉不但浪費公共資源,亦對死者構成了不必要創傷,對家屬也留下遺憾。

DNACPR指引未獲法定認可

不知不覺間,醫院管理局制訂《不作心肺復蘇術指引》(DNACPR),應用已超過10年。在制定指引時,醫院管理局曾多番與消防處商討,當末期病患及有醫院簽發DNACPR的病人在家離世後,如何安排救護員不作心外壓急救。但礙於DNACPR只被認為是醫院內部文件,所以救護員仍需實踐《消防條例》的法定要求。

建議修例保障病人權益

食物衞生局在2019年12月就預設醫療指示和在居所離世的相關諮詢文件,就是要研究如何避免不必要的心外壓急救。報告剛在數月前公布,新建議包括:

《不作心肺復蘇術》文件是醫生作出的書面指示,因預期某人可能出現心跳停止而預先指明不為該人作心外壓急救。對於罹患不可逆轉的嚴重疾病,以及沒有有效預設醫療指示的精神上無行為能力人士,如各方達至共識,醫生可簽署非住院病人《不作心肺復蘇術》文件,證明心外壓不符合病人最佳利益,因此不應進行。文件正本須出示予緊急救援人員或治療提供者,作為有效文件的憑證。報告亦建議採用法定的指明表格,而不是非法定的範本表格。當局也會修改《消防條例》相關條文,讓《不作心肺復蘇術》文件可獲接受和實施。

報告接受了大眾要求對在家離世患者免卻不必要的急救程序,建議就DNACPR視為一個法定文件,當值救護人員確認患者是末期個案並由醫生簽發了DNACPR後,就可以不為離世者急救,也不違法例。衷心寄望條例草案盡快展開,以完善香港在家離世的法律制度。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晚期病患口難言 另類溝通 掌握微表情 至親做代言人 //www.afterroberto.com/%e6%99%9a%e6%9c%9f%e7%97%85%e6%82%a3%e5%8f%a3%e9%9b%a3%e8%a8%80-%e5%8f%a6%e9%a1%9e%e6%ba%9d%e9%80%9a-%e6%8e%8c%e6%8f%a1%e5%be%ae%e8%a1%a8%e6%83%85-%e8%87%b3%e8%a6%aa%e5%81%9a%e4%bb%a3%e8%a8%80/ Mon, 06 Jul 2020 03:48:4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293 【明報專訊】晚期病患者的身體功能逐漸下降,他們反應變慢、意識似醒似夢、目光呆滯,甚至思想行為紊亂;溝通能力逐漸減弱,愈來愈難清楚表達自己和理解他人的說話,家人無法明白他們的意思或感受,雙方感到十分沮喪。怎麼辦?

晚期病患口難言 另類溝通 掌握微表情 至親做代言人
親吻表達愛——晚期病患者身體功能逐漸下降,思想行為紊亂,難以溝通。家人可以輕輕按摩、撫摸、親吻及擁抱,直接表達對患者的愛及關懷,無聲勝有聲。(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imtmphoto@iStockphoto)

照顧中風丈夫 由無助到心有靈犀

葉叔是一名退休公務員,與太太同住,女兒移民外國。夫婦兩人退休初期,每年到外國探望孫兒,逗留兩三個月,駕車接送孫兒,在花園種植蔬果,到公園耍太極劍,享受悠閒的生活。可惜兩年前葉叔中風入院,接受緊急手術,之後右身活動能力欠佳,需要長時間接受復康治療。

夫無法表達 常發脾氣

在太太輔助下,葉叔復康過程尚算順利。不過,大半年前不慎跌倒,引發小中風而再度入院,其後又因併發症多次進出醫院。近日再因肺炎再次入院治療,葉叔身體機能逐漸衰退,醫生提醒夫婦要為晚期照顧做好準備。眼前的葉叔變得虛弱,自理能力下降,日常活動需要完全依賴太太貼身照顧。此外,受口肌退化及氣促影響,說話能力明顯減弱,入院前還能回答短句,現時只能發出單字或聲響。太太不禁擔心起來,不知如何應對。

觀察中領會 發掘另類溝通

「我完全沒法了解他的想法。」一臉愁容的太太尋找社工傾訴:「入院後,他時常亂發脾氣,多次嘗試掃走尿布、被鋪及鹽水豆針,又不時發出厭煩的聲響,或踢撞牀邊。問他是否口乾要喝水或感到不舒適,他又不斷搖手拒絕,甚至將頭部擰至另一邊。」太太因而感到沮喪,多次差點發脾氣,幸好最後忍住了,「我了解他,知道他一定有些心事,但不能用言語溝通,我也不知道他的真正需要……」社工也能看出她有多無助。

社工鼓勵太太別放棄,相信葉叔也在努力尋找表達方法,兩人需要摸索如何以非言語模式溝通,並嘗試協助太太從觀察中領會葉叔的想法,太太慢慢地找到竅門。有一次,她看見葉叔用手背摩擦牀邊,又發出一點聲響,就輕拍他肩膀,坐下捉住他的手,輕聲細問:「阿葉,是否手背上的東西令你感到不適呢?讓我看看吧。」太太細心看看插上鹽水豆針的手背有些脫皮,猜想是皮膚乾燥令他痕癢難耐,就問:「是否手背痕癢?」葉叔望着她,沒有發聲。太太就拿出潤膚膏為他擦一擦,輕輕按摩一下。葉叔再沒有舉動,繼續休息。她坦言:「跟他一起50多年,現階段才能體會心有靈犀。現在的我比從前更靈敏,開始摸索到他的微表情,每個眉目、每個眼神、每種聲線,都帶來不同的意思。」

太太繼續笑言:「知道葉叔最喜歡按摩,每次他都會閉上眼,表露出從容、享受的表情。曾試過探病時間我遲到了,他會感到不安,發脾氣,不斷踢牀邊。」太太彷彿變成葉叔代言人,掌握他的細節。

「最需要的,是我的陪伴」

每天探病時間,太太總會出現。最近,葉叔已不能跟她互動,太太依舊替他按摩手腳,在他耳邊分享孫兒近况及播放葉叔喜歡的歌曲。「或許現在他最需要的,就是我的陪伴。雖然我不是照顧得最好,但總算盡力了,葉叔也會知道的。」就是透過這種另類的溝通模式,夫婦仍能在情感上親密連繫。

文:林雍恩(香港大學「賽馬會安寧頌」訓練主任)


專家札記:整理儀容護尊嚴 輕撫擁抱表關愛

晚期病患口難言 另類溝通 掌握微表情 至親做代言人
珍惜相聚——病情發展難以預算,患者與家人應珍惜共聚時光。(rawintanpin@iStockphoto)

1. ​尊重患者是整全的人 維護尊嚴

患者未必完全明白別人的說話,但仍有情緒和感覺,因此不能忽視對他們的尊重。接觸患者時,要稱呼他的名字,好讓他沒有感到被遺棄。當打算為患者做一些事時,不妨靠近他耳邊告知,以表示尊重,亦有助他做好心理準備。同時,要避免有他在場時,跟別人談論他的情况。適時為患者整理頭髮、刮鬍子、抹身、換衣服等,除了是衛生需要,也為維護他的形象,同時傳遞了關心和愛護。

2. 保持耐性 細心觀察

專研人際溝通的學者Manusov及Keeley,於2015年的研究顯示,晚期患者細緻的表情及動作,不僅顯示個人感受和需要,還會連繫旁人並作出互動,例如他們會斷續哼出熟悉音調表達愛意,以厭煩聲音表達反對。所以探訪時要保持敏銳觸覺才不致忽略患者的感受和需要。有家人形容像猜啞謎,屢猜不中時會感到挫敗。遇上這情况時,可先停一停,喝一口茶,沉澱一下自己,再接再勵。

3. 營造安全合適的環境

如情况許可,調節室內光線及溫度;盡量把病牀靠近窗邊,讓他可跟外面的世界連繫,牀邊擺放患者喜歡的小擺設、相片等。千萬別站在遠處跟他們說話,宜靠近患者身旁說話並保持眼神接觸。

4. 注意說話及提問技巧

晚期患者能聽到周圍的聲音,只是無力回應。家人說話時保持聲線輕柔,放慢速度,回應要簡短易明,讓患者有足夠時間理解。說話前,先交代自己名字:「你的兒子,小明。」說話時着重感情流露而不是對話內容,緊記每次只觸及一個範疇。若患者表達有困難,家人可嘗試推測他的意思,提供1至2個詞語作選擇。每次提問要簡單,患者只需答「是」或「不是」,或以點頭、眨眼回應便可。

5. 善用身體語言及其他溝通工具

對話並非唯一溝通方法,身體語言更為重要。家人可輕撫或握着患者的手,陪伴在旁並保持眼神接觸,使他們保持專注和感到未被離棄。按患者狀况輕輕按摩、撫摸面龐、親吻及擁抱,能直接地表達愛及關懷。另外,音樂可喚醒記憶,亦有助紓緩情緒,播放患者喜愛歌曲或柔和音樂,如有宗教信仰,詩歌及頌經也是尚佳選擇。

6. 給予適當的沉澱空間

患者受病情困擾,其痛苦是其他人無法了解,面對這些情景,像是講什麼都不合適,還不如沉默。不少家人認為沉默最難熬,但其實是一種主動陪伴,可給予雙方沉澱和冷靜空間。首先,家人眼神要注視患者,即使對方沒有看你,也要讓他知道,你還在。其次,適時做一些貼心小動作,如倒一杯水,讓對方感受到你的關心。若察覺到對方狀態恢復,便以同理心打破沉默,可以問:「還好嗎?」當找不着合適用語,輕輕握着對方的手便是最佳表達。

7. 陪伴在側 活在當下

與晚期患者溝通的重點是給予關懷與支持,家人只需作穩定、溫暖的陪伴,珍惜共聚時光。鼓勵患者在精神尚可時,預先寫下信件、錄像留給家人,講出心聲。家人亦可尋求醫護團隊協助,安排簡單家庭聚會,向患者表達「我愛你」、「多謝」、「對不起」、「原諒你」、「再見」、「欣賞」及「感激」,並肯定患者一生中對家庭、社會的貢獻。亦可按患者信仰,安排宗教人員聆聽他的最後心願,為他帶來心靈上的平安。

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每段關係都不一樣,家人毋須對晚期患者溝通抱過高期望,要肯定雙方在過程中的努力,不斷嘗試,尋找最適合的溝通方法。

文:周秀芳(香港大學「賽馬會安寧頌」計劃講師)

編輯:林曉慧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人生下半場】交流活動:社區安寧照顧 交流分享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a%ba%e7%94%9f%e4%b8%8b%e5%8d%8a%e5%a0%b4%e3%80%91%e4%ba%a4%e6%b5%81%e6%b4%bb%e5%8b%95%ef%bc%9a%e7%a4%be%e5%8d%80%e5%ae%89%e5%af%a7%e7%85%a7%e9%a1%a7-%e4%ba%a4%e6%b5%81%e5%88%86%e4%ba%ab/ Mon, 30 Sep 2019 08:27: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766

 

安寧頌
資料來源:香港賽馬會 安寧頌

【明報專訊】安寧頌在10月將舉行研討會及講座,為醫療專業人員、安老院舍職員、病患者與家人,以及其他公眾人士提供一個平台,促進交流分享社區安寧照顧的抉擇及政策方向。

■「賽馬會安寧頌」社區公眾講座系列:

日期:10月17、29日及11月8、11、12、23、28日

詳情及登記:www.jcecc.hk/sem2019

■「賽馬會安寧頌」研討會

2019 Symposium on Concerted Efforts in Advance Care Planning: Regional and Local Experiences

日期:10月24日

地點:香港大學研究生堂王賡武講堂

詳情及登記:www.jcecc.hk/sym2019

]]>
【人生下半場】專家分享:預設紓緩方案 不等同放棄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4%ba%ba%e7%94%9f%e4%b8%8b%e5%8d%8a%e5%a0%b4%e3%80%91%e5%b0%88%e5%ae%b6%e5%88%86%e4%ba%ab%ef%bc%9a%e9%a0%90%e8%a8%ad%e7%b4%93%e7%b7%a9%e6%96%b9%e6%a1%88-%e4%b8%8d%e7%ad%89%e5%90%8c%e6%94%be/ Mon, 30 Sep 2019 08:13:5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765 【明報專訊】當人患上不治之症而不能逆轉時,很多時要面對林林總總醫療抉擇。就算病人清醒,要在這段情緒緊張、壓力龐大的時期,在極短時間內做一些對人生有重大影響的決定實非易事。如果病人陷入昏迷或不清醒時,醫護人員往往會徵詢其家人意見,作出以病人最佳利益為依歸的照顧決定。

很多時候,家人會為這溝通感到很大壓力;若然家人之間各有不同看法,要做決定或表達意見時更倍感吃力。

早在2004年,法律改革委員會發表《醫療上的代作決定及預設醫療指示》的諮詢文件。當時有兩方面的諮詢:首先,若病人已不能夠自行作出醫療上的決定時,什麼人可為病人作決定?其次,有關推行預設醫療指示的可行性。病人若在有能力時,就他日後一旦失去此能力時,預設所能接受的醫療照顧指示,能否被醫護人員接納作為指引?

當時諮詢結果認為,設立預設醫療指示可以接受,不論是委託代替決定者或是表達個人選擇也無妨。但基於社會大眾對這個概念仍然陌生,所以不贊成將預設醫療指示立法。2009年,食物及衛生局以《在香港引入預設醫療指示概念》諮詢文件,徵詢不同專業團體的意見。大部分都贊成引入這概念,醫院管理局在2010年設計了一份指引及教育資料冊給醫護及公衆作為參考。

【人生下半場】專家分享:預設紓緩方案 不等同放棄治療
周燕雯(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相片來源:香港大學傳媒中心

着重病人家人及醫護溝通過程

世界各地早在1990年代初,已經推廣另一概念——預設照顧計劃(Advance Care Planning,簡稱ACP)。顧名思義,這不是一份病人指示,而是當事人在清醒時,與他人表達將來醫療及個人照顧意願的過程。當中着重當事人、家人及醫護之間的溝通,希望當事人的價值與意願能被尊重。

根據接觸長者及病人的經驗,總結了大衆對預設照顧計劃6個迷思:

意願可隨時更改

問:預設照顧計劃在什麼階段生效?

答:預設照顧計劃只是在病人被醫生確診患上不治之症,並到達末期階段才生效。若病人當時頭腦清醒兼有溝通能力,可以自行表達治療意願,便毋須參考預設照顧計劃的紀錄。醫生亦不會因為病人預設了紓緩照顧方案,在病人還有機會醫治之時便放棄治療。

問:我可以隨時改變預設照顧計劃的意願嗎?

答:在商討預設照顧計劃時所表達的意願並不是一次作準。當事人在表達照顧計劃的意願之後,隨着生活經驗或身體狀况的變化,其意願亦可以隨時改變,或作定期回顧。

問:是否將所有我「不想要」的照顧方案寫在預設照顧計劃上?

答:預設照顧計劃並不是一份「不想要」的照顧方案清單。反之,它重視當事人的個人價值觀、喜好及優次。更着重當事人、家人及醫護之間的溝通過程,希望三方達到基本共識。

問:有沒有標準的照顧方案?

答:由於人人價值觀都不同,所以沒有一份標準的照顧方案;而且接受預設照顧計劃的程度與步伐也各有不同,所以要尊重當事人的意願。

問:家人可以被委任為代替決策者嗎?如果可以,家人有什麼要注意?

答:若家人被委任為代替決策者,他不應以自己個人意願為病人作決定。而應該以對病人的認識、病人的價值觀等作為決定的依歸。即使最後未能為病人作出最好安排,也不應該怪責自己。因為尊重病人的意願至為重要。

問:與病人商量預設照顧計劃,會對病人心理上有負面影響嗎?

答:很多人仍然覺得死亡是忌諱,與病人商量預設照顧計劃,可能會令病人意志消沉。但現時很多人也會為自己購買醫療保險、危疾保險及人壽保險,難道他們購買這些保險就代表意志消沉嗎?一些長者曾表達,若家人明白自己的照顧意願,他們反而更能安枕無憂。

在華人社會,家人地位非常重要,病人不希望加重家人的壓力。能夠未雨綢繆與家人溝通預設照顧計劃,對家人來說是一份大禮物。坦誠分享可讓家人互相加深了解,更可促進家庭關係,減少照顧者猜度病人喜好的壓力,更避免爭拗。隨着患認知障礙症的長者數目增多,適時理解他們的照顧意願尤為重要。當長者腦部能力逐漸衰退,就未必能夠清楚表達意願;預早溝通、未雨綢繆便可以達至心安家寧。

據了解,政府將會就晚期照顧作出諮詢,關心這課題的讀者可到政府網站下載相關文件作參考,並將提交個人意見,讓政府部門制訂更適切的方案。

文:周燕雯(賽馬會安寧頌計劃項目總監、香港大學社會工作及社會行政學系副教授)

 

相關文章:【人生下半場】預設照顧計劃 安享晚年無牽掛

【人生下半場】交流活動:社區安寧照顧 交流分享

 

]]>
誰說又老又病就無用? //www.afterroberto.com/%e8%aa%b0%e8%aa%aa%e5%8f%88%e8%80%81%e5%8f%88%e7%97%85%e5%b0%b1%e7%84%a1%e7%94%a8%ef%bc%9f/ Sun, 14 May 2017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34ae54e60dc3ee7c433a578e40c94ee3 【明報專訊】「醫生說那次手術很成功,又稱讚我堅強,我身體已經沒大礙了!」

「現在最麻煩的是尿喉和尿袋,你可以幫我想想辦法嗎?」

林伯經常對社工重複這兩句話。

長者不時重提同一番話,可能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先兆,或是性格使然,但亦可能是反映着一種掙扎呼喊。

醒目長者因病自覺失「價值」

在林伯與護士、社工和義工認識的初期,幾乎每次家訪他都會重複這兩句話。

林伯沒有兒女,自妻子早年離世後便一直獨居,後來他因肺癌病情步入晚期,被轉介到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的「賽馬會安寧頌——安居晚晴照顧計劃」,接受社區安寧照顧服務。事實上,林伯的情况並非如他所說的「已沒大礙」,他的身體因病變得虛弱,日常生活如煮食、打掃、洗澡等活動,亦變得愈來愈困難。最近,他的情緒更見低落、時常失眠。

從前林伯很喜歡到長者中心當表演義工,娛己娛人。他認為自己能夠服務別人,是「醒目有用」的老人家,覺得自己很有價值;而與義工朋友們的相處和友誼,也為妻子已逝並且沒有親人的他,帶來充實的社交生活,在關懷別人付出愛的同時,又能夠接受別人對他的關愛。但現在林伯不能再當義工了,失去了生活樂趣,人也變得沒有自信,常常覺得自己「無用」,沒有價值。義工朋友見面的機會少了,孤單的感覺隨之而生,更擔心其他人會否繼續愛護這個「無用」的他。

身插尿喉打擊社交信心

有一次,剛開始使用尿喉的林伯一個人到茶樓吃早點,看到同枱的茶客不時掩鼻,並投以奇異的目光;他行動緩慢,被路人責罵「阿伯,咪阻住晒啦」……旁人厭棄的目光和態度對林伯心靈帶來很大的傷害,打擊了他過正常社交生活的信心。而當護士和社工想跟他探討心願、預設醫療指示等課題時,他都默不作聲,或轉移話題,對晚期生活及死亡顯得忌諱。愈認識林伯,計劃團隊便愈發覺那些重複說話背後潛藏的孤單、恐懼、無奈……了解到他內心的靈性需要。一個人走到人生這個階段,生命繼續下去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我們怎樣可以為一位基層年老患者提供「靈性關懷」?

家訪時,同工細心地聆聽着林伯自豪地分享過去人生經歷及義工生活,從中引導他欣賞自己過往的付出,肯定他自己在義工服務的貢獻。雖然林伯已經不能再當義工,但是他仍然是昔日那個肯付出和有愛心的人。

快樂想當年 不鑽牛角尖

同工得悉他的義工朋友仍有主動聯絡林伯,便進一步引導他反思義工朋友的聯絡和關心背後的原因,讓他明白到自己並不會因為患病而被人遺棄,肯定自己是被愛。

由於林伯對基督教信仰有所認識,同工也邀請他參與教會聚會。在信仰的幫助下,林伯學會饒恕,不把被陌生人厭惡的傷害記存心內。

隨病情惡化,林伯的身體變得愈來愈虛弱了,面容也比從前消瘦了很多。一次,他主動跟社工說︰「雖然孤身一人來到這階段,但想到仍有一些好友和你們關心,又有主帶領,我就心滿意足了。」接着他一一數算探訪他的朋友、義工、醫院同工的名字,心中充滿感恩,最後更在醫院接受洗禮,完成了最後的心願。

文:李瑞昌(靈實司務道寧養院註冊社工)

編輯:林信君

]]>
【明報專訊】「醫生說那次手術很成功,又稱讚我堅強,我身體已經沒大礙了!」

「現在最麻煩的是尿喉和尿袋,你可以幫我想想辦法嗎?」

林伯經常對社工重複這兩句話。

長者不時重提同一番話,可能是認知能力下降的先兆,或是性格使然,但亦可能是反映着一種掙扎呼喊。

醒目長者因病自覺失「價值」

在林伯與護士、社工和義工認識的初期,幾乎每次家訪他都會重複這兩句話。

林伯沒有兒女,自妻子早年離世後便一直獨居,後來他因肺癌病情步入晚期,被轉介到靈實司務道寧養院的「賽馬會安寧頌——安居晚晴照顧計劃」,接受社區安寧照顧服務。事實上,林伯的情况並非如他所說的「已沒大礙」,他的身體因病變得虛弱,日常生活如煮食、打掃、洗澡等活動,亦變得愈來愈困難。最近,他的情緒更見低落、時常失眠。

從前林伯很喜歡到長者中心當表演義工,娛己娛人。他認為自己能夠服務別人,是「醒目有用」的老人家,覺得自己很有價值;而與義工朋友們的相處和友誼,也為妻子已逝並且沒有親人的他,帶來充實的社交生活,在關懷別人付出愛的同時,又能夠接受別人對他的關愛。但現在林伯不能再當義工了,失去了生活樂趣,人也變得沒有自信,常常覺得自己「無用」,沒有價值。義工朋友見面的機會少了,孤單的感覺隨之而生,更擔心其他人會否繼續愛護這個「無用」的他。

身插尿喉打擊社交信心

有一次,剛開始使用尿喉的林伯一個人到茶樓吃早點,看到同枱的茶客不時掩鼻,並投以奇異的目光;他行動緩慢,被路人責罵「阿伯,咪阻住晒啦」……旁人厭棄的目光和態度對林伯心靈帶來很大的傷害,打擊了他過正常社交生活的信心。而當護士和社工想跟他探討心願、預設醫療指示等課題時,他都默不作聲,或轉移話題,對晚期生活及死亡顯得忌諱。愈認識林伯,計劃團隊便愈發覺那些重複說話背後潛藏的孤單、恐懼、無奈……了解到他內心的靈性需要。一個人走到人生這個階段,生命繼續下去到底是怎樣一回事?

我們怎樣可以為一位基層年老患者提供「靈性關懷」?

家訪時,同工細心地聆聽着林伯自豪地分享過去人生經歷及義工生活,從中引導他欣賞自己過往的付出,肯定他自己在義工服務的貢獻。雖然林伯已經不能再當義工,但是他仍然是昔日那個肯付出和有愛心的人。

快樂想當年 不鑽牛角尖

同工得悉他的義工朋友仍有主動聯絡林伯,便進一步引導他反思義工朋友的聯絡和關心背後的原因,讓他明白到自己並不會因為患病而被人遺棄,肯定自己是被愛。

由於林伯對基督教信仰有所認識,同工也邀請他參與教會聚會。在信仰的幫助下,林伯學會饒恕,不把被陌生人厭惡的傷害記存心內。

隨病情惡化,林伯的身體變得愈來愈虛弱了,面容也比從前消瘦了很多。一次,他主動跟社工說︰「雖然孤身一人來到這階段,但想到仍有一些好友和你們關心,又有主帶領,我就心滿意足了。」接着他一一數算探訪他的朋友、義工、醫院同工的名字,心中充滿感恩,最後更在醫院接受洗禮,完成了最後的心願。

文:李瑞昌(靈實司務道寧養院註冊社工)

編輯:林信君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7/07/5-1.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