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老院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9 Oct 2020 11:28:0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護老院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長者「側跌」 髖骨折風險高5.5倍 專家教你練上肢肌肉撐地、雙腳平衡力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5%81%b4%e8%b7%8c%e9%ab%96%e9%aa%a8%e6%8a%98%e9%a2%a8%e9%9a%aa%e9%ab%98-%e5%b0%88%e5%ae%b6%e6%95%99%e4%bd%a0%e7%b7%b4%e5%b9%b3%e8%a1%a1%e5%8a%9b/ Mon, 19 Oct 2020 06:45: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809 【明報專訊】長者跌倒甚為常見,香港房屋協會在2014年起展開為期4年的追蹤研究,發現在2000多名社區長者中,每5名長者就有1人曾跌倒受傷。中大一項研究,翻看2377段長者跌倒影片,發現跌倒後側向落地,髖部骨折風險最高,提倡高危長者使用護髖。另一邊廂,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推出運動遊戲程式,即使在疫情之下,長者都可以透過平板電腦操肌強身,預防跌倒。

長者「側跌」 髖骨折風險高5.5倍 專家教你練上肢肌肉撐地、雙腳平衡力
(明報製圖)

 

30%髖骨折長者 1年內死亡

香港每年有超過6300名長者髖部骨折,逾95%因跌倒引致;約20%至30%髖部骨折的長者,因長期卧牀或感染而在1年內死亡,逾半未能恢復活動能力,長者跌倒可大可小。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助理教授楊懌健表示,綜合過往多個研究,跌倒危險因素包括下肢肌肉弱、過去曾跌倒、步態不穩、平衡失調、視力減弱、關節炎等;其中下肢肌肉無力的長者,跌倒風險是健康人士4.4倍。了解跌倒風險因素固然重要,還要教導長者如何在跌倒時減低受傷風險。

 

下肢無力、重心轉移易跌

楊懌健與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的研究團隊,於2007至2010年間在加拿大兩所護老院中觀察研究,2013年在期刊The Lancet發表第一階段結果,發現長者跌倒最常見原因是重心轉移,其次是絆倒。研究團隊分析數據,歸納跌倒出現骨折的風險因素,並驗證髖關節保護墊(護髖)能有效減低受傷風險。研究結果在今年5月刊登於The Journal of Bone and Mineral Research。

長者「側跌」 髖骨折風險高5.5倍 專家教你練上肢肌肉撐地、雙腳平衡力
關節保護墊(林若勤攝)

研究分析了2377段長者跌倒影片,當中30次跌倒(1.26%)導致髖部骨折,最常見部位是外側或後外側骨盆,顯示側向落地引致髖部骨折的風險最大。由於向前跌倒導致頭部着地的傷害大,所以有長者為免頭部受到撞擊,有身體轉向的反應,「向前跌倒」的長者,有45.3%身體轉向變為側身落地。楊懌健相信是基於自我保護反應,但從生物力學角度,向側面或後側落地對盆骨衝擊力最大,側向落地髖部骨折風險較向前或向後高5.5倍。相反,「側向跌倒」的長者若能夠轉身為向後落地,骨折風險降低72%。

楊懌健建議,長者多做上肢訓練,加強上肢肌肉力量,跌倒時能作出即時及有效的保護反應,例如以上肢撐地(如主圖),減低受傷風險。他提醒,訓練前宜先諮詢物理治療師意見,或在他們指導下練習。

 

護髖減40%跌倒撞擊力

香港中文大學研究顯示,每年每1000名居於護老院的長者中,平均56.8人因跌倒而髖部骨折,跌倒及髖部骨折風險是社區長者的2至3倍。有份參與研究的楊懌健估計,護老院人手有限,加上住在院舍的長者身體狀况一般較差,跌倒風險因此較高。團隊亦發現,佩戴護髖可降低髖部骨折風險54.5%。

然而,香港護老院只有不足20%長者佩戴護髖。而市面上護髖有不同大小、軟硬度,保護效果也參差。楊懌健與團隊正研究用不同物料改良護髖,希望提升保護能力和舒適度,適用於香港潮濕天氣。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研究助理梁健忠補充,不少臨牀研究證實,護髖有效減低40%跌倒時的撞擊力,將髖部骨折風險降低約六至八成。「晚上光線不充足,長者去洗手間容易跌倒,期望高危長者(過往半年曾跌倒)可以24小時佩戴。」團隊希望透過教育和推廣,護髖可在醫院和護老院廣泛應用。

長者「側跌」 髖骨折風險高5.5倍 專家教你練上肢肌肉撐地、雙腳平衡力
楊懌健(林若勤攝)

 

長者「側跌」 髖骨折風險高5.5倍 專家教你練上肢肌肉撐地、雙腳平衡力
梁健忠(林若勤攝)

 


 

鍛煉二頭肌

做法:

.雙腳張開至肩寬,踩着練力帶

.身體保持挺直

.雙手快速拉起橡筋帶

.6至8下為1組,共3至4組

注意:手腕不要向手背屈曲

 

鍛煉三頭肌

做法:

.坐在椅子,撐着扶手起身

.起來後再坐下(輕碰椅子)

.雙腿伸直可增加難度

.6至8下為1組,共3組

注意:將椅子靠牆,更加穩固安全

 

示範:香港中文大學體育運動科學系研究助理陳諾筠

 

長者「側跌」 髖骨折風險高5.5倍 專家教你練上肢肌肉撐地、雙腳平衡力
(林若勤攝)

 

有片睇

練上肢肌力: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09/het20200930_01.mp4;

 


 

循序漸進練平衡

1. 踏步訓練

難度:低

.雙腿分開至肩寬,站於穩固椅子後方

.輪流左右提腳,腳尖碰椅背1秒,然後放下(右圖)

.每日1次,每次10至20下

注意:如難度太高,可找矮櫈、石壆代替

 

2. 前後腳站立

難度:中至高

.雙腳站立

.右腳放在左腳腳尖前成一直線(右圖)

.手張開保持平衡

.維持5至10秒為1組,每日做5至10組,換邊再做

注意:如難度太高,雙腳可稍微分開/雙手張開至水平/將維持動作的時間縮減

 

3. 單腳站立

難度:高

.雙腳站立,提起右腳 (下圖)

.雙手張開至水平,保持平衡

.維持5至10秒為1組,每日做5至10組,換邊再做

注意:

.提腳高度可因人而異,離地即可

.多練習後,可降低雙手提起幅度,挑戰更高難度

示範: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高級物理治療師黃國昌

 

長者「側跌」 髖骨折風險高5.5倍 專家教你練上肢肌肉撐地、雙腳平衡力
(黃志東攝)

 

有片睇

練平衡防跌倒: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12_01.mp4;

 


 

文:李祖怡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3%80%91%e5%ae%b6%e4%b8%ad%e9%95%b7%e8%80%85%e5%94%94%e6%83%b3%e6%88%b4%e5%8f%a3%e7%bd%a9%ef%bc%9f%e5%a0%85%e6%8c%81%e5%8e%bb%e8%8c%b6%e6%a8%93%ef%bc%9f/ Thu, 13 Aug 2020 04:05:0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834 【明報專訊】第三波新冠肺炎疫情衝擊本港,多間護老院出現群組爆發,死亡個案多是70歲以上長者,令家有一老的市民憂心忡忡。有人苦惱老友記「唔聽話」不肯合作防疫,有人則擔心自己把外面的病毒帶回家中感染長輩。這波疫情來勢洶洶,究竟怎麼做才能守護「家中至寶」?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反叛」老年——受社交距離限制,長者會容易感到被孤立、被隔離,日積月累,心情會變得煩躁,因而不願意配合防疫措施。(deeepblue@iStockphoto)

70歲以上感染死亡率高2倍

早於3月初,香港大學醫學院與哈佛公共衛生學院已發表研究,指70歲以上長者的感染率和死亡率比年輕人高2倍。現時長者的感染數字和死亡數字的確不斷上升,背後有什麼原因?於2003年SARS爆發時在dirty team工作的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營運總監胡志遠表示,高齡人士較高危有兩個原因,首先是因為他們年紀大,加上有糖尿、心臟病等長期病患,抵抗力和免疫力都較低,容易受感染;第二,患有心、腎或肺病等慢性病,受感染後病情惡化時,「身體會捱不過最關鍵的一周,即使有最好的醫療,身體也應付不了,所以長者容易受感染,染病後容易因嚴重併發症而死亡」。

長者屬高風險群組,但要他們同心抗疫卻不時遇到困難。有些長者不願意配合防疫措施,亦有長者困在家中太久而鬱鬱寡歡,如何與「銀髮族」攜手抗疫?胡志遠和關護長者協會的兩名註冊護士有以下貼士: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胡志遠(受訪者提供)

胡:胡志遠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營運總監)
黃:黃慧萍
(關護長者協會營運經理、註冊護士)
劉:劉敏
(關護長者協會葵涌區銀鈴護士站註冊護士)

 

耐心解「毒」 分析「唔聽話」原因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細心講解——關護長者協會註冊護士劉敏(左)向長者講解什麼是新型冠狀病毒,以及如何正確戴口罩。(受訪者提供)

問:家中長者「唔聽話」,甚至抗拒遵守防疫措施,有什麼勸導方法?

黃:疫情之下,日常生活很多方面都有不少改變,莫說老人家,年輕一輩也很難適應每日不同的政策和轉變,老友記「唔聽話」其實可理解。所以,家人不用動怒,先心平氣和地跟長者解釋「點解要正確戴口罩」、「點解唔好成日出街」、「點解要成日洗手」,原因就是「我希望你健康」。若不正確戴口罩,經常到人多的地方,或不常洗手,會增加感染的風險。所以希望他們「聽話」,減低自己感染風險,讓一家人都安全渡過這一關。

此外,家人亦需要為長者多想一些解決方案。例如為他們準備尺寸合適的口罩,幫他們調校好口罩帶的鬆緊度,減少口罩滑下,讓他們佩戴時感到舒服。

劉:要先了解長者是什麼原因拒絕,有無病理上的問題。例如老人家本身有慢阻性肺病或心臟衰竭,如果外出要戴外科口罩會呼吸困難,比平常人辛苦很多倍;又或者,已經提醒長者要戴口罩,但發現他出門又忘記戴,可能是認知障礙症。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傳遞正確信息——為加強防止感染,應再三教授長者正確搓手及潔手方法。(Syldavia@iStockphoto)

如果跟長者說要戴口罩出外,他們抗拒甚至情緒激動,我們要了解他們的心理。因為自從1月中開始,為了防疫不斷擴闊社交距離,而長者的活動範圍比一般成年人窄,再加上社交距離,他們會容易感到被孤立、隔離,有時候想找人幫忙又找不到,產生「無人幫我,只會叫我戴口罩、叫我不要出街」的想法,日積月累,心情變得煩躁;特別是初期認知障礙症患者,他們記性、脾氣也會轉變。所以,當他們的情緒因疫情而高低起伏,就要多加留意,想想有否顧及長者的需要。例如家住葵涌的長者要到深水埗買東西,家人與其一味叫他不要外出,倒不如嘗試理解長者的需要,利用其他方法如網購,去幫助他解決問題。

 

孫兒「出馬」 解釋戴口罩也為家人好

胡:應付老人家的「殺手鐧」是子女或孫兒,所以子孫要向長者好好解釋,防疫除了為自己,也是為了家人,要保護自己也要保護家人。但若勸喻無效,真的沒有辦法之下,可能就唯有在家也戴口罩,防止互相感染。有時老人家因為各種原因而未能跟足防疫措施,家人也需要體諒,唯有自己做多一步。

重複示範教防疫 門口貼口罩圖
問:若家中長者記性差又或知識水平較低,防疫教育應如何入手?

劉:我們教育社區長者的有效方法是真人示範。例如戴口罩,要逐個步驟示範給他們看,通常教一次不會記得,所以教完要叫他做一次給你看,隔一段時間又再叫他做一次,確保他們記得步驟。我們亦會派發有圖示的小冊子給他們,忘記了也可以看圖勾起記憶。

另外,我們會提醒長者出街帶「百寶袋」,袋中除有銀包、鎖匙,疫情期間最好放2、3個口罩入袋中,萬一真的忘了戴口罩,袋裏也有備用;或在大門上貼一張口罩相片,提醒他們戴了口罩才出門。

 

與「老友」視像歎茶 家居運動分散注意

問:疫情嚴峻,長者是否一定要「禁足」?被困家中太久,變得悶悶不樂,又怎樣幫助他們?

胡:絕對不鼓勵長者去人多擠迫的地方,要暫時避免去茶樓這一類空氣不流通的地方。如果真的想見見「老友記」,唯有每人買些點心,用網上通訊軟件開視像會議見面。因為生活習慣的改變不止是短期,這種生活模式可能要維持一兩年,所以家人要幫長者利用資訊科技去重建社交關係。另外,超級市場也應盡量少去,如果想出街購物,要選擇人流較少的時間,回家後要更換衣物和鞋,避免將外面的感染源帶回家中。

但另一方面,老人家長期留在家中對身心亦有影響,所以可到住所附近較少人的戶外空曠地方如公園散散步、曬太陽,加強抵抗力;但要避開吃飯時間,確保不會撞到除下口罩吃飯的人。防疫亦不應該「去到咁盡」,因為一方面要抗疫一方面也要生活,要取得平衡,當然外出時要記得佩戴口罩。

劉:以往可以去酒樓與街坊談天,但現時不可以。長者獨自在家中,或很久無人與他傾談,會感到寂寞和無助,這些負面情緒亦會令長者抗拒防疫措施。要處理長者寂寞的情緒,可以教他們做簡單的居家運動,如協會向長者派發一些練力帶、練力球等,讓他們沉悶時可以做運動,分散注意力,情緒就不會過分繃緊。此外,家人每天都與長者傾談,與他們一起看新聞,因老人家看見新聞報道確診數字飈升,甚至自己居住大廈有確診個案時會很不安,家人在旁可以安撫,以免他們受驚,也令長者知道不止他一個人面對,而是全家人會一起陪伴他抗疫。

 

有病徵快檢測 打流感針免虛驚

問:如果老人家頭暈身㷫,要立即做病毒檢測嗎?

胡:如果有發燒和呼吸系統徵狀,都要盡快做檢測。因為就算居住大廈無確診個案,但不知道會否有隱形帶菌者,或有懷疑確診病人住在附近亦都「估唔到」,所以大廈有無確診個案,參考價值不高,有病徵都盡量做檢測。

另外,強烈建議所有老人家,無論有沒有患慢性病,都必須要打流感針。尤其9、10月又可能出現流感。而我們現在已開始討論新冠病毒會否在冬天再爆發,甚至比之前更猛烈,現時醫學界都表示擔心。所以避免誤中副車,虛驚一場,無論如何也要打流感針。

 

院舍長者難退院 靠「隔空」防疫

新一波疫情來襲,有不少護老院友或職員「中招」,護老院爆發疫情,如果有家人在院舍生活怎麼辦?要馬上辦理退院手續嗎?

【新冠肺炎】家中長者唔想戴口罩?堅持去茶樓?要禁足? 疫下護老「聽話」絕招
視像通訊——如不能探望護老院中的長者,唯有多與長者聯絡,可用視像通訊,看看他們有沒有戴口罩。(eggeeggjiew@iStockphoto)

香港中文大學醫院營運總監胡志遠表示,現時香港疫情最難守的確是護老院。首先院舍環境一般比較擠迫,牀位分隔、防飛沫等未能做到十分完善。另外,老人院人手有限,而且工作繁忙,不能像醫院一樣照顧不同病人之間可換衫消毒。再者,護老院日常工作包括餵飯、幫長者洗澡和清理排泄物,都有傳播病毒的風險。

胡志遠指以上的客觀環境因素,再加上老人家自身因素,如較難跟足防疫指引,或本身患有慢性疾病,都增加了感染風險。所以若環境許可,值得考慮從老人院接走家人。他亦引述美、加例子,兩國疫症初期也有院舍爆發,有新聞報道提及,一些人因家裏環境許可,也認為反正自己也要在家工作,就把長者接回家,結果整間院舍的長者也受感染,甚至死亡,退院的人則避過一劫。

但如果不能退院,有辦法減低院舍中長者的感染風險嗎?胡志遠提出兩個建議給徬徨的家人。第一、保持聯繫,如果不能探望護老院中的長者,未能親身指導,唯有多與長者聯絡,可用視像通訊,看看他們有沒有戴口罩,戴得正不正確 ;而且老人家容易鬆懈,「年紀大了覺得(防疫措施)很大的束縛,未必跟他們說一次就肯做,要多提點」。他亦指,有些長者可能記憶力較差,或患有認知障礙症,便需要在早上下午都要致電提醒他們。

 

幫手補充物資 搓手液好過漂白水

第二、抗疫物資要充足。胡志遠表示,院舍未必能夠提供足夠的抗疫物資給長者, 家人要注意補充足夠的抗疫物資,如消毒搓手液,放在牀邊,「老人家未必能像我們一般使用稀釋漂白水,因為會影響到附近的院友,所以消毒搓手液就比較合用」。他亦建議可以在牀邊放置一個盒子,內有加了消毒液的濕毛巾,讓長者隨時抹手清潔;家人也可提供消毒濕紙巾,讓老人家清潔牀位周圍地方和會接觸到的公用設施,例如牀頭櫃、洗手間門把等。

 

病毒檢測 盡快重點支援院舍

不過,胡志遠認為實際上家人可以做的不多,而且院舍的資源有限,所以他建議政府應重點支援護老院。他認為,政府首先應該在院舍及早做大規模病毒檢測,「現時國家已表示會支援香港的病毒檢測,如果在短時間之內未能滿足到全香港的需要,重點支援一定是院舍,包括護老院和其他有特殊需要人士的院舍,例如殘障人士的中途宿舍,因為那是最容易爆發,亦最難做防疫措施的地方」,因為難做防疫措施,所以就要盡早做檢測、圍堵和隔離。

進一步就是增加院舍的個人保護裝備。如果物資供應比較充裕,可以應付到醫院以外的地方,應重點支援的社區設施就是院舍,讓院舍職員上班時穿著防護衣,「但未必可以像醫院一樣經常替換,因為環境未必許可,經常替換反而增加感染風險」。胡認為,折衷方法是「去幫第二個老人家換片、餵食的時候,先用酒精抹一抹防護衣。此舉希望將一個牀位病毒帶到第二個牀位的風險,可以相對減低一點」,他不諱言做法未必達醫院規格,但取一個中庸之道,保護院舍職員之餘,亦減少長者之間傳染的風險。

 

裝空氣清新機減感染

此外,胡志遠亦建議在院舍中裝置空氣清新機。院舍環境很擠迫,而且天氣悶熱不能開窗,始終需要開冷氣,所以如果在密閉的環境加裝空氣清新機,能盡量減低感染的風險,「未必做到醫院規格那種醫學用的空氣清新機,但如HEPA filter、光觸媒等設備的家用空氣清新機,建議都要安裝,做唔到100分,也至少做到70分,總比不及格好」。

最後,他建議政府運用資源,加強護老院從業員的教育,提醒他們在處理廢物時,如長者排泄物、尿片、嘔吐物等,要加倍小心。

文:杜欣勇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