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障礙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4 Nov 2024 10:31:2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認知障礙症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9%95%b7%e8%80%85%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4%ba%86%e8%a7%a3%e9%95%b7%e8%80%85%e6%8a%91%e9%ac%b1%e7%97%87%e6%88%90%e5%9b%a0%e5%92%8c%e8%ad%a6%e8%99%9f/ Fri, 15 Nov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93

根據2023年中文大學醫學院發表的「長者精神健康調查」,逾4800位居於社區或安老院舍的60歲以上本地受訪者中,有8.6% 患有抑鬱及焦慮症。長者受生理、心理及社會因素的影響,在精神健康上面對不少挑戰。有些長者會傾向將問題訴說成身體不適或記憶力變差的問題,往往較難表達自己的情緒。如何及早發現長者患上抑鬱症?若長者出現以下6個警號,家人及照顧者便要提高警覺及及早求醫。

長者抑鬱成因涉生理、心理、社會不同因素

betway体彩 精神科專科醫生潘佩璆醫生指,長者抑鬱的成因可受多方面因素影響,而部分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情况與一般成年人或有分別。

【長者精神健康】是抑鬱、情緒低落或是認知障礙?了解長者抑鬱症成因和6個警號
長者抑鬱的成因受多方面因素影響,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因素,部分更與年老後的身心變化有關。

生理因素:
1. 家族遺傳:抑鬱症具遺傳性,如果家族內有抑鬱症病史屬高風險。惟長者未必可以追溯到家族病史。

2. 其他疾病:某些疾病的患者有較大機會患上抑鬱症,如柏金遜症及中風等。甲狀腺分泌過少亦容易令人情緒低落,因為甲狀腺分泌負責控制身體的新陳代謝,猶如身體的「火爐」產生能量,如分泌過少會令人的動力減低情緒低落。

3. 藥物副作用:有些藥物如應用不當,其副作用可引致抑鬱的反應,例如某些治療高血壓的傳統藥物及部分精神科藥物等。

4. 受老化影響:各種老化的表徵,如體能轉差、外貌變老等,都會令人情緒低落。

5. 身體機能衰退引致「孤獨感」:視力、聽力、行動力隨年老轉差,影響長者與外界的接觸及溝通,會引致孤獨感。而「孤獨感」與抑鬱情緒關係密切。

心理因素:容易憂慮、悲觀、處事過度執着、完美主義等性格特徵,患上抑鬱症的風險較高。

社會因素:孤獨感、貧困,或伴侶摯親患病離世,以至近年的移民潮,對長者的挑戰頗大。有些長者未能適應子女移民後,失去一家人相處、見面的機會,或照顧兒孫、家人膳食等精神寄托,較易出現抑鬱,而這種影響可迅速浮現。

長者眉頭深鎖?留意抑鬱表徵:Omega sign表情

情緒高低起伏,在所難免。然而,長者看來悶悶不樂、沉默寡言、沒有笑容,是否便等同患上抑鬱症?潘醫生表示,長者如有上述迹象可理解為有某程度的情緒低落。醫學上形容這種「眉頭深鎖」的表情為Omega sign(即如希臘字母Ω),是抑鬱的表徵,它亦可能伴隨易哭、食慾不振、睡眠欠佳、對事物及活動失去興趣等情况。

嚴重抑鬱症:身體行為出現不同徵狀

若為更嚴重的抑鬱症,長者還會出現身體徵狀,如疼痛、心胸如被壓;有些抑鬱症的長者會同時有焦慮情緒,有機會被誤以為是焦慮症,卻忽略了其源頭可能是由抑鬱症所引發。潘醫生續稱,無法處理日常事務,如個人物品亂放、無法作出決定、難以集中精神思考都是常見的病徵。若出現結束自己生命的想法,甚至會計劃實行、安排後事等,是非常嚴重的抑鬱症徵狀,必須正視。

認知障礙症患者 或出現「假性抑鬱」

另一方面,即使長者看來情緒低落,有可能是認知障礙症帶來的「假性抑鬱」。他解釋,認知障礙症的的其中一個病徵是「冷漠」,患者會沒有表情、沒有笑容,似是對周遭所有事物沒有反應,不瞅不睬、不感興趣。但若仔細傾談,患者會表示並沒有感覺抑鬱。「假性抑鬱」容易與抑鬱症混淆。如有懷疑,需及早尋求專業人士協助,對症下藥。

治療抑鬱症身心兼顧

潘醫生表示,現已有廣泛證明,心理治療對輕度抑鬱症的療效不俗,甚或可媲美藥物,當中最常見的有認知行為治療或人際關係治療(Interpersonal Psychotherapy)。

至於藥物治療則以抗抑鬱藥為主,有時會輔以安眠藥改善長者睡眠狀况。新一代的抗思覺失調藥物也適用於重性抑鬱症患者,因它有良好的抗抑鬱功效。如長者有緊張情緒,可使用鎮靜劑作為輔助。另外,情緒穩定劑適用於躁狂抑鬱症,有助減低復發機會。

潘醫生補充,長者常見患有其他慢性疾病,生理上亦更易受藥物副作用的影響,所以使用任何藥物都要份外謹慎。醫生在處方及調校藥物劑量時,亦必須考慮長者的身體狀况、原有疾病及因年老而產生的身體變化,盡量減少藥物種類、劑量以最低而有效為目標。


相關閲讀:情緒困擾非朝夕 留意8個行為表徵 減長者患抑鬱症焦慮症風險


抑鬱症的顱外刺激療法(TMS)

另外,一些透過醫療儀器施行的治療亦開始應用於治療抑鬱症,包括近年使用愈趨廣泛的「腦磁激療法」(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簡稱TMS)。潘醫生解釋,此療法是在頭顱外的指定位置,透過儀器發出電磁脈衝,調節大腦皮層神經細胞活度,影響腦部負責情緒調節的功能,屬於一種非創傷性而安全的治療方法。

另外亦有傳統的「腦電盪療法」,方法是在頭顱外以儀器發出的微量電能刺激腦部,產生與腦癎相近的腦電活動,屬非入侵性的治療。醫學界已應用腦電盪療法多年,它對嚴重抑鬱症的療效正面,惟至今醫學界尚未完全了解其療效背後的原理。潘醫生指出,醫生會因應患者的病情及需要,作出合適的診治與轉介。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更老壓力大 精神健康急救五部曲


TIPS:留意長者抑鬱6個警號 及早求醫

潘醫生表示,人生總會有情緒低落的時候,正常情况下多屬短暫性,即使因為喪親等人生事件而影響情緒,總會漸漸恢復過來。然而,抑鬱症不單時間持續較長,程度亦會愈來愈嚴重,當事人會感到情緒未有好轉的迹象。如出現下列症狀更屬警號,需及早求醫:

  • 睡眠欠佳:早醒,相比日常習慣提早超過一個小時醒來,而醒後不能再入眠;
  • 情緒低落具時間性通常在清晨時分特別感到情緒低落;
  • 食慾不振胃口轉差,體重明顯下降;
  • 思覺失調有妄想、認為有其他人要傷害自己、認為自己做錯事而受到懲罰等病徵;
  • 幻聽聽到有聲音在責罵自己、怪責自己做錯事;
  • 自殺的意念。

家人及朋友應多加留意長者的情緒,幫助他們表達自己,並鼓勵他們多參與社交活動,及早介入以防病情惡化。

]]>
【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6%b4%9e%e6%82%89%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5%85%88%e5%85%86%e8%a1%8c%e7%82%ba%e8%bd%89%e8%ae%8a%e5%ae%9c-%e5%bb%b6%e7%97%85%e6%83%85/ Fri, 12 Jul 2024 08:08: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375

阿茲海默症是其中一種常見的認知障礙症,佔所有病例六成,成因是腦細胞出現病變而逐漸退化及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患者會出現健忘、表達及行動能力衰退等8個先兆,病情更會隨時間惡化。雖然現時治療已有突破,惟仍未有完全根治的方法,所以預防及延緩疾病對日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是治療的大方向。

阿茲海默症佔認知障礙症六成病例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阿茲海默症的發病率從60歲開始只有約1%,之後每5年會增加一倍;年屆85歲的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罹患阿茲海默症,可見此症的發病率會隨着人口老化而愈見嚴重。在本港,據醫院管理局統計數字指出,2022年約有近85,000名認知障礙症患者正接受治療。此外,據衞生署與統計處進行的研究推斷,2039年將有33萬人患有認知障礙症。

腦組織發炎和萎縮 響認知功能

吳醫生指出,阿茲海默症的成因是當大腦的神經系統細胞內出現濤蛋白(Tau Proteins)異常沉澱,以及在大腦表面出現澱粉樣蛋白(Amyloid)沉澱,腦部不斷積聚這兩種蛋白質,細胞會受到干擾繼而死亡;當腦部衰退及腦細胞死亡至一定程度,腦組織便會開始發炎和萎縮,令患者出現認知功能方面的問題。

他續指, 除了年齡、家族病史及遺傳基因變異等不可逆轉的因素,增加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素包括:

  • 患有高血壓、心血管疾病、中風、糖尿病和高膽固醇
  • 頭部創傷
  • 聽力受損
  • 飲食不健康或營養不均
  • 抑鬱症及壓力
  • 缺乏社交

留意8個徵狀 行為轉變提高警覺

【認知障礙症】洞悉阿茲海默症8個先兆行為轉變宜及早診斷對症下藥延病情

阿茲海默症的潛伏期可長達10多年,期間患者會持續出現病理變化,當病情發展至臨界點,病徵才會陸續浮現。吳醫生提醒家人或照顧者可留意家中長者有否出現以下徵狀,加以警剔:

  • 記憶力變差:忘記剛得知的資訊,或重要日子及活動;重複詢問相同事情
  • 在計劃、執行或解決問題上出現困難:可能在處理日常事務時出現困難、無法專心, 或比以往需要更多時間處理
  • 對時間或地點感到困惑:忘記日期、季節和時間的關聯性,有機會忘記或不清楚自己身處何方
  • 對視覺影像和空間的理解出現困難:可能在閱讀、判斷遠近距離和顏色認知及對比上出現困難;或當看着鏡子時無法理解自己就是鏡子裏的那個人
  • 表達能力出現困難:可能在未完成句子時突然停頓、不斷重複語句或用錯詞彙表達
  • 方向感變差:外出時會較難認路,導致容易迷路
  • 對事物及社交失去興趣:開始不再有嗜好,退出或避免社交活動,將自己隔絕
  • 情緒及性格轉變:變得困惑、憂鬱或焦慮。一旦離開自己認定的 「舒適圈」便會感到不安或心煩意亂,甚至對身邊熟悉的人失去信任,例如常懷疑被人偷錢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有真有假?及早評估治療增根治機會減退化速度

及早診斷對症下藥  建良好生活習慣 多訓練腦力

認知障礙症的徵狀非常明顯,更會直接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故吳醫生建議家人及照顧者應多留意長者的身體狀况,定期為他們安排身體檢查,並留意起居作息有何變化,以便及早求醫,對症下藥。

除了影像掃描,抽取腦脊髓液或血液化驗都是常用的診斷方法。小部分病人的阿茲海默症與家族遺傳有關,這可能源自於基因突變或濤蛋白出現變化,如果能從普查中驗出相關變化,便可盡早得知病人是否有阿茲海默症的潛在風險。

另外,如果脂蛋白(apolipoprotein ε4)的基因組合排列有異,也會增加患上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因此,如果能透過檢查及早發現問題,患者可早接受治療。若同時能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包括恆常運動、健康飲食、控制酒精攝取量、戒煙、維持正常社交活動,及多進行訓練腦力的遊戲,更有助防止病情發展至更嚴重的階段,達至預防目的。


相關閲讀: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家人或照顧者多關心患者 提供適切輔助和鼓勵

吳醫生提醒,作為家人及照顧者可在日常生活上中為患者提供輔助,如在家裏放置和時間、日子有關的指示,譬如放置字體較大的日曆、將時鐘放在顯眼的位置,提高他們對時間、日子和所處地方的認知,有助減低他們對時間和空間的混亂感覺。同時,應給予長者多點關心及鼓勵,對減低患者的焦慮及改善病情有莫大幫助;並要鼓勵長者多參與運動和多動腦筯的活動,也可以減慢病情的發展。

]]>
【關注多發性硬化症】徵狀千變萬化及早治療減低不適及殘障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9%97%9c%e6%b3%a8%e5%a4%9a%e7%99%bc%e6%80%a7%e7%a1%ac%e5%8c%96%e7%97%87-%e5%be%b5%e7%8b%80-%e5%8f%8a%e6%97%a9%e6%b2%bb%e7%99%82%e6%b8%9b%e4%bd%8e%e9%a2%a8%e9%9a%aa/ Tue, 28 May 2024 03:53: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012

每年5月30日是「世界多發性硬化症日」,多發性硬化症(Multiple Sclerosis)是腦神經科疾病的一種,在香港並不常見,加上它的病徵跟其他疾病相似,故不容易被診斷。腦科疾病如中風或認知障礙症多數發生在長者身上,惟多發性硬化症的病發年齡一般介乎20至40歲。由於免疫系統錯誤攻擊自身神經細胞,導致神經信號無法正常地傳遞,因而出現各種徵狀,如手腳無力或麻痹、視力模糊、言語障礙等。此疾病所影響的身體功能可以十分廣泛,及早診斷及治療有助紓解徵狀,加快復發後的康復進程,令患者可盡快重回正常生活。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指,當免疫系統功能失調,免疫細胞會錯誤地攻擊中樞神經的髓鞘(Myelin sheath),引起發炎。髓鞘是包裹大腦神經元軸突(Axon)的外膜,功能像電線的絕緣體,能有效加速神經信號的傳導。它一旦受損會影響神經信號的傳送,導致不同的徵狀出現,最終可能導致神經系統永久性損傷或退化。 

多發性硬化症特質:病徵多樣、多次復發 

邵醫生解釋,「多發性」的意思是指每次病發都可以影響中樞神經系統不同部位,包括視神經、大腦、小腦、腦幹或脊髓等,病發後有機會再復發;而「硬化」是指中樞神經出現炎症受損後形成的斑塊。多發性硬化症女性和男性患者的比率大概為3比1,白種人的患病率較亞洲人高。發病的確實成因未明,而遺傳因素、居住在較高緯度和日照少的地方,甚或是過去曾受某類病毒感染,都有較高的病發機會。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因人而異,並取決於患者哪個部位的中樞神經受損。若視覺神經受損,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眼部疼痛、難以分辨顏色,甚至失明等。至於中樞神經或脊髓出現炎症則會導致手腳無力、麻痹或大小二便受影響;腦幹發炎會導致口齒不清、吞嚥困難及視覺出現重影。一般情况下,患者每次病發只會影響某一部位,當有超過一個部位受影響時,病情已屬嚴重。 

因此當出現上述病徵,而且病情持續,便應盡快找醫生檢查清楚找出原因,及早接受治療。 

【關注多發性硬化症】徵狀千變萬化及早治療減低不適及殘障風險
多發性硬化症的病徵因人而異,取決於患者哪個部位的中樞神經受損,若視覺神經受損,患者會出現視力模糊、眼部疼痛;中樞神經或脊髓出現炎症則會導致手腳無力、麻痹等……

病發次數增 逐步影響身體機能 

多發性硬化症早期多屬於「復發緩解型」(Relapsing Remitting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RRMS),即病人在第一次病發之後,或會有一段時間完全沒有病徵,到下次病發時,體內可能已有多於一處曾經出現過炎症,影響身體機能。邵醫生指,早期病發時身體的修復機制,會使輕微病徵慢慢消退,令患者錯過治療的黃金期。 

隨着病發次數增加,身體的修復機能會逐漸減弱甚至消失,病徵及殘障程度亦會日趨嚴重,這階段稱為「繼發進展型」(Secondary Progressive Multiple Sclerosis,簡稱SPMS)。一般由「復發緩解期」發展至「繼發進展型」的多發性硬化症,過程大約20年。邵醫生表示,踏入「繼發進展型」階段的患者其復發頻率較少,甚至不會復發,但腦部的修復功能經已耗損,腦神經細胞會慢慢衰退及死亡。殘障慢慢累積,身體機能退化令活動能力大受影響,患者可能需要用上輔助工具如輪椅,甚至大、小便功能出現障礙,需要別人協助。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非單「無記性」 影響患者判斷、情緒、自理能力  及早「投資」保健大腦


藥物及規律生活有助減輕病情 

縱然多發性硬化症暫時未能根治,患者仍可透過不同的方法,緩解不適和加快康復,改善生活質素。 

邵醫生表示,急性發作時可使用高劑量類固醇加快復原的速度,長期就要接受改善病情藥物的治療。現時已有超過20種不同的口服藥及效力較強的注射針劑,可以減少復發頻率和延緩殘障程度。除此之外,醫生也會處方一些適用於紓緩痛症、麻痺感,或減低影響大小便功能等徵狀的藥物,目標是希望減輕患者的身心不適。 


相關閲讀:黃斑區常見眼疾:黃斑前膜、黃斑病變可致視力模糊、影像扭曲 勿與白內障混淆


飲食宜三低一高 作息定時免過勞

飲食方面,雖然暫時沒有證據顯示哪些食物有助減低病發,但患者應遵從「三低一高」,即減少糖、鹽及脂肪的攝取,多進食蔬菜和水果,對健康亦有幫助。另外,進行適量運動,加強呼吸及肌肉訓練,有助改善肌肉張力、平衡和協調性。患者還要注意作息定時、確保充足睡眠,避免過度疲勞及精神受壓,亦有助紓緩徵狀。

]]>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7%97%85%e5%9b%a0%e5%a4%a7%e8%85%a6%e7%b4%b0%e8%83%9e%e7%97%85%e8%ae%8a-%e7%82%ba%e5%a4%a7%e8%85%a6%e8%ad%b7%e7%90%86%e8%a9%95%e5%88%86/ Tue, 05 Mar 2024 04:17:3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407

【明報專訊】(編按:根據世界衛生組織資料顯示,全世界有超過5500萬認知障礙症患者,每年新增病例近1000萬,是全球第七大死因。)政府2017年發表《精神健康檢討報告》,香港認知障礙症患者估計達10萬人,預計到2039年,滿60歲患者將會超過30萬人。除了年齡增長,都市病「三高」是已知的高風險因素。最新研究綜合身體健康、生活方式、社交情感三大範疇,為「大腦護理評分」(Brain Care Score, BCS)的測試工具(見表),透過管理身體和調節生活,為大腦加分,可以將認知障礙症風險減半。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設計圖片,Cemile Bingol@iStockphoto/明報製圖)

認知障礙症因大腦細胞病變 年老三高增風險 大腦護理評分是什麼?

人口老化問題愈趨嚴峻,認知障礙症也愈來愈普遍。

去年12月《神經病學前沿》(Frontiers in Neurology)一項研究,提出「大腦護理評分」(Brain Care Score, BCS)的測試工具,評估身體狀况、生活方式及社交情感三大範疇等12項健康相關因素,測試共21分,分數愈高,患認知障礙症或中風的風險愈低。

研究人員於2006至2010年期間,為英國近40萬人計算「大腦護理評分」及追蹤健康狀况,並與12年後評分比較。結果發現,50歲以下人士,每多5分,患認知障礙症風險降低59%,中風風險降低48%。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明報製圖)

年輕有肥胖、煙酒、三高 血管病變可致病

認知障礙症主因是大腦神經細胞病變,香港中文大學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郭志銳解釋,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是阿茲海默症,病者纖維狀類澱粉蛋白質斑塊和濤蛋白在腦部不斷沉積,令周圍的腦細胞急劇退化或死亡,以致腦部逐漸萎縮,記憶力、說話及判斷能力等均受損。但郭志銳強調,切勿誤解認知障礙症只屬年老退化所致,血管病變也是風險。若年輕時已有肥胖、煙酒、三高(高血糖、高膽固醇、高血壓)等問題,容易影響血管健康。「腦部需要血液滋養,一旦血管閉塞,血液無法到腦部,引致中風,腦細胞受損及死亡,影響記憶及活動能力,隨時導致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郭志銳(受訪者提供)

病徵分3階段 或數年間快速惡化

不少人誤以為認知障礙症患者只是記憶力衰退,但其實當腦部退化逐漸嚴重時,患者的理解力、語言、學習、計算和判斷力都會受影響,部分人甚至會有情緒、行為及感覺等方面的變化。患者由早期失去短期記憶,逐步至中期及晚期階段,惡化速度因人而異,一般由數年至10多年不等。

認知障礙症早中晚期病徵

早期:失去短期記憶,情緒或行為變幻無常,缺乏生活動力,但有基本自理能力

中期:混淆遠期和現實記憶,情緒更不穩定,需要別人協助日常自理活動

晚期:記憶缺損,生理時鐘混亂,未能有效表達和溝通,不能處理日常生活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滿30歲開始為大腦評分 及早為身體加分

一旦擔心家人患認知障礙症,需要及早找醫生,透過智能測驗、電腦斷層掃描、核磁共振造影檢查、驗血等評估。另建議滿30歲人士為自己計算「大腦護理評分」。郭志銳表示,整個研究具前瞻意義,評分項目不止着重三高或飲食健康,亦涉及運動、人際關係及生活目標,均與認知障礙症息息相關。

「一般逾40歲人士正注重家庭及事業發展,未必思考到未來10、20年後,身體狀况可以下滑得很快。」郭志銳表示,「大腦護理評分」可想像成警惕工具,提醒大家應及早儲備個人的健康分數。例如控制好血壓、血糖,分別可得3分和2分;有良好人際關係和人生目標,分別可得到1分;而每周150分鐘帶氧運動又可得到1分。研究顯示,無論任何年齡層,每多5分,都可降低認知障礙症和中風風險。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恒常運動可為大腦健康加分,減低患上認知障礙症風險。(Paul Bradbury@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心臟病與三高】逆轉糖尿病腎病 遵循9大法則控制飲食做起


知多啲:兩類照顧者屬「高危」 忌「不放手」

「我想死」、「好攰」、「好孤獨」、「心很累」,是不少認知障礙症病人家屬和照顧者的苦水。從事認知障礙症服務達18年的賽馬會耆智園副總經理、註冊社工崔志文不諱言,患者情緒起伏大,自理能力逐步減弱,記性又差,容易與照顧者出現摩擦,亦令不少照顧者感到失落乏力,甚至抑鬱至有尋死念頭。

有兩類照顧者屬於高危。崔志文表示,第一是不肯放手,認為自己處理才是最佳方法;第二是不尋求協助,但認知障礙症患者認知、活動能力及情緒都會不斷變化,需要專業知識幫助。

【認知障礙症】病因大腦細胞病變 滿30歲為大腦護理評分 及早控三高等為健康加分
崔志文(受訪者提供)

相關閲讀:【照顧者】以老護老365日無休壓力大 專家:勿待問題惡化 及早了解社區支援


照顧者不能孤軍作戰 須學懂 PREFERS

Alley的父親於2020年確診認知障礙症,最初由家傭照顧,但父親狀况逐步變差,日夜顛倒,半夜起牀開火煮食,更有譫妄症,指罵母親出軌,令母親整日關門在房。Alley一度感到壓力及迷惘,幸好積極尋找社區協助,嘗試讓父親參加日間院舍活動,發現他情緒逐步穩定,身心狀况有改善。但不用「上學」日子,父親又由朝睡到晚,後來決定申請院舍,而自己亦參加照顧者的課堂,並適時與醫護溝通,抒解個人情緒。

常言認知障礙症不能根治,但崔志文表示,患者若及早得到適切照顧,有助延緩病情。而照顧者亦不能孤軍作戰,必須學懂「PREFERS」。即由照顧個人身體狀况(P:physical condition)、處理家人關係(R:relationship) 、個人情緒管理(E:emotion) 、財政調動(F:financial burden)、學習照顧方法(E:education)、尋找社區資源協助(R:resources)及社交關係支援(S:social burden)等,多方面配合,才有助成為健康又有效能的照顧者。

文:黃碧文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認知障礙症】血液檢測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逾九成  有家族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8%a1%80%e6%b6%b2%e6%aa%a2%e6%b8%ac%e8%a8%ba%e6%96%b7%e6%97%a9%e6%9c%9f%e9%98%bf%e8%8c%b2%e6%b5%b7%e9%bb%98%e7%97%87%e6%ba%96%e7%a2%ba%e7%8e%87%e9%80%be/ Tue, 20 Feb 2024 08:33: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288

【明報專訊】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早前研發出透過血液檢測早期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只需抽取少於5微升血漿,就可檢測人類血液中21種蛋白質,對診斷早期AD及MCI的準確率分別有超過96%及超過87%。[編按:團隊引述2023年統計處數字,本港65歲以上人口165萬,經推算,約8.5萬人為澱粉樣蛋白斑塊陽性的輕度認知障礙(Aβ+MCI)患者。]該項技術現已可臨牀使用,例如評估AD藥物效果及治療進程等,相關技術同時授權科大的初創公司「康至德有限公司」(Cognitact Limited)在市面使用,為有需要市民提供檢測服務,費用約7000元。

【認知障礙症】血液檢測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逾九成  有家族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種類,主要特徵是記憶力喪失、認知障礙、神經元喪失及大腦萎縮等。(網上圖片)

血液檢測$7000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及輕度認知障礙症

研究團隊表示,新開發的血液測試適用於不同族群,包括中國和歐洲,亦較傳統診斷方法簡單、高效且入侵性低,只需抽取少過5微升的血漿,透過集成檢測芯片,可同時檢測21種與AD相關的血液蛋白生物標誌物的水平變化,從而評估多個關鍵生理進程,更準確檢測AD和MCI,以及密切監測病情發展。

【認知障礙症】血液檢測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準確率逾九成  有家族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香港科技大學領導的國際科研團隊早前研發出透過血液檢測,可精準診斷早期阿茲海默症(AD)及輕度認知障礙(MCI),團隊主要成員包括科大生命科學部研究教授傅潔瑜(左起)、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江源冰、校長葉玉如、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葉翠芬及該中心臨牀研究員莫健英。(黃志東攝)

早識別 2050年患者可減四成

團隊引述2023年統計處數字,本港65歲以上人口165萬,經推算,約8.5萬人為澱粉樣蛋白斑塊陽性的輕度認知障礙(Aβ+MCI)患者。根據現有趨勢,推算2050年美國的AD患者數量將有近1400萬,但若有早期及時的疾病診斷、管理與治療,延緩AD發病,則估計只有約800萬,顯著降低對社會醫療的負擔。

科大洽醫局納恆常測試 有病史或55歲以上有病徵可測

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首席科學家兼康至德董事葉翠芬指出,血液測試的技術於去年7月起投入市面,費用約7000元。她透露正與醫管局溝通,未來是否有機會將有關血液測試納入恆常測試,「很希望做到這件事,幫到更多老人家」。

至於如何判斷是否需要做血液檢測,葉翠芬指出有兩個考慮因素,一是有家族病史、尚未求醫,但擔心患上AD的人,另一是55歲以上、認為出現記憶力衰退的人,均可以聯絡康至德做血液測試。

同時可測藥物成效 治療更佳

科大校長兼香港神經退行性疾病中心主任葉玉如表示,新開發的血液測試除了用作早期診斷,亦能幫助篩查適合相關藥物的患者,以及用於評估藥物成效,為患者提供更好治療。

葉玉如舉例說,去年7月專門治療早期AD患者的藥物倫卡耐單抗(Lecanemab)獲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批准上市,而血液檢測對醫生分辨早期病人,以及選擇如何用藥非常重要,「病人毋須經常照腦,就可以透過血液檢測技術監察藥物反應,以檢視藥物有沒有效」。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上)- 血液常規檢查 (養和醫度百科)


話你知:傳統診斷難覓早期患者

阿茲海默症是最常見的認知障礙症種類,該病主要特徵是記憶力喪失、認知障礙、神經元喪失及大腦萎縮。患者的大腦異常積聚有害的澱粉樣蛋白斑塊(Aβ)與神經纖維纏結,令腦細胞功能受障礙和喪失,進而導致漸進式的記憶力衰退、認知能力下降,以及日常活動和溝通困難。

現時阿茲海默症診斷方法主要有兩類,一是臨牀認知能力評估,但較主觀,亦未能在早期輕度認知障礙階段診斷,無法判斷早期患者腦部是否有病變。臨牀症狀一般在患者大腦病變10至20年後才出現,屆時病情已發展至中晚期,難以獲得有效治療。


相關閲讀:輕度認知障礙患者行為易有變?非藥物治療緩減腦退化 拆解與無記性、認知障礙症分別


另一個方法則是基於生物標誌物的檢測,利用腦部Aβ正電子掃描檢測(Amyloid-PET)或腦脊液測試來診斷,儘管可以做到疾病早期管理與治療,但檢測費用昂貴,或有入侵性高的採集方式,故亦未有普及使用。

]]>
關於認知障礙症的3個問題 預防須知二三事 //www.afterroberto.com/%e9%97%9c%e6%96%bc%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7%9a%843%e5%80%8b%e5%95%8f%e9%a1%8c-%e9%a0%90%e9%98%b2%e9%a0%88%e7%9f%a5%e4%ba%8c%e4%b8%89%e4%ba%8b/ Mon, 22 Jan 2024 07:27:5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005

【明報專訊】(編按:認知障礙症患者除了無記性之外,還會影響哪些認知能力呢?年紀大一定機器壞並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有何分別?認知障礙症可以預防嗎?關於認知障礙症的3個問題……)

無記性≠認知障礙症 認知能力逐漸喪失

陳太:醫生,我近來經常忘記東西放在哪裏,煮飯又忘記關火。比較無記性,是否患有認知障礙症?

醫生:陳太,不用擔心,沒記性不等於患有認知障礙症。認知障礙症患者除了記憶力受影響外,其他認知能力亦會逐漸喪失,包括語言能力、視覺間判斷、執行能力、計算和決策等方面,以至日常生活、行為及情緒亦受影響。

關於認知障礙症的3個問題 預防須知二三事
無記性等於患有認知障礙症嗎?可以預防嗎?

相關閲讀:認知障礙症非單「無記性」 影響患者判斷、情緒、自理能力  及早「投資」保健大腦

認知障礙症非正常老化 常見2類型:阿茲海默症、血管性認知障礙症

陳太:年紀漸大是否比較容易患有認知障礙症?

醫生:認知障礙症並非正常老化,不是年紀大就一定會患上;認知障礙症患者因腦細胞病變而急劇退化及死亡,導致腦功能衰退。阿茲海默症是認知障礙症中最常見類型,佔所有病例50%至75%。患者會漸進式衰退,當腦細胞病變及死亡,導致某些機能或能力喪失,從而出現記憶力衰退、說話失去重點及經常重複說話等徵狀。

第二常見類型是血管性認知障礙症。腦中風或血管疾病導致患者腦部損壞,每一次中風,患者腦部功能便隨之退化,所以血管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衰退大多是梯級式。其他包括散播性路易氏體認知障礙症、額顳葉認知障礙症、亨廷頓舞蹈症、腦部創傷、腦部腫瘤或腦積水、病毒感染、缺乏維他命及荷爾蒙、精神問題如焦慮及抑鬱、酗酒等,亦可引致認知障礙症。


相關閲讀:【小中風】兩成患者3個月內變「真中風」 提防劇烈頭痛、頭暈等中風徵狀

預防認知障礙 食得均衡多用腦

陳太: 認知障礙症可以預防嗎?

醫生:要預防認知障礙症,應避免吸煙及酗酒,保持均衡飲食,選擇低糖、低鹽、低油的食物,恆常運動亦可預防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及中風,從而保持腦血管健康。此外,培養健康嗜好及個人興趣,學習新技能,令腦部有更多刺激,對腦部健康也有益處。當然,定期接受身體檢查,及早發現,亦非常重要。

陳太:明白了,醫生。

文:鄺盈芮(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醫生)

(醫學滿東華)

]]>
早發性認知障礙症可預防?了解15個因素減發病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6%97%a9%e7%99%bc%e6%80%a7%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5%8f%af%e9%a0%90%e9%98%b2-%e4%ba%86%e8%a7%a315%e5%80%8b%e5%9b%a0%e7%b4%a0%e6%b8%9b%e7%99%bc%e7%97%85%e9%a2%a8%e9%9a%aa/ Wed, 03 Jan 2024 08:17: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39

【明報專訊】(編按:2021年研究顯示,全球每年新增約37萬人確診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歐洲學者上月(12月26日)發表研究報告指出,15項與生活方式及健康相關的因素會顯著增加患上早發性認知障礙症,包括酗酒、低學歷、孤獨等,當中不乏可控風險因素(編按:如有直立性低血壓症狀,可接受治療改善;缺乏維他命D,可透過曬太陽吸收等。),意味人們只要及早改變個別生活習慣,鍛煉身體或求醫,配合社會條件改善,有助推遲或預防早發性認知障礙症。

早發性認知障礙症15個風險因素 研究:多為可控風險

2021年研究顯示,全球約有近400萬名30歲至64歲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患者,每年新增約37萬人確診。英國埃克塞特大學和荷蘭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研究員分析了英國生物樣本庫(UK Biobank)35萬名65歲以下人士的資料,研究影響一個人患上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的因素,包括遺傳、生活方式和環境因素。他們發現15項顯著增加患上該病的風險因素,當中除了ApoE4基因這決定性因素外,還包括教育程度或社會經濟地位低、缺乏維他命D、聽力障礙、抑鬱症、糖尿病,以及酗酒等與生活方式有關的因素。

早發性認知障礙症可預防?了解15個因素減發病風險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可控風險:直立性低血壓可治 缺維他命D可曬太陽

雖然之前已有研究發現,改變生活方式可以減低長者患上認知障礙症風險,但今次研究報告的作者指出,這是首次發現可以通過同樣的方式降低患上早發性認知障礙症機會。研究人員表示,雖然有必要進一步研究這些風險因素,以確定可能的潛在機制,但因應這些可控因素或許能有效減緩患上早發性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也可將之納入當前的預防措施中。例如今次研究顯示出現蹲下後站起會頭暈等直立性低血壓症狀人士,患上早發性認知障礙症風險最高,但此病可治;缺乏維他命D也可靠曬太陽吸收。除了身體因素外,心理健康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避免慢性壓力、孤獨和抑鬱。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研究論文周二刊登於《美國醫學會神經學期刊》網站。

(衛報/CNN)

]]>
認知障礙症非單「無記性」 影響患者判斷、情緒、自理能力  及早「投資」保健大腦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9%9d%9e%e5%96%ae%e3%80%8c%e7%84%a1%e8%a8%98%e6%80%a7%e3%80%8d-%e5%bd%b1%e9%9f%bf%e6%82%a3%e8%80%85%e5%88%a4%e6%96%b7%e3%80%81%e6%83%85%e7%b7%92%e3%80%81/ Fri, 06 Oct 2023 06:38: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4885

本港現有超過1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估計至2039年數目會增至逾30萬人。縱然暫時未有根治認知障礙症的良方,但有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呼籲,從日常一些生活習慣着手,保護及「訓練」大腦,就是最佳「投資」保健大腦的方法。一旦確診認知障礙症,應及早使用處方藥物及進行認知訓練治療,對減慢腦部功能衰退有莫大幫助。

認知障礙症非單「無記性」 影響患者判斷、情緒、自理能力  及早「投資」保健大腦
本港現有逾10萬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認知障礙症,估計至2039年數目會增至逾30萬人。無論對長者或照顧者來說,及早對認知障礙症有更多的認識和採取行動,有助減慢或逆轉病症的出現。

1. 認知障礙症有哪些類型?發病率高嗎?

根據統計處2022年中的數據,香港長者比例已超過兩成,這顯示人口老化已成不爭的事實。隨着年齡的增長,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據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引述醫院管理局的報告,60歲或以上人士的認知障礙症發病率約為5%至8%,而年過80歲的人士則達到20%至30%。

認知障礙症比較常見的三種類型:

․阿茲海默症:約佔所有個案三分之二,成因是腦內有澱粉樣蛋白斑塊積聚,導致腦細胞死亡從而令腦功能衰退。

血管源性認知障礙症:約佔兩成個案,多由高血壓或中風引起。

額顳葉 / 路易氏體 認知障礙症:約佔一成,屬較少見的類型。

2. 認知功能下降即是認知障礙症?

很多人以為認知障礙症僅僅是記憶力出現問題,但邵醫生指出,此病實涉及不同的認知功能,包括記憶、判斷、說話表達、定向、計劃等,甚至更會出現情緒問題及離群表現等情况。

邵醫生提醒,患者本身並不易察覺自身的問題,反而是其家人或照顧者要提高警覺。「若發覺家人的認知功能逐漸衰退,例如經常講完再講、問完再問,本來整齊乾淨卻變得不修邊幅、學習新知識時出現困難,又或經常忘記約會等,都是一些警號,建議盡早求醫。隨着病情惡化患者會逐漸失去自理能力,晚期更會出現無法認出誰是親人、吞嚥困難、大小便失禁等的情况。」

他續指,年老不一定會有認知障礙,而即使出現類似的徵狀和表現,亦未必一定是認知障礙症,尤其是短時間內認知能力顯著下降,有可能是情緒、藥物,或是受其他疾病影響,因此需要醫生進行專業的評估和檢查,排除其他原因才能確定患者是否患上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非單「無記性」 影響患者判斷、情緒、自理能力  及早「投資」保健大腦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邵家樂醫生表示,儘管目前沒有藥物可根治或逆轉認知障礙症,但及早發現和接受適當的治療,仍有助減慢病情惡化,日常也可從生活習慣着手,多訓練腦袋,對減慢腦部功能衰退有莫大幫助。

3. 認知障礙症的藥物治療成效和副作用如何?最新的單株抗體治療法又是什麼?

現時用於治療認知障礙症的藥物分別是適用於初期至中期患者的乙醯膽鹼酯酶抑制劑 (Acetylcholinesterase inhibitor),及適用於中期至晚期患者的穀氨酸酯酶抑制劑 (Memantine),再配合認知訓練,多方位改善退化徵狀及減少行為混亂,讓病人可維持較長獨立自理的時間。

至於最新的單株抗體治療法,邵醫生指主要針對引起阿茲海默症的澱粉樣蛋白斑塊積聚,從而減慢認知功能退化速度,惟藥物亦有一定副作用,醫生需要定期監察患者服藥後的反應。

儘管目前沒有藥物可根治或逆轉認知障礙症,及早發現和接受適當的治療,仍有助減慢病情惡化。


相關閲讀: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4. 藥物治療外,有沒有其他方法減慢病情惡化?

除藥物外,邵醫生表示,認知及情景等訓練都有助刺激大腦,令腦細胞儼如「做運動」,藉以強化腦部功能、減慢退化,再配合調節日常生活習慣,例如把常用物件放在當眼位置、使用視覺提示(即運用簡單圖像作出如洗手、煮食後熄火等提示),都有助患者多用及維持現存的身體機能。

5. 對於不同階段的認知障礙症患者,照顧者的照顧重點有不同嗎?

當認知能力下降,日常生活便會受影響,小至穿衣服,大至外出,患者都可能需要家人或照顧者協助,更有可能因此而出現情緒波動、煩躁,引起雙方衝突。邵醫生表示,對於早期認知障礙症患者,照顧者可以透過安排日常作息、做好分類及利用提示等方法,幫助患者盡量如常生活;中後期的認知障礙症患者一般都難以獨立及自理,需要家人較多照料才能維持生活狀態。

邵醫生強調,照顧者在照顧和體諒患者的同時,也要多關心自己,切勿獨自「硬撐」,當有需要時,可以尋求其他家人或親友的協助,或參加學習如何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技巧的工作坊。同時也可尋找社區資源協助,例如日間照顧中心,以減輕壓力。


相關閲讀:吞嚥困難|經常「濁親」、「落錯格」?了解吞嚥動作4階段 及早處理免致吸入性肺炎


6. 認知障礙症有何高危因素?有預防方法嗎?

除教育水平、年齡及遺傳等不可改變的風險因素外,吸煙、缺乏運動、有心血管疾病因素如高血壓、中年糖尿病、肥胖等,都是與認知障礙症相關的「可逆轉」因素。邵醫生強調,目前仍未有根治認知障礙症的方法,故此預防是對抗此病的最有效措施,只要在日常生活中作出一些小改變,例如持續學習新事物、活躍的社交、多做運動、健康的飲食習慣等,都是不難實踐的預防方法。「今日的投資,日後就會有回報。盡早採取行動,有助逆轉或減低患上認知障礙症的機會。」邵醫生表示。

]]>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6%97%a5-%e6%96%b0%e5%86%a0%e8%85%a6%e9%9c%a7%e6%88%96%e6%90%8d%e8%aa%8d%e7%9f%a5/ Thu, 21 Sep 2023 03:46: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950

【明報專訊】9月21日是「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高錕慈善基金和香港中文大學合作的檢測車新服務啟動,有份推動服務的中大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主任、高錕慈善基金顧問委員會委員莫仲棠接受本報訪問稱,預防認知障礙是近年較新鮮概念,希望以上述服務作旗艦項目,盡早找出早期認知障礙症患者,協助他們管理生活方式,減慢病情惡化;長遠則希望推廣簡單準確的篩查方法至全港,目標是全港18區的康健中心都可提供檢查。(編者按:參加者需於網上填寫認知能力自我篩查問卷,若顯示有患病風險,便可安排預約在停泊於中大崇基學院眾志堂外的服務車做「拍眼底相」等臨牀評估。莫仲棠指出,認知障礙症愈早發現愈好,希望患者可在出現病徵起3個月至半年內發現患病,盡早求醫。另他認為,3年疫情下長者減少外出和社交,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部分人染疫後出現「腦霧」,亦可能影響認知能力……)

認知障礙症愈早發現愈好 檢測車盡早找到初期患者

中大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莫慶堯醫學教授兼高錕中大「腦智同護」服務聯席總監莫仲棠指出,認知障礙症患者中,近七成患阿茲海默症,有研究稱若能控制「三高」及各類疾病,保持運動,將可減少四成阿茲海默症風險。他說若能在發病前一兩年內發現,服用延緩藥物亦有效抑制病情。

病發前兩年識別 服藥可抑病情

中大署理校長陳金樑表示,中大精神科學系有研究稱本港75歲以上人口平均每12人有一人患認知障礙,預計至2039年將逾33萬名患者,長遠會為醫療開支、設施及人手帶來壓力,中大腦神經科一直展開研究如探討以預防治療減低發病。

冀地區康健中心加強服務 增預防及篩查服務

莫仲棠表示,地區康健中心目前的重點放在預防慢性長期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等,但推廣健康生活方式,例如鼓勵健康飲食、控制「三高」、做運動等,對預防認知障礙症也有幫助。地區康健中心是很好的平台,希望政府會考慮在各區中心增加預防認知障礙症的篩查服務。

莫仲棠指出,認知障礙症愈早發現愈好,希望患者可在出現病徵起3個月至半年內發現患病,盡早求醫,而非等到病情惡化才求診。他說當發現記性轉差等情况,就要及早治理,並改善生活方式,便有機會控制病情。他說,以往的醫治方式着重治療患者,現時則希望盡早找到早期患者。

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過去3年新冠疫情下,市民生活大受社交距離措施影響。莫仲棠認為,疫下長者減少外出和社交,均會增加患上認知障礙症的風險,另外,部分人染疫後出現「腦霧」,亦可能影響認知能力,但暫時未有客觀數據及研究,預測長遠會增加多少認知障礙患者。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檢測車駐中大 料為千長者評估

高錕中大「腦智同護」服務今天啟動,檢測車會駐守中大校園,冀盡早找出認知障礙症早期患者,及早介入。檢測車預計可為800至1000名年介60至80歲的高危者做初步認知障礙評估,並協助制訂跟進方案。服務會利用中大醫學院團隊研發的人工智能系統,觀察視網膜圖像,透過分析「眼底相」便能偵測認知障礙症,準確率逾八成。

將邀學生登車與長者交流 認識認知障障症

此外,曾經擔任中大前校長高錕家庭醫生的高錕慈善基金董事及執行委員會委員趙夏瀛表示,教育工作同樣重要,日後會安排醫科生觀察檢測車服務,在過程中與長者溝通,希望令學生盡早認識認知障礙症。趙夏瀛又透露,基金將出版故事書,在小學裏推廣,希望能夠讓小學生認識認知障礙症,例如當發現祖母記性轉差時,小孩也懂得察覺患病風險,協助及早介入。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曾擔任中大前校長高錕家庭醫生的高錕慈善基金董事及執行委員會委員趙夏瀛(左)昨介紹檢測車服務;旁為高錕遺孀高黃美芸。(朱安妮攝)

女青理大推園藝治療 減認知障礙惡化

此外,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下稱「女青」)去年8月至12月與理工大學護理學院展開研究,發現利用水耕種植機進行園藝治療,能減輕認知障礙症患者的行為及心理症狀。患者參與活動兩個月後症狀減少近四分之一,照顧者開心指數亦明顯上升。有照顧者稱,與患輕度認知障礙症的丈夫參與計劃後溝通增加,種植活動有助改善丈夫情緒。


相關閲讀:【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患者情緒改善 照顧者開心指數升

女青過去在中心舉辦園藝活動,透過種植花卉和蔬果,改善患者認知能力、社交技巧等,但疫下活動一度取消。女青去年與理大邀請30對認知障礙症患者和照顧者在家使用水耕種植機作園藝治療,照顧者需先參與3節基本訓練,學習如何帶領患者種植,並在過程中,觀察患者在認知功能缺損下能完成的事情。

73歲陳先生在2019年中風,翌年確診輕度認知障礙症。陳太表示,曾任小學校長的丈夫試過外出乘車後迷路,平日會出現詞不達意等症狀,故他有特別大挫敗感。兩人去年經女青誌寶松柏中心轉介參與研究計劃,成功種植櫻桃蘿蔔和白菜仔。她形容沒想過會有收成,很有成功感,丈夫亦主動在機器加入營養液,每天起牀後會去觀察植物生長情况。兩人參加計劃後溝通增加,丈夫亦減少發脾氣。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66歲陳太(左)和患有輕度認知障礙症的73歲丈夫陳先生(右)參加計劃後,平日話題變多。陳太稱水耕種植不會滋生蚊蟲,而且能在手機記錄植物變化,過程開心。(賴俊傑攝)

App提加水 2.0版增植物拼圖訓練

世界認知障礙症日】醫生:新冠腦霧或損認知 高錕基金中大檢測車早識別60至80歲初期患者緩病情惡化
香港基督教女青年會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左一)表示,現時4間中心共有20部水耕種植機供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免費外借,每次借用兩個月。(賴俊傑攝)

理大護理學院助理教授過培健說,治療計劃的手機應用程式會提醒參加者為植物加水,並調節適當燈光,增加種植成功率;計劃將進入「2.0」階段,透過將植物相片變成拼圖,加強訓練患者認知功能。

女青耆年服務部總主任韓慕琼認為,研究結果對社福機構有很大參考價值,擬定更好的支援服務,長者和照顧者留家亦可享受科技樂趣。

]]>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好好照顧自己  每天給自己幾分鐘做關懷練習(仁濟健康快訊) //www.afterroberto.com/%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7%97%87-%e7%85%a7%e9%a1%a7%e8%80%85%e5%a5%bd%e5%a5%bd%e7%85%a7%e9%a1%a7%e8%87%aa%e5%b7%b1-%e5%81%9a%e9%97%9c%e6%87%b7%e7%b7%b4%e7%bf%92/ Thu, 31 Aug 2023 04:03:5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473 【明報專訊】認知障礙症患者獨特的行為和情緒問題,往往令照顧者無所適從,容易出現倦怠(caregiver burnout)或情緒問題。正努力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的你,請也好好照顧自己!(編者按:照顧者可以每天在忙亂生活中讓自己停下來數分鐘,做自我關懷練習。縱使在困難時候,照顧者更要給予自己一份仁慈和疼惜,才能維持身心平衡,繼續在漫長的照顧者道路走下去。)

認知障礙症患者有不同的行為、情緒問題 照顧者無所適從

認知障礙症患者早期一般會有迷路、性格改變、不能獨立處理某些日常活動等病徵。在這個階段,照顧者尚可以學習溝通技巧、記憶遊戲、日常照顧訓練等,以減輕患者的行為和情緒問題。若患者病徵嚴重或去到晚期階段,可能會大小便失禁,有暴力行為,認不到至親,有抑鬱傾向,出現妄想和幻覺等。照顧者付不少時間和心力去學習照顧患者,而患者狀態卻每况愈下。在輔導室中會聽到照顧者表達:

【認知障礙症】照顧者好好照顧自己  每天給自己幾分鐘做關懷練習(仁濟健康快訊)
照顧認知障礙症患者殊不容易,照顧者在困難時候,更要給予自己一份仁慈和疼惜,才能在漫長的照顧者路上繼續走下去。

「佢成日搵嘢掉我,再係咁落去,我驚我忍唔住會打佢。」

「咁多個兄弟姊妹,得我肯同住照顧佢,但佢𠵱家日日話我迫害佢,搶晒佢啲錢……」

「已經仆心仆命咁照顧佢,佢仲成日鬧我,講啲說話好難聽,真係唔想再理佢。」

「佢已經完全唔認得我,無論我做幾多,佢都唔會好番,好無奈無助。」

「我其實想佢快啲走(死),我咁諗會唔會好不孝?」


相關閲讀: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照顧者長年付出身心俱疲 或出現焦慮抑鬱傾向

這些說話反映照顧者開始有倦怠狀况,感到身心俱疲,長年累月的付出沒有意義,不再有動力照顧,對患者感到厭煩,更出現焦慮抑鬱傾向等。照顧者辛酸和內心複雜的情緒往往不為外人所明白。照顧者除了可以尋求專業輔導和社區支援服務以紓緩壓力外,不妨嘗試多一點自我關懷(self-compassion) 。

心理學家Kristin Neff提出自我關懷概念可分成3個部分:

1. 善待自己

當自己正在受苦時,嘗試體諒自己和對自己溫柔,不要忽略自己的情緒需要。

2. 共同人性

意識到世事沒有完美,所有人都會有經歷困難和脆弱的時候,你不是孤單一個。

3. 靜觀

活在當下,不要批判或壓抑自己的思想和感受。


相關閲讀:【情緒病】為什麼會患上焦慮症、抑鬱症?太想解決問題? 提醒自己不忘照顧情緒(醫賢心事)


照顧者自我關懷練習 每天停下來數分鐘 

照顧者可以每天抽幾分鐘,在忙亂生活中讓自己停下來,做自我關懷練習:

1. 找個安靜地方,閉起雙眼慢慢感受自己的一吸一呼

2. 回想最近遇到的困難,感受一下此時此刻自己的情緒和壓力反應

3. 嘗試溫柔地跟自己說:「此刻是艱難的,我感到辛苦。每個人都有難受的時候,其他人都有類似的經歷,我並不孤單」

4. 給自己一個擁抱,感受手心的溫度,關心一下自己,對自己說:「我最近已經好努力,辛苦了。世事沒有完美,有些事不由我們控制,願我能接納自己和原諒自己」

透過定期自我關懷練習,能使照顧者察覺和接納自己不同的感受,避免過分抑壓難受的感覺。在困難時候,更要給予自己一份仁慈和疼惜,才能維持身心平衡,繼續在漫長的照顧者道路走下去。

文:張雯婷(荃灣地區康健中心註冊社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