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知行為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25 Mar 2022 12:12:2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認知行為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新冠疫情】容易哭、發脾氣 = 情緒病?壓力爆煲致「適應障礙症」 了解臨床兩大指標 //www.afterroberto.com/%e5%ae%b9%e6%98%93%e5%93%ad-%e7%99%bc%e8%84%be%e6%b0%a3-%e6%83%85%e7%b7%92%e7%97%85-%e5%a3%93%e5%8a%9b%e7%88%86%e7%85%b2%e8%87%b4%e9%81%a9%e6%87%89%e9%9a%9c%e7%a4%99%e7%97%87-%e4%ba%86%e8%a7%a3/ Fri, 25 Mar 2022 11:58: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04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社交活動可免則免,不少市民因為疫情關係,日常生活、工作、學習都受影響。面對種種壓力,如果一直累積而未有適當處理,可能會導致出現類似抑鬱、焦慮症等徵狀。有臨床心理學家指出,因壓力所致的短期情緒問題,可能是適應障礙症,臨床上有兩大指標助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而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改善徵狀,但最重要的是身邊人支持。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壓力過大致「適應障礙症」 易情緒化、發脾氣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博士表示,適應障礙症患者很多時是在最近3個月內經歷無法處理的壓力,因為出現某些事件而令其承受巨大壓力。患者會變得情緒化,包括容易不開心、激動、脾氣暴躁、有危機感等,若一直沒有妥善處理、情况嚴重的話有機會演變成嚴重的精神疾病,例如恐慌症。

與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而且壓力是突如其來及患者無法適應的,當壓力得到紓解後,一般約6個月就能平復。

跟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壓力更是突如其來及患者無法適應……
跟抑鬱症、焦慮症等情緒病不同,適應障礙症患者多有明顯的壓力來源,壓力更是突如其來及患者無法適應……

 

兩大指標判斷適應障礙症嚴重程度

臨床上有兩大指標幫助判斷適應障礙症的嚴重程度:

一、壓力令患者造成什麼程度的痛苦、會否改變其原本性格,引致巨大的情緒及行為變化。

二、會否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例如大幅度收窄日常活動範圍、對日常喜好失去興趣、容易與人爭執等。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患者後遺研究:1/3患者半年內出現腦部疾病 更涉焦慮症、情緒失調等

 

認知行為治療 學習面對壓力 重拾信心

臨床心理學家一般會透過認知行為治療,引導患者思考和分析所面對的壓力,例如引導他們思考所憂慮的事情有多大機會發生、若事情發生會有何後果、有何方法解決等,希望確立患者的信心,讓他們明白即使事情發生自己也有能力應對,誘導患者從最壞情况的牛角尖中抽離,重新專注日常生活。醫生亦會因應情况處方藥物,但由於適應障礙症的源頭是外來壓力,非生理原因,因此藥物主要有助減低徵狀,對治療適應障礙症本身幫助不大。

 

待訴苦後 給予支持

李博士指出,社交支援對適應障礙症患者而言甚為重要,提醒若果發現身邊親友出現情緒困擾,變得容易哭、發脾氣,應該待他們發泄情緒後,主動向他們表達關懷及放鬆傾談,聆聽他們的煩惱,讓積累的壓力得以釋放,不應避之則吉或採取放任態度。與患者傾訴時,亦應要比平時更有耐性,在患者釋放情緒時,毋須給予任何意見或建議,應待他們「吐完苦水」後,再表達支持及鼓勵,最重要是讓他們知道身邊有人在「撐住」,並非孤軍作戰。

 

3個小貼士面對壓力 保持樂觀心境

.面對生活壓力,李博士給予小貼士,學習改變對事件和壓力的看法,保持樂觀心境,有助避免適應障礙症:

.人生中的事情好壞參半,總不可能只有壞事發生。嘗試改變自己的視野,把目光集中在一些現有的美好事物,盡量不過分思考未來可能發生的壞事。

.即使正面對巨大壓力,如果不能改變外在環境,則學習接受壞事既已發生,但仍然有其他美好的事情可以選擇,盡可能不要過分執着與擔心。

學會活在當下,很多時壓力都是源於自己定下的目標,當與目標有距離時,無形的壓力便會由此衍生,嘗試令生活簡單化,減少無謂貪婪,珍惜現在擁有的事物,有助減低自己承受的壓力。

]]>
失眠服藥解決?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青少年減病發率 預防失眠6個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5%a4%b1%e7%9c%a0%e6%9c%8d%e8%97%a5%e8%a7%a3%e6%b1%ba-%e6%8e%a5%e5%8f%97%e8%aa%8d%e7%9f%a5%e8%a1%8c%e7%82%ba%e6%b2%bb%e7%99%82%e6%9c%89%e5%8a%a9%e9%9d%92%e5%b0%91%e5%b9%b4%e6%b8%9b%e7%97%85%e7%99%bc/ Fri, 05 Mar 2021 07:00:3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431 【明報專訊】失眠問題困擾不少港人,中大港大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在2015至2018年進行全球首個針對有家族失眠病史的高危青少年研究,發現失眠能夠預防,接受認知行為治療的青少年,比起對照組的失眠風險減低逾七成。研究結果在兒科醫學期刊Pediatrics發表。

失眠服藥解決?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青少年減病發率 預防失眠6個貼士
失眠問題困擾不少港人,怎樣預防或改善失眠呢?(網上圖片)

 

研究人員向20間中學派發篩查問卷,邀請最少一名父母有失眠問題的青少年做詳盡評估,將242名符合條件(有輕微失眠徵狀,無其他精神疾病或健康問題)的青少年納入研究,平均15歲。當中一半青少年最少接受3節認知行為治療小組活動,治療內容包括教授睡眠及失眠知識、辨別扭曲概念、放鬆練習等,另一半人作對照。兩組人均要呈交睡眠日記,再於6個月及1年後跟進。

中大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表示,結果發現參與小組的青少年失眠病發率僅5.8%,對照組則高達20.7%,即有參加治療者失眠發病率下跌71%。

失眠服藥解決?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青少年減病發率 預防失眠6個貼士
中大、港大及加拿大拉瓦爾大學研究本港242名有家族失眠歷史的中學生,發現有參與認知行為治療的青少年失眠發病率降七成。中學期間常失眠的Tommy(右一)過往一周失眠兩日,經治療後減至平均一個月失眠一晚。右二為中大醫學院精神科學系研究助理教授陳銀燕,左二為系主任榮潤國。(黃心悅攝)

 

相關文章:睡得好嗎?|每晚有進入深層睡眠嗎?醫生教你5件事建立良好睡眠習慣 有助增強免疫力、整理記憶、情緒

 

睡不着感壓力 變惡性循環

理大三年級生Tommy中三時參與計劃,他稱當時一周失眠兩日,「好想瞓,數綿羊分散注意力但覺得無用,令自己更唔想瞓」。參加治療後,他說了解到「失眠並不恐怖」,如因睡不着而感壓力,則變成惡性循環,更難入睡。

疫情下Tommy偶爾也感焦慮而失眠,「會諗自己係咪下一個」,但現在他學會了失眠時不要在牀上做其他事,分開工作及睡覺的地方,失眠就落牀閱讀至有睡意為止,現在失眠情况已較中學時期改善,一個月只會失眠一次。

失眠服藥解決?接受認知行為治療有助青少年減病發率 預防失眠6個貼士

 

相關文章:【睡眠與疾病】告別失眠之苦 教你從飲食入手

 

學者:僅一成青少年求助

中大精神科學系主任榮潤國指出,過往面對失眠問題,市民大多服藥解決,只有10%青少年會就失眠求助,忽略失眠的重要。他盼能有更多資源,持續在社會層面研究預防失眠,亦希望與教育局合作製作預防失眠治療影片。

]]>
【驚搭車】誰明我心:恐懼搭車被責無用 笑裏藏苦 //www.afterroberto.com/%e8%aa%b0%e6%98%8e%e6%88%91%e5%bf%83-%e6%81%90%e6%87%bc%e6%90%ad%e8%bb%8a%e8%a2%ab%e8%b2%ac%e7%84%a1%e7%94%a8-%e7%ac%91%e8%a3%8f%e8%97%8f%e8%8b%a6/ Mon, 15 Jun 2020 06:54: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128 【驚搭車】誰明我心:恐懼搭車被責無用 笑裏藏苦
笑容背後——恐懼來自「未知」和「擔心」,同時身體出現很多徵狀,令阿俊十分無助,唯有盡量避開引發驚恐的情景。(marcduf@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明報專訊】如果不深入了解阿俊,你或許會以為他是一個充滿陽光氣息的大男孩。我第一次見他的時候,他跟我談笑甚歡,表面上看不出有什麼困難。他臉上掛着燦爛的笑容,手舞足蹈地跟我說着他從前在哪裏讀書,在哪裏工作,因而認識了那個叫他來找我的朋友。

是的,往後的每次見面,他都慣性地先來一個「報喜不報憂時段」,匯報自上次見面後的一段時間,過得怎樣怎樣好……然後才正式進入正題。

 

曾遇意外留陰影 離不開居住社區

阿俊的活動範圍就只有他居住的社區。他不駕車,不搭交通工具,靠自己一雙腿,穿梭往來他的家和工作地點、超級市場、酒樓食肆、消閒場所。自從疫情發生後,他就在家工作,也減少了外出的時間。他整天躲在自己的安全區,感覺十分自在。但是,最近心情有點忐忑,因為他需要離開居住的社區去辦一件要事,要搭交通工具,令他感到十分懊惱。

自從那次在隧道遇上交通意外,滯留在巴士兩個多小時後,阿俊對乘車產生了很大的恐懼。每次一走上巴士、小巴、港鐵或的士,就會心跳加速、胸悶和頭暈,還有一股強烈的恐懼感。自此,每當阿俊在公路上遇上交通擠塞,整個人就會十分不安,要即時離開車廂。有一次,他更堅持要打開巴士車門在公路下車,因而跟車長吵起來。他說,當時整個人被一份不能解釋的強烈恐懼感籠罩着,心中只有一個想法:「我一定要即時離開車廂,如果再留下,後果就會不堪設想。」當他冷靜過來,回想當刻,明白到那恐懼是來自於一份「未知」和「擔心」,加上身體出現很多徵狀,卻又沒辦法消除,感到十分難受和無助,唯有盡量避開那些會引發徵狀的情景。

 

自覺患「怪病」 自卑避社交

自從出現驚恐情况,阿俊的生活起了很大變化,他不能在以往的公司工作,跟朋友聚會也有所限制,如果約會地點離開居所很遠,他就會用各種藉口推搪。就連家人也不甚理解,甚至覺得他「無用」,連搭車這麼簡單的事也做不到。他自己也覺得十分痛苦,理性上知道搭車和塞車不是什麼大件事,但心理和身體卻出現令他痛苦萬分的感覺。有時就連他自己也覺得自己很無用,感到十分自卑,避開社交,擔心朋友會發現他有這個「怪病」。對於這一切,他感到既無奈又無助。直至一次偶然機會,有朋友告訴他這是一個心理疾病,可以透過治療改善,他才如夢初醒,積極面對治療。

 

認知行為治療 解放身心

透過認知行為治療法,阿俊逐步面對以往他一直逃避的情景,例如最初只搭短程車,然後逐步搭遠程車,搭行走高速公路的車……康復過程中還有這個對他不離不棄的朋友,一直陪伴他面對一個又一個「恐怖」情景、一個又一個挑戰。最後,阿俊終於可以衝出自己生活的社區,跟「區外」朋友和生活再次聯繫起來。

「我終於自由了!」這是阿俊在最後一節跟我見面時所說的話。我看見他重拾笑臉,就像第一次見面時那個燦爛的笑容,不過這次不同的,就是這個笑臉背後再沒有愁苦了。

文:陳穎儀(臨牀心理學家)

]]>
與身體對話 解開失眠之困 //www.afterroberto.com/%e8%88%87%e8%ba%ab%e9%ab%94%e5%b0%8d%e8%a9%b1-%e8%a7%a3%e9%96%8b%e5%a4%b1%e7%9c%a0%e4%b9%8b%e5%9b%b0/ Mon, 10 Feb 2020 04:03: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092

【明報專訊】認知行為治療常用於治療失眠,且有一定成效。重點是鼓勵失眠人士換個角度,把失眠當做身體與自己的對話,聆聽和回應平時被忽略的信息。根據過去多年的實踐,總結了失眠背後常見的信息及應對方法。

失眠,大致可分為難入睡、半夜醒及早醒3種形態。長期失眠不僅影響生活質素,同時可能影響認知功能、生理及心理健康。在香港,失眠非常普遍,尤其是長者群體,失眠率是各組群中最高。根據衛生署和各學者開展的不同調查,發現約四成60歲及以上長者患有失眠。此外,從事輪班工作的中年人也較容易失眠或睡眠質素差,如淺睡時間增加、睡眠總量減少等。藥物常用於治療失眠,但很多人擔心藥物有很多副作用,或攝取多了影響療效。因此,失眠令人覺得很難處理,繼而產生負面情緒,引發焦慮、抑鬱等困擾。

認知行為治療的重點是鼓勵失眠人士換個角度,把失眠當做身體與自己的對話,聆聽和回應平時被忽略的信息。

 

限制午睡時間 早晨運動

首先是行為習慣。很多人喜歡看手機,手機屏幕發出的藍光和日光差不多,睡前玩手機會導致腦部活躍,難以入睡。另外,在牀上看電視、在沙發上睡覺、中途醒後繼續賴牀等習慣也會不知不覺令失眠持續。如果能改變這些習慣,比如睡前1小時不接觸電子產品,超過15分鐘未入睡就起身做些不會刺激腦部的事,如看書、做家務等,累了才回去睡覺,那慢慢就不會把牀和失眠掛鈎。

此外,一些日間行為習慣也會引發失眠,例如退休人士白天活動量低、沒有做運動、習慣睡午覺等。如果能限制日間睡眠時間,並且在早晨或日落前做運動,更容易入睡。

再其次是飲食習慣。接觸過不少案例,有人晚上一定要飲奶茶、咖啡,有人喜歡食消夜,這不但容易引發消化問題,也令人難以入睡。有人因日間工作太忙沒有時間如廁就不飲水,待晚上才飲湯及睡前飲水,引發了睡覺中途醒來如廁的困擾。如能檢視並改變這些習慣,一定程度上可改善失眠問題。

 

選合適寢具 改善臥室環境

臥室環境與睡眠質量,有很多細節要關注。例如睡房設有電視機,容易養成睡前看電視的習慣。此外,有些睡房空氣不流通、溫度過高或過低、枕頭牀墊寢具不合適、窗簾遮光不足等,都與睡眠質素息息相關。如果條件允許,嘗試改變這些睡眠環境,有助改善睡眠情况。當然,有些環境可能暫時或很難改變,比如鄰居吵鬧聲,這就需要換一換態度和想法。

 

未睏上牀 愈想睡愈睡不着

現實中,碰過有人不想面對失眠,覺得解決不了。在此情况下,可以考慮如何減少失眠帶來的負面影響,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態度轉變。例如,有個老伯以前住村屋,有樹和雀仔為伴睡得很好,後來因太太不方便爬樓梯,搬進了樓宇,從此受失眠困擾。在轉換想法後,他意識到雖然自己睡得不好,但這是為了太太着想,也就比較容易接納失眠的情况。

另外,有些人失眠是因為一些固有想法,比如「昨晚睡得不好,今晚一定要睡多點」、「明日有考試/面試,今晚一定要睡得好」,一早就強迫自己上牀,但在未睏的狀態下愈想睡就愈睡不着。這些想法甚至影響子女,曾有求助者因為自己失眠,覺得一定要早睡,所以規定女兒9時就寢,導致女兒也一起失眠。而當她轉變態度,覺得不一定要規定上牀時間,允許自己睏的時候才睡,慢慢,她和女兒的失眠問題都消失了。

其實,人難免有睡得不好的時候,短期的睡眠波幅不會有很大影響;可是,如果心裏認為必然會影響的話,就加大了失眠的負面作用。相反,用平常心看待,接受某晚睡得不好的事實,第二天睏的話就早睡 ,不睏就不上牀。只是規定自己起牀時間而不是上牀時間,這樣想法更有助於改善睡眠質素。

與身體對話 解開失眠之困
畫畫紓發——借助畫畫,用圖像代表失眠或發夢時的感受和聯想,有些人畫的圖像可能是一棵樹,表示很孤單。(Toa55@iStockphoto)

 

透過畫畫 察覺內心牽掛

很多時候,失眠不是單純睡不着,而是與生活中發生過的事情,尤其是一些未妥善處理的事情有關,會引致失眠或發夢。這時候,可回想失眠是什麼時候開始,當時發生了什麼事情。例如,有些老人家失眠是因為生病,如肢體受傷後,希望自己快點好起來,擔心自己年紀大機器壞。有人則憶起失眠始於自己通過WhatsApp發現丈夫和另一女子很親密,懷疑是第三者,但又不敢面對,結果經常發夢和失眠。

因此,不如把失眠當成一個機會,聆聽一下那些讓自己睡不好但又未覺察的事,或者被壓抑的情况,試着表達自己的擔憂和需求。回想過程中可以借助畫畫,用圖像代表失眠或發夢時的感受和聯想,以幫助自己察覺內心的需要和關注,進而建立適合的應對方法。有些人畫的圖像可能是一棵樹,表示很孤單,從中意識到自己很想表達這種哀傷。以老伴過世引發失眠為例,有人擔心自己也時日無多,剩下女兒沒有人照顧,那就珍惜眼前人,多一點和女兒一起;或意識到自己很捨不得老伴,那就去掃墓,表達哀傷和掛念,有時可以允許自己哭出來。還有人通過畫畫發現自己想和子女有好的關係,而現實中他正和兒媳吵架,就會想這樣會否讓自己的兒子受苦,如果為兒子好,那就會願意復和。

 

接納當下失眠 減少負面影響

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寒,失眠不是短期可改善,甚至改善後也有復發的可能。除了上述應對方法,還可以做一些鬆弛的練習,比如靜觀、瑜伽、按摩等,讓人可以用一種自然狀態去放鬆和休息。此外,香薰呼吸、正念進食等練習也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運用五官五感,增加自我覺察的能力,同時體會生命中那些微小卻讓人感到幸福的樂趣。當然,如果能通過社工或朋友找到同樣面臨失眠困擾的人士,一起組成互助小組也是不錯的選擇,組員間能交流成功經驗,互相勉勵,讓人更容易接納當下失眠的處境,減少對生活的負面影響。

最後,有些無法控制的先天因素也會引致失眠,如有些人容易緊張、患糖尿病經常上廁所等;還有一些因素也難以補救,例如童年的走難經歷帶來的孤獨感和擔憂。這時候,我們就要區分可以改變和無法改變的事情,採取行動去改變前者,放寬心態去接納後者。總而言之,我們可以通過回顧失眠的歷程,以了解自己的習慣和心態如何影響睡眠,重新理解失眠的意義,探索內心的關注和牽掛,找到適合自己的回應之道。

文:梁玉麒(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社會工作專業應用副教授)、董鐳(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研究生)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從「心」治療腸易激綜合症 患者常見的5個情况 //www.afterroberto.com/%e5%be%9e%e5%bf%83%e6%b2%bb%e7%99%82%e8%85%b8%e6%98%93%e6%bf%80%e7%b6%9c%e5%90%88%e7%97%87-%e6%82%a3%e8%80%85%e5%b8%b8%e8%a6%8b%e7%9a%845%e5%80%8b%e6%83%85%e5%86%b5/ Fri, 06 Sep 2019 02:45:2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39 從「心」治療腸易激綜合症 患者常見的5個情况
(網上圖片)腸易激綜合症與壓力大有關。有研究證實,心理治療對改善腸易激綜合症症狀有一定成效,其中以認知行為治療證明能紓緩腸易激綜合症的生理及心理症狀。


腸易激綜合症
屬於慢性功能性腸胃障礙,患者症狀因人而異。但心理因素有可能會令症狀持續、惡化或引發其他症狀。心理學家指出,如患者需要接受心理治療,可以與藥物治療同步進行,以達致相輔相成的效果。

腸易激綜合症與壓力大有關

betway体彩 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主任李永浩博士和臨床醫療心理學中心副主任馮淑敏博士指出,有研究發現,腸易激綜合症與壓力大有關係,壓力會影響患者神經功能、內分泌、免疫系統,進而激化腸道活動,觸發症狀或令其惡化。

若患者因症狀而感到持續或過分焦慮和困擾,不斷思考如何應付,思緒經常被有關症狀的事情纏繞,對生活上的其他實務失去動力,生活質素受到負面影響,便應覺察警號已經亮起,及早處理問題。

認知行為治療 控制病情

李博士及馮博士續指,研究證實,心理治療對改善腸易激綜合症症狀有一定成效,其中以認知行為治療證明能紓緩腸易激綜合症的生理及心理症狀。如病人在進行身體檢查後仍感到不適,又希望能找方法控制症狀,可考慮透過家庭醫生轉介,嘗試進行認知行為治療。

患者經常出現的5個情况

若要為病人開展認知行為治療,心理學家會按照病人個別情况,作出評估,以便作出相應的治療。腸易激綜合症的患者,經常會出現以下5個情况:

  1. 因治療未能有效紓解症狀,部分人會過分擔心病情惡化,胡思亂想;或害怕病患不能治療而要終身忍受症狀的折磨;
  2. 這些焦慮的想法亦可引致睡眠障礙,令人感到長期疲累;
  3. 部分人也會產生抑鬱的情緒和消極的念頭,逃避社交生活,自我隔離,縮窄日常活動,令負面情緒加劇,引致惡性循環;
  4. 或會在日常生活中遇到一些環境、壓力等因素,觸發症狀的出現或劇化症狀;
  5. 因未能應對當前情况,在壓力及症狀互相影響的循環之下,患者因而感到困擾,難以應對。

認知行為治療前 必先進行評估

在評估病人之後,認知行為治療主要引導病人認識個人思想、情緒、行為模式及生理反應之間的相互關係,以及了解環境、壓力及情緒等有可能觸發症狀的誘發因素,以提高病人預測症狀出現的能力,並教導病人如何能更有效地處理壓力、管理負面情緒、紓緩焦慮,以及糾正不當觀念,減少令症狀加劇的機會,達致更有效的控制。

只要有效抑制心理因素及腸易激綜合症症狀互為影響的惡性循環,就能減輕因各種心理、行為、認知、情感因素相互牽動的不良及潛在反應,繼而提升治療效果,紓緩症狀。

認知行為治療對有中度或嚴重症狀、情緒低落、或已接受逾6個月標準生理治療但仍未能有效控制症狀者尤其合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