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為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21 Oct 2020 04:23:5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行為治療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ADHD|用藥擔憂 補習追分壓力大 多動兒讀書難 母掙扎求出路 //www.afterroberto.com/%e7%94%a8%e8%97%a5%e6%93%94%e6%86%82-%e5%a4%9a%e5%8b%95%e5%85%92%e8%ae%80%e6%9b%b8%e9%9b%a3-%e6%af%8d%e6%8e%99%e6%89%8e%e6%b1%82%e5%87%ba%e8%b7%af/ Wed, 21 Oct 2020 04:23:5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844 【明報專訊】「多動兒」(即患上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DHD)兒童)通常注意力不集中、過動及衝動,容易出現學習、社交和情緒方面的困難。研究顯示,多動兒父母與一般父母比較,在管教上承受更大的身心壓力。文仔媽媽發現孩子是多動兒,生活頓時遇上極大挑戰。

文仔(化名)2歲時在一間社福機構的遊戲小組中,被發覺與同輩相處上有困擾。當時文媽不認同社工的判斷,認為文仔還小,不能下定論。直至文仔入讀幼稚園,K2時頻頻遭教師投訴,因他在班中甚為「活躍」,不單常常和同學談話,還指揮同學在課室跑動。到了K3,文仔書寫障礙問題顯露,文媽自責工作太忙,沒有好好教養文仔。文媽在社工建議下,帶文仔見專注於兒童和青少年的精神科專科醫生。同時,文媽抽空閱讀書籍,對照文仔的徵狀,最終接受文仔很可能是多動兒的現實。文仔剛升讀小一,學校是一間傳統小學,隨着他的學業壓力加重,文媽心頭湧現諸多愁緒。

ADHD|用藥擔憂 補習追分壓力大 多動兒讀書難 母掙扎求出路
挑戰重重——多動兒帶給每個家庭的挑戰都不一樣,家長宜先調整自己的想法和情緒,建立支援網絡,才能正面地看待孩子。(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本文提及個案與疾病無關,PixelsEffect@iStockphoto)

 

吃藥不吃藥 反覆掙扎

在文仔K3下學期,文媽帶他見精神科醫生。經初步評估後,文仔確診患有輕度專注力不足,醫生建議藥物治療。但文媽對食藥甚是謹慎,擔心本身胃口不佳的文仔,因藥物副作用影響下,會更加不想食飯。「文仔本身就瘦,食唔到嘢,體質更差,對他成長不好。」文媽有自己的見解。她上網搜尋了資料,發覺對於多動兒的藥物治療方案,贊成方和反對方各佔一半。食藥,怕副作用;不食藥,怕學業跟不上。一面擔心身體,一面擔心出路。究竟食藥還是不食藥呢?

文媽認為整個社會都看重讀書。她坦言,自己並不奢望文仔讀到大學,但是「如果讀書不行,他會有負面情緒、自卑。」她最終選擇了用藥。然而,不久後便決定停藥, 她明言食藥的擔憂比成績不好的擔憂更大。於是,她改用行為治療改善文仔的讀書行為。

ADHD|用藥擔憂 補習追分壓力大 多動兒讀書難 母掙扎求出路
用藥與否——孩子患有ADHD,父母對於用藥與否,有很多考慮,不用藥擔心學業跟不上,用藥則擔心副作用。(Gam1983@iStockphoto)

 

花錢補習 「買番自信」

上小學後,學業壓力大增。入學首一個月,學校就開始公布逐科排名。為了不在競爭中墊底,以致失掉信心,文媽給文仔請了補習導師。補習導師每周上門輔導5日,每日1.5小時。高密度的補習,在文媽眼中,帶來的卻不是成正比例的回報。她舉例,為了準備某個考試,連續3個周末,文仔都沒有機會出去玩耍,但考試成績仍然是中下游。文媽心中很矛盾。光是每月的補習費超過5000元;再加上有時要用玩具「賄賂」文仔補習,學業上開支是一筆不小的費用。雖然覺得有負擔,但文媽也有她堅持下去的理由。補習後,文仔的成績能跟上,不至於掉隊,「起碼,我給個仔買番自信」。

 

圖轉校 不懂找支援

作為多動兒家長的文媽,掙扎的不單是食藥與否、學業問題,還有學校與教師的不合作、不支持。當初醫生給文媽一封信,上面有給學校教師在教導文仔時的建議,例如,上堂時,教師需要不住提醒文仔,將他的注意力拉回來。又比如,要將文仔座位安排在靠前位置。然而事與願違,文仔班主任根本沒有參考來自專業人士的意見,而是根據自己經驗,判斷文仔不屬於嚴重情形,拒絕與文媽合作,文媽坦言失望。

與此同時,學校對學生填鴨式的學業要求,亦令文媽憂愁。文媽透露,她有意為文仔轉校,卻不知香港學校有相關特殊學習需要(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SEN)兒童的支援政策。例如,延長考試時間、放大試卷字體等。文媽對政府相關福利和政策,也知道甚少,更遑論結交同路家長,開展互助。

與大多數多動兒家庭不同,文媽還是一名單親媽媽。在文仔幾個月大的時候,她已經離婚,前夫已經另立家庭,對文仔不聞不問。文媽一個人,又當爸,又當媽。幸好文媽有妹妹、妹夫兩口子,時常來家裏坐坐。妹夫可扮演爸爸的角色,滿足文仔渴望父親的心願。

文媽為了儲錢,近兩年工作需頻繁到內地。周一至周五很少在家。文仔的婆婆同住幫忙照顧外孫,偶爾買點小玩具,鼓勵文仔好好讀書。補習導師也無形中擔任了照顧者的角色,在文媽出差時,看顧文仔。文媽在出差途中,仍不忘看多動症相關書籍,擴充自己的知識儲備。

 

調整心態 建立支援網絡

多動兒、學業壓力、社會壓力、經濟壓力、婚姻不幸……這些困擾,每一個都令文媽憂愁,然而生活磨難沒有打到文媽,反而使她不斷調整心態,更加理性、平靜地籌劃未來。關於香港教育制度,文媽不甚滿意,她選擇用腳投票。近幾年,文媽加緊儲錢,打算將來賣掉房子,和文仔一起去外國生活。

多動兒帶給每個家庭的挑戰都不一樣,家長宜先調整自己的想法和處理情緒,建立個人支援網絡,這樣才能有心靈空間正面地看待孩子,善用個人和社區資源,為孩子創造幸福。

ADHD|用藥擔憂 補習追分壓力大 多動兒讀書難 母掙扎求出路
集中力弱 —— 每100名學齡兒童中,約有3至7人患有ADHD,他們的集中力較弱。(Wavebreakmedia@iStockphoto)

 


 

知多啲:ADHD患者 大腦運作有異

「多動症」即「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症」(Attention Deficit / Hyperactivity Disorder,簡稱ADHD),患者大腦運作與一般人有明顯差異,集中能力及抑制衝動能力表現較弱。每100名學齡兒童中,約有3至7人患有ADHD。ADHD成因暫時沒有定論,而基因、環境和不同人生階段都會影響徵狀的嚴重程度。

專注力促進會網站:adhd.hk

 

文:何慧明(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講師);郭昊禕(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博士研究生)
編輯:蔡曉彤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行為治療:面對焦慮場景 正面經驗改變看法 //www.afterroberto.com/%e8%a1%8c%e7%82%ba%e6%b2%bb%e7%99%82%ef%bc%9a%e9%9d%a2%e5%b0%8d%e7%84%a6%e6%85%ae%e5%a0%b4%e6%99%af-%e6%ad%a3%e9%9d%a2%e7%b6%93%e9%a9%97%e6%94%b9%e8%ae%8a%e7%9c%8b%e6%b3%95/ Mon, 07 Jan 2019 03:47: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194 【明報專訊】「認知行為治療法」是現時處理兒童焦慮症最具科學研究實證的心理治療方法。「番茄」的父母已經實踐了「行為治療」的其中一部分,就是帶着「番茄」面對焦慮的場景——無論他怎樣掙扎,父母仍然堅定地送他返學校,不讓他逃避。

行為治療,焦慮,認知行為治療法,兒童焦慮症,心理治療,
(黃志東攝)

就兒童焦慮症而言,行為治療是整個心理治療中很重要部分,特別是對於年幼的孩子,因為他們的認知能力沒有成年人發展得那麼成熟,不容易理解導致負面情緒出現的想法,所以他們掌握行為治療一般都較認知治療容易。一般人處於焦慮情緒的時候,都傾向採取逃避態度,孩子當然也不例外。所以,陪伴孩子逐步面對令他們產生焦慮的場景,不強化他們的退縮行為,並透過在面對實際環境的過程中有可能遇到的正面經驗,令他們對自己的恐懼有另一個較正面的看法。另外,行為治療也可以讓他們親身經驗到,即使面對焦慮情緒,他們想像中的「恐怖」場面也未必一定會出現,即使有最微小的機會發生,他們最後也可以應付得到。

至於認知治療,對於這個年紀的孩子,有時不比行為治療來得奏效。但對於「番茄」這個聰明的孩子來說,他很快便明白,自己的憂慮原來是被他自己「養大」了,以致跌進了自己的思想陷阱,造成情緒困擾。我再引導他如何用正面的陽光思想去改變負面的黑雲思想,讓自己可以放下擔心,活得輕鬆一點。從他精靈的表情和發亮的眼神,我就知道這個孩子又領悟了人生重要的一課。

在行為治療方面,我跟「番茄」一起探討如果在學校遇上焦慮的情緒和想哭的感覺時可以怎樣處理。我倆想了很多新奇好玩的方法,說到大家都捧腹大笑起來,我還鼓勵他試試看。我也邀請「番茄」去做個行為實驗,訪問班上的同學,問他們是否喜歡上學和箇中的原因。「番茄」第二次來見我的時候跟我分享了訪問結果,原來他發現班上也有些同學不適應上小學,但沒有像他一樣的憂慮和表現。另外,又有一個同學說他很喜歡上學,原因是在學校有教師教他知識,有同學跟他玩,令他感到好開心。「番茄」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漸漸減少了對自己情緒反應的負面想法,轉移多留意身邊正面的事物,明白了負面情緒是可以隨着正面思想而改變。就這樣,「番茄」的那棵番茄樹就再沒有生長下去了。

註:此文為真實個案,故事和圖畫經「番茄」和他的父母同意刊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