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拍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0 Sep 2018 04:03:5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自拍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e代精神:沉迷美顏自拍 誘發精神病 //www.afterroberto.com/e%e4%bb%a3%e7%b2%be%e7%a5%9e%ef%bc%9a%e6%b2%89%e8%bf%b7%e7%be%8e%e9%a1%8f%e8%87%aa%e6%8b%8d-%e8%aa%98%e7%99%bc%e7%b2%be%e7%a5%9e%e7%97%85/ Mon, 10 Sep 2018 04:03: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4954 現在自拍已成常態,而手機攝影之「美顏」功能,更令多少愛曬自拍照之人趨之若鶩。可是,若過分依賴美顏效果,則反映用者可能已經出現某種心理問題。

「美顏」曾經只是一些雜誌、廣告界使用的專業技術,但隨着科技普及,手機實時美顏功能的出現卻漸漸令人脫離現實,在價值觀的層面營造出一種「外貌應該完美無瑕」的不合理期望。偏偏在網絡虛擬世界裏,每個網民都可以隱姓埋名,說話不需要負上任何責任,因此不同平台都氾濫着對別人照片尖酸刻薄的品評,當中許多可能根本毫無道理,甚至有時只為純粹個人發泄。若過分認真,將自尊心基礎建築於別人的評價之上,很容易會走上極端:有人害怕在人前展示真面目,斷絕真實世界的一切社交活動,唯有透過互聯網與外界進行經修飾的露面;更有人為了追求在現實中都像美顏般效果,繼而尋求接受外科整形手術,務求五官達至黃金比例。

逾半整形原因:為自拍

據《美國醫學會雜誌•面部整形外科學卷》於2018年8月2日刊登的一篇由波士頓大學學者發表的醫學意見文章,當中提及於2015至2017年期間,竟然有超過半數向外科整形醫生求診的人士表示,要求接受整形手術的目的是為了自拍時更加美觀,反映鑑於尋求整形手術問題日趨嚴重。

該文章又警告,若過度依賴手機的「美顏」效果,也許會誘發「軀體變形疾患」(Body Dysmorphic Disorder)的心理問題。所謂「軀體變形疾患」,其實屬於精神病的一種,患者會堅持自己身體存在着某種外貌上的缺陷,例如臉龐不對稱、鼻子偏歪、身體部分左右大小不同等執念,甚至達到妄想程度,無視一些客觀的醫療意見,繼而出現因焦慮而衍生的病態強迫行為,例如整天照鏡打量身體,不時擠弄五官,甚至尋求外科整形手術等。做手術當然不能解決問題,反會令患者更沉淪於對外觀的執著,繼而踏上反覆整容的不歸路。

美顏效果本是自欺欺人,而濫用整形手術更是自卑者的哀歌。須知單憑外表根本不可能判斷一個人的優和劣。敢於接受自己與生俱來的一切,發掘和發揮一己之所長,方能馳騁於虛擬和現實世界,人前人後同一個模樣。

文:傅子健(精神科專科醫生)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9/7bdbf5aae35c3a78c8d4ac9f56667b1a.jpg自拍潮流——以超強自拍功能為賣點的相機、手機以至手機應用程式,近年大受歡迎。(Gang Zhou@iStockphoto);

]]>
e代精神:自拍文化 呃「Like」喪志 //www.afterroberto.com/e%e4%bb%a3%e7%b2%be%e7%a5%9e%ef%bc%9a%e8%87%aa%e6%8b%8d%e6%96%87%e5%8c%96-%e5%91%83%e3%80%8clike%e3%80%8d%e5%96%aa%e5%bf%97/ Sun, 16 Oct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d30be73cec2a57964e64840a5a355a29 【明報專訊】一按自拍然後上傳社交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日常指定動作。和朋友分享近况及見聞,本是賞心樂事;偶爾發一張滿意的自拍照逗自己開心亦無傷大雅。可是,不少網民卻習慣每天盤算着自己得到多少個「Like」,量化了的滿足感更成為了很多人自信的基礎。這種行為不但影響着情緒,甚至令很多人終日沉迷社交網絡,不能自拔。

痛苦活在別人品評下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稱為「自我客體化」(self-objectification)——由於內在自信的匱乏,只能根據別人眼中的自己,作為「自我價值」及「自我形象」的依歸。有着這種特質的人,做每件事情都必先考慮別人的看法,過分執著和計較別人的評價,而把自身真正的喜好埋沒到內心深處。這正好解釋了為何有些人極着重外表,甚至嘩眾取寵,並以此為自尊心的泉源。

互聯網發展迅速,現在不僅照片,更有現場直播,影片即時上傳至社交網絡,把生活於人前呈現,短時間內接受大眾品評,使人對外貌形象愈來愈緊張,直接鼓吹了這種自我客體化的風氣。偏偏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裏,人可以掩飾真正身分,更能毫無顧忌地以尖酸刻薄的言辭,對他人肆意評頭品足。若對網上流言蜚語過分上心,很容易會走上極端,有些人甚至因而踏上不斷整容的不歸路。

與其靠美圖效果終日自欺欺人,倒不如樂天知命,敢於承認和接受自己的一切。能發掘與生俱來美好的一面,好好利用自己的優點,在現實中盡好每樣責任,活出自我價值,才能於人前流露出真正的自信,得到由衷的「Like」。

文: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

]]>
【明報專訊】一按自拍然後上傳社交網絡,已經成為了很多人的日常指定動作。和朋友分享近况及見聞,本是賞心樂事;偶爾發一張滿意的自拍照逗自己開心亦無傷大雅。可是,不少網民卻習慣每天盤算着自己得到多少個「Like」,量化了的滿足感更成為了很多人自信的基礎。這種行為不但影響着情緒,甚至令很多人終日沉迷社交網絡,不能自拔。

痛苦活在別人品評下

心理學中有一種現象稱為「自我客體化」(self-objectification)——由於內在自信的匱乏,只能根據別人眼中的自己,作為「自我價值」及「自我形象」的依歸。有着這種特質的人,做每件事情都必先考慮別人的看法,過分執著和計較別人的評價,而把自身真正的喜好埋沒到內心深處。這正好解釋了為何有些人極着重外表,甚至嘩眾取寵,並以此為自尊心的泉源。

互聯網發展迅速,現在不僅照片,更有現場直播,影片即時上傳至社交網絡,把生活於人前呈現,短時間內接受大眾品評,使人對外貌形象愈來愈緊張,直接鼓吹了這種自我客體化的風氣。偏偏在互聯網的虛擬世界裏,人可以掩飾真正身分,更能毫無顧忌地以尖酸刻薄的言辭,對他人肆意評頭品足。若對網上流言蜚語過分上心,很容易會走上極端,有些人甚至因而踏上不斷整容的不歸路。

與其靠美圖效果終日自欺欺人,倒不如樂天知命,敢於承認和接受自己的一切。能發掘與生俱來美好的一面,好好利用自己的優點,在現實中盡好每樣責任,活出自我價值,才能於人前流露出真正的自信,得到由衷的「Like」。

文:精神科專科醫生傅子健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6/10/92982b7dc75db17ae7842ec35f96a7ea.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