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管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1 Jul 2022 08:34:3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膽管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9%9a%b1%e6%ba%90%e6%80%a7%e8%85%a6%e4%b8%ad%e9%a2%a8%e5%b9%b4%e8%bc%95%e4%ba%ba%e9%ab%98%e5%8d%b1%ef%bc%9f%e6%8b%86%e8%a7%a35%e5%a4%a7%e9%9a%b1%e8%97%8f%e7%97%85%e5%9b%a0-%e5%b0%8d%e7%97%87%e4%b8%8b/ Thu, 21 Jul 2022 08:32: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828 中風是由腦血管引起的急病,當中約兩成個案屬於出血性腦中風,餘下八成為缺血性腦中風,當中大部分均與三高等高危因素有關,然而仍有多達四分之一的缺血性中風,因初期未能確定病因而被歸類為「隱源性腦中風」(Cryptogenic stroke)。不少這類中風的患者更是較年輕的一群,再中風的風險相當高,故必須透過更多檢查探究箇中致病原因,對症下藥助病人康復的同時,也要減低再次中風所帶來的傷害。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隱源性腦中風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其中一種,主要是指一些在發病初期經過一系列檢查及評估,包括腦部掃描、血管造影等,仍未能明確診斷出箇中病因的個案。

隱源性中風屬缺血性腦中風 查找5大病因減機能受損風險

他表示,隱源性腦中風產生的症狀與其他缺血性中風相若,因應受影響的大腦位置而定,例如語言區受損可引致失語,運動皮層受影響則會半身癱瘓等;而治療方法亦大致一樣,把握黃金救治時間及時送院的患者,可注射溶栓針,若屬大血管栓塞則可考慮利用導管取栓術,幫助打通阻塞的血管,盡快恢復腦部功能。

隱源性腦中風雖不影響治療的選擇,但找出致病原因仍是重要一環。「由於中風病人再次中風的機會相當高,若重複及多次中風會對身體機能造成十分嚴重的破壞,因此只有找出致病原因才能採取最針對性及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低再次中風的機會。」

拆解隱源性腦中風背後原因

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隱源性腦中風是缺血性腦中風的其中一種,背後究竟有何原因?

1.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吳醫生強調,隱源性腦中風並非完全沒有原因,只是需要透過更多的檢查才能探究隱藏在背後的病因,其中一個常見原因就是供血予大腦的頸血管撕裂及創傷。

他闡釋,曾有病人在球場「食波餅」後暈倒,送院後證實是中風,經檢查發現原來頸部有一條大動脈被球撞擊致撕裂;亦有病人在球賽中「頂頭槌」後出現頭暈、行路不穩及嘔吐等情况,診斷結果是患者頂球後導致經頸椎骨入腦的一條動脈破裂,導致後腦腦幹位置中風;另亦不乏文獻記載因按摩「啪頸」令動脈創傷而引發中風等。

2.心臟問題致大腦血管阻塞

另一引發腦中風的潛在原因是心臟問題,例如陣發性心房顫動、先天性卵圓孔心漏及心肌炎等,又或是本身有血管結構異常、血管炎等情况,都可能會令大腦血管出現阻塞,誘發中風。

3. 凝血、溶栓系統功能紊亂

一些遺傳病或後天免疫系統功能失調的疾病,可影響患者體內血液的凝血或溶解血栓功能,有機會引致腦血管栓塞,或一些血栓游走至腦部而導致動脈堵塞,都會引起中風。免疫系統疾病的患者較多為年輕女性,其患病後的生活和工作,可以出現嚴重障礙。

4.新冠病毒影響血管等併發症

吳醫生指出,近兩年困擾全球的新冠病毒,確診人士中風的風險也會較高,原因是新冠病毒不但感染呼吸系統,也會影響血管,有關引起栓塞及血管相關的併發症。另外,一些現時較少見的傳染病,例如梅毒、肺結核腦膜炎等,皆可引起腦血管發炎而導致中風,醫生需透過微生物檢測,才能作出根本治療。

5.腫瘤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

他續指,隱源性腦中風較多發生在較年輕的人士身上,反之長者中風則通常有跡可尋,如三高、吸煙及缺乏運動等,甚至可能是腫瘤所致。早前便有一名70歲的中風病人,本身並沒有中風的高危因素或疾病,但翻查病歷發現病人於數月間消瘦了10多磅,再仔細追查原來肇因是膽管癌,其腫瘤更影響凝血功能致中風,幸好患者接受手術及化療後已告康復,凝血功能亦恢復正常。

隱源性腦中風年輕人高危?拆解5大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減再中風風險
betway体彩 腦神經科專科醫生吳炳榮醫生指出,隱源性腦中風的患者中不乏較年輕人士,再次中風的機會亦較高,故必須盡力查找隱藏病因。

對症下藥 減低再中風風險

確切掌握中風成因後,醫生會以針對性的方法制定治療。吳醫生分享一名廿多歲的女患者突然中風入院的個案為例,驗血後揭發患者中風是源於體內出現抗磷脂質抗體(antiphospholipid antibody),令血液容易凝固及栓塞,故康復後需要長期服用薄血藥,從而減少血栓形成。

無明確病因 可考慮服用抗血小板藥物

吳醫生強調,仍有隱源性中風個案最終無法找到明確病因,但並不表示可以無視再中風的威脅。「一般會建議患者使用抗血小板藥物,藉以減低復發風險,而隨着醫療技術不斷進步,估計原因不明的中風個案數目會愈來愈少。」

]]>
化療開刀用盡 窮途末路? 基因導引治療 拯救罕見膽管癌 //www.afterroberto.com/%e5%8c%96%e7%99%82%e9%96%8b%e5%88%80%e7%94%a8%e7%9b%a1-%e7%aa%ae%e9%80%94%e6%9c%ab%e8%b7%af-%e5%9f%ba%e5%9b%a0%e5%b0%8e%e5%bc%95%e6%b2%bb%e7%99%82-%e6%8b%af%e6%95%91%e7%bd%95%e8%a6%8b/ Mon, 28 Oct 2019 06:42:2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2085
化療開刀用盡 窮途末路? 基因導引治療 拯救罕見膽管癌
膽管癌——近年發現30%肝內膽管癌與IDH基因突變有關,治療血癌的IDH抑制劑能減慢相關膽管癌的惡化速度。(yodiyim@iStockphoto)

【明報專訊】膽管癌是罕見癌症,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網頁,2016年共有31,468癌症新症,膽囊及肝外膽管佔437宗(1.4%)。在第一線化療後已沒有共認的標準方案,亦沒有針對性的標靶治療。「基因導引治療」是腫瘤科一個新領域,藉着運用「次世代基因排序」技術,嘗試找尋能針對腫瘤基因變異的藥物。

新療法:基因導引治療
(Genomics-guided treatment)

黃太5年前不幸患上膽管癌。她當時45歲,身體整體情况良好。肝膽胰外科醫生先為她安排膽管和右肝切除手術,之後在上腹同步進行放射及化學治療,病情一度穩定。

癌轉移腦部脊椎 傳統療法用盡

然而兩年後,黃太持續頭痛。腦部掃描發現左腦頂葉(parietal lobe)有個腫瘤,導致周邊水腫,腦壓增加。黃太接受緊急開顱手術切除腫瘤,病理確定是膽管腫瘤轉移。不幸中之大幸的是除了腦部轉移之外,身體其他器官在正電子掃描(PET scan)下未見轉移的迹象,屬於寡轉移(oligometastasis)。腫瘤科醫生為黃太安排了全腦放射治療另加上立體定向增強治療(whole brain radiation therapy with stereotactic boost),並在放射治療之後加上化學治療,希望盡量阻止癌症復發。

可惜的是,儘管黃太顱外腫瘤沒有復發,但顱內腫瘤控制並不理想,接着兩年內3次復發(圖1)。黃太接受了3次開顱手術和兩次放射手術(radiosurgery)。在第3次手術後,團隊考慮過做第3次放射手術,但由於風險太高而放棄,改用口服化療期望能控制病情。

化療開刀用盡 窮途末路? 基因導引治療 拯救罕見膽管癌
圖1(作者提供)

約半年後,黃太持續頭痛和腰痛,腰痛反射至左腳,令左腿乏力。磁力共振發現膽管腫瘤不但在腦部復發,腫瘤更沿着脊椎神經向下擴散,壓迫胸椎和腰椎的主脊髓神經。

如此廣泛的中樞神經擴散,再做手術並不是一個合理的選項。團隊於是盡快幫她安排緊急的放射治療,紓緩受壓迫的脊椎神經。黃太的痛楚暫時消減,但左下肢活動仍有困難。

來到這一步,黃太已做過4次大手術、3線化療、3個腦部放射治療療程,還有腰部和腹部的放射治療,傳統治療方案可說都已用盡。其他療法又如何?至今為止,美國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仍沒有針對膽管癌註冊的標靶藥;另外黃太腫瘤的PD-L1表達率不高,微衛星指標穩定(microsatellite stable),意味着對免疫治療效果應該很低。

黃太身體機能仍然良好,其他主要器官如肺、肝、骨、淋巴仍然不受影響。黃太希望延長存活時間並維持較好的生活質素。經過與腫瘤科團隊仔細討論,黃太決定接受次世代基因排序技術(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NGS),嘗試找尋能針對腫瘤基因變異的有效藥物。

分析腫瘤基因 配對最佳治療

NGS是一個劃時代技術,讓醫生可以使用小量腫瘤組織,短時間內對幾百甚至更多的腫瘤基因加以排序和分析,從而更準確、更有效率地根據腫瘤基因變異,配對最有效的治療。

化療開刀用盡 窮途末路? 基因導引治療 拯救罕見膽管癌
新領域——基因導引治療是腫瘤科新領域,過去5至10年漸漸改變常規治療方案。(metamorworks@iStockphoto)

由NGS技術而得到加速發展的基因導引治療,是腫瘤科一個新領域,在過去5至10年漸漸改變常規治療方案。這發展在非小細胞肺癌最為顯著,現時第4期肺腺癌第一線治療必定要根據基因化驗報告,可應用的基因導引治療藥物有近20種。其他較常見癌症如腸癌、卵巢癌、前列腺癌,基因檢查已是常規並影響治療方案。

新發現:血癌抑制劑或阻膽管癌惡化

至於黃太所患的膽管癌是較罕見的癌症,基因導引治療可能帶來更大的影響。近年發現有30%的肝內膽管癌與IDH基因突變有關。剛於本月ESMO大會(歐洲腫瘤內科學會大會)發表的臨牀研究證明,使用血癌的IDH抑制劑能大大減慢帶有IDH變異膽管癌的惡化速度。亦有部分膽管癌帶有其他基因變異,如BRCA、HER2、PIK3CA等,針對這些變異,研究人員能使用一些治療其他腫瘤的現有藥物。這些研究數據將在未來數年發表,為膽管癌的治療帶來新方案。

黃太的NGS報告證實,她的腫瘤帶有BRCA2部分缺失及變異。團隊估計腫瘤細胞可能因此有BRCA2功能障礙,使腫瘤細胞自我修復DNA功能不足,情况和帶有BRCA變異的乳癌、卵巢癌類似。團隊於是決定向黃太處方卵巢癌的註冊藥物PARP抑制劑。經過2至3周治療,黃太下肢力量改善,痛楚減少。在隨後磁力共振影像中確定腫瘤明顯縮小。黃太病情穩定了近9個月,治療副作用亦相對輕微,還與黃先生一起去了幾趟短途旅行。

文:林泰忠(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知多啲:食道癌、乳癌、頭頸癌也適用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9%a3%9f%e9%81%93%e7%99%8c-%e4%b9%b3%e7%99%8c-%e9%a0%ad%e9%a0%b8%e7%99%8c%e4%b9%9f%e9%81%a9%e7%94%a8/ Mon, 09 Sep 2019 07:49: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68  

知多啲:食道癌、乳癌、頭頸癌也適用
磁力共振(MRI)影像導航儀器 (Source: Stanford Health Care)

【明報專訊】近距離放射治療是局部針對腫瘤位置,治療前病人需要接受電腦掃描,才能做好設計計劃,確保目標治療位置有足夠放射性物質包圍,而附近重要組織盡量不受影響,適用於頭頸癌、食道癌丶膽管癌,乳癌及一些婦科癌症等。

醫療科技日新月異,近距離放射治療在近10年亦有不少新技術出現,例如磁力共振(MRI)影像導航技術便是其中之一。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張天怡解釋,傳統的近距離放射治療用X光定位,未必能清楚看到腫瘤的確實位置,而且為免病人要承受額外的放射劑量,整個療程只會用同一個定位圖;而MRI影像導航技術,除了可以準確定位,亦可以在每次治療前都掃描一幅最新的定位圖,配合每次器官和腫瘤的變化,使治療更為精準。

張天怡指出,「MRI影像導航技術能令輻射更集中聚焦腫瘤,並能提升劑量,這技術可以增加根治機會之餘,也能減少副作用」。研究顯示,比起傳統用X光的近距離放射治療,病人5年存活率能提升10%以上,出現嚴重後遺症的比率亦可減少。

相關文章:

【有片】唔使睇醫生?子宮頸內近距電療埋身滅癌 MRI精準追蹤變化 劑量增副作用減

知多啲:過早嘗禁果、曾染性病高危

 

]]>
精準電療重拳出擊 克制攞命膽管癌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6%ba%96%e9%9b%bb%e7%99%82%e9%87%8d%e6%8b%b3%e5%87%ba%e6%93%8a-%e5%85%8b%e5%88%b6%e6%94%9e%e5%91%bd%e8%86%bd%e7%ae%a1%e7%99%8c/ Mon, 25 Jun 2018 03:39: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953 h2>確診多中晚期 存活中位數僅2年 醫學界對膽管癌的病因未能完全掌握,但研究指出與膽石引起的復發性膽管炎(Recurrent Pyogenic Cholangitis)、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及部分遺傳綜合症有關。由於大多數膽管癌個案發現時已屆中晚期,故病人一般預後較差,整體存活中位數僅約2年,而未能接受手術的病人,平均存活期少於1年。 不適合開刀——袁先生確診時膽管癌已屬中期,腫瘤達10多公分,並不適合動手術切除,須以立體定位技術打擊癌細胞及避開正常組織。(蔣子樑提供) 傳統治療方針視乎病情及病人身體狀况而定,如下: •早期:手術切除腫瘤 腫瘤細小而並無入侵主要血管及周邊器官,一般會先以外科手術切除,切除範圍視乎腫瘤位置及個別情况,可能包括膽囊、膽管、肝臟、胰臟頭部或十二指腸;極小部分適合的病人則進行肝臟移植 •中期:化療電療控制病情 腫瘤較大或已累及附近主要血管及周邊器官,又因健康肝臟的面積太小,或病人身體欠佳,不適合手術切除,主要以化療及電療控制病情 •後期:化療緩解不適 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絕大部分患者會以化療控制病情,緩解腫瘤帶來的不適 口服化療 生存中位數大增 近數年,隨科技日新月異,膽管癌的臨牀醫治取得不少突破,嶄新的治療方式為病人帶來新的希望。 •早期:輔助化療電療增治癒率 過往醫學界對手術後是否需要輔助治療未有定案。直至2017年大型研究顯示,服用半年口服化療能大幅提高病人的根治機率,生存中位數由36個月增加至50個月或以上。 此外,綜合分析亦指出病人接受輔助同步化療電療(chemo-radiotherapy)能增加治癒的機率,尤其對手術未能完全切清腫瘤的案例功效最顯著。 •中期:增輻射劑量控制較大腫瘤 傳統電療對膽管癌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主要是由於傳統電療劑量不足(約50 Gy),因而無法有效控制癌細胞。研究顯示如電療劑量能提升至約70Gy或以上,即使腫瘤較大亦能有效控制。本欄曾多次介紹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可參考SBRT治療肝癌:www.afterroberto.com/?p=12826及胰臟癌:www.afterroberto.com/?p=11395的文章)。簡而言之,SBRT透過立體定位技術,能精準打擊腫瘤並避開正常組織,從而提升輻射劑量以達有效控制腫瘤的目標,而副作用也相對較少。 SBRT應用於治療肝內膽管癌,近年於美加日漸普及。電療療程一般3星期左右,較其他癌症的SBRT療程略長(多數為1星期),這有助攤薄電療劑量,減低電療對膽管的破壞。除SBRT外,體內放射治療 (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及近接電療法(Brachytherapy,又名接觸電療,Contact Therapy,輻射線接觸腫瘤表面近距離發出),近年也開始應用於部分膽管癌病人身上,初步臨牀數據令人鼓舞。 •晚期:基因檢測配對合適標靶藥 傳統治療以化療為主,選擇較少,主要以Gemcitabine、Cisplatin、Oxaliplatin、5-FU、 Capecitabine或TS-ONE等藥物單獨或組合使用。近兩年歐美地區的早期臨牀研究相繼取得突破,首先,免疫療法能對小部分化療無效的患者提供顯著幫助;第二,透過次世代定序癌症基因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能協助一部分患者尋找腫瘤獨特的基因變異,以助配對合適的標靶藥,改善治療效果。這無疑為病人及其家人帶來曙光,期望更多相關研究結果能早日面世,讓更多病人受惠。 袁先生接受電療後(電療計劃請見下圖),腫瘤縮小而病情亦告穩定下來,胃口改善而體重也增加了不少,現在正接受化療,最近一次覆診檢查報告結果正面,再向他和其家人解釋近年膽管癌的最新發展,見到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筆者心中感到欣慰。隨着膽管癌臨牀研究朝精準電療及精準藥物兩大方向發展,深信在不久的將來,膽管癌將不再是讓人談虎色變。 […]]]> 膽管癌:精準電療及精準藥物

編按:大多數病人確診膽管癌已屆中晚期,一般預後較差,存活中位數僅約2年。

隨科技發展,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體內放射治療 (SIRT) 及近接電療法(Brachytherapy),瞄準腫瘤,可以增大輻射劑量殺死癌細胞,有效對付較大的腫瘤;再加上化療、免疫治療,以及次世代定序癌症基因檢測(NGS)尋找變異基因,配以合適基因治療,膽管癌將不再是讓人談虎色變的致命殺手。

精準電療重拳出擊 克制攞命膽管癌
(yodiyim@iStockphoto)

■個案
消瘦、腹痛、小便變茶色 誤以為膽石作怪

袁先生,50多歲,孩子剛上大學一年級,身形瘦削,健康一向良好。1年前右上腹開始隱隱作痛,最初他不以為意,但近3個月,體重慢慢下降,開始食慾不振,小便呈茶色,眼底泛黃,時不時發微熱。他上網查閱資料後始擔心自己患有膽石,故向外科醫生求診。檢查發現膽管確受阻塞,放入膽管支架後黃疸即時改善,惟經詳細檢查後,醫生告知他膽管閉塞的元兇並非膽石,而是膽管癌,並指電腦掃描顯示腫瘤位於肝臟內,達10多公分,屬於中期,面積太大並不適合動手術切除。

晴天霹靂,病人和他家人初轉介來看我時一臉茫然,問道:「醫生,我之前從未聽聞過膽管癌,可知道我為何會得此病?它跟肝癌又有什麼分別?而最重要,我的病情是否很嚴重,是否已無藥可醫?」

早期病徵不明顯 患者多50至70歲

膽管癌源於膽管細胞的惡性變異,有別於肝癌起源於肝臟細胞。膽管系統連接肝臟至十二指腸,將由肝臟製造的部分膽汁運送至小腸,協助消化食物,並將廢物透過膽汁經腸道排出體外。膽管癌早期病徵並不明顯,至腫瘤開始阻塞膽管,病人才會出現黃疸,小便呈茶色等徵狀,或因有毒物質未能排出而消瘦及食慾不振等。

膽管癌按所處位置分為3類(見圖1):
精準電療重拳出擊 克制攞命膽管癌
不適合開刀——袁先生確診時膽管癌已屬中期,腫瘤達10多公分,並不適合動手術切除,須以立體定位技術打擊癌細胞及避開正常組織。(蔣子樑提供)

根據香港癌症病人資料庫2015年的資料,香港膽管癌新症個案遠少於肝癌(未有具體數字,按臨牀估算約為肝癌數字的20%左右;而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以膽囊及肝外膽管癌為一類別,2015年新症人數為420),患者多數為50至70歲。

>h2>確診多中晚期 存活中位數僅2年

醫學界對膽管癌的病因未能完全掌握,但研究指出與膽石引起的復發性膽管炎(Recurrent Pyogenic Cholangitis)、原發性硬化性膽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及部分遺傳綜合症有關。由於大多數膽管癌個案發現時已屆中晚期,故病人一般預後較差,整體存活中位數僅約2年,而未能接受手術的病人,平均存活期少於1年。

精準電療重拳出擊 克制攞命膽管癌
不適合開刀——袁先生確診時膽管癌已屬中期,腫瘤達10多公分,並不適合動手術切除,須以立體定位技術打擊癌細胞及避開正常組織。(蔣子樑提供)

傳統治療方針視乎病情及病人身體狀况而定,如下:

•早期:手術切除腫瘤

腫瘤細小而並無入侵主要血管及周邊器官,一般會先以外科手術切除,切除範圍視乎腫瘤位置及個別情况,可能包括膽囊、膽管、肝臟、胰臟頭部或十二指腸;極小部分適合的病人則進行肝臟移植

•中期:化療電療控制病情

腫瘤較大或已累及附近主要血管及周邊器官,又因健康肝臟的面積太小,或病人身體欠佳,不適合手術切除,主要以化療及電療控制病情

•後期:化療緩解不適

腫瘤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絕大部分患者會以化療控制病情,緩解腫瘤帶來的不適

口服化療 生存中位數大增

近數年,隨科技日新月異,膽管癌的臨牀醫治取得不少突破,嶄新的治療方式為病人帶來新的希望。

•早期:輔助化療電療增治癒率

過往醫學界對手術後是否需要輔助治療未有定案。直至2017年大型研究顯示,服用半年口服化療能大幅提高病人的根治機率,生存中位數由36個月增加至50個月或以上。

此外,綜合分析亦指出病人接受輔助同步化療電療(chemo-radiotherapy)能增加治癒的機率,尤其對手術未能完全切清腫瘤的案例功效最顯著。

•中期:增輻射劑量控制較大腫瘤

傳統電療對膽管癌的治療效果並不理想,主要是由於傳統電療劑量不足(約50 Gy),因而無法有效控制癌細胞。研究顯示如電療劑量能提升至約70Gy或以上,即使腫瘤較大亦能有效控制。本欄曾多次介紹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tereotactic Body Radiotherapy)(可參考SBRT治療肝癌:www.afterroberto.com/?p=12826及胰臟癌:www.afterroberto.com/?p=11395的文章)。簡而言之,SBRT透過立體定位技術,能精準打擊腫瘤並避開正常組織,從而提升輻射劑量以達有效控制腫瘤的目標,而副作用也相對較少。

SBRT應用於治療肝內膽管癌,近年於美加日漸普及。電療療程一般3星期左右,較其他癌症的SBRT療程略長(多數為1星期),這有助攤薄電療劑量,減低電療對膽管的破壞。除SBRT外,體內放射治療 (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及近接電療法(Brachytherapy,又名接觸電療,Contact Therapy,輻射線接觸腫瘤表面近距離發出),近年也開始應用於部分膽管癌病人身上,初步臨牀數據令人鼓舞。

•晚期:基因檢測配對合適標靶藥

傳統治療以化療為主,選擇較少,主要以Gemcitabine、Cisplatin、Oxaliplatin、5-FU、 Capecitabine或TS-ONE等藥物單獨或組合使用。近兩年歐美地區的早期臨牀研究相繼取得突破,首先,免疫療法能對小部分化療無效的患者提供顯著幫助;第二,透過次世代定序癌症基因檢測(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能協助一部分患者尋找腫瘤獨特的基因變異,以助配對合適的標靶藥,改善治療效果。這無疑為病人及其家人帶來曙光,期望更多相關研究結果能早日面世,讓更多病人受惠。

袁先生接受電療後(電療計劃請見下圖),腫瘤縮小而病情亦告穩定下來,胃口改善而體重也增加了不少,現在正接受化療,最近一次覆診檢查報告結果正面,再向他和其家人解釋近年膽管癌的最新發展,見到他們對未來充滿信心,筆者心中感到欣慰。隨着膽管癌臨牀研究朝精準電療及精準藥物兩大方向發展,深信在不久的將來,膽管癌將不再是讓人談虎色變。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