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石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18 Jun 2024 03:58:14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膽石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沉默的膽石 要做膽囊切除手術嗎? //www.afterroberto.com/%e6%b2%89%e9%bb%98%e7%9a%84%e8%86%bd%e7%9f%b3-%e8%a6%81%e5%81%9a%e8%86%bd%e5%9b%8a%e5%88%87%e9%99%a4%e6%89%8b%e8%a1%93%e5%97%8e/ Tue, 18 Jun 2024 03:56: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54

【明報專訊】(編按:有長者例行驗身,發現膽囊內有幾粒膽石,卻從來沒有徵狀,但醫生看了保險單後,便說如果膽石跌落膽管內便後果嚴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應該盡早把膽囊切除,以防後患?面對「沉默的膽石」,必須要做手術嗎?究竟是「治未病」或是「過度治療」的商機呢?)

沉默的膽石沒有徵狀 不構成健康威脅

今天返電台做直播,剛好一名電台同事徵詢我的意見。原來他的媽媽早前例行驗身,發現膽囊內有幾粒膽石。這名女士大約70歲,身體素來健康,從來沒有任何患有膽石的徵狀,這份驗身報告令她感到十分詫異。她根據保險公司提供的資料尋求專科醫生的意見。

「那個醫生翻閱了媽媽的保險單後,便建議她接受切除膽囊手術。」這名同事向我轉述那個醫生的說話,接着問:「陳教授,是否檢查出錯呢?我媽媽什麼徵狀也沒有。」

「其實膽石是常見的現象,很多健康人士也有一些『沉默的膽石』,對健康並不構成威脅。」我毫不含糊地回答。

「為什麼那個醫生卻說如果膽石跌落膽管內便後果嚴重,會有生命危險,所以應該盡早把膽囊切除,以防後患?」同事追問。

沉默的膽石 要做膽囊切除手術嗎?
膽石是常見現象,很多健康人士也有「沉默的膽石」,對健康並不構成威脅。(XH4D@iStockphoto)

相關閲讀:【身體檢查】有關體檢的6個問題 檢查項目愈多愈好?如何解讀檢身報告?一表解讀主要體檢項目

為什麼要切除膽囊?「小事化大」 增不必要醫療開支

我嘆了一口氣,便嘗試向他解釋:「我不能夠推測那個醫生的背後理念,但是醫學數據告訴我們有關的風險極低,我並不認同這種沒有臨牀數據的『治未病』理論,正如我不會切除沒有徵狀的盲腸去預防盲腸炎的道理一樣。因為手術風險及可能出現的後遺症是不可忽視。」

醫學技術進步讓我們在檢測過程中發現很多沒有嚴重後果的「不正常」情况,例如一些低精準度的基因生物標誌物(genetic biomarkers)、輕微收窄(<50%)的冠狀動脈/心臟血管造影、低風險或甚至模稜兩可的掃描影像等。不少人卻誤以為這些「不正常」報告是「治未病」的信號,其實這些「及早治療」往往沒有醫學證據支持,反而增加了治療所引致的副作用或併發症的風險。

由於私營市場可能出現的商業誘因,過度治療容易導致「小事化大」,增加了不必要的醫療開支,令私人保險費不斷上升。過度治療亦耽誤了醫管局醫院的輪候時間,這並不只是香港的問題,也是全球正面對的嚴峻威脅。


相關閲讀:胃痛?膽石?心臟病?拆解上腹痛5大成因及徵狀

不應視過度治療為商機

社會對醫療的期望愈來愈高,動不動便訴諸法律,促使不少醫生抱着「唔怕一萬,最怕萬一」、以防走漏眼的心態行醫,有個別行醫者藉此風氣尋找商機,進一步扭曲醫患關係。

要減輕過度治療,社會期望、醫療制度,以及行醫態度三方面都需要共同正視這個問題。身為醫生,我認為首要做好本分,用心醫病總比「大包圍」式的檢查和治療有效,更不應視過度治療為一種商機。

文:陳家亮(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中大醫學院教授,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吾生有杏—255)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肝酵素上升  是膽石、膽管炎、肝炎、脂肪肝作怪? //www.afterroberto.com/%e8%82%9d%e9%85%b5%e7%b4%a0%e4%b8%8a%e5%8d%87-%e6%98%af%e8%86%bd%e7%9f%b3-%e8%86%bd%e7%ae%a1%e7%82%8e-%e8%82%9d%e7%82%8e-%e8%84%82%e8%82%aa%e8%82%9d%e4%bd%9c%e6%80%aa/ Wed, 13 Mar 2024 07:50: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480

【明報專訊】中年女士王小姐(化名)因為有大腸癌家族病史,查詢有關大腸鏡檢查的資訊。然而,我看了她最近驗身報告,發現她的肝酵素上升,肝功能可能受損,遂建議她先做關於肝的檢查。[編按:檢查顯示王小姐不是患上病毒性肝炎或明顯的脂肪肝,超聲波報告顯示她只有一粒微小膽石,但並非肝酵素上升的原因,於是進行第二輪抽血檢查,結果顯示可能患上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肝酵素上升 膽管炎作怪 肝炎脂肪肝症狀未必明顯

慢性肝病未必有腹痛、發燒等明顯病徵,患者有可能只感到疲倦及食慾不振,所以有不少患者是在驗身或其他原因抽血時才發現自己患上肝病。但是肝臟疾病的嚴重度不容忽視,若患者缺乏適當治療及跟進,或會導致肝硬化及肝衰竭,因此必須找出原因及對症下藥。

在診斷過程當中,要排除各種常見肝病元兇,包括慢性乙型肝炎、脂肪肝、由藥物或酗酒引致的肝損傷等,亦要排除膽管及膽囊疾病。我為王小姐安排了抽血檢查、肝膽超聲波及肝纖掃描檢查。

令人意外的是,檢查報告顯示王小姐並沒有患上病毒性肝炎或明顯的脂肪肝,亦沒有服用高危藥物或酗酒習慣,超聲波報告顯示她只有一粒微小膽石,並不能解釋肝酵素上升的狀况。於是我替王小姐作了第二輪抽血檢查,結果發現她有一些較為罕見的抗體,顯示可能患上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中)肝功能指數


肝酵素上升  是膽石、膽管炎、肝炎、脂肪肝作怪?
慢性肝病患者未必有腹痛、發燒等明顯病徵,可能只感到疲倦及食慾不振。(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iya227@iStockphoto)


相關閲讀: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膽管炎:膽汁積聚肝致纖維化 或與免疫系統有關

原發性膽汁性膽管炎並不常見,大部分患者為女性,當患者的膽管受破壞時,膽汁在肝臟積聚,導致肝功能受損及肝纖維化。這種疾病至今病因仍然不明,可能與免疫系統問題有關。

最後,王小姐服用了針對該疾病的藥物——熊去氧膽酸(ursodeoxycholic acid),兩個月後覆診時,肝功能有顯著改善。

文:余霆鋒(東華三院副顧問醫生(內視鏡)、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醫學滿東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患膽石、酗酒人士注意:上腹突劇痛、作嘔發燒或胰腺炎徵狀 小心併發症(醫路同行) //www.afterroberto.com/%e6%82%a3%e8%86%bd%e7%9f%b3%e9%85%97%e9%85%92%e4%ba%ba%e5%a3%ab%e6%b3%a8%e6%84%8f%e4%b8%8a%e8%85%b9%e7%aa%81%e5%8a%87%e7%97%9b%e4%bd%9c%e5%98%94%e7%99%bc%e7%87%92%e6%88%96%e8%83%b0%e8%85%ba%e7%82%8e/ Mon, 17 Apr 2023 04:38: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055 患膽石、酗酒人士注意:上腹突劇痛、作嘔發燒或胰腺炎徵狀 小心併發症(醫路同行)

【明報專訊】如果你患有膽石,或者有喝酒習慣,一天忽然上腹部劇痛,可能是胰腺炎徵狀。患上胰腺炎,大部分時間只是輕微發病,稍作休息後通常會自行痊癒;但約有10%病人會患上嚴重胰腺炎,有可能出現併發症,對生命構成威脅。(編者按:胰腺炎的徵狀還包括作嘔作悶和發燒,嚴重可能引致血壓低及呼吸困難。輕微發炎或病情嚴重者,有哪些治療方法呢?)

生膽石酗酒可引致胰腺炎 徵狀:上腹突劇痛、作嘔發燒

胰腺炎通常由膽石或酗酒引致,另外,膽固醇過高或鈣質過高也可以是成因之一。徵狀包括上腹部劇痛、作嘔作悶和發燒,嚴重可能引致血壓低及呼吸困難,病人甚至可能需要入深切治療部,利用機器輔助以維持器官運作。

胰腺炎之所以有可能致命,通常是因為出現併發症,包括胰腺積液、胰腺壞死、血管栓塞和腸道阻塞;長遠亦可演變成慢性胰腺炎,影響胰腺功能(包括消化代謝、製造胰島素等),增加患糖尿病風險。


相關閲讀:胃痛?膽石?心臟病?拆解上腹痛5大成因及徵狀


輕微發炎 可禁食、靜脈輸液

患上胰腺炎,如果病人只是輕微發炎,醫生通常會安排保守治療,包括暫時禁食、靜脈輸液及緊密觀察。病情嚴重者,可能需要進入深切治療部。如果出現胰腺積液或胰腺壞死的併發症,有可能需要接受體內或體外引流,甚至做緊急手術。


相關閲讀:血管炎種類多、徵狀多變難察覺 注意四警號:皮疹、發燒、關節痛、疲倦 宜及早求醫


微創切膽囊防復發

如果你本身有膽石,又患過胰腺炎,醫生會建議將膽囊切除,防止胰腺炎復發。膽囊通常以微創方式切除,是一種最常做的外科手術,非常安全,一般需時1至2個小時完成,病人在1至2天內就可以出院。另外,如果你有經常喝酒的習慣,也需要考慮戒酒,否則可能會患上慢性胰腺炎,令胰腺功能受到嚴重影響,也可能引致長期腹痛。若你膽固醇過高,也需要用藥物好好控制膽固醇水平。

文:張源斌(香港中文大學外科學系上消化道及代謝外科教授)

]]>
胃痛?膽石?心臟病?拆解上腹痛5大成因及徵狀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7%97%9b-%e8%86%bd%e7%9f%b3-%e5%bf%83%e8%87%9f%e7%97%85-%e6%8b%86%e8%a7%a3%e4%b8%8a%e8%85%b9%e7%97%9b5%e5%a4%a7%e6%88%90%e5%9b%a0%e5%8f%8a%e5%be%b5%e7%8b%80/ Thu, 12 Aug 2021 09:14:1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812 突然上腹痛,不少人都會立即聯想是胃痛所致,但原來生膽石、膽囊炎、肝炎,甚至是心臟病也可以引致上腹痛。有急症科專科醫生指出,5大成因可以導致上腹痛,因此千萬不要視上腹痛為小事,當痛楚持續時應盡快求醫,查找痛楚根源,對症下藥。

原來胃痛、生膽石、膽囊炎、肝炎,甚至是心臟病都可以引致上腹痛。
原來胃痛、生膽石、膽囊炎、肝炎,甚至是心臟病都可以引致上腹痛。

 

上腹痛非小事 成因一:胃酸倒流致胃痛

betway体彩 急症科專科梁杰仁醫生指出,上腹痛最常見的原因是由胃部疾病引起,特別是香港人工作壓力大、三餐不定時、進食過速或過量,加上晚餐後短時間便睡覺,容易引起胃酸倒流,病人會感到「火燒心」、胃脹和胃痛等徵狀。

若病人持續胃痛,醫生可透過照胃鏡檢查胃部有否發炎、出血,甚至已演變成胃潰瘍的情況。一旦確認胃痛是因胃酸倒流而引起,病徵較輕微的患者,在排除癌症及其他原因後,醫生一般會處方中和胃酸劑及抑制胃酸分泌藥;若病人有胃潰瘍情況,醫生則會處方「質子泵抑制劑」,希望更有效地抑壓胃酸。

 

相關文章:胃炎?胃潰瘍?胃痛發作時間 揭成因端倪

 

成因二:生膽石或膽囊炎 多於進食後右上腹痛

膽囊位於肝臟的下方,作用是儲蓄及分泌由肝臟製造的膽汁,幫助消化脂肪及酒精。梁醫生表示,當過度進食油膩的食物,膽固醇、脂肪等便有機會積聚形成結石,患者痛楚位置通常位於右上腹,多數於進食後2至3小時發生。膽石可能會阻塞膽管導致發炎,引致持續劇痛、發燒和出現黃疸徵狀,例如眼白變黃等。

如果膽管阻塞引起膽囊炎,其體積會比原本增大兩至三倍。目前膽囊切除術是最直接而且最有效的治療方法,手術後患者消化脂肪的功能會減弱,因此應避免過量進食油膩的食物。

 

成因三:肝炎病發 右上腹感痛楚

本港約十分一人口為乙型肝炎帶病毒者,傳播途徑多為母嬰傳播。梁醫生表示,乙型肝炎病毒會潛伏於身體多年,直至30至40歲時才有機會病發。肝炎病發時,痛楚通常於右上腹位置,由於它是慢性病,痛楚程度會比生膽石或膽囊炎的痛楚為低。若患者確診為乙型肝炎或其他肝炎,一般醫生會處方抗病毒藥物,抑制肝炎病發。

 

相關文章: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成因四:心臟病或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發作 胸口近左邊感被重物壓

由於心臟和胃部的位置相近,心臟病或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發作時都有機會引致上腹痛,痛楚會於胸口近左邊位置,患者會有被重物壓着的感覺,需要進行心電圖檢查才能確定痛楚是否源於心臟病。

梁醫生提醒,多做運動和健康飲食有助減少心臟病的風險,若運動後覺得心臟不適、氣促、出冷汗等,建議進行詳細檢查找出原因。

 

成因五:大動脈撕裂致上腹痛 黃金治療3小時

大動脈由心臟延至胸腔、上腹、下腹,負責供血至全身。當年紀大和長期高血壓時,動脈會退化、變得腫脹,直到血管腫脹至不能承受壓力時,就會撕裂及流血不止。大動脈撕裂亦會引致上腹痛,黃金治療時間只有30分鐘至3小時,如未有接受適切治療有機會致命。

]]>
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f%bc%9a%e5%b0%8f%e5%bf%83%e8%86%bd%e7%9f%b3%e3%80%8c%e5%81%87%e6%89%ae%e3%80%8d%e6%b6%88%e5%8c%96%e4%b8%8d%e8%89%af/ Wed, 29 Jan 2020 07:10:5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704
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膽結石,就是在膽囊內形成的結石,成因主要是膽囊功能失調或不良飲食習慣,令膽汁內的物質積聚,形成結石。膽結石一般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和兩者混合體。女性、糖尿病肥胖、中年、多次生育、有家族病史、肝病患者、正服用避孕藥等人士都較容易患有膽結石,需特別留意。

 

吃肥膩食物 右上腹不適

近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明顯病徵,小部分人在進食肥膩食物後右上腹不適,疼痛可反射到後背。正因膽結石病徵並不明顯,所以經常被誤以為消化不良,容易與胃炎胃潰瘍混淆。要知道膽囊有無結石,一般要透過超聲波掃描確認。不少患者經檢查確診後,第一時間會問醫生:「膽囊內有多少粒結石?」其實超聲波掃描只能看到膽石的陰影,不能確切知道膽石數目。另外,醫生通常建議患者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的可能。

 

微創切除膽囊 可翌日出院

通常患者第二個提問的就是治療。若膽結石未引致任何病徵,醫生一般會建議先監察病情;如膽石已引致徵狀,或曾因此出現併發症,則建議盡早做手術。當有黃疸、發燒或持續疼痛等徵狀,可能是發炎或併發症警號,需要立即治療。如果患者本身有瓷膽囊(porcelain gallbladder)、糖尿病或曾患傷寒,儘管徵狀並未出現,亦會建議盡早治理。

治療膽結石最有效方法是手術切除膽囊。現時,膽囊切除一般使用微創腹腔鏡,外科醫生會在病人腹壁上開3、4個切口,讓儀器通過切口進入腹腔,切除膽囊。手術一般在1小時左右完成,如無併發症,翌日便能出院。以往亦有發展以「微創單孔技術」做手術,過程需要在病人肚臍處開一個較大切口,便將鏡頭及儀器放入腹腔。單孔技術適用於沒有炎症的個案,並需用上專用鏡頭及儀器。雖然單孔技術能減少切口數目,但切口相對較大,術後痛楚也較明顯。另要留意,若患者膽囊本身較細(俗稱「斗零膽」)、膽囊壁黏連嚴重,便可能要採用傳統開放式手術。

 

術後無阻分泌膽汁 初期或腹瀉

不少患者關心切除膽囊後會因缺乏膽汁,不能進食油膩食物。其實膽汁並非由膽囊分泌,而是肝臟細胞;膽囊主要用來儲起及濃縮膽汁,方便進食時將膽汁釋出腸道,消化脂肪。即使切除膽囊也不會影響膽汁分泌,只是初期可能會因膽鹽吸收轉變而引致腹瀉。

術後部分患者可能有膽囊切除後綜合症,進食肥膩食物後腹瀉。腹瀉次數因人而異,由一兩次到五六次不等,部分受腹瀉困擾的患者,可透過藥物促進脂肪吸收。當身體適應習慣後,此類病徵一般會逐漸消失。

 

文:馮定邦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外科專科醫生)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0):愛上你的膽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90%ef%bc%89%ef%bc%9a%e6%84%9b%e4%b8%8a%e4%bd%a0%e7%9a%84%e8%86%bd/ Mon, 21 Jan 2019 09:04: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580 【明報專訊】上星期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拿着一份驗身報告來問我的意見。這位女士除了膽固醇和血壓輕微高了一點以外,身體一直非常健康。但驗身報告中還有一份超聲波檢查,報告中指出這位女士有幾粒膽石。

膽囊癌,膽囊切除手術,膽囊,膽囊發炎,驗身,膽石,陳家亮,院長醫生周記,吾生有杏,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

這位女士從來沒有膽痛的徵狀,只是偶然有輕微的胃氣脹。最重要的是,她從來沒有急性膽囊發炎的病史,也未曾因腹部脹痛而影響日常生活。

「未雨綢繆」割膽囊?

最令她困惑的是,她的醫生竟然建議她做膽囊切除手術。該醫生的解釋是,急性膽囊發炎是極之危險,甚至可以致命,所以應該「未雨綢繆」,趁還未出現嚴重情况便應預先處理;反正膽囊切除手術既簡單且風險低。

我聽到這番對話之後也感到非常詫異。當然我不能排除這位女士誤解或錯誤引述醫生的原意。但在完全沒徵狀或其他風險因素的情况下,單純因着「未雨綢繆」的緣故而去切除膽囊,在現今醫學上並不成立。

大家要明白,沒徵狀的膽石是十分常見。為什麼醫生一般不會建議做手術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膽囊並不是一個多餘、沒用途的器官。膽囊的作用是儲存膽汁,而膽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元素。切除膽囊後最常見的情况是腹瀉,尤其是吃過肥膩的食物。再加上任何手術都有其本身的風險,我們必須衡量手術的益處是否遠超過它的風險。

假若你沒有經常受膽痛困擾,以往沒有患過急性膽囊發炎,超聲波沒有發現高風險的情况,例如慢性膽囊發炎、巨型膽石(三厘米或以上)或膽囊鈣化等情况,你將來出現急性膽囊發炎、其他併發症或膽囊癌的風險是非常之低的。

另外,我也曾聽聞近年在外地有一些十分具「創意」的膽囊手術。這種新的手術,就是把膽囊壁割開,取走裏面的膽石之後再把膽囊縫合。他們的主張是這種手術可以為病人保留器官。

對這種「新穎」及「別具創意」的手術,我總是感到有點兒難以理解。如果一個病人曾患上膽囊發炎,其膽囊已失去功能,保存膽囊只會增加將來膽囊發炎復發的風險。對於一個已失去功能的膽囊,理應將它切除,把病灶移走,避免將來出現更多發病的風險。相反,如果只是偶然發現一些沒有徵狀的膽石,這些病人根本不需接受任何手術。現今沒有醫學證據顯示取出膽石有任何明確益處。

無可否認,醫學知識日新月異,今天不可能或不應該做的事情,明天整個概念可能已被顛覆。但在尚未有足夠數據及醫學驗證之前,醫生應以怎樣的態度去照顧我們的病人呢?

究竟醫人還是醫病?

我們經常問:「醫生究竟是醫人還是醫病?」今時今日最令人擔心的是,個別行醫者只專注處埋一堆化驗數字或影像。有些所謂「不正常」的化驗報告或影像,往往根本連疾病也扯不上關係。我們作為醫生的要好好思考,今天我們究竟在醫什麼?

醫患關係永遠是不對等的。因為病人及其家屬完全信任和依賴醫生的專業判斷和道德操守,我們行醫的理應時時刻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將心比心,把病人的福祉凌駕於自己之上。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健康減肥】減肥過急 招來痛風膽石 //www.afterroberto.com/%e6%b8%9b%e8%82%a5%e9%81%8e%e6%80%a5-%e6%8b%9b%e4%be%86%e7%97%9b%e9%a2%a8%e8%86%bd%e7%9f%b3/ Mon, 04 Jun 2018 06:45: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3608 連續十多日酷熱警告,大家出街都想穿得清涼一點。不過,冬季儲下來的脂肪仍然黏在身上,唯有加強運動、節食,甚至服用減肥藥物,招數盡出,為求極速減肥。

然而,減肥過急,磅數跌得太快,會引發痛風及膽石。減肥過急為何會引發痛風及膽石?

何謂「減得過急」?註冊營養師詹兆洲指出,「急速減肥的方法,大多離不開是大幅減少進食碳水化合物、油分或肉類」。禁食的副作用,除了令人經常感到疲倦,導致營養不均衡,也增加痛風及膽石風險。

■痛風

節食增腎臟負荷 減慢尿酸排走

先講痛風。痛風被稱為「富貴病」,成因是患者新陳代謝失常,同時食大量高嘌呤(Purine)食物如內臟及海產類,加上多飲酒及少飲水等不良飲食習慣,令體內積聚的尿酸太多。當尿酸結晶積聚在關節內,便有可能引起發炎及痛楚。減肥過急,觸發下列情况,導致痛風。

˙燃脂製造酮

節食令身體缺乏碳水化合物,身體轉向燃燒脂肪。詹兆洲表示,燃燒過程中會製造一種稱為「酮」的物質,需由腎臟排走,增加腎臟工作量,亦減慢排走尿酸。同時間,少吃碳水化合物,自然會吃多肉類或海鮮,增加嘌呤的吸收量,也增加尿酸積聚的風險。

˙分解肌肉代謝乳酸

節食令熱量減少,體內蛋白質或碳水化合物不足時,誘發身體消耗肌肉來提供蛋白質,供細胞使用;以及將蛋白質轉化為碳水化合物,供腦及神經系統使用。詹兆洲表示,分解肌肉時,身體代謝乳酸,需由腎臟排走,此舉增加腎臟負荷,同時減慢排走尿酸,增加尿酸積聚的風險。

˙關節積聚尿酸結晶

初期痛風患者,體內尿酸過高,關節積聚結晶,但未必嚴重至引發痛風;風濕科專科醫生余嘉龍說,如患者開始做運動,結晶有可能令關節受損,同時會掉落刺激免疫系統引起發炎。

病情未穩跑步 結晶脫落致發炎

余嘉龍說,有一名40多歲男士,身形肥胖,喜好肉類及高脂食物,但健康良好。因父親有痛風症,擔心自己過胖會引發疾病,積極減肥,但大腳趾及腳踭隨即出現痛楚,發作次數愈來愈頻密,一個月發作兩次,求醫後確診痛風。「這個病人減肥是好事,但減得太快,加速痛風的出現;如果循序漸進,減少身體尿酸的積聚,結晶有可能慢慢融解,不會病發。」

痛風療程分兩個階段,余嘉龍說第一階段主要是用藥解決炎症,第二階段是服藥降低血液內尿酸的濃度,把結晶融解及排出。融晶過程一般需時兩年,病情嚴重者,療程更長。不少患者在確診後,會自動自覺減肥,希望改善健康,但余強調,治療初期在病情未穩時心急減肥,可能弄巧反拙。

減肥驟聽充滿危機,但余嘉龍強調痛風患者只要循序漸進,減肥仍然是利多於弊。「痛風患者需要減肥,有外國研究指出每減10磅,可減低四成痛風發作的風險;另外,痛風患者很多時伴隨脂肪肝或高膽固醇,增加心臟病及中風風險,減肥同時改善這些風險,一舉數得。」

他建議病人在治療第2階段第3至6個月期間,病情穩定後開始減肥。「減肥應循序漸進,一星期減一磅左右;痛風病情未穩定時,避免做衝擊較高的運動如打羽球及跑步,令關節上的結晶脫落導致發炎,建議做衝擊較低的運動,如游泳及踏單車。」痛風與遺傳有關,但余嘉龍指出,透過良好飲食和運動習慣,有助控制病情。

多飲水少飲酒 加速尿酸排走

詹兆洲補充,痛風患者減肥不可過急,其間更一定要有足夠水分,以及多食蔬菜及高纖食物,可多吃車厘子,有助排走尿酸。亦有研究指出多飲牛奶的人,患痛風的風險相對較低。

另外,痛風患者要注意進食肉類及海鮮的分量,避免攝取高嘌呤食物。2014年美國有研究指出,豆類及菇菌類中的植物性嘌呤,與痛風發作無大關係;痛風患者可把豆類及菇菌類列入每日所需蔬菜分量。同時要多飲水少飲酒,加速尿酸排走。

■膽石

一下子減高脂食物 膽汁用剩「結石」

至於膽石,詹兆洲解釋,如本身飲食習慣偏向高脂高油,身體會製造較多的膽汁,幫助分解脂肪;若突然大幅減少油脂食物,身體未能一下子調適,繼續製造大量膽汁,積存在膽囊內,變得濃稠,膽鹽慢慢積聚,導致膽結石。

有一名30多歲男子,體重達200多磅,因有三高而決心減肥,一下子戒掉他喜歡的高脂食物如煎炸食物、肥叉燒及雞皮等,更積極做運動,一星期減去10至12磅,4至5個月後減了近50磅。但他後來因腹痛看醫生,確診有膽石,相信與減肥過急有關。

針對這名患者,要為他調節飲食,適量加入健康油分如牛油果、果仁及油分重的魚類等,放緩減肥速度。「營養師為病人控制飲食時,不會一下子踢走高脂食物,會先把每日熱量減200至300千卡,持續兩三星期後,才進一步減食量。」

每周減逾3.3磅 增中招風險

2016年歐洲肝臟研究協會的一項統計顯示,每星期減肥多於1.5公斤(約3.3磅),增加患上膽石的風險。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李明佳表示,「有一名30多歲女病人為瘦身,4個月內藉節食及運動,將體重由160多磅減至110磅,但之後因右腹痛楚求醫,診斷出膽石」。治療膽石主要靠切除膽囊手術,術後部分病人初期可能感到腹部有些不適。而切除膽囊後,膽汁不夠,影響脂肪消化,大便有些爛,尤其是進食高脂食物後。他建議大家日常多做運動,少吃高脂肪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含維他命C的食物及進食魚油,均有助預防膽石。

文、圖:許朝茵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c40b3058fc5a1e21953e722301d9044a.jpg循序漸進——維持健康身段,要循序漸進地減肥,否則有損健康,弄巧成拙。(圖:JustinRWard@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本版提及疾病無關);//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c40b4510fc643f889cc1c2bc61821792.jpg詹兆洲(許朝茵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c40b5feaf6d9937940f86a90daaa1d69.jpg余嘉龍(許朝茵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c40b7c4bf1b1c085257461abd49877fd.jpg嚴選運動——痛風患者在病情未穩定時,避免做跑步等衝擊較高的運動,否則隨時復發。(圖:ThamKC@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c40b8e3efd81594c9fd2f1ebc8cfa8f8.jpg李明佳(許朝茵攝);//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6/c40ba619e415a6f2c68f222bb933d9c7.jpg突滴油不沾——若飲食習慣突然改變,由高脂變成滴油不沾,增加患膽石風險。(圖:chameleonseye@iStockphot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