膽囊切除手術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30 Jan 2020 05:00:3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膽囊切除手術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7%af%e5%90%8c%e8%a1%8c%ef%bc%9a%e5%b0%8f%e5%bf%83%e8%86%bd%e7%9f%b3%e3%80%8c%e5%81%87%e6%89%ae%e3%80%8d%e6%b6%88%e5%8c%96%e4%b8%8d%e8%89%af/ Wed, 29 Jan 2020 07:10:5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3704 醫路同行:小心膽石「假扮」消化不良
(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膽結石,就是在膽囊內形成的結石,成因主要是膽囊功能失調或不良飲食習慣,令膽汁內的物質積聚,形成結石。膽結石一般分為膽固醇結石、膽色素結石和兩者混合體。女性、糖尿病肥胖、中年、多次生育、有家族病史、肝病患者、正服用避孕藥等人士都較容易患有膽結石,需特別留意。

 

吃肥膩食物 右上腹不適

近八成膽結石患者沒有明顯病徵,小部分人在進食肥膩食物後右上腹不適,疼痛可反射到後背。正因膽結石病徵並不明顯,所以經常被誤以為消化不良,容易與胃炎胃潰瘍混淆。要知道膽囊有無結石,一般要透過超聲波掃描確認。不少患者經檢查確診後,第一時間會問醫生:「膽囊內有多少粒結石?」其實超聲波掃描只能看到膽石的陰影,不能確切知道膽石數目。另外,醫生通常建議患者接受上消化道內視鏡檢查,排除其他上消化道疾病的可能。

 

微創切除膽囊 可翌日出院

通常患者第二個提問的就是治療。若膽結石未引致任何病徵,醫生一般會建議先監察病情;如膽石已引致徵狀,或曾因此出現併發症,則建議盡早做手術。當有黃疸、發燒或持續疼痛等徵狀,可能是發炎或併發症警號,需要立即治療。如果患者本身有瓷膽囊(porcelain gallbladder)、糖尿病或曾患傷寒,儘管徵狀並未出現,亦會建議盡早治理。

治療膽結石最有效方法是手術切除膽囊。現時,膽囊切除一般使用微創腹腔鏡,外科醫生會在病人腹壁上開3、4個切口,讓儀器通過切口進入腹腔,切除膽囊。手術一般在1小時左右完成,如無併發症,翌日便能出院。以往亦有發展以「微創單孔技術」做手術,過程需要在病人肚臍處開一個較大切口,便將鏡頭及儀器放入腹腔。單孔技術適用於沒有炎症的個案,並需用上專用鏡頭及儀器。雖然單孔技術能減少切口數目,但切口相對較大,術後痛楚也較明顯。另要留意,若患者膽囊本身較細(俗稱「斗零膽」)、膽囊壁黏連嚴重,便可能要採用傳統開放式手術。

 

術後無阻分泌膽汁 初期或腹瀉

不少患者關心切除膽囊後會因缺乏膽汁,不能進食油膩食物。其實膽汁並非由膽囊分泌,而是肝臟細胞;膽囊主要用來儲起及濃縮膽汁,方便進食時將膽汁釋出腸道,消化脂肪。即使切除膽囊也不會影響膽汁分泌,只是初期可能會因膽鹽吸收轉變而引致腹瀉。

術後部分患者可能有膽囊切除後綜合症,進食肥膩食物後腹瀉。腹瀉次數因人而異,由一兩次到五六次不等,部分受腹瀉困擾的患者,可透過藥物促進脂肪吸收。當身體適應習慣後,此類病徵一般會逐漸消失。

 

文:馮定邦
香港中文大學醫務中心外科專科醫生)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90):愛上你的膽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90%ef%bc%89%ef%bc%9a%e6%84%9b%e4%b8%8a%e4%bd%a0%e7%9a%84%e8%86%bd/ Mon, 21 Jan 2019 09:04: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6580 【明報專訊】上星期有一位五十多歲的女士拿着一份驗身報告來問我的意見。這位女士除了膽固醇和血壓輕微高了一點以外,身體一直非常健康。但驗身報告中還有一份超聲波檢查,報告中指出這位女士有幾粒膽石。

膽囊癌,膽囊切除手術,膽囊,膽囊發炎,驗身,膽石,陳家亮,院長醫生周記,吾生有杏,
中大醫學院院長陳家亮

這位女士從來沒有膽痛的徵狀,只是偶然有輕微的胃氣脹。最重要的是,她從來沒有急性膽囊發炎的病史,也未曾因腹部脹痛而影響日常生活。

「未雨綢繆」割膽囊?

最令她困惑的是,她的醫生竟然建議她做膽囊切除手術。該醫生的解釋是,急性膽囊發炎是極之危險,甚至可以致命,所以應該「未雨綢繆」,趁還未出現嚴重情况便應預先處理;反正膽囊切除手術既簡單且風險低。

我聽到這番對話之後也感到非常詫異。當然我不能排除這位女士誤解或錯誤引述醫生的原意。但在完全沒徵狀或其他風險因素的情况下,單純因着「未雨綢繆」的緣故而去切除膽囊,在現今醫學上並不成立。

大家要明白,沒徵狀的膽石是十分常見。為什麼醫生一般不會建議做手術呢?

首先我們要知道,膽囊並不是一個多餘、沒用途的器官。膽囊的作用是儲存膽汁,而膽汁是消化脂肪的重要元素。切除膽囊後最常見的情况是腹瀉,尤其是吃過肥膩的食物。再加上任何手術都有其本身的風險,我們必須衡量手術的益處是否遠超過它的風險。

假若你沒有經常受膽痛困擾,以往沒有患過急性膽囊發炎,超聲波沒有發現高風險的情况,例如慢性膽囊發炎、巨型膽石(三厘米或以上)或膽囊鈣化等情况,你將來出現急性膽囊發炎、其他併發症或膽囊癌的風險是非常之低的。

另外,我也曾聽聞近年在外地有一些十分具「創意」的膽囊手術。這種新的手術,就是把膽囊壁割開,取走裏面的膽石之後再把膽囊縫合。他們的主張是這種手術可以為病人保留器官。

對這種「新穎」及「別具創意」的手術,我總是感到有點兒難以理解。如果一個病人曾患上膽囊發炎,其膽囊已失去功能,保存膽囊只會增加將來膽囊發炎復發的風險。對於一個已失去功能的膽囊,理應將它切除,把病灶移走,避免將來出現更多發病的風險。相反,如果只是偶然發現一些沒有徵狀的膽石,這些病人根本不需接受任何手術。現今沒有醫學證據顯示取出膽石有任何明確益處。

無可否認,醫學知識日新月異,今天不可能或不應該做的事情,明天整個概念可能已被顛覆。但在尚未有足夠數據及醫學驗證之前,醫生應以怎樣的態度去照顧我們的病人呢?

究竟醫人還是醫病?

我們經常問:「醫生究竟是醫人還是醫病?」今時今日最令人擔心的是,個別行醫者只專注處埋一堆化驗數字或影像。有些所謂「不正常」的化驗報告或影像,往往根本連疾病也扯不上關係。我們作為醫生的要好好思考,今天我們究竟在醫什麼?

醫患關係永遠是不對等的。因為病人及其家屬完全信任和依賴醫生的專業判斷和道德操守,我們行醫的理應時時刻刻把病人的利益放在首位,將心比心,把病人的福祉凌駕於自己之上。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