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03 Apr 2024 06:35:4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膝關節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膝痛避免運動減膝關節負荷?物理治療師:看「紅綠燈」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8%86%9d%e7%97%9b%e9%81%bf%e5%85%8d%e9%81%8b%e5%8b%95%e6%b8%9b%e8%86%9d%e9%97%9c%e7%af%80%e8%b2%a0%e8%8d%b7-%e7%89%a9%e7%90%86%e6%b2%bb%e7%99%82%e5%b8%ab-%e7%9c%8b%e8%ad%a6%e8%99%9f/ Wed, 03 Apr 2024 06:35:4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80

【明報專訊】退化性膝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士常見痛症。膝關節是下肢關節,膝關節炎非常影響日常生活,令生活能力下滑。膝痛患者最擔心關節退化、軟骨磨蝕、長期發炎等問題。炎症會加速軟骨退化,令關節更加變形。傳統思想建議膝痛患者減少行斜路、樓梯等對膝關節負擔較大的活動,甚至停止負重運動以延緩退化。然而,完全避免運動減少負荷,膝關節退化問題是否就迎刃而解? (編按:膝痛應否運動,可考慮「紅綠燈」警號。)

膝痛避免運動減膝關節負荷?物理治療師:看「紅綠燈」警號
膝痛時完全避免運動真的可以減少膝關節負荷,甚至解決膝關節退化問題嗎?

膝痛應否運動減膝關節負荷?物理治療師教路「紅綠燈」警號

首先要剖析為何膝關節會發炎從而退化。導致膝關節發炎原因眾多,包括肥胖,大腿或臀部肌力偏弱,下肢長期受力等,均會增加關節負荷,令炎症更嚴重。然而,停止運動會令以上問題加劇。相反,適量運動可以改善體重、增強肌力及矯正下肢受力等問題,從而減低膝關節負荷及發炎情况,甚至減慢膝關節退化速度。

話雖如此,運動亦要量力而為及循序漸進,非一下子大幅增加運動量或完全停止運動。運動與否,可考慮「紅綠燈警號」:

紅燈:運動令關節痛楚加劇,應停止運動,或減低強度與活動幅度

黃燈:關節本身有痛楚,但運動時並沒有令痛楚加劇,可繼續運動

綠燈:運動或靜止時關節均無痛楚,可繼續運動或考慮提升強度


相關閲讀:膝痛源於膝關節退化?老化、肥胖、曾骨折、韌帶受傷增風險 4招護膝運動增肌肉力量


運動增肌力 減慢關節退化

退化性膝關節炎復康運動需要包含帶氧、大腿肌力、下肢活動及平衡訓練。研究顯示循序漸進的步行及肌力訓練,可以改善患者心肺功能及力量,減低關節退化對生活的影響。

若遇到嚴重膝關節問題如關節僵硬、嚴重變形(例如嚴重O形腳),令膝關節以至腳掌都無法正常受力步行時,可考慮先接受物理治療,改善下肢軸線及受力問題,令運動時痛楚減輕,增加運動意欲及減低因發力錯誤而導致炎症及退化。


相關閲讀:肥胖幕後黑手:加工食品含乳化劑、人造色素、代糖、防腐劑破壞腸道微生態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有為膝痛或其他痛症人士開設物理治療評估服務,以及不同復康訓練班,可致電2743 1702或瀏覽bit.ly/knee-pain-ymca查詢。

文:蘇文浩(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姿治通鑑)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膝痛】膝關節卡卡聲兼活動幅度減 是膝關節炎徵狀?4點要注意(姿治通鑑) //www.afterroberto.com/%e8%86%9d%e7%97%9b%e8%86%9d%e9%97%9c%e7%af%80-%e5%8d%a1%e5%8d%a1%e8%81%b2%e5%85%bc%e6%b4%bb%e5%8b%95%e5%b9%85%e5%ba%a6%e6%b8%9b-%e6%98%af%e8%86%9d%e9%97%9c%e7%af%80%e7%82%8e%e5%be%b5%e7%8b%804/ Tue, 13 Jun 2023 05:19:1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87 【明報專訊】Eva是一名年過60歲退休人士,聽老友提及因為膝關節痛而獲醫生轉介做物理治療。一問之下,Eva發覺自己膝關節的問題與老友非常相似,例如:膝關節活動幅度減少並發出卡卡聲;早上醒來時感到膝關節僵硬,但通常30分鐘內會好轉;平日買餸後上落樓梯時膝痛會加劇等。Eva一直以為年紀大,關節退化和疼痛很正常,反正她忍痛能力很高,故未有理會,更沒想過去求醫。但老友提醒Eva,這些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徵狀,建議盡早尋求治療,免得膝關節功能盡失時後悔莫及。

膝關節炎徵狀:膝關節卡卡聲、膝痛  60歲以上長者比例  男:21.5% 女:42.8%

研究指出,60歲或以上長者患有膝關節炎的男女比例分別為21.5%和42.8%,而出現膝關節炎徵狀的男女比例分別為5.6%及15%,反映膝關節炎在長者中相當普遍。

如果發現自己跟Eva情况相似,建議盡早求醫,一旦確診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一般先用保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注射治療,或轉介至物理治療。

【膝痛】膝關節卡卡聲兼活動幅度減 是膝關節炎徵狀?4點要注意(姿治通鑑)

 膝關節炎——膝關節炎在長者中相當普遍,盡早尋求治療,免膝關節功能喪失。(設計圖片,模特兒非文中提及人物,9632290_400@iStockphoto)

理想體重減膝關節負荷

物理治療師根據患者徵狀和身體狀况制訂不同治療方案,例如:

1.熱敷/冷敷減輕膝痛:熱敷可以增加血液循環和放鬆肌肉;冷敷可以減輕炎症和減低膝關節的腫脹

2.體重管理:以低撞擊帶氧運動,如游水、踏單車來增加能量消耗,配合健康飲食達到理想體重,以減低膝關節的負荷

避免長時間站立或步行  運動療法助紓緩

3.膝關節護理:避免長時間站立或步行,避免攜帶重物,以升降機取代行樓梯等,減少對膝關節造成過大壓力

4.運動療法:透過膝關節活動訓練、下肢伸展運動及下肢肌肉強化訓練,以改善關節血液循環,防止肌肉萎縮及關節傷患進一步惡化。有研究指出膝關節炎患者參加水中運動班後,關節痛明顯減少,而膝關節屈曲角度、股四頭肌力、功能性伸取測試的成績均有提升,反映水療對膝關節炎患者有莫大幫助。

本會設有物理治療門診及水中物理治療課程,可致電2743 1702或瀏覽shorturl.at/nuBW2查詢。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王凱婷(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 物理治療師)

]]>
退化性膝關節炎三大高危因素 減重10磅膝關節退化率減50% 4招可避免 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www.afterroberto.com/%e9%80%80%e5%8c%96%e6%80%a7%e8%86%9d%e9%97%9c%e7%af%80%e7%82%8e%e4%b8%89%e5%a4%a7%e9%ab%98%e5%8d%b1%e5%9b%a0%e7%b4%a0-%e6%b8%9b%e9%87%8d10%e7%a3%85%e8%86%9d%e9%97%9c%e7%af%80%e9%80%80%e5%8c%96/ Mon, 06 Dec 2021 10:06: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404 【明報專訊】運動鞋穿得多,底部磨損,跑起步來力不從心,容易出意外。身體也是一樣,尤其是經常郁動的膝關節,因體重、傷患、不良姿勢或長期勞損,日積月累引起不同程度耗損,形成退化性膝關節炎,令患者無法正常運動,連步行亦會受限制,影響日常生活。

若止痛藥未能緩解痛楚,或膝關節開始嚴重變形或僵硬,就需考慮膝關節置換手術。全膝或半膝置換術,點揀好?

很多人以為退化性膝關節炎是年老引起的病症,其實生活習慣影響甚大。香港中文大學調查426個男士和621個女士,得出三大退化性膝關節炎高危因素:體重過重(64%)、重複搬重物(56%)、膝關節曾受傷(26%);具備以上因素,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出5至7倍。

退化性膝關節炎——過重、重複搬重物或膝關節曾受傷的人士,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5至7倍。(tofumax@iStockphoto)
退化性膝關節炎——過重、重複搬重物或膝關節曾受傷的人士,患上退化性膝關節炎風險率比正常人高5至7倍。(tofumax@iStockphoto)

 

減重10磅 膝關節退化率減50%

想避免因退化性膝關節炎影響運動甚至步行,應由日常生活着手:

1. 減重: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

2. 防傷:日常需注意保護膝關節,避免受傷,如受傷需盡快由專業人員醫治,避免長年積患

3. 注意提重:需經常搬運重物人士,膝關節負荷比一般人大,需依從職安健規例,以及強化腿部肌肉,減低耗損

4. 運動:任何人都要注重運動,適量運動可強化腿部肌肉,有效幫助膝關節紓緩負重壓力

減磅預防——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iammotos@iStockphoto)
減磅預防——減去10磅體重可減低50%膝關節退化的機率。(iammotos@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膝蓋痛|每日上落一兩層樓梯 打好膝關節根基(姿治通鑑)

 

較換全膝靈活 3日內可出院

當懷疑病人膝痛是因退化而引起,醫生一般會以X光或磁力共振了解退化情况,治療方法視乎病况而定。如退化較輕微,可利用保守治療,包括服用葡萄糖胺保健產品、藥物治療、減體重、強化及伸展物理治療或注射透明質酸等,以減輕關節疼痛及改善活動能力。當痛症持續或病况較嚴重時,需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以長遠有效地解決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分為全膝關節及半膝關節置換,前者將整個膝關節換成人工關節;後者則只置換損壞部分,保留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半月板等組織,以更換磨蝕較多的內側關節為主。無論全或半膝置換術,都需要視乎病况決定全身或半身麻醉。

 

選擇置換術,除了視乎膝關節磨蝕程度外,亦可從創口、康復期、靈活度三方面考慮:

.創口:全膝置換術傷口15至20厘米,半膝置換術傷口約10厘米

.康復期:接受全膝置換術後,一般需住院7天;半膝置換術2至3天可出院,不少患者術後翌日已可下牀嘗試活動,適合需要盡快重投日常生活之人士

.靈活度:半膝置換術保留十字韌帶、軟骨等較多自然組織,術後關節活動能力較高,無論蹲下或日常步行的姿勢亦更為順暢,當中九成能達到「忘記」有問題的關節,意味着靈活度與原本活動能力無異;而接受全膝置換術患者則只有一半能達到「忘記」情况,有兩成未感滿意。

不過,半膝置換術只能置換局部退化的膝關節,患者需要有正常功能的十字韌帶及健康組織;若病情過於嚴重,或關節有持續退化迹象,則可能需要置換全膝關節。

 

人工關節壽命可達15年

數據顯示,近年人工膝關節壽命增長,而全或半膝人工關節的壽命相若,超過90%接受半膝置換術的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長達15年;而90%全膝關節置換患者,人工膝關節壽命達20年。惟需留意全或半膝關節置換會因人工關節耗損或鬆脫,或保留的組織開始退化而需要復修。

 

相關文章:中央肥胖增糖尿病風險 營養師教你轉化白色脂肪為棕色脂肪(附減重控糖4大重點)

 

知多啲:機械臂切割關節組織 精準減翻修

接受半膝關節置換術,病人康復期較短,術後關節靈活度也較高,活動更順暢,日常步行姿勢亦比較自然。然而,半膝關節置換術因為要保留較多組織,醫生施行手術時需更加精準,無疑增加手術難度。利用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技術,令準確度、翻修率、術後痛感都有所改進。

機械臂系統引入香港逾10年,技術發展至今已相當普及。人工膝關節置換術是其中一種相當成熟的機械臂輔助手術,機械臂有助醫生於切割關節組織角度、膝蓋骨及放置人工關節時,更加精準,減低人為錯誤。

傳統手術是由醫生人手切割耗損的關節組織,再換上人工關節,過程依賴醫生的經驗和臨牀判斷。利用機械臂輔助,醫生於手術前先用3D電腦掃描患者關節,經電腦分析,具體及精確地計算出適合患者的人工關節形狀、尺寸及位置,再利用機械臂鋸掉原有關節組織。

 

術後痛感減55.4%

研究顯示,超過99%機械臂輔助關節置換手術的準確度誤差少於3%,而接受傳統手術的患者,只有75%能達到這個水平,可見機械臂的確提升手術準確度。

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並設定截骨手術安全範圍,若手術過程超出範圍,機械臂會自動停止操作,避免傷到周邊完好組織,令整個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健康的關節組織亦能保存得較好。當組織損傷較低,患者康復期亦能縮短。傳統半膝置換術後住院時間約3日,5年內翻修率為7%;而機械臂置換手術因精準度高,出院時間可少於3日,5年內翻修率下降至3%。又因手術準確度提升,延長了人工膝關節壽命,由15年增加至更長時間。

另外,美國研究數據指出,患者於手術後8星期內的痛感,機械臂置換手術比傳統手術減低了55.4%。新技術減低術後痛楚和創傷,部分病人可考慮兩邊膝蓋同時更換人工關節,節省住院、康復及手術時間。

預先計算——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截骨手術安全範圍,避免傷及周邊完好組織,令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作者提供)
預先計算——手術前,機械臂系統預先計算截骨手術安全範圍,避免傷及周邊完好組織,令手術準確度大大提升。(作者提供)

 

文:李崇義(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痛症】足底筋膜炎、膝關節炎、腰背痛?解放高跟鞋束縛 4招紓緩不適減痛症(姿治通鑑)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7%97%87-%e8%b6%b3%e5%ba%95%e7%ad%8b%e8%86%9c%e7%82%8e-%e8%86%9d%e9%97%9c%e7%af%80%e7%82%8e-%e8%85%b0%e8%83%8c%e7%97%9b-%e8%a7%a3%e6%94%be%e9%ab%98%e8%b7%9f%e9%9e%8b%e6%9d%9f%e7%b8%9b-4/ Wed, 18 Aug 2021 08:11: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3894 【明報專訊】為了衣著搭配或工作需要,有些場合少不免要穿高跟鞋。然而美麗背後,不少人因為長期穿高跟鞋而承受不同程度足部痛楚。到底長期穿高跟鞋會帶來什麼健康問題?又有什麼方法紓緩?

 

前足承受大部分體重致變形

當長期穿著高跟鞋,身體重心向前傾,前足會承受身體大部分重量。曾有研究指出,鞋踭愈高對腳前掌的壓力愈大。穿上1吋高跟鞋,22%體重將壓向腳前掌;穿2吋及3吋高跟鞋時,腳前掌分別需承受57%及76%自身體重,腳前掌承受太大壓力,長遠會導致足部問題,如大腳趾外翻、趾間神經炎,加劇足部疼痛,影響步行及站立。嚴重情况下,甚至會出現關節炎或神經萎縮,需要外科手術解決。

後患無窮——穿上高跟鞋,腳前掌受壓,長遠會導致大腳趾外翻、趾間神經炎,引起足部疼痛,影響步行及站立。(AntonioGuillem@iStockphoto)
後患無窮——穿上高跟鞋,腳前掌受壓,長遠會導致大腳趾外翻、趾間神經炎,引起足部疼痛,影響步行及站立。(AntonioGuillem@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筋膜炎|練臀部小腿肌肉 踢走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 站立行走劇痛

長期穿著高跟鞋會增加足底筋膜的拉扯壓力。足底筋膜是位於腳掌蹠骨與跟骨之間一片扇形筋膜組織,平常行走時,這片組織承受體重使蹠骨與跟骨分離的拉力;當長時間足底筋膜壓力過大時,就會出現足底筋膜炎徵狀,如足跟刺痛,長時間站立和行走會加劇痛楚等情况。

 

膝關節炎 腰背痛

穿著高跟鞋除了影響足部問題,亦會影響身體其他關節。穿高跟鞋時,腳跟被撐起,小腿後側肌肉(腓腸肌)長期處於收縮狀態。久而久之,足踝關節活動幅度下降,而向足背方向的屈曲會受到更大限制。身體為了維持平衡,其他關節會作出不自然的調節,例如加重膝關節負荷,引發膝關節炎和關節僵硬疼痛腫脹等問題。髖屈肌亦會變得繃緊,導致盆骨前傾,造成腰椎受力不平均,增加腰背痛風險。

 

相關文章:膝蓋痛|每日上落一兩層樓梯 打好膝關節根基(姿治通鑑)

 

在無法避免要穿高跟鞋時,以下方法可以減少不適和痛症:

1. 為高跟鞋配置軟鞋墊,協助分散足部壓力

2. 避免長期穿著高跟鞋站立和走路

3. 選擇較寬和深的鞋頭,最好能讓腳趾有足夠位置自由彎曲和活動

4. 常做小腿肌肉(腓腸肌)拉筋動作,紓緩肌肉繃緊

雖然在某些場合免不了穿高跟鞋,但為了健康,最好還是減少穿著時間,在公餘和非必要時間穿回平底鞋,讓身體和足部得到足夠休息。

 

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設有物理治療及痛症評估服務,查詢:2783 3616。

文:謝樂容(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物理治療實習生)

]]>
【健康減肥】想踢走冬日肥肉?營養師教授五招飲食祕決 令你越食越輕 //www.afterroberto.com/%e7%87%9f%e9%a4%8a%e5%b8%ab%e6%95%99%e6%8e%88%e4%ba%94%e6%8b%9b%e9%a3%b2%e9%a3%9f%e7%a5%95%e6%b1%ba/ Mon, 18 Mar 2019 09:00: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7623 【明報專訊】冬天快閃而過,但積存抗寒保暖的脂肪健在,身體細胞對體重會有記憶。體重增加,如能在短時間平衡熱量攝取與消耗,身體會自我調整新陳代謝以維持一個特定體重(Set point)。所以,要把握時間踢走冬日帶來的脂肪。

 

減肥,脂肪,膝關節炎,痛風症,糖尿病,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營養,
(RyanKing999、資料圖片)

 

提起減肥收身,很多人認為一定要吃得「勁少、勁清」。事實是吃得少,令新陳代謝減慢,不但減重效果變慢,體重亦容易反彈。要清楚明白減重原理,才可以事半功倍。

脂肪囤積,會增加患慢性病風險,導致膝關節炎、痛風症(尿酸代謝失調)、糖尿病、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和癌症等的纏身。

 

每餐稍減五穀類分量

要平衡熱量攝取與消耗,首先要認識自己每天的營養需要。一般成年人每天要進食五穀類、蔬菜類、水果類、奶品或高鈣食品類,加上足夠的水分及小量調味品。五穀類主要提供能量,對保持身體運作、日常活動及工作都十分重要,不可缺少。若希望減少熱量吸收以達至體重控制效果,建議可每餐稍為減少進食五穀類分量,例如每餐食2碗減至1碗半,或1碗減至大半碗;而且可以選用較低脂肪及飽肚的選擇,例如以白米飯或燕麥飯代替炒飯、湯粉麵代替炒粉麵。

 

先吃蔬菜增飽肚感

蔬菜類方面,主要提供纖維及礦物質,加上蔬菜屬較低熱量及飽肚的食物,收身人士建議可以增加分量,每餐進食包含蔬菜的菜式,或添加1碟焯菜;如想減重效果更理想,先進食蔬菜才食五穀類及肉類食物,既可增加飽肚感,亦減低過量進食高熱量食物的風險。但要留意不要選擇太肥膩的烹調方法,焯菜或上湯浸菜的熱量都較炒菜低,是上佳之選。

水果類能提供維他命、抗氧化物質、纖維及礦物質,亦提供葡萄糖及果糖。雖然熱量較蔬菜稍高,但維他命及抗氧化物質在保持身體機能及健康上都極為重要,而香港人的蔬果攝取量普遍不足夠,建議用水果或果乾(不添加糖)代替較高熱量的零食,例如香蕉或柑代替餅乾或蛋糕;杏甫乾或提子乾代替糖果或朱古力。

有吃零食習慣的人,可於正餐前進食1份水果(約拳頭大小)或果乾(1滿湯匙),亦有助減低正餐五穀類的進食分量。至於果汁,由於糖分高、纖維低,不建議飲用。

 

蛋白質不足可致肌肉流失

肉類或蛋白質食物方面,主要提供蛋白質修補身體損傷及補充日常流失的蛋白質,例如頭髮、皮膚和指甲等。攝取過量會增加身體負荷,但不足會使肌肉流失,令人疲倦,亦會減低抵抗力,影響健康。因此就算收身人士亦建議要進食足夠及高質素的蛋白質食物,每天可進食5至8份,每1份是1滿湯匙,包括豬、牛、雞、魚、海鮮、蛋類和豆腐(1/3磚等於1份)。

另外,可多選用較低脂肪的部位,例如脢頭豬肉、去肥去骨豬扒、牛?、牛柳、西冷牛扒、去皮雞腿肉;至於海鮮、蛋類及豆腐的熱量普遍較肉類低,可以多選;但要避免肥膩的烹調方法及汁料,例如炸、煎、椰汁、葡汁、白汁和腩汁等;最好選用較健康的製法及汁料,例如焗、浸、鹵水、快炒、燜、茄汁、洋葱汁等,而汁料與飯類分開擺放,亦可減少「撈汁」而攝取額外的熱量及鹽分。

 

減肥,脂肪,膝關節炎,痛風症,糖尿病,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營養,
運動收身——想做運動收身,要吸收足夠的鈣質才能令肌肉正常運作,提升運動表現。(Maridav@iStockphoto)

 

補鈣提升運動表現

奶品類及高鈣食物為身體提供鈣質,足夠的鈣質可以使身體肌肉正常運作,減少疲倦,亦可以為收身運動作準備,提升運動表現,加速收身效果。建議選用低熱量飲品或食物,例如脫脂奶、低脂乳酪、加鈣豆奶和板豆腐等。如沒有進食奶品類及高鈣食物的習慣,可嘗試把這類食物包括在早餐、正餐或作為健康小食之內,每天可以進食1至2次, 每次1杯即可。

 

喝水促進腸道蠕動

另外,足夠的水分配合豐富纖維可使食物在腸胃內膨脹,增加飽肚感,亦會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排清腸內糞便,有助收身。建議每天可喝6至8杯水或飲品(包括湯),但要留意盡量不要飲用高熱量的飲品,例如添加糖和奶的咖啡、奶茶、三合一即冲飲品、汽水、果汁飲品或鮮果汁;選用無糖綠茶、無糖烏龍茶、無糖花旗參等較為理想。

 

以上飲食建議需配合每星期最少3次,每次最少30分鐘的帶氧運動(可持續做的運動),例如慢跑、踏單車或游泳等,定必可盡快踢走腩肉,成功收身。

 

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推動健康飲食

查詢:2831 3253

文:蘇永源(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營養師)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