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態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1 Sep 2023 09:43:1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腸道微生態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86%a0%e7%96%ab%e8%8b%97-%e5%a2%9e%e5%bc%b7%e7%96%ab%e8%8b%97%e6%88%90%e6%95%88-%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131/ Mon, 04 Jan 2021 05:06: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96 【明報專訊】新冠疫苗成為每日新聞及茶餘飯後的重點話題,例如疫苗究竟效用多少?哪一個生產商較可信?副作用出現的機率有多大?縱是安全有效的疫苗,也並不是對每個人的成效都一樣。其實許多研究已經指出,多種因素包括年紀、性別、疾病、遺傳、嬰兒成長環境、運動、吸煙、腸道微生態等,都直接影響多種疫苗的成效。而比較容易改善的,就是一些後天及人為的因素。

新冠疫苗丨增強疫苗成效(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 131)

 

運動提升疫苗對製造抗體反應

以往我曾提及餵哺母乳的益處,多項研究發現,母乳比奶粉更有效提升嬰兒接種不同疫苗後的抗體反應。社會應該提供更多空間及合適環境,鼓勵婦女多用母乳餵哺嬰兒。

研究亦指出運動可提升疫苗對製造抗體的反應,而運動的成效對於年長人士更為明顯。一項研究發現60歲以上的人,每星期3次、每次20分鐘帶氧運動,可提升流感疫苗的效力。相反,吸煙卻減低多種疫苗刺激身體製造抗體的能力。

在眾多可以改變的因素中,腸道微生態對疫苗成效的研究算是最多的。不是所有益生菌都可以提升免疫力,多項研究指出Bifidobacteria、Lachnospiraceae及Ruminococcaceae能夠提升身體對多種疫苗的免疫系統反應。

 

改善失衡腸道微生態

這是否代表服用以上的益生菌便可以提升我們的免疫力?不是這麼簡單的。第一、Bifidobacteria、Lachnospiraceae及Ruminococcaceae代表3個不同家族的細菌,其中只有某些家族成員才能提升我們的免疫力;第二、不同種族及地區的人所缺乏的益生菌都不一樣,中大醫學院的腸道微生態科研團隊發現,華人普遍缺乏Bifidobacteria當中某些對免疫力相關的重要家族成員,而這些有用的Bifidobacteria成員組合並不常見,因為它們需要複雜的科技及其他因素配合才能成功製造。

要提升對新冠病毒的抵禦能力,我們便要作出更好的準備。我鼓勵餵哺母乳保護我們的下一代。此外,避免吸煙及經常運動可以增加對接種疫苗後身體製造抗體的反應。對於大眾市民,我相信改善失衡的腸道微生態可以提升疫苗的成效。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
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www.afterroberto.com/%e6%8a%91%e9%ac%b1%e7%97%87-%e5%a4%a7%e8%85%b8%e5%bd%b1%e9%9f%bf%e5%a4%a7%e8%85%a6-%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130/ Wed, 30 Dec 2020 08:19:0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225 【明報專訊】現今全球約有3.5億人不幸患上抑鬱症及其他情緒問題。最近一個研究再次指出這些人的腸道微生態出現嚴重失衡,並發現40多種細菌可能導致情緒失調甚至抑鬱症。這研究結果於美國受廣泛報道,引起公眾關注。大家可有想過,究竟誰主宰我們的思想?常言道,「思想主宰命運」,我們可以從調節腸道微生態而改變命運嗎?抑鬱症丨大腸影響大腦(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130)

 

細菌、病毒分泌物 影響大腦運作

其實腸道微生態影響我們的思想及大腦運作,並非是今日才發現的事實。過去也有不少研究指出,把抑鬱症或精神分裂患者的糞便放入老鼠的腸道,牠們便出現類似的徵狀。為什麽?原來細菌及病毒會分泌某些化學物質(neurotransmitters),影響大腦的運作。當腸道微生態失衡,大腦便受着失衡的化學物質影響而引發不同的思維反應,可能導致或加劇抑鬱徵狀。

 

移植腸道微生態 可改善抑鬱

更有趣的研究發現,某些細菌組合可增加令我們感覺「開心」的化學物質,從而對抗抑鬱症,其作用與抗抑鬱藥類似。香港中文大學的腸道菌群研究團隊透過腸道微生態移植,可以改善個別人士的抑鬱徵狀及小童的情緒行為問題,進一步指出微生態可以直接影響我們的思想,為廣大的患者帶來一線曙光。

預防勝於治療,如果我們的孩子自小已建立多元化的腸道微生態,我相信下一代可以變得更健康更快樂。初生嬰孩的腸道有如一頁白紙,研究指出自然分娩、餵哺母乳、避免不必要的抗生素及減少含乳化劑的食物,可以建立健康的微生態,從而減低多種慢性病的風險。

 

食太多「益菌」 反而更失衡

對於成年人來說,要改善失衡多年的腸道微生態並非易事。我們的科研團隊發現近四成香港人出現中等至嚴重程度的腸道微生態失衡。最近我們分析了一群十分注重個人健康、經常服用健康食品的人,發現他們的腸道微生態失衡不但沒有改善,反因腸道有太多作用不大的所謂益菌而變得不夠多元化。其實不是所有標榜為「益菌」的都對人體有作用。我個人認為這些追求健康的人只得到一個假象,疾病的威脅並沒有減少,一個平衡的微生態更為重要。

現今科學家正努力不懈,針對腸道微生態失衡研發更有效的配方。相信於可見的將來,我們可以針對不同程度的微生態失衡而對症下藥。利用大數據研發的配方可以幫助一般市民大眾,對於患上比較複雜或嚴重疾病的人,腸道微生態移植將會成為他們的希望。

 

文:陳家亮

]]>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8%85%b8%e9%81%93%e5%81%a5%e5%ba%b7%e3%80%91%e8%85%b8%e8%8f%8c%e5%a4%b1%e8%a1%a1%e6%96%b0%e5%86%a0%e8%82%ba%e7%82%8e%e6%9b%b4%e6%83%a1-%e5%a2%9e%e5%bc%b7%e5%85%8d%e7%96%ab%e5%8a%9b/ Mon, 17 Aug 2020 04:41: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7877 【明報專訊】面對世紀疫症,除了口罩和搓手液,我們還需要一隊腸道尖兵。腸道微生態與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抵禦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中大研究發現,新冠肺炎患者「壞」菌多,「好」菌少,不但增加感染風險,而且壞菌愈多,病情愈嚴重。恒常運動、均衡飲食,能增加腸道益菌,提升免疫力。相反,食物添加劑如色素、防腐劑、甜味劑、乳化劑及代糖等,破壞腸道微生態平衡!

【Power Up 推介】益多康-檸檬多酚 (即飲) – 確保你每日吸收足夠維他命C與B、扺抗病毒入侵。立即網上訂購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腸道尖兵——腸道微生態與健康息息相關,包括抵禦新型冠狀病毒的免疫力。每日適量運動、均衡飲食,能增加腸道益菌,提升免疫力。(資料圖片/RyanKing999@iStockphoto)

菌種收窄 增肥胖糖尿癌症風險

腸道細菌生態(又稱腸道微生態)在人體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其中一項是免疫能力。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腸道微生物群研究中心主任陳家亮表示,傳統錯誤的觀念以為細菌、病毒一定是「壞分子」,其實恰恰相反,「人體內的細菌、病毒與人類互惠互利,調節飲食分量、控制血糖、對付病毒侵襲感染;甚至癌症、情緒疾病等,往往都與腸道細菌息息相關」。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陳家亮(資料圖片)

腸道細菌重量逾2公斤;而將人體所有細胞加起來,數量只是這些微生物的十分之一。腸道微生態可直接影響人體健康,而重點在於好、壞菌之間的平衡和數量。「如何保持腸道菌種繁多、達到平衡,是最重要的事!」隨年齡增長,腸道細菌種類會減少,或因飲食、生活不健康,使腸道細菌品種收窄,就會增加肥胖、糖尿病,以及某些癌症或疾病的風險。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運動養菌——有研究指出,恆常運動的人腸道細菌組合,相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更健康。(Nattakorn Maneerat@iStockphoto)

發酵食物多益生菌 蒜頭洋葱富益生元

要提升免疫力,可從改善腸道微生態着手。許多研究發現,與沒有運動習慣的人比較,恆常運動的人腸道細菌組合更健康。飲食方面,發酵類食物如泡菜、味噌含天然益生菌;蒜頭、洋葱含有大量益生元,長期食用有助改善腸道微生態。相反,幾乎無處不在的食物添加劑,包括色素、防腐劑、乳化劑、甜味劑或代糖,會破壞腸道微生態,增加肥胖、病毒感染、患糖尿病等風險,少食為妙。

代糖不單破壞腸道益菌,亦會直接增加腸道內糖分吸收,令胰島素阻抗變高,增加患糖尿病的風險。陳家亮表示,長期攝入代糖,會破壞好菌和壞菌平衡,削弱免疫力,「隨着這方面知識愈來愈多,醫學界對市民的建議都應要改進,代糖絕對是對身體無益的食物」。

補充劑菌種少欠實證 不足改善失衡

擔心腸道益菌不足,免疫力下降?想改善腸道健康,不少人選擇益生菌補充品。陳家亮表示,明白現時疫情嚴峻,大眾都希望增強免疫力,但市面上的益生菌產品大部分欠缺醫學實證,不能夠有效改善腸道微生態失衡。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胡偉康(資料圖片)

香港大學藥理及藥劑學系助理教授、註冊藥劑師胡偉康表示,醫生處方抗生素時,考慮到抗生素會殺死腸道好菌和壞菌,或會同時處方益生菌作補充;但腸道有逾千種細菌,而一般益生菌補充劑只有約10種菌;與腸道菌群種類比較,根本不足以恢復正常細菌生態。反而,多吃不同類型蔬菜水果,增加腸道菌群種類,對腸道微生態益處比較明顯。

研究分析代糖對菌群影響

至於食物添加劑,胡偉康認為,在現今生活中已經無可避免。「代糖是食物添加劑,並非對人體有益。」她引述科學期刊Nature在2014年一份代糖與腸道菌群的研究。研究以老鼠為對象,在飲用水中分別加入3種常用代糖:糖精、三氯半乳蔗糖、阿斯巴甜,對照組則喝葡萄糖水或清水。在第11周時,代糖組葡萄糖耐受性下降。該研究再找來7名健康人士,連續一周服食代糖的每日建議最高攝取量,結果其中4人血糖反應明顯較差(即血糖控制減弱,攝入大量葡萄糖後,無法像正常人一樣降低血糖水平),之後將其糞便樣本轉移到無菌老鼠體內,同樣出現葡萄糖不耐症徵狀。分析認為,代糖影響腸道菌群的組成和功能,增加患葡萄糖不耐症的風險。

然而,上述研究的實驗數量少,是否有臨牀意義尚不確定。再者,有關代糖的研究大多是老鼠實驗,實驗中老鼠所服食的代糖分量,按人體每公斤體重每日攝入量計算,然而由於老鼠與人類體型相差甚大,在藥物代謝動力學層面並不相等,直接轉換的話,變相老鼠服用量「好誇張」。胡偉康又補充,動物實驗能夠嚴格控制食物來源,甚至單一飲食;但人類是雜食動物,食物種類多元化,從中攝取食物添加劑分量亦人人不同,而代糖所佔比重很小,動物實驗與現實情况可能有很大落差。她認為,暫未有大型臨牀研究指代糖對健康有負面影響,但食物添加劑始終愈少吃愈好。


知多啲:研究:每日飲無糖汽水 糖尿病風險增67%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少吃為妙——註冊營養師張詠曦認為,不論是代糖或糖都應盡量減少攝取,應以少油、少鹽、少糖為飲食原則。(gilaxia@iStockphoto)

這邊廂,有人說代糖是減肥人士、糖尿病患者的恩物;那邊廂,有人卻說代糖增加患糖尿病風險。究竟誰對誰錯?

「天然代糖」經加工 非全天然

代糖是食物添加劑,為飲品、食物提供甜味,甜度比砂糖高出幾十至幾百倍。如預先包裝食物使用了任何甜味劑,成分表上須列明確實名稱或國際編碼系統編號。有商家標榜出售的是天然代糖,是否更優質?澳洲註冊營養師張詠曦表示,所謂天然代糖雖然取自天然植物,但生產過程涉及大量加工程序,絕非全天然。因此,營養師一般以零熱量和低熱量甜味劑區分,前者一般沒有任何營養素或熱量,後者通常是果糖、糖醇類。

【腸道健康】腸菌失衡新冠肺炎更惡 增強免疫力 少食添加劑多吃蔬果
張詠曦(受訪者提供)

零熱量(0 千卡)

  • 三氯半乳蔗糖 sucralose
  • 醋磺內酯鉀 acesulfame K
  • 西克林美 cyclamate
  • 甜菊糖 stevia

低熱量(1克約4千卡)

  • 阿斯巴甜 aspartame
  • 果糖 fructose

甜味刺激胰島素反應增食量

代糖甜度高,用量極小已達到所需的甜味。以廣泛使用的阿斯巴甜為例,1克的甜味大約相等於200克砂糖;而1克阿斯巴甜的熱量只有約4千卡,200克砂糖則約有750千卡,差不多等於3碗白飯。「代糖不會被身體吸收,可謂『直入直出』,亦不會引致血糖上升。」

不過,雖然代糖熱量低,但也不能多吃。Journal of Pharmacology and Pharmacotherapeutics於2011年一份文獻回顧指出,代糖甜味更濃,會刺激胰島素反應,令血液中的糖分儲存在細胞,但由於代糖不會令血糖上升,有可能導致血糖過低和食量增加。文獻又提到,動物實驗發現老鼠服食代糖後,熱量攝入和體重都增加。張詠曦提醒,老鼠和人類的新陳代謝不同,作用於人類身上或有異。

此外,2009年Diabetes Care的研究發現,每日飲無糖汽水的人,患代謝綜合症和二型糖尿病風險分別增加36%和67%。張詠曦認為,不論是糖或代糖都應盡量減少攝取,鼓勵少油、少鹽、少糖的飲食原則,因為經常食太甜的食物,味蕾適應後會對其他較清淡的食物失去興趣,可能間接引起飲食不均衡或偏食問題。


文: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