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易激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Mon, 11 Mar 2024 06:54:4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腸易激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腸易激肚痛腹瀉難忍 15至30歲發病 研究:好睡眠質量等5習慣助預防  //www.afterroberto.com/%e8%85%b8%e6%98%93%e6%bf%80%e8%82%9a%e7%97%9b%e8%85%b9%e7%80%89%e9%9b%a3%e5%bf%8d-%e7%a0%94%e7%a9%b6-%e5%a5%bd%e7%9d%a1%e7%9c%a0%e8%b3%aa%e9%87%8f%e7%ad%89%e7%bf%92%e6%85%a3%e5%8a%a9%e9%a0%90%e9%98%b2/ Mon, 11 Mar 2024 06:35:2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458

【明報專訊】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 IBS)俗稱「玻璃肚」,一般15至30歲發病,病徵包括經常肚痛、腹瀉、便秘及肚脹等,生活飽受困擾,有病人因病不敢外出用膳或坐長途車,有港孩15歲已罹患。中大醫學院團隊一項研究利用英國生物樣本庫資料作大數據分析,隨訪逾6萬人平均12.6年,發現5項健康生活習慣有助預防腸易激,愈多患病風險就愈低,並揭示3類與飲食無關的行為,即高睡眠質量、高強度運動、從不吸煙能顯著降低患病風險,當中尤以「瞓得好」最重要,為預防策略帶來啟示。

腸易激肚痛腹瀉難忍 15至30歲發病 研究:好睡眠質量等5習慣助預防 
中大中西醫聯手進行的最新研究揭示,五項健康生活行為有助預防腸易激,其中發現高質量睡眠最重要。左起為參與研究的中大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何輝輝、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鍾志豪,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胡志遠。(黃志東攝)

腸易激綜合症非腸道結構引起  一般15至30歲發病

腸易激屬常見功能性腸胃病,非由腸道結構問題引起,屬腸腦交互作用障礙,一般15至30歲發病,六分之一成人患者每月發病,4%每周。香港不少小孩返學就肚痛,5至6歲開始出現,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胡志遠稱,約六成到15至18歲演變成腸易激,五分之一患者有家族集群現象,反映有遺傳因素。

中大研究:瞓得好預防玻璃肚 5習慣助預防

過往研究顯示5項健康生活行為有助減低腸易激風險,包括高睡眠質量、高強度運動、從不吸煙、高飲食質量及適量飲酒,中大團隊以大數據分析評估行為與腸易激病發率關係。團隊利用英國生物數據庫,2006至2010年招募37至73歲沒確診腸易激的64,268名成年人,隨訪至2022年,最終961人確診腸易激、佔1.5%。

研究發現,有高睡眠質量、高強度運動、從不吸煙的研究對象,比起無相同行為者患腸易激風險減少27%、17%和14%;高飲食質量和適量飲酒則與預防該病的單獨聯繫較弱,但與其餘3種行為聯合效果顯著。另一發現是健康生活行為愈多,患腸易激風險就愈低。團隊認為改變生活方式可成為腸易激初級預防策略,指今次研究的5項習慣在中醫治療腸易激的手冊早有記載,中大透過大數據及循證醫學將中醫的理論證實效用,有關研究在國際醫學期刊Gut發表後,獲多個英美媒體報道。

腸易激肚痛腹瀉難忍 15至30歲發病 研究:好睡眠質量等5習慣助預防 

已發病遵5習慣 未必可扭轉病情

本身是註冊中醫師的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鍾志豪表示,研究結果反映「最緊要是瞓得好」,「反而不是擺落口的東西重要點」。他指「睡覺會養肝」,睡得不好肝功能差,肝負責調理氣的運行,尤其腸胃,若運行不暢順會出現肚痛、便秘等類似腸易激情况,即所謂「肝鬱脾虛」。他指肝具調節腸胃消化特殊功能,故中醫透過醫治肝去醫治腸胃。他說肌肉和腸胃屬土,若透過運動鍛煉好肌肉,腸胃便會好。

胡志遠指出,腸易激不單腸胃出問題,而是牽涉與腦之間系統連接出現失調,腸胃最後控制室在腦,故當有壓力或睡得不好可致胃痛或肚痛,也觀察到患者若睡得不好症狀隨即轉差;適量運動則有助減壓、腸胃蠕動、令腸道免疫系統更穩定。若患者遵守5項行為能否逆轉病情?胡說「一旦撻着火警鐘」,可能單靠生活改變都不能逆轉,唯盼透過中西醫治療改善。研究採用英國數據庫對港人參考性有多大,胡志遠說「一定要在香港做一個(同類研究)先知」,但強調腸易激在種族和地域差異不大,雖然部分習慣例如喝酒在英國較香港普遍,但其他流行病學上看不到很大種族差異,故認為今次數據在香港的適用性高。他說以往無類似研究,今次研究重要臨牀意義是可透過推廣健康作息和飲食生活習慣,減少腸易激發生。

籲30歲起養成習慣 預防其他慢病

鍾志豪說不希望市民30多歲才養成上述習慣,建議由青少年開始,指不止可預防腸易激,對不少慢病亦具預防效果。他建議市民按世衛建議每周至少150分鐘中強度運動,例如快步走、打羽毛球、抹地抹窗,或每周至少75分鐘高強度運動,並跟從「得舒飲食」,不喝酒或適當喝酒。


相關閲讀:【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醫學滿東華)

失眠按揉內關太衝兩穴 助寧神疏肝理氣

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本身註冊中醫師的中大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何輝輝表示,中醫針對腸易激綜合症有臨牀診療指南,平日會根據病人主要症狀,診斷為泄瀉、便秘和腹痛等,提供不同治療方法如針灸和中藥。她引述過往研究數據指患者接受針灸、針刺或電針治療後可有效緩解整體症狀的機率,包括腹痛、腹脹、大便次數和性質等,分別是服用西藥的1.29、1.25和1.21倍。

何輝輝表示,中醫一直重視「治未病」,中醫臨牀診療指南本身已提及今次研究所指的5項健康生活行為,今次研究則提供實證支持這些日常建議。不少中醫古文獻對這些健康生活行為早有見解,以適量飲酒為例,她說少量飲酒有利氣血運行,增強精神;做運動方面,久卧會傷氣,長久靜坐則會損傷肌肉。

睡眠方面,何輝輝說當人睡眠時,血會歸儲藏於肝,肝得血而能滋養雙眼。她說,晚上11時至凌晨1時屬膽經時辰,凌晨1至3時屬肝經時辰,肝膽關係緊密,提醒市民晚上11時前睡覺,對肝膽最好。常說「肝鬱脾虛」,她以五行理論解釋,指肝屬木,脾屬土,若肝不健康,「就會剋住土」。

腸易激肚痛腹瀉難忍 15至30歲發病 研究:好睡眠質量等5習慣助預防 
中大中西醫聯手進行的最新研究揭示,五項健康生活行為有助預防腸易激,其中發現高質量睡眠最重要。左起為參與研究的中大中醫學院博士研究生何輝輝、中大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副教授鍾志豪,及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教授胡志遠。(黃志東攝)

相關閲讀:失眠壞處多增患慢性病風險 了解睡眠周期4個階段 5大貼士改善睡眠質素


腹痛腹脹按足三里太白兩穴

至於其他緩紓症狀方法,何輝輝建議病人腹痛或腹脹時按揉腿部的足三里或太白穴位,具調理脾胃作用。不少港人睡得差,倘失眠或精神緊張,可按揉位於手腕的內關穴和位於腳部的太衝穴,具寧心安神、疏肝理氣之效。她建議每日穴位按摩3至4次,每次10至15分鐘。

明報記者 陳柔雅

]]>
【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便秘或肚瀉 照大腸鏡無發炎病變 有可能腸易激作怪(醫學滿東華) //www.afterroberto.com/%e8%85%b8%e6%98%93%e6%bf%80%e7%b6%9c%e5%90%88%e7%97%87-%e8%85%b9%e8%84%b9%e6%8c%81%e7%ba%8c%e4%be%bf%e7%a7%98%e6%88%96%e8%82%9a%e7%80%89-%e7%85%a7%e5%a4%a7%e8%85%b8%e9%8f%a1%e7%84%a1%e7%99%bc%e7%82%8e/ Mon, 25 Apr 2022 09:39: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548 【明報專訊】阿麗(化名)是家庭主婦,較早前來覆診,主要是聽我解釋大腸鏡報告。然而,當她得知大腸鏡報告沒有異常後,並沒有因此感到高興,原因是她腹部脹痛問題已經困擾了幾個月,期望大腸鏡能找到原因,並處理根本問題。我遂笑着向她解釋,其實腸道沒有發炎及嚴重病變是好事,而她的症狀有可能是腸易激綜合症(irritable bowel syndrome)引起。

 

相關文章:【腸胃毛病系列】腸易激綜合症及慢性腸炎知多啲 多管齊下治療有法

 

腸易激綜合症:腹脹持續、大便習慣改變 便秘或肚瀉

腸易激綜合症並不罕見,估計香港現時患病率6.6%,目前醫學界還未完全了解其成因,但與不同因素,例如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都有關係。患者一般腹部脹痛已經持續或斷斷續續維持了一段時間,並有相關的大便習慣改變,如便秘或肚瀉等症狀。腸易激綜合症主要是依靠患者病徵及臨牀診斷,而其他檢查例如大腸鏡及抽血等,作用在於排除其他疾病,尤其當患者有大便出血或體重異常減輕等高風險病徵時,大腸癌及炎症性腸病都是需要排除的嚴重疾病。

腸易激——腸易激綜合症,估計香港現時患病率6.6% ,成因與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等有關。(設計圖片,Kamonchai Mattakulphon@iStockphoto)
腸易激——腸易激綜合症,估計香港現時患病率6.6% ,成因與飲食習慣、不良情緒及過往腸道感染等有關。(設計圖片,Kamonchai Mattakulphon@iStockphoto)

 

相關文章:別怕照胃腸鏡辛苦 了解集檢查、診斷和治療準確度高的好處 照鏡前後注意3個關鍵

 

腸易激 或與焦慮抑鬱有關

要治療腸易激綜合症,透過藥物及非藥物治療,均可控制症狀,改善患者生活質素。醫生亦期望患者對病情了解更多之後,可減少他們的焦慮。在藥物治療方面,如果患者經常因腸道抽搐而引起腹痛,可考慮服用能減少腸道抽搐的藥物;如患者有肚瀉或便秘問題,則可使用止瀉藥或瀉藥。在非藥物治療方面,由於某些食物(例如中式飲食常見的大蒜、洋葱和豆豉)較容易令腸道產生氣體並引起腹脹,醫生會建議患者減少進食此類食物及觀察效果。另外,情緒問題如焦慮症及抑鬱亦是常發生於腸易激綜合症患者當中,因此醫生會留意相關症狀,並在有需要時轉介。

阿麗對腸易激綜合症有了更多了解,在飲食習慣方面相應調整,亦開始服用腸胃抽搐藥。她腹部脹痛情况及生活質素有顯著改善,有更好的精神可以照顧家人。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文:余霆鋒(東華三院副顧問醫生(內視鏡)、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