腦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04 Aug 2023 09:21:1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腦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www.afterroberto.com/%e8%87%89%e7%9b%b2%e7%97%87-%e7%84%a1%e6%b3%95%e8%be%a8%e8%aa%8d%e4%ba%ba%e8%87%89-%e8%85%a6%e7%99%8c%e3%80%81%e8%aa%8d%e7%9f%a5%e9%9a%9c%e7%a4%99%e6%82%a3%e8%80%85%e8%87%b4%e5%be%8c%e5%a4%a9%e8%87%89/ Tue, 06 Jun 2023 09:01: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544

【明報專訊】臉盲症,又稱「臉部識別能力缺乏症」(prosopagnosia),即是有辨識人臉的障礙,無法從腦袋中抽取過往與對方經歷過的信息。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陳龍達指出,當病人不是因視力問題而無法辨認人臉,而那張臉曾跟患者有許多互動經歷,甚至覺得家人朋友「個個樣也差不多」,那便有可能是臉盲症。患者因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fusiform gyrus)功能受損或無法運作,導致難以辨識他人容貌。臉盲症可分為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別,前者天生已有臉盲問題,但不一定與遺傳有關;至於後者,患者會因腦創傷、腦癌、認知障礙等而導致臉盲。

臉盲症徵狀:無法辨認人臉 分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

電視劇中不時出現患「臉盲症」的角色,他們視力正常、智力正常,又不是失憶, 偏偏無法辨認眼、耳、口、鼻組合成的容貌,分不清長相,結果鬧出不少誤會。這種怪病,絕非編劇為劇情需要而創作。美國最新研究顯示,每33人中約有1人患發展性臉盲症!香港大學曾於2008年在《美國醫學遺傳學雜誌A輯》發表研究報告,指本港發展性臉盲症患者比率為1.88%。

一張臉,是每一個人的「身分證」,大家一看就能識別誰與誰。但對某些人而言,這張「身分證」跟白紙沒兩樣,難以認人!

臉盲症可分為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別:

‧發展性臉盲症:

相對較常見,患者天生已有臉盲問題,但不一定與遺傳有關

‧後天臉盲症:

患者因腦創傷、腦癌或認知障礙症等導致問題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臉盲症——臉盲症可分為發展性及後天兩大類,有病人因為交通意外導致腦創傷,連自己的容貌也認不出來。(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Kateryna Onyshchuk@iStockphoto)

徵狀:家人朋友個個差不多樣

陳龍達指,臉盲症的研究並不多,而且較多集中發展性臉盲症。「從腦神經科看,其中一類臉盲症患者存有facial perception問題,即病人無法整合兩張臉孔其實是同一張臉孔,因而認不出昨日的『你』與今日的『你』,其實是同一個『你』,反而把今日的『你』認作是新的『你』。」

「另一類臉盲症是聯想障礙(associative),病人無法透過聯想辨認一個人,例如患者雖然能夠認出這幅相的男生跟那幅相的男生是同一人,卻無法勾起這男生的相關資訊;那就是不能把相中臉容,跟大腦儲存的臉容連結,因而無法認出相中男生其實是自己兒子!」

陳龍達補充,「單純認不出一個人,不能說是臉盲症。例如我現在透過視像會議接受你(記者)訪問,日後在街上碰面,或有可能認出對方;也有可能因大家只見過一次,腦部沒有強烈記憶,你認不出陳醫生也不為奇。但如果覺得家人朋友『個個樣也差不多』的話,那便有臉盲症的徵狀」。

影響人際關係 睇劇混淆角色

人與人之間的「相認」,更重要是透過臉容識別,認知大家存在什麼關係、有什麼回憶和經歷等,這些資訊均可從大腦提取出來。但臉盲症患者卻因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fusiform gyrus)功能受損或無法運作,導致辨識他人容貌時,難以把相關信息抽取應用,出現不同程度的臉盲症。

大部分發展性臉盲症患者的臉盲程度輕微,他們大多可自己找到其他認人的代替方法,沒有帶來許多情緒影響。然而陳龍達指,他們要長期面對社交困擾等問題。「因為認人能力較差,別人看在眼內,可能誤以為他故意扮不認識人,影響彼此關係;或因為要比一般人費勁認人,要多望幾眼或不停打量對方衣著等,令人感覺奇怪,在人際互動上構成壓力。」

「臉盲症患者常常經歷有人跟自己對話後,弄不清對方是誰的尷尬和誤會,容易有挫敗感。」伊利沙伯醫院高級臨牀心理學家陳詠詩(Iris)說,除社交困擾外,臉盲問題也影響患者的職場關係,就連生活樂趣也未能如常人般享受。

「例如同事們閒來傾某同事的八掛事,但患者連相關同事是否在現場也認不出來!日常娛樂如睇戲,臉盲症患者要認出劇中人物的臉,實在困難,例如劇中個個也是穿西裝,究竟誰是誰呢?於是對劇情發展感到混亂,看戲的樂趣便沒有了!」Iris說。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右腦梭狀回——負責臉容和身體識別等工作的右腦梭狀回(紅箭嘴示),一旦功能受損,可導致臉盲。(myboxpr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小朋友眼疾問題 近視、青光眼、白內障非小事 及早察覺慎防影響視力發展


無標準治療 觀察其他特徵認人

發展性臉盲症患者大多病徵輕微,患者往往不當一回事。「他們很多時不為意自己有問題,就算自覺有問題也甚少睇醫生,可能認不到人沒為他帶來很大影響。」陳龍達稱,醫學文獻至今也沒有特定有效治療臉盲症的方法,部分人自我發展一套認人方法,「例如寫下簡單描述,『戴眼鏡打呔的就是陳醫生』,幫自己認人」。

臨牀心理學家亦會協助患者建立認人技巧。Iris認為,患者最重要是接受自己有強弱項。雖然沒有標準治療方案,但會因應病情提供專注能力、語言能力、記憶力、空間概念、執行能力等評估。並與患者一起制訂「認人」方法,例如觀察和記認對方其他特徵,協助他們適應生活和重投工作。類似方法,不論對發展性或後天臉盲症患者,也是萬變不離其宗。

陳龍達稱,臉部識別能力是一種從小發展高度專業化的視覺認知能力。過往有研究指,5歲小孩的臉部識別能力已趨成熟。「整體而言,隨年齡增長,臉部識別能力愈漸成熟。成年人的臉部識別能力會較兒童好,但當步入衰老,臉部識別能力也會老化衰退,尤其在70歲後較為明顯。」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陳龍達(醫管局提供)

個案:認眼鏡髮型 誤當兩人為同一人

發展性臉盲症

個案1:藉身高聲線分辨教師

Sandy(化名)說她的女兒常常自嘲是臉盲群組。「在街上碰見同學的媽媽,與對方閒聊離開後,女兒立即問我:『她是誰?』其實那個媽媽跟我們蠻熟,曾一起吃飯逛街行山……追韓劇時,女兒最常問我的並非劇情,卻是『這是誰』?那是幾乎每集都出現的角色啊!」

自覺有臉盲問題的女兒,從小已透過觀察別人身高、髮型、衣著、聲調語氣等來建立認人方法。Sandy說,「例如她跟我分享學校有兩個體育教師,同是戴眼鏡和紮馬尾,她一直以為是同一人,後來經同學提醒,才透過身高和聲線辨別出是兩名教師」。

後天臉盲症

個案2:腦創傷後突臉盲

Thomas(化名)因交通意外導致腦創傷,面對突如其來的臉盲症,他不但認不到伴侶和家人,連自己也認不出來!某天經過大廈玻璃幕牆,看見反射出來的影像,理性上知道那是自己的影像,但就是認不出!那種震撼令他驚嚇。

伊利沙伯醫院高級臨牀心理學家陳詠詩稱,由於Thomas年輕,接受能力強,加上以正面和積極態度面對臉盲症,經1年多治療,能夠掌握「認人」方法。「他特製一個公司組織表,張貼所有同事相片,並記錄各人約2至3個特徵,例如某人臉上有墨痣、戴眼鏡等。至於並非一起工作但出入公司常遇見的人,他的策略是主動向大家打招呼。」

個案3:認知障礙 配偶當陌生人

李伯伯某天發現家中來了陌生人,受驚報警。其實「陌生人」是跟他相處逾30年的配偶!當時李伯伯的認知障礙症已進入中後期。

伊利沙伯醫院內科顧問醫生陳龍達指,相對發展性臉盲症,後天臉盲個案較不常見,但患者及其家人面對的問題和困擾更嚴重和複雜。患者多因腦中風、腦癌、認知障礙症或腦創傷等導致臉盲症,有可能是伴隨其他病患的徵狀,重點是找出對患者影響更深遠的疾病。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記認特徵——臉盲症患者可制訂一套認人方法,例如觀察和記認對方其他特徵。(設計圖片,edhar@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閲讀:【世界認知障礙症日】及早察覺輕度認知障礙 避免認知功能衰退 關心患者及照顧者(附7個 防老養生法則)


知多啲:發展性臉盲患者 三分之二病情輕微

臉盲症臨牀個案向來不多,臨牀心理學家陳詠詩工作20年間,跟進過的後天臉盲症個案只有單位數字。

醫學期刊Cortex剛於今年刊登一篇有關臉盲症的大型研究報告,由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主持,合共3116名年齡由18至55歲人士參與。結果發現,發展性臉盲症比率有3.08%,即每33人中有1人可能患有發展性臉盲症,當中三分之二病情屬輕微。上述研究結果,較過往研究指發展性臉盲症約2%的比率略高。

香港大學曾於2008年在《美國醫學遺傳學雜誌A輯》發表研究報告,指本港發展性臉盲症患者比率為1.88%。

【臉盲症】無法辨認人臉 徵狀:家人朋友個樣差不多 腦癌、認知障礙患者致後天臉盲
陳詠詩(醫管局提供)

文:王思澄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健康]

]]>
【腦腫瘤】存活期延長 無嚴重副作用 無創「電場」 對付兇惡腦癌 //www.afterroberto.com/%e8%85%a6%e8%85%ab%e7%98%a4-%e5%ad%98%e6%b4%bb%e6%9c%9f%e5%bb%b6%e9%95%b7-%e7%84%a1%e5%9a%b4%e9%87%8d%e5%89%af%e4%bd%9c%e7%94%a8-%e7%84%a1%e5%89%b5%e9%9b%bb%e5%a0%b4-%e5%b0%8d%e4%bb%98%e5%85%87/ Mon, 11 Jan 2021 04:51:4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0447 【明報專訊】腦癌中的「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由於生長速度快,病徵迅速惡化,復發機率又高,故被認為是最難醫治的腫瘤之一。標準治療是手術加上傳統電療化療,病人存活期中位數僅約15個月,5年生存率低於5%。直至近年「腫瘤電場治療」終於取得突破,藉輸出低強度的交變電場令癌細胞凋亡。研究顯示,病人存活期中位數提升至20.5個月。

 

GBM腫瘤快速生長 術後復發率高

郭先生,54歲,一向身體健康,在茶餐廳工作。2018年中出現頭痛、口齒不清的病徵,腦部磁力共振發現左腦顳葉(temporal lobes)有達5厘米腫瘤,引起嚴重水腫,腦外科醫生為他做緊急腫瘤切除術。病理報告不幸確定,腫瘤為多形性膠質母細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簡稱GBM),是最常見、惡性程度最高的原發中樞神經系統腫瘤,佔所有原發惡性腦腫瘤約一半。GBM生長速度快,病徵迅速惡化,術後復發率很高,且常導致病人腦部功能永久損害,故被認為是最難醫治的腫瘤之一。

【腦腫瘤】存活期延長 無嚴重副作用 無創「電場」 對付兇惡腦癌
極難醫治 —— GBM生長速度快,病徵迅速惡化,復發率高,且常導致病人腦部功能永久損害,被認為是最難醫治的腫瘤之一。(peterschreiber.media@iStockphoto)

 

舊療法 5年生存率低於5%

GBM的標準治療為Stupp Regimen,是瑞士著名研究腦腫瘤的教授Roger Stupp於2005年發表的同步放射和化學治療方案,可提高病人生存率,但療效仍不算理想。GBM由發病到死亡的存活期中位數僅約15個月,5年生存率低於5%。自2005年後,針對GBM的多項研究都未能為病人整體生存率(overall survival)帶來突破;直到2015年,電場治療的研究數據出現,病人生存率才得以提高。

 

干擾癌細胞分裂 阻斷營養供應

腫瘤電場療法(Tumor Treating Fields,簡稱TTFields)是一種干擾癌細胞有絲分裂(mitosis)的治療。TTFields以非入侵性方式,輸出低強度交變電場(alternating electric field),破壞紡錘體(spindle)的形成,影響癌細胞分裂時染色體的自然分離過程,令活躍的癌細胞在有絲分裂時出現錯誤,從而凋亡。正常細胞和癌細胞對不同頻率的電場有不同反應,因此透過準確設定頻率,正常細胞基本上不受電場影響。

此外,TTFields亦會對腫瘤微血管產生影響。微血管除了將氧和營養素輸送到腫瘤中,也間接影響腫瘤內免疫抑制環境。研究數據發現,TTFields可以通過阻斷腫瘤營養供應和改善腫瘤內的免疫環境,促使腫瘤消退。

 

【腦腫瘤】存活期延長 無嚴重副作用 無創「電場」 對付兇惡腦癌
(明報製圖)

 

頭皮貼4傳感器 每日至少18小時

臨牀應用時,TTFields利用4個傳感器陣列,每個傳感器陣列有9個絕緣電極,傳感器放置在剃光頭髮的頭皮上並連接便攜式電池,以在大腦內產生低強度的200kHz電場。病人需要每天使用至少18小時電場傳感器以達到良好效果。

 

存活期中位數提升至20.5個月

經多年研發,TTFields國際、多家中心、第三期臨牀研究EF-14結果於2015年公布。695名完成Stupp Regimen同步放化療的患者,以2:1比例,隨機接受電場療法+化療聯合治療(TTFields組)或單獨化療(標準治療、對照組)作維持治療。研究結果顯示,TTFields組相比起對照組,病情穩定時間中位數顯著延長(7.1個月 vs. 4.0個月)。TTFields組整體存活期中位數為20.5個月,對照組為15.6個月。TTFields治療十分安全,病人除了因為頭皮長時間使用傳感器而導致接觸性皮炎以外,基本上沒有嚴重副作用。這結果是自2005年以來GBM臨牀研究的最大突破,美國FDA亦於2015年批准TTFields應用於新確診的GBM。

 

治療費高 正價每月15.5萬元

郭先生於2018年12月成為本港第一個使用TTFields的病人。他的使用率很高,每天平均超過20小時。他亦能如常生活,並繼續在餐廳的工作。在2019年11月,他左腦顳葉出現早期復發迹象,腦外科醫生為他做第2次腫瘤切除手術,手術後繼續使用TTFields。到2020年12月,郭先生病情仍受到良好控制,生活如常。現時,全港公立和私家腫瘤科均有提供TTFields治療,然而治療成本高昂,正價每月2萬美元(約15.5萬港元)。而目前香港供應商為病人提供資助,將治療費用上限設定為100萬港元。所以,並非每個病人都能受惠。希望在可見將來,政府和業界能完善醫療融資安排,讓更多GBM病人獲得有效治療。

 

【腦腫瘤】存活期延長 無嚴重副作用 無創「電場」 對付兇惡腦癌
使用TTFields——郭先生使用TTFields(作者提供)

 

【腦腫瘤】存活期延長 無嚴重副作用 無創「電場」 對付兇惡腦癌
病發時——2018年郭先生病發時的磁力共振圖(作者提供)

 

【腦腫瘤】存活期延長 無嚴重副作用 無創「電場」 對付兇惡腦癌
治療後——2020年郭先生的磁力共振圖,顯示腫瘤受到良好控制。(作者提供)

 

作為一種全新的治療方式,TTFields在其他腫瘤也開展臨牀研究。2019年FDA批准TTFields應用於惡性胸膜間皮瘤(mesothelioma);TTFields在胰腺癌的早期數據也很理想,對治療胃癌肝癌腦轉移癌卵巢癌的研究亦已開展。作為一種無創傷的抗癌治療,TTFields有莫大的發展潛力。

 

文:林泰忠(香港大學臨牀腫瘤科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輔導師改裝頭罩 助癌童克服電療 //www.afterroberto.com/%e8%bc%94%e5%b0%8e%e5%b8%ab%e6%94%b9%e8%a3%9d%e9%a0%ad%e7%bd%a9-%e5%8a%a9%e7%99%8c%e7%ab%a5%e5%85%8b%e6%9c%8d%e9%9b%bb%e7%99%82/ Tue, 07 Nov 2017 07:42: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0788 【明報專訊】患癌兒童需面對各種治療,但往往難以「坐定定」,醫護人員或會為其注射俗稱「瞓覺藥」的 鎮靜藥,短短5至10分鐘的放射治療(電療),連同病童睡醒及再做檢查的時間,動輒要花上逾6小時,家長及醫護「如臨大敵」。有慈善團體的兒童醫療輔導師主動接觸病童及家屬,透過模型及遊戲講解醫療程序,更首次為腦癌童的電療頭型模具「開洞」,助其克服恐懼,踏上治療之路。

輔導師改裝頭罩 助癌童克服電療
患腦癌的然仔(圖)起初戴上電療的頭罩時感眼睛不適,電療後視力模糊及頭暈,輔導師與電療團隊商討後為他在頭罩眼睛位置開洞。然仔母親憶述,然仔首次見到開洞的頭罩時表現興奮,躺在牀上「眼仔碌碌」,她亦鬆一口氣。(兒童癌病基金提供)

 

現年5歲的然仔去年確診腦癌,其母馬太說,然仔兩三歲起不斷說頭痛,後來一周病發三四次,曾在半夜痛醒,其後她帶然仔到私家醫院求診,發現腦部有陰影,進一步檢查顯示腦部有直徑8厘米的腫瘤,「沒有時間思考,醫生說做什麽就做什麽,好像被推着去做」,然仔在確診兩日後做腫瘤切除手術。

 

輔導師改裝頭罩 助癌童克服電療
兒童癌病基金專業服務副經理梁藹琳(左)負責跟進腦癌男童然仔(右)的療程,以積木模型向然仔解釋電療過程。(楊柏賢攝)

 

詳述療程 解答家屬疑難

然仔術後病情反覆,甚至出現腦積水,輾轉留醫一個月才出院,轉到威爾斯親王醫院接受後續治療。面對一連串突發事件,馬太手足無措,直至遇到兒童癌病基金的醫療輔導師,對方詳細解釋然仔療程的各種問題,馬太始放下心頭大石,笑言「顛覆對公立醫院的印象」。

兒童癌病基金會人員會在公立醫院接觸不同癌病兒童及其家屬,提供支援。然仔需要接受30次電療,醫護人員起初給他服用「瞓覺藥」,但他醒來時會手舞足蹈,馬太形容像「飲醉酒」,不放心兒子繼續服用。後來然仔不服「瞓覺藥」,靠自律躺在牀上接受電療,但用作固定身體的頭型模具遮蔽他的視線,每次電療後都投訴眼部不適。兒童癌病基金專業服務副經理梁藹琳負責跟進然仔的個案,她隨即與電療團隊商討,認為改動「頭罩」眼部位置不影響電療安全,遂為頭罩開洞。馬太說,然仔見到改造後的頭模時表現興奮,躺在牀上「眼仔碌碌」,甚為配合,其後順利完成30次電療。

 

輔導師改裝頭罩 助癌童克服電療
(楊柏賢攝)

 

基金會9輔導師 服務5公院

基金現有9名兒童醫療輔導師於5間公立醫院為癌症兒童提供支援,分別為屯門、瑪麗、瑪嘉烈、伊利沙伯及威爾斯親王醫院。梁藹琳說,每年約有180宗癌症兒童新症,輔導師會為家屬解答疑難。

基金自1997年起培訓員工考取國際專業資格,轄下兒童醫療輔導師須持有大學學士或碩士學位,並完成美國的相關課程和480小時實習,以及通過外國資格試。梁藹琳認為9名醫療輔導師並不足夠,期望該職位能被納入公營醫療系統,吸引更多人入行。

 

記者 許芳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