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髓受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05 Oct 2022 07:53:11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脊髓受傷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9%a0%b8%e6%a4%8e%e9%aa%a8%e6%8a%98%e7%a7%bb%e4%bd%8d-%e8%84%8a%e9%ab%93%e5%8f%97%e6%90%8d-%e4%ba%86%e8%a7%a3%e6%a9%9f%e6%a2%b0%e8%85%b3%e5%be%a9%e5%ba%b7%e6%b2%bb%e7%99%82/ Wed, 05 Oct 2022 07:53: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493 【明報專訊】MIRROR紅館演唱會事故中,被巨型屏幕擊傷的舞蹈員李啟言(阿Mo),受傷至今逾兩個月,據悉意外導致他第三及第四節頸椎骨折及移位,接受多次手術,情况由嚴重轉為穩定。頸椎不同節數受傷,受影響部位不同。現今醫學有沒有新研究新科技,幫助頸椎受傷患者康復?新型外骨骼機械腳(下稱機械腳)在近幾年引入香港,應用於復康治療。 只要患者頸椎情况穩定,可以坐和立正而不會血壓驟降,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機械腳,成效如何呢?


相關文章:好Zone動:「低頭族」還原頸椎弧度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受傷節數愈高 殘疾愈嚴重

脊椎包括頸椎、胸椎、腰椎、薦椎與尾椎,有保護脊髓(spinal cord)的作用。脊髓是由大腦連貫到盆骨的神經組織,是中樞神經系統一部分,控制身體各部分活動,如果脊髓受傷會影響神經傳導,令人失去感覺和活動能力。

頸椎由7節頸椎骨(C1至C7)組成,對應8對脊髓神經(C1至C8)。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矯形外科及創傷學系臨牀專業顧問、骨科專科醫生羅尚尉指出,如果只是頸椎骨受傷,沒有傷及神經線,未必導致癱瘓。然而一旦傷及脊髓神經,受傷的節數愈高,殘疾愈嚴重。C1至C3受損會導致患者不能呼吸,如果未有及時治療可以致命;「而受傷脊髓以下的所有神經根都會受傷,像一條河一樣,上游截住了,下游就再沒有水流」。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羅尚尉(受訪者提供)

脊髓神經線修復力低 密集難接駁

受損的脊髓可否完全康復,取決於受傷的嚴重程度。羅尚尉表示,就算受傷節數很高,若受損程度不太嚴重,康復機會較大。若脊髓完全受損,即受傷節數以下所有神經都失去功能;不完全受損,受傷節數以下神經功能部分保存。曾有患者因跳水而頸椎粉碎性骨折,「我們心裏有數,他能完全回復正常狀態的機率非常微」;有些只是頸椎脫位,立即做手術,最終可完全康復。他補充,脊髓受損難以治癒,「因為神經線是很複雜的細胞,它們專職做神經傳導,修復能力比其他細胞低很多」。加上脊髓裏的神經線十分密集,要逐條接駁極之困難。


植幹細胞、電極裝置技術未成熟

針對頸椎創傷癱瘓而開發的技術日新月異。羅尚尉說,「大家正在幹細胞上做很多研究,有些文獻顯示幹細胞的早期介入會有幫助,不過未能廣泛使用」。幹細胞就像小孩子細胞,可塑力很高,「放一些『新仔』入脊髓,然後用生物學方法導向它們變成成熟的神經線細胞,但仍有很多技術上問題」。另一種技術是將電極裝置植入脊椎,以電刺激神經,除了可局部鍛煉肌肉,也可讓患者再次行走,但尚在早期研究階段,效果不太穩定。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資料圖片/明報製圖)

新型機械腳較輕巧助患者平路行

香港理工大學康復治療科學系臨牀導師、物理治療師鍾致康表示,外國正研究用電腦接收大腦信息後連接到患者軀幹,控制手腳或連接機械手腳,協助活動。說到機械手腳,早於2000年已有外骨骼機械裝置面世,但當時的機體笨重,使用範圍也受限。新型外骨骼機械腳(下稱機械腳)在近幾年引入香港,應用於復康治療,「現時的機械腳已進化得很輕巧,可穿在腳上,幫助患者在平路上行走」。 只要患者頸椎情况穩定,可以坐和立正而不會血壓驟降,基本上都可以使用機械腳。

機械腳主要有兩個模式。「協助模式」可感受患者輕微活動,機械腳協助慢慢達成正常步態;「全自動模式」讓患者雙腳毋須發力,靠腰部活動指令機械腳完成動作。頸椎受損、中風、柏金遜、多發性硬化症等患者都適用。

鍾致康引述臨牀數據顯示,若患者雙腳本身有少許活動能力,機械腳可以幫助他們較容易重拾正常步態;「即使患者被診斷為脊髓完全受損,下半身功能不會復元,機械腳也能幫助活動關節、站立及訓練心肺功能」。機械腳與傳統治療沒有衝突,可同時採用;由於機械腳毋須旁人攙扶,即使腳力較差患者亦可以早一點接受步行訓練,令他們對復康訓練更有信心和成功感,願意持之以恆地接受治療。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鍾致康(受訪者提供)

家用版數十萬元起

不過,以機械腳做復康治療的費用較貴,1堂1至2小時訓練,由1000至幾千元不等;而且準備時間比傳統治療長,每次要花時間量度、調校、安裝機械腳。另外,如果患者腳部有斷骨、傷口未癒合、膝部或腳部肌肉攣縮、骨質疏鬆也不適合用;身體較虛弱和肌肉張力太強的患者亦不適合使用機械腳,需要先做傳統治療。

現時外國推出家用版機械腳,患者有經濟能力並通過考核,可以購置回家使用。一般來說,協助模式機械腳約數十萬元起,功能愈多價錢愈貴,售價可逾100萬元。


復康治療:脊髓受傷初期「關機」 靠物理治療喚醒

頸椎受傷患者入院後,醫生首先會檢查他們的手腳有無力,評估脊髓受傷所牽涉的範圍;再透過X光、磁力共振等檢查,判定受傷程度及做預後(prognosis)分析。骨科專科醫生羅尚尉表示,一定要盡快做手術,「因為神經線被壓住,要盡快釋放壓力,才有機會復元」。手術包括將骨頭復位、清除爆裂骨頭、固定移位的頸椎等,給予良好環境讓神經線復元。接着就要開始做復康,患者需要多學科團隊支援,包括骨科、腦神經外科、泌尿科、腸胃科等專科醫生,還有物理治療師、義肢矯形師和臨牀心理學家等。

「脊髓受損患者初期會進入脊髓休克(spinal shock),完全『關機』, 短暫失去功能,之後透過活動和訓練去刺激沒有受損部分恢復功能。」物理治療師鍾致康表示,就算患者的脊髓完全受損,物理治療未必讓他們再次正常行走,但對骨質、關節、肌肉健康、心理質素等都有好處。


頸椎骨折移位 脊髓受損 了解機械腳復康治療
機械腳——外骨骼機械腳是新近引入香港的復康治療儀器,機械力量協助下肢活動能力受損的患者作步行訓練、活動關節、訓練心肺功能,甚至重拾正常步態。(圖為模特兒示範,受訪者提供)

復康期至少半年 目標重返社區

「患者接受手術後,通常會用呼吸機,因此復康早期會先做胸肺物理治療,移除痰涎和保持呼吸暢順,之後才可以做其他治療。」鍾致康指,患者長時間臥牀,肌肉、關節會愈來愈緊,因此當可自行呼吸,便要開始手法治療、被動運動等,維持身體活動能力。患者能坐或站起來時,就可做步行訓練。由受傷臥牀到能下牀,再到輪椅和步行訓練,需時較長,「復康時間需要半年至1年甚至更久,視乎頸椎受傷程度」;患者若有併發症,如肺炎、壓瘡、傷口感染等,需時更長。

羅尚尉亦指,頸椎受損患者的復康過程相當漫長,尤其是不能完全復元的患者,一輩子都需要復康治療。「目標是讓他們重返社區,長期住院對身心靈都不好。」但患者能否返社區生活,除視乎復康進程,也要家人支持和充足資源,包括改動家居設施和添置醫療儀器。


相關文章:【血壓標準】自己量血壓注意5大事項 測量時間、姿勢、次數有學問 準確量度助有效監察


搭車打瞌睡 急停易傷頸

常見導致頸椎受傷的活動有體操運動、跳水等,應否避之則吉?羅尚尉表示,職業運動員無可避免做這類動作,「所以適當訓練和熱身最緊要,運動時要注意安全,很多時患者都不是比賽時受傷,而是練習時受傷,可能掉以輕心、不集中」。另外,車禍和工業意外也容易造成頸椎受傷,平時我們有意識要用肌肉保護頸椎,但若乘車時睡着了,一旦急停,頸椎沒有肌力保護,容易嚴重受傷,因此坐車時要加倍留意。


文: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卧牀坐輪椅都可訓練 電激懸吊 重拾走動能力 //www.afterroberto.com/%e5%8d%a7%e7%89%80%e5%9d%90%e8%bc%aa%e6%a4%85%e9%83%bd%e5%8f%af%e8%a8%93%e7%b7%b4-%e9%9b%bb%e6%bf%80%e6%87%b8%e5%90%8a-%e9%87%8d%e6%8b%be%e8%b5%b0%e5%8b%95%e8%83%bd%e5%8a%9b/ Mon, 09 Mar 2020 03:35: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5056
卧牀坐輪椅都可訓練 電激懸吊 重拾走動能力
(作者提供)

【明報專訊】中樞神經受損,導致運動及感覺功能出問題,影響病人肢體活動、站立和走動。

透過不同康復科技,可為病人在不同復康階段提供針對訓練。即使患者雙腳未有足夠承重能力,亦可在卧牀、坐輪椅上、減重站立下,安全地接受密集式訓練,打好走路的基礎能力。

中樞神經受損,泛指腦脊髓神經系統失衡或受創,會引致運動及感覺功能出現問題,例如肢體癱瘓、動作協調困難、痙攣、感覺減弱、疼痛等,從而影響走動和站立能力。常見後天的中樞神經系統受損包括中風、腦創損、脊髓損傷等。

站立和走動能力是重要的日常身體活動,無法自由走動,大大增加患者對照顧者的依賴,無論是去洗手間、外出購物、社交、處理財務等,不論室內或外出活動都需要他人協助或護送,困擾着許多患者,對他們的精神健康及融入社會造成負面影響。超過六成中風患者的走動能力衰退,約三成腦創損患者失去獨立走動能力,脊髓損傷的影響則視乎受損位置及嚴重程度,若患者同時喪失運動及感覺功能,能自行走動的機會相對渺茫;相反,若仍有識別針刺的感覺,則有很大機會能重建走動功能。

過去,步行訓練一般在後期復康階段進行,物理治療師會為下肢有承重能力的患者,以個別形式訓練,配合手法治療、器械鍛煉及家居運動,來強化肌力、耐力、協調、平衡及柔韌度;進而改善步速、步態、走路耐力、走路平衡等。治療師一般不會為未符基本站立平衡及下肢承重要求的患者安排步行訓練。

 

新科技加添患者康復動力

現在康復科技發展一日千里,物理治療輔助器材日新月異,能在不同復康階段提供針對訓練。即使患者未有足夠的承重能力,亦可在卧牀、坐輪椅上、減重站立下,安全地接受密集式訓練,即使在早期階段亦可打好走路的基礎能力。

以下5項協助患者參與承重及踏步訓練的輔助科技,容許精細調校訓練要求及難度,並可反映微小進步,提高患者成功感及自信心;不像以往的器械及手力訓練,容易令患者產生挫敗感,失去參與動機而影響療效。

  1. 功能性電刺激將電極片緊貼在目標肌肉群的表皮上,以人工電流與腳踏單車的動作同步,補助相關肌肉收縮發力。患者可以卧牀或坐着參與主動阻力運動,強化腿部肌肉的質量。治療師需調整電流參數及運動阻力,盡量減少電流補助及鼓勵患者主動發力。
  2. 電動傾斜牀及滑動背板依據患者下肢負重能力調校電動牀的傾斜度,斜度愈大負重能力愈高;讓病人在合適斜度下,背靠滑板重複練習蹲坐及站起的動作,以鍛煉大腿肌力及耐力。
  3. 懸吊式減重及慢起動跑步機利用懸吊裝置減低患者雙腳承受的身體重量,配合使用慢起動及可微調速度的跑步機,提供安全的踏步及步行耐力訓練,逐步增加承重量及步速。
  4. 互動式站立平衡測試及訓練儀專為下肢有全負重能力的患者改善站立平衡。患者雙腳踏在可調控斜度的電動踏板上,透過屏幕顯示身體重心位置,學習如何在不穩的踏板上保持重心,從而提升靜態及動態平衡、重心轉移能力,以及增强身體在即將失去平衡時的反應。訓練儀亦可提供量化數據,反映患者進度及潛在跌倒風險。
  5. 復康運動擴增實境訓練系統治療師為患者設計運動並將動作示範的錄像儲存在系統內,通過智能平台播放,讓患者自行練習;並運用深度感測鏡頭及紅外線捕捉系統,實時監察其肢體動作、重心位置、活動幅度、協調及穩定性,給予實時回饋及離線紀錄,有助患者自行改善走動姿勢。

 

文:錢柏淇(註冊物理治療師、香港物理治療學會會員)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