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ue, 29 Oct 2024 05:07:0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脊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養和調查:九成受訪者脊椎痛症影響生活  長者坐骨神經痛比率增 白領背頸痛佔多 //www.afterroberto.com/%e9%a4%8a%e5%92%8c%e8%aa%bf%e6%9f%a5-%e4%b9%9d%e6%88%90%e5%8f%97%e8%a8%aa%e8%80%85%e8%84%8a%e6%a4%8e%e7%97%9b%e7%97%87%e5%bd%b1%e9%9f%bf%e7%94%9f%e6%b4%bb-%e5%9d%90%e9%aa%a8%e7%a5%9e%e7%b6%93%e7%97%9b/ Tue, 29 Oct 2024 04:17: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38 養和醫療集團一項脊椎健康問卷調查發現,近九成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因脊椎問題影響生活,近三成受訪者表示同時受到兩種或以上脊椎痛症困擾。調查結果亦顯示,白領人士的背痛和頸痛發病率高;至於64歲或以上的受訪者中,坐骨神經痛的發病率顯著增加。脊椎退化是脊椎疾病最常見的原因之一,尤其是長者,這類退化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腰背疼痛,負重時更會引致疼痛加劇或活動受限。建議市民戒煙、控制體重及適量運動,以減少病發風險。養和醫療集團首席醫療總監、betway体彩 副院長陳煥堂透露,該院未來數月將成立脊椎中心作跨專科共診,並已聯同港大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市民經手機應用程式上載的脊椎相片,篩查脊骨變形患者。

養和調查:九成受訪者脊椎痛症影響生活  長者坐骨神經痛比率增 白領背頸痛佔多
現需依靠輪椅出入的68歲頸椎脊髓病變患者阮太(前排)曾接受兩次手術治療,她說知道很多港人飽受嚴重脊椎問題折磨,希望以個人經驗鼓勵他人正視脊椎問題。後排左起:betway体彩 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港大臨牀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脊柱外科主任及臨牀副教授關日康、betway体彩 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高天祐、betway体彩 副院長陳煥堂、betway体彩 矯形及創傷外科部(骨科)主管胡永祥、betway体彩 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陸瓞驥、betway体彩 副院長翁維雄、betway体彩 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黃一華。(廖凱霖攝)

脊椎痛症常見成因:脊椎退化 長者坐骨神經痛比率增 在職者背頸痛佔多

養和今年8月蒐集813名年滿18歲香港受訪者回應,發現87%受訪者過去一年曾因脊椎問題,即背痛、頸痛或坐骨神經痛影響生活,28%同時受兩種或以上脊椎痛症影響。調查亦發現,白領人士脊椎痛症比率達九成。各年齡層方面,64歲或以上組別的坐骨神經痛比率明顯較其他年齡組別高,達41%。63%有脊椎問題的受訪者會選擇放鬆或休息緩解痛楚,32%會尋求西醫意見及治療。


相關閲讀:港人慢性痛症肩頸腰背痛佔多 適時求醫勿忍痛 了解各種治療方法


脊椎退化引發多種併發症  嚴重骨質疏鬆或致脊柱變形

脊椎退化是長者常見的脊椎健康問題之一。養和矯形及創傷外科部(骨科)主管胡永祥醫生表示,這類退化會引發多種併發症,例如腰背疼痛,負重時疼痛加劇或活動受限,嚴重者連翻身、起坐或行走都有困難。他提醒,嚴重的骨質疏鬆,同樣會引發脊柱變形、身高縮短、駝背;壓縮性骨折更會導致胸廓畸形丶腹部受壓,影響心肺功能;脆弱性骨折更與骨質疏鬆息息相關,常見骨折部位包括手腕丶腰椎丶髖部等。

微創手術減創傷 術後復康訓練助恢復

養和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高天祐醫生指出,長者或同時患有多種長期病症,如心臟病、高血壓、糖尿病等,治療方案需要根據患者的具體病情,並與其他專科醫生,例如心臟科、神經科的醫生等,為患者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而微創手術對患者的創傷較小,亦有效降低手術風險。

養和物理醫學及復康科部主任周志平醫生強調,微創手術的復康周期較短,能減少對患者日常生活的影響。配合術後的專業復康訓練,有助患者更快恢復活動能力,減少術後併發症。

青少年脊柱側彎問題 或致成人脊柱畸形

還有一些隱性的脊柱畸形或慢性病變,亦有可能因延遲治療而導致病情惡化。養和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陸瓞驥醫生以一些有脊柱畸形問題的成人患者為例,可以追溯到其兒童或青少年時期的脊柱側彎,由於未能及時發現及處理,成年後可能導致更嚴重的脊柱結構性問題。建議家長應特別留意孩子在青春期的脊柱快速增長發育時,若有異常,應盡早求醫。

其他成因:脊椎腫瘤、脊髓或神經受損等病變

除了脊椎退化外,養和骨科名譽顧問醫生黃一華醫生還指出,脊椎腫瘤、脊髓或神經受損等病變也不罕見。「以脊椎轉移腫瘤為例,骨科醫生需要與腫瘤科醫生合作,提供最適切的緩和治療。有些病例可能可以採用腫瘤分離手術,使放射治療更加有效。對於某些病例,腫瘤整塊切除可降低惡性腫瘤在局部區域復發的機率,有助預後治療。」

運動過量可致脊椎問題

要減少病發風險,胡永祥建議市民戒煙及控制體重。若出現脊椎或骨骼問題,應該及早治理,以免引起其他併發症或失去日常活動的能力。他提醒,時下流行健身,市民或因運動過量或不小心而有脊椎問題,做運動也要小心。黃一華亦建議,白領人士久坐易感腰背痛,鼓勵要不時轉換坐姿,並適量運動如游泳,若懷疑牽涉更嚴重病情,就應及早求診諮詢專業意見。


相關閲讀:【腰背痛】物理治療師話你知處理疼痛四部曲避免惡化成慢性痛症


將設脊椎中心跨專科共診
伙港大研AI篩查脊骨變形

陳煥堂透露該院未來數月將設立脊椎中心,除了骨科專家外,更會涵蓋腦神經外科醫生、痛症專科醫生、復康科專家及物理治療師等的跨專科共診,並與港大臨牀醫學學院矯形及創傷外科學系合作,研究複雜脊椎疾病及最新治療技術。黃一華補充,養和已聯同港大研究利用人工智能分析市民經手機應用程式上載的脊椎相片,篩查脊骨變形患者,期望病人可及早獲治療,現正向醫管局中央研究倫理委員會申請開展研究。

]]>
【骨質疏鬆症】40歲後骨質流失變明顯?骨質密度知多少(醫學滿東華) //www.afterroberto.com/%e9%aa%a8%e8%b3%aa%e7%96%8f%e9%ac%86%e7%97%87-40%e6%ad%b2%e5%be%8c%e9%aa%a8%e8%b3%aa%e6%b5%81%e5%a4%b1%e8%ae%8a%e6%98%8e%e9%a1%af-%e9%aa%a8%e8%b3%aa%e5%af%86%e5%ba%a6%e7%9f%a5%e5%a4%9a%e5%b0%91/ Tue, 14 Sep 2021 08:59:1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297 【明報專訊】李太:醫生,我近來背痛愈來愈嚴重,是否患有骨質疏鬆症

醫生:李太,骨質疏鬆症是一種骨骼新陳代謝的病症。患者骨質密度減少,令骨骼結構變得脆弱,若只有骨質疏鬆症,患者應該沒有病徵。但骨質疏鬆症患者容易因輕微碰撞或跌倒而骨折,產生痛楚。最常見骨折部位包括股骨、脊椎及前臂骨。即使沒有任何碰撞,骨質疏鬆症患者亦可能因一些日常生活動作,如提起重物、彎腰等,令脊椎出現塌陷,背部變得彎曲,形成駝背及身高變矮的問題,引致背痛。

經常背痛,莫非有骨質疏鬆症?(網上圖片)
經常背痛,莫非有骨質疏鬆症?(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世界骨質疏鬆日丨預防骨折、骨頭脆 補鈣3大謬誤 附高鈣營養餐單 訓練養生要有法

 

40歲後骨質流失變明顯

李太:骨骼這麼堅硬,為什麼會出現疏鬆問題?

醫生:其實骨骼結構密度會隨年齡改變。一般來說,骨質於童年及青春期迅速增長,30多歲時達至頂峰。到近40歲,骨質流失開始變得明顯;更年期女性更會因體內雌激素下降,加劇骨質流失。當骨質流失速度較正常快時,便會增加患骨質疏鬆症和骨折的機率。骨骼新陳代謝是一個延續過程,因此,無論男女老幼,都應注意預防骨質疏鬆症。

李太:你剛剛提及更年期女性因體內雌激素下降,會加劇骨質流失。我今年65歲,看來我一定有骨質疏鬆症!

醫生:除了更年期後的女性,還有其他風險因素,例如長者、體型瘦小、家族中有骨質疏鬆症患者、吸煙、酗酒、長期攝取鈣質不足、缺乏維他命D、過量飲用含咖啡因飲品(例如咖啡、濃茶)、缺乏負重運動等。另外,有些疾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或因化療、電療或手術而提早停經等;長期服用高劑量類固醇藥物亦會增加骨質疏鬆症的風險。

李太:我想知道自己是否患有骨質疏鬆症,應該怎麼辦?

醫生:如屬上述高危人士,須定期接受檢查。雙能量X光吸收測量儀(DEXA)是常見而又準確測量骨質密度的方法,只要10至15分鐘便得知結果,可以用於診斷及監察治療的效果。另外須注意,市面上的超聲波儀器只可以作為骨質密度的初步篩驗方法,並不能作為確診工具。

李太:明白了,請你替我安排骨質疏鬆症及背痛的檢查吧!

 

相關文章:更年期潮熱、雌激素減少 生理、心理不適因人而異 5個方法助你從容渡過

 

文:鄺盈芮(東華三院綜合診斷及醫療中心醫生)

]]>
脊柱側彎常見徵狀肩膊不平衡 嚴重可影響心臟和肺 或暗藏小腦病變(醫路同行) //www.afterroberto.com/%e8%84%8a%e6%9f%b1%e5%81%b4%e5%bd%8e%e5%b8%b8%e8%a6%8b%e5%be%b5%e7%8b%80%e8%82%a9%e8%86%8a%e4%b8%8d%e5%b9%b3%e8%a1%a1-%e5%9a%b4%e9%87%8d%e5%8f%af%e5%bd%b1%e9%9f%bf%e5%bf%83%e8%87%9f%e5%92%8c%e8%82%ba/ Mon, 06 Sep 2021 11:28: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172 【明報專訊】小朋友站立姿勢不正確很常見,最近有父母帶同5歲小孩求診。他的臨牀徵狀很輕微,主要是媽媽覺得他肩膊不平衡,這是脊柱側彎其中一個常見徵狀。原發性脊柱側彎是最常見類型,患者脊椎在出生時並無異樣,在童年時逐漸變形。據統計,青少年脊柱側彎流行率約2%至4%,原發性脊柱側彎通常不會對病人日常生活構成問題,輕度至中度脊柱側彎也不會引致背痛,或壓住神經、心臟或肺部。只有嚴重脊柱側彎會引致心臟和肺部問題,女生患嚴重脊柱側彎的比率是男生8倍。如果側彎角度嚴重(Cobb angle大於50度),需要手術矯正。典型原發性脊柱側彎是右胸椎彎曲,也就是患者胸椎向右側凸出。如果患者屬左胸椎彎曲,又或是多過一個曲面,就必須考慮其他脊髓疾病的可能。

 

小腦扁桃體「下移」 致脊髓空洞症

上述小孩屬於非典型脊椎彎曲,因此為他安排磁力共振掃描,發現他患有小腦扁桃體下疝,並且引致嚴重脊髓空洞症!小腦扁桃體下疝是一種腦部結構畸形,以第一型最常見,即小腦扁桃體比正常延長、變扁並向下方「走位」,通過與脊椎相接的枕大孔下移到椎管內。輕微小腦扁桃體下疝在兒童很常見,通常會隨年齡增長而改善,但如下疝範圍超過5毫米,令到枕大孔過度擠迫,較大可能出現徵狀。

枕大孔:正常小腦不應低於此位置/小腦扁桃體下疝:枕大孔擠迫影響脊髓液流動/脊髓空洞症:脊髓液積聚膨脹,影響神經功能引致脊椎側彎(作者提供)
枕大孔:正常小腦不應低於此位置/小腦扁桃體下疝:枕大孔擠迫影響脊髓液流動/脊髓空洞症:脊髓液積聚膨脹,影響神經功能引致脊椎側彎(作者提供)

 

小腦扁桃體下疝的臨牀徵狀繁多,常見包括:枕部頭痛、頭暈、頸椎痛、惡心、嘔吐、視力問題;嚴重會引起腦幹受壓而產生四肢無力、四肢疼痛等,更甚者會因為呼吸心跳突然停頓而猝死。較嚴重個案由於顱頸交界區堵塞,引致腦脊髓液動力異常,產生腦脊液循環不暢及積聚於脊髓之中,有約70%機率引致脊髓空洞症,導致脊椎肌肉張力不均及脊柱側彎(30%至50%)。小腦扁桃體下疝引致嚴重的脊髓空洞症需要及早醫治,若忽略或拖延可引發脊椎神經功能衰退,產生四肢無力和感覺異常,脊柱側彎情况也會愈來愈嚴重!

這個小朋友接受了後顱窩減壓手術,把部分後腦顱骨及頸椎第一節椎管切除,清除蜘蛛網膜黏連,再將腦脊椎膜擴大提供額外空間給脊髓液流動。他術後3天出院,覆診時見他活蹦亂跳到處走,相信脊髓空洞症和脊柱側彎情况將可逐漸改善。根據文獻,接近七成病人手術後情况會好轉,但如果脊柱側彎太嚴重,病情可能會持續惡化,所以及早發現治療很重要。

 

文:黃海東

(中大醫院神經外科專科醫生)

]]>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www.afterroberto.com/%e7%97%9b%e7%97%87-%e9%a0%90%e9%98%b2%e5%bc%b7%e7%9b%b4%e6%80%a7%e8%84%8a%e6%a4%8e%e7%82%8e-%e6%88%92%e7%85%99%e5%a5%bd%e9%81%8e%e4%ba%82%e9%a9%97%e5%9f%ba%e5%9b%a0/ Mon, 09 Nov 2020 08:49: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9209 【明報專訊】不少人受背痛困擾,以為是姿勢不良所致?如果你是45歲以下,持續出現背痛,加上早上醒來腰背僵硬,就要小心,有可能患上強直性脊椎炎

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患者除了背痛、僵硬,原本一節一節的脊椎,融合成一條,影響活動幅度。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背痛注意 —— 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患者大多數是年輕男士,如背痛已維持一段長時間,就要找醫生詳細檢查。(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Makidotvn、porcorex@iStockphoto) 

 

陳:陳素懷(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

譚:譚皓珮(風濕病科專科醫生)

無視背痛 脊椎融合無彎轉?

問:背脊痛,只是姿勢不良引起,小問題而已?

陳:視乎背痛狀况,醫生會考慮很多因素,例如背痛維持了多久,如果是最近出現,可能只是運動或姿勢不良引致扭傷,病情很快改善;如背痛已維持一段時間,便要考慮是否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癌症或細菌(如肺結核)感染。此外,病人脊椎如因創傷或退化,令脊椎收窄壓着神經線,會導致四肢麻痹乏力,甚至失禁,要即時轉介專科醫生跟進。這些問題可以很嚴重,以強直性脊椎炎為例,如病人脊椎由一節節融合成一條,可導致站立及步行困難,而且無法逆轉,絕不可以輕視。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明報製圖)

臀痛膝腫 脊椎炎的錯?

問:如何分辨背痛是否強直性脊椎炎引起?

陳:背痛可分為機械性背痛(mechanical back pain)及發炎性背痛(inflammatory back pain)。前者因姿勢不良、肌肉和關節勞損引起,而強直性脊椎炎則屬發炎性背痛。

機械性背痛只要多加休息,數星期就會復元,但發炎性背痛通常會持續3個月或以上,而且當身體靜止時會特別痛,半夜更可能痛醒。晨僵是強直性脊椎炎典型徵狀,即早上醒來病人會感到關節僵硬,而且維持30分鐘或更長時間。

強直性脊椎炎還會出現其他徵狀,由於發病位置為骶髂關節(sacroiliac joint),即盆骨與尾龍骨之間的關節出現發炎,所以病人臀部亦會感到疼痛。病情也可能影響周邊關節發炎,如髖關節、膝蓋等,受影響關節會腫脹、發炎或積水等。此外,約四成病人會出現關節以外的器官炎症,例如眼睛、皮膚、腸道和心血管等發炎。醫生經過問診及檢查後,如懷疑病人患上強直性脊椎炎,便會將病人轉介風濕病科醫生接受評估及治療。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蘇智鑫攝)

 

45歲前發病 男性居多?

問:帶有HLA-B27基因,就會患上強直性脊椎炎?

譚:強直性脊椎炎是一種免疫系統疾病,成因並未明確。男性較常見,男女比例約3至4:1。患者大多數是年輕男士,徵狀通常於青少年或成年早期出現,甚少大於45歲發病,香港每1000人約有3人患有強直性脊椎炎。約90%患者擁有HLA-B27基因,帶此基因者患病風險較大。香港約有7%人口帶有HLA-B27基因,可幸這些人士發病機率只是2%。研究相信,除了基因外,還有環境刺激因素誘發強直性脊椎炎,例如感染或腸道微生物群生態失調。另外,銀屑病關節炎(俗稱牛皮癬關節炎)、發炎性腸道疾病、虹膜炎等患者也可能出現脊椎關節炎徵狀。

【痛症】正視強直性脊椎炎 戒煙好過亂驗基因
(蘇智鑫攝)

初期照X光易走漏眼?

問:如何診斷強直性脊椎炎?

譚:如背痛持續多於3個月,患者年齡小於45歲,再評估背或關節痛特性,衡量家族病史及其他相關徵狀後,醫生如懷疑是強直性脊椎炎,會安排進一步檢查。病人須接受X光及磁力共振影像診斷,因為強直性脊椎炎首先影響骶髂關節,盆骨X光可判斷骶髂關節有否縮窄、侵蝕或融合;但X光未必能發現病發初期徵狀,或需靠靈敏度和特異度高的磁力共振,偵測骶髂關節發炎狀况,避免耽誤病情。

另外,抽血檢查HLA-B27基因,亦是其中一個參考指標;其他發炎指數如血沉降(ESR)、C-反應蛋白(CRP)可以判斷病情活躍度。醫生綜合上述資料,按國際診斷標準評分作出診斷。

 

帶遺傳基因不代表會患病?

問:基因測試,可否預防強直性脊椎炎?

譚:強直性脊椎炎有遺傳性,如果擁有HLA-B27基因,家族同時有近親患此病,患病風險增加至20%。不過,雖然HLA-B27基因對診斷有參考價值,但由於只得2%發病機率,所以並不建議胡亂接受基因測試。

另一方面,研究證實吸煙會大大增加損害脊椎關節機率,高風險人士必須戒煙。

 

知多啲:無法根治 生物製劑紓緩病情

強直性脊椎炎是免疫系統疾病,現時沒有方法根治,治療目標是幫助病人減輕痛楚及僵硬程度,保持脊椎活動能力及防止變形。

 

消炎藥一線治療 減骨增生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譚皓珮說,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物(NSAIDs)是強直性脊椎炎第一線治療,主要用來紓緩炎症,減低痛楚。大部分病人服用後徵狀有顯著改善,只需要疼痛時服用。但若病情活躍,醫生會建議在一段時間內服用全劑量以控制徵狀,有部分研究指出此能減少脊椎關節融合及骨增生。傳統NSAIDs常見副作用是增加消化性潰瘍風險。新一代非類固醇止痛消炎藥(COX-II 抑制藥)能減少上述副作用,但長期服用仍會增加腎臟和心臟疾病風險,因此須徵詢醫生意見。

至於改善病情的風濕藥類,如「柳氮磺胺嘧啶」(Sulfasalazine),有調理免疫系統作用,可紓緩患者周邊關節炎,如手腳關節炎症,但對中軸關節如頸椎、胸椎、腰椎和髂關節等炎症,效果有限。

譚皓珮指出,如病人先後服用兩隻非類固醇止痛藥的最高劑量超過2至4個星期,病情持續活躍,便需要考慮進一步治療。現時治療強直性脊椎炎的生物製劑分兩大種類,包括抗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及抗白細胞介素-17A(anti-IL-17A)。臨牀研究顯示這兩類生物製劑療效顯著,能快速控制關節發炎,部分研究指出如果及早並長期使用生物製劑可避免脊椎關節變形。抗腫瘤壞死因子也能治療強直性脊椎炎相關的虹膜炎和腸炎。

生物製劑透過注射使用,作用是抑制免疫系統,所以會增加感染風險。使用生物製劑前,醫生會詳細評估,例如隱性肺結核檢查,以確保安全使用。不過,病人須長期注射藥物,一旦停用病情可能復發。如病人因財政或其他問題,可與醫生商討減藥,其間配合消炎藥物紓緩病情。

 

文:wongyim

編輯:林曉慧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有片睇

想現場直擊「家庭醫生睇醫生」,可登入www.afterroberto.com

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2.mp4,運動時痛楚減 休息時更痛;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3.mp4,大關節或發炎 嚴重可影響視力;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4.mp4,男性患者較多 具遺傳性;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5.mp4,與家族病史有關 不能靠單一檢查斷症;https://video3.mingpao.com/202010/HET20201007_06.mp4,藥物分三類 視嚴重程度選擇;

]]>
跳躍着地脊椎受壓 籃球傷腰腳痹痛 //www.afterroberto.com/%e8%b7%b3%e8%ba%8d%e7%9d%80%e5%9c%b0%e8%84%8a%e6%a4%8e%e5%8f%97%e5%a3%93-%e7%b1%83%e7%90%83%e5%82%b7%e8%85%b0%e8%85%b3%e7%97%b9%e7%97%9b/ Thu, 15 Oct 2020 07:16: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8705 【明報專訊】美國職業籃球總決賽東西岸龍爭虎鬥。一眾熱血男兒對籃球的一團火又被再度激起,但在籃球場上拼搏時,切勿忽略籃球運動可能會帶來的嚴重腰患。

提起籃球引起的運動創傷,大部分人會聯想起膝蓋十字韌帶受傷、半月板撕裂或足踝扭傷。其實腰背受傷也絕不能忽視,嚴重可以斷送運動員生涯,其中椎間盤突出引致坐骨神經痛正是其中之一。不少運動也可以導致椎間盤突出,籃球屬於高危。舉個例子,美國職業籃球員D侯活(Dwight Howard),曾被譽為可以單換當今美職第一人勒邦占士(LeBron James),8次入選明星賽,5次當選最佳陣容一隊,5奪籃板王,3次奪得最佳防守球員。以數據而論,絕對可以打入NBA歷史頭20強。可惜,他在最當打之年,傷及腰部,以致椎間盤突出。傷患過後,實力大不如前。今年成為自由身球員的他,合約更是久久無人問津。雖然最後剛被洛杉磯湖人簽下,但能否有好表現,仍未可知。另一名前明星球員,大前鋒史杜達米亞(Amare Stoudamire)在效力紐約人時,同樣患有此傷患,需要提早休季。

跳躍着地脊椎受壓 籃球傷腰腳痹痛
跳躍受傷——籃球運動員跳躍着地的一瞬間,脊椎承受巨大壓力可能引致椎間盤突出,如NBA球員D侯活(圖左),便曾受此患所困,影響職業生涯。(路透社)

 

為何籃球運動容易引發椎間盤突出,先要了解脊椎結構。

從宏觀看,人體脊椎是呈「S」形,分成3段彎曲:頸椎、胸椎及腰椎。3段彎曲的脊椎會互相取得平衡,中軸垂直盆骨,令我們可以直立行走。而「S」形狀容許脊椎像彈弓一樣伸展,以作減壓之用。

 

跳躍着地脊椎受壓 籃球傷腰腳痹痛
(明報製圖)

 

椎間盤超負荷 纖維撕裂

脊椎由一節節椎體重疊而成,每節椎體由椎間盤連接。椎間盤是軟組織,外圍是纖維,中間是含水分的髓核。整個椎間盤就像咕𠱸,幫助腰骨減壓及避震。以籃球為例,當運動員出力跳躍着地的瞬間,脊椎承受巨大壓力,當壓力超出椎間盤負荷,外圍纖維組織便有可能出現撕裂,髓核就可能會從缺口溢出,引致椎間盤突出(見右圖)。如果跳躍着地時同時扭腰,椎間盤更可能出現撕裂。

除了籃球,近年愈來愈多人喜愛健身舉重,也是高危運動之一。不少人是因此引致椎間盤突出而求醫。當中硬舉(deadlift)是最常惹禍。硬舉是一個高強度負重動作,需要臂、腰及腿的配合,稍一放鬆就有可能令腰椎盤壓力過大,導致脫出。

 

突出物壓神經 影響腳部

當腰椎盤突出,患者會出現腰痛,除此之外,腳痛、麻痹也是主要徵狀,很多時腳部徵狀甚至比腰痛更嚴重。而腳痛及麻痹的原因是突出物刺激及擠壓到神經線,引發炎症及創傷。不同節數的突出會刺激不同神經,所以腳痛和麻痹位置會有不同,例如常見突出腰椎第四/五節,會壓着腰椎第五神經,引致伸延性小腿外側疼痛和麻痹。站立與走路也有困難。即使躺在牀上也輾轉反側。咳嗽和打噴嚏更會劇痛難當。俗語說腰痛慘過大病,可想而知。

 

姿勢不正確 上班族也易傷

大家千萬不要以為高危運動才會誘發椎間盤突出。不少辦公室一族,只是轉身彎腰提起文件或雜物這看似輕而易舉的動作也會病發。原因可能是日常運動不足,肌肉強度和柔軟度較弱,不足以分擔椎間盤壓力,因而受傷。

診斷椎間盤突出除了臨牀檢查,醫生會建議病人做磁力共振檢查,確定椎間盤突出位置、大小,以及那一節神經受壓,以釐定治療方案。

跳躍着地脊椎受壓 籃球傷腰腳痹痛
小心姿勢——上班族姿勢不正確也易傷腰,故提舉東西時應以蹲下彎曲膝部的正確姿勢,避免彎腰負重。(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服藥物理治療 數星期改善

服食消炎止痛藥和神經止痛藥能有效紓緩神經痛,再配合休息及物理治療,病情大都會有所改善,但是痛症一般都會維持數星期。若患者疼痛嚴重,或因劇痛至不能下牀,病人想盡快復元重拾工作,又或經歷數星期保守治療仍然成效不彰,可以選擇手術。手術原理便是把突出的椎間盤摘出令神經線不再受壓,徵狀便會立即消除。

 

微創手術 復元快

傳統椎間盤切除手術需要在背部界開一個約5厘米傷口。把部分脊骨磨走,𠝹開出一個孔,再拿走蓋在神經上的黃韌帶,撥開神經線,把突出物取出。雖然效果十分理想,但傷口較大,術後初期背痛較明顯,復元速度稍慢。近年引進微創椎間盤切除手術,透過內視鏡協助,傷口少於1厘米,不用磨骨開孔便可以把突出物拿走。術後背痛較小,復元較快。大部分病人當天能走動,亦可更快重新返回工作。

 

勤伸展強背肌防受傷

預防勝於治療,日常生活可從多方面着手減低受傷風險。

 

1. 增加肌肉柔軟度

不單運動前需要拉筋,平日亦應每天做伸展運動,當肌肉彈性提高,扭腰或曲背時扭傷的風險便會減少。正如籃球「大帝」勒邦占士,他除了每天健身以鍛煉肌肉,也勤做瑜伽,保持肌肉和關節的柔韌度,所以即使到了35歲,他仍能保持極佳狀態,甚少嚴重傷患。

2. 增強肌肉耐力

鍛煉背肌與核心肌肉能有效分擔椎間盤壓力,可減低肌肉疲勞引致受傷的風險。游泳及平板支橕能有效強化背肌及核心肌肉。

3. 注意姿勢

盡量避免彎腰負重。提舉東西時應以蹲下彎曲膝部的姿勢代替。切勿逞一時之快。

 

大家做運動時記緊安全,避免受傷,這樣才能真正享受運動的樂趣。

 

 

文:嚴永藝(骨科專科醫生)

編輯:劉家睿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www.afterroberto.com/%e9%81%8b%e5%8b%95%e7%a7%91%e5%ad%b8-barry-sir-%e8%b7%91%e9%a6%ac%e6%8b%89%e6%9d%be%e5%a7%bf%e5%8b%a2%e9%8c%af%e9%9a%a8%e6%99%82%e8%b6%b3%e5%ba%95%e7%ad%8b%e8%86%9c%e7%82%8e/ Fri, 06 Mar 2020 03:00:1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820 一年容易馬拉松,可惜今年2月的渣馬(渣打馬拉松)賽事,受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影響下無奈取消。近年跑馬拉松成為人氣打卡活動,吸引不少年輕選手參賽,由於缺乏經驗在短時間催谷練習,無疑增加雙腳筋腱、膝蓋、腰椎受傷的機會,嚴重更可能猝死!作為長途賽,跑友宜恒常練習,在長課或負重訓練前跟Barry Sir先做這三個預防跑步創傷(Injury Prevention)的熱身運動,為2021馬拉松備戰!

 

相關文章:

【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

 

跑友「職業病」足底筋膜炎

人們走路或跑步時姿勢不正確,又或長期站立,以致筋膜過度勞損引起炎症,不及時治療慢慢就會演變成足底筋膜炎。高危族多為中年人、長期站立工作者、腳部先天變形患者(扁平足、高弓足),及長跑跑友。如果早上起牀或在久坐後第一步踏地,腳底特別疼痛,而痛處沒明顯紅腫,則很可能是足底筋膜炎了!

Tips
Barry Sir 話你知:長跑最易傷膝蓋和腳踝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Barry Sir跟據美國研究報告,提醒長跑跑友最常受傷的部位是膝蓋和腳踝[1]。跑步姿勢不正確原因千千萬萬,當中有兩個不正確姿勢特別值得注意: 膝蓋內塌、腳踭著地跑[2]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他解釋不少女性跑友有膝頭內塌問題,她們盆骨較大,核心肌肉乏力,以致跑步時骨骼東歪西倒,有膝蓋內塌的情况 或令十字韌帶受傷;而腳踭著地跑,使腳踝與地面失去避震保護,易引起足底筋膜炎。這樣無疑會牽連全身關節的穩定性,引起其他姿勢不正確的痛症炎症。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3個保護關節熱身動作 助你「長跑長有」

為針對以上兩個不正確跑步姿勢,Barry Sir醒你三個動作保護膝、腰、足底筋膜,適合跑友加插在長課練習或負重訓練前熱身,以預防跑步創傷(Injury Prevention):

 

動作一:中腳掌著地 Walking Leg Swing (Focus on Mid Foot Strike)

— 改善腳踭著地跑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1. 幻想前方有扇門,
  2. 伸出腳撐開門,中腳掌會自然著地。
  3. 記著這個著地動作,按自己需要重覆練習。

 

動作二:單腳硬舉 (Single-Leg Deadlifts)

— 鍛鍊關節穩定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1. 預備動作:雙手緊握胸前,單腳曲起。
  2. 幻想腳向後撐直
  3. 上身自然鐘擺式俯前。
  4. 每邊腿伸展8-12次為一組,共三組。
    注意!扁平足人士易失平衡跌倒。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動作三:驢子踢(Fire Hydrant and Donkey Kick)

— 提升臀部避震功能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1. 預備動作:雙手平肩撐地,雙膝屈曲跪地。
    2. 腿向外側橫向打開至90度角,並回到地面10次;
    3. 向後蹬腿並曲膝,來回10次;
    4. 每腿各10次橫向及10次後蹬伸展為一組,共三組。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Tips
Barry Sir 話你知:什麼是預防跑步創傷熱身(Injury Prevention)?

練跑要點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 體能訓練有分「跑季」(On Season)與「恒常」(Off Season),跑季期間的訓練以避免受傷為主。以上示範的三個動作,建議加插在在長課或負重訓練前進行,每星期練習2-3次。
    • 至於「恒常」(Off Season)的體能訓練,則每星期訓練習3-4次。
    • 保持正確跑姿,足夠休息與睡眠,才能確保關節健康,做出好表現達至「長跑長有」。

 

【運動科學 Barry Sir】跑馬拉松姿勢錯隨時足底筋膜炎 三個熱身動作助你長跑長有

 

Presented by: WAW Creation
場地鳴謝:South China Athletic Association 南華體育會健體中心

 

Barry Sir的參考資料

[1]: Running Fact Sheet.-Facts on running injuries. Sports Medicine Australia. Available at https://sma.org.au/resources-advice/running/

[2]: The 5 Most Common Running Injuries and Hot to Fix Them. GQ.com. Available at https://www.gq.com/story/5-most-common-running-injuries

▲Bio – Barry Si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r. Barry Ki(@barry_sir_ki)分享的貼文 於  張貼

中文名「紀榮賢」,「Barry Sir」是暱稱,又稱「紀Sir」。作為運動科學專家,他熱衷鑽研健康 生活科學,喜歡「睇書」,最討厭人 云亦云。

對於與健康和運動的種種事宜,諸如 體適能、健體、運動的效益及運動員的勞損、業界的認證和牌照、以至相關產品等等,都力求真相,並期望透 過不同的方式教育大眾和拆解坊間的謬誤。

個人使命便是要教曉大家如何 「活得健康」!

擁有「PhD educator for Fitness Professional」的Barry Sir 目前身兼多職,是ASCA亞洲體能協會Sport Science Officer、南華體育會健體中心 隊總教練、YMCA College of Careers: Sport Management Advisor。

]]>
【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 //www.afterroberto.com/%e9%81%8b%e5%8b%95%e7%a7%91%e5%ad%b8-barry-sir-3%e7%b5%84%e5%bd%88%e5%8a%9b%e5%b8%b6%e4%bc%b8%e5%b1%95%e5%8b%95%e4%bd%9c%e4%bc%81%e5%ae%9a%e5%ae%9a%e8%bc%95%e9%ac%86%e7%9f%af%e6%ad%a3/ Fri, 28 Feb 2020 04:00:1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674 衛生署衛生防護中心電視廣告教落,「為預防新型冠狀病毒在社區傳播……應盡量留喺屋企、避免去人多嘅地方。」

於是上班族辦公時間坐在電腦前八至九小時,放工又立即「愛回家」,宅在家中上網、玩手機和打遊戲機。久而久之,大家有無發覺肌肉過緊,沒做劇烈運動都相繼出現肩頸膊痛?要特別用力才能挺起胸膛坐直呢?有的話,可能患上由坐姿不正確引起的「上交叉綜合症」了。

相關文章:
【運動科學 Barry Sir】在家工作有腰骨 四組動作改善翹腳坐姿問題 不再腰痠骨痛

 

上交叉綜合症是什麼? 上班族、「大隻佬」竟是高危族

【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

上交叉綜合症徵狀有圓肩、寒背、突頸、假肚腩、肩胛骨緊縮,外型看起來就是整個上肩內摺,女士更覺虎背熊腰胸部變少。

【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形成上交叉綜合症的高危族多為上班族或「大隻佬」。主要是上班族在電腦前工作、看手機,長期維持不正確姿勢;也有健身愛好者,過度集中鍛鍊胸肌,常常做推胸動作,不自覺令到上斜方肌、胸大肌、前三角肌,及連接胸、肩、手臂的球窩體組織過緊,唯上背的後肌組群無力,身體前後方肌鬆緊不平衡所致。
Barry Sir 有見及此,教你活用一條輕盈的彈力帶,三個動作,踼走圓肩、寒背、突頸,從此挺起胸膛!

 

Tips
Barry Sir 話你知:揀選彈力帶 粗未必佳

彈力帶近期榮升人氣好物,好像有了它隨時隨地,全身肌肉都能練出好線條。網絡上不少教學片都使用粗身的彈力帶,但在家中健身沒有教練指導下,胡亂使用粗身彈力帶有可能拉傷肌肉,所以說:粗未必佳!

以今集鍛鍊肩胛肌、胸大肌、下腰背等部份的細肌肉組群,幼帶已提供足夠的拉扯力,若要練「大大嚿」肌肉組群,不妨多買一條粗帶吧!

 

動作一:臉拉(Face Pull)—踼走寒背

【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

  1. 將彈力帶縛在高的樑上,
  2. 雙手曲手踭平肩,向後拉同時鎖緊肩胛骨,
  3. 拉伸期間保持拇指指尖向外、打開胸膛,
  4. 拉推手來回為一次,十次一組,共三組。

 

動作二:肩部環繞(Rotate Hands Stretch)—踼走圓肩膊痛【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

【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

  1. 預備動作:雙手緊握彈力帶,兩手拇指指尖相向,
  2. 雙手平肩打開,兩手拇指指尖反向,
  3. 雙手向上伸展並後旋,繞過頭到後背,
  4. 其間拇指尖向天,彈力帶距離不變,
  5. 然後向前旋手,做出環繞肩部的伸展。
  6. 前後旋手十次為一組,共三組。

 

動作三:
肩部水平外展(Shoulder Horizontal Abduction)—踼走肩胛勞損【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

【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

  1. 預備動作:雙手緊握彈力帶,兩手拇指指尖相向,
  2. 雙手平肩拉伸,拇指指反向。
  3. 橫向拉伸為一次,十次為一組,共三組

 

Tips
Barry Sir 話你知:

  • 這三個彈力帶伸展動作,建議每星期做2-3次。
  • 練習動作一.,注意拇指向外,鎖緊肩胛骨、胸膛保持打開;因為拇指內向反而造成圓肩。
  • 動作二.,針對都巿人經常揹背嚢、推胸練「大隻」,忽略後肌組群,旋手向後可立體伸展三角肌、胸大肌及球球窩體關節。練習此動作時,拇指方向是關鍵!
  • 練習動作三.,不僅僅運動臂力,重點是夾緊肩胛骨,強化後三角肌組群,肌肉自然有力開肩,不再「摺埋」。【運動科學 Barry Sir】3組彈力帶伸展動作 企定定輕鬆矯正圓肩、寒背、勞損痛症

Presented by: WAW Creation
場地鳴謝:South China Athletic Association南華體育會健體中心

 


 

Barry Sir

中文名「紀榮賢」,「Barry Sir」是暱稱,又稱「紀Sir」。

作為運動科學專家,他熱衷鑽研健康 生活科學,喜歡「睇書」,最討厭人 云亦云。

對於與健康和運動的種種事宜,諸如 體適能、健體、運動的效益及運動員的勞損、業界的認證和牌照、以至相關產品等等,都力求真相,並期望透 過不同的方式教育大眾和拆解坊間的謬誤。

個人使命便是要教曉大家如何 「活得健康」!

擁有「PhD educator for Fitness Professional」的Barry Sir

目前身兼多職,是ASCA亞洲體能協會Sport Science Officer、南華體育會健體中心 隊總教練、YMCA College of Careers: Sport Management Advisor。

]]>
【運動科學 Barry Sir】在家工作有腰骨 四組動作改善翹腳坐姿問題 不再腰痠骨痛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81%8b%e5%8b%95%e7%a7%91%e5%ad%b8-barry-sir%e3%80%91%e5%9c%a8%e5%ae%b6%e5%b7%a5%e4%bd%9c%e6%9c%89%e8%85%b0%e9%aa%a8%e3%80%80%e5%9b%9b%e7%b5%84%e5%8b%95%e4%bd%9c%e6%94%b9%e5%96%84%e7%bf%b9/ Fri, 21 Feb 2020 08:58: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482 抗疫時期,在家工作(Home Office)看似輕鬆悠閒,不少朋友卻懶懶懶得落床,Home Office實則變Bed Office……他們的坐姿,比起在辦公室上班時更加「曲折離奇」,一日下來坐姿不正確,或者翹腳坐不僅整條腰骨和肩膀酸軟難受,更可能引起一連串脊椎毛病。礙於新型冠状病毒疫情,大家不能到健身房運動舒展,Barry Sir 期望打工仔們腰骨挺直,特別示範四組等長收縮訓練動作,教大家在家裏釋放腰椎壓力!

相關文章:
【運動科學 Barry Sir】一梳化 兩咕𠱸 三招八式 十分鐘 全身動起來!

翹腳坐 脊椎痛症「套餐」逐樣捉

運動科學,腰酸骨痛,等長收縮訓練

運動科學,腰酸骨痛,等長收縮訓練

「打工仔坐姿不正確,例如翹腳會引起盆骨及肌肉不正(Pelvis Imbalance)、長短腳、高低膀、足底筋膜炎、膝痛、坐骨神經痛、腰骨痛等等!可能逐樣問題浮現,又或「痛症全餐」奉上!」

運動科學,腰酸骨痛,等長收縮訓練

Tips
Barry Sir 話你知:判斷長短腳有法

翹腳坐姿直接令髂腰肌兩邊不平衡,形成長短腳問題。Barry Sir 先安排助教Jackey坐低雙腳伸直,即可肉眼判斷到長短腳問題。

要避免「痛症套餐」,Barry Sir 傳授的四組動作有助:放鬆髂腰肌、鍛鍊核心肌肉強度、加強關節穩定性(Joints Stability),以支撐腰盆肌肉平衡,使脊椎不再左搖右擺,維持好坐姿好腰骨!

運動科學,腰酸骨痛,等長收縮訓練

動作一:平板支撐(Plank)— 鍛鍊腹部核心肌

1. 握拳頭,雙手前臂及雙腳撐地。
2. 鎖緊肩胛骨,臀巨肌及核心肌肉,做出等長收縮動作。
3. 臀部與腰椎成直線,腹部用力。
4. 保持支撐30秒一組,每次做三組。

運動科學,腰酸骨痛,等長收縮訓練

動作二:橋式(HIP BRIDGE)— 鍛鍊背部核心肌肉組群

1. 平躺,握拳頭手踭貼地,曲膝腳板踩地,
2. 腳趾用力抓緊地板,鎖實臀巨肌,臀部向天推高。
3. 保持挺腰30秒一組,每次做三組。

運動科學,腰酸骨痛,等長收縮訓練

動作三:交叉腳扭腰(The Seated Torso Twist Stretch)— 放鬆腰部、下背、脊骨及腹部核心肌

1. 直腿坐好,右手撐地,
2. 右腳曲膝踏於左腳膝頭外側。
3. 左手伸直,手踭頂着右大腿外側,
4. 向右旋腰眼望後方,左手同時向反方向推。
5. 每邊腳維持動作大約15-30秒。

運動科學,腰酸骨痛,等長收縮訓練

動作四:髂腰肌伸展(Hip Extension)— 平衡盆骨及肌肉

1. 單膝跪於軟墊上,腳背放上椅子,
2. 另一邊腳曲膝支撐身體。
3. 雙手放前腳大腿上平衡,
4. 慢慢向前壓腿。
5. 每邊腳維持動作大約15-30秒。

Tips
Barry Sir 話你知:

  • 這四組腰骨等長收縮訓練動作,建議每星期做2-3日。
  •  練習動作一.,注意肩膀勿傾前,腹部保持用力,將臀部維持水平位置,不要塌在地墊上或翹臀。
  •  練習動作二.,保持鎖緊臀巨肌。
  •  練習動作三.,腰部扭動時聽到「啪啪」聲無需驚訝,有可能筋骨已經不正,在伸展時「復位」。
  •  練習動作四.,最好預備軟墊保護膝蓋,避免受傷。

運動科學,腰酸骨痛,等長收縮訓練

Presented by: WAW Creation
場地鳴謝:South China Athletic Association南華體育會健體中心

Barry Sir

 

在 Instagram 查看這則貼文

 

Dr. Barry Ki(@barry_sir_ki)分享的貼文 張貼


中文名「紀榮賢」,「Barry Sir」是暱稱,又稱「紀Sir」。
作為運動科學專家,他熱衷鑽研健康 生活科學,喜歡「睇書」,最討厭人 云亦云。
對於與健康和運動的種種事宜,諸如 體適能、健體、運動的效益及運動員的勞損、業界的認證和牌照、以至相關產品等等,都力求真相,並期望透 過不同的方式教育大眾和拆解坊間的謬誤。

個人使命便是要教曉大家如何 「活得健康」!
擁有「PhD educator for Fitness Professional」的Barry Sir
目前身兼多職,是ASCA亞洲體能協會Sport Science Officer、南華體育會健體中心 隊總教練、YMCA College of Careers: Sport Management Advisor。

]]>
【女性健康】高跟鞋族動一動 擺脫美麗代價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5%a5%b3%e6%80%a7%e5%81%a5%e5%ba%b7%e3%80%91%e9%ab%98%e8%b7%9f%e9%9e%8b%e6%97%8f%e5%8b%95%e4%b8%80%e5%8b%95-%e6%93%ba%e8%84%ab%e7%be%8e%e9%ba%97%e4%bb%a3%e5%83%b9/ Mon, 15 Oct 2018 04:19:4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5308 【明報專訊】高跟鞋令人又愛又恨,很多人都知道長時間穿著高跟鞋會導致痛症,但不少人以為只有「斗零踭」才會出事,闊踭高跟鞋的傷害力較低;研究卻顯示兩者對人體關節及肌肉造成的壓力其實相若,鞋踭高度才是影響傷害程度的重要因素。而無論你是職業需要抑或愛美一族,都可以做一些簡單運動,改善長期穿高跟鞋引致的問題。

足部是人體十分重要的部位,我們每天都需要依靠它們走路、承擔體重。若以建築來比喻,足部就好像大廈鋼筋一樣,可維持我們活動時的穩定;如果足部出現問題,便會牽連其他部位。

增腳前掌、膝關節、脊椎壓力
縱使足部如此重要,但仍有不少女士為了令雙腿變得修長而長時間穿著高跟鞋,導致痛症出現。根據美國Spine Health Institute的一項調查數據顯示,18至24歲女士中,約有半數每天都會穿高跟鞋;而25至49歲及50歲以上組別,亦分別約有四成及三成女性每天穿高跟鞋,原因包括可增加視覺上的高度及改變站姿,令身形變得修長。

不過,這些改變同時增加了身體不同部位的負荷。穿平底鞋時,腳掌可以平均受力,但穿高跟鞋時,腳踭被撐起數吋,受力點便會移至腳前掌;加上高跟鞋頭偏窄,令腳前掌包括腳趾骨與趾掌間的壓力增加,而重心前移還會增加膝關節壓力。此外,撐起腳踭後會令小腿肌肉(腓腸肌)收縮,長時間維持此狀况,肌肉會變得繃緊。站姿改變後令盆骨前傾、臀部後翹,造成脊椎(特別腰椎)壓力不平均,長遠會增加患上腰患風險,例如腰椎移位,同時會增加膝關節炎及拇指外翻風險。

鞋踭闊窄壓力相同
不少人以為,只有「斗零踭」的高跟鞋傷腳,所以會挑選闊踭高跟鞋款式。但研究顯示兩者對人體關節及肌肉造成的壓力相若,因此穿闊踭高跟鞋的勞損程度並不會較斗零踭少。不過若論鞋底的穩定性,的確是闊踭款式較好。

此外,馬來西亞拉曼大學(Universiti Tunku Abdul Rahman)亦有研究針對不同高度的高跟鞋對膝關節所造成的影響,測試者先後以赤腳及穿著不同高度高跟鞋在跑步機上步行,蒐集步行過程中對膝關節影響的數據。結果顯示,鞋踭愈高對膝關節傷害愈大,對腳前掌的壓力亦愈高。穿上1吋高跟鞋時,體重的22%壓向腳前掌;而穿2吋及3吋高跟鞋時,腳前掌則分別需承受57%及76%的自身體重(見上表),壓力非常大。由此可見高跟鞋的鞋踭高度不宜高於2吋,而且不能長時間穿著。

選闊鞋頭 踭高勿超2吋
香港理工大學做了一個穿高跟鞋對足底筋膜及前距腓韌帶影響的研究,看看穿高跟鞋會否增加這兩個位置的壓力。它們都是人體的結締組織,足底筋膜位於足底,由腳踭連接趾骨位置,主要功能是負重時支撐足底,步行時像拉緊的橡筋一樣,提供彈力讓腳掌提起踏前;前距腓韌帶則是連接腓骨與距骨的韌帶,位於腳踝背外側,主要在蹬直腳時為腳踝關節提供穩定性。研究結果發現,由於穿高跟鞋令腳踭長期撐起,增加了該兩個結構的拉扯壓力,有可能增加足底筋膜及前距腓韌帶受傷的風險,例如導致足底筋膜炎,以及因前距腓韌帶鬆弛而導致腳踝扭傷。

穿高跟鞋無疑可以盡顯女性的體態美,但身體健康亦十分重要,建議女士們應盡量減少穿高跟鞋的時間,平日可攜帶多一對平底鞋於公司替換,並考慮選購鞋頭較闊的高跟鞋,以減少對腳趾及其關節的壓力。如對足部健康有任何疑問,應尋求醫生的專業意見。

文:陳啟豪(聖雅各福群會註冊物理治療師)

編輯:梁小玲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0/health-10152018-a1.jpg傷害膝關節——高跟鞋的鞋踭愈高,給腳前掌造成的壓力愈大,如加上鞋頭偏窄,更會增加趾骨與趾掌間的壓力,傷害膝關節。(prizela_ning@iStockphoto);//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10/health-10152018-a2.jpg(明報製圖);

專題系列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