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25 Oct 2024 08:41:2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胃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胃癌】AI胃鏡找瘜肉 冀辨識早期胃癌減漏診 中大首試用 同類腸鏡已證成效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7%99%8c-ai%e8%83%83%e9%8f%a1%e6%89%be%e7%98%9c%e8%82%89-%e5%86%80%e8%be%a8%e8%ad%98%e6%97%a9%e6%9c%9f%e8%83%83%e7%99%8c%e6%b8%9b%e6%bc%8f%e8%a8%ba-%e4%b8%ad%e5%a4%a7%e9%a6%96%e8%a9%a6/ Fri, 25 Oct 2024 08:36: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16 【明報專訊】黑色幼長的耐熱管道伸進胃部,內裏影像在熒幕上一覽無遺。按下熒幕按鈕,一個個綠色框接連彈出來,框住的位置顯示着一粒粒細小扁平的瘜肉。中大醫學院近日和日本跨國公司奧林巴斯(Olympus)合作,引入最新人工智能(AI)輔助上消化道內鏡系統,能實時識別胃癌和病變位置,成為該系統全球首個試點。該院稱,新技術有助醫生辨識早期胃癌細胞,預計在半年內開展首階段臨牀研究,期望日後廣泛使用。

【胃癌】AI胃鏡找瘜肉 冀辨識早期胃癌減漏診 中大首試用 同類腸鏡已證成效
中大醫學院成為全球首個測試人工智能(AI)輔助上消化道內鏡系統的基地,圖中屏幕綠色框內顯示AI系統偵測到的瘜肉。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圖)稱,新系統有望提升早期辨識胃癌的準確度。(黃志東攝)

胃癌第六大常見癌症 中大:早期胃癌瘜肉難覺察易漏診

胃癌是香港第六大常見癌症。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數字,2021年本港有超過1300宗胃癌新症,逾600宗死亡,發病死亡率高近五成。中大醫學院長趙偉仁引述研究指全球胃癌約有6%漏診風險,早期胃癌更難覺察。趙解釋,胃癌瘜肉比一般蘑菇形的瘜肉扁平和細小,亦無明顯顏色變化,加上內窺鏡的視野不清晰,醫生未必能檢查清楚,而醫院人手不足,每名醫生診斷大量個案,容易因疲勞而漏診。趙偉仁續稱,倘能在早期識別胃癌,其5年存活率高達97%,同時能避免「開大刀做手術」,使用胃癌內鏡便能切除瘜肉。


相關閲讀: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同類腸鏡證提高檢深率 料半年內臨牀研究 冀廣泛應用

中大醫學院3年前引入AI系統輔助大腸鏡檢查,發現系統能有效提高約四成的大腸腺瘤檢測率,遂與日本奧林巴斯合作把AI系統應用於胃癌檢查。趙偉仁指出,系統由10所中心的日本專家研發,深度分析逾10萬張日本胃癌內鏡影像。除能定位可疑胃癌瘜肉,亦能自動捕捉影像,助內視鏡檢測和診斷,甚至能快速判斷腫瘤是否良性。趙形容系統就像「師傅」,能「傍住醫生」篩查胃癌,做到「寧濫勿缺」,減漏診風險。

【胃癌】AI胃鏡找瘜肉 冀辨識早期胃癌減漏診 中大首試用 同類腸鏡已證成效
中大醫學院採用人工智能(AI)輔助上消化道內鏡系統辨識早期胃癌;左起為中大醫學院長趙偉仁、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助理教授柳浩城。(黃志東攝)

相關閲讀:別怕照腸胃鏡辛苦 了解檢查前後三大關鍵


偵測「快過我隻眼」 對資淺醫生幫助大

中大醫學院外科學系助理教授葉瀚智則形容「AI快過我隻眼」,能提供具體實時指引,令醫生更有系統地學習,尤其對資歷淺的醫生有幫助,同時AI能連接現有內鏡儀器,相信能方便快捷地投入臨牀研究。

團隊透露將和威爾斯親王醫院合作,半年內開展首階段臨牀研究,邀請過百名曾患胃癌、有家族病史或有胃癌風險的高危患者接受AI系統篩查;第二階段則邀請過千人做對比研究,比較有使用和沒使用AI系統的醫生胃癌檢測率是否有分別。團隊期望能盡快收集數據,協助日後在公院使用。

]]>
胃癌初期或消化不良、腹脹體重降 八成確診已屬晚期 治療新法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7%99%8c%e5%88%9d%e6%9c%9f%e6%88%96%e6%b6%88%e5%8c%96%e4%b8%8d%e8%89%af%e3%80%81%e8%85%b9%e8%84%b9%e9%ab%94%e9%87%8d%e9%99%8d-%e5%85%ab%e6%88%90%e7%a2%ba%e8%a8%ba%e5%b7%b2%e5%b1%ac%e6%99%9a/ Tue, 08 Oct 2024 09:44: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71

【明報專訊】胃癌長期位居本港十大癌症第五、六位,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的數字,2021年有1306宗胃癌新症,631人因胃癌離世。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升高,65歲或以上患者佔整體超過六成。(編按:胃癌的風險因素最主要是吸煙;其次是幽門螺旋桿菌。另外,吃較多醃製食物,以及多肉少菜,都有可能是胃癌風險因素……胃癌初期患者或以為是消化不良、腹脹不適,直至病情發展至晚期才確診,胃癌有機會在早期發現及根治嗎?)

胃癌初期病徵不明顯 或腹脹誤以為消化不良 八成確診已到晚期

胃癌初期病徵並不明顯,可能會消化不良、食慾不振、小腹腫脹、進食後腹脹不適、體重急速下降等,很多時患者會誤以為是工作壓力或「食滯」所致,而忽略進一步檢查。近八成患者確診時,病情已發展到第四期,俗稱「晚期」。治療新法:抗體藥物複合體ADC治療 存活率有提升 過去治療晚期胃癌的藥物選擇不多,近年新藥陸續湧現,除了化療,部分合適的病人也可以用標靶治療、免疫治療,或更新的「抗體藥物複合體」(簡稱ADC)治療。例如近年較受關注的HER2陽性胃癌,病人帶有HER2腫瘤基因突變,可考慮在基礎化療藥外加入針對的標靶藥,一般來說能控制病情的時間會比較長。相關標靶藥在HER2陽性乳癌的治療上已使用了若干年,研究和臨牀顯示它也可有效地控制HER2陽性胃癌。所以,現時患HER2陽性胃癌病人有更多藥物選擇。


相關閲讀:【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化療標靶藥合併 藥效集中

此外,部分患者亦可使用免疫治療,令免疫系統認出癌細胞,把它們殺死。至於抗體藥物複合體,突破之處是將化療和標靶藥在結構上合併為單一藥物,而它們的「分工」是:標靶藥負責辨別HER2陽性胃癌細胞,然後由化療藥負責殺死胃癌細胞。好處是藥效較集中,能減低對其他健康細胞的影響。研究顯示,晚期HER2陽性胃癌患者使用ADC後存活率有理想的提升。


相關閲讀: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滿40歲吸煙、有家族病史 定期照胃

當然,胃癌若可在早期發現,一般盡可能以外科手術根治。第二、三期病人,醫生則會建議手術後再接受約半年化療,以減低復發風險。胃癌的風險因素最主要是吸煙,亞洲人吸煙比率相對於西方國家仍屬於較高;其次是幽門螺旋桿菌。另外,吃較多醃製食物,以及多肉少菜,都有可能是胃癌風險因素。建議年齡40歲以上,有吸煙習慣、家族病史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士,定期作胃鏡檢查,防患未然。而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士,盡早滅菌有助減低胃癌風險。


相關閲讀: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文:李兆康

(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健康點滴)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胃癌初期或消化不良、腹脹體重降 八成確診已屬晚期 治療新法
年齡40歲以上,有吸煙習慣、家族病史或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人士,應定期作胃鏡檢查。(設計圖片,PonyWang@iStockphoto)

]]>
胃鏡 、腸鏡檢查 預防消化道癌症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9%8f%a1%e8%85%b8%e9%8f%a1%e6%aa%a2%e6%9f%a5-%e9%a0%90%e9%98%b2%e6%b6%88%e5%8c%96%e9%81%93%e7%99%8c%e7%97%87/ Wed, 27 Mar 2024 10:42: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634

胃鏡和腸鏡都是常見用於檢查消化道的內窺鏡,可幫助醫生診斷出腸胃內的異常情况 ,包括潰瘍或瘜肉等 。如在檢查過程中發現胃或腸內有病變 ,醫生可使用內窺鏡上的鑷子取出組織樣本作初步化驗 ,分辨該組織屬良性抑或惡性,同時亦可以即時切除瘜肉。早期檢查有助及早發現和減低消化道癌症,如胃癌、食道癌、大腸癌、肛門癌等惡化的風險 。

胃鏡 — 檢查食道、胃部和十二指腸

胃鏡即「上消化道內窺鏡」,主要用作評估消化不良各種徵狀的成因 。如病人出現吞嚥困難 、持續胃痛 、胃酸倒流、反胃、消化不良、大便呈黑色、體重無故急降等 ,醫生通常會建議進行胃鏡檢查,有胃癌或食道癌家族病史的人士,則應該作定期檢查。

胃鏡檢查一般需時約10分鐘,病人可選擇接受監察麻醉或注射鎮靜劑進行。檢查前會先在病人喉部噴上麻醉藥,醫生會將 內窺鏡經口腔放入食道 ,過程中需要一直充氣撐開胃部,檢查後病人或 感覺輕微喉痛、嘔心和膨脹是正常的 ,不適的感覺會逐漸減退 。


相關閲讀:【照胃鏡、照腸鏡】持續腸胃不適、消化不良?何時要「照鏡」?6個情况下做胃鏡或腸鏡檢查


大腸鏡 — 揪出瘜肉預防大腸癌

大腸鏡是目前檢查下消化道多種疾病最有效及簡單的方法,包括大腸發炎、懷疑大腸出血、結直腸癌、瘜肉等 ,病人如果腹部持續疼痛 、持續腹瀉或便秘 、大便有血或有大量黏液,醫生通常建議進行大腸鏡檢查找出原因 。

大腸鏡是可屈曲的內窺鏡,一般經肛門放入大腸內,讓醫生觀察病人的大腸內壁黏膜,整個過程 約15分鐘至半小時,醫生可按病人需要處方鎮靜劑和止痛藥,病人會進入睡眠狀態 ,減少不適感 。注意接受大腸鏡前兩天須進食低渣食物,避免進食高纖維食物 ,如蔬菜、生果、麥皮等;檢查前一天服用洗腸劑,清除腸內糞便殘餘 ,以便醫生清楚檢查腸道情况。

大腸癌位居本港第二位最常見亦是最能及早預防的癌症,事實上大部分大腸癌都是由瘜肉開始,雖然這些瘜肉初時屬良性,但會慢慢演變為惡性,過程約10年或以上。透過大腸鏡便能及早把瘜 肉揪出清除,減低其惡化成癌症的機會,因此即使沒有徵狀,一 般建議50 歲或以上人士應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美國癌症協會的新指引則建議45歲或以上人士應定期接受大腸鏡檢查 );又或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作篩查,若樣本有隱血再做大腸鏡。高風險人士包括有大腸 癌家族病史、曾有大腸瘜肉的人士,應考慮提早及增加檢查次數。


相關閲讀: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betway体彩 內鏡中心主任 、外科中心主任 、外科專科醫生

陳志偉醫生

]]>
牙周牙石常見咽峽炎鏈球菌可致胃癌  中大研究:感染率可達七成 甚於幽門螺旋菌 //www.afterroberto.com/%e7%89%99%e5%91%a8%e7%89%99%e7%9f%b3%e5%b8%b8%e8%a6%8b%e5%92%bd%e5%b3%bd%e7%82%8e%e9%8f%88%e7%90%83%e8%8f%8c%e5%8f%af%e8%87%b4%e8%83%83%e7%99%8c-%e4%b8%ad%e5%a4%a7%e7%a0%94%e7%a9%b6%e6%84%9f%e6%9f%93/ Thu, 14 Mar 2024 06:38:3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490

【明報專訊】幽門螺旋菌一直被認為是胃癌主要風險因素,惟僅有1%至3%感染者會患胃癌。中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常見於人體口腔、鼻咽等部位的「咽峽炎鏈球菌」亦可引致胃癌。該研究透過小鼠實驗確立致癌機制,證實該細菌透過誘發胃部產生炎症及胃萎縮,促使胃腫瘤生長。研究團隊稱咽峽炎鏈球菌的感染比幽門螺旋菌普遍,且動物實驗顯示倘同時感染兩菌,患胃癌風險顯著提高。(編按:患牙周病及牙肉發炎者口腔多數有咽峽炎鏈球菌,會隨唾液入胃引發其他病症,呼籲市民注重口腔衛生。)

中大:咽峽炎鏈球菌感染率可達七成 幽門螺旋菌四成

研究團隊觀察到胃癌病人的胃黏膜存在大量咽峽炎鏈球菌,根據實驗,近八成中國胃癌患者的胃黏膜測出該菌;咽峽炎鏈球菌的感染亦較幽門螺旋菌普遍,前者在中國人群的感染率可達七成,後者則為四成。

團隊利用小鼠模型,發現小鼠在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後很快出現急性胃炎,繼而發展成慢性發炎、萎縮性胃炎等癌前病變。團隊透過對照實驗發現,對比只服用致癌劑,同時給予小鼠致癌劑和咽峽鏈球菌的腫瘤發生率大增,證明咽峽炎鏈球菌促使胃癌發生及發展,另透過實驗發現咽峽炎鏈球菌促進胃癌生長的具體致病蛋白因子,確立該菌的致癌機制。研究已在生物學國際頂尖期刊《細胞》發表。

牙周牙石常見咽峽炎鏈球菌可致胃癌  中大研究:感染率可達七成 甚於幽門螺旋菌
中大醫學院研究發現相當常見的「咽峽炎鏈球菌」可引致胃癌。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沈祖堯(左方)亦有參與研究,身在新加坡的他昨以視像形式參與記者會。中和右為中大消化疾病所所長于君、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博士後研究生付凱莉。(賴俊傑攝)

同時感染兩菌 料胃癌風險增兩三倍

研究通訊作者、中大消化疾病研究所所長于君說,咽峽炎鏈球菌可適應酸性較高的環境,能在胃黏膜存活及定植,亦能適應偏鹼環境,故亦能活躍在腸部,相信與腸癌形成亦有關。

參與研究的中大醫學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榮休講座教授、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李光前醫學院院長及高級副校長(健康與生命科學)沈祖堯說,大眾普遍認識的胃癌風險因素是幽門螺旋菌感染和家族遺傳,但今次研究為理解胃癌發病機制開拓全新方向。

沈祖堯說,幽門螺旋菌感染者患胃癌風險是常人的兩三倍,根據今次研究的動物實驗結果推測,倘同時感染該菌和咽峽炎鏈球菌,料患胃癌風險會再增兩三倍。


相關閲讀: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牙周牙石可帶菌 隨唾液入胃

咽峽炎鏈球菌感染率較高,被問應否為大眾做胃鏡篩查,沈祖堯強調目前暫無需要,應先驗證根除咽峽炎鏈球菌能否顯著降低人體胃癌發生機率,並提醒「病從口入」,該菌亦常見於牙周及牙石,患牙周病及牙肉發炎者口腔多數有該菌,會隨唾液入胃引發其他病症,呼籲市民注重口腔衛生。至於已有胃癌癌前病變的病人,可持續監察病情有否惡化。


相關閲讀: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未來研以該菌作治療靶點抑制

于君形容今次發現是「邁出了萬里長征的一小步」,指自發現幽門螺旋菌到確定其致癌率,前後歷時20年,而確定感染咽峽炎鏈球菌後的致癌率將是個漫長研究過程,將做追蹤研究,對比感染和未感染咽峽炎鏈球菌者的胃癌發生率,於人體印證動物實驗結果;下一步將研究以該細菌作為治療靶點,研究是否有抗生素或益生菌可抑制此菌,以減低胃炎及胃癌風險。

]]>
牙周病嚴重者患癌症風險增24%  牙痛、甩牙非小事 小心胃癌、食道癌 //www.afterroberto.com/%e7%89%99%e5%91%a8%e7%97%85%e5%9a%b4%e9%87%8d%e8%80%85%e6%82%a3%e7%99%8c%e7%97%87%e9%a2%a8%e9%9a%aa%e5%a2%9e-%e5%b0%8f%e5%bf%83%e8%83%83%e7%99%8c-%e9%a3%9f%e9%81%93%e7%99%8c/ Mon, 26 Feb 2024 04:18:5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319 【明報專訊】英文俚語teething problems,意指剛開始時出現的問題。但真正的teething problem卻不是芝麻綠豆小事!牙齒問題並非暫時,不但會引致牙痛、掉牙等情况,沒有認真處理還有可能成為癌症誘因!《英國醫學期刊》(British Medical Journal)一項研究指出,牙周病、牙齒脫落與食管癌和胃癌存在密切關聯。牙齒健康比我們想像中重要!(編按:有研究證明,與患有輕度或無牙周炎的人相比,患有嚴重牙周炎者罹患癌症相對風險增加24%。說明牙齒健康與消化系統有密切聯繫……)

牙周病嚴重者患癌症風險增24%  牙痛、甩牙非小事 小心胃癌、食道癌
牙齒問題並非小事,若沒有小心處理牙痛、牙齒脫落、牙周病等口腔健康問題,有可能成為癌症誘因。(明報資料圖片)

嚴重牙周炎患癌症風險增24% 注意胃癌和食道癌

不良習慣危害牙齒健康,從而導致各種疾病。經常食用甜食和汽水等含糖量高的食物易引致蛀牙;牙齒清潔不到位,留在牙齒上的牙菌斑容易變硬,形成牙垢(牙石),若不及時處理,波及牙齒深層,會進一步侵蝕牙根,使牙根從牙肉中鬆脫,出現牙齒脫落。此外,咬牙、磨牙等不良習慣也會對牙齒健康造成負面影響。這些習慣會增加牙周組織的壓力,引起牙齒折斷、崩裂或鬆動,甚至顳下頜關節紊亂(TMD)。除此之外,長年吸煙的人,不僅會出現牙黃、口臭等問題,還可能導致免疫系統受損,對口腔疾病防禦能力減弱,增加牙周病、口腔潰瘍,甚至口腔癌的患病風險。


相關閲讀:【胃癌】持續胃痛、胃灼熱、大便呈黑色、吞嚥困難、體重下降等6情况及早照胃鏡 拆解胃癌成因、徵狀和3種手術治療

牙周病屬慢性炎症 增細胞突變風險

有醫學研究顯示,牙周病患者患胃癌和食道癌的風險增加。其中,牙周感染引起炎症是促進胃癌發展原因之一。牙周病本身是一種慢性炎症,機體組織長時間暴露於炎症環境中,增加細胞突變的風險。研究證明,與患有輕度或無牙周炎的人相比,患有嚴重牙周炎者罹患癌症相對風險增加24%。說明牙齒健康與消化系統有密切聯繫,且慢性發炎對整體健康也會造成不良影響。因此,牙齒問題不僅是口腔健康問題,還可能對全身健康產生巨大影響。


相關閲讀:牙周病分4期 嚴重或致牙齒脫落 及早治療、注意口腔衛生 有望逆轉病情

定期檢查牙齒 戒煙限酒勿暴飲暴食

為了預防嚴重疾病的發生,重視牙齒健康是關鍵。定期清潔和檢查牙齒,保持良好口腔衛生習慣是基本步。同時,避免不良生活習慣,保持飲食多樣和均衡,避免暴飲暴食,戒煙限酒等是保護牙齒健康的重要措施。

牙齒健康不僅是美麗笑容的象徵,更是整體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牙齒問題傳遞的警號不可忽視。大家要重視早期發現的牙齒問題,及時就醫。

文:張明智(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瘤言情深)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減肥失敗或因荷爾蒙問題治療糖胖症代謝手術:縮胃、胃繞道手術知多啲 //www.afterroberto.com/%e6%b8%9b%e8%82%a5%e5%a4%b1%e6%95%97%e6%88%96%e5%9b%a0%e8%8d%b7%e7%88%be%e8%92%99%e5%95%8f%e9%a1%8c%e6%b2%bb%e7%99%82%e7%b3%96%e8%83%96%e7%97%87%e4%bb%a3%e8%ac%9d%e6%89%8b%e8%a1%93%e7%b8%ae%e8%83%83/ Fri, 02 Feb 2024 07:44:0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6126

肥胖與糖尿病均是常見的都市健康問題,兩者更是息息相關。當糖尿病患者同時有癡肥的問題,這種情况稱為糖胖症(Diabesity)。控糖及減重是控制糖胖症的不二法門,然而有部分患者難以減重或成效短暫,有可能是因為荷爾蒙分泌出現問題,干擾能量代謝機制,這類病人未必能夠單純倚靠藥物治療或改變生活習慣來改善病情。有外科專科醫生指出,這些病人可以透過代謝手術改變消化系統的結構及荷爾蒙分泌,糾正代謝機理,有助病人重拾健康體重,甚至根治糖尿病。

betway体彩 外科專科醫生唐琼雄醫生表示,當人體的能量代謝失衡,身體會分泌大量促進食慾的飢餓素荷爾蒙(Ghrelin),令患者在大腦驅使下不停想進食、繼而不斷進食;如果胰島素分泌不足,持續進食過量可能會導致出現胰島素阻抗,長遠會因為血糖過高而患上糖尿病。如果血糖持續高企,糖尿病患者大機會在10至20年後,慢慢出現不同的併發症。

減肥失敗或因荷爾蒙問題治療糖胖症代謝手術:縮胃、胃繞道手術知多啲
betway体彩 外科專科醫生唐琼雄醫生表示,部分糖胖症病人或要以代謝手術來改變消化系統的結構及荷爾蒙分泌,重拾健康體重。

糖胖症患者或因荷爾蒙分泌問題 易致減肥失敗

一般而言,醫生會建議病人先透過改變生活及飲食習慣,配合藥物治療來控制病情,若病情難以受控則需要注射胰島素。惟部分病人雖然已遵從醫囑改善飲食及增加運動量,但減重和血糖控制的成效依然短暫,唐醫生解釋,他們有機會是荷爾蒙分泌出現問題,令大腦接收錯誤信號,干擾能量代謝機制,這些病人經醫生審慎評估後,可考慮接受代謝手術,治療因荷爾蒙分泌失調而導致的代謝綜合症。


相關閲讀:【糖尿病】血糖失控隨時變糖尿足 提防4個警號 日常護理雙腳有法 免爛腳截肢

代謝手術胃部結構  響荷爾蒙分泌控制食慾

唐醫生指出,代謝手術有超過20多種,比較常見為「縮胃手術」(見圖)及「腹腔鏡胃繞道手術」(見圖),醫生一般會按病情來判斷最適合的手術方式。

減肥失敗或因荷爾蒙問題治療糖胖症代謝手術:縮胃、胃繞道手術知多啲
縮胃手術後令患者不易感到肚餓和有效控制血糖。(相片由betway体彩 提供)

減肥失敗或因荷爾蒙問題治療糖胖症代謝手術:縮胃、胃繞道手術知多啲
腹腔鏡胃繞道手術可令患者減少分泌飢餓素荷爾蒙,有助減低食慾外,術後更可即時改善血糖過高問題。(相片由betway体彩 提供)

縮胃手術:切除大部分胃部 有效控制血糖

外科專科醫生會切除患者大部分胃部,當中包括分泌食慾荷爾蒙的胃底,這有助縮短食物逗留在胃部的時間,同時令患者不易感到肚餓,以降低食慾。由於胃底已切除,食物會較快進入腸道,遠端腸道壁會分泌GLP-1及PYY兩種荷爾蒙,更早發出信號,刺激胰臟分泌胰島素,令患者進食後血糖不會過高,從而有效控制血糖。

縮胃手術是其中一種最普遍的代謝手術,透過限制胃部容量來達致減重效果,它佔代謝手術個案約百分之八十至九十,過程相對簡單、安全,長期併發症發生率較低,大部分病人術後生活質素均理想,而且毋須長期服用補充劑或胃藥。

腹腔鏡胃繞道手術:術後減食量及飢餓素荷爾蒙分泌

此手術比縮胃手術複雜,過程大致分為兩部分。首先外科專科醫生會利用腹腔鏡將胃部近端及遠端分割開,於側胃製造60至100毫升的小胃囊,以限制進食;之後再將小腸分開,將遠端接口與小胃囊接合,而近端接口會連接至相距小胃囊1至1.5米的小腸接口,以降低營養吸收能力。

由於手術後進食的食物很快經過小胃囊,然後直接進入遠端小腸,不但能減少食量,更可減少分泌促進食慾的飢餓素荷爾蒙,幫忙減低食慾;加上當食物繞過十二指腸及空腸,直接進入迴腸,可產生更多腸促荷爾蒙(Incretin),術後可即時改善血糖過高的問題,能有效治療二型糖尿病,比縮胃手術的效果更佳。

然而,此手術需時較長,風險相對較大,患者日後進行胃鏡檢查時有機會難以觀察到胃部遠端,對於比較多胃癌患者的亞洲人非首選;此外,術後患者需要終身服用維他命補充劑。


相關閲讀:糖尿藥當減肥針?肥胖症、BMI≥30可打?副作用或致反胃嘔吐便秘 小心腸塞膽囊發炎

術後仍需自律  、多運動

唐醫生解釋,代謝手術不但能讓患者更有效地減重,同時可改變人體荷爾蒙機理、腸道益生菌、膽固醇循環次數及速度等,令患者的血糖能在短時間內恢復正常,達致根治糖尿病的效果,有助延緩甚至避免出現心臟病、中風、腎衰竭等併發症。

但他強調,雖然代謝手術有助大大減少患者的食量,但仍需依靠患者自律,最好在註冊營養師的指導下,奉行低脂、低糖飲食,同時要有恆常運動,才能達到理想的減重效果,否則體重仍然有反彈的可能。

]]>
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www.afterroberto.com/%e5%b9%bd%e9%96%80%e8%9e%ba%e6%97%8b%e6%a1%bf%e8%8f%8c%e5%bc%95%e8%87%b4%e8%83%83%e8%84%b9-%e8%83%83%e7%97%9b-%e5%8f%8a%e6%97%a9%e6%aa%a2%e6%9f%a5%e6%b2%bb%e7%99%82/ Thu, 14 Sep 2023 08:04:3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3729 胃部負責處理每天進食的食物,若偶然隱隱作痛,大多數人都會自我「診斷」為消化不良或腸胃問題,但事實又是否如此簡單?香港約有四成人帶有幽門螺旋桿菌,當細菌潛伏於偏酸的胃內,有機會由初期沒有病徵,慢慢演變至胃黏膜發炎或潰瘍,從而產生胃脹、胃痛、反芻嘔吐、食慾不振等徵狀。betway体彩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提醒,若出現以上不適徵狀宜盡早求醫,要診斷是否與幽門螺旋桿菌有關,可進行吹氣測試,甚至胃鏡檢查,以減低胃癌的威脅。

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香港約有四成人帶有幽門螺旋桿菌,有機會在初期毫無病徵,直至演變至胃黏膜發炎或潰瘍,才會產生胃脹、胃痛、反芻嘔吐、食慾不振等徵狀。對於幽門螺旋桿菌,大家又認識幾多呢?

幽門螺旋桿菌感染可引致胃癌?

胃癌是本港常見癌症的第六位,2020年共錄得逾1100宗新症,胃癌的死亡數字也是排第六,實在不容忽視。徐醫生指出,除了吸煙、酗酒、家族病史、飲食及環境等外,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亦是其中一個引起胃癌的風險因素。

他解釋,雖然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而演變成胃癌的機率不算高,但過去有研究發現,80%至85%的胃癌病人都帶有幽門螺旋桿菌。幽門螺旋桿菌的帶菌率在胃癌較盛行的東南亞地區亦較高,而西方國家的胃癌則較多是由於胃酸倒流所引致。

徐醫生表示,胃癌與其他癌症一樣,愈早發現治癒的機會愈高,病人存活率也較高,惟早期胃癌病徵並不明顯,因此臨床所見不少胃癌個案,在確診時已屬較晚期或已步入擴散階段,影響治療成效。

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betway体彩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徐成智醫生表示,幽門螺旋桿菌帶菌者未必有明顯徵狀,可透過空腹吹氣測試得知是否受感染。


相關閲讀:【胃癌】持續胃痛、胃灼熱、大便呈黑色、吞嚥困難、體重下降等6情况及早照胃鏡 拆解胃癌成因、徵狀和3種手術治療


幽門螺旋桿菌可引起胃黏膜發炎、胃潰瘍

在香港,每10人便有3至4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但因為沒有出現病徵,大部分帶菌者都毫不知情。徐醫生稱,此菌最愛潛藏在分泌胃酸的胃竇,由於酸性環境有利幽門螺旋桿菌生存,它便會在胃內慢慢引起黏膜發炎及潰瘍等情况,令人出現胃脹、胃痛、反芻嘔吐、食慾不振等徵狀,不過要演變成胃癌一般需時3至40年,故不建議無病徵的帶菌者動輒進行驗菌或治療,惟已出現上述徵狀的人士則可作進一步檢查。

檢查方法最常用及最準確的是空腹吹氣測試,也可於身體檢查項目中加入驗血及驗糞便,以檢驗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部分長期胃痛、或出現體重下降、進食後嘔吐、大便呈深色的病人有需要會建議進行胃鏡檢查,讓醫生查看胃部結構、黏膜狀態等,以評估胃癌的風險,同時可以取樣本種菌,有助找出患者對哪種藥物呈抗藥性,再配對合適的藥物。

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胃脹、胃痛  及早檢查治療  解除胃癌威脅
若出現長期胃痛、進食後嘔吐或大便呈深色等徵狀的人士,可進行胃鏡檢查,以評估胃癌風險。

抗生素及降胃酸藥 殺滅達八成幽門螺旋桿菌

徐醫生表示,幽門螺旋桿菌主要經由糞便和口水傳播,若飲用或進食了被帶菌者糞便或嘔吐物污染的食水或食物便有機會受感染,因此患者的家庭成員也容易受感染,然而徐醫生認為一般同枱食飯而感染的機會不高,原因是幽門螺旋桿菌在非酸性環境下不易生存。由於不會即時出現徵狀,故要查找染病源頭並不容易。

殺滅幽門螺旋桿菌主要利用抗生素及降胃酸藥物,其殺菌率達八成,但若屬抗藥性細菌則可能需要進行2至3次治療才能成功,因此病人完成一次療程後,相隔4至8星期便需要再做幽門螺旋桿菌測試,以檢視治療成效。

康復後可再次感染  慎防循環傳播

此外,約有3%至5%的康復者會再次被幽門螺旋桿菌感染,需要再次接受治療,其中一個常見原因是同住家人為帶菌者,因共用浴室,或曾接觸其嘔吐物而產生交叉感染,故此醫生通常會建議病人的同住家人接受幽門螺旋桿菌檢查,以杜絕循環傳播。


相關閲讀: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注意胃癌「突擊」:腸化生、萎縮性胃炎

清除胃內的幽門螺旋桿菌可以減低胃部出現癌變風險,但胃部以下兩種情况同樣需要注意,以防胃癌「突擊」:

。腸化生:源於慢性胃炎令黏膜細胞出現變化,若出現異常增生便屬於癌前病變,最快可於數個月至一年演變成胃癌。

。萎縮性胃炎:胃黏膜會變薄、分泌腺出現萎縮,增加胃癌的風險,常見於相對較少胃酸的胃體。

「護胃」五法 不鼓勵斷食減肥

要增強胃部健康,徐醫生建議從飲食入手,日常注意飲食均衡及定時,還有以下五個「護胃」貼士:

1. 盡量少吃難消化及刺激的食物,以免加重胃部負擔

2. 避免吸煙、少飲酒及咖啡

3. 少吃高鈉、醃製類及加工類食物

4. 多吃高纖及高抗氧化物的蔬果

5. 每日三餐按時進食,如有肌餓感便要進食,避免大量胃酸分泌刺激及增加胃部發炎風險

近年盛行以斷食來減肥,如168間歇性斷食法,會否影響胃部健康?徐醫生提醒,長時間不進食除了會引起消化不良外,膽囊亦有可能因而積聚大量膽汁,增加形成膽石的風險,故不鼓勵長時間斷食。

]]>
【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www.afterroberto.com/%e8%83%83%e7%99%8c%e7%97%85%e4%ba%ba%e5%88%87%e9%99%a4%e8%83%83%e9%83%a8%e5%be%8c%e6%98%93%e5%8f%8d%e8%83%83-%e8%a1%93%e5%be%8c%e9%a3%b2%e9%a3%9f%e8%aa%bf%e6%95%b4%e5%9b%9b%e9%83%a8%e6%9b%b2/ Thu, 04 Aug 2022 04:37: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9005 胃部是負責消化食物的重要器官,若不幸患上胃癌,需視乎腫瘤位置和癌細胞擴散程度,決定患者是否要接受部分或整個胃部切除手術,亦可能同時需要切除其他主要的消化器官,例如肝膽、小腸,甚至要進行腸胃繞道手術。接受胃部手術後,病人的消化和營養吸收難免受影響,注意飲食調整四部曲外,營養師提醒患者應盡量少食多餐,確保飲食上可攝取足夠營養,但要避免攝取過量碳水化合物、高糖分及高脂肪食物。


相關文章: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胃癌病人全胃切除後食物直入小腸影響營養素吸收、易上吐下瀉

betway体彩 營養師莫穎姍表示,胃部乃消化系統的「緩衝區」,除了儲存食物外,也會攪拌、研磨、混合胃液消化食物,之後食物才到達小腸慢慢吸收其養分。如果患者切除部分胃部,甚至整個胃部,進食後食物便會直接進入小腸,失去胃部作緩衝,導致較難吸收鐵質、鈣質、葉酸等微量營養素,或會引致營養不良。

全胃切除的患者亦可能出現「傾倒症候群」(Dumping Syndrome)。手術後病人一般都會進食流質碳水化合物,但當食物直接流入小腸,有機會引致反胃和嘔吐;同時由於大量水分突然進入小腸,容易造成腹瀉。因此莫穎姍建議病人在完成胃部切除手術後,以少食多餐形式進食,避免上吐下瀉的問題,進食後亦應避免立即飲用水或湯等飲料,否則會令食物及水分加快進入腸道,令腹瀉情况惡化,她建議在進食後應休息30分鐘至1小時,之後才喝飲料。


【胃癌】胃部切除手術後易反胃、上吐下瀉   胃癌病人術後飲食調整四部曲
胃癌病人術後在飲食上應注意什麼呢?

失胃部緩衝碳水化合物易致血糖飇升

胃部切除後可能出現的另一現象是「餐後低血糖症候群」。在病人進食碳水化合物後,因為沒有胃部作緩衝,小腸快速吸收後,血糖會隨即飇升,身體因而會製造更多胰島素以平衡血糖,過量胰島素會令患者出現低血糖反應,引致全身乏力、頭暈、心跳加速等。莫穎姍建議病人術後避免進食過量碳水化合物,以及糖漿、甜食等高升糖指數、高糖分的食物,以免出現低血糖反應。


奉行低油分飲食避免「脂肪便」

約一成全胃切除的病人會出現「脂肪下痢」,即排出「脂肪便」的情况。莫穎姍解釋正常情况下,食物會先經胃部,再到十二指腸,由膽汁等消化酵素協助消化食物中的脂肪,才進入腸道;但當胃部與十二指腸一併被切除,食物不再經過十二指腸,當中的脂肪就會難以被消化和吸收,導致在排便時直接排出體外。「脂肪便」的顏色較一般糞便偏黃,亦可能有一層油分在表面,主要是因為切除胃部後,迷走神經(Vagus Nerve)受到破壞,以及消化脂肪的能力受影響所致。由於無法吸收脂肪,病人的體重很大機會會下降,也會影響例如維他命A、D、K等脂溶性維他命的吸收。

莫穎姍建議出現「脂肪下痢」的病人,應盡量奉行低油分飲食,可多進食含豐富蛋白質的食物,例如蛋、脫脂奶、瘦肉等補充熱量,以防體重進一步下跌,醫生亦會考慮處方胰臟消化酶的替代藥物(Pancreatic enzyme replacement therapy)幫助消化。


康復期飲食循序漸進由清流質食物開始

術後康復期間,初期會因身體虛弱、消化系統尚未復原無法進食,導致體重下降。莫穎姍提醒病人術後需要確保有足夠的熱量攝取,以維持適當的體重,包括應循序漸進調整飲食,由清流質食物,到流質、軟餐,再慢慢調整至固體食物。


相關文章:胃輕癱 vs 消化不良|經常胃脹、無法進食、嘔吐?病徵易混淆 兩類人士易有胃輕癱 留意體重下降是警號


飲食調整四部曲

1. 清流質:果汁、清湯、粥水

2. 流質:奶類、營養奶

3. 軟餐:麵包、肉碎、蒸蛋

4. 固體:蔬菜、肉類、飯

莫穎姍指出,不論在術後初期抑或康復期,都應留意病人在進食後是否適應;若腹瀉或反胃的情况嚴重,就應該先退回前一個階段,以免病人因為不適而降低食慾,影響營養吸收;並應盡量少吃多餐,目標是希望減慢體重下降的速度,讓病人維持體重,戰勝癌魔。

]]>
【直腸癌】研究:免疫藥物療法治直腸癌 18患者全康復 或可避免手術 專家:需再驗證 //www.afterroberto.com/%e5%85%8d%e7%96%ab%e8%97%a5%e7%89%a9%e7%99%82%e6%b3%95%e6%b2%bb%e7%9b%b4%e8%85%b8%e7%99%8c-18%e6%82%a3%e8%80%85%e5%85%a8%e5%ba%b7%e5%be%a9-%e6%88%96%e5%8f%af%e9%81%bf%e5%85%8d%e6%89%8b%e8%a1%93/ Tue, 14 Jun 2022 08:04: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272 【明報專訊】美國一項直腸癌治療研究中,18名接受研究的患者在接受實驗中的免疫藥物療法後全部康復。有參與實驗者的癌症患者本已打算在試驗後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甚至接受手術,但測試後,醫生指她的癌細胞已完全消失,由測試至今兩年都沒復發迹象。專家表示,100%康復的癌症療法在醫學界前所未聞,有關結果令人鼓舞,但強調研究涉及人數不多,要再作大規模研究以了解確實成效。研究團隊正找尋胃癌、前列腺癌和胰臟癌患者進行測試。

(網上圖片)
(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美研究:免疫療法治直腸癌 實驗藥物 18患者全康復

有關研究由位於紐約市的紀念斯隆-凱特琳癌症中心(Memorial Sloan Kettering Cancer Center,MSK)實行,由葛蘭素史克藥廠(GSK)贊助。《紐約時報》報道,獲選的18名病人服用GSK的單株抗體(monoclonal antibody)藥物Jemperli(學名dostarlimab),每3周服用一次,為期6個月,每劑費用約1.1萬美元(約8.6萬港元)。此藥原理是將體內癌細胞曝光,讓體內免疫系統針對它們然後擊破,但只適用於體內癌腫瘤有特定基因變異的病人。

 

適用特定基因變異病人 參與實驗者兩年沒復發迹象

一年後的跟進研究顯示,全部18人都沒發現癌症復發,意味已康復。參與實驗的38歲女子羅思(Sascha Roth)於2019年證實患癌,醫生指幾乎肯定她體內的癌細胞有一種可抵抗化療的基因變異,並說她可考慮參與今次研究。羅思本已打算在試驗後接受化療和放射治療,甚至接受手術,並已動手術將子宮移至肋骨下方以免療法影響生育。但在測試後,醫生指她的癌細胞已完全消失,由測試至今兩年都沒復發迹象。

 

相關文章: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研究團隊找胃癌、前列腺癌等患者測試 專家:需再驗證

研究結果刊於《新英倫醫學期刊》。報告作者、MSK腫瘤學家兼白宮國家癌症顧問委員會成員小迪亞茲(Luis A. Diaz Jr.)表示,以他所知今次是人類癌症有紀錄以來首次有治療研究中所有受測試者都能夠康復。他表示,研究團隊正找尋胃癌、前列腺癌和胰臟癌患者進行測試。

MSK腫瘤內科醫生瑟切克(Andrea Cercek)表示,這次實驗成果令人驚喜之處便是單憑免疫療法便治好所有病人,避免了因化療或開刀而影響病人正常身體功能。

哈佛大學醫學院大腸直腸癌專家吳金敏(Kimmie Ng)亦表示,有關結果「非凡」,而且「前所未見」,但需進一步研究以確認能夠複製。

(紐約時報/每日郵報)

]]>
【胃癌】晚期已擴散胃癌存活率低?治療增選擇:新型標靶藥物、免疫治療 //www.afterroberto.com/%e6%99%9a%e6%9c%9f%e5%b7%b2%e6%93%b4%e6%95%a3%e8%83%83%e7%99%8c%e5%ad%98%e6%b4%bb%e7%8e%87%e4%bd%8e-%e6%b2%bb%e7%99%82%e5%a2%9e%e9%81%b8%e6%93%87-%e6%96%b0%e5%9e%8b%e6%a8%99%e9%9d%b6%e8%97%a5%e7%89%a9/ Tue, 31 May 2022 07:31: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063 胃癌是本港第6位最常見癌症,2019年有約1300宗新症,奪去近700人的性命。由於胃癌的徵狀與一般消化不良相似,甚至乎沒有明顯徵狀,部分患者都會忽略而未有及早求醫,直至到徵狀嚴重時才發現已經是中後期。雖然如此,近年有不少新的藥物治療,當中針對HER2型(上皮生長因子受體二型)胃癌的治療有效縮小腫瘤,增加患者存活期,為晚期、已擴散的HER2型胃癌患者帶來曙光。

 

相關文章:【本港十大常見癌症】致命癌症首3位:肺癌、大腸癌及肝癌 注意胰臟癌新症10年增九成

 

新型標靶藥物 針對HER2型胃癌

betway体彩 臨床腫瘤科專科廖敬賢醫生表示,早期胃癌可以透過手術切除根治,視乎腫瘤位置,一般需要切除大部分胃部,少數病人需要全胃切除;而局部切除胃部的患者可於手術後進行化療,包括口服化療藥或同時使用靜脈注射加口服化療藥,療程為期半年到一年,減低復發機會。

針對晚期、已出現轉移的胃癌,廖醫生表示,近年有較多新的治療方案可以選擇。特別是佔胃癌患者兩成的HER2型胃癌,部分病人可嘗試使用抗HER2受體標靶藥物,透過阻截HER2受體,令癌細胞不再生長,同時令身體的免疫系統認出癌細胞,把它們殺死。有研究發現使用化療加HER2受體標靶藥物的患者,藥物能有效縮細腫瘤,病人的存活期比只使用化療較長。

胃癌與一般消化不良的徵狀相似,甚至沒有明顯徵狀,容易延誤治療。
胃癌與一般消化不良的徵狀相似,甚至沒有明顯徵狀,容易延誤治療。

 

相關文章: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免疫治療識別、攻擊癌細胞

另一類近年較新的治療方法是免疫治療,透過免疫檢查點阻斷劑(Immune checkpoint inhibitor),令體內的免疫細胞能夠識別及攻擊癌細胞。從研究中知道,若其腫瘤的PD-L1表達量高,較適合使用免疫治療。除了PD-L1表達量外,近年醫學界亦發現更多生物標記(Biomarkers),包括「微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簡稱MSI)及「腫瘤突變負荷量」(Tumor Mutation Burden,簡稱TMB)等,有助評估免疫治療的療效。

廖醫生指出,一般胃癌病人都會建議先使用第一線藥物,包括化療及標靶藥,若使用一段時間後出現抗藥性,則要考慮使用第二線藥物,若第二線藥物也失效,才會考慮使用屬免疫治療的第三、第四線藥物。但近年有研究顯示, 合適的病人中也可以在第一和第二線治療加入免疫治療藥物。

 

相關文章: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晚期胃癌存活率較低 早發現早治療最重要

上述兩類治療主要針對胃癌第四期病人,廖醫生表示,這類病人很多時需要面對腫瘤轉移至其他位置,如腹腔、盆腔、肝臟等,引致重要組織或器官衰竭,大部分都無法根治,所以在規劃治療方案時主要以三大目標為主:控制腫瘤、處理徵狀及維持患者生活質素。

有見晚期胃癌存活率較低,廖醫生提醒大眾應留意有否持續的消化系統徵狀,如胃痛、食慾不振、體重無故下降、胃脹、經常作悶等,一旦出現應盡早求醫,因及早發現和治療有助提高患者治癒機會。同時亦應該注意日常生活習慣,避免煙酒、多運動、維持健康體重等,有助減低患胃癌風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