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篩查計劃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05 Oct 2023 04:55:2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胃癌篩查計劃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www.afterroberto.com/%e6%9c%ac%e6%b8%af%e8%83%83%e7%99%8c%e5%ad%98%e6%b4%bb%e7%8e%87%e5%83%85%e5%9b%9b%e8%87%b3%e4%ba%94%e6%88%90-7%e5%80%8b%e8%83%83%e7%99%8c%e9%ab%98%e5%8d%b1%e5%9b%a0%e7%b4%a0-%e6%b3%a8%e6%84%8f/ Thu, 08 Apr 2021 09:17: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889 【明報專訊】演員廖啟智去年12月確診胃癌,事隔數月不敵癌魔離世。早期胃癌沒有病徵,當病人出現不適時,往往已是中晚期,存活率相對較低。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廖啟智 (資料圖片)

 

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World Cancer Research Fund)2018年的胃癌發病率排名中,首4位依次為韓國、蒙古、日本及中國。胃癌高發率國家之一的日本,早已實施胃癌篩查計劃,建議40歲開始定期接受胃鏡檢查,早發現早治療提升存活率。香港應否跟隨?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胃鏡檢查 —— 胃癌及早治療,可提升存活率。如出現病徵或有高危因素,宜盡快接受胃部內窺鏡檢查。(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胃癌】持續胃痛、胃灼熱、大便呈黑色、吞嚥困難、體重下降等6情况及早照胃鏡 拆解胃癌成因、徵狀和3種手術治療

 

四期全球5年存活率僅4%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統計中心2018年的數據,香港常見癌症中,胃癌排名第6,該年有1277宗新症,687人死於胃癌。香港大學臨床腫瘤科臨床助理教授陳穎樂表示,胃癌存活率相對較低,胃癌四期的全球平均5年存活率僅約4%,一期的5年存活率則超過50%。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明報製圖)

 

由於胃癌初期徵狀不明顯,逾半病人確診時已經是中晚期,癌細胞甚至已擴散到其他組織。陳穎樂有留意廖啟智的新聞,但未知他確診胃癌時的病情。胃癌存活率視乎癌症期數、癌細胞擴散程度、病人身體狀况、年齡、藥物使用及對藥物的反應。若癌細胞已擴散到其他器官,甚至出現肝衰竭,情况更為嚴重。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陳穎樂(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胃癌系列】胃酸倒流、功能性消化不良及幽門螺旋桿菌感染 三大常見消化系統疾病 預防由改善飲食習慣做起

 

大多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致

香港的胃癌存活率僅約四至五成,反觀日本雖為胃癌高發地區,存活率卻高達八至九成。香港大學內科學系臨牀教授、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梁偉強解釋,日本有早期篩查,且累積了不少經驗,能及早找出早期胃癌患者,例如他們做內窺鏡檢查時不計成本、時間,又會使用噴灑染色劑,找出有問題的細胞,「香港做胃鏡可能用5分鐘,但日本可能要10至20分鐘」。

梁續指,胃癌早期沒有病徵,發現時多數已是晚期,「只有做篩查才找到早期患者」;惟就香港目前情况而言,部分公立醫院輪候胃鏡時間已長達1年,若再要推行胃癌早期篩查計劃,人手、配套未必配合,「40歲以上要做篩查的有幾百萬人,未必有成本效益」。他建議,高危人士考慮做幽門螺旋桿菌呼氣測試,有研究指若能及早殺滅幽門螺旋桿菌,可避免早期病變,減低胃癌機率。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日常接觸感染 —— 大部分胃癌由幽門螺旋桿菌引致,而幽門螺旋桿菌可經家人間日常接觸,如一起吃飯傳染。(XiXinXing@iStockphoto)

 

食飯「你一啖我一啖」 染菌高危

誰是高危?胃癌有何成因?梁偉強指,大部分胃癌是因感染幽門螺旋桿菌,導致胃部長期發炎,出現病變,最後演變成胃癌。縱使暫未知道幽門螺旋桿菌的實際傳染方法,惟該菌沒有宿主,又不能生存在環境中,常見寄生在人類胃黏膜,故相信是「人傳人」,亦與擠迫環境、居住地區發達程度有關。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梁偉強(受訪者提供)

 

「幽門螺旋桿菌屬慢性感染,由感染到有併發症,再變成癌症,可能要40、50年才發生。」故大多數人都是在年幼時,經家人間傳染 ,如食飯時「你一啖我一啖」;1990年代曾有調查指,當時70歲的港人約七成有幽門螺旋桿菌。但隨着環境改善,加上大家愈來愈注重衛生,中大在2008年找了超過2000名6至19歲香港人研究,發現當中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比率降低至約一成,「同外國感染率差不多」。

 

高鹽、刺激食物 損胃黏膜增風險

有指亞洲人特有基因ALDH2缺陷/CDH1變異,因而患胃癌的風險更高。惟梁偉強認為比起基因,環境因素的影響較大。但的確有小部分胃癌病人沒有感染幽門螺旋桿菌,這類胃癌與遺傳有關,多在40歲前發病。

除幽門螺旋桿菌,胃癌亦受飲食習慣影響;高鹽或醃製食物經胃消化後,會產生致癌物亞硝胺,加上高鹽會損害胃壁並導致細胞病變,或令胃黏膜加速變壞,增加胃癌風險。陳穎樂補充,經常吃刺激食物,容易令胃黏膜發炎,長期發炎有可能演變成胃癌。此外,經常吸煙、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曾接受胃部手術、近親患有胃癌,都屬於高風險因素。

 

健康飲食不吸煙 注意個人衛生

預防胃癌可從日常生活着手,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少吃油炸、高鹽分、高脂肪及加工肉類等食物,例如臘腸、鹹蛋、香腸、鹹魚等;飲食要定時,多吃含維他命C的食物及十字花科類蔬菜,如西蘭花、椰菜花、芥蘭等。此外,多吃含豐富胡蘿蔔素的蔬果,如紅蘿蔔、芒果、木瓜等,有助增強抵抗力。避免吸煙、酗酒,並要注意個人衛生,避免感染幽門螺旋菌。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少吃為妙 —— 預防胃癌可從日常生活着手,保持良好飲食習慣,少吃高鹽分、高脂肪及加工肉類等食物。(資料圖片)

 

胃癌高危因素

● 年過40歲

● 感染幽門螺旋桿菌

● 吸煙

● 患有慢性萎縮性胃炎

● 曾接受胃部手術

● 家族有胃癌病史

● 經常吃加工、高鹽食物

 

【明報專訊】胃癌病徵與一般胃病相似,如何分辨?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梁偉強指,大部分胃癌在早期沒有病徵,要待腫瘤有一定大小,才會感到胃部不適:如腫瘤在食道入口,進食時會有「落唔到格、頂住」感覺;若腫瘤生在幽門(即胃部出口),進食後或有想嘔吐的感覺。不過,這些屬非特定(non-specific)徵狀,胃癌病徵與消化不良徵狀相同,「單憑病徵,醫生都分不到是一般胃病還是胃癌」。

他續指,若突然胃痛且持續一至兩星期,或體重、胃口有改變,這些都可能是胃癌早期徵狀,應及早求醫。另外,年過40歲、家族有胃癌病史,或已知受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人,均屬高危群。若擔心自己患胃癌,40歲前可檢查體內有沒有幽門螺旋桿菌,40歲後則可接受內窺鏡檢查。

本港胃癌存活率僅四至五成 7個胃癌高危因素 注意幽門螺旋桿菌致胃部長期發炎
胃部不適 —— 大部分胃癌在早期無病徵,待腫瘤有一定大小,才會感胃部不適。(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deeepblue@iStockphoto)

 

【明報專訊】胃癌是全球第五大最常見癌症,尤以東亞地區的發病率最高,北美地區的發病率則較低。胃癌又稱為「窮癌」,意指發展中地區的人患病風險較高。但為何在發達國家如日韓,胃癌發病率仍「名列前茅」?

腸胃及肝臟科專科醫生梁偉強指,居住地區發達程度對會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有影響,「愈發展的地區,一般愈少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他估計,現時日、韓的胃癌發病率高企,可能是「以前累積下來的感染,至現在病人六七十歲,才演變成胃癌病發」;他們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後出生,由於當時日本、韓國等地經濟仍未起飛,衛生環境欠佳,容易感染幽門螺旋桿菌。他形容,現時發病數據「可能只是反映當年受感染的人口」,但相信隨經濟發展、衛生改善,這些地區的胃癌發病率會愈來愈低。

 

文:姚穎彤、李祖怡

統籌:鄭寶華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