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5 Jul 2024 08:23:40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肺炎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百日咳  VS 咳嗽 逾兩周愈咳愈嚴重 延遲醫治可併發肺炎腦癇  及時服用抗生素減併發症風險 //www.afterroberto.com/%e7%99%be%e6%97%a5%e5%92%b3-%e5%92%b3%e5%97%bd-%e9%80%be%e5%85%a9%e5%91%a8%e6%84%88%e5%92%b3%e6%84%88%e5%9a%b4%e9%87%8d-%e5%bb%b6%e9%81%b2%e9%86%ab%e6%b2%bb%e5%8f%af%e4%bd%b5%e7%99%bc%e8%82%ba/ Thu, 25 Jul 2024 08:23:3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65

相信很多人對於「上呼吸道感染」這醫學名詞都不會陌生,其徵狀包括鼻塞、流鼻水、喉嚨痛等。除了較為人熟悉的新型冠狀病毒(COVID)、流感等病毒外,上呼吸道感染也可以是由於細菌引起,例如百日咳。在本港,今年首5個月所錄得的百日咳個案已超過去年總和。這種入侵性高、傳染力強的疾病,由潛伏到康復可能持續2至3個月。患者在服用抗生素後一般可康復,但若沒有接受適當治理,可能狂咳嗽至嘔吐,更可能因延誤醫治而導致肺炎、呼吸衰竭及腦癇等危及性命的併發症!以下6個關於百日咳的問題,不得不知!

百日咳  VS 咳嗽 逾兩周愈咳愈嚴重 延遲醫治可併發肺炎腦癇  及時服用抗生素減併發症風險
百日咳活躍於一年四季,是一種入侵性高、傳染力強的疾病,由潛伏到康復可能持續2至3個月。必須提高警覺!

1.  百日咳 VS 咳嗽如何分辨?咳逾兩周仍嚴重怎辦?

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林穎晴醫生表示,一般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咳嗽,通常會在一兩星期內自行痊癒,但若超過兩星期仍咳個不停,用藥後仍未見改善,甚至愈咳愈嚴重,便要考慮是否因其他疾病所致,而百日咳就是其中一種可引起持續咳嗽的呼吸道疾病。

林醫生稱,百日咳是由「百日咳博德特氏菌」(Bordetella)引起的傳染病,主要是經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傳播,當細菌入侵呼吸道後,會依附在呼吸道黏膜,並釋出毒素,令黏膜的防護系統受到破壞,導致氣管腫脹及發炎,遂引起持續及強烈的咳嗽。

百日咳的潛伏期一般維持7至10天,或長達21天;過後便會發展至黏膜炎期(Catarrhal stage),患者會出現像感冒的徵狀,如流鼻水、打噴嚏、發燒和咳嗽,維持約1至2星期,而這時期的病毒傳染性最高;繼而是陣發性咳嗽的陣咳期(Paroxysmal stage),咳嗽會變嚴重和強烈,並帶有像海獅般的喘鳴聲,嚴重更會引致嘔吐及其他併發症,約維持1至6個星期,而最後的恢復期(Convalescent stage)則維持約2至3星期。由於徵狀可以持續逾月,這正是百日咳的名字由來。

百日咳  VS 咳嗽 逾兩周愈咳愈嚴重 延遲醫治可併發肺炎腦癇  及時服用抗生素減併發症風險
betway体彩 駐院醫生林穎晴醫生表示,對付百日咳,一般患者只需服用5日的抗生素療程,便可有效殺菌,加速患者康復。若咳嗽逾兩周而用藥後仍未有改善,應及早求醫,以免嚴重咳嗽引致肺炎、腦癇等併發症。

2. 百日咳有季節性嗎?哪些人屬高危族群?

百日咳活躍於一年四季,而且任何年齡、男女都有機會患上,當中以嬰幼兒屬最高危。林醫生解釋,6個月以下的嬰幼兒未完成疫苗接種,故較容易受到感染,而65歲以上及免疫力較弱的長者亦屬高危群組。她建議,任何人若持續咳嗽逾兩星期都應該盡早求醫,並進行鼻咽拭子測試以確認是否有細菌或其他感染,盡早對症下藥。

3. 新冠疫情後百日咳個案有增加趨勢?

林醫生指出,新冠疫情期間市民採取了相應的防疫措施,令各種呼吸道傳染病,包括百日咳個案都明顯減少,但復常後市民減少戴口罩,外遊頻繁,加上呼吸道的相關疫苗接種率下降,故今年相關傳染病亦明顯變得活躍。

「以百日咳為例,單在今年首5個月已有28宗呈報個案,比去年全年15宗多出近一倍,至於疫情前每年則有約100宗個案。」她強調,百日咳個案顯著上升不止見於香港,很多國家地區如內地、菲律賓、歐洲及美國等地亦有同樣情况,例如內地同期便錄得5.9萬宗。

4. 百日咳持續可引致嚴重併發症?

林醫生表示,嚴重咳嗽可引致一連串影響,例如誘發嘔吐及呼吸困難等,尤其是嬰幼兒呼吸道較窄,強烈咳嗽可導致呼吸短暫停止,引起腦癇、腦部受損、昏迷不醒,甚至死亡。成年人用力咳嗽也有機會令肋骨斷裂,長者則可能會咳至失禁及小腸氣。值得一提的是,細菌亦有機會感染肺部,引起肺炎,可致呼吸衰竭,故千萬不要低估咳嗽的破壞力。


相關閲讀:長期咳嗽逾4星期或與哮喘有關?兒童確診想受控或斷尾 記得做足4件事


5. 百日咳可治癒嗎?日常護理要注意什麼?

林醫生指出,治療百日咳並不困難,一般只需服用5日的抗生素療程,便可以有效殺菌,不但可以加速患者康復,更能阻截病菌傳播。對於確診百日咳的患者及其照顧者,最好戴上口罩,咳嗽時則應遮掩口鼻,妥善處理帶有分泌物的紙巾,並且要徹底清潔雙手,及以1:49稀釋家用漂白水消毒受污染的物件及地方,以減低病菌傳播的機會。


相關閲讀:流感高峰注意6徵狀盡快求醫 提防上呼吸道感染併發腦膜炎及肺炎致命


6. 百日咳可以預防嗎?疫苗需要接種加強劑嗎?

接種疫苗可以大大減低感染百日咳的機會,根據政府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嬰兒在出生後第2、4及6個月大時要接種涵蓋百日咳的四合一疫苗,並要在歲半、就讀小一及小六時補打加強劑。

除了嬰幼兒外,林醫生亦建議嬰幼兒照顧者、醫護人員及幼兒工作者補打疫苗加強劑,而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更建議孕婦在第二及第三孕期注射百日咳疫苗,並應在懷孕滿35周或之前接種,待身體有足夠時間產生抗體再傳予胎兒,讓他們出生後已有一定的保護力;即使在孕期未能接種疫苗,都應在產後補打。

林醫生亦建議,身處人多擠迫的地方時應戴上口罩,有助減少感染呼吸道傳染病,而外遊前則應留意目的地的衞生及疫症情况,幼兒及孕婦更要避免到百日咳爆發的地區。

知多啲:小心百日咳  

  • 傳播途徑:主要經咳嗽或打噴嚏的飛沫傳播
  • 主要徵狀:咳嗽逾兩星期、用藥後仍愈咳愈嚴重
  • 高危族群:6個月以下未完成疫苗接種的嬰幼兒;以及65歲以上、免疫功能較弱長者
  • 併發症:嚴重可致呼吸困難,甚至引發肺炎、腦癇等
  • 治療方法:一般服用5日的抗生素療程,如果兒童或長者經歷長時間咳嗽有機會需要入院治理
  • 預防方法:接種百日咳疫苗及加強劑、注意個人衛生、人多時戴上口罩等
]]>
【兒童肺炎】荷蘭5至14歲爆不明肺炎個案比例急升 原因未明   //www.afterroberto.com/%e5%85%92%e7%ab%a5%e8%82%ba%e7%82%8e-%e8%8d%b7%e8%98%ad5%e8%87%b314%e6%ad%b2%e7%88%86%e4%b8%8d%e6%98%8e%e8%82%ba%e7%82%8e%e5%80%8b%e6%a1%88%e6%af%94%e4%be%8b%e6%80%a5%e5%8d%87/ Wed, 29 Nov 2023 03:39:1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436

【明報專訊】繼中國近日多處出現兒童流感和肺炎爆發個案後,荷蘭近月亦爆發兒童不明肺炎疫情,最新數字達到每10萬人有80人,比例是過去兩年來最高,而且比例持續急升中。(編按:有研究員表示,這個時間流感個案很常見,有些人還會患上肺炎,但個案增加情况今年提早出現,令人關注,數字甚至比新冠疫情前還高。)另外,美國霍士新聞網周一報道,首都華盛頓的醫院報稱求診人數亦正在上升。

荷蘭爆3年最大兒童肺炎疫情 原因未明

美國新聞網站The Messenger周二(28日)報道,根據荷蘭衛生服務研究所(NIVEL)公布數字,顯示上周5至14歲兒童每10萬人有80宗肺炎個案,是該研究所近年錄得的最高數字。兒童感染肺炎比例在今年第32周前,一直徘徊在10至30宗左右,之後開始幾乎持續急升至第45周的80宗,且近幾周升勢有轉急迹象(見圖)。在去年流感高峰期(一般亦是肺炎常發期),NIVEL錄得的最高數字是每10萬人有60宗個案。

【兒童肺炎】荷蘭5至14歲爆不明肺炎個案比例急升 原因未明  

相關閲讀: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高燒乾咳 流感頭痛乏力拒吃玩  內地:呼吸病例增


個案數字比新冠疫情前更高

NIVEL研究員海維爾德(Mariëtte Hooiveld)表示,這個時間流感個案很常見,有些人還會患上肺炎,但個案增加情况今年提早出現,令人關注,數字甚至比新冠疫情前還高。

至今爆發原因未明

荷蘭傳媒報道,NIVEL和荷蘭國家公共衛生及環境研究所(RIVM),至今仍未公開解釋肺炎個案爆發的原因。中國近期也爆發流感和肺炎等呼吸道感染疾病個案,官員指官方去年底放寬嚴格的新冠抗疫措施,令群眾面對肺炎和流感病毒時抵抗力下降。不過,荷蘭早已解除新冠防疫限制。


相關閲讀:【流感】5歲以下比例最多感染入院 醫生籲9歲以下首接種疫苗4周後打加強劑


(The Messenger/荷蘭新聞)

]]>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82%8e%e6%94%af%e5%8e%9f%e9%ab%94%e6%84%9f%e6%9f%93%e6%bd%9b%e4%bc%8f%e6%9c%9f-%e7%97%85%e5%be%b5%e5%a6%82%e5%82%b7%e9%a2%a8%e6%84%9f%e5%86%92%e6%8c%81%e7%ba%8c%e5%92%b3%e5%97%bd/ Thu, 26 Oct 2023 04:27:3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124

【明報專訊】內地近月爆發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本港衛生防護中心前日向醫生發信提醒需留意情况,並透露今年因肺炎支原體感染而需留醫公立醫院的兒童自8月起急增,1月至7月平均每月0至16人入院,8月增至57人,9月再升近倍至106人 (詳見附表) ,迫近2017年月均高峰,但較2016及2019年本地爆發高峰期少。有專家指,大部分感染肺炎支原體患者會有類似傷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部分或有支氣管炎,可持續咳嗽數周甚至以月計。除了迫爆醫院,有兒科醫生亦提及治療問題。根據衛生防護中心資料,2019年本地肺炎支原體感染七成屬抗藥性。該名兒科醫生稱,患者或需短期用更強抗生素治療,惟長期使用或影響兒童骨骼及牙齒。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劉宇隆:肺炎支原體感染病徵如傷風感冒咳嗽數周 潛伏期1至4周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講座教授劉宇隆21日在商台節目《政經星期六》稱,大部分感染肺炎支原體患者會有類似傷風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病徵,部分或有支氣管炎,可持續咳嗽數周甚至以月計,5%至10%出現肺炎,少數會有腦炎及過敏性皮膚發炎等。他說肺炎支原體潛伏期約1至4周,由於潛伏期長,爆發時間亦較長,本港對上一次感染高峰為2019年,他形容本港未來或如內地般需「還債」,不可忽視;而現時沒疫苗可預防肺炎支源體感染,呼籲市民做好個人衛生。

肺炎支原體感染潛伏期1至4周 病徵如傷風感冒持續咳嗽 兒童感染留院9月倍增

相關閲讀:【新冠患者】發燒、頭痛、咳嗽 撲熱息痛、布洛芬、止瀉藥、止咳藥、複方西藥服食方法要注意 藥劑師:忌過量重複用藥


學者:2019個案七成抗藥 或需更強抗生素

據衛生防護中心前日向醫生發信,因肺炎支原體感染而留醫公院的兒童人數於2016年及2019年的5月至8月為高峰,2016年平均每月180至289宗、2019年則月均184至255宗。

港大兒童及青少年科學系臨牀副教授葉柏強昨向本報稱,肺炎支原體為常見微生物感染,本港兒童感染情况不算嚴重,大部分毋須入院,入院個案亦不算重症。對於中心向醫生發信提到大環內酯類抗生素(macrolides)可用作治療兒童肺炎支原體感染,惟2019年衛生署有七成肺炎支原體化驗樣本對該類藥物呈抗藥性。

抗生素長期服用影響兒童骨骼及牙齒

葉柏強稱該抗生素為首選藥物,如服用2至3天病况沒好轉,或需轉用其他藥效更強的抗生素,但只可供短期使用,長期服用或影響小朋友骨骼及牙齒。


相關閲讀:【呼吸道感染】研究:包膜細菌、猩紅熱、水痘及肺結核等4類傳染病較新冠爆發前減 團隊倡續戴口罩 防細菌爆發控抗生素用量


衛署:未見社區學校爆發

衛生署回覆,今年暫未發現有社區或學校院舍爆發肺炎支原體感染。

16歲少年流感併發腦病變 沒打流感疫苗

另外,繼上周(19日)一名20個月大幼兒感染新冠病毒後併發急性壞死性腦病等死亡,衛生防護中心21日晚公布,一名過往健康良好的16歲少年21日被發現昏迷,送往屯門醫院急症室,出現發燒及抽搐,經化驗及診斷證實感染甲型流感(H3)病毒,併發腦病變,情况嚴重,正留醫兒童深切治療部。

據了解,少年沒打流感針,其學校沒爆發。中心指少年上周19日開始流鼻水,潛伏期內沒外遊,其家居接觸者暫沒病徵,將繼續調查。


相關閲讀:【流感疫苗】 不要等 快打針 防流感 (衛生處方)


醫管局表示正密切監察各種呼吸道傳染病情况及服務需求,已制定一系列應對措施,包括加強監察、調動額外人手、病牀及資源。截至20日急症醫院兒科病牀整體住用率約95%。

]]>
【肺炎鏈球菌】港常見血清3型患者肺部含膿 或併發肺水腫、腦膜炎、肺炎 老幼高危 科委會研引入15價疫苗 //www.afterroberto.com/%e8%82%ba%e7%82%8e%e9%8f%88%e7%90%83%e8%8f%8c-%e6%b8%af%e5%b8%b8%e8%a6%8b%e8%a1%80%e6%b8%853%e5%9e%8b%e6%82%a3%e8%80%85%e8%82%ba%e9%83%a8%e5%90%ab%e8%86%bf/ Tue, 25 Apr 2023 04:48:4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130 【明報專訊】本港上月初解除口罩令,各類上呼吸道病毒近日愈趨活躍。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關日華憂慮,待流感高峰期過後,肺炎鏈球菌感染將增加。按衛生防護中心數據,今年截至3月31日本港共錄得14宗肺炎鏈球菌感染,其中5宗涉未滿18歲兒童及青少年,血清3型佔兩宗(見表)。政府抗疫專家孔繁毅稱在記者會上提到,血清3型為本港最常見肺炎鏈球菌感染,在新冠疫情前佔兒童個案逾六成,感染後可引致肺水腫、腦膜炎及嚴重肺炎等。衛生署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下稱科委會)將商討引入近年新研發的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可更有效對付血清3型,冀可加快審批和引入。

孔繁毅:本港最常見血清3型 感染肺炎鏈球菌或併發腦膜炎、肺炎

感染肺炎鏈球菌或併發腦膜炎、肺炎、菌血症及敗血病,老幼高危。本港4個醫學會昨公布一項港人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的調查結果,聯合調查發現,不少市民低估肺炎鏈球菌威脅及死亡率,4種常見呼吸道感染包括新冠、流感、肺炎鏈球菌及百日咳中,超過五成受訪者表示不擔心感染肺炎鏈球菌,屬「最不擔心感染」的第二位,近八成受訪者表示從無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逾四成人更表明不願意接種。4個醫學會稱接種疫苗是預防感染的最有效方法,促市民盡快打針。

【肺炎鏈球菌】港常見血清3型患者肺部含膿 或併發肺水腫、腦膜炎、肺炎 老幼高危 科委會研引入15價疫苗
政府抗疫專家衛生署疫苗可預防疾病科學委員會成員孔繁毅(右二)稱,科委會將商討是否引入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以更有效針對肺炎鏈球菌血清3型。兒科專科醫生馮寶姿(左一),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科專科醫生關日華(左二)及老人科專科醫生陳毅灝(右一),昨與孔繁毅介紹本港肺炎鏈球菌感染流行情况。(賴俊傑攝)

4學會調查 近八成受訪者從未打肺炎鏈球菌疫苗

香港老人科醫學會、香港感染及傳染病醫學會、香港兒科醫學會、香港兒童免疫過敏及傳染病學會委託香港民研,今年3月2日至8日網上問卷訪問3600名18歲或以上港人,發現77%受訪者沒接種肺炎鏈球菌疫苗,25%稱願意接種,另有40%認同能預防較多種類的肺炎鏈球菌疫苗是最佳選擇。調查發現,家有兩歲以下嬰幼兒或65歲以上長者的受訪者中,分別有14%及25%認為自己不屬高危。

香港兒科醫學會理事會成員、兒科專科醫生馮寶姿稱,目前逾100種血清型的肺炎鏈球菌,約30種可造成人類感染,曾感染其中一種血清型未必對其他血清型產生免疫,稱接種疫苗最有效預防感染。香港老人科醫學會副會長、老人科專科醫生陳毅灝稱,不少人誤會疫苗對抗愈多種血清型就愈好,實際上針對最影響本港及最致命的血清型效果更佳。


相關閲讀:關於呼吸道合胞病毒RSV的傳播、病徵和減低感染等7個問題 嬰幼兒高燒氣促嘔奶即求醫


關日華憂老幼現繼發性感染

此外,孔繁毅在記者會上提到,血清3型為本港最常見肺炎鏈球菌感染,在新冠疫情前佔兒童個案逾六成,感染後可引致肺水腫、腦膜炎及嚴重肺炎等。

出席同一記者會的關日華表示,解除口罩令後暫未見肺炎鏈球菌感染增加,但「一老一幼」感染上呼吸道病毒後,氣管黏膜或受破壞,令細菌有機可乘造成「繼發性感染」,憂慮流感高峰期後會出現更多肺炎鏈球菌感染。

血清3型嚴重個案多現化膿性肺炎

現時未滿兩歲嬰幼兒可按「香港兒童免疫接種計劃」免費接種13價肺炎鏈球菌疫苗,於兩個月、4個月及12個月大時接種。另外,在政府疫苗資助計劃下,有高風險情况、年滿65歲長者,可受資助接種一劑13價疫苗及一劑23價疫苗。關日華稱,以往大部分肺炎鏈球菌兒童嚴重個案涉腦膜炎,本港於2011年引入13價疫苗供幼童注射後,較多嚴重個案出現化膿性肺炎,經化驗後屬血清3型,患者肺部會含膿並引致呼吸困難,需穿刺化膿。

【肺炎鏈球菌】港常見血清3型患者肺部含膿 或併發肺水腫、腦膜炎、肺炎 老幼高危 科委會研引入15價疫苗

孔繁毅稱13價對血清3型效果欠佳 科委會研引入15價疫苗

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2022年批准使用15價肺炎鏈球菌疫苗,准用於6個月大或以上者,2021年則批准另一款20價疫苗用於成人。身兼科委會成員的孔繁毅稱,13價和23價疫苗針對血清3型效果欠佳,15價疫苗則能產生更好免疫反應,對其他血清型亦與現有疫苗效果相若,效力可維持逾10年。

孔繁毅續稱,科委會將商討是否引入15價疫苗取代13價疫苗,以及是否引入20價疫苗,讓長者「一針過」接種,而他認為15價疫苗較20價疫苗更佳。他亦建議將政府疫苗資助涵蓋年齡,降低至50歲或以上。


相關閲讀:醫言有理:肺炎鏈球菌疫苗 13、23價要識分


]]>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www.afterroberto.com/%e5%a4%8f%e5%a4%a9%e9%ab%98%e6%ba%ab%e6%bd%ae%e6%bf%95-%e5%93%ae%e5%96%98-%e8%82%ba%e7%82%8e-%e6%b2%99%e9%96%80%e6%b0%8f%e8%8f%8c%e8%87%b4%e9%a3%9f%e7%89%a9%e4%b8%ad%e6%af%92-%e9%97%9c%e7%af%80/ Thu, 23 Jun 2022 09:54:5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8444 【明報專訊】本港近日天氣又熱又濕,令人渾身不舒服,是「天氣病」或是心理作用嗎?提到「天氣病」,大家多會想到寒冬的低溫症、盛夏的中暑熱衰竭,頂多還有翻風落雨的關節痛;但原來在高溫潮濕的日子,有研究發現,香港沙門氏菌發病率與天氣因素息息相關,受細菌感染而入院的人數會上升,還有原來炎熱季節濕度上升,哮喘、肺炎發病和入院風險亦會增加。高危一族勿掉以輕心!


高溫潮濕 天氣因素與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等疾病入院率有密切關係

天文台今年早於4月已發出酷熱天氣警告,5月又錄得總雨量436.5毫米,較正常值多約50%。近兩周持續下雨,今年似乎要過一個又熱又濕的夏天!又熱又濕的天氣,不少人都覺得渾身不適,是心理作用嗎?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衛生及基層醫療學院教授、CCOUC災害與人道救援研究所(Collaborating Centre for Oxford University and CUHK for Disaster and Medical Humanitarian Response)所長陳英凝表示,她與團隊曾研究本地住院和天氣資料,證實天氣因素(包括氣溫、濕度)與不同疾病入院率有密切關係。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哮喘風險——研究發現,天氣因素與哮喘入院率關係密切,哮喘患者在炎熱高濕度的日子需留意室內外環境風險。(設計圖片,Panupong Piewkleng、dongkui yin@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相關文章:【過敏系列】哮喘「斷尾」有機?及早治療控制病情 減少發作


雨天濕度高 食物中毒入院率攀升

引致食物中毒的沙門氏菌在高溫下容易大量繁殖,增加感染風險,但未有很多研究分析它與其他天氣因素的關係。陳英凝與團隊在2018年發表了一個有關沙門氏菌住院率與溫度、濕度和降雨關係的研究,結果發現香港沙門氏菌發病率與天氣因素息息相關。陳英凝表示,當濕度高又下雨,感染沙門氏菌而食物中毒的入院率會攀升,氣溫30.5℃與13℃相比,相對風險高出逾6倍;相對濕度96%相比60%,相對風險約高出2倍;微量降雨(0.02毫米)與0降雨時比較,相對風險高1.3倍。


濕熱利產生致敏原 增哮喘、慢阻肺病、肺炎等氣管炎症發病

另一方面,很多人都知道低溫、乾燥天氣容易刺激氣管、誘發哮喘。但這些被認為在冬天發病率較高的疾病,如哮喘、慢阻肺病(COPD)和肺炎,高溫和高濕度同樣有顯著影響。陳英凝與團隊於2016年研究發現,炎熱季節濕度上升,哮喘入院率也會增加。其中一個可能,是高溫潮濕環境有利於產生空氣傳播的致敏原,如花粉和真菌孢子,而黴菌、蟎蟲亦更容易生長;高溫也有利光解作用,產生引發哮喘的污染物臭氧。當空氣中有較高濃度的致敏原和污染物刺激氣管,就會增加氣管炎症。

「我們發現,在炎熱季節,如果當日平均溫度高於28℃,相對濕度高於82%,因肺炎入院的人有好明顯上升的趨勢。」陳英凝於2018年的研究發現,在高溫潮濕的日子,長者因肺炎入院的風險會明顯較高,而相比60至74歲,75歲或以上長者更高危;慢阻肺病則與高溫有較大關係。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注意食物安全——疫情下經常外賣食物,在炎熱潮濕的天氣下應注意食物安全,以免食物中毒。(courtneyk@iStockphoto)

相關文章:【了解關節痛】查找腰痛膝痛病因 及早治療免後患


室內要陰涼通風

陳英凝指,上述研究均針對住院人數來分析,「住院值得關注,因為用了社會資源,不止是個人的事」。如果知道氣溫、濕度改變會增加入院率,並避開相關風險,就可以減低資源消耗;另外減少入院對病人身心都會有正面影響。她希望大眾提升相關意識,「第一、要對自己健康風險有了解」;第二、留意環境風險,室內外環境都要考慮;室內宜保持陰涼、通風,和留意濕度;「雖然鼓勵多活動和運動,但都要考慮當天的溫度和濕度」,長者或長期病患做運動不要「搏到盡」。


生活習慣隨天氣改變 如何減低濕熱環境引起的不適?

「近年因為疫情關係,多了上網訂購食物,有否想過,在炎熱潮濕的日子,運送食物的過程安全嗎?食物送到家是否即時食用?有沒有立即放進雪櫃?」陳英凝指出,這都是需要考慮的食物安全。我們的生活習慣需要隨着氣候改變,舉例說,以往習慣奶茶喝一半,放在室溫過一段時間再喝,但如果天氣又熱又濕,奶茶會很容易變壞。

另外,夏天去行山、室外運動要小心,不止要留意高溫,污染物濃度、濕度高都有風險。陳英凝提醒,哮喘患者在上述環境下運動,要適時休息及留意身體狀况。她的研究團隊亦建議哮喘患者和老年人,在惡劣環境下應盡量減少戶外活動時間;可考慮使用除濕器和冷氣以保持較佳的室內溫度和濕度,避免暴露在炎熱、潮濕的環境中。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陳英凝(受訪者提供)

相關文章:疫情下嘔吐疑染新冠?查找背後原因 小心腸胃炎作怪 照顧患者5大重點


知多啲:翻風落雨關節痛 氣壓改變是元兇?

【明報專訊】過去兩周大雨連連,在天文台發出預測前,已有人早早感知到大雨將至。「長者常說風濕痛,每逢翻風落雨就會關節痛,比天文台更準!」骨科專科醫生陳慧聰留意到,近期的確多了病人求醫,當中不止長者,還不乏年輕人,「有些之前打波扭傷腳踝,或曾經骨折做過手術,就在天氣不好的時候,痛楚無端端出現」。究竟何謂「風濕痛」?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天氣作怪?——不少長者每逢「翻風落雨」都會關節痛,但專家指暫時未有研究確實解釋天氣轉變與關節痛的關係。(設計圖片,Tomwang112@iStockphoto)

軟骨磨蝕 關節生骨刺發炎

陳慧聰表示,風濕在中西醫範疇是不同的病症。中醫的風濕是指風邪入骨引致筋骨痛;西醫的風濕則是指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自我免疫系統疾病,身體製造抗體攻擊自己的關節,引發炎症和對稱的痛楚,即身體左右兩側同時痛。而因關節痛來求診的病人,大部分是患上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多在下肢出現,尤其在主要的負重關節,即膝蓋、腳腕及髖關節,以膝蓋最常見。關節用得多,導致內裏軟骨磨蝕,關節不能平均受力,產生骨刺,慢慢演變成關節發炎」。

天氣轉變為何會引起關節痛?陳慧聰翻閱不同研究,均指出天氣與關節炎的關係,較多與氣壓有關。有說法指,關節炎病人軟骨磨蝕,骨頭失去軟骨保護,令到裏面的神經線較易感受氣壓改變。當氣壓轉變,造成肌肉和疤痕等膨脹或收縮,帶來痛楚。不過「多年來雖有不少研究,但受研究規模所限,始終未能得出確實定論」。


每日冷敷 按指示用止痛貼

若每逢「翻風落雨」都關節疼痛,陳慧聰建議冷敷患處10至15分鐘,每日敷2至3次,或服用撲熱息痛紓緩痛楚。若未見改善,可用含消炎成分的止痛藥品。在患處貼上止痛貼,都可能有幫助,但首先要了解自己有沒有對藥物、膠水或敷料的材質過敏;注意每款止痛貼都有每日使用上限,建議按包裝指示使用。建議用藥前先徵詢醫生意見,了解問題所在才能對症下藥;例如坐骨神經痛,問題表徵未必出現在腰,而是反映在腳,若然腳痛就貼腳,未必改善問題。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陳慧聰(受訪者提供)

減磅游泳操肌 減關節壓力

早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可考慮服用葡萄糖胺,陳慧聰解釋,「葡萄糖胺可幫助生成軟骨和關節所需的液體,長期服用或可減輕發作時的痛楚」,但未有文獻證實有助延緩關節退化,對晚期退化性關節炎患者未必有明顯作用。


想關節耐用一點,陳慧聰建議:

1. 控制體重:肥胖會增加退化性關節炎風險,尤其膝蓋等負重關節如果承受較大重量,會加速退化,建議過重病人減磅,減低關節負擔

2. 多做運動:關節炎患者可選擇游泳,毋須負重,相比其他運動對關節的壓力較低,又能活動全身

3. 鍛煉肌肉:鍛煉關節附近的肌肉組,如股四頭肌和股二頭肌,這兩組肌肉在站立時能幫助身體負重,如果有足夠力量,就可減輕關節壓力

做法:

坐椅子上,雙腳踏地,屈曲膝蓋維持90度;抬起左腳並向前伸直(圖1),維持3至5秒後放下;重複10至15次為1組,每隻腳各做2至3組

【天氣病】夏天高溫潮濕 哮喘、肺炎、沙門氏菌致食物中毒、關節痛發病機會增 高危一族要注意
圖1(明報製圖)

文:張淑媚、李欣敏

編輯:梁小玲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新冠疫苗】研究:接種一針復必泰或科興疫苗後染疫 抗體水平較打3針人士高五成及兩倍 抗體可持續3至6個月 //www.afterroberto.com/%e6%8e%a5%e7%a8%ae%e4%b8%80%e9%87%9d%e5%be%a9%e5%bf%85%e6%b3%b0%e6%88%96%e7%a7%91%e8%88%88%e7%96%ab%e8%8b%97%e5%be%8c%e6%9f%93%e7%96%ab-%e6%8a%97%e9%ab%94%e6%b0%b4%e5%b9%b3%e8%bc%83%e6%89%933%e9%87%9d/ Mon, 25 Apr 2022 07:54: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7529 【明報專訊】本港在復活節假期和部分學校復課後疫情未見反彈,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解釋,本港經歷第五波疫情洗禮,料逾400多萬人曾受感染有抗體。中大及港大合作研究發現,曾打一針及兩針者受自然感染後的抗體,可持續3至6個月處於高水平。而接種一針復必泰或科興後染疫的患者,抗體水平比打三針者高五成及兩倍,有關研究結果尚待在醫學期刊刊登。不過,他提醒,目前長幼的接種率相對較低,呼籲長者及高危者盡快接種新冠疫苗。此外,香港內科醫學院表示,本港逾30萬長者未接種新冠疫苗,引述研究稱未打針長者死亡風險為已打兩針者的21.3倍。另按英國衛生安全局的報告,分析全球15個研究,已經打針者染疫後,不論長短期,出現「長新冠」等症狀少於未打針者,呼籲長者從速接種疫苗。

圖為旺角界限街體育館的疫苗接種中心。(馮凱鍵攝)(明報資料圖片)
圖為旺角界限街體育館的疫苗接種中心。(馮凱鍵攝)(明報資料圖片)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接種科興/BioNTech復必泰疫苗第一針、第三針或第四針 兒童接種、長者即日籌、社區疫苗接種中心、流動接種車、公立醫院、復必泰疫苗接種服務先導計劃安排(更新2022年4月14日)

 

研究:接種一針復必泰或科興後染疫 抗體高打3針五成及兩倍 針後染疫高抗體3至6月

對於復活節假期後疫情不見反彈,許樹昌昨出席商台《政經星期六》及其後表示,本港經過第五波洗禮,料逾半港人曾受感染,因每出現一宗確診,實際上可有4倍個案,「香港閒閒哋有400幾萬人受感染有抗體」,再加上已有逾九成人打了首針,逾八成人打了兩針,「之前打過一兩針,之後又有自然感染(Omicron),這個混合免疫保護,強過你打三針」。

中大及港大合作研究發現,曾打一針及兩針者受自然感染後的抗體,可持續3至6個月處於高水平。

圖為中央圖書館科興疫苗中心門外情况。(朱安妮攝)(明報資料圖片)
圖為中央圖書館科興疫苗中心門外情况。(朱安妮攝)(明報資料圖片)

 

許樹昌:88%死亡個案無打針或只打一針

許樹昌回覆本報稱,以可對抗現正流行Omicron BA.2變異株的抗體分析,一劑復必泰或一劑科興疫苗接種者染疫後的抗體水平,比接種三劑相關疫苗的人分別高五成及兩倍,有關研究結果尚待在醫學期刊刊登。

本港人口現有的免疫保護較以往高,但長幼接種率相對較低,80歲或以上首針接種率僅62%,3至11歲兒童接種率亦只有66%。許樹昌表示,88%死亡個案無打針或只打一針,大部分是長者或院舍院友,兒童接種率亦偏低。為防第六波,他呼籲未打針的長者及高危者盡早打針,已接種一針及兩針者,在適當時候應打第三針,60歲或以上及免疫失調者則要打第四針。

 

相關文章:【新冠康復者】急性後遺症主要症狀咳嗽疲倦持續少於2個月 長新冠影響味覺嗅覺頭痛氣促難根治 孔繁毅建議設指定門診跨專科治療

 

防第六波 籲長者高危者接種疫苗

面對不同業界爭取進一步放寬社交距離措施,許樹昌說,政府以往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後,好多時都觀察兩周,無明顯反彈才再逐步放寬。

對於本港全民強制檢測,許樹昌認為有數個考慮因素,一是內地是否仍堅持動態清零,二是本港疫情是否長時間處於三位數而不向下,若內地堅持動態清零,而香港未清零又要通關,「到時逼住都要強檢」。

為提高長者接種率,政府上周二推出到戶接種網上登記平台和熱線,首4天逾5400人登記,外展醫護將於本周二起上門為70歲或以上長者和行動不便者打針。

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資料圖片)
政府專家顧問、中大呼吸系統科講座教授許樹昌(資料圖片)

 

內科醫學院:未打針長者死亡風險高20倍

此外,本港第五波新冠病毒疫情下逾9000人離世,香港內科醫學院表示,本港逾30萬長者未接種新冠疫苗,引述研究稱未打針長者死亡風險為已打兩針者的21.3倍。有公立醫院醫生稱,重症者大部分未打針,高峰期「簽死亡證多過出院證」,出院者約一至兩成人30日內再入院,涉腎衰竭或肺炎,籲長者及早接種疫苗。

香港大學、國家疾控中心和美國疾控中心早前分析本港1月至3月數據,顯示60歲以上未打針長者的死亡風險,為同齡已打兩針或以上者的21.3倍。香港內科醫學院委員會委員、威爾斯親王醫院內科及藥物治療學系部門主管周啟明表示,現時離世患者當中,60歲以上未打針者佔死亡人數達七成,按他臨牀所見,重症患者大部分未打針或只打一針,而未打針染疫的長者肺功能受創,部分人要接受高流量氧氣治療,每分鐘提供60公升氧氣,內科14部高流量氧氣機一度用盡,要問深切治療部借用。他憶述,「高峰時,每日簽3至4張死亡證,但出院紙簽唔到或者得一張」,行醫逾20載從未試過,而很多長者臨終時無家人陪伴在側,只能隔着玻璃或網上道別,令他十分心酸。

 

兩成出院者一個月內再入院 多涉腎衰竭、肺炎

周啟明稱,按威院初步統計,染疫後出院患者中,約一至兩成一個月內要再度入院,大部分為院舍長者,多涉及腎衰竭及肺炎。他說,部分人返回院舍或家中後胃口較差,估計可能因此減少進食導致脫水,因而出現急性腎衰竭,另發現病人康復後肺部容易出現細菌感染,認為可能是病毒損害免疫系統,導致肺炎及再入院。

 

相關文章:感染新冠、康復者、長期病患者注意 營養師給你抗炎飲食貼士 以助復元紓緩長新冠

 

引述全球研究:已打針者染疫 出現「長新冠」症狀少未打針者

香港內科醫學院院長李錦滔表示,現時全港仍有超過30萬名長者未接種一針疫苗,認為這些長者極高危,除了減少重症及死亡數字,按英國衛生安全局的報告,分析全球15個研究,已經打針者染疫後,不論長短期,出現「長新冠」、即新冠後遺症的症狀少於未打針者,呼籲長者從速接種疫苗。

香港內科醫學院表示,逾30萬長者未接種新冠疫苗,研究稱未打針長者死亡風險較已打兩針長者高20倍,學院委員會委員周啟明(右一)表示,重症患者大多未打針或只打一針,而且臨終時家人無法在旁,促長者及早打針減風險。(李明佑攝)
香港內科醫學院表示,逾30萬長者未接種新冠疫苗,研究稱未打針長者死亡風險較已打兩針長者高20倍,學院委員會委員周啟明(右一)表示,重症患者大多未打針或只打一針,而且臨終時家人無法在旁,促長者及早打針減風險。(李明佑攝)

 

明報記者

(新冠疫情)

]]>
【新冠變種】港輸入Omicron個案大多無病徵、少數喉嚨痛 未出現肺炎 毋須服抗病毒藥物 許樹昌:接種第三針疫苗提升抗體水平 //www.afterroberto.com/%e6%b8%af%e8%bc%b8%e5%85%a5omicron%e5%80%8b%e6%a1%88%e5%a4%a7%e5%a4%9a%e7%84%a1%e7%97%85%e5%be%b5-%e5%b0%91%e6%95%b8%e5%96%89%e5%9a%a8%e7%97%9b-%e6%9c%aa%e5%87%ba%e7%8f%be%e8%82%ba%e7%82%8e-%e6%af%8b/ Mon, 20 Dec 2021 09:19: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637 【明報專訊】本港連同上周六確診的3名N501Y患者,至昨共有9宗N501Y未知是否涉Omicron,衛生署稱9宗個案仍在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昨出席無綫電視《講清講楚》時,分析本港首11宗Omicron輸入個案,稱大部分人無病徵、少數有喉嚨痛,未有出現肺炎,平均留院10至17天,即使入院時病毒量高,數天後減少及檢測呈陰性出院,同時全部患者均毋須服食抗病毒藥物。不過他說上述患者大部分已接種兩劑新冠疫苗,另一未打針的年輕患者病毒量低及有抗體,相信已感染一段時間,故很快已可出院;與此同時,現時南非染疫入院者大部分均未打針,曾有長者出現嚴重情况需入院。

 

相關文章:【新冠變種】Omicron vs Delta:傳染力、突變、潛伏期、嚴重程度 新冠病毒可停留體內逾200天不斷突變 專家:愛滋病、器官移植及抗癌者同屬高危

 

分析港首11宗Omicron輸入個案 患者大部分無病徵 無肺炎、少數喉嚨痛 許樹昌:打第三針增抗體

許樹昌按此分析,認為面對未來可能出現的新一波疫情、特別是Omicron,接種兩劑疫苗甚至第三針有其必要,建議最快元旦後實施「疫苗氣泡」,即打針才可進入食肆,「過咗年點都要開始推行」。被問到會否擔心趕不及實施,他相信特區政府會考慮適當推行時機,自己則認為愈快愈好,並稱新加坡、澳洲及歐美多國已實施同類政策,而本港長者及免疫力不足等高危群組不少人未打第一針,認為如不用「疫苗氣泡」,本港接種率或持續停滯不前。

許又強調,即使近期多項研究顯示Omicron會減弱疫苗抗體水平,但疫苗仍能引發T細胞反應保護患者,而打第三針更可進一步提升抗體水平。他與中大團隊正研究接種第三針科興或復必泰對付Omicron的效果,料最快本周中期有結果。

圖為電子顯微鏡下的新型冠狀病毒,經電腦掃描着色為橙色。(資料圖片)
圖為電子顯微鏡下的新型冠狀病毒,經電腦掃描着色為橙色。(資料圖片)

 

增6輸入涉N501Y變異 年齡20至46 已接種疫苗

本港昨新增8宗輸入個案,6宗涉N501Y變異病毒株,未知是否涉Omicron,另外,初步確診少於10宗。政府專家顧問許樹昌倡覓專門酒店讓Omicron地區抵港者檢疫,以及可派員上門為居家檢疫機組人員採樣。食衛局長陳肇始表示,運房局正與航空公司跟進確診機師個案。

新增6宗N501Y個案為4男2女,年齡介乎20至46歲,均已接種最少兩劑新冠疫苗,一人更已接種3劑國藥疫苗,當中一名46歲男機組人員上周五(17日)從意大利乘航班CP134抵港,在機場檢測呈陽性。餘下兩宗個案一宗涉L452R、一宗無變種。

連同上周六確診的3名N501Y患者,共有9宗N501Y未知是否涉Omicron,衛生署稱9宗個案仍在進行全基因組測序分析。另外,因應巴勒斯坦和烏克蘭發現Omicron個案,特區政府將兩個地區列入A組名單,本周三(22日)凌晨零時生效,僅完成接種疫苗並持認可紀錄港人方可登機回港,抵港後須於酒店強檢21天。

 

相關文章:【新冠疫苗】已接種兩劑科興人士注意:11月23日起可打第三針 社區疫苗接種中心/9間公立醫院接種站地點、服務時間和預約(更新11月18日)

 

輝瑞:新冠病毒將於部分地區過渡成可控流行病 料疫情2024年才結束

此外,美國藥廠輝瑞(Pfizer)預測,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可能要持續到2024年才結束;並又透露研究發現為2至4歲兒童接種較低劑量的疫苗後,免疫反應較預期弱。

輝瑞首席科學總監道斯頓(Mikael Dolsten)周五(17日)在一個投資者會議表示,輝瑞預計未來一或兩年內,新冠病毒會繼續在部分地區大流行(pandemic),但在一些地區將過渡成病例數字少而且可控的流行病(epidemic),到2024年新冠病毒將由全球大流行變成流行病。

另外,輝瑞指出,該公司在研究中為2至4歲兒童接種劑量低的疫苗,所產生的免疫反應不及年紀較大的兒童,現階段改為研究分3劑接種,但強調這不會影響2022年第二季尋求緊急授權的目標。

 輝瑞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可能要持續到2024年。圖為巴黎一名兒童接種輝瑞新冠疫苗。(法新社)
輝瑞預測,新冠疫情大流行可能要持續到2024年。圖為巴黎一名兒童接種輝瑞新冠疫苗。(法新社)

 

(路透社)

(新冠疫情)

]]>
【吞嚥困難】3個常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嚥」得是福(姿治通鑑) //www.afterroberto.com/%e5%90%9e%e5%9a%a5%e5%9b%b0%e9%9b%a3-3%e5%80%8b%e5%b8%b8%e8%a6%8b%e7%89%b9%e5%be%b5-%e5%9a%b4%e9%87%8d%e5%8f%af%e8%87%b4%e8%82%ba%e7%82%8e-%e7%bc%ba%e6%b0%b4-%e5%9a%a5%e5%be%97%e6%98%af%e7%a6%8f/ Wed, 27 Oct 2021 07:39:1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831 【明報專訊】吞嚥,對一般人來說是很自然和簡單的事。惟對於某些人來說,卻要透過很多訓練、協調和技巧,才能安全地飲食和吞嚥。這些患有吞嚥困難的人包括:中風、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鼻咽癌患者等。吞嚥困難常見有以下3個等徵。

可大可小——吞嚥困難若不及時處理,情况嚴重可致入侵性肺炎、缺水、營養不良。(設計圖片,Toa55@iStockphoto)
可大可小——吞嚥困難若不及時處理,情况嚴重可致入侵性肺炎、缺水、營養不良。(設計圖片,Toa55@iStockphoto)

 

相關文章:【認知障礙症】照顧者與認知障礙症患者同行 留意異常舉動建立健康生活 漫長過程照顧者勿自責愛自己多一些

 

吞嚥困難常見3個特徵 嚴重可致肺炎、缺水

吞嚥困難的常見特徵包括:

1. 飲食時咳嗽或清喉

2. 食物經常殘留在口腔內,感覺到食物「卡」在喉嚨

3. 吞嚥後聲線變得混濁

如不及時處理,情况嚴重時會引致入侵性肺炎、缺水、營養不足及體重下降。不少患者及其家人發現有吞嚥困難時,都會自行尋求協助,亦有可能由醫生轉介到言語治療服務。

當患者來接受評估,言語治療師會先了解其口部肌肉及吞嚥能力。之後,言語治療師會按患者吞嚥能力及需要,制訂合適的跟進和訓練方案,包括:為患者建議適合的餐類質地和流質稠度,進餐時坐姿,進食或餵食技巧。吞嚥能力較差的患者或需要接受口肌及吞嚥訓練,當中包括:舌頭、嘴唇、顎等部分的活動能力、協調及肌肉耐力訓練,口肌按摩,不同的吞嚥運動(主要針對咽喉肌肉),吞嚥反射刺激訓練和神經肌肉電刺激吞嚥訓練等。

 

相關文章:急性中風施救要及時 辨別徵兆「談笑用兵」

 

認知障礙症患者食物認知能力退化 拒食致營養水分不足

認知障礙症患者可能不止有吞嚥困難,很多時亦有飲食的認知困難,引致拒食行為,營養和水分不足。曾遇過不少患有認知障礙症長者,由於他們對食物認知能力逐漸退化,加上體力消耗較少,食量變得愈來愈小,體重亦愈來愈輕。對於這類患者,言語治療師要考慮到他們飲食時餵食技巧,例如:餵食手法、使用餐具、食物味道和溫度、患者對食物和飲品喜好等。

不論是哪一種病况而引起的吞嚥困難,言語治療師都希望透過合適訓練和餵食建議,幫助患者更安全地飲食,讓他們也能享受食物、享受與家人及朋友進餐的樂趣。

如想了解更多言語治療服務,可瀏覽 www.ymca.org.hk/zh-hant/hcp-2 或致電 2783 3616。

 

文:柯穎欣(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言語治療師)

]]>
【類風濕關節炎】控制類風濕關節炎治療藥物知多啲 生物相似劑是什麼?為患者提供另一治療選擇 //www.afterroberto.com/%e9%a1%9e%e9%a2%a8%e6%bf%95%e9%97%9c%e7%af%80%e7%82%8e-%e6%8e%a7%e5%88%b6%e9%a1%9e%e9%a2%a8%e6%bf%95%e9%97%9c%e7%af%80%e7%82%8e%e6%b2%bb%e7%99%82%e8%97%a5%e7%89%a9%e7%9f%a5%e5%a4%9a%e5%95%b2-%e7%94%9f/ Thu, 23 Sep 2021 06:46:3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415 類風濕關節炎是由於自身免疫系統失調,錯誤攻擊關節導致發炎。炎症不但可破壞關節結構,令關節變形,更大大增加相關併發症及心血管病的風險。傳統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雖然可控制炎症,減慢關節受損,但藥效有限,所以大部分病人或需合併使用多種藥物。當病人使用愈多藥物,出現副作用的機會愈大,而且一般需使用4至6星期才開始見效。近年出現的生物製劑和口服標靶藥,只需要單一種藥物便能有效控制病情,藥效亦更快、更理想。

相關文章:【痛症】類風濕關節炎早期徵狀不明顯 關節紅腫疼痛?宜早診斷早治療減關節侵蝕

生物製劑針對發炎因子或免疫細胞 抑制發炎反應

betway体彩 風濕病科專科醫生張錚醫生表示,現時新一代治療類風濕關節炎的藥物有5種,包括4種生物製劑及一種標靶藥,合共有12種藥物可供選擇。生物製劑主要針對致病的發炎因子或免疫細胞,分別為「抗腫瘤壞死因子抑制劑」、「白介素-6抑制劑」、「T細胞協同刺激抑制劑」和「抗B淋巴細胞生物製劑」。至於口服標靶藥物則是新型小分子藥物,針對特定「靶分子」,干擾在細胞內導致發炎的信息傳導,達致治療效果。 與傳統抗風濕藥相比,新一代藥物能更有效控制病情,令更多病人可達致緩解。

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來說,能夠控制病情是十分重要的,而使用有效的藥物治療,才能讓病人關節得到保護。
對類風濕關節炎的患者來說,能夠控制病情是十分重要的,而使用有效的藥物治療,才能讓病人關節得到保護。

相關文章:【痛症】突然腰痛未必是退化 小心骨質疏鬆症無聲來襲 治療和預防須知

生物相似劑價格較相宜 生產同受嚴格監管

然而,生物製劑價格高昂令不少病人未能受惠,近年本港引入了生物相似劑(Biosimilars),給病人多一個選擇。

生物相似劑的成分與原廠生物製劑相似,治療效果亦接近,故稱為生物相似劑。張醫生表示,生物製劑由蛋白質組成,其研發和生產過程複雜,因此售價較高,當藥物的專利權屆滿後,其蛋白質的氨基酸排序便會公開。不過由於生物製劑的製作技術要求高,即使生物相似劑的氨基酸排序與原廠生物製劑相同,其蛋白質的結構在製作過程中亦可出現變化,所以不能說是完全一樣的藥物。

目前本港用於治療自體免疫疾病的生物相似劑有3種,分別是阿達木單抗(Adalimumab)、英利昔單抗(Infliximab)和利妥昔單抗(Rituximab)的生物相似劑,外國有更多選擇,其價格比生物製劑便宜三分一至一半,能減輕患者的醫療負擔。

雖然生物相似劑較原廠生物製劑便宜,它同樣受嚴格生產監管,除了「生物等效性」測試確認其分解及吸收都與原廠藥物非常接近外, 生物相似劑亦需要經過臨床測試,獲評定與原廠生物製劑有同等效果及安全性,才能推出市場。

用藥後七成病人達致病情完全緩解

張醫生說,生物製劑和生物相似劑都是較新式的藥物,如果可以及早使用,有接近七成病人能達到病情完全緩解的程度,相反傳統藥物只有三至四成病人能妥善控制病情。

藥物選擇眾多,張醫生表示,需要考慮多方面因素,包括病人的病情及個人需要、藥物對病情控制的效果、病人的經濟負擔等,並與病人共同協商,選用最適合病人的藥物。

如果撇除治療成本限制,每個病人都能使用有效藥物,張醫生估計本港約七成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可以達到病情完全緩解。張醫生強調,控制病情對類風濕關節炎病人十分重要,因為當病人關節得到保護,其生活質素得以保持,能夠如常工作,同時亦能減少併發症的風險例如心血管疾病、骨質疏鬆、淋巴白血病、間質性肺炎等, 都可有助延長病人壽命。

]]>
新咳?舊咳?咳嗽成因多 咳不停元兇 支氣管擴張(醫學滿東華) //www.afterroberto.com/%e6%96%b0%e5%92%b3-%e8%88%8a%e5%92%b3-%e5%92%b3%e5%97%bd%e6%88%90%e5%9b%a0%e5%a4%9a-%e5%92%b3%e4%b8%8d%e5%81%9c%e5%85%83%e5%85%87-%e6%94%af%e6%b0%a3%e7%ae%a1%e6%93%b4%e5%bc%b5-%e9%86%ab%e5%ad%b8/ Fri, 09 Apr 2021 10:54:5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915 【明報專訊】45歲的陳女士是一名教師,最近兩個月總是不停地咳嗽,試過多種止咳藥及抗生素都不見效,嚴重影響工作及睡眠,於是她向呼吸系統科醫生求診。

咳嗽成因多不勝數,大致可分為急性及慢性兩大類:

 

相關文章:轉季氣管敏感或是哮喘發作? 咳嗽、痰多少、喘鳴聲音症狀有不同

 

新咳(急性咳嗽 —— 出現少於3星期)

.呼吸系統感染

- 過濾性病毒感染(流感、副流感、 2019冠狀病毒病等)

- 細菌性肺炎(鏈球菌肺炎、黴漿菌肺炎等)

 

‧ 呼吸道疾病急性發作

- 哮喘

- 慢性阻塞性肺病

 

舊咳(慢性咳嗽 —— 持續超過8星期)

.鼻涕倒流綜合症

.胃食道逆流疾病

.呼吸道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過敏性咳嗽

.其他肺部疾病(肺結核、肺癌、支氣管擴張、纖維化間質性肺炎)

.異物侵入

.藥物引起(高血壓藥物,如ACEI及Beta-blocker)

 

相關文章:【有片】孩子持續噴嚏鼻塞 誤當感冒醫 鼻敏感拖得耐 棚牙合唔埋

 

雖然咳嗽是十分常見的感冒徵狀,但它往往潛藏許多嚴重病因,包括肺炎肺結核肺癌等,適當的檢查是必要,千萬不能忽視咳嗽對身體健康帶來的警號。

最近1至2星期才出現的「新咳」,有可能是呼吸系統感染所致,應盡快求醫,接受新冠病毒測試;並且時刻留意身體狀况,如出現高燒、痰中帶血或嚴重氣喘等嚴重病徵,則需要安排肺部X光檢查,甚至需要考慮入院治療。

沒有嚴重病徵但持續超過8星期的「舊咳」,原因有很多種,需要詳細了解病人病史,配合各種適當檢查,抽絲剝繭找出真正原因,對症下藥。

新咳?舊咳?咳嗽成因多 咳不停元兇 支氣管擴張(醫學滿東華)
或藏嚴重疾病 —— 咳嗽是常見感冒徵狀,亦可能潛藏嚴重疾病,包括肺炎、肺結核、肺癌等,不能忽視。(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個案無關,RyanKing999@iStockphoto)

 

難清除分泌物 持續痰多咳嗽

經醫生細心詢問下,得知陳女士是非吸煙者,無長期病,不需服用任何藥物,既沒有鼻竇炎或鼻涕倒流的現象,也沒有胃食道或胃酸逆流的徵狀;她的咳嗽沒有季節性或晝夜性規律,咳嗽有時附有黏性白色痰液,但沒有帶血;她沒有氣喘、發燒、食慾不振或體重下降的徵兆。身體檢查大致正常,只是肺部聽診發現呼吸時有些粗糙雜聲。痰液微生物培植檢查顯示沒有細菌及肺結核感染迹象,肺功能檢查顯示沒有明顯阻塞性呼吸道疾病。最後醫生安排了肺部X光及電腦掃描檢查。雖然沒有任何可疑的陰影,卻發現了支氣管擴張的典型病變。經醫生進一步追問下,得知陳女士年幼時曾經患有頗嚴重的麻疹肺炎,這很可能就導致了支氣管擴張的併發症。

支氣管擴張是指肺臟的支氣管永久性擴張,清除分泌物的能力因而受損,支氣管中的分泌物增加,引起持續痰多、咳嗽的徵狀。陳女士的支氣管擴張不算嚴重,醫生建議她注射肺炎鏈球菌結合疫苗及季節性流感疫苗,有需要時在家中做一些簡單胸肺物理治療幫助清除積痰,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

陳女士長期咳嗽的謎團終於解開,釋除了肺結核肺癌等嚴重疾病的疑慮,她聽從醫生的建議,情况好轉,心情也開朗多了。

 

文:陳利(東華三院醫療中心(北角)主管、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