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01 Nov 2024 07:24:39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肝癌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7%97%85%e6%82%a3%e7%a0%94%e7%a9%b6-%e6%9c%89%e6%95%88%e6%8e%a7%e8%a1%80%e7%b3%96-%e5%a4%a7%e8%85%b8%e7%99%8c%e8%82%9d%e7%99%8c%e9%a2%a8%e9%9a%aa%e6%b8%9b/ Thu, 31 Oct 2024 06:40: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68 【明報專訊】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參與研究的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說,醫生以往較少提醒糖尿病人患癌風險,建議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以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但有研究指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風險。(網上圖片)

「有效控制血糖」指糖化血紅素低於7%

研究團隊利用醫管局數據,辨識2005至2013年間88,468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持續追蹤血糖等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2年、最長13年,其中1229人(1.4%)確診大腸癌。團隊另辨識2001至2016年146,430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追蹤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年、最長17年,其中1099人(0.8%)患上肝癌,1430人(1%)出現肝臟失代償,即有黃疸病、眼白變黃、腹水、肝昏迷等併發症,亦有978人(0.7%)死於肝病。


研究發現有效控制血糖的病人,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28%患大腸癌風險,亦可減低13%出現大腸瘜肉風險。患者若控制HbA1c低於7%,可減低30%肝癌風險、24%肝臟失代償風險及30%肝病死亡風險,高風險病人如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帶菌者更可減低40%肝癌風險。

兩項研究均顯示HbA1c水平愈高,患大腸癌和肝癌風險亦愈高(見表)。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腸胃》及《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刊登。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相關閲讀:【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糖尿上眼 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

本身是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的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稱,醫生一般會提醒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和糖尿上眼的風險,而隨着醫學進步,病人現更易管理血壓和膽固醇,年紀漸長便有更高風險患癌。對於政府近年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篩查糖尿病,他稱可及早為病人管控血糖,亦可減患癌風險。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說,現有大便隱血檢測和驗血等途徑篩查大腸癌和肝癌,但市民依從程度偏低,是次研究則顯示可透過控制血糖減低該兩種癌症發生率。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左二)建議糖尿病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左一為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右一為該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右二為患有糖尿病和曾確診肝癌的74歲病人陳先生。(鍾林枝攝)

相關閲讀:【體檢慎選】度身訂造身體檢查 解構「三高」不同指標


倡乙肝篩查涵蓋未打疫苗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由地區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篩查乙肝,以預防肝癌。研究病毒性肝炎多年的司徒偉基建議篩查計劃可涵蓋所有未曾接種乙肝疫苗者,即1988年前出生的港人或2002年前在內地出生者,並須為帶菌者制定治療跟進方式。他說糖尿病人更應篩查乙肝,並須定期檢驗肝纖維化。

]]>
肝炎可大可小眼白變黃、小便茶褐色病情轉壞接種疫苗有效抵抗病毒入侵 //www.afterroberto.com/%e8%82%9d%e7%82%8e%e5%8f%af%e5%a4%a7%e5%8f%af%e5%b0%8f-%e7%9c%bc%e7%99%bd%e8%ae%8a%e9%bb%83-%e7%97%85%e6%83%85%e8%bd%89%e5%a3%9e-%e6%8e%a5%e7%a8%ae%e7%96%ab%e8%8b%97%e6%8a%b5%e6%8a%97%e7%97%85/ Fri, 09 Aug 2024 04:47:3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567 肝臟常被喻為人體的化工廠,具備分泌、解毒及代謝功能。當其功能受損,便會引致不同的疾病,而肝炎即肝臟細胞發炎,便是其中一種。肝炎成因眾多,病毒性肝炎主要經由血液或食物傳播,另外,酒精、脂肪肝、自體免疫病、濫用藥物及遺傳均可引致肝炎。

在香港,由病毒所引致的肝炎較為常見,部分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更可能發展為持續6 個月以上的慢性肝炎,長遠可引致肝硬化,甚至肝癌。如何有效預防肝炎?肝炎患者會有什麼病徵?有家庭醫學專科醫生提醒,若患者出現眼白變黃、小便呈茶褐色(即黃疸)的徵狀,代表肝炎病情已經轉壞。除了日常注意飲食、採取良好的個人及環境衛生外,接種疫苗亦能令身體產生足夠抗體,抵抗病毒。

肝炎可大可小眼白變黃、小便茶褐色病情轉壞接種疫苗有效抵抗病毒入侵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指,大部分肝炎患者均沒有明顯病徵,若出現眼白變黃、小便呈茶褐色等徵狀,代表病情已經轉壞,應及早求醫。

肝炎在香港知多啲 眼白變黃小便茶褐色病情轉壞

根據衞生署發表的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內的「病毒性肝炎主題報告」,本港有5.6%人口,即41萬人患有乙型肝炎。本港自1988年起,實施普及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以及推行其他預防母嬰傳播乙型肝炎的措施,旨在降低年青一代的乙型肝炎感染率。是次普查亦發現,35至54歲人士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最高(8.4%);反之,35歲以下的年齡組別的陽性率則明顯較低(15至24歲及25至34歲年齡組別分別為0.3%及1.5%),反映這些預防措施對公眾健康的重要性。

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指,大部分的肝炎患者均沒有明顯病徵,或像重感冒一樣,然而若出現眼白變黃、小便呈茶褐色(即黃疸)的徵狀,代表病情已經轉壞。雖然患者有機會約在3至6星期康復,但不要低估肝炎所帶來的影響。衞生署的調查亦發現,約15-40%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長遠會發展至肝硬化或肝癌等可致命的肝臟疾病。

肝炎甲至戊型傳播途徑、影響有別

一般來說,肝炎可分為甲(A)、乙(B)、丙(C)、丁(D)和戊(E)型,張醫生指,要認識不同類型的肝炎,可透過以下簡單易記的方法:

  • 甲型戊型肝炎(A&E):甲型肝炎(A)是由過濾性病毒引起,傳播途徑包括接觸受感染者的糞便所污染的食物、水或物件,或與感染者有親密接觸。一般甲型肝炎病毒或大部分戊型肝炎(E)病毒感染只會引起急性肝炎,有可能需要到急症室(A&E)求診,患者一般可在數周或數月內逐漸康復。
  • 乙型丙型肝炎(BC=Busy:乙型肝炎(B)病毒的傳播途徑包括由受感染母親於分娩時傳播給嬰兒、接觸感染者的血液或體液,以及與感染者進行不安全性接觸。而丙型肝炎(C)主要透過血液傳染,但一般不會透過日常社交接觸如共用餐具及接吻等傳播。如感染乙型肝炎或丙型肝炎,患者有機會變成長期帶菌者,即超過6個月的慢性感染,因此會「keep you busy(BC)with treatment」,意即需要定期覆診。
  • 有缺陷(Defect丁型肝炎:引發丁型肝炎(D)的病毒可說是一種有缺陷的病毒,因它需要依附在乙型肝炎病毒才能在人體內存活。患者一般會先感染乙型肝炎、再受丁型肝炎病毒感染。如果同時感染丁型和乙型肝炎,會增加出現肝硬化和肝癌的風險。

相關閲讀: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

接種疫苗有效預防減染

香港屬甲型肝炎的中度流行地區,若計劃前往甲型肝炎流行地區(如非洲、印度、孟加拉、巴基斯坦、尼泊爾、中東、中南美洲等)的人士,宜在出行前兩星期接種第一劑甲型肝炎疫苗,以產生足夠保護性抗體;而在注射首針後6至12個月,便要接種第二劑。

張醫生指,如在體檢時驗出沒有甲型肝炎免疫抗體的人士,均應接種甲型肝炎疫苗,特別是本身已經患有其他肝病如脂肪肝、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帶菌者。

至於需要經常洗腎或接受輸血的病人、醫護或化驗室人員、注射毒品人士、男男性接觸者、乙型肝炎帶菌者的性伴侶及家庭成員,或於1988年前乙肝疫苗還未普及時出生的人士,都應透過驗血檢查以確定是否帶有乙型肝炎的免疫抗體,或已經是帶菌者。若有需要接種乙型肝炎疫苗,應先諮詢醫生意見,整個乙肝疫苗的接種程序共需三劑:完成接種第一劑後,一個月後注射第二劑,再在5個月後注射第三劑。


相關閲讀:肝癌4大高危因素 患乙肝、脂肪肝、酗酒、吃發霉食物高危

定期進行檢查 及早發現潛在風險

慢性乙型肝炎、慢性丙型肝炎或肝硬化患者患上肝癌風險較高,張醫生建議這類人士可定期進行檢查,以及早發現潛在的風險。

  • 乙肝檢查:一般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的血液測試。
  • 丙肝檢查可先進行丙型肝炎病毒抗體(Anti-HCV),若結果呈陽性,表示曾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須再進行丙型肝炎病毒核糖核酸(HCV RNA)確認測試。
  • ALT(谷丙轉氨酶)測試:可檢視出肝發炎指數,如指數持續偏高,即代表肝臟潛在着慢性的疾病,包括病毒性肝炎(如乙型、丙型肝炎)、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簡稱NASH)、自身免疫性肝病等。

張醫生提醒,若檢測結果出現異常,須盡早求醫及接受適當治療。要守護肝臟健康及預防感染病毒,緊記維持均衡飲食,特別是要避免進食高脂肪及高膽固醇食品;另亦要避免煙酒及不要進食未煮熟的貝類海產。此外,必須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勤洗手、不要共用牙刷、剃刀及指甲鉗等個人用品,至於最有效的預防方法,還是接受預防疫苗注射。

]]>
【世界肝炎日】治理乙肝保障健康(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8%82%9d%e7%82%8e%e6%97%a5-%e6%b2%bb%e7%90%86%e4%b9%99%e8%82%9d%e4%bf%9d%e9%9a%9c%e5%81%a5%e5%ba%b7-%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Fri, 26 Jul 2024 05:55:4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81

每年的7月28日為「世界肝炎日」,以引起公眾關注乙型肝炎(乙肝)。香港屬乙肝中高度流行地區。按衞生署去年底發表的病毒性肝炎主題性報告(20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結果推算,全港整體人口當中約5.6%,即約41萬人患有乙肝。

若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跟進,約15至40%的乙肝患者長遠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等嚴重併發症。

調查報告亦顯示,近四成乙肝患者未知自己已受感染,高達七成患者沒有就其肝臟疾病進行醫療跟進。

【世界肝炎日】治理乙肝保障健康(衛生處方)
乙肝患者若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約15至40%的患者長遠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等嚴重併發症。

藥物有效預防乙肝併發症

慢性乙肝患者可持續多年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受嚴重損害後才出現徵狀,加上早年未有有效的藥物治療乙肝,確診者許多時候都沒有積極跟進自己的乙肝狀况,忽視乙肝病毒的潛在健康威脅。

時至今日,乙肝治療的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口服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乙肝病毒複製,大大減低患者出現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其副作用少,抗藥風險亦低。

醫生會根據慢性乙肝患者的個別情况,如肝功能、病毒數量、肝臟纖維化的程度,以及有否出現併發症等因素作詳細評估,以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


相關閲讀: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


定期跟進檢查不能等

即使暫時無需接受藥物治療,所有乙肝患者都應定期覆診及進行檢查,如抽血檢驗肝功能、甲胎蛋白及病毒量,及進行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早察覺及處理肝臟的變化。

慢性乙肝患者的最大隱憂,莫過於無聲無色地併發出肝癌。肝癌是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香港的肝癌病人中,約八成屬乙型肝炎患者。早期肝癌往往難以察覺,因此,乙肝患者定期進行檢查,對減低本港肝癌的患病及死亡數字至為重要。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中)肝功能指數


治理乙肝 保障健康

有見及此,衞生署一直透過不同渠道,讓公眾了解本地乙肝流行情况、政府的防控工作,並提醒市民「早篩查 早發現 早醫治」乙肝的重要性。

衞生署今年以「治理乙肝 保障健康」為主題,宣傳預防乙肝,提醒慢性乙肝患者接受定期檢查,並遵從醫生指示接受抗病毒藥物治療及跟進,以控制乙肝病情。

最後,我們亦呼籲未知自己乙肝感染及免疫狀况的市民,及早諮詢家庭醫生,作乙型肝炎測試。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乙肝的健康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網頁:︁www.hepatitis.gov.hk

【世界肝炎日】治理乙肝保障健康(衛生處方)

撰文:衞生署特別預防計劃高級醫生何美蓮醫生

]]>
早期肝癌常見7個徵狀 肝病患者口臭「肝臭」或肝臟響警號 //www.afterroberto.com/%e6%97%a9%e6%9c%9f%e8%82%9d%e7%99%8c%e5%b8%b8%e8%a6%8b%e5%be%b5%e7%8b%80-%e8%82%9d%e7%97%85%e6%82%a3%e8%80%85%e5%8f%a3%e8%87%ad-%e8%82%9d%e8%87%ad/ Mon, 22 Jul 2024 08:24:2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440

【明報專訊】每個人身上都有天然氣味,稱之為體味。患病時,體味會發生變化,成為患病警號!以常見的口腔異味為例,很多人認為是因不注重口腔衛生而造成;但事實上,口腔是呼吸、消化系統共同通道,當口腔出現不同的異味時,可能代表不同的疾病信號。不同疾病可能會導致不同的口腔異味,例如臭蛋味,可能與幽門梗阻、晚期胃癌有關;腐腥味可能與肺部感染、支氣管炎、肺膿腫、肺癌有關;爛蘋果味可能與糖尿病有關;尿臊味或魚腥味可能與腎病有關;爛蘋果或臭雞蛋混合大蒜的刺鼻味可能與肝癌有關。 

早期肝癌常見7個徵狀 肝病患者口臭「肝臭」或肝臟響警號
嚴重肝病、肝癌患者口中或尿中有一種特殊臭味,稱為「肝臭」。(網上圖片)

早期肝癌常見徵狀:消化不良、腹脹 肝病患者口腔異味稱「肝臭」

其中,肝病引起的口腔異味尤其嚴重。肝病患者因為肝功能異常,導致血液中尿素氮和氨含量增多,而氨經過呼吸,從口鼻排出一部分,造成口腔異味。嚴重肝病、肝癌患者口中或尿中有一種特殊臭味,稱為「肝臭」。

除了口腔異味,肝癌患者還可能存在其他明顯徵狀。若出現下列肝癌早期徵狀,一定要高度重視,及時求醫深度檢查,確認肝臟是否出現異常:

  • 厭食油膩食物、食慾不振、飯後上腹飽脹、噯氣、消化不良、嘔吐或腹瀉,其中消化不良和腹脹最為常見
  • 黃疸(皮膚和眼睛發黃)
  • 腹水、皮膚搔癢
  • 不明原因發熱,多為中低度發熱,少數患者發高熱
  • 消瘦乏力,上腹部腫大、疼痛
  • 低血糖

值得注意的是,口腔異味並不是肝病發展到某個特定階段的表現。肝病患者出現口腔異味的成因多種多樣,雖是肝病的一種常見徵狀,但不一定表示肝病已經到了晚期。口腔出現異味時,患者當及時求醫。


相關閲讀:經常口臭原因:飲食肥膩脾胃失調、睡眠不足虛火上炎  口腔異味或不同疾病徵兆

減少攝入酒精、高脂肪醃製類食物、調整作息 避免持續傷肝

異味令人煩惱,保持口腔衛生和健康身體,才能治標又治本。首先,做好口腔清潔工作,早晚注意刷牙,讓口腔保持衛生;其次,調整飲食習慣,減少攝入醃製、高脂肪和含有黃曲霉毒素的食物,否則會對肝臟持續損害。另外,減少攝入酒精,避免酒精在肝臟代謝過程中產生毒性反應,影響肝臟功能;調整作息,保證作息規律,口臭也會緩解。最後,若不能鑑別具體味道,需及時就醫,以免延誤病情。

特殊氣味的出現,可能是由口腔衛生問題導致,也可能是由肝癌等病理性因素造成。養成良好生活習慣,日常留心觀察身體變化,盡早發現異常徵狀,有助管理身體健康。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文:張明智(香港綜合腫瘤中心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瘤言情深)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乙型肝炎:衛署推算港41萬人感染 注意慢性乙肝可致肝硬化、肝癌 //www.afterroberto.com/%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f%bc%9a%e8%a1%9b%e7%bd%b2%e6%8e%a8%e7%ae%97%e6%b8%af41%e8%90%ac%e4%ba%ba%e6%84%9f%e6%9f%93-%e6%b3%a8%e6%84%8f%e6%85%a2%e6%80%a7%e4%b9%99%e8%82%9d%e5%8f%af/ Fri, 29 Dec 2023 04:33:3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5814

【明報專訊】衛生署昨發表病毒性肝炎主題報告,首次在人口健康調查納入關於病毒性肝炎調查和測試。根據調查結果推算,本港約有41萬人口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佔整體人口約5.6%;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在35至54歲年齡組別最高,達8.4%。完成身體檢查的受訪者中,6.2%人有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惟當中約七成沒有就肝臟疾病做醫療跟進。(編按:衛生署指出,約15%至40%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發展至可致命的肝臟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

衛署推算本港41萬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調查於2020年11月至去年2月期間進行,訪問逾1.6萬名年滿15歲陸上非住院香港人口,其中逾2000名15至84歲受訪者進一步完成身體檢查。


相關閲讀:【世界肝炎日】乙肝病毒可經母嬰傳播  抗病毒藥物減母嬰傳播風險


做完體檢知感染 七成無就醫

完成身體檢查的受訪者中,6.2%對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測試呈陽性反應,即代表有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當中近四成未有在住戶調查自述為慢性乙肝患者,約七成沒有就其肝臟疾病做醫療跟進,顯示有相當比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不清楚自己感染狀態。

青少年感染率低 預防措施見效

調查顯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陽性率在35至54歲年齡組別最高,有8.4%,35歲以下組別陽性率明顯較低,15至24歲及25至34歲組別陽性率分別為0.3%及1.5%。衛生署稱,這反映本港自1980年代實施普及兒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種計劃和其他預防乙型肝炎母嬰傳播的措施,有效降低年輕一代感染率。


相關閲讀: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慢性乙肝患者長遠可發展至肝硬化和肝癌

衛生署指出,約15%至40%未有接受治療的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發展至可致命的肝臟疾病,如肝硬化和肝癌。該署提醒市民採取措施預防感染病毒性肝炎,較高感染風險者應做測試,慢性肝炎患者應及早做醫療跟進。

乙型肝炎:衛署推算港41萬人感染 注意慢性乙肝可致肝硬化、肝癌
慢性乙肝患者長遠可發展至肝硬化和肝癌等肝臟疾病。(資料圖片)
]]>
【乙型肝炎】驗乙肝 救你命(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4%b9%99%e5%9e%8b%e8%82%9d%e7%82%8e-%e9%a9%97%e4%b9%99%e8%82%9d-%e6%95%91%e4%bd%a0%e5%91%bd-%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Fri, 04 Aug 2023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2011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所引起的肝病。根據最新的本地流行病學研究顯示,約6%的香港人口已感染乙肝病毒,即約40萬人患有乙型肝炎。

在香港,大部份乙肝患者於嬰幼兒時期已受感染,當中母嬰傳播是主要的傳播途徑。乙肝病毒亦可透過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以及性接觸而傳播。大部分嬰幼童及約5 % 成人受感染後未能清除病毒,繼而發展為終身的慢性乙型肝炎。

慢性乙型肝炎可致肝癌

【乙型肝炎】驗乙肝 救你命(衛生處方)
衞生署高級名譽顧問黎青龍教授呼籲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和性伴侶,以及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士及早驗乙肝。

慢性乙肝患者可持續多年沒有症狀,直至肝臟受嚴重損害後才出現徵狀。如果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跟進,約15 – 40% 的患者長遠會出現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肝癌是本港第三大致命癌症,於2021年共有1447宗肝癌登記死亡個案。本地研究顯示,香港的肝癌病人中,約八成屬乙型肝炎患者。

【乙型肝炎】驗乙肝 救你命(衛生處方)
如果慢性乙肝患者沒有接受適當的治療和跟進,約15 – 40% 的患者長遠會出現可致命的肝硬化或肝癌。

較高感染風險人士應及早進行乙型肝炎測試

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如父母、兄弟姊妹及子女)和性伴侶感染乙肝的風險一般較高。注射毒品人士、男男性接觸者、性工作者、愛滋病病毒感染者及工作上會接觸病人血液或體液的醫護人員等亦有較高的感染風險。

較高感染風險人士應及早進行乙型肝炎測試,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體(anti-HBs)的血液測試,以分別評估乙肝感染及免疫情况;以及採取適當的預防措施,包括接種乙型肝炎疫苗。

市民如欲進行乙型肝炎測試,可諮詢家庭醫生。


相關閲讀: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慢性乙肝患者須定期跟進和檢查

抗病毒藥物能有效抑制病毒複製,大大減低乙肝患者患上肝硬化、肝衰竭及肝癌的風險。醫生會根據患者的個別情況作評估及決定何時需要抗病毒藥物治療。

不論是否需要藥物治療,所有乙肝患者都應定期覆診及進行檢查,如抽血檢驗肝功能、甲胎蛋白及病毒量,及進行肝臟超聲波檢查,以及早察覺及處理肝臟的變化。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驗乙肝 救你命

衞生署今年以「驗乙肝 救你命」為主題製作了一套健康教育短片,衞生署高級名譽顧問黎青龍教授於片中呼籲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和性伴侶,以及感染風險較高的人士及早驗乙肝(https://youtu.be/T8wMOQnMDM0)。

如欲了解更多有關乙肝的健康資訊,請瀏覽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網頁:︁www.hepatitis.gov.hk

【乙型肝炎】驗乙肝 救你命(衛生處方)

資料來源﹕衞生署控制病毒性肝炎辦公室

]]>
【黃麴毒素】常見發霉花生小米穀物中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瘤言情深) //www.afterroberto.com/%e3%80%90%e9%bb%83%e9%ba%b4%e6%af%92%e7%b4%a0%e3%80%91%e5%b8%b8%e8%a6%8b%e7%99%bc%e9%9c%89%e8%8a%b1%e7%94%9f%e5%b0%8f%e7%b1%b3%e7%a9%80%e7%89%a9%e4%b8%ad-%e5%8f%af%e8%87%b4%e6%85%a2%e6%80%a7%e4%b8%ad/ Mon, 22 May 2023 10:24:37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415

【明報專訊】有一種劇毒物質,無色無味,接觸微量都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它就是黃麴毒素(aflatoxin,又稱黃曲霉毒素),是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常在受潮發霉的食物和農作物中產生。夏天氣溫回升,降水量增多,空氣濕度開始大增,食物受潮發霉的風險提升,更要小心黃麴毒素的滋生。(編者按: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另外,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若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肝癌元兇之一

黃麴毒素是目前為止最強的致癌物質,可令人體急性或慢性中毒,導致急性肝臟受損、肝硬化甚至肝癌。黃麴毒素較常見於發霉的花生、小米、穀物和其製品當中,動物也可通過食用受污染的飼料,令毒素積存體內,因此動物乳製品及肉類製品中也會發現黃麴霉毒素。如果在短時間內攝取較大量黃麴毒素,可導致急性中毒,患者會出現肚痛、嘔吐,同時肝酵素急劇上升等,顯示肝臟正在受損,嚴重甚至可以致命。不過,在目前嚴格的食物安全監察標準下,急性中毒個案已經少之又少。


相關閲讀: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黃麴毒素】常見發霉花生小米穀物中 可致慢性中毒 肝硬化及肝癌元兇之一(瘤言情深)
發霉即棄掉——即使去除發霉食物表面的黴菌,菌絲可能已進入食物深層,都是不吃為妙。(TiSanti@iStockphoto)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 肝癌風險高約30倍

如果持續誤服含有黃麴毒素的食物,即使劑量不大,也有可能出現慢性中毒,導致肝臟逐步受損。世衛轄下的國際癌症研究機構指出,黃麴毒素具有基因毒性(破壞基因),並將黃麴毒素B1、B2、G1、G2和M1列為第一類致癌物,當中以B1的致癌作用最強。如果本身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攝入黃麴毒素後的肝癌風險,較非乙肝感染者高出約30倍。

高溫殺不死 做好防潮措施

黃麴毒素無色無味,更是一種「煮不死」的致癌毒素;食物發霉容易察見,大眾應避免食用任何發霉食物,應整個丟棄。有些人誤以為,去除食物表面肉眼可見的黴菌後,食物可照常食用,其實菌絲可能已侵入食物深層,毒素甚至可能蔓延到整個食物,所以還是不吃為好。

夏天來到,大家記得做好防潮措施,包括把食物放入乾淨容器,存放於乾燥通風地方,降低食物受黴菌感染的風險,保障食用安全。


相關閲讀:【乙型肝炎】本港約7.2%人患乙肝 港大研新藥注射半年可達功能性治癒 減長期服藥後遺症


文:張寬耀(臨牀腫瘤科專科醫生)

]]>
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www.afterroberto.com/%e9%80%86%e8%bd%89%e8%84%82%e8%82%aa%e8%82%9d%e6%9c%89%e6%b3%95%ef%bc%88%e9%a4%8a%e5%92%8c%e9%86%ab%e5%ba%a6%e7%99%be%e7%a7%91%ef%bc%89/ Wed, 17 May 2023 07:47: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340

逆轉脂肪肝有法(養和醫度百科)

你了解自己的肝臟健康嗎?在本港甚為常見的脂肪肝,未必有明顯的病徵,肝臟會無聲無息地受損,如未有及時介入,最嚴重可能會引致肝癌或肝衰竭。脂肪肝主要是由不良生活習慣所引起,如能及早發現問題,早期的脂肪肝患者單靠改變日常生活習慣便能逆轉問題。

脂肪肝,顧名思義是肝臟積聚過多脂肪,當脂肪細胞佔整個肝臟多於百分之五,便可界定為脂肪肝。其成因大多與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有關,例如缺乏運動、進食過多高脂食物、過量飲酒等。此外,中央肥胖、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膽固醇等慢性病患者,亦有較高風險患上脂肪肝。不少人以為脂肪肝只會發生在肥胖人士身上,實際上體重正常人士同樣可能患上脂肪肝。

若果任由脂肪細胞入侵肝臟細胞,細胞便會發出信號對抗,從而引起發炎反應,長期發炎會令肝臟纖維化,令健康的肝臟細胞變得愈來愈少,最終會演化成難以治癒的肝硬化,屆時患上肝癌或肝衰竭的風險將大幅飈升。


想避免病情惡化而無法逆轉,以下兩個方法,建議大家盡快付諸實行:

1. 定期接受體檢 包括針對肝臟檢查

愈早發現脂肪肝,逆轉病情的機會愈大,因此定期接受檢查尤為重要。一般的體檢套餐通常包括抽血檢查肝功能,部分檢查亦包含超聲波掃描,能初步觀察到肝臟積聚脂肪的情况。
如果想更精準知道脂肪肝的嚴重程度,則可接受肝纖維化掃描,醫護將掃描探頭置於肝區的皮膚表面,利用瞬間彈性原理產生衝擊波,以擷取客觀的數據,了解「肝硬度」及「肝脂肪指數」,以更全面檢視肝臟的情况。


相關閲讀:脂肪肝無聲無息致糖尿病、肝硬化 營養師推四大建議 助提高逆轉機會


2. 改變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

當發現脂肪肝的問題後,最佳的「治療」方法不是任何藥物或外科手術,而是徹底糾正不良飲食及生活習慣,例如減少進食高脂或高糖食物、戒酒、恆常進行帶氧運動,並且要小心控制慢性病的病情,以免增加脂肪肝惡化的風險。只要堅持健康的生活模式,早期的脂肪肝有望逆轉;即使在發現之時可能已相對嚴重,仍有助改善及控制病情,避免惡化至難以治療的階段,因此不要放棄!

betway体彩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徐成智醫生


相關閲讀:【世界肝炎日】嚴防丙肝 早期肝硬化多無明顯病徵 及早處理免致肝衰竭、肝癌(客座隨筆)


]]>
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www.afterroberto.com/%e6%b7%ba%e8%ab%87%e7%97%85%e6%af%92%e6%80%a7%e8%82%9d%e7%82%8ea%e8%87%b3e%ef%bc%88%e9%a4%8a%e5%92%8c%e9%86%ab%e5%ba%a6%e7%99%be%e7%a7%91%ef%bc%89/ Thu, 20 Apr 2023 04:20: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1091 淺談病毒性肝炎A至E(養和醫度百科)

病毒性肝炎分為甲(A)、乙(B)、丙(C)、丁(D)及戊(E)五型,個別肝炎有機會演變成肝纖維化,一旦延誤治療時機,肝纖維化會惡化成肝硬化甚至肝癌。大家知否這五種肝炎有何分別?

甲型肝炎屬急性肝炎,病毒經由糞便傳染,也可透過受污染的食物,循口腔及腸道感染。潛伏期約15 至45日,患者輕則長時間渾身疲倦,重則眼睛及皮膚發黃。甲肝不會變成慢性肝炎,亦甚少有肝衰竭等併症,一般可自行痊癒並終身免疫。只要注意個人和飲食衞生,就能有效預防甲肝,亦可接種疫苗,抗體可維持約十年。


相關閲讀:拆解甲型至戊型5類病毒性肝炎傳播途徑、潛伏期及治療 及早驗血防無聲惡化(更新2023年2月17日)



乙型肝炎是最常見的肝病,本港約8%人口為乙肝帶病毒者。乙肝是一種傳染病而非遺傳病,主要是胎兒經母體血液及胎盤感染,亦可以透過性接觸、共用針筒等傳播。乙肝病毒可隨時間消減,但如果病毒未能清除,可發展成慢性乙肝,受感染時的年齡愈小,風險愈高,約一成半至四成慢性乙肝患者長遠會出現肝硬化或肝癌。帶病毒者應每半年抽血及作超聲波檢查監察肝臟,按情况決定是否需要治療。


丙型肝炎潛伏期大約半年,主要透過共用針筒或性接觸等經血液傳染。急性丙肝經治療後一般都能痊癒,不會演變成肝硬化等併發症,但若治療後半年仍驗出帶丙肝病毒,就要服藥跟進,否則可能變成慢性肝炎。近年推出的口服直接抗病毒藥物,只需服用三個月,便能消除大部分病毒,副作用亦較少。


丁型肝炎與乙肝有關,通常先有乙肝,再受丁肝病毒感染,發炎會比較嚴重,其跟進及治療與乙肝相近,但在香港較罕見。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戊型肝炎主要因為飲用受污染食水,或進食未經煮熟的內臟(如豬膶)而禍從口入,亦可經血液及體液傳染。戊肝病毒可由孕婦傳給胎兒,而患有戊肝的孕婦死亡率可高達三成。戊肝病徵與甲肝相似,惟香港現時未有疫苗注射,孕婦應避免進食內臟,以防感染。與甲肝一樣,戊肝一般都能自行痊癒,患者康復後可終身免疫。病毒性肝炎只需透過簡單的驗血便可得知病毒類別。及早檢查和治療、持續跟進,有助大大減低出現肝纖維化後期、肝硬化及肝癌的風險。

betway体彩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
陳安安醫生

]]>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www.afterroberto.com/%e4%b8%ad%e6%99%9a%e6%9c%9f%e8%82%9d%e7%99%8c%e4%b8%8d%e9%81%a9%e5%90%88%e5%81%9a%e6%89%8b%e8%a1%93-%e5%b1%80%e9%83%a8%e6%b2%bb%e7%99%82%e8%97%a5%e7%89%a9%e6%b2%bb%e7%99%82%e6%9c%89%e6%95%88/ Thu, 23 Mar 2023 04:22: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0831 【明報專訊】肝癌是全球第6號最常見癌症,在香港,肝癌致死率位列第三,僅次於肺癌和大腸癌。七成確診肝癌的病人,因為腫瘤太大、肝功能太差,或已擴散至其他器官等不同原因,不適合手術切除根治。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採用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晚期則以藥物為一線治療,但效果難以兩全其美。 近兩年愈來愈多研究發現,結合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相關閲讀:【肝癌】醫生拆解四大迷思:不喝酒、無症狀即不會肝癌 九成患者帶乙肝病毒 早發現臨牀治癒率近八成


中晚期肝癌病人因腫瘤大不適合做手術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原發性肝癌——香港每年有近1800宗原發性肝癌,僅三成人適合手術根治,其餘七成病人因腫瘤太大、已入侵血管,甚至已擴散其他器官,只能接受非根治性治療控制病情。(設計圖片,peterschreiber.media@iStockphoto)

根據香港癌症資料庫,每年有近1800宗原發性肝癌新症。當中僅三成人適合做手術根治,其餘七成病人因腫瘤體積較大,腫瘤入侵血管,已擴散至其他器官,或肝功能太差等原因,只能接受非根治性治療來控制病情。


局部治療難阻腫瘤擴散

根據國際指引,中期肝癌應以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ACE)治療,而如患者腫瘤已屆晚期,則應以藥物(標靶藥物、免疫治療)為一線治療。近年藥物治療已取得不少進展,但整體治療效果仍有顯著改善空間。

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挑戰極大,首先病人腫瘤體積一般較大,如不及時控制病情,病人肝功能便會轉差;其次,腫瘤很多時已入侵血管,較容易擴散;最後,病人一般都患有肝硬化、肝炎等影響肝功能的疾病,大大增加治療難度。因此,臨牀上我們經常遇到顧此失彼的情况——當單用TACE或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的局部治療時,即使成功將肝腫瘤縮小,但腫瘤卻很快便擴散至其他器官;而單用藥物治療,往往又未能針對性地有效將肝內腫瘤縮小。


相關閲讀:【大腸癌篩查】3大方法比併:大便隱血測試、驗糞便血液+基因、M3檢測驗細菌 高風險人士應定期照大腸鏡?


3綜合方案有效控病情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局部放射治療——中晚期肝癌治療的挑戰極大,使用局部放射治療能將腫瘤縮小,但腫瘤很快擴散至其他器官。(設計圖片,Mark Kostich@iStockphoto)

直至近兩年,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結合局部治療(local treatment)和藥物治療(systemic treatment)的綜合治療方案,能更有效控制病情及提高病人存活率:

1. 肝動脈栓塞化學療法(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sation,TACE)結合標靶治療:

剛於去年發表多中心、第三期大型臨牀研究,共招募了338名晚期肝癌病人。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比對現時標準一線標靶藥治療,及將動脈化療栓塞術結合標靶藥(實驗組)的治療成效。研究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7.8個月 vs. 11.5個月)、無惡化存活期(10.6個月 vs. 6.4個月)及有效率(54% vs. 25%),都比單以標靶藥治療優勝,而研究亦證實了綜合治療的安全度。

2.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SBRT)結合標靶藥治療:

去年美國放射腫瘤學會年會發表了另外一篇重磅研究,此全球多中心研究於2013年開始,於23間醫院招募177名晚期肝癌患者。研究將病人分成兩組,第一組病人接受標靶藥治療,另外一組則將接受SBRT結合標靶藥的綜合治療。結果發現,接受綜合治療的病人不論是平均存活期(15.8個月 vs. 12.3個月)及無惡化存活期(9.2個月 vs. 5.5個月)均有改善,而兩組病人的副作用大致相若。

3. 選擇性體內放射治療(Selective Internal Radiation Therapy,SIRT)結合免疫治療:

此於2021年發表的研究,共招募了36名中晚期的肝癌病人,病人接受一次性SIRT,之後每兩星期接受1次免疫治療,有效率超過30%,而病人存活期比單用SIRT或免疫治療更佳。


兩類治療產協同效應 1+1>2

中晚期肝癌不適合做手術 局部治療+藥物治療有效控制病情增存活率
助控病情——近兩年愈來愈多研究顯示,藥物治療結合局部治療,能更有效控制病情,提高存活率。(Talaj@iStockphoto)

總括而言,綜合治療最大好處是能同時發揮局部治療和藥物治療的好處,雙劍合璧,攻擊癌細胞。兩類治療更往往有協同效應,例如電療能刺激免疫系統加強免疫治療功效,或標靶藥能促進血管健康增生,改善動脈栓塞化學療法的功效,發揮一加一大於二的治療效果。而最重要,最新研究均顯示結合兩類治療沒有增加副作用,是安全的治療方案。相信未來會有更多關於綜合治療的大型研究面世,不斷改善病人的存活率,為病人帶來新希望。

文:蔣子樑(香港大學臨牀腫瘤學系臨牀助理教授)

編輯:朱建勳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