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28 May 2020 06:33:05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聆聽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不讚好不嬲嬲 審慎應對 尋死留言 //www.afterroberto.com/%e4%b8%8d%e8%ae%9a%e5%a5%bd%e4%b8%8d%e5%ac%b2%e5%ac%b2-%e5%af%a9%e6%85%8e%e6%87%89%e5%b0%8d-%e5%b0%8b%e6%ad%bb%e7%95%99%e8%a8%80/ Mon, 14 Oct 2019 11:31:1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898 不讚好不嬲嬲 審慎應對 尋死留言
避免點評——在社交媒體隔着屏幕,要避免點「讚好」或「嬲嬲」 ,以免網友以為在鼓勵他自殺,或蔑視他的自我表達。(Devrimb、Altayb@iStockphoto)

【明報專訊】本港青少年自殺率近年呈輕微上升趨勢,其中不少個案曾在事前於網絡上明示或暗示尋死。近月的社會紛爭中,亦曾有人網上留言有輕生意圖。普通網民看到此等信息,又應如何應對呢?

■ 真實個案

遺言遭廣傳恥笑 花生友留言足害死人

本文選取一個較有代表性的真實案例,探討網上一段文字、一個按鍵如何影響人的生死。但為免打擾逝者及其親友,本文會略去或虛化有可能聯想到當事人身分的信息。

青年A於某夜在網絡社交媒體上發文,表示失戀痛苦,想要輕生。他的朋友,包括剛分手的女友見到後都留言或私信,勸他珍惜生命。亦偶有陌生的網民留意到他的留言,表示關心勸解。經過前女友及朋友們勸說,A一度表示會放棄自尋短見,但翌日清晨,負面情緒再次控制了他,他一早就去買安眠藥和炭,表示「冷靜的想了很久最後還是決定離開,不用勸我了」。這條像是遺言的發文引起關注,短期內被轉發數百次,讓很多陌生的網民加入了留言、轉發、點讚的洪流。其間有人勸解,有人報警,也有人說風涼話。A當時情緒激動,一邊責罵網友不該報警,拒絕提供自己所在的地點給警方,一邊怨恨自己嘗試了幾次都沒能點燃炭,藥物服下去後似乎也沒什麼效。

狼來了?嘩眾取寵?

一時間,陌生網民的負面情緒亦被觸發,認為A是在玩「狼來了」,嘩眾取寵,甚至有社交媒體紅人加入冷嘲熱諷,並成為轉發熱帖。這時,A的情緒更加激動,他一時感謝那些擔心他安危的人,咒罵那些逼他去死的人;一時哀求圍觀的網民「別逼我了」;一時又說自己現在沒有理智,只是在亂講話。這些混亂的發言引發了更多陌生網民的挑釁、蔑視和嘲諷。如此持續大約一小時後,A表示藥物開始發揮作用,炭盆也已燃起,他的意識愈來愈模糊。他反反覆覆地說着「對不起」、「真的結束了」,但也發出最後的嘆息「我還不想死,但是沒法自救了」,不久停止了發文。當日下午,A的朋友發文說警方已找到A,並送去醫院搶救,「希望網友能停止說風涼話,祈禱人平安」;再後來就是警方通報,該青年搶救無效去世。

這一案例的代表性,在於它較為完整地呈現了一個青年在最後關頭、生與死之間掙扎的心路歷程,以及這期間網上人際溝通的複雜。今日回顧A的個案,希望大家不要試圖去復原A是誰,因為不想再驚擾逝者及其親友;而是希望延伸探討:如果再有類似事件發生,每一個普通人該如何反應才能挽救生命。

無分「真想死」「假想死」

首先,我們需要破除一種「叫嚷着要自殺的人都不是真的想死」的迷思。A所呈現的掙扎反覆,與大量自殺研究的發現都一致,大部分逝者都在生死之間徘徊,難以衡量所謂的「真」想死。筆者亦曾透過問卷調查逾千名網民,發現那些會在社交媒體上表達想輕生的人,絕大多數都確實在經歷着嚴重的負面情緒或自殺意念,他們的表達應該受到足夠的重視及跟進。

那麼在社交媒體上,隔着屏幕,我們該如何表達關注和幫助呢?最基本的,要避免點「讚好」或者「嬲嬲」,以免A以為網友在鼓勵他實行,或者蔑視他的自我表達,這兩種情况都可能進一步激化A的情緒。如果要轉發,應清晰地表達出以解救為目的,盡量通過轉發引起專業危機干預或救援人士的注意;而避免抱持看好戲、甚至藉機炒作的態度。近期由於社會爭議,一些青少年對於專業機構、社會組織的信任度降低,但在生死救亡關頭,由專業人士處理的危機干預通常更有效,因此特別呼籲網民放下成見。

如果網民要留言,就需要更加審慎。首先要避免簡化A想要自殺的原因,繼而加以指摘。有網民在看過網路紅人的冷嘲熱諷後,認為A是因為短暫的網戀分手而要自殺,批評他軟弱、輕率;但如果我們逐條閱讀A的發文,會發現他提到自己一出生就被拋棄,成長的歷程中痛苦到麻木,自我價值感極低,且有長期失眠的困擾;最後再遇到失戀,加重他的被拋棄感和絕望感。可見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此外,有網友將A初步嘗試自殺但未見效,嘲諷為一種失敗、無能,甚至嘩眾取寵。殊不知曾嘗試過自殺的人,其實正處於極大的死亡風險。一般人群中,每100人裏就有十幾人想過自殺,但最終死於自殺的是每10萬人裏才有十幾人。從想到自殺到死於自殺之間,原本有一個巨大的障礙,包括人對死亡的本能恐懼、對自殺方法不熟悉等等。這些原本是防止自殺的寶貴機會,但如果有網友在旁邊刺激他、甚至就自殺方法出謀獻策,無疑是在幫A跨越障礙,推他跌落懸崖。

不讚好不嬲嬲 審慎應對 尋死留言
(明報製圖)

如感染負面情緒 避免發言

我們亦需要了解在心理危機情况下,A情緒極為激動,又受藥物影響,認知和溝通能力都會減損。普通人遇到這種情况,容易產生有理說不清的挫敗感。我們作為網友可以做的是提醒自己盡量保持冷靜、耐心,避免被當事人的反應激發出自己的負面情緒。當感到自己也感染到負面情緒時,寧願暫時不發言,也不要火上澆油。或者可以自己先向專業人士尋求幫助和建議,學習如何更好地跟處於危機狀態的人溝通。

聆聽鼓勵 紓緩當事人情緒

溝通時先不要急於說服當事人,而是認真地聆聽他的訴說,並鼓勵他將更多心事講出來,疏導壓抑已久的情緒。雖然網上是虛擬空間,但只要有心,很多人都會體驗到一種類似現實空間的「共在」、「共情」,都能讓A感受到有很多人想緊緊拉住他。而當對方情緒紓緩下來之後,我們要爭取做的是獲得對方的電話及地址,爭取通話甚至見面,讓解救和陪伴都更落到實處。即使普通網友難以親身陪伴,也可以爭取聯絡通知他的親友,或者在緊急情况下報警。有人或許見到當事人一度抗拒報警的態度而不敢通知警方,這時我們不妨提醒自己,A到最後的時刻,是在感謝那些關心他安危的人,也曾在最後的時候發出了「不想死」的呼救。

總結來說,每一個說想要自殺的表達都值得我們嚴肅以待,寧可誤撞警鐘,都好過萬一錯過。當嚴肅以待時,並不意味着我們就要開始勸解說教,試圖在一時半刻之間幫對方解決問題,這通常會導致溝通無效,令試圖幫助的人感覺挫敗而放棄。作為普通人,我們在那一刻能做以及需要做的是關顧對方當時的情緒狀態,讓對方感覺被尊重、被聆聽,幫助對方冷靜下來。而後續更為複雜的跟進,可以交給專業人士。如果更多網友秉承這些原則來參與和配合自殺危機干預,網上平台就有希望成為幫助困頓者的救生圈,而非打擊脆弱者的審判台。

文:程綺瑾(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精神健康】知多啲:撕裂了想修補 先為溝通尋共識 //www.afterroberto.com/%e7%9f%a5%e5%a4%9a%e5%95%b2-%e6%92%95%e8%a3%82%e4%ba%86%e6%83%b3%e4%bf%ae%e8%a3%9c-%e5%85%88%e7%82%ba%e6%ba%9d%e9%80%9a%e5%b0%8b%e5%85%b1%e8%ad%98/ Mon, 09 Sep 2019 09:40:2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79 【精神健康】知多啲:撕裂了想修補 先為溝通尋共識
來源:網上圖片

【明報專訊】反修例事件已持續3個月,家人朋友間可能早已爆發過衝突,想修補關係亦是一大學問。踏出第一步不容易,李昭明提議,父母子女暫時放下政見,向對方重申自己重視這段關係,並坦白自己的感受,同時亦要處理對方的感受:

「最近的事令到大家都好不開心,但不希望這影響到我們的關係。我知道此刻很難讓大家明白彼此的想法,但我希望你知道我着緊你。」

「我知道你很難受,但就算我們有不同的意見、想法或立場,我都好重視你。」

然而,社會紛爭持續,同一屋簷下的家人難免再次談到相關話題。李昭明認為,不妨就日後的溝通方式尋求一個共識,「問一下對方,之後想大家怎樣溝通。想不想討論?抑或想多說說彼此的想法?怎樣相處你會覺得舒服些?」

 

討論非政治議題試水溫

不過,最終如何溝通亦視乎大家本來的相處模式。例如,有些家長採用權威型的管教方式,傾向期望子女服從,一旦子女與他們意見不合,甚或是在政治立場上對立,雙方關係容易變得緊張。李昭明建議:「作為子女可先在其他事件上,嘗試表達自己的感受,讓父母慢慢明白子女是可以有自己的想法,再觀察父母的反應。」譬如跟媽媽說:「我知道你擔心我,我長大了,下次夜歸我會打電話給你。看,今次晚回家我也很安全呢。」相處不是一下子可以改變,大家都需要時間調節,可循序漸進,先在非政見問題上試試水溫,再逐漸在政治議題上向表達想法。

相關文章:
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 管理情緒 中秋團圓不撕裂

]]>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www.afterroberto.com/%e9%bb%83%e8%97%8d%e5%ae%b6%e4%ba%ba%e9%a3%af%e6%95%98%e7%82%92%e5%a4%a7%e9%91%8a-%e7%ae%a1%e7%90%86%e6%83%85%e7%b7%92-%e4%b8%ad%e7%a7%8b%e5%9c%98%e5%9c%93%e4%b8%8d%e6%92%95%e8%a3%82/ Mon, 09 Sep 2019 09:31:3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1378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明報專訊】中秋是親朋戚友飯敘時節,飯桌上,話題難免觸及近日社會紛爭。一圍枱總有紅黃藍綠不同政見,黃藍是否誓不兩立?如何應對?

專家教路,飯敘前學習「積極聆聽」、「非暴力溝通」等技巧,並安排同一陣線的「和事老」在大家說得激動時作調和,不要把中秋團圓變成割席!

無論是每逢過年過節才見面的親戚,或是朝夕相對的家人,大家總有不同政見,同枱食飯時一旦論及政治,難免擔心發生爭執。

臨牀心理學家李昭明指,中秋節是家人朋友相聚的好時光,未必合適深入討論政治。不妨跟大家閒話家常,聊聊生活近况,或者專注眼前的菜餚,「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李昭明(資料圖片)

 

然而,近日社會紛爭實在太貼身,閒話家常也難免觸及政治,究竟沉默是金?還是要捍衛自己立場?則視乎對方的親疏關係。

 

情景1:疏離親友飯局

積極聆聽

不常見面的親友難得在節日聚首,當然不想在飯局裏為政治問題吵架傷和氣。李昭明認為,不談政治都是一個選擇,可以聊一下其他話題。當然,難免有人會提及當前社會爭拗,各人對政治議題有不同的看法,容易觸動情緒。建議食飯前做些心理準備,提一提自己,「當聽到政治話題的時候,嘗試去理解對方的感受。聆聽不代表認同,純粹做一個聆聽者。如果不想吵架,可以做一個聆聽者角色,給予簡單回應,如『嗯』、『唔』、『OK』」。

 

代入對方角度 摒棄預設立場

李昭明建議嘗試積極聆聽(active listening),將注意力放在對方身上,專注地聽說話內容,並留意他的面部表情或者狀態,嘗試了解當中的信息,盡量不帶預設去聆聽。在情感上,試着代入對方角度,感受對方情緒。在行為上,以肢體語言或說話讓對方知道你正在聆聽,如點頭、給予對方空間表達、不打斷對方。此舉有助了解對方的看法、感受,亦提供一個場合讓對方表達想法。

 

轉移話題

親友飯局不是一個去改變對方想法的場合,亦未必一時三刻說得清楚自己的想法。萬一聽到一些觸動自己的說話時,不要直斥其非,也不要反枱離場。可以嘗試轉移話題:「這道菜都幾好食!你食多點啊!」或離開座位一會,如去洗手間洗臉。

李昭明表示,最好事先了解有什麼人出席飯局,若知道某些親友與你的想法比較相近,或者平時擔當調和角色,可以跟他「夾定」,例如是「如果我比較激動的話,你提一提我」之類的提醒。萬一出現爭吵,就要有人充當和事老。和事老要避免火上加油,只宜處理雙方當下的感受,然後再開展其他話題,舉例說:

「對喇!大家有不同看法,不同人有不同的看法也很自然。」

「大家都嬲,大家都辛苦。」

「是的,大家都不舒服。」

情景2:親密家人食飯

大時大節親戚飯敘,聽到不同的言論,情緒忍一下便過去。但若是同住家人,天天見面,當大家立場不同,如何化解衝突?

 

互相尊重

不少家庭「電視送飯」,但看到某些新聞片段可能會令自己或家人情緒激動,李昭明建議,不妨轉台看新聞以外的節目。當提及某些話題時發現不對勁,便轉移話題。「每個人接收的信息、成長背景、追求的東西都不同,要尊重大家有不同看法。如果對方感受到我們想改變他,他反而會抗拒呢!」她強調,根深蒂固的想法和感受,不能一下子便互相明白了解。

 

抱「說服」心態 反招抗拒

李昭明指出,我們很多時就着政見想說服對方,但抱着「說服」的心態,反而難以了解對方,對方也會容易抗拒接收你的想法。如果想向對方解釋自己的看法,可以先了解對方的想法和他重視的事情,再就對方所重視的範疇提供一些你知道的資料,「有些人比較着重經濟,有些則關心社會安全或穩定,可讓他們知道有關方面的資料,大家或會較容易展開討論」。

 

非暴力溝通

不少人溝通時,容易依主觀印象或過往經驗,投射想法於對方身上,造成衝突;註冊社工陳源裕曾在民間機構教授「非暴力溝通」,指出非暴力溝通正正是鼓勵溝通者帶着意識,留意當下,觀察對方,「留意對方有何感受?自己又有何感受?」非暴力溝通又名為「愛的語言」,有助溝通者更了解自己及對方的需要。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陳源裕(受訪者提供)

 

「愛的語言」包含四大要素,依次序為:觀察、感受、需要、請求。

假設一對母子共膳時,為近日的示威風波爭論,母親喋喋不休,兒子感到不耐煩及憤怒。陳源裕建議其中一方平靜下來,觀察及聆聽對方。他續指,面對近日社會事件,大部分父母的核心情緒多為恐懼、憂心,與子女溝通時,容易把恐懼情緒投射在子女身上。子女與父母交談時,若觀察到對方有類似感受,不妨嘗試描述、肯定對方的感受,讓對方得悉自己確有認真聆聽。舉例說:「媽媽,我感受到你很憂心,擔心我的安全。我都知道你好惜我。」

當觀察到對方心情稍為平靜下來,可嘗試進入非暴力溝通的最後兩個步驟,表達自己的需要及請求。舉例說:「但你每次重複講及同一件事,令我感覺好困擾。我需要一些空間,請問你願不願意先放下這話題一會兒?」

 

【精神健康】黃藍家人飯敘炒大鑊?管理情緒有方法
自我觀察——社工提醒,如果意會到自己正在發脾氣或有激烈情緒,可先冷靜下來,不需急於申辯立場。(davidf@iStockphoto,設計圖片)

停一停 給自己的3問

運用非暴力溝通,有助雙方了解彼此的情緒及感受,減少誤解。但陳源裕坦言,非暴力溝通並非隨時適用,若溝通者自我覺察能力不足,尚未了解自己的情緒及感受,便難以與他人展開非暴力溝通。面對衝突,運用非暴力溝通前可以先詢問自己3個問題:

  1. 我是否在發脾氣?
  2. 我是否處於激烈、難以自控的情緒中?
  3. 我是否已經預備好,應對眼前的溝通衝突?

如果意會自己正在發脾氣或有激烈情緒,未預備好應對溝通衝突,不需急於展開非暴力溝通;而是先冷靜下來,了解及聆聽自己的感受及需要。「在這狀態,溝通不是向外,而是向內。舉例說,情緒高漲時,試試感受自己的情緒,跟自己說話,『我明白你現在好??、好激動,因為媽媽好似不太明白自己,所以你會有這些反應』。」

文:李祖怡、鄧安琪
統籌:鄭寶華
編輯:王翠麗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