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Thu, 14 Nov 2024 06:34:02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糖尿病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世界糖尿病日】減少吃糖≠有效控制糖尿  必知5個因素 服糖尿病藥減肥BMI需逾27? //www.afterroberto.com/%e4%b8%96%e7%95%8c%e7%b3%96%e5%b0%bf%e7%97%85%e6%97%a5-%e6%b8%9b%e5%b0%91%e5%90%83%e7%b3%96%e2%89%a0%e6%9c%89%e6%95%88%e6%8e%a7%e5%88%b6%e7%b3%96%e5%b0%bf-%e5%bf%85%e7%9f%a5%e5%9b%a0%e7%b4%a0/ Thu, 14 Nov 2024 06:34: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383 【明報專訊】香港面臨糖尿病高發的嚴峻挑戰。根據統計,本港約有70萬名糖尿病患者,隨着都市人生活習慣的轉變,久坐、缺乏運動、不良飲食習慣等因素,令糖尿病發病率持續上升。11月14日是「世界糖尿病日」,旨在提升全球對糖尿病的認識。不少人誤以為只要減少吃糖,就可以控制好糖尿病,認清糖與糖尿病關係,幫助大家有效預防和管理糖尿病。(編按:近年針對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物中,有些同時具備減輕體重作用。這類藥物是否人人適合呢?針對歐美及亞洲人士,BMI分別需超過30和27才可使用此類藥物。此外,服用這類糖尿病藥物有沒有副作用呢?)

【世界糖尿病日】減少吃糖≠有效控制糖尿  必知5個因素 服糖尿病藥減肥BMI需逾27?
糖尿病控制涉及多種因素,包括碳水化合物攝取量、體重管理、藥物治療等,不止減少攝取糖分這麼簡單。(Ok Sotnykova@iStockphoto/明報製圖)

只要減少吃糖,就可以控制好糖尿病?5個因素你要知

很多人誤以為糖尿病與「吃糖」直接掛鈎,以為只要少吃糖,病情便會受控。事實上,糖尿病控制涉及多種因素,包括碳水化合物整體攝取量、體重管理、藥物治療及生活習慣,遠不止減少糖分攝取這麼簡單。

1. 控攝取碳水化合物

不論1型或2型糖尿病,患者都需要留意碳水化合物整體攝取量。碳水化合物包括糖、飯、麵、麵包等,都會在體內消化及分解成葡萄糖,進而影響血糖水平。因此,糖尿病人不僅要減少單純糖(例如汽水、甜品)的攝取,還要計算整體碳水化合物攝入量(例如每餐飯量)。1型糖尿病患者需要根據所攝取碳水化合物來調整胰島素劑量,而2型糖尿病患者則應選擇健康碳水化合物來源,例如糙米、黑米、意粉、全麥維等,這些食物升糖指數較低,進食後血糖上升較為穩定。

2. 控攝取鹽分、不健康脂肪

糖尿病人比一般人更容易罹患心血管疾病,因此需要留意鹽分和不健康脂肪攝取。高鹽飲食會導致高血壓,進一步增加心臟病和中風風險,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每日鹽分攝取不超過5克(約1茶匙),同時避免食用如罐頭、即食麵等高鹽食品。另外,飽和脂肪會提高壞膽固醇(LDL)水平,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常見於紅肉和加工肉類中。患者可食用富含奧米加-3脂肪酸的魚類(如三文魚、鯖魚)或橄欖油、堅果和種子等健康脂肪來源,減少心血管負擔,保護心臟健康。

3.體重管理

對於2型糖尿病患者,體重管理是控制病情關鍵之一。美國糖尿病協會(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ADA)表示,減重3%至7%能降低胰島素抗性,有助減緩病情發展。因此,可透過低碳水化合物飲食、地中海飲食或低熱量飲食等節食減重,或遵循營養師調節整體飲食,持續監測體重和血糖。

4. 恆常運動

運動有助增強胰島素敏感度,促進肌肉對葡萄糖的利用,從而降低血糖水平。無論是1型還是2型糖尿病患者,每周應做至少150分鐘中等強度運動,例如快步走、踏單車或游泳等。研究顯示,健康飲食、恆常運動和減輕體重等生活改變,能減低胰島素抗阻,可預期降低糖化血紅素(HbA1c)達1%至2%,效果與藥物治療差不多。

【世界糖尿病日】減少吃糖≠有效控制糖尿  必知5個因素 服糖尿病藥減肥BMI需逾27?
運動有助增強胰島素敏感度,促進肌肉對葡萄糖的使用。(rudi_suardi@iStockphoto)

5. 遵醫囑服藥

正確藥物治療對於糖尿病控制十分重要。1型糖尿病患者通常需要接受胰島素注射,並根據碳水化合物攝取量調整胰島素劑量。而2型糖尿病患者,在病情早期可以通過改善生活方式來控制血糖,但隨病情進展,可能需要服用降糖藥物。遵從醫生及藥劑師指示,按時服藥是糖尿病長期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若對現時服用的藥物有任何疑問,可到社區藥房尋找註冊藥劑師作藥物諮詢。


相關閲讀:糖尿上眼嚴重可致盲出現視力模糊、飛蚊症、近視突變盡早求醫嚴控血糖有望逆轉視力


知多啲:新式糖尿藥減肥 亞洲人BMI逾27才適用

近年針對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物中,有些同時具備減輕體重作用。當中較為顯著的兩類藥物,包括口服SGLT2抑制劑和針劑型GLP-1受體促效劑。SGLT2抑制劑主要通過抑制腎臟對葡萄糖的再吸收,促使多餘糖分隨尿液排出體外。這樣不僅有效降低血糖,還能增加熱量流失,達到減重效果,因此有「排糖藥」之稱。至於GLP-1受體促效劑,則以提升胰島素分泌及抑制升糖素為主要功能,促使肌肉細胞消耗血液中的葡萄糖,同時減少肝臟繼續製造葡萄糖。此外,它還能減慢胃排空速度,增加飽腹感,抑制食慾,自然地減少食量。因此,這兩類藥物不僅對控制血糖有效,對某些患者來說也能達到減重效果。

【世界糖尿病日】減少吃糖≠有效控制糖尿  必知5個因素 服糖尿病藥減肥BMI需逾27?
近年針對2型糖尿病的降血糖藥,有些同時具減重作用。(krisda Bisalyaputra@iStockphoto)

相關閲讀:【糖尿病新藥】了解新降血糖藥功效及副作用  更護心腎?降血壓兼減重?


罕見副作用:胰腺炎、膽囊炎

這些藥物減重效用被臨牀認可,GLP-1受體促效劑逐漸應用於非糖尿病患者的減肥治療。因此,網上出現不少廣告宣稱有售「減肥小筆」。在香港,目前獲批准的GLP-1受體促效劑包括利拉魯肽(liraglutide),主要用於治療肥胖症患者,特別適合因肥胖而引致其他健康問題的人士,例如高血壓、高血脂、異常血糖或睡眠窒息症等。這類藥物在減重上的效果理想,但需要強調的是,只有BMI超過30的歐美人士及BMI超過27的亞洲人,才可使用此類藥物。此外,這些藥物屬處方藥物,必須經醫生評估後才可使用。對於體重沒有過高的健康人士來說,這些藥物未必合適。這類藥物總體上是安全,但也有可能出現惡心、嘔吐等輕微副作用,亦有可能出現胰腺炎、膽囊炎等較罕見副作用。因此市民切勿盲目跟風使用。其他4類型常用口服降血糖藥
除了SGLT2抑制劑和GLP-1受體促效劑,還有其他常用口服降血糖藥物。以下是常見的類型及其作用機制:

•雙胍類藥物(biguanides,例如甲福明metformin):減少肝臟釋放葡萄糖,並提高組織對胰島素的敏感度,是2型糖尿病治療較常用藥物,具有穩定的降糖效果,副作用相對較小

•DPP-4抑制劑(dipeptidyl peptidase-4 inhibitors):延長腸道內促胰島素效應,使胰島素分泌更穩定,同時降低升糖素的作用,幫助控制血糖

•磺胺尿素劑(sulphonylureas):刺激胰臟分泌更多胰島素,幫助降低血糖,但有可能引致低血糖

•葡萄糖苷酶抑制劑(alpha-glucosidase inhibitors):阻礙腸道吸收糖分,有助控制餐後血糖水平

至於1型糖尿病患者,由於胰島素分泌不足,因此主要依賴胰島素注射來控制血糖。胰島素種類繁多,從速效到長效均有不同選擇,醫生會根據患者的需求來調整胰島素的使用方案。

文:陳志鵬(藥劑連線 註冊藥劑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糖尿上眼】黃斑水腫令中央視力受損:視力模糊、直線扭曲、眼中央現黑影 新一代雙抗治療可挽視力?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4%b8%8a%e7%9c%bc-%e9%bb%83%e6%96%91%e6%b0%b4%e8%85%ab%e4%bb%a4%e4%b8%ad%e5%a4%ae%e8%a6%96%e5%8a%9b%e5%8f%97%e6%90%8d-%e6%96%b0%e4%b8%80%e4%bb%a3%e9%9b%99%e6%8a%97%e6%b2%bb%e7%99%82/ Fri, 01 Nov 2024 08:17:22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82 【明報專訊】本港約一成人口患有糖尿病,當中近四成會出現糖尿病視網膜病變,俗稱「糖尿上眼」。患糖尿病年期愈長,糖尿上眼風險愈高。有部分糖尿上眼屬於「糖尿性黃斑水腫」,嚴重可影響視力甚至致盲。(編按:當患者出現病徵時,和其他黃斑病變近似,例如視力模糊、影像失真、直線變扭曲、眼睛中央出現黑影等情况,即表示中央視力受損。)現時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anti-VEGF),是治療該病的第一線藥物,直接將藥物注射至眼內玻璃體;而新一代雙抗治療,可同時抑制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及血管生成素-2(angiopoietin-2),提升療效。

【糖尿上眼】黃斑水腫令中央視力受損:視力模糊、直線扭曲、眼中央現黑影 新一代雙抗治療可挽視力?
致盲風險–患糖尿病的年期愈長,「上眼」風險愈高。部分糖尿上眼屬於糖尿性黃斑水腫,嚴重可影響視力甚至致盲。(PALMIHELP@iStockphoto)

糖尿性黃斑水腫病徵:視力模糊 直線扭曲 跟黃斑病變相似 影響中央視力

在糖尿性黃斑水腫初期階段,通常沒有特別病徵。長期高血糖會破壞身體的微血管,令微血管滲漏。若眼底周邊微血管滲漏,可能不容易察覺,一旦破壞視網膜中央黃斑區的微血管,便有可能引致糖尿性黃斑水腫。

當患者出現病徵時,和其他黃斑病變近似,例如視力模糊、影像失真、直線變扭曲、眼睛中央出現黑影等情况,這表示中央視力受損,對整體視力帶來很大影響。

【糖尿上眼】黃斑水腫令中央視力受損:視力模糊、直線扭曲、眼中央現黑影 新一代雙抗治療可挽視力?
黃斑病變會導致視力模糊、影像失真、直線扭曲,以及眼睛中央出現黑影等情况。(設計圖片,sakai000@iStockphoto/明報製圖)

末期見白影及視力非常模糊

另外要注意,若糖尿性黃斑水腫到了嚴重程度,就不會再有黑影和直線變曲線的情况,而是出現白影及視力非常模糊,這時已是末期症狀。當然,看到白影不一定是患上糖尿性黃斑水腫,其他眼科問題如白內障、青光眼等也可能有類似病徵,建議及早求醫。

兩種治療:激光凝固滲漏缺口 或留疤 類固醇注射有多種副作用

過往治療糖尿性黃斑水腫並不容易,2007年以前,主要以激光治療。激光優點是可以在不傷及眼球表面情况下,經瞳孔直達視網膜,像燒焊般把黃斑區微血管的滲漏缺口凝固,紓緩滲漏。但激光屬高能量,而黃斑區是一個神經線密集的地方,當激光紓緩黃斑水腫之後,有可能留下疤痕,這些疤痕會影響部分神經線。若日後黃斑水腫復發,激光治療會再留下疤痕,因此激光治療的缺點是不能重複太多次。

除了激光,另一種治療方法是類固醇注射。糖尿性黃斑水腫受多種原因影響,除了血管滲漏外,很多時黃斑區也有炎症,借助類固醇的消炎作用可減輕黃斑水腫。但使用類固醇,有可能引起多種副作用,包括白內障和青光眼等。

新一代治療:雙抗治療初階每月注射  更有效穩定血管

2007年後,出現俗稱「黃斑針」注射式藥物,現時稱為單抗治療,注射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單抗治療與激光和類固醇治療屬於不同治療,副作用較小,大大改善糖尿性黃斑水腫的療效。根據臨牀經驗,單抗治療對大部分患者有紓緩作用,但復發機率相對較高。

幸而,注射式藥物不停改進,單抗治療發展至新一代雙抗治療,除了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同時用上抑制血管生成素-2的藥物。抑制血管生成素-2藥物有消炎作用,和抗血管內皮生長因子藥物同時使用後,療效維持較長,更有效穩定血管,並減少滲漏及炎症等,達到控制糖尿性黃斑水腫的指標。

雙抗治療初階段需要每月注射1針,往後視乎患者情况,每針相隔時間可延長8至16星期,副作用主要是注射位置紅腫等常見治療反應,出現嚴重副作用的機率相對較低。

提醒:積極控制血糖 每年驗眼 慎防糖尿上眼

最重要的是,一旦確診糖尿病,要積極控制血糖,防範糖尿上眼。糖尿上眼初期,黃斑區出現小水疱,這時治療會比較容易。相反,當水腫去到後期時,雙眼視力模糊,即使針藥有助改善視力,也可能需要長期補針以維持療效。


相關閲讀: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個案:打3針「雙抗」減水腫九成

一名60多歲女士,因糖尿上眼,視力出現白濛濛一片,最後驗出有嚴重的黃斑水腫。公立醫院為她注射第一針單抗藥物,但效果不明顯,因為第二針排期較久,她轉向私家眼科醫生求診。

經商議後,醫生為她注射同一種單抗藥物作為第二針,相隔1個月後再為她注射第三針,但視力仍然進展不大。在未有雙抗治療之前,這情况一般再注射單抗藥物亦未必有太大效果,或需要考慮以激光治療或類固醇治療。但雙抗治療出現後,醫生向她解釋雙抗治療和單抗治療分別,其後她同意改以雙抗治療。

在注射第一針雙抗藥物兩星期後,她的視力已有改善,檢查發現黃斑水腫厚度有減少迹象,於是陸續注射第二針和第三針,其後再檢查發現黃斑水腫退了近九成。 患者因為黃斑「水浸」的時間較長,難以回復百分百視力,但她表示現時看電視時,已可清楚看到字幕,改善幅度相當理想。

【糖尿上眼】黃斑水腫令中央視力受損:視力模糊、直線扭曲、眼中央現黑影 新一代雙抗治療可挽視力?
比較注射前和注射3針雙抗藥物後5個月的黃斑水腫厚度掃描影像,可見黃斑厚度大減,即代表水腫消退。(作者提供)

相關閲讀:黃斑區常見眼疾:黃斑前膜、黃斑病變可致視力模糊、影像扭曲 勿與白內障混淆


自我檢測:單眼望方格表 扭曲變矇快求醫

本港糖尿病患者約有70多萬人,為了及早發現糖尿上眼,建議每年至少驗眼1次。但眼科醫生人數有限,不足以應付眾多患者,因此內分泌及糖尿科醫生也分擔了這方面的工作,定期為糖尿病人檢查視網膜。

控糖不理想易復發

此外,病人也可使用阿姆斯勒方格表(Amsler grid)檢查。這方格表在眼科診所或網上可找到,但最好經醫護人員指導下學習使用,重點包括:

【糖尿上眼】黃斑水腫令中央視力受損:視力模糊、直線扭曲、眼中央現黑影 新一代雙抗治療可挽視力?
  1. 望向方格時需要單眼,雙眼輪流做
  2. 以平日閱讀距離望向方格,如有老花眼,建議戴上老花眼鏡才開始,以免令測試結果不準確
  3. 測試時,望着表格正中黑點,然後感覺其他位置方格和線條有沒有變形、放大、縮小或變矇,毋須刻意望向黑點周邊的方格
  4. 可每天做一次檢測

最後,就是必須控制好血糖,因為根據經驗,有糖尿性黃斑水腫的病人若血糖控制得不理想,即使注射藥物後有改善,也較容易復發。

【糖尿上眼】黃斑水腫令中央視力受損:視力模糊、直線扭曲、眼中央現黑影 新一代雙抗治療可挽視力?
劉啟傑(作者提供)

文:劉啟傑(眼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7%97%85%e6%82%a3%e7%a0%94%e7%a9%b6-%e6%9c%89%e6%95%88%e6%8e%a7%e8%a1%80%e7%b3%96-%e5%a4%a7%e8%85%b8%e7%99%8c%e8%82%9d%e7%99%8c%e9%a2%a8%e9%9a%aa%e6%b8%9b/ Thu, 31 Oct 2024 06:40:48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68 【明報專訊】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港大醫學院最新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參與研究的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說,醫生以往較少提醒糖尿病人患癌風險,建議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以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糖尿病患常見併發心血管疾病,但有研究指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風險。(網上圖片)

「有效控制血糖」指糖化血紅素低於7%

研究團隊利用醫管局數據,辨識2005至2013年間88,468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持續追蹤血糖等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2年、最長13年,其中1229人(1.4%)確診大腸癌。團隊另辨識2001至2016年146,430名新確診糖尿病患者並追蹤狀况,觀察期中位數為7年、最長17年,其中1099人(0.8%)患上肝癌,1430人(1%)出現肝臟失代償,即有黃疸病、眼白變黃、腹水、肝昏迷等併發症,亦有978人(0.7%)死於肝病。


研究發現有效控制血糖的病人,即糖化血紅素(HbA1c)低於7%,可減低28%患大腸癌風險,亦可減低13%出現大腸瘜肉風險。患者若控制HbA1c低於7%,可減低30%肝癌風險、24%肝臟失代償風險及30%肝病死亡風險,高風險病人如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帶菌者更可減低40%肝癌風險。

兩項研究均顯示HbA1c水平愈高,患大腸癌和肝癌風險亦愈高(見表)。研究已於國際醫學期刊《腸胃》及《營養藥理學與治療學》刊登。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相關閲讀:【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糖尿上眼 及早管控血糖可減患癌

本身是內分泌及糖尿科專科的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稱,醫生一般會提醒糖尿病患併發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和糖尿上眼的風險,而隨着醫學進步,病人現更易管理血壓和膽固醇,年紀漸長便有更高風險患癌。對於政府近年推出「慢性疾病共同治理先導計劃」篩查糖尿病,他稱可及早為病人管控血糖,亦可減患癌風險。

腸胃肝臟科專科醫生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說,現有大便隱血檢測和驗血等途徑篩查大腸癌和肝癌,但市民依從程度偏低,是次研究則顯示可透過控制血糖減低該兩種癌症發生率。

糖尿病患研究:有效控血糖即糖化血紅素低於7% 大腸癌肝癌風險減三成  
港大醫學院研究發現若糖尿病患者能有效控制血糖,可減低罹患肝癌和大腸癌風險約三成。港大內科學系李國賢基金教授(腸胃學)司徒偉基(左二)建議糖尿病患者參與政府大腸癌篩查計劃,及檢測乙型肝炎和定期驗血檢驗肝纖維化。左一為港大內科學系臨牀副教授李智豪,右一為該學系臨牀副教授張嘉盛,右二為患有糖尿病和曾確診肝癌的74歲病人陳先生。(鍾林枝攝)

相關閲讀:【體檢慎選】度身訂造身體檢查 解構「三高」不同指標


倡乙肝篩查涵蓋未打疫苗者

新一份《施政報告》提出將由地區康健中心和家庭醫生篩查乙肝,以預防肝癌。研究病毒性肝炎多年的司徒偉基建議篩查計劃可涵蓋所有未曾接種乙肝疫苗者,即1988年前出生的港人或2002年前在內地出生者,並須為帶菌者制定治療跟進方式。他說糖尿病人更應篩查乙肝,並須定期檢驗肝纖維化。

]]>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6%97%a5%e8%a1%8c%e8%90%ac%e6%ad%a5-%e6%b8%9b%e5%bf%83%e8%a1%80%e7%ae%a1-%e4%ba%8c%e5%9e%8b%e7%b3%96%e5%b0%bf%e7%97%85-%e7%99%8c%e7%97%87-%e9%a2%a8%e9%9a%aa-%e8%a1%9b%e7%94%9f%e8%99%95%e6%96%b9/ Thu, 31 Oct 2024 02: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262 市民生活繁忙,不少人沒時間進行運動,甚至須長期久坐,導致體能活動不足。體能活動不足和久坐時間過長,均可增加患心血管疾病、二型糖尿病、癌症等非傳染病的風險。(編按:步行是一項既簡單又易於實行的體能活動,如何逐步建立步行的習慣?怎樣才能夠達到日行萬步的目標呢?)

衞生署調查:四分一成人體能活動量不足

根據衞生署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接近四分之一的18歲或以上人士體能活動量不足,不符合世界衞生組織 (下稱「世衞」) 建議的帶氧體能活動水平。另外,約七分之一的15歲或以上人士表示,每天維持坐着或躺着的時間長達10小時或以上。

按世衞建議,成年人應每星期進行最少 150 至 300 分鐘中等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最少75至150分鐘劇烈強度的帶氧體能活動;或等量的中等和劇烈強度所組合的體能活動,才可獲得顯著健康裨益。我們亦應限制久坐時間,多作體能活動。

恆常體能活動 提升心肺功能、強化肌肉骨骼

恆常的體能活動有益健康,可以提升心肺功能、強化肌肉和骨骼、降低患非傳染病(包括高血壓、心臟病、中風、 二型糖尿病及某些癌症)的風險,而且更可改善精神健康,減少抑鬱和焦慮的症狀。

要長遠建立持續運動的習慣,市民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時間、健康狀况等選擇合適的體能活動。


相關閲讀:糖尿病人運動要恆常 帶氧、負重運動助穩定血糖 計算心跳率反映運動強度、成效


步行簡單兼易於實行 拾級達日行萬步目標

相信大部分市民每天都需要步行。步行是一項簡單而易於實行的體能活動,鼓勵大家養成步行的習慣。我們可先從短距離步行開始,例如通話時來回踱步、行樓梯替代乘搭電梯或升降機等,然後因應自己的身體狀况、能力、節奏和個別情况,逐漸增加步行距離、步數、強度和持續時間,將日行步數的目標逐漸提升至 10000 步。

除步數之外,步速亦影響活動量水平。一般來說,步速達至每分鐘100步為快步行,屬於中等強度的體能活動。若持續一星期維持每天快步行約20至30分鐘,便能達到世衞建議的帶氧體能活動水平。

我們亦鼓勵大家相約家人、朋友或同事一起步行,例如結伴到海濱長廊、公園、健步行徑及郊野公園等戶外地點步行,既可增加運動量,亦可欣賞風景,促進身心健康。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步行是一項簡單而易於實行的體能活動,可以因應自己的身體狀况、能力和節奏逐漸增加步行距離、步數、強度和持續時間,不難做到日行 10000 步的目標。(資料圖片)

相關閲讀:【步行運動】間歇式步行助減肥 倒後行練平衡 4種步行變奏研究:日行4400步死亡率跌41%


步行融入生活  朋友相互鼓勵監察

現時許多電子裝置均設有計步功能,如智能電話、智能手表、健身手環和計步器等,市民可訂立步數目標,並與親朋好友互相監察進度,互相鼓勵,一起達到步數目標。

衞生署分別於2022及2023年舉辦「日行萬步」活動下的步行挑戰,推廣步行帶來的健康益處,鼓勵市民增加體能活動,增強體魄,以應對非傳染病。

今年11月,衞生署將繼續舉辦「日行萬步」活動,並推出第3個階段的步行挑戰,活動以「陪我行 陪你講」為口號,讓更多市民認識步行對身心健康的益處,並鼓勵他們與朋友之間互相支持,將日行萬步融入生活之中。

【日行萬步】 減患心血管、二型糖尿病、癌症等疾病風險 (衛生處方)

如欲了解更多活動詳情,請參閱:www.10000stepsaday.hk/?lang=tc

文: 李予晴醫生(衞生署非傳染病處)

]]>
【糖尿病新藥】了解新降血糖藥功效及副作用  更護心腎?降血壓兼減重? //www.afterroberto.com/%e7%b3%96%e5%b0%bf%e7%97%85%e6%96%b0%e8%97%a5-%e4%ba%86%e8%a7%a3%e6%96%b0%e9%99%8d%e8%a1%80%e7%b3%96%e8%97%a5%e5%8a%9f%e6%95%88%e5%8f%8a%e5%89%af%e4%bd%9c%e7%94%a8-%e6%9b%b4%e8%ad%b7%e5%bf%83%e8%85%8e/ Tue, 22 Oct 2024 09:35:4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188 【明報專訊】糖尿病是本港主要的慢性疾病,現時全港約有70萬名患者,佔總人口一成左右。有些人血糖稍微偏高,但因沒有任何不適便掉以輕心,忽略了血糖水平長期過高對血管和神經系統的損壞問題,或會引致各種慢性併發症,包括心血管疾病、中風、腎衰竭、下肢潰瘍感染和視網膜病變等。患者需以藥物治療配合控制體重、健康飲食、恆常運動和避免煙酒等生活習慣的調整,多管齊下,以控制血糖水平。

【糖尿病新藥】了解新降血糖藥功效及副作用  更護心腎?降血壓兼減重?
(網上圖片)與文中提及的藥物無關。

糖尿病新藥SGLT-2抑制劑 降血糖、血壓兼減重

鈉葡萄糖協同轉運蛋白2(SGLT-2)抑制劑(sodium-glucose cotransporter 2 inhibitors)為近年新興的糖尿病藥物,包括卡格列淨(canagliflozin)、達格列淨(dapagliflozin)、恩格列淨(empagliflozin)和埃格列淨(ertugliflozin)。此類藥物透過抑制腎臟再回收尿糖的功能,讓多餘糖分經由小便排出,從而減少血液中血糖量,達到降血糖效果。相比傳統降血糖藥,SGLT-2抑制劑不容易引致低血糖。由於鈉與額外水分也會經尿液排出,此藥同時具有降血壓及減重的效果。

SGLT-2抑制劑的發展,最初是為了控制血糖,但隨後研究陸續發現它們還有額外的心腎保護益處,因此成為糖尿病合併心腎疾病患者優先考慮的藥物治療方案。它們可降低心血管相關死亡和因心臟衰竭住院的風險,亦能減緩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腎功能惡化,並延遲腎衰竭的發生。而且以上好處不僅局限於糖尿病患者,對非糖尿病但有心血管疾病或慢性腎病的患者也有一定保護作用。但對於腎臟功能太差的患者,用藥效果並不理想,因此不建議使用。


相關閲讀:糖尿病奪走腎功能毫無警號 慎防糖尿腎 有效控制血壓血糖成關鍵


屬醫生處方藥物  副作用:或增生殖泌尿道感染  不可憋尿

副作用方面,SGLT-2抑制劑或會增加生殖泌尿道感染機率,尿量亦有可能增多,長者或同時服用利尿藥人士需留意脫水或低血壓的情况,服藥期間建議補充足夠水分,不可憋尿和須注意個人衛生。

SGLT-2抑制劑為處方藥物,使用前須遵循醫生的專業意見及指示,亦不應擅自停藥。有關糖尿病護理和藥物資訊的詳情可向醫生及藥劑師查詢。


相關閲讀:【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文:邱文珊

(東華三院中銀香港社區藥房註冊藥劑師)

(醫學滿東華)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臟血管粥樣硬化原因?斑塊含鈣量高影響通波仔 了解3種技術「除鈣」 //www.afterroberto.com/%e5%86%a0%e5%bf%83%e7%97%85-%e5%bf%83%e8%87%9f%e8%a1%80%e7%ae%a1%e7%b2%a5%e6%a8%a3%e7%a1%ac%e5%8c%96%e5%8e%9f%e5%9b%a0-%e4%ba%86%e8%a7%a33%e7%a8%ae%e6%8a%80%e8%a1%93%e9%99%a4%e9%88%a3/ Wed, 02 Oct 2024 07:23:5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8009 【明報專訊】提起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最常聽到是治療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的「通波仔」手術(冠狀動脈介入治療術,簡稱「PCI」)。通波仔是以導管攜帶球囊經動脈進入心臟血管收窄位置,將球囊充氣,令血管擴張,再在該處放置支架。但在某些情况下,需要較多工序才可完成通波仔,例如當發現引致心臟血管收窄的斑塊鈣化指數較高時,就需要借助特殊「武器」。(編按:據估計,本港每年做逾萬宗通波仔手術,當中約一成需要引用技術先行處理鈣化斑塊。究竟什麼是刀片球囊、冠狀動脈旋磨術、衝擊波呢?這3種技術如何處理鈣化程度較高的心臟血管斑塊呢?哪一種最適合呢?)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臟血管粥樣硬化原因?斑塊含鈣量高影響通波仔 了解3種技術「除鈣」
(Mohammed Haneefa Nizamudeen@iStockphoto)

心臟血管斑塊愈大致收窄及堵塞 斑塊含鈣量高難做通波仔

心臟血管鈣化中的「鈣」,和我們從飲食中攝取的鈣質是完全沒有關係,「鈣化」其實是心臟血管粥樣硬化其中一個過程。我們可將心臟血管比喻為一條水喉,隨年紀或其他風險因素增加,水喉內壁會產生不正常斑塊,當這過程出現在心臟血管內就稱之為粥樣硬化。當心臟血管內壁斑塊愈來愈大,便會造成收窄及堵塞,影響心臟的血液供應。

斑塊3種主要物質 通波仔前掌握斑塊鈣化情况

這些斑塊其實是什麼物質呢?主要有3種:纖維性物質、脂肪性物質及鈣化物質。同一位置的心臟血管斑塊,一般都會包含以上3種物質,心臟血管鈣化就是當有斑塊形成,而斑塊有較高含量的鈣。心臟血管收窄需要通波仔,在之前醫生會為病人作心臟血管電腦掃描,目的是大致掌握造成收窄斑塊的鈣化情况,包括:

  • 檢查可得出鈣化指數(calcium score),這是一個實質數字,正常人應為0,若指數高於100便會視為高,所以通波仔手術前一般都會檢測鈣化指數,讓醫生有一個概念,了解心臟血管斑塊是什麼類型
  • 電腦掃描可看到心臟血管哪些位置有較多的鈣化物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臟血管粥樣硬化原因?斑塊含鈣量高影響通波仔 了解3種技術「除鈣」
(作者提供/明報製圖)

不同技術除鈣 球囊較易擴張

一般在通波仔前,醫生已知道病人心臟血管鈣化的大致情况,從而有不同做法。通波仔是讓導管㩦帶球囊通過心臟血管收窄位置,然後將球囊充氣,擴張收窄部位後再放置支架,令血流回復通暢。若收窄位置的斑塊鈣化程度偏高,可想像為該處血管比較「硬」,球囊未必可通過,或通過了也未必能完全擴張,繼而放置支架也未必能完全擴張,絕對會影響通波仔效果。因此,需要因應情况以不同技術和儀器處理鈣化位置,然後再通波仔,例如:

1.刀片球囊 讓鈣化斑塊現裂痕
刀片球囊即一般用於通波仔的球囊表面裝置了刀片,這些刀片對於心臟血管是安全的,目的是令鈣化斑塊出現裂痕,讓球囊較容易通過和擴張,之後放置支架也較容易擴張。

2.冠狀動脈旋磨術 斑塊磨成粉
若心臟血管收窄較嚴重且鈣化程度高,連球囊也無法通過,可能需要借助冠狀動脈旋磨術(rotablation)。其主要工具是一支旋磨刀,俗稱電鑽,刀頭是非常堅硬的鑽石物質,以每分鐘轉動18萬次通過阻塞血管的鈣化斑塊。旋磨時病人會聽見像電鑽般的聲音,但不會有特別感覺。旋磨術的作用是當穿過鈣化斑塊時,將部分斑塊磨成粉狀,粉狀隨血管流走並被身體吸收。磨走了部分鈣化斑塊後,再做通波仔手術,球囊和支架擴張可較為理想。

3. 衝擊波技術 震碎鈣化斑塊
衝擊波用於碎腎石及治療肌肉痛症已有多年,近年也應用於處理心臟血管鈣化斑塊。做法是由導管將球囊帶到心臟血管收窄位置,並從球囊內放出衝擊波,震碎部分鈣化斑塊,之後所放置支架便可以較完美地打開和擴張。

以上3種技術均用於鈣化程度較高的心臟血管斑塊,幫助通波仔及放置支架,至於哪一種最適合,往往需要醫生視乎實際情况決定。但大致來說,當鈣化斑塊引致的收窄較嚴重,球囊難以通過時,首選是旋磨術,即先將部分鈣化斑塊磨走再做通波仔手術。

知多啲:糖尿影響神經感覺 易突發心肌梗塞

據估計,本港每年做逾萬宗通波仔手術,當中約一成需要引用以上技術先行處理鈣化斑塊,以較年長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患者,尤其同時是長期糖尿病患者佔多數。

說到這裏,就想特別指出糖尿病對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以至心臟血管鈣化的影響。


相關閲讀:胸口痛、呼吸困難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作怪?小心非典型徵狀易延誤治療


糖尿腎衰竭 較易心血管鈣化

一般來說,心臟血管疾病的傳統風險因素包括年長、男性、三高、吸煙等。近年已知,若有以上傳統風險因素,尤其是「三高」之一的糖尿病長期控制得不好,心臟血管更容易出現鈣化斑塊。另一個因素是末期腎衰竭,因為腎臟會影響身體內鈣的運作,所以末期腎衰竭病人心臟血管及身體其他較大的血管都會比較容易有鈣的積聚而形成斑塊。

其次,糖尿病對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的病徵也會帶來影響。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病徵有兩大類,第一類是穩定型心絞痛,例如心臟血管長期收窄七、八成,心臟肌肉得不到足夠的血液供應,便會出現心絞痛,最常見是胸口感到壓痛或心悸(心律不正),其他心臟功能欠佳引致的病徵如氣促等。


相關閲讀:【通波仔/搭橋】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成因及6個高危因素 早期血管收窄病徵不明顯 增病發猝死風險 手術後須妥善控制三高及戒煙


心血管塞八、九成 未必有病徵

另一類是沒有病徵的心絞痛,病人平日可能全無不適,一來便是突發性心肌梗塞,就像經常在電影情節看到,完全沒有病徵之下胸口突然感到劇痛,並大量出汗等。事實上,約半數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人,首次出現心絞痛病徵已經是急性心肌梗塞,因為很多個案即使心臟血管塞了八、九成也未必有病徵。尤其糖尿病長期控制不好,更容易出現沒有病徵的心絞痛,因為糖尿病會影響神經感覺,即使心臟血管收窄情况嚴重,病人也未必會有感覺。

因此,要預防突發性心肌梗塞或心臟血管鈣化,除了注意健康生活和運動等,糖尿病的控制尤其重要,糖尿病患者應把糖化血紅素(HbA1c)控制在6.5以下,而早期糖尿病(糖化血紅素5.7至6.4)病人也要注意及早控制好血糖,以免變成長期糖尿病。

【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心臟血管粥樣硬化原因?斑塊含鈣量高影響通波仔 了解3種技術「除鈣」
盧家業(作者提供)

文:盧家業(心臟科專科醫生)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www.afterroberto.com/%e8%a1%80%e7%b3%96%e7%9b%a3%e6%b8%ac-%e5%82%b3%e7%b5%b1%e7%af%a4%e6%89%8b%e6%8c%87-%e6%99%ba%e8%83%bd%e5%84%80cgm-%e8%80%83%e9%87%8f-%e6%8b%86%e8%a7%a3%e9%a9%97%e8%a1%80%e7%b3%96%e8%bf%b7%e6%80%9d/ Wed, 25 Sep 2024 07:45: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970 【明報專訊】糖尿病是需要長期管理的慢性疾病,患者需要定時監測血糖水平,以確保病情穩定。傳統「篤手指」血糖監測方法應用普遍,但頻繁的手指採血帶來疼痛和不便,讓患者感到沮喪。新式智能連續血糖監測儀器(CGM)為糖尿病患者提供了毋須篤手指的創新選擇,能夠實時監測血糖水平,並減少痛苦,提升生活質量。(編按:選擇用CGM實時監測血糖與否,作者提供了3個因素作考量。此外,是否只有糖尿病患者才需要驗血糖?是否只需在「空腹」時才檢測呢?藥劑師拆解驗血糖的三大迷思。)

【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實時監測–新式智能連續血糖監測儀器能夠實時監測血糖水平,提供全日24小時血糖變化趨勢,可以準確了解血糖值波幅。(AI製圖@iStockphoto/明報製圖)

篤手指不當 影響血糖檢測準確度

在家自行篤手指檢驗血糖,是許多糖尿病患者的日常。檢測前,患者需要準備血糖機、血糖試紙、採血筆、採血針、酒精棉片和針頭收集筒。然而,篤手指為患者帶來了不少痛苦。頻繁的手指採血不僅引起局部疼痛,每日多次採血,反覆動作可能導致手指皮膚損傷和感染,不僅帶來身體痛楚,亦增加精神壓力。

此外,操作時可能因手法不當或儀器誤差,例如未待消毒酒精乾透就採血,血糖試紙未有妥善保存,或會影響檢測的準確度,不準確的數據會增加糖尿病併發症風險。上述挑戰亦會降低病人依從度,不按醫囑監測血糖;在缺乏準確及時數據下,醫生在制訂治療方案時面臨困難。

【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傳統檢驗血糖,患者需要「篤手指」採血。(Dusan Ilic@iStockphoto)

皮下植入傳感器持續測量

隨科技進步,新式智能連續血糖監測儀器(continuous glucose monitor,CGM)為糖尿病患者提供毋須篤手指的新選擇。CGM原理是通過皮下植入微小傳感器,持續測量組織液中葡萄糖水平,經過葡萄糖氧化酶反應產生電子信號,再轉換成血糖數據,經無線傳輸到患者智能手機或專用設備上。與篤手指相比,CGM毋須採血、實時監測,成本效益較高。

1.毋須採血減痛楚
CGM不需要頻繁採血,大大減少痛楚和不適。其利用細軟的針將傳感器植入皮下,需要每15天更換一次(頻率視乎個別品牌而定),大部分患者不會感到明顯痛楚,亦降低皮膚損傷和感染風險。這種無痛監測方法能減輕患者心理壓力,提升生活舒適度。

2.血糖異常提示
CGM可以每分鐘更新一次血糖數據,實時監測血糖水平,提供全日24小時血糖變化趨勢,醫生可以準確地了解血糖值波幅,制訂更有效的治療計劃,調節藥物劑量。即時監測亦讓患者能夠及時發現血糖異常,迅速採取相應措施。相比之下,篤手指檢測只能提供特定時間的數據,無法反映全日血糖波動,即使進食某些食物或處於壓力下血糖飈升,或輕微體力勞動後血糖驟降亦不察覺,無法及時處理。CGM通常配備警報功能,當血糖過高或過低時會發出提示,幫助患者及時採取行動,避免危險情况發生。

3.成本效益較高
以流行的CGM品牌為例,每個傳感器約600港元,可使用15天,每天成本約40港元。

傳統篤手指方法成本較低,每天4次測試(最理想是早上起牀空腹1次,加上每次用餐後2小時各1次),每次消耗5元試紙和1元針頭,合計每天成本為24元。以15天推算,總成本為360元。

雖然CGM售價較高,但每日成本與篤手指相比,並未高出很多。考慮到CGM帶來減痛體驗、實時監測和提高依從度,整體上效益較高。隨技術進步和市場普及,CGM成本有望進一步降低,使更多患者受惠。

三大考量:患者不常外出 未必適合CGM

1.便利度和適應期
雖然CGM減少了篤手指的痛苦,還提供實時血糖數據,但患者需要時間適應及操作新設備,例如傳感器安裝及藍牙連接功能等。

2.技術支援和設備維護
選擇提供良好技術支援和客戶服務的品牌,可確保儀器穩定運行,以及有需要時能尋求技術專員幫助。

3.健康需求和生活方式
經常外出活動的患者,實時監測血糖的CGM有助在各種情况下及時調整血糖;而對於不常外出的患者,傳統篤手指方法可能已足夠。根據個人化需求,選擇最適合的血糖監測方法,能更有效地管理糖尿病。


相關閲讀:【糖尿病】高血糖增中風機會2至4倍 了解11個中風風險因素 控制三高預防10個貼士

控糖貼士:定時定量用餐 免血糖大幅波動

1.定期抽血檢驗
定期自我監測血糖是糖尿病管理重要一環。美國糖尿病協會(ADA)和世界衛生組織(WHO)提供的理想血糖數值範圍:

  • 空腹血糖:3.9至7.2mmol/L(70至130mg/dL)
  • 餐後2小時血糖:小於10mmol/L(小於180mg/dL)

除了自行測量血糖,患者需定期到醫院抽血檢驗HbA1c(糖化血紅素)。HbA1c反映過去2至3個月平均血糖水平,由於較不受短期因素影響,更能反映整體血糖控制情况。根據ADA和WHO指引,糖尿病患者HbA1c目標為7%以下,具體目標應根據個人情况與醫生商議。

2.忌自行加減藥
糖尿病患者定時定量服藥固然非常重要,但穩定用餐分量也同樣重要。因為血糖水平波動,會增加高血糖或低血糖風險。穩定的血糖水平才能減少糖尿病併發症,如低血糖。不要自行加減藥物劑量,如服藥後有任何不適,應諮詢醫生或藥劑師,尋求代替治療方案。此外,服用任何保健品前,應先諮詢藥劑師,確保不會與現有藥物發生不良的相互作用。

3.補糖緊記「15-15法則」
低血糖是指血糖數值低於3.9mmol/L(70mg/dL),常見徵狀包括乏力、頭暈、出冷汗、顫抖、心跳加速、飢餓感和意識模糊或困惑。一旦出現這些情况,應立即測量血糖。如確定是低血糖,迅速補充15克糖分,例如半罐可樂,提升血糖水平,15分鐘後再測量血糖;如仍處於低血糖狀態,再次補充15克糖分;如15分鐘後仍處於低血糖狀態,立即求醫。


相關閲讀:糖尿上眼初期無病徵 定期眼底檢查、控制血糖 減低視力受損風險

拆解3個迷思:餐後驗血糖揪出「壞蛋」食物

1. 只需「空腹」狀態下檢測血糖?
錯!最理想做法,每天測量空腹血糖(fasting blood glucose,FBG)外,每餐餐後2小時測量餐後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PBG)。空腹血糖測量禁食至少8小時後的血糖水平,反映身體胰島素基礎分泌功能和肝臟葡萄糖產生的重要指標,常用於診斷糖尿病和評估治療效果。餐後血糖測量進食後2小時血糖水平,反映身體對葡萄糖的處理能力,幫助患者識別哪些食物會導致血糖急劇上升,從而避免或減少攝入。因此,餐後血糖和空腹血糖對於控制病情同樣重要。

2. 只有糖尿病患者,才要檢驗血糖?
非也!除了糖尿病患者,孕婦也需要定期檢驗血糖。WHO建議於懷孕24至28周之間接受糖耐量測試,及早篩查妊娠糖尿病,減低早產、胎兒過重,以及母親和孩子未來罹患二型糖尿病的風險。此外,有家族病史、高血壓、高血脂、肥胖、心血管疾病等心血管風險因素人士,也建議定期檢驗血糖,及早發現潛在問題,預防糖尿病。

3. 為什麼用家裏的血糖機測量兩次血糖,數字都不一樣?是不是壞了?
家用血糖機兩次測量數字不一樣,不一定是機器壞了。這情况可能由多種因素引起,包括血糖試紙質量、手指上殘留物(如未完全揮發的消毒酒精)、測量部位血液循環狀况、環境溫度和濕度等。此外,血糖水平本身也會有細微波動。建議在測量前徹底清潔雙手,確保手指乾燥,使用新的血糖試紙,並按照說明操作。如差異過大或持續不準,應諮詢醫生及藥劑師,或需考慮調校或更換血糖機。

【血糖監測】傳統「篤手指」vs 智能儀CGM 選擇與否3個考量 拆解驗血糖三大迷思
陳志鵬(作者提供)

文:陳志鵬(藥劑連線註冊藥劑師)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本網發表的作品若提出批評,旨在指出相關制度、政策或措施存在錯誤或缺點,目的是促使矯正或消除這些錯誤或缺點,循合法途徑予以改善,絕無意圖煽動他人對政府或其他社群產生憎恨、不滿或敵意。)

]]>
中秋應節食品熱量高 健康飲食四式 助調控體重 //www.afterroberto.com/%e4%b8%ad%e7%a7%8b%e6%87%89%e7%af%80%e9%a3%9f%e5%93%81%e7%86%b1%e9%87%8f%e9%ab%98-%e5%81%a5%e5%ba%b7%e9%a3%b2%e9%a3%9f%e5%9b%9b%e5%bc%8f%e3%80%80%e5%8a%a9%e8%aa%bf%e6%8e%a7%e9%ab%94%e9%87%8d/ Thu, 05 Sep 2024 04:17:1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852

中秋佳節將至,正所謂人月兩團圓,大家都喜歡在這天與親友共聚和享受美食。若想渡過一個充滿節日氣氛且健康的佳節,以下是一些有用的飲食建議。

市面上的月餅種類形形色色,但當中大多數含高熱量、糖分及脂肪。市民在品嘗美味月餅的同時,如何可兼顧健康?

注意中秋月餅熱量  每次進食1/8

月餅的熱量偏高,市民不宜進食過多,建議每次不多於1/8個。另外,市民選購月餅時,亦應查看營養標籤,揀選糖分、脂肪和熱量較低的月餅。選購分量較少的迷你月餅,亦是減低熱量攝取的明智之選。

中秋應節食品熱量高 健康飲食四式 助調控體重

留意、脂肪和鹽分攝取

除了攝取足夠蔬果外,亦應注意食物中隱藏的糖分、脂肪和鹽分。燒乳豬、燒肉等節慶常見的美食往往含有大量的飽和脂肪,建議去皮及可見脂肪才食用。此外,傳統中式菜餚經常伴隨醬料或芡汁。這些調味料往往含有大量鹽分、脂肪和糖分,建議市民如在家烹調,宜採用天然調味料調味,減少使用現成醬料。如外出食飯時,則避免「用汁撈飯」。

中秋美食琳琅滿目,若再加上酒精及含糖飲料,就更易攝取過多熱量。為避免佳節後體重上升,宜選擇無糖飲品,如檸檬水、清茶、蘇打水等。如想增添一點甜味,可以考慮加入一些新鮮水果,如將士多啤梨或橙切片,然後放入清水或蘇打水中。這些飲料既沒有額外添加的糖分,亦清新可口。


相關閲讀:【中秋月餅】餅皮用起酥油、豬油、牛油、橄欖油等拆解熱量、膽固醇 2種材料自製無油月餅

攝取足夠蔬

在節慶聚餐期間,無論外出用餐還是在家下廚,切勿忘記準備一些以蔬菜為主的菜式。根據衞生署建議,成年人每天應攝取至少三份蔬菜及兩份水果。一份蔬菜相當於半碗煮熟的蔬菜或一碗未經煮熟的蔬菜。一份水果等於一個中型水果,如蘋果和橙,或半個大型水果,如楊桃和香蕉,又或者是半碗顆粒狀水果或水果塊,例如藍莓、哈密瓜粒。蔬菜和水果含有豐富膳食纖維,有助於增加飽足感,減少熱量攝取。

此外,有研究指出,攝取充足的蔬果有助於預防多種慢性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和心血管疾病等。


相關閲讀:【有片】營養標籤要識睇—飲品零食健康有選擇

控制食量

除了留意食物熱量,控制進食量亦同樣重要。我們可將食用的分量分次放在小碗中,逐漸添加,可有效幫助控制食量。另外,細嚼慢嚥的習慣亦可讓大腦有充足時間接收飽腹的信號,以減少過度進食的情况。

在此祝願大家中秋節快樂,在歡度佳節的同時,大家應緊記均衡飲食的原則,並養成運動的習慣,維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體魄。

市民如想搜尋「星級有營食肆」、「有營食譜」或了解更多健康飲食的資訊,為中秋過節作準備,可瀏覽「星級有營食肆」運動的專題網站(restaurant.eatsmart.gov.hk)、或追蹤運動的Facebook及Instagram專頁,以獲取更多資訊。

:陸肇麟(衞生署健康促進處營養師)

]]>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毒性兼游走全身 一線藥物治療有效治癒防復發? //www.afterroberto.com/%e7%80%b0%e6%bc%ab%e6%80%a7%e5%a4%a7b%e7%b4%b0%e8%83%9e%e6%b7%8b%e5%b7%b4%e7%99%8c%e9%ab%98%e6%af%92%e6%80%a7-%e4%b8%80%e7%b7%9a%e8%97%a5%e7%89%a9%e6%b2%bb%e7%99%92%e9%98%b2%e5%be%a9%e7%99%bc/ Fri, 23 Aug 2024 08:33:1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750

面對頑疾如癌症,定必為患者及其家人帶來極大的困擾,尤其是一旦確診淋巴癌(Lymphoma中屬本港常見、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豈不是大禍「淋」頭?請勿擔心,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指,隨着醫療科技發展迅速,一線的藥物治療已有效對付淋巴癌,即使是「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無論是首發或不幸復發,只要制定適切的治療方案,仍有不錯的治癒機會。他勉勵患者積極面對是對付癌病的良藥。「有90歲的長者確診淋巴癌,經治療後已康復,現已活到100歲!」藥物治療方案有哪些選擇呢?

位列香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的淋巴癌,種類有逾百種,主要分為「何傑金氏淋巴癌」和「非何傑金氏淋巴癌」兩大類,而「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屬後者,梁醫生表示,本港每年約有逾1000宗淋巴癌新症,當中屬高毒性、癌細胞生長迅速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約佔200至300宗,絕不可輕視。

港十大癌症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屬高毒性

梁醫生表示,超過九成淋巴癌患者的致病原因不明,但曾接受電療/化療、幽門螺旋桿菌患者、丙型肝炎患者、免疫系統疾病患者、愛滋病患者等,都會有較高的發病風險。

由於淋巴細胞遍佈全身,除原發自淋巴結外,梁醫生強調,體內任何器官都有機會出現淋巴癌,而「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則常見於胃部、扁桃腺、乳房、睪丸等。「淋巴癌其中一個常見症狀是淋巴結脹大,多見於頸、腋窩或大腿,較容易早期發現。其他徵狀還包括晚間盜汗、皮膚持續痕癢、發燒等,但有時患者直至出現器官脹大、腸塞等情况,才會發現患上淋巴癌。」

由於淋巴癌與其他疾病的病徵頗相似,加上若患者是由於其他癌症轉移至淋巴結,例如由腸癌擴散至淋巴結,則屬腸癌,切勿混淆。梁醫生提醒,淋巴癌必須通過活組織檢查才能確診,即使有淋巴結脹大,亦難「一眼看穿」是否淋巴癌。

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高毒性兼游走全身 一線藥物治療有效治癒防復發?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表示,瀰漫性大 B 細胞淋巴癌雖然屬高毒性,但相對其他癌症,其一線藥物治療的治癒率仍然高。

一線藥物治療治癒率高 早期達九成

治療淋巴癌,雖難以利用手術或電療徹底切除,但以藥物作為一線治療方案,「早期」治癒率有九成,即使「第四期」仍有一半治癒機會。

醫生在考慮各項治療方案前,都會先參考國際預後指數(IPI),評估因素包括:年齡、期數(第一至四期)、擴散至其他器官、患者整體臨牀狀况(如自我照顧能力)、LDH(血清乳酸脱氫酶)數值等,以評估患者的預後、復發機會及存活率,再制定最合適的治療方案。

參考預後指數 制定治療方案防復發

梁醫生表示,目前傳統的治療方法為標靶藥物「利妥昔」(Rituximab)及混合三種化療藥物,同時加入類固醇,此組合已沿用近二十年。而近年研發有「維泊妥珠單抗」(Polatuzumab vedotin) 加「利妥昔」(Rituximab)及化療藥物的方案,為病友帶來新希望。「若患者的淋巴癌細胞出現c-myc、bcl-2、bcl-6基因變異,腫瘤毒性會更高,醫生或會建議採用更進取的治療方案。除上述藥物外,醫生或會考慮添加更多化療藥物,而部分治療方案需連續4天24小時靜脈點滴,並有機會可改善預後。」

若「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影響及睪丸、眼窩、中央神經系統的硬膜外或鼻竇等器官部位或有其他高危因素;梁醫生指,癌細胞有機會「上腦」(隱藏在腦細胞內),建議用大劑量化療藥進行預防性治療(prophylactic therapy)。

一旦淋巴癌復發,他強調,患者仍可考慮其他治療方案,例如接受「自體血幹細胞移植」(Autologous 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如不幸再度復發,還可以考慮基因改造細胞免疫療法「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療法」(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 Therapy;簡稱CAR-T),治療效果亦顯著。他提醒,患者最重要是了解更多正確的資訊,並與主診醫生溝通,以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治療方案。

對症治療積極面對 患者活到100

梁醫生表示,「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治療期一般約6個月,整個治療過程相對其他癌症不算太辛苦。「年紀較大的病人要多加留意治療的副作用,例如細菌感染、食慾不振等,建議患者避免到人多的地方,應佩戴口罩;要注意補充營養,食物都要煮熟等。」他鼓勵在癌症路上的患者,曾有長者於90歲確診淋巴癌,經對症治療後,現在已活到100歲。「淋巴癌雖然『惡』,但治癒率仍然高,患者只要積極面對,有望康復。」

確診淋巴癌 大禍「淋」頭?

淋巴癌是本港十大常見癌症之一,但隨著醫學發展,即使患上當中屬高毒性的「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亦非完全絕望!要對付此大B細胞淋巴癌,藥物治療是必須和重要的一環,想全面拆解「瀰漫性大B細胞淋巴癌」的徵狀、風險因素和了解最新的治療方案,並可即場向醫生提問,立即報名參加講座。名額有限!

日期:2024年9月14日(星期六)
時間:下午1:00至2:30
地點:灣仔軒尼詩道15號溫莎公爵社會服務大廈一樓禮堂
主講嘉賓:血液及血液腫瘤科專科醫生梁憲孫醫生
報名https://link.mingpao.com/82837.htm

]]>
【體檢慎選】度身訂造身體檢查 解構「三高」不同指標 //www.afterroberto.com/%e9%ab%94%e6%aa%a2%e6%85%8e%e9%81%b8-%e5%ba%a6%e8%ba%ab%e8%a8%82%e9%80%a0%e8%ba%ab%e9%ab%94%e6%aa%a2%e6%9f%a5-%e8%a7%a3%e6%a7%8b%e4%b8%89%e9%ab%98%e4%b8%8d%e5%90%8c%e6%8c%87%e6%a8%99/ Fri, 21 Jun 2024 08:59: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47185 都市人生活節奏急促,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及缺乏運動是引致不同健康問題的元兇,定期進行身體檢查有助預防疾病及盡早抽出隱藏的危機。坊間有不少以「全包宴」優惠套餐作招徠,檢驗「三高」(即高血壓、高血糖及高血脂)、癌症指標、肝或腎功能等,應怎樣選擇才可避免胡亂花錢,免卻無謂的檢查,並透過檢查準確地抽出潛在的健康問題?

面對坊間眾多身體檢查的選擇,一般人難免會單純以價錢作比較。betway体彩 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醫生指,即使是同一檢查項目,不同測試方法的準確度、靈敏度(Sensitivity)、特異度(Specificity)和陰性預測值也有差異。張醫生建議市民在進行體檢前先諮詢專業的意見,醫生會先了解求診者的病歷、家族病史及初步臨床檢查結果,以及生活習慣、過往驗身報告、平日服用藥物等資訊,按實際需要來度身訂造個人化的體檢項目。

【體檢慎選】度身訂造身體檢查 解構「三高」不同指標
坊間有五花八門的身體檢查套餐,如檢驗三高、癌症指標、肝或腎功能等,應怎樣選擇才不會做了無謂的體驗項目呢?

體檢前認清不同指標 準確驗三高

「三高」是本港常見的三大慢性疾病,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趨勢。據衞生署發表2020至2022年度人口健康調查報告,在15至84歲人口當中,51.9%受訪者患有高膽固醇血症,而患有高血壓及糖尿病的人士分別佔29.5%及8.5%。

年紀愈大,患上三高的風險就愈高,但張醫生指出,大部分人未必會意識到自己是三高患者,在日常生活上沒有節制,長遠便演變成不同的健康問題,包括中風、心血管疾病、腎病、視網膜病變及動脈粥樣硬化等。早期三高可以沒有徵狀,靜悄悄地影響身體,只有透過定期檢驗血糖、血脂及血壓,方可及早發現、盡早接受治療。

• 血糖值:空腹血糖 vs 糖化血紅素

張醫生表示,空腹血糖的敏感度不高,並會受壓力及其他疾病影響,若單憑空腹血糖的數值來診斷糖尿病,有三分之一的患者未能夠被診斷出來;而糖化血紅素(HbA1c)則反映病人過去2至3個月的血糖控制情况,能更準確地反映血糖真實情况。


相關閲讀:體檢解構(上)- 血液常規檢查 (養和醫度百科)

注意9個高風險因素

若求診者有以下9個高風險因素,醫生會進一步安排檢驗糖化血紅素,以及75克口服葡萄糖耐糖測試:

  • 體重指標(BMI)≥23
  • 男士腰圍≥90 cm/36吋;女士腰圍≥80 cm/32吋﹔
  • 35歲或以上;
  • 直系親屬患有糖尿病;
  • 每星期運動次數少於3次;
  • 曾患妊娠糖尿,或寶寶出生時體重超過9磅或4公斤;
  • 患有多囊卵巢症或睡眠窒息症;
  • 患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或曾經中風;
  • 種族遺傳,如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印度族裔等

張醫生提醒,一般化驗室的「正常參考值」,通常只列出糖尿病指標,未有詳細列明糖尿前期指標,故不要以為空腹血糖低於7mmol/L、糖化血紅素低於6.5%便屬正常,並建議謹記3項指數的正常值:空腹血糖的正常值應是5.5或以下﹔糖化血紅素正常值為5.6%或以下﹔兩小時75克口服葡萄糖耐糖測試的正常值應為7.7或以下。

 糖尿病前期糖尿病
糖化血紅素5.7–6.4% (39–47mmol/mol)≥6.5% (48mmol/mol)
空腹血糖100–125mg/dL       (5.6–6.9mmol/L)≥126mg/dL        (7.0mmol/L)
75克口服葡萄糖耐糖測試140–199mg/dL       (7.8–11.0mmol/L)≥200mg/dL    (11.1mmol/L)

血壓:高血壓徵狀不明顯 正常血壓低於120/80mmHg

高血壓沒有明顯徵狀,若非透過恆常量度血壓,患者未必意識到自己的狀况。高血壓患者有可能會出現頭痛、頭暈、視線模糊、身體疲勞等徵狀,令人容易忽視,以致出現併發症時方發現患病。

張醫生指出,不論是亞洲或西方國家,都把正常血壓定義為低於120/80mmHg。他引述美國一項「收縮壓介入試驗」(SPRINT)研究指出,如成功把上壓降至120 mmHg以下,能夠分別將心血管發病率及整體死亡風險降低25%及27%。另外,根據2021年老年人血壓大型研究(STEP Trial),60至80歲長者以收縮壓達110至130mmHg為治療目標,出現中風的機會率較傳統以130至150mmHg為目標低33%,這打破了憑觀察長者比較常患高血壓,而錯誤結論為長者要有較高血壓的誤解!

血脂:壞膽固醇增心血管病風險 可考慮3項檢查

高血脂是指血的低密度膽固醇(LDL-C)、即壞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Triglycerides)過高,或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簡稱HDL-C)濃度過低;當多餘的脂肪長期囤積在血管內壁上,會造成動脈硬化,引起血管阻塞,繼而導致心臟疾病如心絞痛或心肌梗塞,或腦血管病變如腦梗塞或是腦出血。

對於有高膽固醇血症或高風險患上動脈粥樣硬化心血管疾病的人士而言,張醫生建議可考慮接受以下3項檢查:

多普勒(Doppler頸動脈超聲波檢查:能呈現頸動脈中的血塊,有否「頸動脈狹窄」的情况,有助揪出短暫性腦缺血發作(又稱「小中風」)、糖尿病及高膽固醇血症患者。

高敏感度C-反應蛋白(hs-CRP測試:能反映發炎程度,若數值高於2mg/L,代表心臟病發作風險增加。

脂蛋白(a)(Lp(a))脂蛋白(a)會令血管產生粥樣硬化、炎症和增加血栓機會,可用作心血管疾病的風險指標,歐洲動脈硬化學會建議成年人最少接受一次相關檢查。

以上檢查均有助醫生更準確地評估求診者的心血管風險,決定需否接受藥物治療,以及監察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的目標水平。


相關閲讀:血糖失控易引發心臟病 糖尿病患者風險增24倍 及早控制三高為上策

慎選身體檢查項目 勿單憑價錢作考慮

張醫生提醒,定期進行體檢對預防疾病固然非常重要,但檢查後的跟進輔導及具體治療方案亦需要認真處理,才可以達到身體檢查「及早發現、及早治療」的目的,因此應該慎選適合自己的身體檢查項目,切忌單純以價錢作為考慮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