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壓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Wed, 04 Oct 2023 09:34:33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精神壓力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精神健康】遠離創傷壓力環境 困境下倖存 重建美好生活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9%81%a0%e9%9b%a2%e5%89%b5%e5%82%b7%e5%a3%93%e5%8a%9b%e7%92%b0%e5%a2%83-%e5%9b%b0%e5%a2%83%e4%b8%8b%e5%80%96%e5%ad%98-%e9%87%8d%e5%bb%ba%e7%be%8e%e5%a5%bd/ Thu, 30 Dec 2021 10:30:4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5803 【明報專訊】又一個充實而美好的周日,25歲的阿皓早上去上鋼琴課,中午和親戚飲茶、逛街,黃昏歸家跟室友一起烹調美食。歲月靜好背後,誰能想像,阿皓曾被診斷患思覺失調,多次因為自傷、重度抑鬱、幻聽而入住精神科病房,並需長期服食多種精神科處方藥?誰又知道,阿皓一度焦慮發作至無法出街,也不敢見親人?精神病,很多時是創傷和壓力下求生機制。當重建讓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患者也能重建美好生活。

重建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精神病人也能重建美好生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etamorworks@iStockphoto)
重建身心安全的環境,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精神病人也能重建美好生活。(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個案無關,metamorworks@iStockphoto)

 

生活中痛苦、不幸和壓力事件帶來創傷不容忽視

現實中,類似阿皓的經歷,即本身被診斷患有精神病而後來得以「康復」之案例,並不罕見。對於阿皓來講,促進他康復的一個關鍵因素是,搬離充滿傷痛和壓力的原生家庭,並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合租。原來,我們的生活環境,例如經濟狀况、人際關係、親密關係等,跟身心健康有很大關係。

過去普遍認為,只有天災、車禍、戰爭、嚴重暴力等重大事件,才會造成心理創傷(psychological trauma),但近二三十年很多科學研究發現,生活上很多痛苦、不幸和壓力事件也可能帶來深遠影響,而且創傷遠比我們所以為的普遍。例如,童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的研究指出,童年時期遭遇肢體虐待、性侵犯、情感忽略、家庭暴力等不良經驗,與抑鬱、自殺風險、思覺失調、物質濫用,甚至癌症、心血管疾病有密切關係。

2019年一項香港研究,分析了2010至2013年社區成年人數據,發現64.8%受訪者曾直接經歷至少一件創傷事件。試想像,在毒性壓力(toxic stress,見「知多啲」)、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災難、住屋擠迫等困境下,身心健康很難不受影響。即使是思覺失調,原來復發風險也跟家庭裏表露情緒(expressed emotion)有顯著關係,家庭中不良情緒表露會增加復發風險。

20世紀初,有一個著名情感依附實驗:將甫出生幼猴與兩個「代理媽媽」關在一起,其中一個代理媽媽是絨布製成、無法提供牛奶的公仔母猴,另一個則是由鐵絲網紮成、胸口處塞有奶瓶的鐵絲母猴。實驗發現,幼猴雖然會在鐵絲母猴處飲奶,但其他時間牠都會擁抱着布公仔母猴,受到驚嚇時,幼猴也是跳到布公仔母猴身上尋求依靠。由此證明,對哺乳動物來講,身體接觸和情感依附甚至比食物更為重要。

人亦如此,與主要照顧者之間情感依附關係,對日後人格發展與社會適應能力影響深遠。當依附關係出現問題,例如父母讓孩子經歷言語和肢體暴力的恐嚇威脅,或是無視於孩童的需要,冷漠地回應等,都會造成孩童身心發展的傷害。

 

相關文章:查找負面情緒「元兇」 疫情持續傷身又傷「心」 4個提升抗逆力方法

 

情緒問題 源自創傷壓力反應

除了生命早期依附經歷,創傷和壓力也在身心發展中扮演重要角色。腦神經科學研究證明,創傷和壓力對大腦神經會造成實際傷害。臨牀文獻指出,很多情緒或心理問題,是創傷或壓力下的反應。例如,有些人出現幻聽,原來是創傷導致人格解離(dissociation),有一些情緒、記憶彷彿不屬於自己,而那些聲音就是來自解離了的自我部分。有些人遇到環境刺激(triggers)就會突然很驚慌、憤怒,或者腦海突然湧現痛苦記憶回閃(dissociative flashbacks),這些也可能緣自過去未被處理的痛苦。

有些人從小被控制一切,沒有主動權,後來慢慢出現飲食失調和自傷行為。原來暴食和自傷,成為了他們無助人生中唯一能獲得控制感的方法。也有些藥物濫用者,因為家庭壓力,還有種種困境,使他們痛苦不已,唯有藉藥物來逃避痛苦。一個長期遭受家庭暴力的小孩,他的身體不能逃跑,如果他沒有把痛苦記憶、情緒以至憤怒暫時屏蔽,怎樣繼續依附傷害自己的照顧者而生存下去呢?

簡言之,所謂精神病,很多時背後都有其原因和意義。雖然這是不健康的應對方法,從個人成長和社會適應角度,需時慢慢改善,但這亦是創傷和壓力下用以倖存的應對機制,不能簡單視作「大腦生病了」或「瘋了」。

父母讓孩子經歷言語和肢體暴力,或無視孩童心理需要,都會造成孩童身心發展的傷害。(設計圖片,akasuu@iStockphoto)
父母讓孩子經歷言語和肢體暴力,或無視孩童心理需要,都會造成孩童身心發展的傷害。(設計圖片,akasuu@iStockphoto)

 

自身、外力支持 提升復元力

理解精神病,需要從生理、心理、社會等多角度出發。科學證據表明,除了生理因素,環境因素同樣不容忽視。根據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觀點,對於精神病,我們需要理解生活環境對身心的影響,明白身心對創傷和壓力的常見反應,以及深信我們從困境中復元之可能。

創傷經歷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風險因素,而對抗逆境的「復元力」則來自自身和外部環境的支持。學者指出,復元的首要基石,在於重建讓身心安全的環境,遠離持續的創傷和壓力,例如提供有支持或保護的外界環境,提供關懷、高期望和有意義的參與機會等。隨社會大衆對心理創傷和精神健康加深認識,希望更多康復者能夠跟阿皓一樣,雖然經歷創傷,但當外部環境改變了,在朋友和專業人士支援下,也能重建美好生活。

 

相關文章:【心臟病與三高】胸痛、呼吸困難?情緒引發心碎症 徵狀如心肌梗塞 嚴重可致猝死

 

知多啲:毒性壓力(toxic stress)

慢性長期的壓力,例如情感忽略、目睹家庭暴力、言語暴力等,造成倖存者長期處於戰鬥(fight)、逃跑(flight)及/或凍結(freeze,例如:感覺麻木、身體僵硬、沒法反應)等警戒狀態。若長期生活在毒性壓力下,大腦神經系統可能產生變化,進而影響個人調節情緒與理性思考的能力

 

◆ 背叛創傷(betrayal trauma)

即被一個本身依靠的人傷害

 

◆ 表露情緒(expressed emotion)

照顧者具敵意、情緒過度投入(例如:家人很容易因為事主而發脾氣,或過分保護或怪責事主)

 

◆ 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

理解、辨認創傷,利用創傷知識做回應,防止再度受創

 

文:馮康泓(香港理工大學應用社會科學系博士候選人)、崔佳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編輯/梁小玲

美術/謝偉豪

facebook @明報副刊

明報健康網:www.afterroberto.com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
【驚恐症】壓力大患驚恐 出現頭暈、心跳、冒汗病徵 如心臟病發(醫賢心事) //www.afterroberto.com/%e9%a9%9a%e6%81%90%e7%97%87-%e5%a3%93%e5%8a%9b%e5%a4%a7%e6%82%a3%e9%a9%9a%e6%81%90-%e5%87%ba%e7%8f%be%e9%a0%ad%e6%9a%88-%e5%bf%83%e8%b7%b3-%e5%86%92%e6%b1%97%e7%97%85%e5%be%b5-%e5%a6%82%e5%bf%83/ Mon, 20 Sep 2021 11:17:05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384 【明報專訊】數天前,陳小姐在巴士上突然喘不過氣來,無論怎樣吸氣也好像不足夠,不舒服感覺愈來愈強烈,出現頭暈、冒汗、心跳等病徵,她以為是心臟病發,感到十分害怕,馬上到了急症室求診。但所有檢查正常,醫生告知可能是情緒問題,所以來看我。

細問之下,原來這些病徵已經出現了好幾個星期,使陳小姐對乘巴士也恐懼,甚至迴避乘搭巴士。這種恐慌十分可怕,使她常常擔心會不會再發作。

陳小姐近日工作比較忙碌,工作節奏十分急促,下班已經很晚,而且下班後也不能完全放鬆下來,有時還會想着有什麼工作還沒有完成。漸漸地,陳小姐半夜會醒來,有時不能再入睡。

頭暈心跳——驚恐症發作,病人出現頭暈、心跳等病徵,常誤以為心臟病發。(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Sitthiphong@iStockphoto)
頭暈心跳——驚恐症發作,病人出現頭暈、心跳等病徵,常誤以為心臟病發。(設計圖片,模特兒與文中提及疾病無關,Sitthiphong@iStockphoto)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迴避搭巴士 憂誘發驚恐

陳小姐的病徵屬於驚恐症。患者忽然感到驚慌,伴隨着很多身體不適症狀,有些人因為太辛苦以為自己快要死亡,因而去了急症室。驚恐症有惡性循環,若我們沒有盡快對症下藥,患者會開始害怕下一次再發作,因而迴避某些可能誘發發作的場景,例如迴避乘坐巴士、港鐵,或是會迴避到人多擠迫的地方,因為這些場景都容易使驚恐發作。驚恐亦可以不在特定場景忽然發生,例如在街上,甚至家中也可以發作。

驚恐症可以對生活構成很大影響,有些病人因為害怕驚恐發作,一定要家人陪伴才敢上街,嚴重的甚至連家門也出不了,因而影響工作。

驚恐症跟其他情緒病一樣,成因是多方面的,其中遺傳和生活壓力是重要因素。香港人生活節奏急促,因而患上情緒病,包括驚恐症的機率也高。

陳小姐接受治療後情况已有改善;但要好得徹底,便要好好留意生活的節奏和休息。

相關文章:【心臟病】了解必威西盟足球精装版 成因、徵狀、病發先兆及高危因素 5個關於心臟病、通波仔等治療和檢查問題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
【精神健康】調查:18至25歲青年新冠疫情下35%感孤獨 研究:逾八成受訪者疫下現抑鬱徵狀 預防「孤獨病」3個貼士 //www.afterroberto.com/%e7%b2%be%e7%a5%9e%e5%81%a5%e5%ba%b7-%e8%aa%bf%e6%9f%a5-18%e8%87%b325%e6%ad%b2%e9%9d%92%e5%b9%b4%e6%96%b0%e5%86%a0%e7%96%ab%e6%83%85%e4%b8%8b35-%e6%84%9f%e5%ad%a4%e7%8d%a8-%e7%a0%94%e7%a9%b6-%e9%80%be/ Mon, 13 Sep 2021 07:24: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4252 【明報專訊】不少研究指出,疫情下限制聚會等防疫措施,以至經濟前景不明、家庭暴力風險增加等因素已對民眾的精神健康形成負面影響。其中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公布去年4月至7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歐盟成員國18至25歲的青年有35%表示在疫下感到孤獨,較2016年高4倍。另外,美國邁阿密大學去年10月發表報告亦顯示,約1000名完成網上問卷的18至35歲人士中,多達八成在疫下出現顯著抑鬱徵狀,61%出現中等至嚴重焦慮,30%有酗酒問題。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相關文章:【精神健康】 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精神健康 容易誘發抑鬱症 你屬高危人士嗎? 5個簡單方法助你應對壓力

 

歐盟委員會調查:18至25歲青年35%疫下感孤獨 研究:逾八成受訪者疫下現抑鬱

歐盟委員會今年7月公布去年4月至7月進行的調查顯示,歐盟成員國18至25歲的青年有35%表示在疫下感到孤獨,較2016年高4倍。

另外,美國邁阿密大學去年10月發表報告亦顯示,約1000名完成網上問卷的18至35歲人士中,多達八成在疫下出現顯著抑鬱徵狀,61%出現中等至嚴重焦慮,30%有酗酒問題。多名醫學專家在《英國醫學期刊》撰文警告疫情對精神健康長遠可能構成損害,對發育階段的兒童及青少年的影響尤惹關注,即使暫未見抑鬱徵狀亦應多加留意。

 

預防疫下「孤獨病」3個貼士

。透過視像電話、社交媒體等不同方式與親友保持聯絡

。多與信任的人分享孤獨的感受,有助放鬆並緩解負面情緒

。多花時間做自己喜愛的事情,可令人暫忘孤獨

(明報資料圖片)
(明報資料圖片)

 

(資料來源:NHS、紅十字會。詳見圖)

 

相關文章:【新冠肺炎】疫情仍反覆 積極自救精神健康 留意3大情緒警號 嚴重者及早求醫

 

受排擠者變聚會搞手 齊抗疫下孤獨

美國一名女子遭朋友暗中排擠,事發經過被目擊者拍片公開,掀起網上熱話。女子未有因友誼破裂而消沉,除了獲支持她的大量網民邀請在現實生活上見面,她亦主辦聚會,讓不少因新冠病毒疫情限制感到孤獨的網民有機會建立全新的人際網絡,期盼藉以與更多有需要的人同行。

「如果你的名字是瑪麗薩(Marissa),請你聽好:我聽到你的朋友故意選你出遠門的那個周末舉行生日派對。」23歲的戲服設計師梅茲(Marissa Meizz)今年5月中收到多名友人通知,收看這段累計點擊率逾1400萬的TikTok短片後,未幾便確認自己就是那位被朋友排除在生日派對以外的女主角。梅茲難過之餘亦透過TikTok影片交代自己友情破裂的始末,隨即引爆大量網民回應。

梅茲向《紐約時報》稱,自白過後的數天裏接獲超過5000個信息,不少陌生人邀請她出席生日派對與婚禮等宴會,亦有人希望與她成為筆友,令她思及因疫情令人長期無法與親友親身互動之際,「我如何能利用這些影響力去幫助別人?」隨着各地疫情限制放緩,她在6月首次呼籲希望認識新朋友的網民在某個周末到紐約中央公園碰頭,吸引約200人出席,成為她設立網上社群「告別寂寞朋友」(No More Lonely Friends,NMLF)的契機。

NMLF以頌揚友誼為宗旨,希望在安全環境下讓全國各地民眾認識新朋友,為彼此人生帶來正面影響。組織至今已曾在洛杉磯、三藩市和華盛頓等地舉行多次免費聚會,聚會資訊主要透過TikTok發布。為免聚會成爆疫起點,梅茲只選在疫苗接種率較高地區的戶外舉辦,期望疫情放緩後將聚會擴展至其他國家。她形容參與聚會者「已成大家庭」,直言沒再跟排擠自己的舊朋友交談,「我現在擁有的朋友已夠多了」。

 

參與者稱認識新面孔感釋放

曾出席三藩市聚會的糕點師格勞爾(Max Grauer)說,因疫情接連被困在家中數月後,能出門認識新臉孔令他「感到釋放」,「在某些時刻,所有人都會出現孤獨感,或覺得自己沒有朋友」。來自費城的精神健康顧問米蘇拉科(Makenna Misuraco)對梅茲被排擠並將難堪經驗轉化為正面動力的做法深以為然,「社交媒體可以是非常糟糕的地方,但同樣能幫助渴求良好人際互動的人」。

 

(紐約時報/衛報)

(環球熱話)

]]>
【濕疹與壓力】出現月經不準、胃痛、胃酸倒流?情志不舒引發嚴重濕疹(醫食因緣) //www.afterroberto.com/%e6%bf%95%e7%96%b9%e8%88%87%e5%a3%93%e5%8a%9b-%e5%87%ba%e7%8f%be%e6%9c%88%e7%b6%93%e4%b8%8d%e6%ba%96-%e8%83%83%e7%97%9b-%e8%83%83%e9%85%b8%e5%80%92%e6%b5%81-%e6%83%85%e5%bf%97%e4%b8%8d%e8%88%92/ Mon, 31 May 2021 11:21:21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792 【明報專訊】年輕貌美的A小姐,一臉倦容,眼周黯黑,因濕疹問題求診。她飽受濕疹之苦已經多年,最近一年大學畢業進入Big 4工作後濕疹加劇了,她伸手出來給我把脈,手指皮膚滿佈傷口及脫屑。問診了解到她的作息狀况,她每晚放工回家已是凌晨3點,梳洗上牀已是5點,早上9點起牀再返工,持續了幾個月。

【濕疹與壓力】出現月經不準、胃痛、胃酸倒流?情志不舒引發嚴重濕疹(醫食因緣)
壓力致病 —— 中醫認為,七情是致病因素之一,壓力太大,亦會令濕疹惡化。(Tharakorn@iStockphoto,設計圖片,相中模特兒與內文提及疾病無關)

相關文章:面上紅疹是玫瑰痤瘡定濕疹作怪 5個關於成因、治療、類固醇藥膏的問題

出現月經不準兼量少、胃痛和胃酸倒流 引發嚴重濕疹

我問她:「這樣生活不辛苦嗎?」

她說:「非常辛苦,但只要捱過這幾年,會輕鬆一點!我一定要做好這工作,不可以放棄!」

看見她堅定但疲倦的眼神,心裏佩服又感慨,再細問她身體其他狀况,月經周期近這一年不準,經量少,還有胃痛、胃酸倒流。

綜合整體因素,顯然不是單純皮膚濕疹,身體不同系統已經有警號,如果只給予她治療皮膚病的藥方(常見是清熱化濕解毒止癢),皮膚或有好轉,但病情通常反覆,因為問題根源是壓力。

我跟A小姐說:「其實你不是單純濕疹的問題,你壓力太大了,從言談之間,感受到你對自己有好大的期望,好想做好每一件事,但身體似乎承受不了這壓力,正在投訴,身體出問題了。我建議你不要拉得太緊,放假時要輕鬆一下,同時,亦是最重要一點,容讓自己可以不完美。」她的眼淚在眼眶內滾動。

老實說,A小姐的作息跟大自然相反了,工作緊張,每天在太陽出來時才入睡,可幸她年紀輕,氣血不太差,處方養血滋陰健脾的中藥,調整她因睡眠少而引起肝陰肝血不足的狀况,思慮太多會影響脾運化,透過健脾而化濕,從而減輕濕疹狀况。

相關文章:【頭暈】暈眩原因多 月經痛? 低血鈉? 心臟有問題? 臨床問診助找出致暈元兇(附緊急應變方法)

調整心態+中藥調理 改善病情

A小姐聽從醫囑,調整自己心態,又提早了下班,放假時學習瑜伽放鬆,加上服用中藥調理身體,3個月後她的病情改善了不少。

中醫認為,形成疾病的因素是多方面,其中七情是致病因素之一,過量及持久的情緒會引發疾病;面對因七情致病的患者,除了服用中藥外,更重要是情緒疏導,讓患者了解問題根源,才是治本之道。

文:鄧苡敏(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校友會會員、註冊中醫)

]]>
【情緒健康】《香港醫學雜誌》刊兩宗罕見學童塞異物入體內個案 醫生:案例半年近20宗 精神科醫生:若疫下長困家中易現焦慮、抑鬱 //www.afterroberto.com/%e6%83%85%e7%b7%92%e5%81%a5%e5%ba%b7-%e9%a6%99%e6%b8%af%e9%86%ab%e5%ad%b8%e9%9b%9c%e8%aa%8c-%e5%88%8a%e5%85%a9%e5%ae%97%e7%bd%95%e8%a6%8b%e5%ad%b8%e7%ab%a5%e5%a1%9e%e7%95%b0%e7%89%a9%e5%85%a5%e9%ab%94/ Thu, 22 Apr 2021 05:09:0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2187 【明報專訊】最新一期《香港醫學雜誌》刊出疫下兩宗罕見的青少年塞異物入體內事件,同樣發生在停課期間,當中有自閉徵狀的12歲男童,將逾70厘米長電線塞入尿道,結果需割開部分陰莖從尿道取走電線;另有15歲少年將長10厘米的洗頭水樽塞入肛門。撰寫報告的醫生稱,新冠肺炎疫情下,體內異物案例增加近一倍,半年內已有近20宗,建議政府、家長及學校要注意學童情緒健康。有精神科專科醫生說,學生在疫下被困家中影響情緒,易現焦慮及抑鬱等,可能做出高風險行為或自殘。

【情緒健康】《香港醫學雜誌》刊兩宗罕見學童塞異物入體內個案 醫生:案例半年近20宗 精神科醫生:若疫下長困家中易現焦慮、抑鬱

 

《香港醫學雜誌》兩宗學童塞異物入體內個案:電線塞尿道需手術

根據《香港醫學雜誌》報告,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去年疫情下出現兩宗學童塞異物入體內個案,當中12歲男童去年6月因尿道痕癢,在家將至少70厘米長電線塞進尿道,約20厘米長的電線末端外露。之後男童有血尿及痛楚,其母親嘗試移除電線不果,前往威院求醫。

男童尿道電線纏成一團,醫生幫他麻醉後亦未能取走電線,最終做割開尿道手術取走異物。男童兩日後出院,並要使用導尿管兩星期。威院小兒外科醫生馮智衡說,男童陰莖受到永久傷害的機率不大,性功能受損的可能亦較低。

報告引述男童母親稱,一家人最近由台灣移民到香港,兒子難以適應學校及日常生活,而他經常獨留在家,情緒更差。臨牀心理學家診斷男童有自閉特徵,並對電線有強烈興趣,建議持續接受心理輔導。

【情緒健康】《香港醫學雜誌》刊兩宗罕見學童塞異物入體內個案 醫生:案例半年近20宗 精神科醫生:若疫下長困家中易現焦慮、抑鬱
根據刊於《香港醫學雜誌》的威爾斯親王醫院報告,一名12歲自閉症男童去年6月因尿道痕癢,將闊4毫米的電線塞入尿道。X光影像顯示男童尿道內有打結成一團的電線(圖中箭嘴),至少有70厘米長,連接至體外的電線則有20厘米長(圖中線條)。(《香港醫學雜誌》圖片)

 

個案:15歲男便秘困擾 網上學用樽塞肛

另一宗個案發生於去年5月,15歲少年在網上尋找偏方解決便秘,然後將10厘米長、3厘米闊的洗頭水樽塞入肛門,他其後到急症室求醫,X光片顯示洗頭水樽位於橫結腸附近位置,少年留院一晚後自行排出洗頭水樽。醫護教導他以均衡飲食或服用瀉藥解決便秘,並要求其父母多注意兒子行為。

報告指出,兩宗個案家長報告子女社交及情緒受疫情影響,希望政府、家長、學校及醫護注意學童情緒健康,並向他們提供支援。

【情緒健康】《香港醫學雜誌》刊兩宗罕見學童塞異物入體內個案 醫生:案例半年近20宗 精神科醫生:若疫下長困家中易現焦慮、抑鬱
《香港醫學雜誌》披露,一名15歲少年在去年5月,將10厘米高、約3厘米闊的洗頭水膠樽塞入肛門,膠樽停留在男生橫結腸附近位置(圖中右上箭嘴)。(《香港醫學雜誌》圖片)

 

醫生:半年近20宗體內異物案 連續現不尋常案例

馮智衡說,青少年體內異物案件不常見,以往住院治療案例每年約20至30宗,多為兒童吞入異物,但故意把異物放進肛門或尿道比較少見,約數年才有一宗;疫情期間體內異物案例有上升趨勢,半年內已有近20宗,亦連續出現不尋常異物案例。他提醒,異物放進肛門輕則疼痛流血,重則可造成阻塞,甚至弄穿直腸或結腸引發腹膜炎;若尿道曾經受過傷害和需要手術修補,長遠有可能出現尿道狹窄,嚴重受傷可能勃起不良。

 

精神科醫生:易因太悶影響情緒或「搵嘢搞」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副院長(常務)陳國齡表示,學生在疫情下被困家中多時,容易因太悶而影響情緒,出現焦慮、抑鬱等,亦可能會「搵啲嘢搞」,做出高風險、探索性的行為。她又稱,有小學生復課後即要面對考試及大量功課,返校後又要保持社交距離,無法如昔日與同學談天、追逐玩樂,導致期望落差,造成很大壓力。她說,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因活動大量減少,情緒更易受影響,造成更易發脾氣,甚至自殘。

陳國齡建議,家長應為子女訂立時間表,除了上課,吃飯、睡覺、社交、玩樂等活動都要包括在內,例如疫情嚴重可透過Zoom讓子女與同學聊天,以保持社交及期待感,不至無所事事,但家長應避免陪子女Zoom上課,否則會令子女感到壓力。

 

明報記者

(疫情第四波)

]]>
考試壓力過大 易病兼無記性 紓緩壓力 One Two Three!(衛生處方) //www.afterroberto.com/%e8%80%83%e8%a9%a6%e5%a3%93%e5%8a%9b%e9%81%8e%e5%a4%a7-%e6%98%93%e7%97%85%e5%85%bc%e7%84%a1%e8%a8%98%e6%80%a7-%e7%b4%93%e7%b7%a9%e5%a3%93%e5%8a%9b-one-two-three/ Mon, 12 Apr 2021 07:45:13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31957 【明報專訊】考試是學生常見的壓力來源。適量壓力有助推動學習;相反,壓力過大,身體、行為、情緒和認知能力容易出現一些改變或徵狀,影響學習和表現。

 

考試壓力過大 易病無記性

.身體及行為上

過大精神壓力,容易出現手震、心跳加速、暈眩、腸胃不適和睡眠困擾等徵狀,造成不適和精神委靡,也會削弱免疫力,容易患病,更會加劇不健康行為,例如吸煙、喝酒或濫用藥物

 

.情緒和認知能力上

過大精神壓力,難以背記資料,喚起記憶能力減弱,難以運用之前已學習或背記的資料,也會令專注力及判斷力減低,造成犯錯。長期或過大壓力,容易誘發精神疾患

考試壓力過大 易病兼無記性 紓緩壓力 One Two Three!(衛生處方)
(圖片資料來源:網上圖片)

 

準備妥當 調節心態 適當娛樂

One!做好準備

.盡早規劃合理的溫習時間表,預留足夠時間溫習,讓自己安心

.溫習時,寫下筆記或標記重點,有助理解內容和加深記憶,也方便日後或應考前重溫要點

.善用歷屆考卷作參考和練習,了解重點和答題技巧,減低對考試的焦慮和提升自信心

.同學們一起溫習,互相討論,這樣可更了解和掌握知識,又可與友人互相扶持,共同面對挑戰,減低壓力

 

Two!保持身體健康

.保持身體健康,例如維持均衡飲食和定時作息。恆常運動和活動,例如緩步跑或踏單車等,可鬆弛身心和促進睡眠。充足休息和睡眠,有助提升記憶力和學習效率。避免熬夜苦讀,因為這對專注力和健康有負面影響

.安排適當的小休和娛樂時間

.避免進食或飲用有損健康的高糖、高脂肪食物或飲料

.避免暴飲暴食,也不宜進食大量消夜,這樣容易造成消化不良和影響睡眠。如在睡前感到肚子餓,可喝一杯暖奶或吃一點小食(例如餅乾)

 

Three!紓緩壓力

.恆常作鬆弛活動,例如深呼吸練習、聽柔和音樂或接觸大自然,藉以紓緩精神壓力

.調節心態,不與別人比較,不要強求考到某個等級的成績,少去想像或擔憂成績未如理想的影響,減低不必要的精神壓力

.抱着「盡力做好」的心態準備考試。若感到憂慮時,可嘗試做一些自己喜歡而又簡單的事,例如弄一杯暖飲給自己或聽一會音樂。這可令思緒平復,再次專心溫習

.避免使用影響身心健康的不良方法來處理壓力,例如不要吸煙、飲用咖啡濃茶、自行購買成藥、賭博、過度上網、沉迷使用電子產品

.多與家人或朋友傾訴,紓緩壓力。親友的鼓勵和支持,有助積極處理壓力

.若出現與學習有關的問題或情緒困擾,不妨找父母、同學、師長或社工幫忙,解開心中困惑,積極解決困難和壓力

 

如欲了解更多精神健康資訊,可瀏覽「陪我講 Shall We Talk」網頁:shallwetalk.hk/zh

 

文:鍾燕群(衛生署健康促進處高級臨牀心理學家)

]]>
醫賢心事:滿腦子想抗疫 小心焦慮症 //www.afterroberto.com/%e9%86%ab%e8%b3%a2%e5%bf%83%e4%ba%8b%ef%bc%9a%e6%bb%bf%e8%85%a6%e5%ad%90%e6%83%b3%e6%8a%97%e7%96%ab-%e5%b0%8f%e5%bf%83%e7%84%a6%e6%85%ae%e7%97%87/ Mon, 10 Feb 2020 05:54:2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4096  

 

醫賢心事:滿腦子想抗疫 小心焦慮症
憂慮難免——肺炎殺到,口罩供應緊張,多區出現人龍購買口罩,就連超市都出現糧食搶購潮。臨牀心理學家認為,這是出於自我保護和生存機制,面對危險,憂心焦慮在所難免。(Tomwang@iStockphoto,資料圖片/明報製圖,模特兒跟內文提及個案無關)

【明報專訊】我是精神科醫生,肺炎跟情緒健康表面上好像沒有大關係,但實際並非如此。大家有沒有發現,自己近日不自覺地又看多了facebook?每次看到網上流傳關於疫情的新聞時,又有什麼感覺呢?

壓力對我們的影響會累積。當我們持續處於高度戒備的狀態,精神壓力一直累積,便會漸漸出現焦慮、失眠等徵狀。香港在過去幾個月裏社會氣氛緊張,很多人已經出現焦慮的徵狀。現在可以說是禍不單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而這次肺炎疫情的威脅,因為對自身安全的威脅更大,會引發更大的恐懼。

 

持續高度戒備 精神壓力累積

在之前幾個月的反修例風波裏,若市民沒有直接參與遊行示威,一般只是從社交媒體裏看見相關消息,極其量也只是偶然在街上看見衝突場面,然後急步走過。雖然整體社會氣氛緊張,但還比較有「自主權」置身事外;這次肺炎疫情則是全民皆兵,起碼每人也要為口罩張羅。肺炎病毒因為無影無形,感覺就像無處不在,那種受威脅的感覺更加持續,更加防不勝防。而市民亦沒有選擇權不參與這場抗疫戰。

在之前的日子裏,香港整體的情緒健康狀况已經急轉直下。當市民還未能從之前的焦慮復元之際,又要繼續應對當下的疫情,精神壓力便漸漸超出負荷。農曆新年前後因為大家還在急着找口罩,無暇照顧自己的精神狀况,但有些之前本來穩定了好一陣子的病人,精神又開始變得緊張,有復發迹象。人承受壓力的能力有限,在當前的社會狀况下,出現情緒問題實在是不足為奇。有時候,可能患者本身已經有一些自身的壓力來源,已經出現了一些如失眠等輕微的情緒病徵狀,整個社會的緊張氣氛只是最後一根稻草,使情緒問題進一步浮現出來。焦慮不安、腦海內常常想着應對危機的方法、疲倦、半夜醒來、身體疼痛等等,也是焦慮症的徵狀,值得留意。

肺炎疫情使大家生命受威脅,而情緒病則使大家活着受苦。若真的出現情緒困擾,早日尋求協助便能在風雨飄搖的日子裏重新感受生活的平安。

文:何浩賢(精神科專科醫生)

]]>
【都市壓力】溫書緊張 特別貪吃 增壓食物 考生必戒! //www.afterroberto.com/%e6%ba%ab%e6%9b%b8%e7%b7%8a%e5%bc%b5-%e7%89%b9%e5%88%a5%e8%b2%aa%e5%90%83-%e5%a2%9e%e5%a3%93%e9%a3%9f%e7%89%a9-%e8%80%83%e7%94%9f%e5%bf%85%e6%88%92%ef%bc%81/ Mon, 26 Mar 2018 03:34:59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725 【明報專訊】考試壓力大,心情特別煩躁、易怒,很多人都知道,但原來壓力還會令人食量大增!考生切忌胡亂「搵食」,錯食增壓食物就大件事!找來註冊營養師分析食物如何增加壓力,並推薦減壓的開心食物。

壓力大失控 狂吃朱古力薯片

為何壓力大時會食慾大增呢?原來壓力荷爾蒙使身體進入作戰狀態,心跳加速,身體會釋放更多能量到肌肉。當我們進食糖分後,身體會增加分泌血清素,使情緒稍為紓緩。

精神壓力大容易影響飲食習慣,包括:

1.愛吃肥膩、香口、濃味食物

包括朱古力、薯片、即食麵、雪糕、汽水、糖果等,而且愈食愈多,難於控制分量,大大增加「三高」(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的風險。

2.經常喝咖啡、奶茶、酒精飲品

攝取過量咖啡因及酒精,分別會刺激中樞神經系統,令情緒更為緊張,造成焦慮和失眠;而酒精的熱量很高,攝取過量會引致肝硬化,並增加患多種癌症的風險。

3.經常消夜

睡前進食高熱量及高脂食物,不單難消化,損害腸胃功能,而且會減慢新陳代謝,積聚脂肪引致肥胖。

食物選擇不當,不單無法紓緩壓力,而且還可能有反效果。油膩的食物,包括不同動物的腩肉、皮、翼、腳、骨,而香腸、醬料、餸汁、動物油、椰子油和煎炸食物等,都會增加血液中的脂肪並積聚於血管壁,收窄血管,阻礙血液流動,令血壓上升。而高鹽分與醃製加工食物如臘腸、臘肉、臘鴨、鹹蛋、罐頭製品及醃菜等會令血壓上升,同時亦令磷質流失,引發精神壓力。含有咖啡因的飲品,如咖啡、濃茶、可樂等雖然可以暫時提神及放鬆神經,但飲用過量(每天超過兩杯)可能會引致心跳加速、頭痛及失眠,得不償失。

薯仔水果減壓又有營

選擇食物時應該要重質重量,才可以吃得開心又健康。我們可以選擇一些開心食物幫助減壓,例如含豐富纖維素的碳水化合物食物,包括全麥包、麥餅、麥皮、番薯、薯仔、南瓜、甘筍、洋葱和水果等,既可維持血糖水平,又可改善便秘,並有鎮靜、減壓作用,但關注血糖或體重的人士要注意進食分量。大家可以試一試自製香蕉花生醬麥包卷作為健康小食。

經常進食含豐富維他命C及B的食物,例如奇異果、士多啤梨、橙、芒果、深綠色蔬菜、肉類、牛奶、糙米等,可增強免疫力及有助調節體內分泌系統,平復情緒,改善疲倦及失眠。鈣、鎂、鋅亦有助鬆弛神經,紓緩緊張情緒,促進新陳代謝,防止脫髮,是減壓的好幫手,而在奶類、肉類、海鮮、雞蛋之中,便含豐富的鈣、鎂、鋅等營養素。至於包含豐富奧米加脂肪酸的食物,例如三文魚、吞拿魚、沙甸魚、鮫魚、合桃、黃豆製品(包括豆奶、豆腐、焗豆)等,都有助擴張血管,降低血壓,增強抵抗力,改善情緒及預防抑鬱症,建議每星期可選擇進食兩至三次。當中茄汁豆焗薯、三文魚/吞拿魚飛碟都是不錯的選擇。

花旗參水 減缺水頭痛

花旗參水提神亦是不錯的選擇,而且可以補充水分,減低身體缺水時的疲勞及頭痛。另外有研究指出黑朱古力含可可豆脂肪酸,可刺激中樞神經系統,分泌多些快樂荷爾蒙,從而產生舒暢和輕鬆感覺。但要留意朱古力屬於熱量非常高的食物,一排一百克的朱古力,已含五百至六百千卡,比兩碗飯的熱量還要高,所以建議每次不多於一粒(大約十至十五克),而糖尿病及過重人士應減少進食。

均衡飲食配合適量運動,是恆久有效控制壓力的最佳方法,而且還可以改善體質及身形,增加自信,不妨試試。

■開心食物

‧全麥包

‧麥餅

‧麥皮

‧糙米

‧番薯

‧薯仔

‧南瓜

‧甘筍

‧洋葱

‧奇異果

‧士多啤梨

‧橙

‧芒果

‧三文魚

‧吞拿魚

‧沙甸魚

‧鮫魚

‧豆奶

‧豆腐

‧焗豆

‧合桃(無鹽果仁)

‧黑朱古力

‧花旗參水

■增壓食物

‧即食麵

‧杯麵

‧伊麵

‧薯片

‧醃菜

‧煎炸食物

‧椰子油

‧椰漿

‧腩肉

‧皮、翼、腳、骨

‧香腸

‧臘腸

‧臘肉

‧臘鴨

‧鹹蛋

‧罐頭

‧雪糕

‧汽水

‧糖果

‧咖啡、奶茶

‧酒精飲品

‧醬料、餸汁

‧動物油

資料來源:註冊營養師蘇永源

文:蘇永源(聖雅各福群會社區營養服務及教育中心註冊營養師)

編輯:蔡曉彤

電郵:feature@mingpao.com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ae1ff11de953e418909bd4f8e4bfa789.jpg壓力增食慾——考試壓力大,原來會令人增加食慾。(圖:Amawasri@iStockphoto、資料圖片);//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ae200b949a27fcf310f75ee68cc63308.jpg;//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3/ae201ac6f8d39f560ec1cb8fad1c52e3.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