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明報健康網 Fri, 09 Aug 2019 09:08:56 +0000 en-US hourly 1 https://wordpress.org/?v=6.6.2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23/08/cropped-homelogo-1-32x32.png 科研 – 明報健康網 - 必威进入 //www.afterroberto.com 32 32 養和致力與海內外機構合作科研 提升醫療水平 //www.afterroberto.com/%e9%a4%8a%e5%92%8c%e8%87%b4%e5%8a%9b%e8%88%87%e6%b5%b7%e5%85%a7%e5%a4%96%e6%a9%9f%e6%a7%8b%e5%90%88%e4%bd%9c%e7%a7%91%e7%a0%94-%e6%8f%90%e5%8d%87%e9%86%ab%e7%99%82%e6%b0%b4%e5%b9%b3/ Sat, 13 Jul 2019 22:00:06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20857 在發展優質醫療服務的同時,養和一直致力推動和發展醫學交流和科研。養和醫療集團行政總裁暨betway体彩 院長李維達醫生表示,betway体彩 臨床試驗中心已於今年四月,成為本港第四間獲得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認證的醫療機構;今年五月也與北京協和醫院簽署合作協議等;稍後更會在養和東區醫療中心設立分子病理實驗室,以及嶄新的幹細胞治療GMP實驗室。

養和致力與海內外機構合作科研 提升醫療水平
全亞洲首部的Unity磁力共振導航放射治療機(Unity MR Linac)。

「養和更加入了MR Linac跨科研聯盟(MR Linac Consortium),與9間海外醫療機構合作,期望透過交流和研究,解決MR Linac的臨床及技術挑戰外,更重要的是長遠為癌症病人提供更好的治療方案。」他深信,透過打造不同的學術交流平台,促進與本地、內地及海外等不同機構、持份者交流或進行臨床研究,冀能與時並進,以提升醫療水平為目標。

]]>
科研有情:助弱聽人尋聲 圓「兄弟」夢 //www.afterroberto.com/%e7%a7%91%e7%a0%94%e6%9c%89%e6%83%85%ef%bc%9a%e5%8a%a9%e5%bc%b1%e8%81%bd%e4%ba%ba%e5%b0%8b%e8%81%b2-%e5%9c%93%e3%80%8c%e5%85%84%e5%bc%9f%e3%80%8d%e5%a4%a2/ Tue, 06 Feb 2018 03:21:14 +0000 //www.afterroberto.com/?p=12226 【明報專訊】Jacky大學畢業後加入了一個工業集團的產品研發團隊,Newton(了哥)是團隊主管,處事態度認真,為人卻幽默健談,喜歡提攜後輩。而Jacky進公司不久,有次與了哥一起工作後喝酒聊天。

看準無線傳輸商機 合創品牌

Jacky說:「了哥,原來市面上好多創新產品,也是由你發明,認真厲害!」

了哥說:「哦!都是其他客戶品牌。不過,講到我那年出生的人又真的個個都好犀利,好似梁朝偉、周星馳同黃家駒,我與家駒不單止同年,更加是同月同日添!哈哈,Jacky你在哪一年出生?」

Jacky也調皮的回應:「古天樂與我同年!哈哈……」

Jacky在了哥的指導下,工作得到很大啟發及進步。到了2000年夏天的某日,了哥忽然對Jacky說:「有興趣與我一起創業嗎?香港人不能永遠為他人作嫁衣裳,我們要創造更多理想的產品,創立自家的品牌。」那年Jacky和了哥總共夾了100萬元,在深圳建立了自家的研發團隊。

「未來是無線傳輸的年代,不論距離多遠,你和我之間也能互通心聲。」了哥像能看穿未來一樣的對Jacky說道,而他們首項作品就是無線藍牙耳機。由於資金緊絀,了哥出入也是以摩托車代步。有一天了哥要到附近工廠買材料,Jacky看見傾盆大雨感覺有異樣,着他不要再坐摩托車,但四處找尋的士也沒有找到,了哥輕鬆說:「你都識叫我做了哥,有事識得飛上天,無有怕!哈哈……」,誰不知了哥卻真的遇上交通意外喪命。

研發藍牙聽力耳機 絕處反彈

Jacky傷心欲絕,但也繼續了哥的遺志,把這款無線藍牙耳機做好,乘各國立例禁止駕駛時使用手提電話,這款產品銷售相當理想,更為公司贏取了一些國際獎項,打造了香港人的品牌,了哥的笑聲和讚賞說話彷彿在Jacky耳邊響起。2003年Jacky遇到了人生的難關,產品銷售停滯不前,太太感染了SARS被送入醫院隔離,命懸一線,Jacky感到生無可戀,茫然地到沙田城門河尋死,想去天國找了哥。就在最後一刻,耳邊彷彿響起了哥的聲音:「細佬!振作啊!我們要造福人群,並非要為其他人增加悲哀!」Jacky最後打消了尋死的念頭,決定衝破難關,大步向前!

Jacky運用其無線傳輸的知識,研發了藍牙聽力耳機,輔助弱聽人士重拾美妙的聲音,大獲好評,瞬間成為炙手可熱的創科產品。Jacky聽到了遠處了哥的讚賞,他知道不論距離多遠,他和了哥之間也能互通心聲。Jacky決定研發更多有利社會的創新產品,優化市民生活,以完成了哥的遺志,為香港人力爭上游!

文、圖:鄒健宏(科學園科培網絡榮譽會長)

//www.afterroberto.com/wp-content/uploads/2018/02/0808c9c6f70c0b3885174b46decd379b.jpg(圖:鄒健宏);

]]>
吾生有杏:院長醫生周記:諾貝爾獎有感 //www.afterroberto.com/%e5%90%be%e7%94%9f%e6%9c%89%e6%9d%8f%ef%bc%9a%e9%99%a2%e9%95%b7%e9%86%ab%e7%94%9f%e5%91%a8%e8%a8%98%ef%bc%8850%ef%bc%89%ef%bc%9a%e8%ab%be%e8%b2%9d%e7%88%be%e7%8d%8e%e6%9c%89%e6%84%9f/ Sun, 09 Oct 2016 16:00:00 +0000 //www.afterroberto.com/?guid=ffb000c171f3c8941ec9fabe387f7181 【明報專訊】本年度的各個諾貝爾獎項陸續揭盅了。我們的盧煜明教授可以成為熱門人選之一,不止中大人,整個香港都感到十分興奮雀躍。日本科學家連續三屆奪得此項殊榮,世人驚歎他們卓越的成就之餘,我也不禁想﹕「香港可以栽培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嗎?」

不少人批評香港教育缺乏長遠策略,社會出路愈來愈狹窄,令年輕人流於現實,不願追求理想,所以大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都蜂擁選擇讀醫、法律、金融等前途光明的專業。

我從事醫學教育多年,其間接觸過不少對科研或人道救援充滿熱誠的年輕人。在我眼中,他們都是「另類」。因為大部分醫學生的志願都是畢業後從事臨牀工作,選擇像盧煜明教授般成為醫生科學家(clinician-scientist),或仿效校友陳健華醫生加入無國界醫生參與人道救援的,畢竟是少數。事實上,有熱誠有潛質的同學為數不少,但這些學生往往經不起來自周邊的壓力和中途遇上的困難而最終放棄。為什麼?

投身科研難有前途

以科研為例,雖然香港的醫學研究享負盛名,但科研對一個前線醫生的前途沒有什麼幫助。這些年輕人往往因為要額外花上幾年時間鑽研科學而躭擱了畢業後的專科訓練,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的醫生亦不會比其他人有任何優勢。高學歷不會增加將來晉升的機會,變相窒礙了年輕醫生追求科研的熱情。

反之,在日本、台灣及荷蘭等地,醫生必須擁有科研經驗或博士學位才可於大醫院找到工作。這些醫療體系鼓勵醫生從事科研,亦因此解釋為何他們的科研成就驕人。

在香港,於教學醫院工作的醫管局醫生,要同時兼顧教學和臨牀服務,工作量比其他醫院更重。在人手及資源嚴重不足的情况下,教學醫院工作的前線醫生根本無暇投放精神在科研和創新醫療科技上。

我看到的問題是,如果醫學教育只着重培訓人手去補充公營市場的需要,而科研被視為一種「負擔」的話,香港的醫學研究和整體發展將無以為繼。沒有與時並進的醫療科技,最終受累的,是市民和病患。

我看,是時候改變了!

科研不足 苦的是市民

要改變醫療制度或價值觀,談何容易?但我們必須為着香港的長遠發展締造一個更全面的人才培訓方案,為懷抱不同埋想的年輕人打造一個合適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我們應考慮容許某些科研或人道救援的經驗替代部分專科訓練,以鼓勵更多年輕醫生參與。宅心仁厚的醫生和改變世界的醫生科學家對人類同樣重要,缺一不可。「人」最特別和珍貴的地方,就是每個都不盡相同。發掘他們的獨特之處,然後「因材施教」,是使命、也是目標。

我信,出產到「香港製造」的諾貝爾獎得主並不是發白日夢或「離地」。香港的孩子天資聰穎、擁有國際視野,他們絕對有能力在科研、人文科學或人道救援工作的領域上貢獻人類,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010/news/_10YD011_.jpg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左),憑着研究細胞自噬機制奪得今屆諾貝爾醫學獎。右為其妻子。(圖:法新社);]]>
【明報專訊】本年度的各個諾貝爾獎項陸續揭盅了。我們的盧煜明教授可以成為熱門人選之一,不止中大人,整個香港都感到十分興奮雀躍。日本科學家連續三屆奪得此項殊榮,世人驚歎他們卓越的成就之餘,我也不禁想﹕「香港可以栽培未來的諾貝爾獎得主嗎?」

不少人批評香港教育缺乏長遠策略,社會出路愈來愈狹窄,令年輕人流於現實,不願追求理想,所以大部分成績優異的學生都蜂擁選擇讀醫、法律、金融等前途光明的專業。

我從事醫學教育多年,其間接觸過不少對科研或人道救援充滿熱誠的年輕人。在我眼中,他們都是「另類」。因為大部分醫學生的志願都是畢業後從事臨牀工作,選擇像盧煜明教授般成為醫生科學家(clinician-scientist),或仿效校友陳健華醫生加入無國界醫生參與人道救援的,畢竟是少數。事實上,有熱誠有潛質的同學為數不少,但這些學生往往經不起來自周邊的壓力和中途遇上的困難而最終放棄。為什麼?

投身科研難有前途

以科研為例,雖然香港的醫學研究享負盛名,但科研對一個前線醫生的前途沒有什麼幫助。這些年輕人往往因為要額外花上幾年時間鑽研科學而躭擱了畢業後的專科訓練,擁有醫學博士學位的醫生亦不會比其他人有任何優勢。高學歷不會增加將來晉升的機會,變相窒礙了年輕醫生追求科研的熱情。

反之,在日本、台灣及荷蘭等地,醫生必須擁有科研經驗或博士學位才可於大醫院找到工作。這些醫療體系鼓勵醫生從事科研,亦因此解釋為何他們的科研成就驕人。

在香港,於教學醫院工作的醫管局醫生,要同時兼顧教學和臨牀服務,工作量比其他醫院更重。在人手及資源嚴重不足的情况下,教學醫院工作的前線醫生根本無暇投放精神在科研和創新醫療科技上。

我看到的問題是,如果醫學教育只着重培訓人手去補充公營市場的需要,而科研被視為一種「負擔」的話,香港的醫學研究和整體發展將無以為繼。沒有與時並進的醫療科技,最終受累的,是市民和病患。

我看,是時候改變了!

科研不足 苦的是市民

要改變醫療制度或價值觀,談何容易?但我們必須為着香港的長遠發展締造一個更全面的人才培訓方案,為懷抱不同埋想的年輕人打造一個合適的環境和條件,讓他們一展所長。例如我們應考慮容許某些科研或人道救援的經驗替代部分專科訓練,以鼓勵更多年輕醫生參與。宅心仁厚的醫生和改變世界的醫生科學家對人類同樣重要,缺一不可。「人」最特別和珍貴的地方,就是每個都不盡相同。發掘他們的獨特之處,然後「因材施教」,是使命、也是目標。

我信,出產到「香港製造」的諾貝爾獎得主並不是發白日夢或「離地」。香港的孩子天資聰穎、擁有國際視野,他們絕對有能力在科研、人文科學或人道救援工作的領域上貢獻人類,讓世界變得更美好。

作者簡介:教學生、醫病人、做研究,中文大學醫學院院長陳家亮親筆分享杏林大小事

文:陳家亮

https://health2.mingpao.com/ftp/Health2/20161010/news/_10YD011_.jpg日本分子細胞生物學家大隅良典(左),憑着研究細胞自噬機制奪得今屆諾貝爾醫學獎。右為其妻子。(圖:法新社);

]]>